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DACH)_2(H_2O)]-Cl_2 (DACH=1,4-Diazacycloheptane) 的结构和光谱研究

[Cu(DACH)_2(H_2O)]-Cl_2 (DACH=1,4-Diazacycloheptane) 的结构和光谱研究

一、Structural an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Cu(DACH)_2(H_2O)]-Cl_2 (DACH=1,4-Diazacycloheptane)(论文文献综述)

李磊[1](2020)在《铜胺及铜氨羧配合物基态结构和激发态结构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渡金属配合物是天然金属酶的化学和生物活性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体内或水介质环境下,天然金属酶中多种弱相互作用(如氢键、电离和疏水作用等)将影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状态。过渡金属配合物在水溶剂中的结构研究可为洞察天然金属酶复杂的生物活性奠定基础。铜-氨羧配合物是人工金属模拟酶的一类重要模型分子。铜-氨羧配合物在人工金属酶应用方面已有大量报道,但由于弱相互作用对金属配合物结构的影响导致合成的配合物大多无法体现相应金属酶的催化特性。此外,关于受激后该类金属配合物的激发态结构动力学方面则研究不多。为此,本文借助共振拉曼光谱这一强有力的结构表征和激发态结构动力学研究的光谱学手段,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实验振动光谱方法,探究了1,2-环己二胺-铜配合物和组氨酸-铜配合物的结构和激发态结构动力学,为同类配合物结构表征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制备了环己二胺-氯化铜和组氨酸-氯化铜配合物。采用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表征了环己二胺-氯化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合共振拉曼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B3LYP泛函)获得了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结构和激发态结构动力学,计算获得了与环己二胺-氯化铜和组氨酸-氯化铜配合物产物相关的一系列可能中间体和产物的优化结构、稳定化能和吉布斯自由能,以及在水溶液中配合物晶体析出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探究了在配合物晶体结构的形成中Cl-离子参与的氢键弱相互作用和平衡电荷作用。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TD-B3LYP)计算获得了配合物的电子跃迁能和跃迁轨道等信息。(2)环己二胺-氯化铜配合物晶体结构单元被确定为[Cu(Dach)2H2O]Cl2,其中[Cu(Dach)2]2+形成Cu N4的平面四边形结构,H2O位于轴向,两Cl-离子通过氢键和电荷平衡的双重作用参与晶体结构单元的形成。在水溶液中,环己二胺-铜配合物离子的结构以[Cu(Dach)2H2O]2+和[Cu(Dach)2Cl]+为主。由于Cl-离子与NH2基团间的氢键作用以及与中心Cu2+离子间的电荷平衡作用,在水中析出晶体的反应过程可表达为:[Cu(Dach)2H2O]2++2Cl-?[Cu(Dach)2H2O]Cl2和[Cu(Dach)2Cl]++H2O+Cl-?[Cu(Dach)2H2O]Cl2。(3)在水溶液中,环己二胺-铜配合物离子在紫外光谱区域有一强吸收带A带,基于TD-DFT计算结果,A-带被指认为从环己二胺配体(L)到Cu2+(M)的电荷转移跃迁,即σ(L)→dxy(M)的LMCT电子跃迁。环己二胺-铜配合物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共振拉曼光谱被指认为Cu-N伸缩振动、Cu-N-C弯曲振动、H-N-H弯曲振动、N-C-C弯曲振动等振动模,其中Cu-N和N-C-C振动模占据共振拉曼的主要部分,在Franck-Condon区域内A带初始反应坐标主要沿着Cu-N伸缩振动进行。(4)在水溶液中,组氨酸-铜配合物离子以配合物b2 Cu[H(Nam,Ooc),(Nam,Nim,Ooc)]+和配合物c8[Cu(H(Nam,Ooc),(Nam,Nim,HOoc))]2+为主。获得了组氨酸-铜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紫外光谱,发现其紫外光谱区域内有A、B二个吸收带。研究结果发现配合物b2和c8给出的电子跃迁信息相同,两个吸收带都可归属为组氨酸到铜的σ(L)→dxy(M)的电子跃迁。组氨酸-铜配合物的激发态动力学进行过程是多维性的,A带的初始反应动力学坐标主要沿着Cu-OOC伸缩振动、O=C=O弯曲振动和C-O-Cu弯曲振动等振动模展开;B带的初始反应动力学坐标主要沿着Cu-Nan/Cu-Nim伸缩振动、=N-C-C弯曲振动、=N-C-N弯曲振动和C=C伸缩振动等振动模展开。

朱靖然[2](2015)在《新型层状磷酸铝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文中认为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是无机微孔材料家族中重要的一族,在催化、分离、吸附、电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从1982年美国U. C. C.公司首次合成这类材料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大量具有化学计量比多样、骨架结构丰富的磷酸铝化合物相继被人们开发出来。根据Al/P的化学计量比,这类化合物可分为1:1,1:2,1:3,2:3,3:4,4:5,6:7,12:13,13:18等多样组成计量比的化合物;根据结构的特点,这些化合物可分为零维簇状、一维链状、二维层状和三维开放骨架结构化合物。其中二维层状磷酸铝化合物不仅展示出丰富的结构类型,而且由于层状磷酸铝骨架中广泛存在的P—OH和P=O端基结构,使得该类材料可通过进一步修饰形成三维结构材料。层状磷酸铝材料良好的亲水性以及骨架中丰富的氢键使得其在质子传导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将杂原子尤其是过渡金属原子引入到层状磷酸铝体系,不仅可以使这类材料具有Br nsted酸性位点和催化活性中心,而且可以开拓出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新方法;此外,具有手性结构的无机微孔化合物在手性分离、不对称催化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但如何制备具有手性无机骨架结构的化合物则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难点。本论文中,我们以层状磷酸铝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出多种具有新颖的层状结构的磷酸铝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表征,同时对这类材料在质子传导、共模板效应和光学性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N, N-二甲基苄胺为模板剂,在三缩四乙二醇-水体系下通过溶剂热的方法,成功合成出具有新型二维层状结构的磷酸铝化合物,命名为AlPO-CJ70,化学式为[C9H14N]8[H2O]4·[Al8P12O48H4]。其骨架由AlO4四面体和PO4四面体交替连接形成新颖的4×6×8网层结构。其中T(Al或P)原子配位方式为AlO4b,PO3bO1t和PO2bO2t(b:桥连,t:端基)。AlPO-CJ70沿[100]方向有八元环直孔道,无机骨架由Al2P3O123-层以AAAA方式堆积而成,质子化的N, N-二甲基苄胺模板剂位于层之间平衡骨架的负电荷。AlPO-CJ70骨架中部分Al原子可被Co、Fe、Zn、Mn及Mg等元素取代。Fe掺杂的AlPO-CJ70样品经磁性研究表明其骨架中的Fe之间呈现反铁磁相互作用。通过质子传导研究发现,AlPO-CJ70拥有比常见硅铝酸盐分子筛更好的质子传导能力,其交流质子传导率在25℃时为4.20×10-4S·cm-1,在80℃时增加到9.25×10-4S·cm-1。AlPO-CJ70粉末压片样品在浸入水中时,质子在样品中的传递途径遵循Grotthuss-like机理。2.以二乙胺和1,2-丙二胺为模板剂,在三缩四乙二醇-水体系下利用共模板法合成了CoAlPO-CJ71a和AlPO-CJ71b两种二维层状磷酸铝化合物。前者的化学式为[C4H11N]0.77[C4H12N]0.23[C3H12N2]2[H3O]2·[Co0.23Al5.77P8O32],后者的化学式为[C4H12N]3[C3H12N2]2[H3O]5·[Al12P16O64],Al(Al+Co)/P均为3/4。在该体系下,详细研究了磷酸铝化合物的合成规律,考察了杂原子的取代效应及单一模板剂与共模板剂的模板效应。利用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了共模板效应在该体系中对磷酸铝化合物骨架的形成决定作用。3.以(R)-(+)-α-甲基苄胺和(S)-(-)-α-甲基苄胺为手性模板剂,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出无机骨架彼此镜像对称的层状磷酸铝化合物AlPO-CJ72-R和AlPO-CJ72-S,其化学式均为[C8H12N]8[H2O]2·[Al8P12O48H4]。两者的无机骨架部分均由4×6网层结构组成,[4.62]结构单元沿c方向形成长链,链与链之间以六元环相连。对该化合物的骨架结构进行详细研究发现,AlPO-CJ72-R和AlPO-CJ72-S无机骨架中的P=O端氧原子与质子化的模板剂之间形成手性氢键链,并通过P=O双键与无机骨架相互连接,在合成过程中通过自组装方法将模板剂的手性传递给无机骨架部分,形成了内消旋的螺旋链状结构和手性无机骨架。

