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

论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

一、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鹤[1](2021)在《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文中认为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和精炼的信息越来越被需要。文本语言作为信息传达的最古老且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能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直观与易读易懂性,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关于报纸新闻图片的研究景象日趋繁荣,研究文献遍地开花。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与“意义”的综合“科学”,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信息的承载和表达与符号学理论中意义的携带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契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去探讨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图片视作一种符号,并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其如何进行意义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文章第一二章节重在探讨作为符号的新闻图片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即围绕“图片”这一基本范畴,厘清新闻图片的概念内涵,同时与其他易混词几组词语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分析报纸新闻图片得以生成的构成要素、以及传者角度怎样进行选择和组合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探究报纸新闻图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表意机制,包括图片在皮尔斯三分模式下如何进行符号化过程,以及表意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从图片产生到解读过程中受众解读的内在发展动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最后对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龚香竹[2](2021)在《《中国百年新闻经典·漫画卷》入选作品题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颜环宁[3](2020)在《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新闻(2006-2019)为例》文中认为老龄化背景下,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升级,信息传播趋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数字信息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流,各种新媒介不断崛起。数字化、老龄化这两股趋势的交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塑造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本研究拟综合运用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新闻2006年3月至2019年8月(13年6个月)的老年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对老年人媒介形象展开全面研究,旨在回应这两股趋势的交织现实,为老年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相关知识。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在报道框架、报道对象属性以及报道内容指标三方面具有相应的特点。报道框架方面,报道数量总体份额不足,稳中有升后的爆发式增长再骤降;报道篇幅中“简短小型化”势头明显;报道消息来源上精英化松动,专家与路人并驾齐驱;报道体裁中消息与通讯始终独大且稳中有升,其它体裁日渐缩水;报道形式由单一平面转向综合立体。报道对象属性方面,男性始终一枝独秀,女性变动中缓慢成长;高龄化报道明显,发展趋势逐渐平缓;城镇老年人为主,东中西部依次递减,全国报道居多;退休前职业身份多为普通老人;生理形象不健康,心理形象积极,社会形象消极化。报道内容指标方面,配角比例有所下降,主角式报道增多;报道偏重于物质生活;报道主题社会类占主流,呈多元化发展;报道倾向负面多于正面,客观报道趋势明显。在此基础上,老年人媒介形象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老年群体媒介形象“更加高龄衰弱”;女性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更加负面;农村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偏于负面。与此同时,对老年群体的典型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如下:弱势无用的老年人占多数,主要分为被关怀救助、经济薄弱、家庭负担、上当受骗四种类型;孤寡独居和违法犯罪的老人报道占比较多。本研究亦从宏观因素对老年人媒介形象消极负面化报道作出解释,并针对此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具体来看,影响老年人媒介形象构建的因素主要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基薄弱、媒介商业化与专业素养缺失、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以及舆论氛围的影响等四个方面。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本研究从夯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基、提高媒体从业者的新闻素养、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引导老年人自我改变等方面为治理老年人媒介形象建言献策。

刘炎飞[4](2020)在《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催生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媒介环境相对宽松,报纸结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民营报纸逐渐超越官报和政党报纸,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二,民营报业和民营报人成为此时中国新闻业的主力军。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林白水、胡政之、史量才、汪汉溪、黄天鹏、周孝庵为其代表人物。他们大都留学于欧美或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熏陶,也目睹了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反观中国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于是,他们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在新闻实践、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开启艰难的探索,撰写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刊,开启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营报人作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战线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新闻学的探讨和总结,在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思想见解,为中国新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新的贡献。