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三行——精、气、神

论生命三行——精、气、神

一、再论生命三要素——精、气、神(论文文献综述)

谌志超[1](2021)在《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单式效果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八段锦作为流传时间最广的气功功法之一,千百年来为人民群众的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21世纪初,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继承传统八段锦的基础上,以气功学、中医学、人体生理学和运动学等学科为理论指导,编创了健身气功·八段锦,为八段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本文理论研究部分,首先简要地阐述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历史源流和发展演变,明确本实验所研究的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新时期组织编创的健身气功·八段锦。文章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特点及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健身机理。提出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一种气功导引方法,实质就是对形、气、神三个要素进行锻炼与调控,并使三要素合为一体[1]。并以此深入分析了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导引方法及养生治病机理。提出在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对形的锻炼与调控,要做到形与神合,形随神动,气随庄动;对气的锻炼与调控,要通过以形引气、以意引气、以息引气来引导全身气机的出入升降;对神的锻炼与调控,要通过主动运用意识强化对形体和气机的调控[2]。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主要对主要通过外导内引的方法,起到畅通和调理三焦的作用;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可舒展三阴经经气,提升心肺功能,具有较强的宽胸理肺强心的功效;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可刺激手三阴三阳经,调节经脉之气,并导引脾气上升,胃气下降,起到健脾和胃的效果;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刺激督脉的大椎穴及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同时牵拉胸腹腔的脏腑。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促进周身气血运行,以防治“五劳七伤”。意守丹田还可引气归元原,培补下丹田气机,培本固元,进而起到补虚之效;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通过调节肾水,增强肾阴,促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调节肾水,滋生肾阴,制约心火过亢;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过俯仰、温熨和意守腰部,能够培补肾气,摩运腰部可以通达带脉,攀足固肾腰下按,可调畅督脉和膀胱经;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以“怒”意来引导形体动作,怒的情绪会促使人体气机的向上升动,从而肝主疏泄和肝藏血功能得以强化,全身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得以肝血的濡养,达到“增气力”的功效;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通过提起脚跟时百会上领,牵拉脊柱,落地时震脚放松的一松一紧,来达到提升人体阳气,畅通机体气血的作用,以达到消除百病的功效。故该套功法各单式效果对应脏腑均不一致,且在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的过程中,人的形、气、神三个要素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最终达到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状态。基于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本文第二部分从现代科学实验的角度对以上理论进行佐证。基于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理论研究,利用太赫兹波检测仪、红外热成像仪、脉搏波检测仪、脑电检测仪对160名熟练掌握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分析对比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前以及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三遍、六遍、九遍后的太赫兹波数据、红外热成像数据、脉搏波载波数据及脑电波数据,发现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每一式动作对不同脏腑有不同的效应,习练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六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九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九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九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九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六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三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六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本文通过对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相关理论分析以及通过检测分析习练该功法不同遍数后的实验结果,揭示了该功法的实质就是对形、气、神三者的锻炼和调控,并使之三位一体[3],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分析健身效应的机制,使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单式的健身效应得到科学验证,为健身气功运动处方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素材、做好了基础性研究。而且让广大民众更加清楚地了解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内涵,科学助力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推广。

肖微[2](2021)在《中医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与客观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21世纪是人们追求生命质量、追求健康长寿的世纪,是一个健康观念不断更新,健康手段更加科学的大健康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日益明显,追求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的完全健康。追求健康已成为社会流行的生活方式,成为世界潮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与养生保健服务相关的行业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本课题研究围绕人体生命优化状态展开,着重阐述生命优化的实质,提出人体生命优化的状态是形气神合一的和谐状态,将现代高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与中医学形气神合一的生命优化锻炼方法结合起来优化人体生命,并运用脑电、肌电、心率变异、脉搏波现代科学技术等多维度的来客观表征人体生命优化状态。本课题首次从中医学生命观的角度来探索人体生命优化状态,为今后养生保健的手段和方式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方法: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人体生命优化的奥秘。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实质;其次,阐述人体生命优化状态调控的手段;最后,探索如何表征和检测人体生命优化状态。实验研究: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大学生62名,分为实验组32名和对照组30名。实验组运用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学说研究平台研发的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作为干预手段,来引导受试者进入形气神合一的生命优化状态,运用脑电仪、肌电仪、心率变异仪、脉搏波仪等监测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前后变化。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脑电数据主要提取四个频带的数据即α、β、θ、δ的平均功率;肌电数据主要提取平均肌电值(AEMG),肌电积分值(IEMG);心率变异数据主要提取总功率(TP),正规划低频功率比(NLF),正规划高频功率比(NHF),低高频功率比(LF/HF);脉搏波数据主要提取,心包经、肝经、肾经、脾经、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8条经脉的数值变化。