王玉红[3](2013)在《配位修饰的铟硫属化合物的合成》文中指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是近年来材料学科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有机杂化的硫属化合物材料,不仅结构新颖,而且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如催化、吸附、离子交换、光电导体、光致发光、非线性光学和半导体性能等,成为人们研究越来越多的功能材料。该类材料通常利用低温溶剂热(或水热)法合成,在有机胺或季铵盐结构导向剂(或模板剂)作用下合成,以MQ4(M=Ga, In, Sn, Sb; Q=S,Se, Te)四面体或MQ3(M=Sb; Q=S, Se)三角锥为初级建筑单元通过共顶点或共边相连,形成多种多样的金属硫属阴离子结构。在主族硫属化合物合成研究中,开放骨架结构和纳米分子簇的设计与合成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趋势,其中过渡金属配合物修饰的金属硫属化合物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而纳米尺度的超四面体簇及分子轮簇以其新奇的构型与巨大的尺寸,成为当今多金属硫簇向纳米材料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溶剂热合成中,胺体系的选择及离子液体的引入都是制备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关键。本论文以配位修饰的铟硫属化合物的合成为课题,选择1,2-二氨基环己烷(dach)为反应溶剂,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引入辅助试剂GeO2和离子液体的方法,合成了配位修饰的新型桥连基团组装的超四面体簇化合物和配位修饰的铟硫属轮状簇合物,讨论了其合成条件、影响化合物结构的因素、热稳定性和光学性质等。主要内容如下:一、简单综述了硫属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方法,有机胺和离子液体在硫属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总结了镓、铟硫属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综述了轮状结构簇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二、在dach反应溶剂体系中,合成了由配合物连接T4簇组装的超四面体簇T4-complex-T4。在In/S/dach/M(M=Fe, Co)反应体系中,首次合成了由配合物[Fe(dach)2]2+连接T4簇形成的新型2D超四面体簇合物1,{[In16Fe4S34H2]2[Fe(dach)2]3}·4[Fe(dach)3]·6Hdach·6H2O和由[Co(dach)2]2+连接两个T4簇形成的分子簇合物2,{[In17Co4S38H3]2[Co(dach)2]}·8[Co (dach)3]·10Hdach·2H2O。在超四面体簇中,这种以阳离子[M(dach)2]2+充当配位结构与T4晶簇相结合的结构是首次得到的。而且,过渡金属进入主族金属硫系物结构明显提升了该化合物的光谱性质。三、在dach反应溶剂体系中,通过改变辅助介质,得到了由配位小铟硫簇或多硫离子连接的超四面体簇新结构。以L-半胱氨酸(L-cyst.)为硫源,在In/L-cyst./dach/M(M=Ni, Co)反应体系中,引入了GeO2和离子液体BMIm (IL)两种辅助物质,得到了新的奇特的Tn簇硫属化合物:新的小簇In4(dach)4S6与T3簇组装而成的3D结构3,[In12S20(dach)2]·H2dach·[Ni(dach)3]·3H2O,1D链状配位聚合物4,[In2S4]·[Ni(dach)3],多硫离子(S3)2–连接T4簇组装的2D框架结构5,[In16Co4S37]·2Hdach·4[Co(dach)3]·dach·5H2O,Co(II)配合物连接T4簇组装的2D框架结构6[In16Co4S37]·2Hdach·4[Co(dach)3]·dach·5H2O。化合物3是首次合成得到的由新的In4(dach)4S6簇连接体组装T3簇形成3D敞开骨架结构。化合物5是第一个通过多硫负离子连接T4簇的化合物。结果表明:辅助物质引入影响了硫属化合物的结构,GeO2主要起改变反应体系酸度的作用,离子液体BMIm起了提高介质极性和物质溶解性的作用。四、在In/Te/dach反应体系中,合成了稀有的配位修饰的铟-碲轮状簇合物。得到了两个具有纳米轮状结构的铟-碲分子簇合物7,[Mn(dach)3]2[In18Te30(dach)6]·2Hdach·H2O和8,[Ni(dach)3]2[In18Te30(dach)3]·2Hdach,它们是主族金属硫化物中首次发现的纳米环状分子簇,外径为15.54(1.5nm),内径为8.25,轮状结构是18个铟借助30个碲阴离子桥连形成纳米环结构。研究并分析了纳米轮状结构形成的原因,溶液的酸度的高低是轮状结构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高酸性时,大量质子胺的存在,限制了dach的螯合作用,只能得到一个相关的新的1D InTe化合物9,{[Mn(dach)3]2[In5Te10]·2H2O}∞。五、在In/Se/dach反应体系中,合成了配位修饰的铟-硒轮状簇合物。得到了一个罕见的含有两个不同大小的纳米轮状结构的铟-硒分子簇合物10,[Mn(dach)3]9[In30Se72(dach)3]2[In118Se30(dach)6]·2H2O。这是轮状纳米硒簇中的第一个化合物,外径25.78(约2.58nm)。获得的纳米尺寸的团簇为双层连接的轮状结构,这种结构排列将在光电传感器具有潜在的应用。