民营报人们首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公共机关,应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强调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全面客观代表公众意见,在社会普遍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理论方面,民营报人最早构建了新闻学体系,提出了以事实为本源,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建立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遵循。为保证报纸的“客观性”,民营报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道德规范,强调了记者道德修养和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报纸生存外在条件,独立自尊是记者的核心价值观,客观公正是记者恪守的报道原则。民营报人全面阐述了报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操作原理与方法。提出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以读者为本位的编辑宗旨,事实与意见分离的新闻范式,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公正代表民意的评论写作要求等经典业务理论。报刊经营方面,他们提倡经济独立,主张在广告和印刷等经营活动中,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义利兼顾。民营报人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的阐释、新闻业务操作规范的建立、新闻伦理道德的构想,以及报刊经营的思考,体现了公共性、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折射出民营报人对新闻业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这些思想是民营报人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的角色立场,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使中国关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之争,第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回答,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现代化、职业化转型,创建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敏[5](2020)在《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认为新闻作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类信息文本,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语文学科的发展,新闻作品教学越来越重要,已经不能被忽视。但是,现如今新闻作品教学在目标、资源、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把握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正确认识新闻作品“教什么”与“怎么教”。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一定不足,缺少对语文教育新形势下新闻作品教学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本次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次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新闻作品及其相关概念,探讨了多维视野下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语文教育新形势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第三部分,结合教材新闻作品选编分析与新闻作品教学现状调查,探讨现阶段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的问题及成因。首先,通过回溯新闻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发展史与分析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的选编,总结出教材中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与选文时效性欠缺、单一化等不足。其次,通过中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现阶段新闻作品教学存在多数教师具备一定新闻素养,但阅读取向集中;教学目标僵化,思维目标尤为欠缺;教学资源以教材选文为主,缺乏对社会热点的开发;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新闻作品教学自评良好,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最后,进一步思考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现状,探讨问题成因。第四部分,在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语文核心素养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第一,通过完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关注新闻研究动态及热点、增强教学意识以及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基础;第二,在熟悉课标学习要求、明确教材重点、关注体裁特征、探究篇目个性以及重视思维品质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目标,契合新闻作品特色价值;第三,通过捕捉新闻热点、选择多元新闻语料、利用网络媒介,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教学文本的活性,丰富学生新闻阅读体验;第四,转变现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思维模型、运用比较阅读、综合学习活动等既符合新闻作品特性又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方法实现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徐雪雯[6](2019)在《新闻来源、时效与核实 ——互联网技术变革对新闻真实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实地报道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工作原则,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新闻业所处的环境愈加得复杂。互联网技术在帮助新闻业拓展新媒体业务的同时也为传统的新闻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假新闻的泛滥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新闻真实在互联网技术变革的过程中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又为新闻真实的实现提供了怎样的技术可能和结构限制。研究从新闻真实的内涵阐释入手,将哲学中三种经典真理观: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与新闻真实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三种相对应的新闻真实论,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去探究互联网技术对新闻真实产生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造成了新闻来源多样化、新闻时效受限制和新闻核实困难的新闻生产困境,这种困境进而对新闻真实产生了负面影响。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智媒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增添了个性化、智能化和协作性的特征,数据新闻、自动化写作、机器核实的出现给新闻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智媒技术改善了传统新闻业所处的真实困境,同时技术自身的限制和权力的操纵也为新闻真实的实现增添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真实的改善需要将互联网技术中的数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打破技术迷思,实现互联网技术的最大价值。

