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一、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婷[1](2021)在《特殊教育学校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防性侵害是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力障碍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他们会表现出与同龄普通学生相同的性欲望、性冲动,但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较低、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之社会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以及对防性侵害认识不足容易使他们成为性侵害的目标。尽管智力障碍学生的性侵害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但有关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性侵害的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与成都市S特殊教育学校的L老师和Y老师合作,以培智七年级的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培智七年级开展了近三个月的研究实践。首先,研究者通过对9名学生进行观察与统计,并对培智七年级学生进行防性侵能力前测以及对班级教师、家长进行访谈,结合防性侵各主题教学目标、智力障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选择教学内容,与合作教师、家长一起制定了本研究的防性侵主题活动方案;然后,在L老师与Y老师共同协助下,研究者在培智七年级开展了防性侵的四个主题教学活动,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新计划”的行动循环中探索出在培智七年级开展防性侵教学活动的可行性方案和具体的教学实施途径、方法与策略;最后,通过对学生、家长及合作教师的访谈与观察、培智七年级学生防性侵能力后测、研究者与合作教师的自我反思等方式探究了本次防性侵主题教学活动对学生、家长以及合作教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而言,本研究在前测基础上,以集体教学为轴线,辅以课后个别化教学,再结合家长的力量,发现在培智七年级开展防性侵教学活动颇有成效。从防性侵教育的实施上来说,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本班学生水平出发,具有适宜性和发展性;教学活动设计既要预设,也要生成;教学中宜采用多种具体形象的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学情境应贴近智障儿童真实生活情境;家长的卷入有助于防性侵教育活动过程的开展。从防性侵教育策略上来说,研究者总结了四个策略来提升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效果。基于研究结论,进行讨论,以此提出以下建议:社会层面可加大防性侵立法,构建起高效联动的弱势群体防性侵教育体系;特殊学校方面可将防性侵教育内容贯穿培智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整体性教育框架当中,建构起培智学生防性侵课程连续体,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培智教师提供充足的防性侵教学资源,在教学之外为教师提供多种防性侵教育的专业培训;培智教师要应当前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培智家长需要认识到防性侵教育的价值,支持培智教师防性侵教育工作,把握家庭和社区中的防性侵教育契机,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对智障青少年的防性侵教育。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防性侵保护和教育体系。

李睿[2](2021)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这一群体比较特殊,他们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长期的学校生活,他们很少与社会接触,人生观、世界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对自我以及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且大多数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敏感、自尊心较强,受到学校、家庭以及人际交往等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心理问题的出现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健康以及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以专业的理论与技巧介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组成。绪论主要有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等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了X中学的概况与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初步介入X中学时所作的问卷调查以及小组活动的基本情况,为下文的问题分析提供了背景与依据。第二章,主要根据第一章的问卷调查与小组活动进行分析得出的X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分类和问题的主要成因以及进一步关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必要性的阐述。其中X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从家庭内部、人际交往以及学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成因主要从家庭、学生自身以及学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然后主要从学生本身、家庭以及学校三个角度阐述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X中学的必要性。第三章,针对X中学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个案工作,根据三个角度选取典型代表,本章最后,对本次介入过程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反思与总结。结论与建议部分,针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该介入过程提出其优缺点,进一步从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初中阶段正处于重要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期,是人从幼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期。在这一阶段内,初中生将初步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他们的心理也在这一时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校社会工作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介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社会化人格,为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张连云[3](2021)在《农村小学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泰安市Z乡镇小学为例》文中认为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山东省为了响应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于2017、2018年相继出台了《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学校层面健康教育的发展。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提高,学校也应加大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因此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泰安市某乡镇小学的健康教育实施现状进行调查。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健康教育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界定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涵,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健康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授健康教育知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层次。