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期气候对牛蒡种子形成和休眠的影响

开花期气候对牛蒡种子形成和休眠的影响

一、开花期的气候对加勒比柱花草种子形成和休眠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穆大伟[1](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范志超[2](2016)在《不同生境苦豆子种群生产性能与种子休眠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野生药用和饲用植物,有关苦豆子生产性能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于2014年生长季,在苦豆子广泛分布地区,包括:甘肃临泽、民勤,宁夏盐池,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和额济纳旗,每个区域重点选择干旱和湿润条件,分别测定了苦豆子的草产量、种子产量、种子大小、种子硬实率等生产性能。2013-2016年,在甘肃榆中进行了不同水分与密度处理的栽培试验,观测了苦豆子的生长和发育特性。另外,于2014年10月-2016年4月,将野外各生境种子样品分别在室温、8℃低温及仓库常温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的硬实率变化,并对种脐和种皮的结构进行观察,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野外生长环境对苦豆子的草产量影响很大;干旱生境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均小于湿润生境,两者分别为1 330.7 kg·hm-2和1 546.1 kg·hm-2。与草产量相反,干旱生境下的单位面积的种子产量、收获指数、硬实率和千粒重,均高于湿润生境。其中,干旱生境的平均实际种子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显着高于湿润生境(P<0.05),分别为335.0 kg·hm-2和17.0%,是湿润生境的2.2倍和2.1倍;干旱生境的平均硬实率为91.0%,高于湿润生境5.7个百分点;两种生境的生殖枝密度和每荚果种子数均与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2.依据本研究数据估测,若以苦豆子生长环境中干旱与湿润条件各占50%计算,我国苦豆子的干草总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约为258.9万t和44.1万t。3.在各种处理的栽培条件下,建植第三年的苦豆子开始繁殖生长,平均开花比例为3.4%。4.在各贮藏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各生境种子的硬实率显着降低(P<0.05);室温贮藏、8℃低温贮藏和仓库常温贮藏的种子硬实率分别下降了9.8%、20.5%和18.1%;干旱与湿润生境种子的平均硬实下降速率并无显着差异。5.干旱生境种子种脐和种皮的栅栏层厚度均高于湿润生境的,各生境种子种皮的栅栏层厚度均大于种脐处栅栏层厚度。贮藏一年前后,各生境种皮中栅栏层厚度变化不显着(P>0.05),但各生境种子种脐处栅栏层平均厚度较新鲜种子均有所降低,其中干旱生境种子的平均厚度降低了3.8μm,湿润生境种子的栅栏层平均厚度变化显着(P<0.05),较新鲜种子下降了16.9μm。