吴柳鸳[7](2019)在《论新闻侵权中的公众人物制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播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大众传媒的形态,与此同时自媒体快速发展,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新闻媒体侵权案件无疑是社会目光的聚焦点,尤其是近两年,诸多明星选择了控告新闻媒体侵权的诉讼道路,引起社会广大反响。公众人物作为一个抗辩理由经常为被告提及、被法院运用。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关于新闻侵权问题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也意识到了对公众人物制度加强研究的必要性。关于公众人物的新闻侵权案件越来越多,这关系到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也涉及到言论自由、社会公共利益、舆论监督权、公民知情权。两者冲突在所难免,而公众人物概念尚未进入我国法律规范,未来民法和人格权法需要作出相关规定,寻找两者平衡点。本文对公众人物制度进行了理论阐述,分析了比较法上的各个国家的不同规定及做法,总结了我国关于公众人物的学理观点和在司法审判实践中的运用,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吉晨晓[8](2019)在《《江西民国日报》新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民国日报》的前身是1926年11月创办的《南昌民国日报》,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南昌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所控制,成为了国民党在江西省的党报。报刊是政党用以宣传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国民党党报是辐射全国的主流媒体,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创刊的23年间,《江西民国日报》从一开始由共产党人初创,到后来成为江西省国民党党报,成为国民党的“喉舌”和民众的“耳目”,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在言论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抗日救国,再到抗战后期的企业化改革和最后的停刊消亡,在这些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思想,这些新闻思想对完善我国新闻思想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对于整个国民党报刊的研究较少,对于这份报纸的研究依然是空白区,因此,本文选择《江西民国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新闻思想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总结,以期对中国新闻史尤其是民国新闻思想史的研究有所贡献。本研究主要通过查阅原始的报刊原文、档案等资料,以《江西民国日报》原文为主,阅读《江西民国日报》从1929年到1949年终刊的所有报刊原文,共收集到426篇涉及到新闻思想的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进行繁简转换、分类分析和总结,并借鉴学术界相关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总结出以《江西民国日报》为主的江西省国民党地方党报的新闻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大的方面:第一,在性质和职能方面的新闻思想:形成了国民党党报特殊的“党派之喉舌”的性质观、“社会之耳目”、“革命之武器”和“推行民主教育之工具”的性质观,阐扬三民主义、指导社会、代表舆论的社会责任观,在职能上,有“历史的报道”和“实践的指导”的职能观;第二,在新闻业务方面的新闻思想:“采访注重技巧”、“写作要有战略”、“编排力求新颖”、“评论公正切实”、“注重专刊与副刊”、讲究经营管理的新闻业务观,并细化了每一个方面的细节和要求;第三,在新闻报人和受众方面:新闻记者和编辑人员要首先具备道德素养,其次是职业素养,在战时要做好新闻战斗员,并支持大力培育三民主义新闻人才的报人观,在受众这方面涉及较少,主要是注重读者感受,尊重读者意见的受众观;第四,在新闻自由观方面:受国内政治和战争的影响,在国民党实行“以党治报”政策下,《江西民国日报》认为新闻自由应有界限,并形成了“战时言论统一”、“统一思想”、“统一社论”等新闻自由思想,并在战后推行了风极一时的新闻自由运动。这些新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蒋介石、马星野等国民党人的三民主义理论和新闻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民党的党报思想,对当时本省报纸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中的许多新闻思想,尤其是对于新闻业务和新闻报人的要求,不但丰富了其自身的报刊理论,还有助于新闻从业人员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采访重心和写作中心,而这些思想,对于现在的新闻媒体来说,也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李建波[9](2019)在《风格理论视阈下的新华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新华体的研究,目前多专注于新闻实务的实践层面,尚乏系统而深层次的全方位探讨。本文主要运用风格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关注并超越新华体的表达本身,探索其内在的精神本质,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动力,努力为新华体的研究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开拓。本文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由新闻文本而新闻生产者到社会实践的研究进路,辅以中美新闻通讯社的比较研究布局,力求较为全面、完整而深入地研究新华体这一主要的新闻存在。本文共分两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事实分析,着重讨论新华体的本质与特征问题。该部分主要运用风格理论,通过质化和量化的分析,揭示新华体的本质,并进一步分析新华体的“本质显现”,即新华体的表征。新华体是新华社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形成的鲜明独特的报道风格,是新华社的精神个性在其新闻报道中的凝聚与体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追求精神向度。新华体的表征是:选题重大,材料可靠;立场鲜明;语言准确、简洁;结构规范;以叙述为主。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新华体呈现出壮美的风格。第二部分,原因分析,集中探究新华体的成因。新华体为什么表现出“此”特征,而非“彼”特征?其背后的逻辑动力有哪些?本部分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向度,分析新华体的成因,探讨新华社的机构特征,及这样的特征与新华体之间的互动,讨论我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对新华体的作用。新华体是对新华社机构特征和其所处的社会语境在新闻报道上的建构。新华体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新闻工作、新闻业的内部因素,又涉及一定的社会存在。对于新华体只有立体地观照它,才能最大程度地逼近它的真实面貌。新华体的核心特质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都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必须坚守,但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显示了它的提升空间。同时,社会与新闻工作在发展,新华体的适度调整势在必然。优化新华体,乃至我国的新闻文风,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一定的客观条件。