其次是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问卷借鉴了智玮等人编制的用于调查小学健康教育实施状况的问卷,确定了问卷的五个维度:健康教育课时安排、实施内容、实施途径、评价方式、师资力量,选取了泰安市某乡镇小学高年级268名学生以及5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四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全方位了解泰安市某乡镇小学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问题:农村小学健康教育开设学时不足,流于形式;健康教育内容片面,缺乏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法单调,缺乏互动;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缺失,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挖掘农村小学健康教育实施产生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健康教育地位尴尬,领导关注程度低;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理论研究匮乏;农村小学健康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农村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资源匮乏。最后,基于本研究的发现,寻找出了几点改善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及教师加强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开足开齐健康教育课程;其次农村小学应该构建完备的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关注内容的生活性与实用性;再次农村小学需要创新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渠道实施健康教育;最后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校健康教育质量。

崔炳蔚[4](2021)在《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价值观和美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将会对他们未来的生存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高中生在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的同时,整天过着紧张、枯燥的两点一线学习生活,很容易产生挫折感。一部分学习成绩不佳、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由于学习时间不足、努力程度不够、学习动机缺乏等原因,不再愿意继续坚持学习。因为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他们打扰他人、睡觉、欺凌同学,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以上这些学生被统称为“问题学生”。一般来说,“问题学生”总是不断制造麻烦,这深深困扰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帮助“问题学生”健康成长,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艰巨挑战,又意义非凡。该文以WZ中学的师生为研究对象,针对问题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了问题学生的管理方法。WZ中学虽然不是当地的重点学校,但历史悠久,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种类典型。该论文主要以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为工具,收集各种数据。WZ中学全体教师和9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针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目的而设计的问卷调查,包括个人信息、问题学生现状、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和建议等。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作者还对11名教师代表、6名中层干部和4名学校领导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除问卷调查和访谈外,笔者还查阅了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学生违纪处分记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等文件。借助“问卷之星软件”和“SPSS应用程序”,对大量的数据和记录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整理,试图找出“问题学生”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问题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然后通过对上述原因的研究,阐述了转化“问题学生”的理论和策略,并将其付诸实践,以改善“问题学生”的不良状况。作者根据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真实事例,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促使“问题学生”回归正途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研究表明,应当为“问题学生”提供更多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问题学生”,让他们感到平等、快乐和希望;另一方面,要让“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诸如游戏、讨论、小组探究等,激发他们对学习、友谊、爱的信心,增强他们有所作为的意志。由于法律对教师惩戒权支持乏力,并且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有力支持,学校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没有人敢惩罚“问题学生”或对他们说“不”。依据本文作者的观点,WZ中学要在“问题学生”管理上有所突破,必须努力做到:提高学生管理能力,转变学生管理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培养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转变教育职能,大力寻求校外资源支持等。总之,希望本文能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有所裨益。

李佳倩[5](2021)在《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现状研究 ——基于S中学三位老师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承担着对高中班级进行管理、对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高中班主任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时代在进步,班主任被社会与家长期望愈来愈高,对班主任的各项能力要求变得很高。高中生在学校期间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学习,品行的发展也不能落下,班主任在学生学习和品行发展上负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各类学校的新办与发展,需要补充大量的教师队伍,新任高中班主任的群体在逐渐扩大,作为高中新任的班主任对于学生德育工作中遇到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德育能力,践行立德树人的任务,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对高中新任班主任在德育中的工作情况的掌握,追根溯源查找德育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探究提升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策略。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叙事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影响班主任德育能力因素等资料,笔者借助到这所高中进行顶岗代课的机会,对昆明市某某区的一所高级中学进行调查,笔者将三名各具特点的班主任L老师、Z老师、J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通过与这些班主任们共事和交流,了解她们在新任班主任时期对学生德育中面临过的问题,和分析阻碍他们德育能力提升的因素,找出原因。本研究将以昆明市某区某高中为例,从三名高中老师的新任班主任时期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叙述的角度记录三名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研究发现:德育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有班主任德育角色意识模糊、高中新任班主任的培训不到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缺乏、有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不够、人际协调能力不够等。针对上述问题,在挖掘影响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因素的基础上,从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提出提高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方法和路径。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说明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新任高中班主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方面。第三章: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个案分析—以某高中学校为例。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三位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中的德育实践过程。第四章:总结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从学生、学校及社会层面分析新任高中班级班主任德育能力发展受阻的原因。第六章:从多方面分析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探究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之路提升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的具体方法。