渠晖[3](2016)在《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的栽培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区种草是实现我国畜牧业现代化,促进粮食、经济、饲用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江下游农区地处亚热带,降水丰沛、热量充足,发展农区种草有很大的潜力。但这一地区是典型的“稻-经”二元种植模式地区,在饲草生产方面缺少适宜的品种和栽培技术。此外,该地区高温多雨,干草的加工调制受到限制,青贮成为保证全年粗饲料供应的重要手段。所以,筛选研究适于当地生态环境下种植的青贮饲料作物并研发配套的高产栽培利用技术,对长江下游农区种草养畜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甜高粱(Sorghum bicolor)为多用途C4植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物产量高、再生性好,是干旱地区的优良饲用作物。我国长江下游农区传统上将其作为嗜好作物零星种植。能否利用甜高粱抗逆和再生的优良特性,在潮湿多雨气候条件下用作青贮作物栽培利用?国内外少有报道。本研究以青贮玉米为参照,研究了甜高粱(cv.Hunnigreen)的干物质生产性能、营养价值、青贮品质和利用价值,论证了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的可行性。另外,通过系列的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生产性能、氮素利用率、光合作用、营养价值、青贮发酵品质和干物质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提出了甜高梁在长江下游农区高产栽培和青贮利用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下游农区农田生态条件下,甜高粱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远高于青贮玉米,分别为青贮玉米的1.54, 1.47和1.73倍。甜高粱的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与青贮玉米相当;青刈饲用及青贮品质的稳定性优于青贮玉米。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栽培利用潜力巨大。2.两年的施氮试验表明,长江下游农区甜高粱适宜的施氮量为200~400 kg N·hm-2,在该施氮范围内,DM产量高,氮素利用率高,氮素流失少。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株高是决定DM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且不受施氮水平影响。茎叶比和叶面积指数对DM产量的影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存在差异。施氮水平低于100 kg N·hm-2时,茎叶比对DM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P=0.925),叶面积指数对DM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P=0.162);施氮水平为200kgN·hm-2和300kgN·hm-2时,茎叶比对DM产量的影响降低(P=0.073 ),叶面积指数对DM产量的直接作用增加(P=0.797);而施氮水平为400 kg N·hm-2和500 kg N·hm-2时,茎叶比和叶面积指数对DM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负值(P=-0.125, P=-0.040)。这表明,高氮水平下的合理密植对甜高粱高产更为关键;而在较低施氮水平下,收获时间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平衡作用更加突显。3.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光合作用有显着影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随施氮量和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在300 kg N·hm-2施氮水平,刈割3次处理下达最大值。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和羧化效率(CE)也均在刈割3次处理下达最大值,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合。说明适当提高施氮量和增加刈割次数有利于提高甜高粱的光合能力。但是,高氮和高频刈割处理下暗呼吸速率(Rd)增大。因此,甜高粱干物质产量并没有与Pn同时在刈割3次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说明施氮水平与刈割次数的适当平衡,是提高甜高粱光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此外,随着生长期内刈割次数的增加,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有增大的趋势。4.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饲草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有显着影响。结果表明,CP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 )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别在300 kg N·hm-2和225 kg N·hm-2处理下达最大值。两者对氮肥的不同响应,导致最终青贮发酵品质的不同。施氮量≥225 kg N·hm-2时,青贮甜高粱的pH值和乳酸含量无显着增加,丁酸和NH3-N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施氮处理。刈割2次处理下的CP含量最大,且有较高的WSC含量和适宜的含水量,因此在青贮过程中CP损失最小(9.7%),青贮后NH3-N含量最低,pH值低于刈割3次处理,费氏得分较高。虽然青贮后丁酸含量高于刈割3次处理,但两者无显着差异。因此刈割2次处理的甜高粱更适于青贮利用。5.干物质体外瘤胃消化特性的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对甜高粱饲草干物质降解率(DMD)无显着影响,但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最大产气量在300 kg N·hm-2处理下达最大,但与150 kg N·hm-2和225 kg N·hm-2处理无显着差异。发酵产物中,除异丁酸(IBA)和异戊酸(IVA)外,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及其组分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300 kg N·hm-2下达最大,但与225 kg N·hm-2处理无显着差异,乙酸/丙酸(A/P)在225 kg N·hm-2处理下达最大。(CO2/CH4(CCP)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增施氮肥虽然会增加CH4产量,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乙酸浓度。DMD和NDFD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但最大产气量却随刈割次数的增大而减小。发酵产物中除IBA外,TVFA及其组分均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刈割2次处理下的AA和A/P均显着高于其他刈割处理,且CCP高于其他刈割处理。施氮处理对青贮饲料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与青贮原料基本一致,但刈割处理对青贮饲料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与青贮原料稍有不同。刈割2次处理下的青贮原料,其发酵产生的PA与其他刈割处理无显着差异,而青贮饲料发酵产生的PA显着低于其他别割处理,说明刈割2次处理的甜高粱青贮后,其瘤胃发酵类型更趋向于乙酸型。综合分析发酵酸和产气量,施氮量150 ~ 225 kgN·hm-2,全生长季内刈割2次处理下的甜高粱,更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的发酵。综上所述,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可以用作青贮作物进行栽培利用,在其生长期内施氮225 kgN·hm-2,刈割2次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较好的饲草品质。

胡一民[4](2010)在《百事问》文中提出1佛肚竹为何出现佛肚"瘦身"?陕西省周至中学陈勃读者来信问:我从花市购买了一盆佛肚竹盆景,其茎节粗短肥硕,呈瓶颈状,佛肚挺起、叶片翠绿。但种养一段时间后重新发出的竹笋大多变异成正常的竹节,只有少量的竹节略带佛肚状,失去了应有的观赏