将这些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理论研究:本文在中医人体生命观的理论指导下,探索生命优化的本质,认为人体生命优化实质内涵是人体生命和谐的状态,即人体形气神的三位一体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自我优化的状态。这一状态主要体现在中医传统的气功锻炼上,因为传统的气功修炼本质就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修炼过程,是人体生命优化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基于气功锻炼这一机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通过对形、气、神的调控,使人体迅速达到生命和谐的优化状态。在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客观表达方面,着眼于形、气、神高度的和谐统一。运用脑电和心率变异技术监测人体“神”的状态,肌电技术监测人体“形”的状态,脉搏波技术监测人体“气”的状态,使生命优化状态通过这些现代仪器的检测,得以客观表达。实验研究结果:(1)脑电数据显示:通过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实验组整体α波的功率值高于对照组,呈现出规律性的增高,增高主要集中在顶部、枕部、额部、颞部(P<0.05)。实验组的整体β波的功率值低于对照组,且大脑的大部分区域都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实验组θ波高于对照组,主要集中在额区和颞区,且呈现散发状态,数量较少(P<0.05)。δ波两组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但自身前后比较,实验组干预后在顶部、颞部、前额出现降低趋势,并且是散发,数量不多(P<0.05)。表明: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诱导受试者进入形气神合一的生命优化状态,表现出神意的宁静、放松的状态。(2)心率变异检测结果显示:通过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实验组NLF和LF/HF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NHF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实验组自身前后比较也表明NLF和LF/HF低于干预前,呈现降低趋势(P<0.05),NHF高于干预前,呈现升高趋势(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两组TP变化无统计差异(P>0.05),但实验后有升高趋势,说明心率变异性有变大的趋势。实验表明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练习可使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迷走神经支配增强。在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过程中,可诱导受试者进入形气神的合一状态,心率变缓,减少焦虑,安静放松,促使生命的自我优化。(3)脉搏波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心包经、肝经、肾经、脾经、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8条经脉的气机发生变化(P<0.05),除此之外,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发现干预后8条经脉的值变化整体趋势越来越趋近于0,经脉数值越接近于0,人体之气血越平稳,身体越健康。(4)肌电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上肢肱桡肌和下肢腓肠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和积分肌电值(IEMG)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表明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肌肉的紧张度下降,处于松弛放松的状态。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首先在生命优化状态的探索方面得出人体生命优化的内涵和本质是人体生命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即是指人体生命构成要素形气神三位一体的过程。其次,在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方面,气功锻炼的实质正是这一生命优化状态的体现,也是人体生命优化调控的重要手段。气功锻炼对于人体生命优化的方法,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得以实现。最后,对于生命优化状态的客观表达,基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脑电技术、心率变异技术、肌电技术、脉搏波技术等来表征人体生命形、气、神所达到的优化程度。

魏鹏辉[3](2021)在《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医在辨证分类方法上一直存在的多元性问题和需要进行统一性研究的状况,在中医经典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从病因、病位、病机三维一体的辨证原理出发,以精选出的在温病学术发展体系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病证分类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温病学中的辨证分类方法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研究,全面提取出温病学代表着作中所包含的辨证分类要素集合,明确相互之间的归属关系,同时对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温病学辨证分类框架进行特点、优缺点的分析与评价,进而推导、提炼出覆盖面广、内涵包容、逻辑系统的温病学辨证分类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融合寒温内外诸病的辨证纲领、建立中医更为统一普适的辨证分类学体系,奠定必要的基础,提供重要的借鉴。方法:(1)文献整理法:(1)对有关中医辨证分类方法研究的文献总结;(2)收集温病学代表性着作中的有关辨证分类方法的文献资料,提取其中的辨证分类要素信息和辨证分类要素关系框架,建立相关的辨证分类要素的数据表及其结构关系表。(2)本体分析法:借助信息学本体分析方法,以着作中的辨证分类实例作为描述对象,规范源于精选的温病学着作范围内的辨证要素术语,确定辨证分类的类与属性,对辨证分类实例的类与属性进行分类与标识,从而规范辨证分类要素的数据表及其结构关系表,以得出规范系统的标识结果。(3)比较归纳法:从分类要素的逻辑性、要素关系的结构化,比较分析各类辨证分类框架的长短特点,提取出各自的优点,相互沟通、互为补充,归纳出具有结构更完整、内涵更包容、纲目更清晰的温病学辨证分类的基本框架。分类要素重要性评价方法:对温病学派的主流辨证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要素的统计分析,通过着作中出现频数、所出着作的重要系数及各要素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方面因素,来聚焦得出不同分类要素在构建辨证方法中的重要性,为确定温病学派辨证方法在总体上的共性框架提供客观依据。结果:1.基于精选的36部代表性温病学着作,对温病学领域中的病证分类要素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与总结。(1)总体得出其病证分类要素的集合。共有10大类45项:1)病因要素;2)病所要素;3)病理机转要素;4)病势要素;5)辨证分类参考因素要素;6)本变兼类证要素;7)以法类证要素;8)以方类证要素;9)病症类证要素——病种、症状;10)其他类证要素——神色形味、目耳鼻咽喉胸腹、唇舌舌苔齿脉、禁忌、疑似证。其中病证分类包含病因分类1项(病因)、病所分类15项(六经、表里、经腑脏络、阴阳、上中下、内外分部、三焦分部、营卫气血、津液、精神、元气元阴元阳、奇经八脉、腧穴、病所度量、其它区域病所)、病机分类7项(气化、阴阳、寒热、正虚、邪实、变态、其他病理机转)、病证关系6项(本变兼、合病并病/两感、兼夹、禁忌、传变证、疑似证),共有29项;以及病势分类7项(病程阶段、传变、起病、坏证、病情程度、病情动向、病情生机);病种分类1项(病种);症状分类1项(症状);治则治法分类2项(以法归证、以方归证);参考因素分类2项(病体、病时);其他分类3项(神色形味、目耳鼻咽喉胸腹、唇舌舌苔齿脉)。由上可见,有关辨证分类的项目占到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二,突显诸多医家对于温病学辨证分类内涵的极大重视。(2)具体得出各分类项目的占比。通过对各分类项目在36部着作中的出现频数和占比,显示其实际的重要程度:病因分类占比较大,为(31-86.1%),在病所分类中,对于经腑脏络、六经、营卫气血、三焦分类的认同排在前列(分别为:31-86.1%,25-69.4%,23-63.89%,19-52.78%),对于表里、寒热、正虚、邪实等八纲要素的关注也都较为普遍(分别为:24-66.67%,20-55.56%,28-77.78%,22-61.1%,附变态23-63.89%),对合病并病、兼夹、本变兼、气化之论也有较多的提出(分别为11-30.56%,17-47.2%,10-27.78%,24-66.67%),而对阴阳、上中下、津液、内外分部等病所的分类也有一定的考虑(分别为:15-41.67%,12-33.3%,11-30.56%,8-22.2%),对病证之间关系,也有本兼变的明显区分,也有较多医家提出疑似证(10-27.78%),个别医家提出目耳鼻咽喉胸腹、禁忌、传变证分类等概念(2~4,5.56%~11.1%),对于认识病证及病证关系的多样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唇舌舌苔齿脉及神色形味分类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分别为:19-52.78%,8-22.2%),对于辨证分类的参考因素,病体与病时分类所占比重也不少(分别为:24-66.67%,9-25%)。