汪娜[6](2021)在《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研究 ——以安徽省Y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但是,乡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块短板。毋庸置疑的是,教师在教育中有着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作用。所以国家为解决乡村义务教育问题培养了一批全科型乡村教师,这批应然的真全科型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乡村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师专业素养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核心要素,更是全科型乡村教师成为实然的真全科型乡村教师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尝试从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的应然状态,以安徽省Y县为例,了解其全科型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实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理论上的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展开研究。运用文献法,梳理了“全科型教师”、“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成果与不足。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基础框架,结合学者观点、政府政策文件建构出本研究中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及要素,并且归纳出全科型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当具有广博性、综合性和乡土性的应然特征。运用问卷法,以安徽省Y县全科型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各维度专业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运用半结构式访谈,详细了解教师的专业知识现状(尤其是学科知识)以及影响因素。经分析发现,Y县全科型乡村教师实然的专业知识在各维度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小学生发展知识需拓展,具体表现为:法律法规知识很空缺、小学生学习特点知识需提升、特殊学生身心特点知识匮乏、青春期和性教育知识不充分、小学生安全防护知识需加强。学科知识缺乏综合性,具体表现为:学科知识选择性掌握、学科知识浅层掌握。教育教学知识不扎实,具体表现为:品行养成理论知识不足、认知规律知识不牢固、教育研究知识不乐观、班级管理基本原理不完备。通识性知识缺乏乡土性,具体表现为:乡土知识实践少。根据问卷和访谈分析出造成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有针对性的从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构建专业知识学习支持系统和提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的宏观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

成丹青[7](2021)在《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指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实施对女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何对小学女生进行家庭性教育,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研究上海地区父母对小学女生实施家庭性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将上海地区370名小学女生父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父母的家庭性教育观念、家庭性教育实施情况以及实施家庭性教育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希望获得的帮助,发现小学女生父母在实施家庭性教育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家庭性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性教育知识匮乏;缺乏正确的家庭性教育方式。继而对8位女生父母、4位小学在编教师、2位家庭性教育专家进行访谈交流,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层面深入探析了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的原因,发现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的国家因素有“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立法缺失、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缺失”;社会因素有“指导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社会资源不足、‘性’信息泛滥冲击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观”;学校因素有“学校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缺乏关注、学校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家庭因素有“父母成长环境的影响、父母自身素质的影响、亲子关系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参考国内外家庭性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本土情况,笔者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对策。国家可以通过“颁布国家政策,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保障;开办家长学校,推动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开发社区资源,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持;社会则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创造干净的环境”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营造科学、干净的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共筑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平台;以学生为本,指导父母开展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助力;家长应当“更新观念,摈弃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偏见;觉醒意识,端正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态度;参与学习,提高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能力;加强沟通,优化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水平,为小学女生实施更加科学的家庭性教育。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价值,综述了学界目前对家庭性教育的已有研究,同时还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章对本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第三章将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部分访谈实录的分析结果进行系统呈现。第四章在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研究,探讨了上海地区的小学女生父母在开展家庭性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背后原因。第五章在前几个部分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为推动小学女生父母开展家庭性教育提供对策。结语部分介绍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并为学界今后的研究提供建议。