赵文晶,陈秀玮[10](2010)在《多元视角下的“异常论新闻观”倾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常论新闻观"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在美国流行的一种新闻观念。该观念认为只有反常的、少见的、有刺激性的事情就是新闻。当下,"异常论新闻观"倾向出现在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中,此倾向容易产生因一味追求猎奇而导致新闻价值观错位和媒体社会责任失衡现象。本文对"异常论新闻观"做了溯源和评述,多视角分析了这种新闻观的弊病以及可能带来的价值误导。

二、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新闻图片
        二、符号
        三、符号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对比论证法
第一章 符号学视阈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及传播功能
    第一节 新闻图片的界定
        一、新闻图片的概念
        二、符号学理论下的新闻图片
    第二节 新闻图片的传播功能
        一、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加强
        二、对新闻事实的直观再现
        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生成系统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符号和客体符号
        二、图片的景别符号
        三、图片的光线符号
        四、图片的色彩符号
        五、版面位置符号
        六、版面空间符号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一、拍摄者的选择与组合
        二、报纸编辑的选择和组合
    第三节 报纸新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应用
        一、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二、图文符号结合使用效果
第三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表意机制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化过程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
        一、报纸新闻图片明喻符号修辞
        二、报纸新闻图片隐喻符号修辞
        三、报纸新闻图片转喻符号修辞
        四、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反讽
    第三节 受众对意义的接收与解读
        一、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两个层次
        二、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三种模式
第四章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的再思考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造假问题
        二、泛视觉化现象日益凸显
        三、报纸新闻图片意义传播中的问题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中薄弱环节的应对之策
        一、始终坚持以新闻真实性为前提
        二、充分发挥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三、提高整体视觉素养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新闻(2006-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老年媒介形象现状
        1.3.2 老年媒介形象影响因素
        1.3.3 老年媒介形象的建设完善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媒介形象
    2.2 理论基础
        2.2.1 符号消费理论
        2.2.2 污名化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方法
        2.3.2 资料分析方法
    2.4 抽样设计
        2.4.1 个案选取
        2.4.2 样本选取
        2.4.3 样本抽样
        2.4.4 类目构建
第三章 老年人媒介报道现状
    3.1 报道框架分析
        3.1.1 报道数量:整体份额不足,报道渐趋饱和
        3.1.2 报道篇幅:“简短小型化”势头明显
        3.1.3 报道消息来源:精英化松动,专家与路人并驾齐驱
        3.1.4 报道体裁:消息与通讯始终独大且稳中有升
        3.1.5 报道形式:单一平面转向综合立体
    3.2 报道对象属性分析
        3.2.1 性别方面:男性始终独大,女性缓慢增长
        3.2.2 年龄方面:高龄化明显,发展渐趋平缓
        3.2.3 区域空间:“城镇化”“东部化”报道且差异渐微,“全国化”明显
        3.2.4 职业身份方面:普通老人居多且趋向同质化
        3.2.5 公众形象:身残志坚,消极报道明显
    3.3 报道内容分析
        3.3.1 报道角色:主角式报道增多
        3.3.2 报道领域:重视物质生活且愈加聚焦
        3.3.3 报道主题:社会类占主流,呈多元化发展
        3.3.4 报道倾向:负面化显着且渐趋客观化
    3.4 小结
第四章 老年人媒介形象现状
    4.1 趋向高龄衰弱的老年群体
    4.2 女性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侧重负面
    4.3 农村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偏于负面
    4.4 典型形象分析:热点话题中的老年形象
        4.4.1 弱势无用的老年人
        4.4.2 孤寡独居的老年人
        4.4.3 违法犯罪的老年人
    4.5 小结
第五章 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影响因素
    5.1 深层矛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基薄弱
    5.2 先天不足:媒介商业化与专业素养缺失
    5.3 推波助澜: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
    5.4 潜移默化:老年歧视与大众审丑舆论氛围
    5.5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社会治理
        6.1.1 夯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基
        6.1.2 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
        6.1.3 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6.1.4 引导老年群体自我改变
    6.2 他者化:被建构的老年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4)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过往研究的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一节 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环境
    第二节 新闻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第三节 新闻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民营报人大量涌现的原因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二章 民营报人对报纸功能的阐释