翟蕾[5](2008)在《郁金香种球贮藏对其开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 L.)为世界着名的多年生球根花卉。近年来,郁金香在我国的应用日益增多,每年都进口大量的种球。但由于我国与种球生产国气候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进口的种球在我国的表现性状并不稳定。同时花期也因每年气候的不同表现出差异,一般来讲郁金香在北京地区盛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份,到五一期间已到末花期,为此应用单位多采用盆栽来弥补这一缺憾,但是盆栽方法费时费力,给实际应用造成很大的难度。如果能够通过贮藏种球春季地栽,来延迟花期,则会给实际应用带来极大的方便。本论文观察了32个应用品种在北京地区的表现性状,并在此基础上选用品种’Ilede France’和’Parade’进行低温贮藏,研究贮藏过程中鳞茎的生理变化。希望对北京地区郁金香的品种引进及相关的栽培和园林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其长期贮藏继而进行花期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北京城区,春季最高气温为17~21℃,最高地温为13~15℃时,最适宜郁金香的快速生长。所观察的32个品种表现出相似的生长规律,并且均能在北京正常生长开花。品种‘Alba’,‘Monte Carlo’,‘Makassar’和‘Ile de France’等15个品种在各个方面表现优良,在北京园林中大面积运用,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对贮藏过程中品种‘Ile de France’和‘Parade’的鳞茎淀粉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POD活性进行测定发现,淀粉含量和糖含量的变化是种球低温贮藏下较为敏感的生理代谢指标。在贮藏过程中,鳞茎中的淀粉含量不断下降,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在贮藏前期不断上升,而后期也呈现下降趋势。营养物质的消耗主要用于芽的伸长和根的生长。与秋栽植株相比,经过长期贮藏的种球栽植后部分观赏性状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植株的低矮和花径的减小,同时也伴随着株高的不整齐和花径大小不一。栽植结果发现,零下低温贮藏虽然可以很好的降低鳞茎的发育及淀粉含量的减少,但是并不利于栽植后的植株生长。本试验中,品种‘Ile de France’鳞茎在2℃下贮藏后春季栽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迟郁金香的花期,形成一定的景观。

沈志忠[6](2004)在《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其科技进步的过程。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国人第一次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不再是“抚有四海”、“富甲天下”的“中央之国”,中国已经落后了。这直接促成了1860年的“洋务运动”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从那时起,中国自觉不自觉地对外开放,开始了其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近代中外科技交流中,中美交流可说是后来居上。至民国时期这种交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占据重要地位,而近代中美科技交流最多且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就是农业。这是因为:第一,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第二,美国因特殊的资源优势和历史条件,18、19世纪一直以农立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因此中美两国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一种客观需求。这也正是为什么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生物学和农学较其他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发展更为迅速的重要原因。 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始于19世纪末。初期工作主要限于图书文献的译介和农业知识的传播、生物资源的专项考察及不对称交流也是主要内容之一。较为正式且有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5年金陵大学与康乃尔大学开展校际合作,订立中国作物改良合作计划,是为中美农业技术合作之正式开始;后来又有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中国农林部与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农具改良合作、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等。 在中关中国作物改良合作结束不久,康大育种教授马雅思(C.H.Myers)回美国写成五年合作的总报告,详述合作经过与成就。1964年,康大农学院洛夫(H.H.Love)教授和原金大农学院院长芮思娄(J.H.Reisner)合着《康乃尔大学与金陵大学作物改良合作计划》(The Cornell-Nanking Story),也对这些交流与合作项目进行了评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着名育种专家沈宗瀚先生在台湾发表了带有回忆性质的论文集《沈宗瀚晚年文录》,其中有《中国农业科学化之开始》、《中美农业技术合作》等文章,对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状况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价。这些文章或论着既是当时的工作总结,也可以说是中美近代农业科技交流的初步研究。 本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虽然国内外对中美关系研究的着述很多,但以前的研究大多侧重政治、外交、商业及文化教育方面,对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进行系统研究者尚不多见。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研究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专着出版。因此,本研究的完成将有助于填补在这一认知方面的不足。古人云:“以史为鉴”。美国农科教三结合模式对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体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样,对我国目前及今后的农业教育也有极大的借鉴作用。近代中美两国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对于今后的中美两国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对于我国今后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同样能够提供相当多的借鉴作用。 本论文力图从多个角度探讨影响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因素,对中美近代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脉络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 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依据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以及论文创新之处等。 第一章介绍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社会背景,包括近代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近代美国农业历史的发展和中国传统农业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重点论述交流与合作的发展阶段和主要途径。按照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规模可以划分为先导和深化两个阶段,先导阶段是主要是民间的、零星的引进和传播,深化阶段是有组织、有规模的交流与合作。主要途径有教会与传教士、外侨、官员和实业家、中国留美学生和美籍农科教师以及中美两国政府、研究机构和学校等。 第三章主要论述中美两国间作物品种改良及推广的交流与合作。我国近代的作物育种事业发端于19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中美两国在作物育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大致经历了创始、奠基、发展三个阶段。本章以稻、麦、棉育种为代表,兼及其他作物,阐述我国的育种科学是在吸收外国近代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后诞生的,特别是一些美国育种专家的来华,不仅传播了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而且直接参与了我国育种的实践,这对我国近代育种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第四章主要论述中美两国间在农机具、土壤肥料和病虫害防治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农机具方面,其主要成绩表现在垦田农机具、排灌农机具、畜产机械、植保机械等农机具的引进与改良;农机具的教学与研究;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等。在土壤肥料方面,成立了土壤肥料研究机构,培养了土壤肥料科学人才;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土壤调查;运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了我国首次大范围的地力试验;开展肥料试验,促进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在病虫害防治科技方面,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病虫害防治研究机构;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水稻螟虫、棉