闫佳伟[8](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刘晓静,李雁[9](2021)在《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异性同伴交往的特点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培智学校高年级和职高年级中,普遍存在青春期异性同伴交往不当的现象,究其特点,突出表现为明显的孤独感、易受暗示自控能力差、极端异性接触三个方面。察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家长和教师对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问题的认识片面,社会传媒信息的影响,对智力落后学生生活的"过度保护"及低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针对上述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提高智力落后学生对社会传媒信息的分辨能力;提高家长对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心理的认识,充分发挥家长示范的作用;提升专业队伍,开展行之有效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从三方面帮助智力落后学生健康度过人生的重要阶段。

茅铭芝[10](2020)在《家庭培育模式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时期的家庭环境和培育水平决定了个人一生的技能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Heckman and Mosso,2014)。正如《科尔曼报告》(1966)所强调,解释学生成绩的绝大部分差异是家庭特征而非学校特征。家庭的培育(Parenting)在解释经济地位的代际流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有利和不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其人力资本的差距早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传统的教育政策无法完全弥补弱势家庭中父母投资不足造成的伤害。不同家庭背景成长起来的儿童,面临着所谓的“命运岔路”,也即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机会不平等。由家庭培育不足导致的弱势群体低度开发的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长期而言,既影响了个人的社会经济成就,也制约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高效地开发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政府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家庭培育模式在儿童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影响机制。在本文的框架中,父母的培育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人力资本,还会以社会互动(同伴效应)的形式影响孩子同龄人的发展。具体而言,本文分别考察了来自家庭早期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家庭陪伴模式差异,以及家庭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差异的影响。研究既实证检验了这三种培育模式是如何影响并塑造儿童的人力资本,理解弱势家庭存在的培育缺陷;还进一步探讨了因家庭培育差异导致的班级中学生能力组成的变异是如何影响学生的人力资本形成与发展。本文的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第一,通过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学校抽样调查数据CEPS,发现家庭早期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儿童在中学阶段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通过将样本限制在遵循随机分配规则的学校以克服学校数据中常见的自选择问题,进一步发现了早期投资存在同伴效应,也即班级中参加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比例的提高会改善全班同学的人力资本。相较于城市中产热衷于“推娃”的教育竞争,社会上依然存在一些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本研究样本中将近20%)。研究表明,缺乏学前教育的经历不利于儿童的长期发展;但班级中存在的高能力(接受过学前教育)学生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和促进那些缺乏早期投资的儿童的人力资本积累,也即证实了“近朱者赤”效应。第二,通过分析CEPS和CFPS等微观数据,并采用工具变量法,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导致的陪伴缺失会对学生的教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本研究并未发现存在显着的陪伴缺失儿童的同伴效应,也即班级中父母陪伴缺失儿童的占比提高不会显着影响其他学生的教育发展。研究表明,相较于那些与父母同住的学生,陪伴缺失儿童的认知测试分和考试成绩表现得更差,其教育期望也显着下降。通过区分陪伴模式,发现母亲的陪伴缺失会对儿童造成显着的负面效应。更进一步,研究尝试解答为何陪伴缺失这一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没有在班级层面产生“近墨者黑”的同伴效应。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陪伴缺失的儿童在班级中被孤立,因而缺乏与同龄人产生互动,这一视角也反映出这类弱势儿童所处的困难境遇。第三,利用CEPS微观数据,结合发展心理学,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家庭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分为四类(权威型、专断型、放任型和消极型),实证考察了养育方式是如何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研究发现,养育方式可以通过影响儿童的学习行为和信念偏好来促进其人力资本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关家庭养育方式的同伴效应则体现出“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班级中接受最佳养育方式的学生比例的提升,会显着提高其他学生的认知技能,但是也会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从家长互动的视角对这种同伴压力进行了解释。本文实证检验了家庭培育模式是如何以直接效应和同伴效应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人力资本形成,并进一步探讨了潜在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弱势家庭的培育缺陷,在本研究中表现为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父母的陪伴缺失,以及不利于发展的养育方式,都会对儿童的人力资本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当前人力资本投资中主要探讨了家庭投资的直接作用,本文则进一步探讨了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同伴效应,发现了由家庭培育模式差异导致的班级中学生能力组成的差异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同伴效应(具体表现为“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以及同伴压力”)。这些培育模式差异在经济不平等加剧的当下可能长期存在,成为较长时期阻碍社会流动的潜在威胁。本研究认为,尽管政府和社会无法让孩子选择父母,但是却可以尝试改善或解决弱势家庭在发展子女人力资本方面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缺陷等问题。从长远的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有利于提高全民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儿童所处成长的不同阶段,本文认为政策的着力点可以归纳为两类。首先,针对成长于弱势家庭而面临着养育缺陷的学龄前儿童,政府应该重视其早期人力资本投资,缩小养育差距背后的机会不平等。早期投资既可以是直接对弱势儿童进行干预,也可以是对处于弱势境遇的家庭及其家庭环境进行投资,例如指导父母如何科学养育孩子。其次,针对已经处于学龄期(指义务教育阶段)的那些经历过早期抚养劣势或正处于不利养育环境的儿童,公共教育政策可以着力在如何分配学生在班级中的组成,发挥同伴效应中积极的一面,以促进不同背景的学生共同积累人力资本。

二、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特殊教育学校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性侵害”热点话题引发思考
        1.1.2 智力障碍儿童防性侵的紧迫性
        1.1.3 智力障碍儿童防性侵教育的研究较为缺乏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研究
