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遗传图谱

什么是遗传图谱

一、基因图谱到底啥样(论文文献综述)

石璠[1](2021)在《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生土聚落是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性最典型的显性载体,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在我国都有重要地位。在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生土聚落遭到严重破坏,关中地区的传统生土聚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传统聚落的文化保护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是文化信息的最基本的单元,使用文化基因的研究方法去更细化的剖析传统生土聚落的特征,识别他们的文化基因,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也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在关中地区对于传统生土聚落的研究中做出贡献。本文以关中地区三个典型类别的传统生土聚落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大量传统聚落中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对其相关才考文献的综合归纳整理分析,从关中地域传统文化以及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将我国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归纳分为三种类型,总结其各项特征。并以三原县柏社村(黄土坮塬型聚落)、长安区东联村(沿渭河平冲积原型聚落)以及麟游县杨家堡村(山地型聚落)三个聚落作为典型案例。运用文化基因识别方法对三个典型村落进行研究、分析,对其他二十多个关中传统生土聚落进行文献归纳分析,来进行文化基因研究。本文通过对三种类型的关中传统生土聚落归纳分析,得到影响关中传统生土聚落的文化标表征形成的因素,运用文化基因识别法对三类关中传统生土聚落进行识别,提取聚落文化基因中的主体基因和附着基因。参考我国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文化信息分类编码框架,建立系统的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分类编码方法并对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进行系统的分类编码,最终得到编码加文化基因的关中传统生土聚落的文化基因图谱。希望关中传统生土聚落的文化基因图谱能为这些聚落的研究补充一些内容,也为这些传统生土聚落的历史文化保护、村落策划、乡村规划、文化基因保护等都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和素材。

王翼飞[2](2021)在《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研究》文中认为乡村聚落空间承载着地域性自然、经济、历史与文化特征,是乡村生活与生产的物质载体与宝贵的乡土景观风貌资源。乡村聚落空间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特与稳定的“自然—人—空间”形态基因,蕴含乡村约定俗成的空间营造“法式”与“规律”,以及在农耕生产与乡村生活中凝结的“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的乡村空间营造智慧,是原真与生动的“山—水—田—居”乡村空间风貌景观的衍生代码。“法式”、“规律”与“智慧”在乡村聚落空间衍生、撤村并村建设与新村建设中得以充分借鉴、改良与进化,使乡村性与本土性的形态基因得以传承与延续。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乡村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加速了乡村的建设、发展与更新进度。与此同时,盲目与过度地追赶城市发展水平,将乡村建设引入误区,乡村空间风貌的乡土性、原真性与独特性特征逐渐丧失,“城乡一貌”与“千村一面”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自然—人—空间”的协调关系失衡,乡村空间与自然环境、乡村生活、乡村居民之间的有机联系开始减弱,长久共生法则在乡村空间产生颠覆性变化的同时也随之瓦解。黑龙江省在乡村空间风貌保护与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方面发展缓慢,“重发展、轻传承”是当下黑龙江省乡村发展的主要基调。面对盲目发展建设、乡村特色空间风貌破坏、乡土特色景观流失等问题,采取客观与深入的乡村空间形态与空间风貌认知方法、获取准确与全面的乡村空间风貌信息,制定合理可行的乡村空间风貌应对措施,是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空间风貌保护、优化与更新的重要诉求。论文以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作为认知乡村空间风貌与空间形态的出发点,以乡村形态基因条目识别与提取,以形态基因相关信息挖掘为具体方法,以形态基因信息图谱与形态基因信息平台为具体应用技术手段,为乡村空间风貌规划、保护与更新,以及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等领域探索新的视角、思路与方法。论文核心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乡村聚落体系与乡村空间形态体系的要素构成与层次构成,结合形态基因理论将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体系分解为形态基因条目、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与形态基因地图等层次,建立乡村聚落形态基因识别、提取与挖掘的信息框架。(2)根据自然环境差异性、文化习俗多样性、生产景观典型性与空间覆盖均衡性等原则,在黑龙江省域范围内选取270个乡村聚落研究样本,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研究的数据平台,为形态基因条目的识别与提取奠定数据资源基础。通过对黑龙江省大量乡村实地调研与收集所获取的空间形态与空间风貌数据资料进行综合梳理分析,总结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与形态差异性决定因素。(3)运用质性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对海量的乡村聚落形态数据与资料(遥感图像、实地拍摄影音与图像文件、调研数据与面板数据、乡村访谈记录等)进行综合分析处理。通过多次编码与归类形成形态因子与形态表征两类节点,并根据节点之间的表意关联关系识别能够表达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基因单位—形态基因条目。(4)结合空间形态量化方法、聚类统计方法、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空间分析方法,从形态基因量化基础数据中挖掘形态基因片段信息、形态基因序列信息与形态基因地图信息。(5)汇总乡村聚落形态基因量化信息与质性数据建立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的矩阵框架,形成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图谱。(6)结合数据库、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将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图谱架构为信息平台的具体应用工具,实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空间风貌信息的存档、关联与高效调用功能。论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与方法层面上对形态基因在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上进行深入,包括完善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形态基因信息挖掘路径、形态基因图谱构建方式等。在应用与实践层面上为乡村聚落空间风貌的规划、保护与更新提供“精准化”信息参考与技术工具,对于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乡村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与实践思路。