    第一节 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
    第二节 报纸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第三节 报纸以代表公共意见为己任
    第四节 报纸是公众接受教育的机关
第三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新闻”与“报纸”的解释
    第二节 对“新闻”起源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对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第四章 民营报人新闻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品格:记者的首要资格
    第二节 独立自尊:记者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言论自由:记者的追求与向往
    第四节 客观公正:记者的报道原则
第五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新闻采集思想
    第二节 新闻编辑思想
    第三节 报刊评论写作思想
第六章 民营报人的报刊经营理念
    第一节 报纸商业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
    第三节 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理念
第七章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新闻事业的需要
    二、中西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代表性民营报人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后记

(5)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基于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 考试命题走向引起师生对新闻作品的关注
        (三) 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
        (四) 新形势下语文学科对新闻作品的教学提出新要求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 研究新闻作品教学,积极构建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
        (二)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三)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四) 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提高新闻作品教学的质量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闻作品及其教学价值追求
    一、新闻作品的概念界定
        (一) 新闻与新闻作品
        (二) 文学作品与新闻作品
    二、多维视野下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
        (一) 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
        (二) 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
    三、语文学科中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一) 新课标的新闻作品教学目标论述
        (二) 语文核心素养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选编分析
    一、新闻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发展回溯
    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新闻作品选编
        (一)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选文
        (二)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教学价值指向
    三、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及不足
        (一) 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
        (二) 新闻作品选编的不足
第三章 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 数据回收及处理
    二、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调查
        (一) 多数教师具备一定新闻素养,但阅读取向集中
        (二) 教学目标僵化,思维目标尤为欠缺
        (三) 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缺乏对社会热点的开发
        (四)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五) 教师新闻作品教学自评良好,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三、造成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信息化社会发展,师生阅读习惯发生改变
        (二) 教师新闻教学意识与教学能力欠缺
        (三) 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挖掘不足
        (四)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选编存在缺陷
        (五) 学生缺乏学习新闻作品的兴趣
第四章 新闻作品教学价值追求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基础
        (一) 完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树立新闻精神
        (二) 关注新闻研究动态及热点,对接语文教育
        (三) 增强新闻教学意识,积累教学经验
    二、优化教学目标,契合新闻作品特色价值
        (一) 熟悉课标新闻作品学习要求,明确教材重点
        (二) 关注新闻作品体裁特征,探究篇目个性
        (三) 回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重视思维品质
    三、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新闻文本活性
        (一) 捕捉新闻热点,追求时效性
        (二) 选择多元新闻语料,弥补单一性
        (三) 利用网络媒介,丰富新闻阅读体验
    四、转变教学方法,落实新闻作品教学追求
        (一)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 提供思维模型,推进理性分析
        (三) 运用比较阅读,追求学习深度
        (四) 综合学习活动,映照语言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案例表
致谢

(6)新闻来源、时效与核实 ——互联网技术变革对新闻真实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新闻真实的内涵概述
    第一节 新闻、真实、新闻真实观的概念
    第二节 基于符合论的新闻报道
    第三节 基于融贯论的新闻报道
    第四节 基于实用论的新闻报道
第二章 互联网技术下传统新闻业的真实危机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的概述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发生的变化
    第三节 新闻来源多样化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第四节 新闻时效受技术限制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第五节 新闻核实难度大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第三章 互联网+智能技术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第一节 互联网+智能技术带来的智媒时代