        1.3.2 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研究
        1.3.3 防性侵的相关法律政策研究
        1.3.4 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性侵害
        1.4.2 防性侵教育
        1.4.3 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行动研究法
        2.3.2 行动研究中的具体研究方法
    2.4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参与者
        2.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4.2 研究参与者
    2.5 研究工具
        2.5.1 研究工具的信效度
        2.5.2 培智七年级学生防性侵能力评量表
        2.5.3 培智七年级教师访谈提纲
        2.5.4 培智七年级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2.6 资料收集与编码
        2.6.1 资料收集
        2.6.2 资料编码
    2.7 研究思路
    2.8 研究伦理
3 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开展防性侵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
    3.1 前期准备
        3.1.1 培智教师及学生家长访谈结果分析
        3.1.2 培智七年级班级基本情况及学生现有水平分析
        3.1.3 防性侵教学内容的选择
        3.1.4 合作教师相关理论知识准备
        3.1.5 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3.2 培智七年级学生的防性侵教育活动实施过程
        3.2.1 第一个行动——“性别认识”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3.2.2 第二个行动——“隐私部位”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3.2.3 第三个行动——“拒绝诱惑”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3.2.4 第四个行动——“防性侵应对技能”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3.3 对培智七年级学生实施防性侵教育活动的效果分析
        3.3.1 活动实施对培智七年级学生的影响
        3.3.2 活动实施对合作教师的影响
        3.3.3 活动实施对培智学生家长的影响
        3.3.4 研究者的成长与收获
4 研究结果
    4.1 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的防性侵教育现状
    4.2 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实施
        4.2.1 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适宜性、发展性、实用性
        4.2.2 教学活动设计既要预设,也要生成
        4.2.3 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应多主体参与、多教学形式结合
        4.2.4 教学活动的形式可采取集教为主,个训为辅
        4.2.5 防性侵教育活动中家长的卷入
    4.3 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策略
        4.3.1 策略一:在实施防性侵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积极的性教育态度
        4.3.2 策略二:利用多样化导入的策略,激发智力障碍儿童兴趣
        4.3.3 策略三:利用绘本故事、情景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展开教学活动
        4.3.4 策略四:充分利用活动延伸部分,发挥教师与家长双方教育合力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防性侵主题教学活动:单一学科教学与主题下的多学科渗透
        5.1.2 防性侵主题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内与课外
        5.1.3 防性侵主题教学路径的确定:班级集体教学与个训
        5.1.4 对班级防性侵教学效果的再反思:孩子,我应该怎么教你?
        5.1.5 智力障碍学生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防性侵教育: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冲突
    5.2 教育建议
        5.2.1 社会层面
        5.2.2 特殊学校层面
        5.2.3 培智家长层面
6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局限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相关概念
        (一)学校社会工作
        (二)心理健康问题
        (三)学校—家庭联动机制
    四、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优势视角理论
    五、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X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调查
    第一节 X中学及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X中学现状
        二、学生及其心理健康现状
    第二节 学校社会工作初步介入X中学开展工作的内容
        一、初步建立信任
        二、X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
        三、小结
第二章 X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第一节 X中学初中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一、家庭生活角度分析
        二、人际交往角度分析
        三、学校生活角度分析
    第二节 X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一、家庭内部因素
        二、学生自身因素
        三、学校因素
        四、社会因素
    第三节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X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助力家庭教育的需要
第三章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
    第一节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介入——个案一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介入——个案二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介入——个案三
    第二节 个案工作介入X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结与反思
        一、个案工作介入X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结
        二、个案工作介入X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
    第三节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一、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努力建立学校—家庭联动机制
        三、积极链接外部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农村小学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泰安市Z乡镇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国家政策的明确导向
        2.小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3.小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
        4.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健康
        2.健康教育
        3.学校健康教育
    (四)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一、农村小学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
        2.调查工具
        3.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3.实地观察结果分析
二、农村小学健康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一)健康教育开设学时不足,流于形式
    (二)健康教育的内容片面,脱离实际
    (三)健康教育的方法单调,途径单一
    (四)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缺失,效果不佳