许永耀[3](2020)在《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初探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超大城市中大量现代无特色建筑和贪洋求怪式建筑盛行,原本和谐统一的城市风貌被建设性破坏,城市风貌亟待修复。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基本都进行了城市风貌引导的尝试,风貌专项规划与风貌导则编制等工作已经较为成熟,城市风貌的引导效果较为不错,但是针对城市风貌引导体系的研究还稍显不足。本文将“城市风貌基因”这一概念引入城市风貌引导,以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为研究对象,将城市风貌解析为风格和特征,以此为纲领引导城市风貌。旨在总结探索更具实施性、创新性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为今后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提供新的思路。在总结国内外引导城市风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引入“城市风貌基因”概念,针对我国超大城市风貌与引导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出适用于我国超大城市风貌引导的体系框架。宏观层面,引导城市风貌结构基因表达,在叠加分析自然基因要素、历史基因要素、人工基因要素基础上,引导城市形成核心突出、因地制宜的城市风貌结构。中观层面,引导城市风貌分区基因表达,从地域性基因、时代性基因、复杂性基因、生态性基因、中心性基因角度入手,进行城市风貌的特色分区,划分特色鲜明、尺度宜人的城市风貌分区,为方便单元层次城市风貌引导,最终将各类分区整合形成为历史街区型、历史街区外围型、特殊价值型、一般背景城区型四类城市风貌分区。微观层面,引导单元风貌基因表达,重点关注风貌引导的可实施性,关注城市风貌的核心要素,将单元风貌基因与城市设计导则的设计要素联系起来,从文化区位、中心性、生态性三个区位基因角度对现有导则进行补充,从风格四性基因(地域性、复杂性、时代性、合生性)及特征三类基因(群空间特征、建筑细部特征、小景观特征)对现有导则进行延伸,编制单元风貌导则,避免与现有导则要素重复,针对不同单元,按照不同方向引导单元风貌基因选择性表达,以此形成提纲挈领、角力平衡的单元风貌。最后针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与引导问题,运用城市风貌引导的体系框架,引导天津中心城区形成“一心多核,环射结合”的独特城市风貌结构,“特色主导,尺度宜人”的特色风貌特色分区,特别在单元风貌引导上,引导单元风貌基因表达的不同组合,形成“重点突出,和谐统一”的单元风貌。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推进,引导城市风貌,寻求城市风貌的延续,最终使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从内到外极具可识别性。