P.J.Argel,L.R.HUMPHREYS,李素群[7](1981)在《开花期的气候对加勒比柱花草种子形成和休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温度,土壤水分和照度的变化对加勒比柱花草(Stylosamhes hamata CV.Verano)种子形成和休眠的影响。将植物栽种在露天,在调温箱和在开花后遮阴和水分处理可以变化的温室里。

二、开花期的气候对加勒比柱花草种子形成和休眠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花期的气候对加勒比柱花草种子形成和休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不同生境苦豆子种群生产性能与种子休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苦豆子资源分布与利用
        2.1.1 苦豆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地理分布
        2.1.2 苦豆子的利用价值及其利用现状
        2.1.2.1 生态价值
        2.1.2.2 饲用价值
        2.1.2.3 药用价值
        2.1.2.4 其他用途
        2.1.3 苦豆子栽培利用
        2.1.4 苦豆子种子休眠特性
    2.2 种子休眠的定义、类型与意义
        2.2.1 种子休眠的定义与类型
        2.2.2 种子休眠的意义
        2.2.2.1 种子休眠的生态学意义
        2.2.2.2 种子休眠的农学意义
    2.3 豆科植物种子休眠的形成与释放
        2.3.1 物理休眠的形成
        2.3.2 物理休眠形成的影响因素
        2.3.2.1 遗传因素
        2.3.2.2 成熟状态
        2.3.2.3 干燥条件
        2.3.2.4 环境条件
        2.3.3 物理休眠的释放
        2.3.3.1 物理休眠的人工破除
        2.3.3.2 物理休眠的自然释放
        2.3.4 物理休眠释放的阶段性
    2.4 试验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试验设计与方法
        3.3.1 苦豆子种群生产性能
        3.3.2 不同水分与密度对苦豆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3.3.3 苦豆子种子贮藏条件下硬实率变化
        3.3.4 种脐、种皮结构观察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各生境草产量
    4.2 各生境表现种子产量与实际种子产量
    4.3 各生境收获指数
    4.4 种子千粒重与硬实率
    4.5 单位面积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4.6 不同水分与密度对苦豆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4.6.1 不同水分与密度对苦豆子生殖生长的影响
        4.6.2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4.6.3 栽培密度对越冬率的影响
        4.6.4 不同水分与密度对苦豆子株高的影响
        4.6.5 不同水分与密度对苦豆子单位面积分枝数的影响
    4.7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硬实率变化
    4.8 种脐、种皮结构观察及栅栏层厚度测量
第五章 讨论
    5.1 苦豆子草产量和种子产量资源分析
    5.2 水分条件对苦豆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5.3 不同水分与密度对苦豆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5.4 贮藏对种子休眠释放的影响
    5.5 苦豆子种脐及种皮解剖观察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的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区种草的意义
        1.1.1 保障粮食安全
        1.1.2 促进畜牧业发展
        1.1.3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1.2 长江下游农区发展种草的需求
    1.3 甜高粱研究概况
        1.3.1 甜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1.3.2 甜高粱的利用价值
        1.3.3 国内外甜高粱的饲用研究
    1.4 饲用作物主要栽培利用技术研究概况
        1.4.1 施氮对饲用作物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1.4.2 刈割对饲用作物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1.5 青贮饲料的研究和利用概况
        1.5.1 青贮发酵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1.5.2 长江下游农区饲料作物青贮利用概况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的青贮利用潜力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2.3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
        2.2.4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农艺性状
        2.3.2 营养价值
        2.3.3 青贮品质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施氮对甜高粱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4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氮水平对甜高粱农艺性状的影响
        3.3.2 施氮水平对甜高粱干物质产量的效益分析
        3.3.3 甜高粱干物质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
        3.3.4 不同施氮水平对干物质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互关系的影响
        3.3.5 施氮水平对甜高粱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施氮对甜高粱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3.4.2 施氮对甜高粱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2.3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
        4.2.4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光合特性的影响
        4.3.2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光合响应曲线的影响
        4.3.3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营养价值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区概况
        5.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营养价值的影响
        5.3.2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青贮发酵特性的影响
        5.3.3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营养价值的影响