刘雷[4](2010)在《金属磷酸盐骨架材料的离子热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无机微孔晶体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吸附和催化材料,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们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晶体尺寸及组装方式等对其应用性能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开发新的合成路线对晶体结构和化学物理性质进行有效调控,为工业应用提供性能优良的材料,始终是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领域的热点课题。溶剂和模板剂是无机微孔晶体合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反应溶剂的“可设计性”及有机模板剂的“可控性”对于产物的结构以及化学物理性质的调控至关重要。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清洁技术和环境友好催化体系的反应介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离子液体种类繁多、结构丰富,可以通过设计和改变阴阳离子的结构和组成来调控离子液体的性质,被称之为“可设计溶剂”。近年来,离子液体不仅在有机反应中被广泛应用,在无机材料合成方面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利用离子液体既作为溶剂又作为模板剂的特点来制备新型磷酸盐晶体的方法,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无机微孔材料合成方法-称之为离子热合成法。同传统的水热或溶剂热相比,离子液体丰富的种类以及性能的“可设计性”,不仅为新型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产物物化性质的有效调控提供了新的机会。论文选择和设计了系列新型离子液体(离子型低共熔混合物)作为反应介质和模板剂探索了新型磷酸盐骨架材料的离子热合成,所涉及的体系主要包括脲基衍生物/羧酸/醇-季铵盐型离子液体。论文围绕这三种不同体系和离子热合成过程深入研究了离子液体的溶剂效应和自身组分的模板功能,通过合成路线的优化和拓展研究了外加有机碱或无机阳离子对磷酸盐骨架的结构调控作用。运用单晶、粉末结构解析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及物化性能进行了测定和表征。同时,针对性地考察了含过渡金属的磷酸盐在环己烷氧化反应中的催化特性以及层状磷酸锆作为固体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通过不同季铵盐和尿素复配形成了系列离子型低熔点混合物,探索了它们作为离子热反应介质合成磷酸锆、磷酸锌骨架的可能性。发现尿素组分在反应过程中易发生热分解反应,热分解产物(NH4+)对最终磷酸盐骨架具有强的模板作用,季铵盐组分的变化对最终产物没有影响。基于脲类化合物易热分解且分解产物的可控性,论文设计了系列具有对称结构的脲基衍生物(如1,3-二甲基脲、1,3-二乙基脲和咪唑酮)和季铵盐复配形成离子液体,利用脲基化合物预期的热分解产物(甲胺、乙胺、乙二胺)成功的合成出多种新型结构的磷酸锆和磷酸锌材料。结果表明,离子热反应中原位释放生成的模板剂具有缓慢“累积效应”,不仅有利于诱导新型结构的生成而且有助于生成大的单晶体,可以方便的利用单晶解析技术进行结构测定。2.季铵盐作为合成无机微孔材料的一类优良的有机模板剂,为了解决脲类/季铵盐体系中季铵阳离子无法发挥模板功能的问题,论文选择了不具备模板功能的羧酸类化合物和季铵盐复配形成离子液体,有效地消除了前述离子液体中脲基化合物产生的“副产物”和季铵阳离子的模板竞争,季铵盐的模板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设计不同的季铵盐和草酸进行组合,合成了多种以季铵阳离子为模板的新型磷酸锆骨架材料,并发现长烷基链的季铵盐(碳数≥3)对磷酸锆骨架没有模板作用,产物均为层状α-ZrP化合物。此外,发现酸性较强的羧酸/季铵盐离子液体不适合磷酸铝和磷酸锌骨架的生成,易生成致密的鳞石英相和水合磷酸锌化合物。3.为了避免离子热体系中热分解产物参与骨架-模板的竞争并且具有适当的酸碱性,论文设计了一类新型的离子液体-醇/季铵盐离子液体并将其用于离子热合成。醇类化合物本身不具有模板作用而且酸碱性适中,因此该类离子液体不会释放出额外的模板剂,也无需加入有机胺调节体系的酸碱性,消除了外来有机胺和季铵阳离子的模板竞争,从而季铵盐组分在低共熔混合物体系中的模板作用得到了控制和实现,通过对季铵盐结构的设计合成了五种磷酸铝分子筛,分别具有AFI、ZON、ERI、AWW和CHA骨架拓扑结构。4.在脲类化合物和季铵盐形成的离子液体中,发现引入少量钠离子和原位热分解出的有机胺具有共模板作用,对磷酸盐骨架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论文合成了首例具有JBW骨架的磷酸锌分子筛,而通过传统的溶剂热合成则无法达到类似的效果,热稳定性实验表明钠离子的存在明显地提高了骨架的热稳定性,将有助于该类材料在催化和吸附领域中的实际应用。5.发现草酸/四丙基溴化铵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溶剂效应,体系中引入少量的三乙醇胺(TEA)后,TEA在离子热反应过程中原位转化成三乙烯二胺(DABCO),合成出一种无机层为“阶梯”式的新型磷酸锌化合物[N2C6H12]2[Zn7H3(HPO4-x)5(PO4)3]?H2O,报道了首例具有10-元环孔道垂直于无机层的磷酸锌层孔骨架。磷酸胍(作为胍源和磷源)在草酸/四丙基溴化铵和水热体系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反应结果,分别得到两种不同的磷酸锌骨架,进一步证实了草酸/四丙基溴化铵离子液体的溶剂效应。6.发现功能性的氮杂环化合物不仅可以作为模板剂诱导新型磷酸锆骨架的生成,而且自身的功能特性可以“传递”到的目标产物中。以喹啉荧光探针分子作为模板剂,水热合成了2种具有光致发光性能的全新磷酸锆材料|(C9H8N)4(H2O)4|[Zr8P12O40(OH)8F8]和|(C9H8N)2|[Zr2P2O6(OH)4F4],前者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孤立的ZrO2F4八面体被锚定于层间),后者是首例报道的具有等P/Zr比的一维链状的磷酸锆材料。运用全新的技术手段-电荷翻转算法成功地对粉末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解析,解决了非单晶样品结构解析的难题。7.环己烷选择氧化生成环己酮、环己醇和己二酸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论文探索了若干种离子热合成的杂原子磷酸铝分子筛以及三维磷酸锆骨架材料对环己烷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对含相同金属的MeAPO-n (Me=Co, Mn, Cr)分子筛,孔口大的MeAPO-5(12-元环)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对环己酮和环己醇(KA油)也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相比之下,孔口小的MeAPO-11(10-元环)的催化活性及对KA油的选择性明显降低,但有助于提高己二酸的选择性。CoAPO-5对于生成KA油是其中效果最好的催化剂,120oC反应15h,对环己烷的转化率为16.3%,KA油的选择性为77.8%,酮/醇比值为3.25,催化反应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值得注意的是,和MeAPO-n分子筛相比,三维磷酸锆骨架材料在环己烷的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环己烷转化率为32%,KA油选择性为90%,酮/醇比值为11.9,目前其催化反应机理正进一步研究。8.固体润滑材料在超高真空、强辐射、高负荷等苛刻的条件下能够减少摩擦与磨损,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层状磷酸锆具有类似于传统固体润滑添加剂的结构特点,论文开拓性地研究了层状磷酸锆作为固体润滑添加剂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发现α-ZrP和新型ZrPO-DES6层状材料显着地提高了摩擦副的承载能力(PB)和抗磨性能,添加1.0 wt.%α-ZrP后,100SN基础油的PB值被提高了27.2%,磨斑直径由0.58毫米降低到0.33毫米,其承载能力和抗磨性能优越于传统的石墨和二硫化钼润滑添加剂,有望在工业领域中得到应用。

刘晓敏[5](2008)在《金属碘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研究在水热反应体系下,具有开放无机骨架结构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旨在合成具有新颖结构的化合物,并在合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特殊结构化合物的合成条件、成因以及有机组分对无机微孔结构的影响作用。研究体系主要放在金属碘酸盐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上。单晶X-射线衍射等多种表征手段对系列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及相关性能测试。论文具体内容包括极性和非极性系列碘酸铟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二章],有机胺做模板碘酸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三章],有机胺配位碘酸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四章]。论文还详细分析并阐述了上述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和方法,有机配体的各种变化对产物结构的影响,热稳定性,特殊结构形成原因,为该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郭敏[6](2008)在《无机开放骨架材料的合成、结构与表征》文中提出无机开放骨架材料因其较高的热稳定性,均匀的孔道、高的比表面以及自身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催化、吸附、分离、离子交换、主客体组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功能为导向,进行具有新颖开放骨架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一直是化学家们所努力的目标。本论文工作主要集中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围绕硅酸铍分子筛材料,开放骨架的磷酸铍化合物和具有特殊磁学性能的硅酸锰材料进行无机开放骨架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在中温水热体系中,强碱条件下,成功地合成出一个新型硅酸铍分子筛JLBS-1(K6[Be3Si7O20]·4.6H2O)。其结构是基于4.82网层和spiro-5结构单元形成的具有三维交叉8元环孔道系统的四连接的分子筛骨架结构。在对此类结构构筑规律系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成功设计了一系列基于含有这两种结构单元能量合理的假想结构。在中温水热体系中,以有机胺为模板剂成功合成了三个具有新颖开放骨架结构的磷酸铍化合物BePO-CJ29 ([C5H14N2]2[Be3(HPO4)5]·H2O)、BePO-CJ30 ([C6H18N2]0.5[Be2(PO4)(HPO4)OH]·0.5H2O)和BePO-CJ31(Be1.5PO5H2)。其中BePO-CJ29和BePO-CJ30是两个首次报道的具有低维开放骨架结构的磷酸铍开放骨架结构化合物。在高温高压超临界水和中温水热体系下分别制备了两个新型硅酸锰化合物JLMS-1 (Na2Mn3Si3O10)和JLMS-2 (KNa15Mn4Si12O36)。其中JLMS-1展现出有趣的3D自旋倾斜的反铁磁行为。