三、农村小学健康教育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健康教育地位尴尬,学校关注程度低
    (二)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理论研究匮乏
    (三)农村小学健康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1.缺乏专职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2.教师的健康教育培训尚不完善
    (四)农村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资源匮乏
四、改善农村小学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一)学校领导及教师加强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开足开齐健康教育课程
        1.提高认识,更新健康教育观念
        2.加强管理,保障健康教育课时
    (二)构建完备的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关注内容的生活性与实用性
        1.完善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掌握全面的健康教育知识
        2.拓展防病抗疫知识,加强健康教育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三)创新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渠道实施健康教育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提升健康教育教学效果
        2.拓宽健康教育实施渠道,寻求家庭与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四)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校健康教育质量
        1.建立健康教育监督评估制度,规范农村小学健康教育的实施
        2.制定合理的考查与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拟创新点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问题学生”核心概念界定
        1.3.1 “问题学生”的概念
        1.3.2 “问题学生”的判定标准
        1.3.3 “问题学生”定义争论
    1.4 “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1.4.1 社会认知理论
        1.4.2 学习动机理论
        1.4.3 心理健康理论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调查研究
    2.1 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的设计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1.2 调查问卷的信度
        2.1.3 调查问卷的效度
        2.1.4 访谈问题的设计
        2.1.5 访谈对象的确定
    2.2 访谈步骤和调查问卷的实施
        2.2.1 访谈步骤的实施
        2.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2.3 研究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2.3.1 调查结果的统计
        2.3.2 调查结果的分析
    2.4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的管理现状
        2.4.1 学习型“问题学生”
        2.4.2 行为型“问题学生”
        2.4.3 心理型“问题学生”
        2.4.4 思想型“问题学生
第三章 高中“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3.1 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问题
        3.1.1 家庭结构不完整影响孩子身心发展
        3.1.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3.1.3 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3.2 学校教育和管理原因
        3.2.1 学校应试教育不切合学生发展
        3.2.2 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3.3 社会环境的影响
        3.3.1 富足的生活滋生不良价值取向
        3.3.2 便捷的网络产生负面影响
    3.4 学生自身原因
        3.4.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化
        3.4.2 青春期人格教育缺失
        3.4.3 青春期“三观”教育不足
第四章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4.1 形成教育合力
        4.1.1 加强家校联系
        4.1.2 助力家庭教育
    4.2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4.2.1 重视心理疏导
        4.2.2 用“仁爱”唤醒学生
    4.3 破解学生管理瓶颈
        4.3.1 德育课题引领研究能力
        4.3.2 分层培训助推专业发展
        4.3.3 校本培训立足常规管理
    4.4 营造浓厚德育环境
        4.4.1 开展“道德讲堂”系列活动
        4.4.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3 继续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
    4.5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4.5.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4.5.2 全面落实“全员德育”
        4.5.3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4.6 净化社会环境
        4.6.1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4.6.2 宣传落实《惩戒条例》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5)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现状研究 ——基于S中学三位老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设计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班主任专业化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德育研究
        三、关于德育能力的研究
        四、关于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意义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班主任
        二、新任班主任
        三、德育能力
第二章 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与学校的联系
    第二节 三位班主任的选择
    第三节 学习型L老师班主任德育能力成长历程描述
        一、入职初期:德育专业知识素养不够----艰难的开端
        二、入职后的德育能力提升阶段
        三、L老师的反思
    第四节 改良派Z老师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
        一、初当班主任:用力过猛
        二、 德育与教学关系失衡:陷入自我矛盾僵局
        三、虚心求索:走入学生的世界
        四、班主任德育摸索阶段:处理关系——实现教育影响一致
        五、努力向成功的迈进:抽丝剥茧 耐心寻法
        六、Z老师的反思
        七、Z老师的希望
    第五节 学院派J老师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
        一、“豪门教育血统”-----奠定教育功底
        二、职业前教育培训-----铺自信前行之路
        三、接受现实:经验积累阶段
        四、J老师的反思
        五、J老师的希望
第三章 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角色模糊
    第二节 新任班主任综合素质与德育能力有限
        一、缺乏沟通之道
        二、德育素养欠缺
    第三节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缺乏
    第四节 有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不够
    第五节 人际协调能力不够
    第六节 组织德育活动能力弱
        一、德育活动准备不充分,“度”的把控不到位
        二、德育活动形式宏大,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三、没有处理好德育活动与教学的关系
第四章 新任高中班级班主任德育能力发展受阻的原因
    第一节 学生自身
        一、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二、心理素质有待全面提高
