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大众化”观与文艺主体论

毛泽东“大众化”观与文艺主体论

一、毛泽东的“大众化”概念及其文艺主体论(论文文献综述)

杨翠娟[1](2020)在《红色经典之红色美学阐释及其传统文化基因》文中研究表明红色经典指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涌现出的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其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上世纪80、90年代出现了相关影视剧改编,21世纪以来,红色经典的改编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出现了青春偶像化的趋势。红色经典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艺术符号表征,蕴含着新时代"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红色经典具有鲜明的时代和革命红色美学烙印,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基因。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人物如古代圣贤一样,具有坚韧刚毅、神勇无敌的神格光晕,克己利人、凝心聚力的人格魅力以及舍生取义、民族一统的价值追求。新时代背景下,有着强大的文化价值及审美教育功能。

安稳[2](2018)在《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和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的使命就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主流思想观念的领导,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红色影视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艺法宝,所以认真研究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其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研究核心,依照概念界定、关联依据、功能表述、问题阐述和应对举措的顺序,逐层推进展开,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和实例分析,依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概念界定,本章主要通过结构分析法对红色影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的论述,并阐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章,理论和历史分析,从历史角度入手对我国红色影视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根据马克思主义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等理论为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历史和理论依据,证明此研究的合理性。第三章,说明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征和具体表现。第四章,通过现实分析的方法,结合当下国内影视文化环境和国民思想变化的综合现状,指出文化影响力不足、功能定位模糊和国民接受度低等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刘昕[3](2015)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行音乐作为艺术,同其他音乐一样是一定时期时代精神脉络和社会发展态势的生动反映,深刻影响着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流行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源于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与文革时期嘹亮、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在内容和视听效果上完全不同,经过十余年褒贬不一的艰难发展后不断普及,当今流行音乐已经成为社会广泛传播、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现象,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政治、经济变异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大变化。一首好的流行音乐作品就是一部完美的德育教材,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分类整合和多元发展时期,深入探析当前流行音乐发展脉络,发掘各时期多风格流行音乐德育价值的具体体现,阐述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的思想元素、价值内涵、传播方式和实践模式。当前,流行音乐的发展已经与时代精神文明发展相互印证。充分剖析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并研究其实现途径,从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价值的理念内涵、创新传播途径、构筑实践模式等三方面探索其德育实现途径。提升内涵体现为传递作品的正能量、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创新传播途径表现为创新作品的教育方式、表演方式和传播方式;构筑实践模式体现为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学生课堂和深入媒体网络。通过提升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的深刻内涵,推进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作品的核心价值主旋律,使流行音乐既能够成为愉悦人心、陶冶情操的音乐形式,又能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维系稳定和谐的精神元素,实现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德育价值。

孙静[4](2015)在《延安文艺与“中国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安文艺是中国现代文艺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术界越来越关注这一独具魅力的文艺现象。从最开始的个案研究到后来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化研究,从最开始对其的全面肯定到后来对其局限性的书写,延安文艺被关注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延安文艺尤其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的解放区文艺,对新中国十七年文艺、新时期文艺乃至今天的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和路线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的源泉”等观点,都成为后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纲领。因此,延安文艺是中国现代文艺史上重要的一环,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直接源头。“中国梦”是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其本质内涵是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实上,中国梦早在170多年前的中国近代就有人提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一代代中华儿女开始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复兴奔走呼号,流血奋斗。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是着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最早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复兴”的是江泽民同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至少包括两个维度和两大跨越阶段。两个维度指中华民族的物质富足和精神物质共同富足。没有物质的富足,国家经济无法发展,国家无法富强;有了物质的富足而没有精神的富足,国家也不会真正长久的富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会真正的实现。因此,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足,才能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民族复兴。两大跨越阶段中第一个跨越阶段指1840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阶段中,中国梦具体指的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第二个跨越阶段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梦具体指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第一个跨越阶段是第二个跨越阶段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就无从谈起,没有民族的解放,民族的振兴就无法实现,没有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幸福就是空谈。延安文艺是抗战时期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它不但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还坚持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战争服务,一切文艺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抗战的胜利,民族的解放。所以,它极大的加快了抗战时期中国梦实现的步伐。由延安文艺决定和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艺,也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传递中国力量,传承中国精神,所以,它也成为和平时期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助推力。因此,延安文艺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为中国梦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延安文艺本身也是一种文艺现象,它影响和产生了一大批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财富,也是战时和和平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养料,它对中国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国人精神富足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延安文艺本身也是中国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焦淑峰[5](2012)在《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胜利,毛泽东思想也取得了良好的大众化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如正确认识、理解和坚持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认识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通俗化的形式展现在大众眼前;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要重视理论工作对伍建设等,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综合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等方法。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对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分析,对在当代推进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和探索。本论文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概括出本论文的理论创新及研究意义。第二章毛泽东思想大众的的基本概念,理清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中西方关于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不同之处。第三章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必要性,即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通过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思想为什么要大众化?即毛泽东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大众化的原因。进而得出主要的原因有:基于中国革命现实的需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基于理论宣传的需要、基于历史经验的需要、基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等几个方面。第四章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形成与发展,从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不同时期的着作里梳理出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发展轨迹,形成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第五章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并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将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放在整个的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当中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其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在进一步得出其当代启示。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的通俗化和普及宣传、善于用中国传统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加强学习、改善领导党的领导方法、通过群众运动、反对错误思想、针对不同的群众,采取灵活多样的大众化方式。第六章毛泽东思想大众化历史经验的当代启示,通过研究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论述,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新形新问题,进而总结出毛泽东思想大众化历史经验的当代启示。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通过研究论证,确立如下研究目标:1、通过学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研究总结并理清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2、理清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中西方关于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不同之处;3、理清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此说明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科学性和实事求是性;4、研究毛泽东思想大众化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并服务于现实,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研究能进一步揭示出其对我国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何启示。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实事求是性,与时俱进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毛泽东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宣传和普及。