张致慧[7](2008)在《基于非对称恶二唑或三氮唑衍生物配体的配位聚合物构筑》文中认为本论文围绕当前配位聚合物化学的研究热点,设计并合成了含有功能化恶二唑或三氮唑基团的非对称有机配体,并将其用于定向组装具有预期结构和功能的配位聚合物,在晶体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部分配聚物的结构-性能关系。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此项工作的研究背景,重点介绍了多孔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MOFs)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磁学、光学、催化、吸附与存储方面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选题的依据、目的及所取得的进展。第二章首次利用5-(4-吡啶基)-1,3,4-恶二唑-2-硫醇(4-Hpyt)与ZnII和CdII反应得到四个具有不同维度的MOFs。配体呈现硫代酰胺和硫醇盐两种异构体以及四种不同的配位模式。晶体结构研究表明在室温和溶剂热条件下可得到不同的结晶产物;常温下得到的锌和镉配聚物含有较大的溶剂通道,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溶剂以及氮气吸附性质。第三章利用4-Hpyt或3-Hpyt与典型的八面体CoII(或NiII)离子反应,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孔穴尺寸的多孔配聚物,通式为{[M(pyt)2(H2O)2]·(solvents)}n(5?10),呈现出相似的二维主体框架,包结的客体分子依反应媒质而异,其中8中含有少见的四元水簇。第四章合成了两个羧酸类衍生物配体5-(4-吡啶基)-1,3,4-恶二唑-2-硫代乙酸(4-Hpyoa)和其3位吡啶基异构体,将之与金属离子反应得到11?15。它们分别呈现一维双链、二维同手性层、三维锐钛矿或金红石拓扑网络,拓扑结构的多样性取决于金属-配体间的协同作用。第五章设计了具有三脚架结构的双(1,2,4-三氮唑-1-基)乙酸(Hbtza)配体,将之与八面体金属及d10银离子反应,分别得到(3,6)-连接网络结构的配位聚合物16?18及4-连接三维化合物19。对此系列2D或3D金属-有机框架研究表明构建可靠的分子模块能够形成预定拓扑节点的超分子网络。第六章设计了多齿酰胺类配体N-(3,5-双(3-吡啶基)-1,2,4-三氮唑-4-烟酰胺(3-Hbptza),在草酸根共配体存在下与八面体金属反应,得到两类未见文献报道的(4,5)-连接二维氢键(20?22)或配位(23)拓扑网络。金属离子半径的大小对配体配位模式以及超分子拓扑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杜宇[8](2007)在《钴胺配合物为模板的金属氟化物与金属磷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钴胺配合物为模板剂,开展了空旷骨架结构金属氟化物及金属磷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在水热/溶剂热体系下,以钴胺配合物为结构导向剂,成功地合成出四种新颖的氟化锆及氟化钛与钴胺配合物的氢键组装体[Co(en)3]2(Zr2F12)(SiF6)·4H2O (A), [Co(chxn)3](ZrF6)Cl·3.5H2O (B), [Co(en)3](Ti2F11) (C)和[Co(en)3](Zr2F11H2O) (D)。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对它们进行了结构解析。光电性质研究表明,它们在紫外区异乎寻常地显现出光电效应,表面光电压的信号位置与它们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钴胺配合物阳离子的一个吸收峰位相一致。这种特殊的光电现象有可能归因于钴胺配合物和氟化锆(钛)簇体之间存在的协同作用。本论文进一步通过扫描开尔文探针技术测出化合物中各组分的相对功函值,并推测出光电效应产生的可能机理。这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新型分子固体光电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此外,本文以钴胺配合物为结构导向剂,在水热条件下合成出一个具有特殊荧光性质的新颖二维层状结构磷酸锆化合物Co(dien)2|[Zr4H8P5O26]·3H2O;一个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含有一对手性结构单元对映体的磷酸铟化合物[Co(en)3][In3(H2PO4)6(HPO4)3]·H2O;一个具有Hopeite矿物结构,包含[344484]笼状结构单元,Ga/P比为3/2磷酸镓化合物Ga3P2O8(OH)3(H2O),以及其同构的化合物Zn2CoP2O8(H2O)4。本文在合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手性钴胺配合物在合成中结构导向作用,特别是手性传递作用。本论文的工作将对设计与合成特殊光功能以及手性空旷骨架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淼[9](2006)在《微孔硼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围绕着具有新颖开放骨架结构和特殊性能的金属硼磷酸盐微孔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展开了研究。研究所涉及的金属元素包括Mn,Fe,Co,Ni,Cu,Zn六种。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无机微孔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含硼微孔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和应用;第二章介绍了在H3BO3-(NH4)2HPO4-Mn(OAc)2·4H2O-H2O体系水热条件下,合成的一个新型三维开放骨架硼磷酸锰(NH4)4Mn9B2(OH)2(HPO4)4(PO4)6(MnBPO-CJ26)。该化合物是第一个具有自旋倾斜反铁磁性的硼磷酸盐;第三章介绍了在H3BO3-MCl2·nH2O-Na2HPO4·12H2O-HCl(H2C2O4)(MII = Mn,Fe,Co,Ni,Cu,Zn)体系中,水热合成的一系列含有Kagomé拓扑结构的金属硼磷酸盐化合物Na5(H3O){M3II[B3O3(OH)]3(PO4)6}·2H2O(MII = Mn,Fe,Co,Ni,Cu,Zn)(MBPO-CJ25)。这是第一例B/P比大于1并且具有一维12元环孔道型硼磷酸阴离子结构的过渡金属硼磷酸盐;第四章介绍了采用硼酸熔融法合成的两个具有方沸石(ANA)拓扑结构的硼磷酸盐(NH4)16[Zn16B8P24O96](ZnBP-ANA)和(NH4)16[Zn13.5Co2.5B8P24O96](ZnCoBP-ANA),以及两个具有长石(feldspar)拓扑结构的硼磷酸盐(NH4)[ZnBP2O8]和(NH4)[Zn1-xCoxBP2O8](x≈0.2),它们均具有四面体骨架结构;第五章介绍了在H3BO3-乙二胺体系中合成的一个新型零维七硼酸盐(C2N2H10)[B7O13H3]和一个具有一维zigzag链结构的十硼酸盐(NH4)2[B10O14(OH)4]·H2O。第六章对本论文的工作做出了总结并进行展望。本论文详细研究和讨论了上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影响因素、结构特点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等,为探索合成具有新颖结构和优良性能的含硼微孔化合物提供了基础。

张冬[10](2006)在《金属亚磷酸盐和硒酸盐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在水热和溶剂热反应体系下,具有开放无机骨架结构的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旨在合成具有新颖结构的化合物,并在合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特殊结构化合物的合成条件、成因以及有机组分对无机微孔结构的影响作用。研究体系主要包括金属亚磷酸盐和金属硒酸盐。单晶X-射线衍射等多种表征手段对系列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及相关性能测试。论文具体内容包括通过有机模板剂合成的亚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二章],其它亚磷酸盐化合物,包括亚磷酸钒和亚磷酸钕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三章],金属硒酸盐的合成与表征[第四章]。论文还详细分析并阐述了上述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和方法,有机配体的各种变化对产物结构的影响,热稳定性,特殊结构形成原因,为该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Structural an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Cu(DACH)_2(H_2O)]-Cl_2 (DACH=1,4-Diazacyclohepta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ructural an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Cu(DACH)_2(H_2O)]-Cl_2 (DACH=1,4-Diazacycloheptane)(论文提纲范文)