        三、生命意识淡薄
    第二节 学校方面
        一、对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缺乏科学性评价
        二、忽视了高中新任班主任也需进行专业化发展
        三、班主任补贴杯水车薪
        四、班主任的选拔标准较低
        五、各年级间班主任年龄结构比较单一
        六、学校对德育工作能力不重视
    第三节 社会方面
        一、德育影响的冲突
        二、德育的盲目性
        三、职前教育的不完善
第五章 提升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途径
    第一节 综合能力
        一、加强对学习的关注-----提升德育知识素养
        二、协调关系促发展
        三、调整对学生的指导方式
    第二节 应用能力
        一、有效施加德育影响能力
        二、转变对德育评价方式-----提升评价学生发展的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研究 ——以安徽省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乡村教育发展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1.2 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全科型乡村教师的研究
        1.3.2 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6 核心概念界定
        1.6.1 全科型乡村教师
        1.6.2 专业知识
第2章 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现状的研究设计
    2.1 问卷调查的设计
        2.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2.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3 测量工具的设计
    2.2 访谈设计
        2.2.1 访谈目的
        2.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2.2.3 访谈提纲的设计
        2.2.4 访谈资料的整理
第3章 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现状的结果分析
    3.1 问卷结果分析
        3.1.1 人口学结果统计
        3.1.2 测量的总体结果
        3.1.3 专业知识的结果分析
    3.2 访谈结果分析
        3.2.1 专业知识的现状分析
        3.2.2 教师的职业认知情况
        3.2.3 职前职后的培养情况
第4章 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小学生发展类知识需拓展
        4.1.2 学科知识缺乏综合性
        4.1.3 教育教学知识不扎实
        4.1.4 通识性知识缺乏乡土性
    4.2 主要原因分析
        4.2.1“全科”内涵被片面理解
        4.2.2 艺体类知识的低效培养
        4.2.3 评价标准和过程出现偏差
        4.2.4 知识的价值认知出现偏差
        4.2.5 多学科教学工作过于繁重
        4.2.6 欠缺对乡土知识的重视
第5章 优化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的建议
    5.1 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5.1.1 帮助教师全面厘清职业内涵
        5.1.2 教师主动重塑专业知识价值
    5.2 构建教师专业知识学习的支持系统
        5.2.1 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
        5.2.2 搭建有效的全科培养平台
        5.2.3 合理重视乡土知识的利用
    5.3 提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的宏观保障
        5.3.1 持全景式眼光促综合性评价
        5.3.2 给予教师反思学习的空间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问题
附录C 安徽省全科型乡村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表
致谢

(7)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家庭性教育是女孩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家庭性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家庭性教育是性教育研究发展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二)家庭性教育研究进展
        (三)简要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性
        (二)性教育
        (三)家庭性教育
        (四)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
    二、理论基础
        (一)赋权型性教育理论
        (二)家庭系统理论
        (三)亲子沟通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上海地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调查设计和结果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二、小学女生父母开展家庭性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
        (一)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知识来源
        (二)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观念态度
        (三)小学女生父母实施家庭性教育的状况
        (四)小学女生父母实施家庭性教育时的困境及所需帮助
    三、访谈实录及结果分析
        (一)对上海地区女生父母的访谈及分析
        (二)对上海地区小学班主任的访谈及分析
        (三)对家庭性教育专家的访谈及分析
第四章 上海地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上海地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观念落后
        1.家庭性教育责任意识不强
        2.家庭性教育内涵认识不足
        3.家庭性教育学习意识不高
        (二)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知识匮乏
        (三)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方式不当
    二、上海地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国家因素分析
        1.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立法缺失
        2.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缺失
        (二)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1.指导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社会资源不足
        2.“性”信息泛滥冲击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观
        (三)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学校因素分析
        1.学校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缺乏关注
        2.学校缺乏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有效指导
        (四)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家庭因素分析
        1.父母成长环境的影响
        2.父母自身素质的影响
        3.亲子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地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提升对策
    一、国家: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持
        (一)颁布国家政策,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保障
        (二)开办家长学校,推动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
        (三)开发社区资源,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
    二、社会: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营造科学、干净的环境
        (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社会支持