总而言之,虽然可以从多重角度来进行病证分类,但是无论从哪些方面来分类病证,都不可能脱离疾病产生的核心要素——病因、病所与病机,而只能是多视角地体现病证的立体化和多样化联系。2.本文对温病学派辨证分类方法主流趋势的集成化研究本文对温病学派的各辨证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要素的统计分析,通过着作中出现频数、所出着作的重要系数及各要素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方面因素,来聚焦得出不同分类要素在构建辨证方法中的内在权重,为进一步探讨温病学派辨证方法的主流发展在总体上的共性框架提供要素依据。基于“精选的36部温病学着作·主要辨证分类方法·分类要素权重统计一览表”,对辨证分类方法的分类要素进行了由细分项目(文献客观呈现者)至项目归纳(对细分项目进行了内在相同性归并者),再到大类归总(在项目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大类归并者)的三层次的统计分析。对温病学派在辨证方法上的主流趋势,可得出分类要素在不同层次上的权重布局特点:(1)分类要素在细分项目层次上权重布局特点对分类要素细分项目的权值分析,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析工作,为能较客观地反映着作文献中的各细分要素的内在权重,本文采取由家数累计数、所出着作的系数和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计算各细分要素的权值,即“三维定点”求值,得以分析推导各细分要素的内在权重及其在系统构架中的地位与关系。布局特点如下:虽有广泛涉及50个项目,但重点聚焦于前17项(累计权重占到总权值的98.52%),代表了该学派的主流选项。1.病种,—2.六经,—3.脏腑,—4.三焦,—5.主症,—6.卫气营血,—7.治法,—8.病情程度,—9.表里,—10.病因,—11虚实,—12.寒热,—13.气血,—14.类似证,—15.阴阳,—16.十二经,—17.病体;其中前6项:1.病种—2.六经—3.脏腑—4.三焦—5.主症—6.卫气营血,累计权重占到总权值的85.27%,这6项应该作为构建温病学派辨证方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结果可见,六经分类实际居首,脏腑与三焦分类,本重于卫气营血分类。这种和温病学教材突出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纲领不符的现象,考虑后者是突出对风温、温热,湿温、暑湿等主要病种辨证特色与优势的有限构架,即在病所的多维分类上,强调对三焦、卫气营血分区分的重要性,但不应否定在完整全面的辨证模式中,对六经、脏腑、经络认定的必要性。(2)分类要素在同类归并层次上的综合化权重值布局特点归并后的中等项目层次,其核心要素组成与关系仍然保持了细分项目层次的基本布局,即前6项为:1.病种—2.经系—3.脏腑经络—4.三焦—5.症状—6.卫气营血津液等,其以包含关系的经系、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津液取代了细分项目层次六经、脏腑、卫气营血。另外随着归并中权值的合计,各项权值也相应增加,而权重>0.01的项目也增加至前10项(即增加了7.治误—8.病体时势等—9.表里等—10.虚实寒热阴阳升降出入等病机),丰富和完备了要素分类的品种,特别是与病位有关的表里项、以病机为主的虚实寒热阴阳等项,使其辨证方法的构成更加完备,为总结总体框架提供可能。(3)分类要素在大类分类层次上的权重布局特点通过大类归并,得出如下大类构成群及权值排序关系:1.病所,2.病种,3.病征,4.病机,5.病治,6.病势,7.病因,8.病兼,9.其它。基于以上对一览表三层次权重布局特点的综合分析,可以知道温病家们其自然形成的临床诊治基本框架是一个病·证·症·治混用型的,但仍以辨证分类为重。病所分类分值最大,但细目分类存在重心分散与多维化。即:病所分类权值占总权重值之比为38.74%,但其包括:2.经系、3.脏腑经络、4.三焦、9.表里等不同的定位方法。说明临床诊治中,辨病位仍是温病学多数医家首重的项目,但定位方法则有多样,大概是因为温病类丰富的病证类型中,证型分布特点既具有温病大类的共性,也具有具体病种的特性。3.对温病学派中各代表性的分类框架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整体评估。得出结果如下:(1)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关系框架,并不局限于教材中所示,而是呈现多元化分布的。在一二级分类当中,有十种之多。有融合病名与突出对应治法者,如“病症结合治法分类”;有病因结合病位者,如“六气结合六经分类”;有病机结合病名者,如“表里寒热结合病症分类”;有病机结合病位者,如“卫气营血结合验舌辨齿分类”;有病位结合发病病机者,如“六经三焦结合六要的分类”;有病名结合病位者,如“病症结合六经分类”;有病名结合病机病位的,如“病症结合卫气营血三焦分类”;有细化具体病位者,如“六经结合脏腑分类”;有参考病证关系者,如“本兼类变分类”;有参考病程阶段者,如“病症或结合病程分类”。由此可见,由于辨证分类的要素涉及到病因、病位、病机、病名、病程、病势、治法等多个方面,因此分类框架也呈多样化,而各种分类框架之间也各有优缺点,但是基于历史条件及各家的局限性,彼此未能充分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因而也就未能形成充分兼容的分类框架。而且,若能仔细审视各个分类框架,便能发现大都存在分类层次粗略不精,分类层次不统一,证治分类残缺不全,病证分布多少不一等等不足之处,以此,实际上温病学派的病证分类框架仍处在争鸣未定的状态。(2)辨证分类框架已开始步入融合发展的阶段。首先,《温病条辨》在以上、中、下三焦分类为大纲的基础上,二级分类结合病种进行,三级分类则根据病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六经分类,病因病机分类,脏腑分类,表里气血分类等等,突显了各病种及各经之下再分类的重点与特点,有利于紧抓病证好发重点,便于应对温病发病之常。虽然此书在分类体系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系统性,但尚未打破拘泥于病种分类的局限性,而且上中下三焦分类大纲之下的三、四级分类方法不一,在突出温病重点病证要素与类型的同时,有遗漏非重点病证要素与类型之倾向。另外,由于中医学高等教育集中教学的需要等原因,以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释义》等为先导的教材及之后的温病学各版教材,探索性地进行了以病种结合卫气营血、三焦进行分类的模式,借鉴了脏腑经络分类、六要分类等分类方法的优点,采取了各病种各随所宜的多样化的分类方式。病种之下结合卫气营血及三焦的分类方法,进一步丰富细化了分类子目中的内容,较具体地建立了卫气营血、三焦分类至具体病因病机之方证框架体系,使辨证分类较为具体,指导临床较为准确,论理较为公认,较为后代认同,成为近现代院校教材编写所采用的基本框架。但其仍然存在着未能充分衔接和规范之处。当然,以此作为初步学习研究温病学的导读教材问题不大,但要全面系统展示温病学中病证分类的结构化框架,则存在一些科学表达与理论认识深度上的问题。总之,当前温病学教材的辨证分类框架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层次分明地反映目前温病学中有关病证分类并能包容以后温病学发展内容的有逻辑系统性的辨证分类框架。4.对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基本框架的初步推导构建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对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可在大类层面上初步构建基本共性框架,再在病所环节结合病种设计可调方法。总体框架: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缀部分(首分病种,辅以分病征):即辨病前缀,可以缺如。中心部分(先分病因,再分病所,后分病机):即辨证主体,必备重点。后辅部分(或分病势,或分病治,或分病兼):即证病结合,辅助选项。可调方法:温热病类,先分卫气营血,再分三焦,再分手足十二经系;湿热病类:先分三焦,再分手足十二经系,再分卫气营血;寒热混杂病类:先分手足十二经系,再分三焦,再分卫气营血。结论:1.温病学派在临床诊治框架上,原本具有分类多样、框架多元化,但从其主流来看,总体上呈现为一个病·证·症·治混用型的基本式样。从大类属性看,以病因、病所、病机、病势、病兼、病治、病种、病征等来对分类进行多角度的表达,包容性较强,但仍以辨证分类为其重心。2.温病学派在辨证分类上,其辨证分类要素丰富广泛(近45项以上),但在十个大类方面,内涵仍以病种(含病因)结合病所、病机分类为主体。其中,对病所(位)多角度的再分类是温病学多数医家突出方面,如有经系、脏腑经络、三焦、表里等不同。3.温病学派在辨证分类框架上,尽管可以从多重角度进行,但都不可能脱离病因、病所、病机三大方面,而其他方面则是间接地、侧方位地强化了这三大要素的立体化结构与多样化关联。4.温病学辨证方法的通用化设计,拟可采用以病所分类为先,并以三焦为首纲,手足十二经为大目,卫气营血津液分为细目,再依次结合病因与病机分类,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性辨证分类框架,使其既保持教材已示的特点与优势性纲领,又提升对温病病种的广泛覆盖与通适性,且便于促进寒温两派的汇通性发展。