(1)铜胺及铜氨羧配合物基态结构和激发态结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铜胺及铜氨羧配合物简介
    1.2 铜胺及铜氨羧配合物的合成
    1.3 铜胺及铜氨羧配合物的基态结构研究
    1.4 铜胺及铜氨羧配合物的激发态结构研究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实验方法
    2.1 理论计算
        2.1.1 密度泛函理论
        2.1.2 DFT-D色散校正
        2.1.3 基组选择与基组重叠效应
    2.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药品
        2.3.2 实验仪器
        2.3.3 配合物合成通法
        2.3.4 铜含量分析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
        2.3.6 共聚焦显微拉曼实验
        2.3.7 紫外吸收光谱实验
        2.3.8 共振拉曼光谱实验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己二胺氯化铜配合物结构与光活性
    3.1 环己二胺氯化铜配合物的几何结构
    3.2 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逐级配位反应
    3.3 共振拉曼光谱研究
    3.4 配合物晶体振动光谱指认
    3.5 紫外光谱研究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组氨酸氯化铜配合物结构和激发态结构动力学
    4.1 水溶液中组氨酸氯化铜配合物几何结构
    4.2 共振拉曼光谱研究
    4.3 紫外光谱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型层状磷酸铝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机微孔材料简介
        1.1.1 传统硅铝酸盐分子筛
        1.1.2 锗硅酸盐及锗酸盐分子筛
        1.1.3 磷酸盐及亚磷酸盐微孔材料介绍
        1.1.3.1 磷酸镓微孔化合物
        1.1.3.2 磷酸铟微孔化合物
        1.1.3.3 过渡金属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1.1.3.4 亚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1.2 磷酸铝分子筛及阴离子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
        1.2.1 磷酸铝和杂原子取代磷酸铝分子筛
        1.2.1.1 磷酸铝分子筛
        1.2.1.2 杂原子取代磷酸铝分子筛
        1.2.2 阴离子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
        1.2.2.1 三维开放骨架磷酸铝化合物
        1.2.2.2 二维层状磷酸铝化合物
    1.3 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1.3.1 水热法和溶剂热法
        1.3.2 氟离子法
        1.3.3 干凝胶法和浓凝胶法
        1.3.4 离子热法
        1.3.5 硼酸熔融法
        1.3.6 微波辅助法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1.5 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6 本论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层状磷酸铝化合物 AlPO-CJ70 的合成、表征及质子传导性质
    2.1 引言
    2.2 (M)AlPO-CJ70 的合成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合成方法
        2.2.3 合成条件讨论
        2.2.3.1 体系中两种溶剂混合比例对产物的影响
        2.2.3.2 体系中酸量对产物的影响
        2.2.3.3 体系中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2.3 (M)AlPO-CJ70 的表征
        2.3.1 粉末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元素含量分析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4 热重分析
        2.3.5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3.6 磁性分析
    2.4 AlPO-CJ70 的结构解析及讨论
        2.4.1 单晶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AlPO-CJ70 的晶体结构讨论
    2.5 AlPO-CJ70 的质子传导性质研究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过渡金属取代层状磷酸铝的共模板法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CoAlPO-CJ71a 及 AlPO-CJ71b 的合成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合成方法
        3.2.2.1 CoAlPO-CJ71a 的合成方法
        3.2.2.2 AlPO-CJ71b 的合成方法
        3.2.3 合成条件讨论
        3.2.3.1 单一模板剂对体系的影响
        3.2.3.2 共模板剂对体系的影响
        3.2.3.3 杂原子掺杂对体系的影响
    3.3 CoAlPO-CJ71a 及 AlPO-CJ71b 的表征
        3.3.1 粉末 X-射线衍射分析
        3.3.2 元素含量分析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3.4 热重分析
        3.3.5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4 CoAlPO-CJ71a 及 AlPO-CJ71b 的结构解析及讨论
        3.4.1 单晶 X-射线衍射解析
        3.4.2 CoAlPO-CJ71a 及 AlPO-CJ71b 的晶体结构讨论
    3.5 CoAlPO-CJ71a 中两种模板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手性有机胺模板的层状磷酸铝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AlPO-CJ72 的合成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合成方法
        4.2.3 合成条件讨论
        4.2.3.1 体系中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4.2.3.2 体系中酸量对产物的影响
        4.2.3.3 体系中模板剂的量对产物的影响
        4.2.3.4 体系中杂原子加入对产物的影响
        4.2.3.5 体系中模板剂手性构型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4.3 AlPO-CJ72 的表征
        4.3.1 粉末 X-射线衍射分析
        4.3.2 元素含量分析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3.4 热重分析
    4.4 AlPO-CJ72-R 和 AlPO-CJ72-S 的结构解析及讨论
        4.4.1 单晶 X-射线衍射解析
        4.4.2 晶体结构讨论
    4.5 氢键链手性构型与无机骨架手性的相互关系
    4.6 AlPO-CJ72 的固体圆二色谱分析及讨论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附录

(3)配位修饰的铟硫属化合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硫属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
        1.2.1 硫属化合物溶剂热合成方法的发展
        1.2.2 有机胺在硫属化合物溶剂热合成中的应用
        1.2.3 离子液体在硫属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1.3 镓、铟硫属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与晶体结构
        1.3.1 Tn 超四面体簇的发现
        1.3.2 有限结构的 Tn 分子簇
        1.3.3 基于 Tn 簇间不同连接方式形成的敞开骨架硫属化合物
    1.4 轮状结构簇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4.1 有机配体连接的轮状簇合物
        1.4.2. 无机 O、S 原子连接的簇合物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桥连接基团连接 Tn 簇组装超四面体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溴化-1-正烷基-3-甲基咪唑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2.2.3 化合物的合成
        2.2.4 晶体结构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的合成
        2.3.2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2.3.3 化合物的 X 射线粉末衍射
        2.3.4 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2.3.5 化合物的固体 UV-Vis-NIR 漫反射光谱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铟硫属轮状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化合物的合成
        3.2.3 化合物晶体结构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的合成
        3.3.2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3.3.3 化合物的 X 射线粉末衍射
        3.3.4 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3.3.5 化合物的固体 UV-Vis-NIR 漫反射光谱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致谢