        (二)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创造干净的环境
    三、学校: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助力
        (一)家校合作,共筑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平台
        (二)以学生为本,指导父母开展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
    四、家庭:提高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水平
        (一)更新观念,摈弃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偏见
        (二)觉醒意识,端正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态度
        (三)参与学习,提高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能力
        (四)加强沟通,优化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环境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一、小学女生父母开展家庭性教育的访谈提纲(家长卷)
    二、学校推动家庭开展性教育的访谈提纲(班主任卷)
    三、社会组织协助家庭开展性教育的访谈提纲(讲师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异性同伴交往的特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一)明显的孤独感
    (二)易受暗示,自控能力差
    (三)极端异性接触
四、分析与结论
    (一)对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异性同伴交往问题认识片面,不能正确引导智力落后学生
    (二)社会传媒信息的影响
    (三)对智力落后学生生活“过度保护”
    (四)低效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课
        1.青春期健康教育途径单一
        2.缺乏针对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用书
        3.智力落后学生个体差异大,集体活动效果不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智力落后学生对社会传媒信息的分辨能力
    (二)提高家长对智力落后孩子青春期心理的认识,充分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
    (三)提升专业队伍,开展行之有效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1.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正确引导及时干预相结合
        2.营造多种环境,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3.开设心理咨询室和放松室,有针对性解决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困惑
        4.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10)家庭培育模式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与变量介绍
        1.3.1 培育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
        1.3.2 技能形成技术与人力资本形成技术
        1.3.3 认知技能与非认知技能
        1.3.4 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s)
        1.3.5 溢出效应与同群效应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人力资本理论
        2.1.1 人力资本形成的新特征
        2.1.2 认知技能与智商测试
        2.1.3 非认知技能及其测量
        2.1.4 人力资本形成的技术
        2.1.5 人力资本的影响分析
    2.2 人力资本形成的经验分析
        2.2.1 生命周期的早期影响
        2.2.2 家庭投资与儿童发展
        2.2.3 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发展
    2.3 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同伴效应
        2.3.1 同伴效应的模型设定
        2.3.2 同伴效应的识别策略
        2.3.3 同伴效应的经验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基于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模型
    3.1 多阶段人力资本生产函数
        3.1.1 多维人力资本
        3.1.2 人力资本形成技术
    3.2 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3.3 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的拓展
        3.3.1 家庭早期投资差异
        3.3.2 家庭陪伴模式差异
        3.3.3 家庭养育方式选择
        3.3.4 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同伴效应
    3.4 家庭培育模式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
    3.5 小结
4 家庭早期投资差异的直接和溢出效应分析
    4.1 数据和变量
        4.1.1 数据来源
        4.1.2 因变量
        4.1.3 自变量
    4.2 模型设定与识别策略
    4.3 早期人力资本投资的经验分析
        4.3.1 基线估计结果
        4.3.2 稳健性检验
        4.3.3 异质性分析
    4.4 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家庭陪伴模式差异的直接和溢出效应分析
    5.1 父母陪伴缺失现状的制度背景
    5.2 数据、变量与识别策略
        5.2.1 数据与变量
        5.2.2 识别策略
    5.3 家庭陪伴模式对儿童教育发展的经验分析
        5.3.1 OLS估计结果
        5.3.2 IV估计结果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潜在机制分析
    5.4 家庭陪伴模式差异的中长期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家庭养育方式的直接和溢出效应分析
    6.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1.1 数据来源
        6.1.2 变量选择
    6.2 养育方式的识别与分类
    6.3 养育方式的直接效应分析
        6.3.1 基线估计结果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家庭养育方式的潜在机制分析
    6.4 养育方式的溢出效应分析
        6.4.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6.4.2 识别策略:线性均值模型
        6.4.3 基线估计结果
        6.4.4 稳健性检验
        6.4.5 潜在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小结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殊教育学校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行动研究[D]. 李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X中学为例[D]. 李睿.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农村小学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泰安市Z乡镇小学为例[D]. 张连云.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D]. 崔炳蔚.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5]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现状研究 ——基于S中学三位老师的调查[D]. 李佳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全科型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研究 ——以安徽省Y县为例[D]. 汪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成丹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异性同伴交往的特点及对策[J]. 刘晓静,李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04)
  • [10]家庭培育模式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D]. 茅铭芝. 浙江大学, 2020(04)

标签:;  ;  ;  ;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