徐慧极[4](2020)在《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式”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门类、类型、体裁、风格等涉及体制与样式问题的总体概括。本文以史为线索,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体式问题。中国古代艺术体式有其独特的形式构成与理论表达方式。本文针对艺术体式理论的论述是以四个结构层次为划分依据,从五个理论维度进行阐述。四个结构层次分别是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以及从体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风格;五个阐释维度分别是物质媒介与艺术语言、形制规范、名家样式、地域风格、时代风格。艺术体式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它在门类、类型、体裁三个层级上经历了从混融综合之“艺”到独立之“体”,再到具体体式细化、整合的演化过程。先秦、秦汉是艺术体式的混融期,体式在礼乐制度的规约下发展,该时期着重讨论的是体式与礼乐制度、百工技艺的生成及规范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体式的确立期,各艺术门类作为独立个体的艺术批评意识日渐强烈,门类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界限渐趋明朗,体式理论侧重于强调艺术家的主导作用及名家样式的典范地位,体式形构、样貌的形式认识逐渐深化,二者在体的生成、确立中互为因果。唐宋是体式的系统整合期,也是体式形制规范的重构期,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的样式标准逐渐建立,书、画、乐门类艺术的样式类型论逐渐形成,奠定了后世艺术体式阐述的理论基础。元明清时期,艺术体式在整合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艺术体式理论通过拓展体式阐述的本体向度,整合前代艺术体式,再释体式活力。从种类形式层面延伸至风格,时代风格、名家样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成为体式阐述的主要方面。历史阐述维度进一步推进,既有体式的样式形态获得了系统的梳理,体式的形式构成因素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凝练,部分原有艺术样式的体式价值得以彰显。把握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理论,是重审古代艺术样式形态、样式谱系、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论题的一个窗口,也是认识古代艺术整体样式构成的一架梯子,对之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推进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阐释。

完颜振清[5](2020)在《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蔡仲德先生建立“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至今,中国音乐美学史学术成果丰硕,但随着新发现的考古文物以及交叉学科的视野等,过去看待“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到现在已经发生了改变。笔者针对中国音乐美学史专着这一领域去观察,发现除了影响力较广的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外,还有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以及龚妮丽《中国音乐美学史》这两部专着,然而这三部着作的影响力却相差甚远。这样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意味着后两部专着毫无价值,而是因为一些非学术思想的问题。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着作中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如蔡仲德以表现为理论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作为研究对象,修海林以音乐美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在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二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着作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如蔡仲德“人本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修海林“乐本体”(音乐美的实践)的理论体系,蔡仲德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而修海林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下的实践研究,龚妮丽的研究即在于结合前两位作者的研究进行思想融合与延续;第三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着作中的“三观”进行了比较研究,如蔡仲德“抑儒扬道”的历史观,是因其生活背景“五四运动”的影响。修海林跨学科的材料观受到他历史观与理论体系的影响,即“音乐美的实践”,因此在他的着作中研究依据除了最基本的纸质文献,还有甲骨、曲谱、音像、文物等;第四部分是笔者对于这三部着作进行的基本认识与评价,主要对写作特点与价值进行了判断。三部着作都具有叙事性的写作特点,在写作表达方式上表现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式。在它们的价值体现上,受到其作者社会身份、学术背景以及发言位置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所造成了差异,但将这三部着作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却并非与它们的影响力相符。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的创立,开创了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先河,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渊源使往来之学者流连忘返。笔者对于这三部着作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更深得其中之意蕴,但任何一本专着都不可能称之为完美无缺,在“中国音乐美学史”这门学科中,对于这三部专着只有互相结合、互相包容甚至是互相批判的去学习,才能使“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继续发展。如果我们当代学者只是一味的吹捧前人的研究,不能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中国音乐美学史这门学科就会停滞不前。

蔡志仙[6](2020)在《《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范畴和命题,也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中“神”的内容十分丰富,诸多学者进行研究,包括对《黄帝内经》中“神”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形神一体观研究,“五脏藏神”理论研究,“治未病”重“调神”理论研究,“神本论”研究等;但《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仍缺乏系统而完整地展示。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从《黄帝内经》的生命观入手,旨在对《黄帝内经》“神”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整理,进一步阐述《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包括神的生成、内涵、体性用、病理、治疗、养生以及神与精气、形、阴阳、脏腑之间的关系等。本文内容分为以下三个章节:第一章为《黄帝内经》的生命观。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二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三是人身整体的生命观。第二章为神概念探析。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对神的原始涵义、多种涵义、本质涵义以及多学科对神的认识进行阐述;二是概括神的作用;三是对神的脏腑归属的出处,现代研究以及心、脑与神明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为《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研究。这部分主要是在总结概括前两章的基础上进行,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内经》中“神”的相关原文按神的生成、内涵、体性用、病理、治疗及养生等进行系统归纳;另一方面则是阐述《内经》中的“神”与精气、形、阴阳、脏腑等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黄帝内经》中“神”的相关内容,以期挖掘《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也希望能为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与养生提供些许思路与借鉴。

范志文[7](2020)在《基于中医学生命观对站桩功内在养生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站桩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增力、壮体、养身保健等功效,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协同性、简易性的特点和优势,而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生命观与形神一体生命观恰恰是站桩功特点与优势的来源与基础。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的方法深入整理并挖掘中医学生命观与站桩功的理论渊源,以现代物理学角度分析养生过程中人体生命的内涵与规律,从站桩功特点与优势、基本形式、身体反应、神意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等十个方面入手,阐述站桩功在中医养生防病、临床诊疗、中医学术思想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站桩功的内在效应机制,运用中医学生命观对“三心并站桩”与“少林内劲一指禅”的养生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析,明晰了站桩功的效应机制,阐述了站桩功的练功要领,并提出以下观点:(1)学习站桩功第一步是了解中医学生命观;(2)学习站桩功第二步是正确的调整身形;(3)学习站桩功的核心是正确地运用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提高生命质量的需求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练习传统健身功法来达到养生康复的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中医学生命观研究站桩功的内在养生机制,为传统站桩功的传承及在养生康复实践中的推广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孙吉娟[8](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江午奇[9](2020)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之路 ——一种基于发生诠释学视角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海德格尔通过《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为其此在形而上学辩护时,紧紧抓住“人的有限性问题”,一再强调康德是在为人的此在的形而上学做奠基工作,而“实现”这种形而上学之任务的关键是要揭示人的问题与存在问题之间的关联。