(4)金属磷酸盐骨架材料的离子热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无机微孔晶体材料概述
    1.2 磷酸盐无机晶体材料
        1.2.1 主族金属元素磷酸盐材料
        1.2.2 过渡金属元素磷酸盐材料
        1.2.2.1 磷酸锌骨架化合物
        1.2.2.2 磷酸锆骨架化合物
    1.3 离子液体概述
        1.3.1 离子液体的组成和种类
        1.3.1.1 常规离子液体
        1.3.1.2 类离子液体
        1.3.2 离子液体作为高效清洁介质的应用
        1.3.2.1 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3.2.2 离子液体在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1.3.2.3 离子液体在化工方面的应用
    1.4 离子液体在微孔材料合成中的新用途
        1.4.1 离子热合成方法
        1.4.2 磷酸盐材料的离子热合成进展
    1.5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化学试剂和表征技术
    2.1 化学试剂
    2.2 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第三章 磷酸锆晶体的离子热合成、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尿素/TMACL 体系中磷酸锆的合成及结构
        3.2.1 ZrPO-DES1 和ZrPO-DES2 的合成
        3.2.2 晶体结构测定
        3.2.3 晶体结构描述与分析
        3.2.4 形貌分析(SEM)
        3.2.5 热重分析(TGA)
    3.3 草酸/季铵盐体系中磷酸锆的离子热合成与结构表征
        3.3.1 引言
        3.3.2 草酸/TMACl 体系中磷酸锆的合成
        3.3.2.1 ZrPO-DES3 的合成
        3.3.2.2 ZrPO-DES3 的物相确认
        3.3.2.3 样品的形貌分析
        3.3.2.4 热稳定性分析
        3.3.3 草酸/TPABr 体系中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3.3.4 草酸/质子化有机胺体系中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3.3.4.1 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3.3.4.2 物相确认
        3.3.4.3 样品的形貌分析
        3.3.4.4 热重分析(TGA)
    3.4 有机碱在草酸/TPABR 体系中对磷酸锆骨架的模板作用
        3.4.1 引言
        3.4.2 草酸-TPABr/DMP 体系中磷酸锆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3.4.2.1 ZrPO-DES6 的合成
        3.4.2.2 ZrPO-DES6 的晶体结构测定
        3.4.2.3 ZrPO-DES6 晶体结构描述与分析
        3.4.2.4 热重-质谱分析(TG-MS)
        3.4.3 草酸-TPABr/哌嗪体系中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3.4.3.1 ZrPO-DES7 的合成
        3.4.3.2 ZrPO-DES7 的物相确认
        3.4.3.3 形貌分析(SEM)
        3.4.3.4 热重分析(TGA)
    3.5 层状磷酸锆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初探
        3.5.1 引言
        3.5.2 润滑性能的评价
        3.5.3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脲基离子液体中磷酸锌微孔材料的控制合成
    4.1 引言
    4.2 尿素/季铵盐体系中的模板作用机制
        4.2.1 ZnPO-EU1 化合物的合成
        4.2.2 ZnPO-EU1 的物相确认
        4.2.3 形貌分析(SEM)
        4.2.4 热重分析(TGA)
    4.3 DMU/季铵盐体系中钠离子对磷酸锌骨架的模板作用
        4.3.1 磷酸锌微孔化合物的合成
        4.3.2 晶体结构测定
        4.3.3 晶体结构描述与分析
        4.3.4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4.3.5 形貌分析(SEM)
        4.3.6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4.3.7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4 DEU/TEABR 体系中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
        4.4.1 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
        4.4.2 ZnPO-EU4 的物相确认
        4.4.3 形貌分析
        4.4.4 热重分析(TGA)
    4.5 咪唑酮/氯化胆碱体系中分子筛的晶化过程跟踪
        4.5.1 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
        4.5.2 物相确定
        4.5.3 晶化过程的跟踪及表征
        4.5.4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羧酸基离子液体对新型磷酸锌结构材料的溶剂效应
    5.1 引言
    5.2 TEA 在草酸-TPABR 体系中的原位转化作用
        5.2.1 ZnPO-EU6 化合物的合成
        5.2.2 晶体结构测定
        5.2.3 晶体结构描述与分析
        5.2.4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5.2.5 形貌分析(SEM)
        5.2.6 热重分析(TGA)
    5.3 磷酸胍在草酸/TPABR 和水热体系中的模板作用比较
        5.3.1 引言
        5.3.2 磷酸锌化合物的合成
        5.3.3 物相分析
        5.3.4 形貌分析(SEM)
        5.3.5 热重分析(TGA)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醇基离子液体中季铵盐组分对磷酸铝骨架的控制
    6.1 前言
    6.2 季戊四醇/CHCL 体系中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
        6.2.1 AlPO-ZON 分子筛的合成
        6.2.2 AlPO-ZON 的物相分析
        6.2.3 形貌分析(SEM)
        6.2.4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6.3 季戊四醇/TEABR 体系中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
        6.3.1 AlPO-AFI 分子筛的合成
        6.3.2 AlPO-AFI 的物相分析
        6.3.3 形貌分析(SEM)
        6.3.4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6.4 季戊四醇/甲哌嗡体系中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
        6.4.1 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
        6.4.2 物相分析
        6.4.3 形貌分析(SEM)
        6.4.4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6.5 季戊四醇/DMEPBR 体系中磷酸铝分子筛的合成
        6.5.1 AlPO-CHA 分子筛的合成
        6.5.2 AlPO-CHA 的物相分析
        6.5.3 形貌分析(SEM)
        6.5.4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含过渡金属磷酸盐在环己烷选择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7.1 前言
    7.2 MEAPO-N 分子筛的离子热合成
    7.3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和条件
    7.4 催化剂的表征
        7.4.1 XRD 及ICP 元素分析
        7.4.2 热重分析
        7.4.3 氮气吸附分析
        7.4.4 UV-Vis 分析
    7.5 M EAPO-N 分子筛上环己烷的氧化反应
        7.5.1 MeAPO-5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7.5.2 MeAPO-11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评价
    7.6 磷酸锆骨架材料的催化性能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功能性氮杂环化合物对磷酸锆晶体的模板作用
    8.1 引言
    8.2 喹啉-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致发光性能
        8.2.1 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8.2.2 ZrPOF-Q1 和ZrPOF-Q2 晶体结构测定
        8.2.3 ZrPOF-Q1 和ZrPOF-Q2 结构描述
        8.2.4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8.2.5 化学元素组成分析
        8.2.6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8.2.7 光致发光性能
    8.3 三维开放骨架的磷酸锆的合成、结构及储氢性能
        8.3.1 磷酸锆化合物的合成
        8.3.2 晶体结构测定与晶体学数据
        8.3.3 结构分析和描述
        8.3.4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8.3.5 热重及热稳定性分析
        8.3.6 储氢性能测试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金属碘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无机微孔材料概述
        1.1.1 硅铝酸盐分子筛
        1.1.2 金属磷酸盐化合物
        1.1.3 亚磷酸盐和硒酸盐化合物
        1.1.4 其它新型微孔化合物
    第二节 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概述
        1.2.1 引言
        1.2.2 寻找非线性光学晶体的途径
        1.2.3 碘酸盐非线光学材料研究进展
    第三节 金属碘酸盐化合物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结果
        1.4.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4.2 本课题主要结果
    第五节 本文所用的测试方法和表征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极性及非极性碘酸铟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化合物α-K_3In(IO_3)_6(1)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
    第三节 化合物β-K_3In(IO_3)_6(2)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
    第四节 化合物In(OH)(IO_3)_2H_2O(3) 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
    第五节 化合物In(IO_3)_3(4)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
    第六节 化合物1-4 结构比较及讨论
    第七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有机胺作模板金属碘酸盐的合成与表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化合物(C_5H_6N)_2[Mo_2O_5(IO_3)_4]·2H_2O(5)的合成与表征
    第三节 化合物(C_(10)H_8N_2)[MoO_2(IO_3)_3]·H_3O(6)的合成与表征
    第四节 化合物(C_5H_5N)_2[(UO_2)(IO_3)_3]·(IO_3)(7)的合成与表征
    第五节 化合物(H_2en)KIn(IO_3)_6·2(H_3O)(8)的合成与表征
    第六节 有机模板金属碘酸盐的设计讨论
    第八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有机胺配位金属碘酸盐合成与结构表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化合物 (2,2′-bipy)(VO_2)(IO_3) (9)和(1,10-phen)(VO_2)(IO_3)(10) 合成与表征
    第三节 化合物 (2,2′-bipy)(H_2O)In_2(IO_3)_6·H_2O (11)和(1,10-phen)(H_2O)In_2(IO_3)_6·H_2O (12)的合成及表征
    第四节 化合物(2,2′-bipy)Ga(IO_3)_3·(HIO_3)(13)的合成与表征
    第五节 化合物(1,10-phen)Ga(IO_3)_3·(H_2O) (14)的合成及表征
    第六节 化合物 11,12,13 和 14 的发光性质对比研究
    第七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6)无机开放骨架材料的合成、结构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无机开放骨架材料概述
        1.1.1 分子筛材料概述
        1.1.2 硅酸盐分子筛以及相关化合物
        1.1.3 磷酸盐分子筛及相关化合物
        1.1.4 硼锗酸盐开放骨架结构化合物
        1.1.5 其他类型的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
    第二节 含铍无机开放骨架化合物
        1.2.1 Be~(2+)、Li~+、Mg~(2+)和Zn~(2+)分子筛
        1.2.2 磷酸铍开放骨架结构化合物
    第三节 含锰硅酸盐开放骨架结构化合物
        1.3.1 掺杂型锰硅酸盐分子筛
        1.3.2 骨架型锰硅酸盐开放骨架化合物
        1.3.3 过渡金属硅酸盐的合成
    第四节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结果
    第六节 本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第二章 含有 SPIRO-5 和4.8~2网层的硅酸铍分子筛的合成与结构设计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JLBS-1 的合成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合成方法与条件
        2.2.3 合成条件讨论
    第三节 JLBS-1 的结构解析及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2.3.2 化学组成分析
        2.3.3 热重分析
        2.3.4 红外谱图分析
        2.3.5 ~(29)5i NMR 核磁分析
        2.3.6 单晶结构的解析及确定
    第四节 JLBS-1 的结构描述
    第五节 基于螺-5 和4.8~2网层的分子筛骨架结构的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放骨架磷酸铍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一维链状磷酸铍BePO-CJ29 的合成与结构
        3.2.1 BePO-CJ29 的合成
        3.2.2 BePO-CJ29 的表征
        3.2.3 BePO-CJ29 的结构描述
    第三节 二维层状磷酸铍BePO-CJ30 的合成与结构
        3.3.1 BePO-CJ30 的合成
        3.3.2 BePO-CJ30 的表征
        3.3.3 BePO-CJ30 的结构描述
    第四节 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磷酸铍BePO-CJ31 的合成与结构
        3.4.1 BePO-CJ31 的合成
        3.4.2 BePO-CJ31 的表征
        3.4.3 BePO-CJ31 的结构描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放骨架硅酸锰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磁性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JLMS-1 的合成﹑结构与磁性研究
        4.2.1 JLMS-1 的合成
        4.2.2 JLMS-1 的表征
        4.2.3 JLMS-1 的结构描述
        4.2.4 JLMS-1 的磁性测试
    第三节 JLMS-2 的合成、结构与磁性研究
        4.3.1 JLMS-2 的合成
        4.3.2 JLMS-2 的表征
        4.3.3 JLMS-2 的结构描述
        4.3.4 JLMS-2 的磁性测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附录
参考文献