何红连[6](2011)在《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思想。研究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对于深化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研究,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产生是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阶级基础、理论前提以及主观条件的,它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形成时期、成熟时期、深入发展时期和曲折前进时期。本文的第二部分,论述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了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地位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用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与方法的思想。本文的第三部分,阐述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当代启示。要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理论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坚持理论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内容;建设高素质的宣传队伍,坚持群众路线。

王秋莉[7](2000)在《毛泽东的“大众化”概念及其文艺主体论》文中认为

二、毛泽东的“大众化”概念及其文艺主体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的“大众化”概念及其文艺主体论(论文提纲范文)

(1)红色经典之红色美学阐释及其传统文化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色经典的滥觞及其新时代嬗变
    (一)红色经典的出现及其内涵界定
    (二)红色经典的影视编创及其嬗变
二、红色经典的红色美学阐释
    (一)时代美学
    (二)革命美学
三、红色经典英雄形象之传统文化基因
    (一)坚韧刚毅、神勇无敌的神格光晕
    (二)克己利人、凝心聚力的人格魅力
    (三)舍生取义、民族一统的价值追求

(2)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红色影视概念的研究
        (二)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
        (三) 关于红色影视教育功能的研究
        (四) 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研究
        (五) 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红色影视的概念界定
        (一) 红色影视的内涵
        (二) 红色影视的类型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界定
        (一)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念
        (二)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
    三、红色影视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联系
        (一) 红色影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红色影视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 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依据
    一、历史依据
        (一)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救亡图存的呐喊
        (二) 新中国成立文艺繁荣下展现人性的光辉
        (三) 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创新
    二、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三) 列宁的灌输理论
        (四) 思想政治教育学接受理论
第三章 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表现
    一、红色影视的特征
        (一) 政治性与教育性
        (二) 生动性与真实性
        (三) 时代性与情感性
        (四) 娱乐性与渗透性
    二、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容
        (一) 宏观视角下红色影视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
        (二) 中观视角下红色影视的社会调节功能
        (三) 微观视角下红色影视的育人功能
第四章 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的困境与对策
    一、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的困境
        (一) 红色影视的文化影响力不足
        (二) 红色影视作品的定位不明确
        (三) 观众接受动力不足
    二、走出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困境的对策与思考
        (一) 确保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
        (二) 顺应时代步伐提升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三) 遵从艺术发展规律增强教育感染力
        (四) 加强红色影视的宣发力度
        (五) 政府协同加强红色影视的生产和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创新点
        (一)选题上的创新
        (二)研究体系上的创新
第二章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
    一、流行音乐的起源
    二、1978——1991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初步崛起阶段
        (一)崛起阶段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地位确立
        (二)崛起阶段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确立
        (三)崛起阶段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类型确立
    三、1991——2002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分类整合阶段
        (一)分类整合时期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独立
        (二)分类整合时期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形式自由
        (三)分类整合时期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情感真挚
    四、2002——至今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发展阶段
        (一)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类型多元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多元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多元
第三章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探析
    一、稳步发展时期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初显
        (一)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思想主题的逐渐兴起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作品内容的初步涉及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教育方式的初步启蒙
    二、分类整合时期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完善
        (一)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思想主题的逐步规整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作品内容的逐步参与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教育方式的逐步渗透
    三、多元时期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提升
        (一)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思想主题的完善统一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作品内容的深入引导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教育方式的全面开展
第四章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作用
    一、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对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有助提升道德修养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有利陶冶精神情怀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有助核心价值观构建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一)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引领社会风尚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有助社会和谐
第五章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实现
    一、提升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内涵
        (一)积极传播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中正能量作品
        (二)广泛推广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主旋律作品
        (三)精心打造流行音乐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
    二、创新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形式
        (一)创新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教育理念