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在“人的问题”与“存在问题”的关联上进行思考的?“人的有限性问题”是如何发展为此在形而上学或此在现象学的?海德格尔是如何走向《存在与时间》的?要弄清楚这些海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必须对海德格尔哲思道路进行一番勘察。珀格勒、克兹尔等许多海学研究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专题的讨论。在充分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项研究从发生诠释学视角,结合辩证法的一些因素,对海德格尔从1907年获得存在问题的激发开始直至1926年《存在与时间》完成的此在现象学探索道路进行了深入考察,把此“路”揭示为自身发展自身、自身赢获自身、自身诠释自身的活生生的动态进程。首先,1907-1911年间,海氏哲思在宗教中获得触发,亦活动在宗教领域内。在虔诚天主教信仰的滋养和促动下,作为此在的海德格尔经孔拉德·格勒贝尔,从布伦塔诺那里获得存在问题之激发。就海德格尔之能在来说,此“激发”作为其哲思之真正开端,展开了种种可能性,即其哲学活动要向之去存在的可能性。这种“激发”着的可能性之展开,从其作为一种解释活动来看,在根本上乃是源初“理解”所展开的可能性。于是,这种“激发”作为“开端”,就有了“理解的萌发”之意义(第一篇)。其次,1911-1918年间,海氏哲思展现出从“实在性”“有效性”引向“实际性”之势。在“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上做短暂停留之后,海氏将其哲思聚焦于逻辑领域,经历了“逻辑研究Ⅰ”(《关于逻辑学的新研究》)、“逻辑研究Ⅱ”(《心理学主义的判断理论》)、“逻辑研究Ⅲ”(《邓·司各脱的范畴学说和意谓理论》)三大进程,并力图通过对历史和时间问题的思考将其对逻辑问题的研究统一起来。总的来说,这是在逻辑领域内思考存在问题,并展现出从“存在”走向“时间”之趋势。在研究过程中,海德格尔尝试着将现象学运用到逻辑领域之中。这种“尝试”,作为现象学与逻辑性东西的某种融合,当其运用到中世纪人的精神生活的分析之上时,在海德格尔哲思活动中激起某种共振。历史性的精神生活映入眼帘,逻辑东西的有效性与现象学、历史性精神生活和时间问题等纠缠在一起,为将海德格尔的研究引向实际生活奠定了基础。由于所有这一切哲学思考,作为解释活动,都是海德格尔自身之源初“理解”的展开状态,故而这个阶段的研究活动具有“理解的展开”之意义(第二篇)。再次,1919-1922年间,海氏哲思从“作为前理论的源始科学的现象学”推进到“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在此过程中,战时补救学期讲座率先提出“作为前理论的源始科学的现象学”,并初次触及影响整个此在现象学之建构的两大问题,即现象(前理解领域)的可通达性与可描述性。在《直观与表达的现象学》之后,从“第一路标”开始,海氏之哲思活动于“人的此在的存在论”之筹划中。此筹划在现实化的过程中,又被具体化为“存在论的现象学”,并进一步发展为“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由于这个阶段的主题乃是“前理解”领域的赢获(同时意味着诠释学处境的赢获),而海氏哲思作为解释活动,乃在源初“理解”的推动下实施的对“前理解”的占有,故而前述“赢获”和“描述”就表现为作为解释者的此在对其自身的拥有。因此,海氏本阶段的探索被诠释为“理解的自身拥有”(第三篇)。最后,1923-1926年间,海氏此在现象学,经“存在论:实际性的诠释学”和“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等形态,最终在《存在与时间》中达到成熟。通过《那托普报告》彻底赢得诠释学的源初处境之后,海氏将“存在论的现象学”与“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统一于《存在论:实际性的诠释学》之中,并初步专题地展开了对此在的现象学解释。在此基础上,《时间概念》从此在生存论分析和时间性分析两个方面奠定了此在现象学的整个格局。《时间概念史导论》在对现象学的发展历史做了告别性的梳理和回顾后,正式确立了其自身的现象学方向,即明确其研究论题乃是“起源于此在的无规定的前理解”的存在问题,研究目标是“对研究领域的准备性描述,借此显露时间现象”。在这里,海氏深化和拓展了对此在的解释,但并未完成“显露时间现象”之任务。这一任务最终在《存在与时间》中被充实,此在现象学在这里达到成熟。由于这个阶段的主题乃是此在之解释,而解释者本身亦为“理解”着的此在,故而有“理解的自身诠释”之义(第四篇)。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对此在的解释以及将此在存在之意义揭示为时间性,更重要的是,对“存在之理解”的现象学把握和诠释。这种把握和诠释,作为人的问题与存在问题之关联的一种揭示,蕴含着海德格尔解决支配西方哲学上千年的哲学难题的意图。从根本上讲,前述把握和诠释走过的道路构成此在现象学的发展之路。总之,从发生诠释学视角,对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的发展之路进行全面、深入考察,揭示其哲思在不同阶段的“内在”关联和发展脉络,对于推进海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王江波[10](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二、再论生命三要素——精、气、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生命三要素——精、气、神(论文提纲范文)

(1)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单式效果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健身气功·八段锦概述
        1.1 八段锦释义
        1.2 八段锦的历史渊源
        1.3 八段锦的发展与流变
        1.4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编创
        1.5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传播与发展
    2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特点
        2.1 形与神合,气蕴其中
        2.2 质朴端庄,简便效宏
        2.3 动静相兼,练养相合
        2.4 舒展柔和,圆活连贯
    3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健身机制
        3.1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形的锻炼
        3.1.1 四肢导引法
        3.1.2 脊柱导引法
        3.1.3 躯干导引法
        3.2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气的锻炼
        3.2.1 以形引气
        3.2.2 以意引气
        3.2.3 以息引气
        3.3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神的锻炼
        3.4 小结
    4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及习练要点
        4.1 两手托天理三焦
        4.2 左右开弓似射雕
        4.3 调理脾胃须单举
        4.4 五劳七伤往后瞧
        4.5 摇头摆尾去心火
        4.6 两手攀足固肾腰
        4.7 攒拳怒目增气力
        4.8 背后七颠百病消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前言
    1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1 研究的内容
        1.2 研究的意义
    2.功法实验研究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对象
        2.3 检测部位
        2.4 检测项目
        2.5 实验步骤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项目测试注意事项
    3.实验仪器及操作方法
        3.1 红外仪器
        3.2 太赫兹波仪器
        3.3 脑电波仪器
        3.4 脉搏波仪器
    4 八段锦实验数据结果
        4.1 两手托天理三焦
        4.1.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1.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1.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1.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1.5 讨论与分析
        4.2 左右开弓似射雕
        4.2.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2.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2.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2.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2.5 讨论与分析
        4.3 调理脾胃须单举