(7)基于非对称恶二唑或三氮唑衍生物配体的配位聚合物构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超分子化学与晶体工程
    1.2 配位聚合物中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
        1.2.1 氢键
        1.2.2 金属-金属作用
        1.2.3 π-π作用等弱相互作用
    1.3 多孔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3.1 磁性质
        1.3.2 光性质
        1.3.3 催化性质
        1.3.4 吸附与存储等性质
    1.4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目的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1.4.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目的
        1.4.2 本课题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第二章 基于4-Hpyt配体的锌和镉配位聚合物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配合物的合成
        2.1.3 晶体数据收集与结构解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配合物 1-4 的晶体结构分析
        2.2.2 4-pyt配体的结构特性
        2.2.3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多孔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pyt的多孔钴(或镍)配位聚合物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配合物的合成
        3.1.3 晶体数据收集与结构解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配合物5-9 的晶体结构分析
        3.2.2 配合物10 的晶体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位聚合物合成中金属-配体协同作用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
        4.1.3 晶体数据收集与结构解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晶体结构描述
        4.2.2 结构组装的多样性
        4.2.3 热稳定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6)-混合连接网络拓扑的MOFs设计策略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2 双(1,2,4-三氮唑-1-基)乙酸(Hbtza)的制备
        5.1.3 MOFs 16–19 的制备
        5.1.4 X-ray数据收集与解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设计策略
        5.2.2 结构分析与讨论
        5.2.3 溶剂客体对金属-有机框架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3-Hbptza的草酸根桥联金属配位聚合物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1.2 配体3-Hbptza的合成与表征
        6.1.3 混合配体连接的配合物的合成
        6.1.4 X-ray数据收集与解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配体[3-Hbptza]·H_2O晶体结构描述
        6.2.2 配合物20-23 晶体结构描述
        6.2.3 配体3-bptza的配位与氢键连接模式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钴胺配合物为模板的金属氟化物与金属磷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无机微孔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1.1 传统的沸石硅铝酸盐分子筛
        1.1.2 传统磷酸铝分子筛
        1.1.3 其它类分子筛的磷酸盐
        1.1.4 其它新型具有空旷骨架结构的化合物
    1.2 模板剂在微孔化合物晶化中的模板或结构导向作用
        1.2.1 金属有机配合物
        1.2.2 其他客体分子或离子
    1.3 光致发电(光)材料
        1.3.1 光致发电材料
        1.3.2 光致发光材料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1.5 本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6 本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具有特殊光电效应金属氟化物-钴胺配合物氢键组装体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化合物A-D 的合成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方法
    2.3 化合物A-D 的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2.3.2 化学组成分析
        2.3.3 单晶结构的解析
    2.4 化合物A-D 的晶体结构
    2.5 化合物A-D 的光电性质
        2.5.1 化合物A 的光电性质
        2.5.2 化合物B 的光电性质
        2.5.3 化合物C 的光电性质
        2.5.4 化合物D 的光电性质
    2.6 扫描开尔文探针技术研究光电现象产生的机理
        2.6.1 开尔文探针技
        2.6.2 开尔文探针技术研究化合物A,B,C,D 光电现象的产生机理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以三氯化二(二乙烯三胺)合钴为结构导向剂,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磷酸锆|Co(dien)_2|[Zr_4H-8P_5O_(26)]·3H_20 的合成,结构与荧光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ZrPO-CJ37 的合成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方法
    3.3 ZrPO-CJ37 的表征
        3.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3.3.2 化学组成分析
        3.3.3 热失重(TGA)分析
        3.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3.5 红外光谱分析
        3.3.6 ~(31)P NMR 光谱分析
        3.3.7 单晶结构的解析
    3.4 ZrPO-CJ37 的晶体结构
    3.3 ZrPO-CJ37 的荧光性质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以三氯化三(乙二胺)合钴为结构导向剂,具有手性结构特点的层状磷酸铟[Co(en)_3][In_3(H_2PO_4)_6(HPO_4)_3]·H_2O 的合成,结构及表征
    4.1 引言
    4.2 [Co(en)_3][In_3(H_2PO_4)_6(HPO_4)_3]·H_2O 的合成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合成方法
    4.3 [Co(en)_3][In_3(H_2PO_4)_6(HPO_4)_3]·H_20 的表征
        4.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4.3.2 化学组成分析
        4.3.3 ~(31)P NMR 光谱分析
        4.3.4 热失重(TGA)分析
        4.3.5 单晶结构的解析
    4.4 [Co(en)_3][In_3(H_2PO_4)_6(HPO_4)_3]·H_2O 的晶体结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以三氯化三个(1,2-环己二胺)合钴为结构导向剂,具有Hopeite 矿物结构微孔磷酸镓Ga_3P_2O_8(OH)_3(H_2O)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表征
    5.1 引言
    5.2 GaPO-CJ36 的合成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合成方法
    5.3 GaPO-CJ36 的表征
        5.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5.3.2 化学组成分析
        5.3.3 单晶结构的解析
    5.4 GaPO-CJ36 的晶体结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附录