    第二节 智媒时代给新闻真实带来的机遇
    第三节 智媒时代给新闻真实带来的新挑战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智媒时代对新闻真实的助力:准确的数字信源、加速的新闻时效、增强的核实能力
    第二节 智媒时代对新闻真实的迷思:依赖数学理性实现新闻真实
    第三节 智媒时代下新闻真实的实现:融合数学理性与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论新闻侵权中的公众人物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公众人物制度概述
    (一) 公众人物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二) 新闻侵权案件中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
        1、公众人物名誉权限制
        2、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
        3、公众人物肖像权限制
二、比较法上的公众人物制度分析
    (一) 美国法的实际恶意原则
        1、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公众人物制度的缘起
        2、从“公共官员”扩张至“公众人物”、“公共利益”
        3、实际恶意原则的适度修正
    (二) 英国法的雷诺兹特权
    (三) 其他国家的公众人物制度
        1、德国法的中间立场
        2、日本法对公众人物的态度
    (四) 小结
三、我国关于公众人物的理论和司法实践分析
    (一) 公众人物人格权限制的学理观点
        1、公共利益说
        2、公众合理兴趣说
        3、利益衡量说
    (二) 有关公众人物的新闻侵权审判实践分析
        1、公众人物概念首次进入判决书
        2、北大法宝经典案例初步整理
    (三) 我国司法实践中须审慎使用公众人物理论的原因
        1、于法无据,法官自由裁量权大
        2、司法实践中法院没有严格遵循实际恶意原则
        3、我国不同于西方的新闻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
四、关于我国审判实践中适用公众人物制度的思考
    (一) 对涉及公众人物的新闻侵权案件发挥案例指导制度的作用
    (二) 界定公众人物概念和容忍义务的限度
    (三) 梳理实际恶意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江西民国日报》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民党新闻思想的研究
        1.2.2 关于江西省的新闻史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及意义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江西民国日报》概况
第3章 《江西民国日报》的宗旨、性质观和职能观
    3.1 《江西民国日报》的宗旨
    3.2 性质观
        3.2.1 “本党之喉舌”
        3.2.2 “社会之耳目”
        3.2.3 “革命之武器”
        3.2.4 “推行民主教育之工具”
    3.3 职能观
        3.3.1 历史的报道
        3.3.2 实践的指导舆论功能
    3.4 报纸要有报格
    3.5 小结
第4章 《江西民国日报》的业务观
    4.1 采访注重技巧
        4.1.1 增加外勤记者,建立全省通讯网
        4.1.2 取材必精准正确
        4.1.3 注重采访技巧
    4.2 写作要有战略
        4.2.1 新闻写作战略
        4.2.2 真实性——取材翔实正确
        4.2.3 及时性——新闻要“新”
        4.2.4 内容要充实
        4.2.5 合理安排框架
        4.2.6 战地通讯写作
    4.3 编排力求新颖
        4.3.1 版面设置要系统化、简明化、通俗化
        4.3.2 贯穿国民党党性
        4.3.3 设置资料室
        4.3.4 校对要仔细
    4.4 评论要公平切实
        4.4.1 评论之重要性
        4.4.2 评论之要求
    4.5 专刊与副刊
        4.5.1 副刊
        4.5.2 专刊
    4.6 经营与管理
        4.6.1 经营
        4.6.2 广告
        4.6.3 印刷
        4.6.4 发行
    4.7 小结
第5章 报人观和受众观
    5.1 记者的重要性
    5.2 道德素养
    5.3 职业素养
        5.3.1 历史家、文艺家、教育家
        5.3.2 职业记者工作技术
        5.3.3 加强学习
    5.4 战时做好新闻战斗员
        5.4.1 新闻战斗员的任务
        5.4.2 新闻战斗员的要求
    5.5 培植三民主义新闻人才
    5.6 受众观
    5.7 小结
第6章 言论自由观
    6.1 言论自由的限界
    6.2 战时言论统一
        6.2.1 统一思想,团结起来
        6.2.2 统一步骤,扩大宣传
        6.2.3 统一舆论,社论一致
    6.3 战后新闻发展
    6.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江西民国日报》有关新闻思想的文章统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9)风格理论视阈下的新华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理论来源
    1.6 新华体界定
2 新华体基本特征的质化分析
    2.1 新华体与风格理论
    2.2 新华体的发展历程
    2.3 新华体的基本特征-壮美
    2.4 小结
3 新华体基本特征的量化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3.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采集
    3.3 分析单元
    3.4 类目建构与编码
    3.5 编码及信度检验
    3.6 研究发现
    3.7 结论和讨论
4 新华体的话语生产者分析
    4.1 新闻话语的生产者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4.2 新华社的机构属性与新华体
    4.3 新华社的新闻观与新华体
    4.4 小结
5 新华体的社会实践分析
    5.1 新闻话语与社会
    5.2 政治对新华体的作用
    5.3 经济对新华体的作用
    5.4 文化对新华体的作用
    5.5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华社、美联社内容分析编码薄
附录2 新华社、美联社内容分析编码说明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四、论新闻价值评价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D]. 胡晓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国百年新闻经典·漫画卷》入选作品题材研究[D]. 龚香竹.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新闻(2006-2019)为例[D]. 颜环宁. 济南大学, 2020(01)
  • [4]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D]. 刘炎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D]. 吴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8)
  • [6]新闻来源、时效与核实 ——互联网技术变革对新闻真实的影响研究[D]. 徐雪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论新闻侵权中的公众人物制度[D]. 吴柳鸳. 苏州大学, 2019(04)
  • [8]《江西民国日报》新闻思想研究[D]. 吉晨晓.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风格理论视阈下的新华体研究[D]. 李建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5)
  • [10]多元视角下的“异常论新闻观”倾向研究[J]. 赵文晶,陈秀玮. 国际新闻界, 2010(09)

标签:;  ;  ;  ;  ;  

论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