        4.3.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3.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3.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3.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3.5 讨论与分析
        4.4 五劳七伤往后瞧
        4.4.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4.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4.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4.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4.5 讨论与分析
        4.5 摇头摆尾去心火
        4.5.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5.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5.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5.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5.5 讨论与分析
        4.6 两手攀足固肾腰
        4.6.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6.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6.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6.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6.5 讨论与分析
        4.7 攒拳怒目增气力
        4.7.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7.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7.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7.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7.5 讨论与分析
        4.8 背后七颠百病消
        4.8.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8.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8.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8.4 脑电波实验数据
        4.8.5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总结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健身气功·八段锦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中医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与客观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健康与人体生命优化状态
        1.1 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
        1.1.1 现代医学对健康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健康的认识
        1.1.3 健康的定义概括
        1.2 生命优化状态的概念及其内涵
        1.2.1 生命优化状态的概念
        1.2.2 现代医学对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认识
        1.3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生命优化
        1.3.1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的内涵
        1.3.2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
        1.3.3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的表现
    2 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
        2.1 生命优化状态调控的内容
        2.1.1 调控形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1.2 调控气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1.3 调控神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2 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方法
        2.2.1 气功导引
        2.2.2 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
    3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
        3.1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
        3.1.1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形
        3.1.2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气
        3.1.3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神
        3.2 评估方法
        3.2.1 主观评估
        3.2.2 客观评估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1.1 受试者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受试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实验培训
        2.3 实验仪器
        2.3.1 干预仪器
        2.3.2 检测仪器
        2.4 实验室条件
        2.5 实验方法
        2.5.1 实验测试前准备
        2.5.2 测试仪器的佩戴
        2.5.3 实验实施过程
        2.6 数据提取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脑电检测结果
        3.1.1 脑电α波检测结果
        3.1.2 脑电β波检测结果
        3.1.3 脑电θ波检测结果
        3.1.4 脑电δ波检测结果
        3.2 心率变异检测结果
        3.3 脉搏波数据检测结果
        3.4 肌电数据检测结果
    4 讨论与分析
        4.1 脑电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4.1.1 α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1.2 β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1.3 θ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1.4 δ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2 心率变异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4.3 脉搏波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4.4 肌电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1 本文总结
    2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3.研究目标
    4.研究内容
    5.研究方法
    6.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医学辨证分类方法的统一性研究进展
    1.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现代研究状况分析
    2.外感病辨证分类方法统一性研究的现状分析
    3.外感病与内伤病辨证分类方法的关系问题
1 温病学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与解析
    1.1 研究思路、研究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2 温病学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探讨
    1.3 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过程
    1.4 辨证分类数据表中要素的分析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2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统计及权重分析
    2.1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统计分析
    2.2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权重分析
    2.3 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问题解析
3 对温病学派中各代表性的分类框架的分析评价与整体评估