(9)微孔硼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无机微孔材料概述
        1.1.1 硅铝酸盐分子筛
        1.1.2 第Ⅲ主族金属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1.1.3 过渡金属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1.1.4 亚磷酸盐和有机磷酸盐
        1.1.5 其它新型微孔化合物
    第二节 含硼微孔化合物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硼硅分子筛
        1.2.2 金属硼酸盐微孔化合物
        1.2.3 硼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第三节 含硼微孔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3.1 高温固相合成法
        1.3.2 水热、溶剂热合成法
        1.3.3 硼酸熔融法
        1.3.4 其它新型合成方法
    第四节 含硼微孔化合物的应用研究和前景展望
    第五节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六节 本文所得的主要结果
    第七节 本文所用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具有自旋倾斜反铁磁性的微孔硼磷酸锰的合成、结构与磁性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MnBPO-CJ26 的合成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合成方法
        2.2.3 合成条件讨论
    第三节 MnBPO-CJ26 的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2.3.2 化学组成分析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差热-热重分析
        2.3.5 单晶结构的解析
    第四节 MnBPO-CJ26 的晶体结构
        2.4.1 晶体的不对称单元
        2.4.2 晶体的结构
    第五节 MnBPO-CJ26 的磁学性质研究
        2.5.1 相关的磁学基础知识
        2.5.2 磁学性质的测定
        2.5.3 磁学性质的讨论
    第六节 具有类分子筛CZP 拓扑结构的硼磷酸锰的合成与结构
        2.6.1 (NH_4)[Mn(H_2O)_2BP_2O_8] 的合成
        2.6.2 (NH_4)[Mn(H_2O)_2BP_2O_8] 的晶体结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有Kagomé拓扑结构的金属硼磷酸盐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MBPO-CJ25 的合成
        3.2.1 合成原料
        3.2.2 合成方法
        3.2.3 合成条件讨论
    第三节 MBPO-CJ25 的表征
        3.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3.3.2 化学组成分析
        3.3.3 晶貌分析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6 热重分析
        3.3.7 单晶结构的解析
    第四节 MBPO-CJ25 的晶体结构
    第五节 MBPO-CJ25 的磁性研究
    第六节 MBPO-CJ25 的离子电导性研究
        3.6.1 电导的基础知识
        3.6.2 离子电导的测定
        3.6.3 离子电导性的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具有四面体骨架结构的硼磷酸盐的合成与表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四种四面体骨架结构的硼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合成方法
        4.2.3 合成条件讨论
    第三节 ZnBP-ANA 和ZnCoBP-ANA 的表征
        4.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4.3.2 化学组成分析
        4.3.3 晶貌分析
        4.3.4 红外光谱分析
        4.3.5 ZnCoBP-ANA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3.6 热重分析
        4.3.7 单晶结构的解析
    第四节 ZnBP-ANA 和ZnCoBP-ANA 分子筛的晶体结构
    第五节 (NH_4)[ZnBP_2O_8]和(NH_4)[Zn_(1-x)Co_xBP_20_8]的晶体结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硼酸盐(C_2N_2H_(10))[B_7O_(13)H_3]和(NH_4)_2[B_(10)O_(14)(OH)_4]·H_20 的合成与表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C_2N_2H_(10))[B_7O_(13)H_3]和(NH_4)_2[B_(10)O_(14)(OH)_4]·H_2O 的合成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合成方法
        5.2.3 合成条件讨论
    第三节 (C_2N_2H_(10))[B_7O_(13)H_3]和(NH_4)_2[B_(10)O_(14)(OH)_4]·H_20 的表征
        5.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5.3.2 化学组成分析
        5.3.3 红外光谱分析
        5.3.4 (C_2N_2H_(10))[B_7O_(13)H_3]的差热-热重分析
        5.3.5 单晶结构的解析
    第四节 (C_2N_2H_(10))[B_7O_(13)H_3]和(NH_4)_2[B_(10)O_(14)(OH)_4]·H_20 的晶体结构
        5.4.1 (C_2N_2H_(10))[B_7O_(13)H_3]的结构描述
        5.4.2 (NH_4)_2[B_(10)O_(14)(OH)_4]·H_20 的结构描述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附录

(10)金属亚磷酸盐和硒酸盐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1节 无机微孔材料发展史及研究现状简介
        1.1.1 无机多孔材料的分类
        1.1.1.1 微孔材料
        1.1.1.2 介孔材料
        1.1.1.3 大孔材料
        1.1.2 硅铝酸盐沸石分子筛的发展历史
        1.1.3 磷酸盐微孔材料
        1.1.3.1 磷酸铝微孔材料
        1.1.3.2 磷酸镓微孔材料
        1.1.3.3 磷酸铟微孔材料
        1.1.3.4 过渡金属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1.1.4 其它新型微孔化合物的合成
    第2节 具有开放骨架的亚磷酸盐化合物的研究
        1.2.1 亚磷酸钒化合物
        1.2.2 亚磷酸锌化合物
        1.2.3 其它亚磷酸盐化合物
    第3节 无机微孔晶体的合成方法
    第4节 影响无机微孔材料合成的几个因素与未来的展望
        1.4.1 影响微孔化合物合成的因素
        1.4.2 微孔化合物合成展望
    第5节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成果
        1.5.1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主要结果
    第6节 本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亚磷酸锌化合物
    第1节 引言
    第2节 一维结构的亚磷酸锌化合物1 的合成与表征
    第3节 二维层状结构的亚磷酸锌化合物
        2.3.1 化合物2 的合成与表征
        2.3.2 化合物3 的合成与表征
        2.3.3 化合物4 的合成与表征
        2.3.4 化合物5 的合成与表征
        2.3.5 化合物6 的合成与表征
    第4节 三维无机骨架结构的亚磷酸锌化合物
        2.4.1 化合物7 的合成与表征
        2.4.2 化合物8 的合成与表征
        2.4.3 化合物9 的合成与表征
        2.4.4 化合物10 的合成与表征
        2.4.5 化合物11 的合成与表征
        2.4.6 化合物12 的合成与表征
        2.4.7 化合物13 的合成与表征
    第5节 合成与结构讨论
        2.5.1 反应物及反应条件
        2.5.2 有机模板剂
        2.5.3 结构特点
    第6节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其它亚磷酸盐化合物
    第1节 亚磷酸钒化合物
        3.1.1 引言
        3.1.2 化合物14 的合成与表征
        3.1.3 化合物15 的合成与表征
    第2节 亚磷酸钕化合物16 的合成与表征
    第3节 合成与讨论
    第4节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硒酸盐化合物
    第1节 引言
    第2节 硒酸铜化合物17 的合成与表征
    第3节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附录

四、Structural an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Cu(DACH)_2(H_2O)]-Cl_2 (DACH=1,4-Diazacycloheptane)(论文参考文献)

  • [1]铜胺及铜氨羧配合物基态结构和激发态结构动力学研究[D]. 李磊.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2]新型层状磷酸铝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 朱靖然. 吉林大学, 2015(08)
  • [3]配位修饰的铟硫属化合物的合成[D]. 王玉红. 苏州大学, 2013(09)
  • [4]金属磷酸盐骨架材料的离子热合成、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D]. 刘雷.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1)
  • [5]金属碘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刘晓敏. 吉林大学, 2008(11)
  • [6]无机开放骨架材料的合成、结构与表征[D]. 郭敏. 吉林大学, 2008(11)
  • [7]基于非对称恶二唑或三氮唑衍生物配体的配位聚合物构筑[D]. 张致慧. 天津大学, 2008(08)
  • [8]钴胺配合物为模板的金属氟化物与金属磷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杜宇. 吉林大学, 2007(03)
  • [9]微孔硼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 杨淼. 吉林大学, 2006(10)
  • [10]金属亚磷酸盐和硒酸盐的合成与表征[D]. 张冬.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Cu(DACH)_2(H_2O)]-Cl_2 (DACH=1,4-Diazacycloheptane) 的结构和光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