        (二)创新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表现方式
        (三)创新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传播途径
    三、拓展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实践
        (一)将流行音乐德育价值融入大众思想
        (二)将流行音乐德育观念渗透学生课堂
        (三)使流行音乐德育价值深入社会传媒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4)延安文艺与“中国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国梦与中国新文学
    (一)延安文艺:现代文艺链条上重要一环
    (二)中国梦:现代文学重要的传统之一
    (三)延安文艺之前文艺演进中的中国梦
二、延安文艺与中国梦的初步试验
    (一)延安:中国梦的试验田
    (二)中国梦的初步试验
三、中国梦在延安的成功实践
    (一)延安文艺建构的主要群体
    (二)延安文艺时期中国梦的成功实践
四、延安文艺与中国梦的延续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梦的梦想成真
    (二)十七年文艺:延安文艺的继承和中国梦的延续
    (三)新时期文艺:延安文艺的继承和中国梦的延续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2.1.1 大众化概念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
    2.3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必要性
    3.1 革命现实的需要
    3.2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
    3.3 理论宣传的需要
    3.4 历史经验的需要
    3.5 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4.1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萌芽
    4.2 毛泽东思想众化的初步形成
    4.3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成熟
    4.4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在挫折中发展
    4.5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继续发展
第五章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5.1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
        5.1.1 理论要联系实际
        5.1.2 理论要创新发展
    5.2 注重理论的通俗化和普及宣传
        5.2.1 宣传方式的多样性
        5.2.2 宣传语言的通俗化
    5.3 善于用中国传统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
        5.3.1 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之焕发新的光彩
        5.3.2 文本表达方式上,善于引经据典
    5.4 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加强学习,改善党的领导方法
        5.4.1 在党的建设方面加强学习
        5.4.2 改善党的领导方法
    5.5 通过群众运动,反对错误思潮
        5.5.1 通过群众运动,提高认识
        5.5.2 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
        5.5.3 注意从正反两方面推进大众化
    5.6 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大众化方式
        5.6.1 针对农民阶级采取的方式
        5.6.2 针对工人阶级采取的方式
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6.1 要正确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6.2 对中外文化要兼收并蓄、尊重差异,勇于斗争
        6.2.1 抵制“三俗”文化,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 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
        6.3.1 通过传统方式宣传和普及
        6.3.2 注重现代传播媒介的宣传和普及
        6.3.3 要注意宣传和普及方式的通俗化和民族化
    6.4 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和教育方式
        6.4.1 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宣传
        6.4.2 在农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宣传
    6.5 建立一支创新性的理论工作者和宣传者
    6.6 要注重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的党
结论
参考文献

(6)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形成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四)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
        (五)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
    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一)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萌芽阶段(1927年前)
        (二)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形成时期(1927年-1934年)
        (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成熟时期(1935年-1949年)
        (四)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深入发展时期(1949年-1965年)
        (五)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曲折前进时期(1956年-1976年)
第二部分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思想
        (一) 马列主义的理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有系统的知识
        (二) 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能够精通、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地位的思想
        (一) 革命年代,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
        (二) 建设时期,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用的思想
        (一) 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二)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大党的需要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思想
        (一)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二) 各地领导机关必须严肃对待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
        (三) 学校要大力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四) 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的思想
        (一) 号召全党学习马列主义
        (二) 红军最迫切的问题是教育问题
        (三) 必须不断向农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
        (四) 青年应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
        (五) 必须团结、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思想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七、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的思想
        (一) 进行整风学习
        (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四) 发挥报刊杂志的作用
第三部分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理论宣传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二) 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
    三、坚持理论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内容
        (一)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众
    四、建设高素质的宣传队伍,坚持群众路线
        (一)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普及宣传队伍
        (二) 坚持群众路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毛泽东的“大众化”概念及其文艺主体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色经典之红色美学阐释及其传统文化基因[J]. 杨翠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2]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安稳. 广西大学, 2018(12)
  • [3]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德育价值研究[D]. 刘昕. 南昌航空大学, 2015(06)
  • [4]延安文艺与“中国梦”[D]. 孙静. 延安大学, 2015(03)
  • [5]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D]. 焦淑峰.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6]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 何红连. 西南大学, 2011(09)
  • [7]毛泽东的“大众化”概念及其文艺主体论[J]. 王秋莉. 理论导刊, 2000(01)

标签:;  ;  ;  ;  ;  

毛泽东“大众化”观与文艺主体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