    3.1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病证分类框架的特点与优缺点分析
    3.2 温病学代表着作病证分类框架总体发展水平的评价
    3.3 温病学派辨证分类方法主流框架的初步探讨
4 温病学系统化辨证分类框架的构建
    4.1 本研究分类框架与现行教材主流分类方法的关系
    4.2 温病学与伤寒学辨证分类框架之比较
    4.3 构建温病学通用化辨证分类框架之设想
5 结论
6 创新性
    6.1 借助信息学本体分析方法
    6.2 分类要素权重值的分析
    6.3 全面整理了温病学领域中的病证分类要素
    6.4 构建出温病学中普适性较强、涵盖性较广的系统性辨证分类框架
7 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后期工作的设想
    7.1 病证要素提取标定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7.2 后期工作的设想
8 对寒温统一性辨证分类框架的展望
    8.1 伤寒学系统化辨证分类框架构建的介绍
    8.2 构建寒温统一性辨证分类框架的展望
9 系统性辨证分类体系的临床运用实例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1999 年以前温病学相关存世着作698 部目录
    附录2 粗选的103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
    附录3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
    附录4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分类要素标定、频数统计表
    附录5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分类框架附表
作者简介

(4)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
    二、体式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现状
        (一)艺术形态分类相关成果
        (二)古代文体研究相关成果
        (三)古代艺术史研究兼及成果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学方法
        (二)比较法
        (三)历史阐述学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礼乐制度和百工技艺规范下的先秦、秦汉艺术体式
    第一节 礼乐制度与艺术体式
        一、礼乐为主导的音乐体式
        二、典仪仪制下礼乐体式的分化
        三、礼制规约与音乐体式的样态
        四、发展至性情、模仿的音乐起源论
    第二节 诗乐舞由一而分
        一、上古到先秦:诗乐舞一体,乐舞为主导
        二、秦汉:歌舞音乐形成,歌、舞为主导
    第三节 隶变与书体书势的衍生
        一、经典书学势体文
        二、势体文文献剖析
        三、《四体书势》的体式意义
        四、势体文与书法体势
        五、势体文综合艺术语言、形制规范、样式风格阐述维度为一体
        六、势体文对唐代书体论的影响
    第四节 百工技艺、礼乐观念下的工艺和绘画体式
        一、工艺技艺与百工艺术体式的分化
        二、宇宙观念与百工艺术体式的统合
        三、礼乐观念与绘画体式的存在价值
第二章 主体和样式典范主导的“体”:魏晋南北朝艺术体式
    第一节 形构、样貌与魏晋南北朝艺术体式
        一、《文心雕龙》之“体势”
        二、形构、样貌与书法体式
    第二节 阮籍、嵇康以琴体言乐体
        一、阮籍音乐体式论
        二、嵇康琴体论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音乐体式分化
    第四节 二王典范与书家体式
        一、魏晋南朝二王体式典范
        二、钟张二王与古今二体
        三、书家、书体的体式建构
    第五节 人物画、山水画体式
        一、传神论与人物画体式
        二、山水画体式论形成
        三、六法与画体
第三章 形制规范的建立:承前启后的唐宋艺术体式
    第一节 唐宋乐舞、戏剧体式整合
        一、诗、词的音乐体式衍变
        二、宋音乐体裁文献转折期
        三、从唐歌舞燕乐至宋杂剧
        四、乐部制与乐部样式标志
    第二节 体法与唐宋书法体式
        一、书体为纲与书体体式
        二、书体体式与书家体式
        三、书法体式的融合与分化
    第三节 类型与唐宋绘画体式
        一、体式风格类型
        二、门类与绘画体式
        三、门类间体式融合
第四章 本体向度的拓展:元明清整合再释的艺术体式
    第一节 风格阐释维度的延伸
        一、时代风格与名家样式
        二、地域风格与流派风格
    第二节 形构阐释维度的延续
        一、戏剧体式与戏曲体制
        二、书体体式的系统整合
    第三节 历史阐述维度的推进
        一、时代、艺术家体式的历史概括
        二、钩沉体式传衍的流脉意识显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中研究对象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蔡仲德着作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修海林着作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龚妮丽着作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
    第四节 比较三部着作研究对象的“异”与“同”
第二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中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蔡仲德着作中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修海林着作中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龚妮丽着作中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四节 比较三部着作理论体系的“异”与“同”
第三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三观”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历史观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材料观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方法观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三部着作“三观”的比较
第四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一节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写作特点的认识与评价
    第二节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价值的认识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1.1 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1.2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
    1.3 人身整体的生命观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神概念探析
    2.1 神的涵义
        2.1.1 神的原始涵义
        2.1.2 神的多种涵义
        2.1.3 神的本质涵义
        2.1.4 多学科对神的认识
        2.1.5 小结
    2.2 神的作用
        2.2.1 狭义之神对人体的作用
        2.2.2 广义之神对人体的作用
        2.2.3 小结
    2.3 神的脏腑归属
        2.3.1 五脏藏神的出处
        2.3.2 五脏藏神的现代研究
        2.3.3 心、脑与神明的关系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研究
    3.1 神的生成
        3.1.1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
        3.1.2 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角度
        3.1.3 从人身整体观的角度
        3.1.4 小结
    3.2 神的内涵
        3.2.1 自然之神
        3.2.2 生命之神
        3.2.3 五脏之神
        3.2.4 小结
    3.3 神的体性用
        3.3.1 神的体
        3.3.2 神的性
        3.3.3 神的用
        3.3.4 小结
    3.4 神的病理
        3.4.1 神自身致病
        3.4.2 形气神三者相互致病
        3.4.3 神与脏相互致病
        3.4.4 小结
    3.5 神的治疗
        3.5.1 调神
        3.5.2 形气神互调治疗
        3.5.3 脏神互调治疗
        3.5.4 小结
    3.6 神的养生
        3.6.1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
        3.6.2 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角度
        3.6.3 从人身整体观的角度
        3.6.4 小结
    3.7 神与气、精、阴阳、脏腑之间的关系
        3.7.1 精气神与形气神之间的区别
        3.7.2 神与阴阳的关系
        3.7.3 神与五脏的关系
        3.7.4 小结