        5.4.2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青贮品质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干物质体外瘤胃消化特性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区概况
        6.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6.2.3 体外产气和降解特性的测定
        6.2.4 数据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产气动态变化的影响
        6.3.2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体外产气特征的影响
        6.3.3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消化性能的影响
        6.3.4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6.4 讨论
        6.4.1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消化及产气特征的影响
        6.4.2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体外发酵模式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
    7.1 全文讨论
        7.1.1 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7.1.2 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的栽培利用技术
        7.1.3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与甜高粱青贮品质的关系
    7.2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5)郁金香种球贮藏对其开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郁金香类型
        1.1.1 早花类
        1.1.2 中花类
        1.1.3 晚花类
        1.1.4 野生种及其具有显着野生性的杂交种类
    1.2 郁金香花期调控研究进展
    1.3 我国郁金香研究状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郁金香生长发育规律及观赏性状的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郁金香生长动态
        2.2.2 郁金香的物候期
        2.2.3 郁金香主要观赏性状
        2.2.4 郁金香生长发育时期的温度变化
    2.3 小结与讨论
        2.3.1 郁金香在北京地区的生长发育规律、物候期及观赏性状
        2.3.2 温度与郁金香生长发育的关系
        2.3.3 小结
3 种球贮藏过程中形态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球形态指标及质量变化
        3.2.2 不同贮藏条件下鳞片的生理生化变化
        3.2.3 不同贮藏条件下芽的生理生化变化
    3.3 小结与讨论
        3.3.1 不同贮藏条件下鳞茎形态变化
        3.3.2 不同贮藏条件下鳞茎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3.3.3 不同贮藏条件下鳞茎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3.3.4 不同贮藏条件下鳞茎酶活性变化
        3.3.5 小结
4 贮藏后种球的生长发育及观赏性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条件贮藏种球栽植后生长状况
        4.2.2 不同条件贮藏种球栽植后的生长动态
        4.2.3 不同条件贮藏种球栽植后物候期
        4.2.4 不同条件贮藏种球栽植后主要观赏性状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不同贮藏条件对植株生长发育及物候期的影响
        4.3.2 不同贮藏条件对植株主要观赏特征的影响
        4.3.3 小结
5 适合长期贮藏品种的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贮藏结束后种球保存情况
        5.2.2 种球栽植后出芽开花情况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1
图版 2
图版 3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四节 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
    第二节 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第三节 近代时期美国农业历史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传统农业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交流与合作的发展阶段和主要途径
    第一节 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主要途径
第三章 作物品种改良与推广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水稻
    第二节 小麦
    第三节 棉花
    第四节 玉米
    第五节 烟草
    第六节 其它作物
第四章 农机具、土壤肥料和病虫害防治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农机具
    第二节 土壤肥料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第五章 园艺科技、林业科技、畜牧兽医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园艺科技
    第二节 林业科技
    第三节 畜牧兽医科技
第六章 交流与合作的动因分析和历史评价
    第一节 动因分析
    第二节 历史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1:近代时期美国引进中国的物资品种一览
    2: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主要项目一览
    3:近代中国留美学农人员主要情况一览
    4:近代美国来华农业专家情况一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开花期的气候对加勒比柱花草种子形成和休眠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2]不同生境苦豆子种群生产性能与种子休眠特性研究[D]. 范志超. 兰州大学, 2016(09)
  • [3]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的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 渠晖.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4]百事问[J]. 胡一民. 中国花卉盆景, 2010(01)
  • [5]郁金香种球贮藏对其开花的影响[D]. 翟蕾.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1)
  • [6]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D]. 沈志忠.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2)
  • [7]开花期的气候对加勒比柱花草种子形成和休眠的影响[A]. P.J.Argel,L.R.HUMPHREYS,李素群. 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中册), 1981

标签:;  ;  ;  ;  ;  

开花期气候对牛蒡种子形成和休眠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