    3.8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帝内经》中神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7)基于中医学生命观对站桩功内在养生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中医学的生命观
    1.1 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1.1.1 气为一元
        1.1.2 天人整体
    1.2 形神一体的生命观
        1.2.1 人身整体
        1.2.2 形与神俱
2 中医养生与气功修炼
    2.1 中医养生
    2.2 气功修炼
3 传统站桩功研究
    3.1 站桩功的命名
    3.2 站桩功的理论渊源
        3.2.1 道家
        3.2.2 佛家
        3.2.3 武术
        3.2.4 医家
    3.3 站桩功的分类
        3.3.1 从站桩高度来分
        3.3.2 从站桩动静来分
        3.3.3 从站桩用途来分
    3.4 站桩功的特点与优势
        3.4.1 整体性
        3.4.2 主动性
        3.4.3 协同性
        3.4.4 简易性
    3.5 站桩功的基本形式
        3.5.1 下肢基本形式
        3.5.2 上肢基本形式
    3.6 站桩功的身体反应
    3.7 站桩功的神意运用
        3.7.1 导引模式
        3.7.2 意守模式
    3.8 站桩过程中练功反应的处理
        3.8.1 站桩中病态反应的应对
        3.8.2 正确对待杂念
    3.9 站桩前后的注意事项
    3.10 站桩功的现代医学研究
        3.10.1 神经系统
        3.10.2 运动系统
        3.10.3 循环系统
        3.10.4 呼吸系统
        3.10.5 消化系统
        3.10.6 泌尿系统
        3.10.7 皮肤系统
4 基于中医学生命观对三心并站桩养生机制的研究
    4.1 功法特点
    4.2 练功要领
    4.3 功法操作
    4.4 养生机制
5 基于中医学生命观对少林内劲一指禅站桩功养生机制的研究
    5.1 功法特点
    5.2 功法操作
    5.3 养生机制
6 启示
    6.1 学习站桩功的第一步是了解中医学生命观
    6.2 学习站桩功的第二步是正确的调整身形
    6.3 学习站桩功的核心是正确地运用意识
7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站桩功的养生效应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8)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9)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之路 ——一种基于发生诠释学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篇 理解的萌发: 存在问题的激发与宗教因素作为哲思的源泉
    第一章 问题的起始: 此在现象学的问题缘起
        第一节 开端问题
        第二节 布伦塔诺的亚里士多德解释与存在问题的激发处境
    第二章 宗教因素作为哲思的源泉
        第一节 文化斗争的传统与海德格尔哲思的起源
        第二节 虔诚的宗教信仰与海氏从事现象学研究的关联
    本篇小结
第二篇 理解的展开: 从“实在性”、“有效性”向“实际性”的挺进
    第一章 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
        第一节 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何所从来”
        第二节 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作为“可能性”所蕴含的何所向
    第二章 逻辑研究Ⅰ: 逻辑东西之现实性-有效性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逻辑的本质
        第二节 迈农和阿梅瑟德的对象理论
        第三节 判断与意义
    第三章 逻辑研究Ⅱ: 博士论文中的“有效性”与Dasein
        第一节 博士论文的结构所凸显的主导问题,及里普斯的有效性思想
        第二节 “前意识”的生活体验作为通达纯粹逻辑领域的入口,以及有效性与Dasein
        第三节 判断的意义、结构及其作为形式显示方法的可能性基础
    第四章 逻辑研究Ⅲ: “理解”将其自身引向“实际性”领域
        第一节 哲学的、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现象学的诠释学之先兆
        第二节 “存在问题”视域下的现实性领域之区分
        第三节 对意谓理论的现象学解读作为建构此在现象学之方法的准备
    第五章 早期思想的“合题”——时间
        第一节 “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在形式上的“合题”特征
        第二节 “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在内容上的“合题”特征
    本篇小结
第三篇 理解的自身拥有: 从“作为前理论的源始科学的现象学”走向“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
    第一章 源始科学的哲学观念作为此在现象学研究之指南
        第一节 源始科学的哲学观念: 海德格尔“看”之方式上的自身否定
        第二节 “前理解”处境之初步进入: 体验结构分析与世界现象的初步揭示
        第三节 此在现象学的预备: 从认识论循环到诠释学循环
    第二章 源始科学的初步建构: 现象学作为实际自在生活的源始科学
        第一节 对“本源”(Ursprung)之寻求的草描: 把“生活”确定为现象学的问题领域及把自身带入生活之方法
        第二节 “自在生活”的描述作为对世界现象的进一步揭示: 把自身世界确定为探入“本源”的基本方向
        第三节 “前理解”处境之赢获的尝试: 自身世界作为本源领域以及本源之探寻
    第三章 从“前理解”处境到“人”之此在: 将“源始科学的现象学”推进到“人的此在的存在论”
        第一节 “第一路标”与“人的此在的存在论”之筹划
        第二节 现象学解构方法之筹划
        第三节 “人是什么?”: 雅思贝尔斯对海德格尔的引导性问题
        第四节 生命哲学的核心任务: 实存现象之把握
        第五节 “第一路标”之意义
    第四章 理解处境的初步赢获: 从“人的此在的存在论”到“存在论的现象学”
        第一节 哲学的定义: 将“人的此在的存在论”具体化为“存在论的现象学”
        第二节 形式显示方法与理解处境的自身拥有
        第三节 对实际生活的现象学解释
    第五章 诠释学处境的显示与此在的正式出场: 从“存在论的现象学”到“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
        第一节 诠释学处境的六重构境与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
        第二节 此在的正式出场与“实际性的诠释学”的前奏
    本篇小结
第四篇 理解的自身诠释: 此在现象学之建构
    第一章 从“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推进到“存在论: 实际性的诠释学”
        第一节 再论哲学的规定: 诠释学作为此在的自身解释
        第二节 对此在的首次生存论分析: 此在现象学建构之预备
    第二章 此在现象学的建构Ⅰ: 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概念
        第一节 此在之存在论结构的揭示: 对此在生存论分析的推进
        第二节 自身诠释的彻底化——基于此在的分析探寻时间性问题
    第三章 此在现象学的建构Ⅱ: 从“存在论: 实际性的诠释学”到“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
        第一节 现象学的自身批判与人的规定性之解构
        第二节 “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的建构理路及其基本结构环节
    第四章 此在现象学的建构Ⅲ: 此在现象学的完成
        第一节 此在现象学在结构环节上的完善
        第二节 此在之存在意义问题的解决与诠释学循环的完成
    本篇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再论生命三要素——精、气、神(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单式效果实验研究[D]. 谌志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与客观表达研究[D]. 肖微.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D]. 魏鹏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D]. 徐慧极. 东南大学, 2020(02)
  • [5]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比较研究[D]. 完颜振清.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研究[D]. 蔡志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基于中医学生命观对站桩功内在养生机制的研究[D]. 范志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9]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之路 ——一种基于发生诠释学视角的考察[D]. 江午奇. 山东大学, 2020(08)
  • [10]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标签:;  ;  ;  ;  

论生命三行——精、气、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