向远林[4](2020)在《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机制及其修复研究》文中提出传统乡村聚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对象。陕西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典型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景观基因理论借鉴生物基因表达、遗传、变异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是解释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形成、发展、演变的很好的理论与方法。因此,结合陕西区域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具体特征,本研究以陕西1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应用景观基因理论的主要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从陕西省域、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文化生态区及单个聚落三大尺度,对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的变异机制及其修复进行全面、系统性研究。首先,本研究分析了国内外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及景观基因研究进展,发现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性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尚未深入探讨的研究领域,而陕西传统乡村聚落又体现出一定的景观基因变异趋势,因此,其变异机制及修复研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接着,在省域尺度(宏观尺度)下,研究了陕西传统乡村聚落基本特征、景观基因识别提取及图谱构建等,作为景观基因变异性研究的重要基础。首先梳理了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总体环境,探讨其历史演变脉络及基本特征,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了它的总体格局。继而,提出适于陕西传统乡村聚落的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对其景观基因进行了识别、提取,分析了其景观基因基本特征和不同景观特质类型聚落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景观基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提出了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质形成与表达的总体机制;进一步提出适于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组的图谱体系,并对其图谱进行了系统构建。之后利用图谱分析的方法,提出了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遗传和更新的总体机制,并分析了其遗传、变异的总体趋势。然后,在文化生态区尺度(中观尺度)下,系统研究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变异机制、变异性判定等景观基因变异性研究的若干核心理论问题。首先对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意象、景观基因信息链进行了构建。然后,对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进行文化生态区划,分析了各区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并进一步构建区域景观基因识别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的总体变异机制,分析了其总体变异特征,并探讨了景观基因变异性判定的操作流程。最后,进行单个聚落尺度(微观尺度)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的理论框架,然后以质性研究等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按照修复理论框架,以陕西四个典型变异聚落为例,探讨了如何对变异聚落进行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主要保护利用模式。本研究采用景观基因理论相关研究方法,在识别提取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并系统构建其景观基因组图谱基础上,对其形成与表达机制、遗传与更新总体机制、总体变异机制、景观基因信息链、区域景观基因识别系统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厘清了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的变异特征、变异机制等关键问题,对陕西典型变异传统乡村聚落进行了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并探讨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的实践应用,为传统乡村聚落保护、振兴与合理利用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结合陕西区域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开展相应研究,将景观基因研究从全国层面推向区域层面,并走向景观基因变异及修复研究的全新领域,对推动景观基因理论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冯思豫[5](2020)在《文化基因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家具构建研究 ——以常家大院明清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每一段历史文化街区皆是鲜活的文化遗产,它们从纵向和横向皆体现了人类主观能动性、历史沉淀文化及自然生境的完美结合,并印证了世界文化多元化与差异化的特征。在全球化浪潮形势下,原本脆弱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遭受到强烈的刺激和影响。历史文化实体的不断隐性,不仅是物质形式的消失,也是地域文化的湮灭,更是对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破坏。历史迁移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共同产物,以其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作为载体的历史文化保留极高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瑰宝。作为晋商大院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的典型代表,常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然留存大量完整的历史文脉,其实体街道家具及文化特性留存完整、特点典型。如何在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发展中寻找到平衡点,探究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表征的内在遗传特性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生物遗传学“基因”为出发点、以模因学“文化基因”为主线,从常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的表征中系统的梳理并识别其文化基因符号,构建较为完备的文化基因图谱库。为我国晋商大院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特征研究的深度挖掘和科学表达提供了一种具备识别性与操作性的有效研究方法,有利于研究人员把握晋商院落、历史文化街区与街道家具的形成机理和核心特征;也为常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及其街道家具的历史文脉、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研究与街道家具研究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系统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清晰明确相关概念,廓清界定理论支撑,重点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基因及图谱”和“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为后续街道家具文化基因识别研究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基础。(2)探讨了符合地域特征的常家大院明清街街道家具的文化基因识别理论体系。从文化基因的内源特性出发,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的识别机制,提出适用于常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文化基因识别的基因组构分类、符号提取方法和信息编码模型。(3)采用类型学分类标准结合符号学特征分析,对研究对象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与非物质类文化街道家具开展实证识别研究。同时,根据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的层级划分、建立起文化街道家具类别、各级街道家具要素、基因符号共同构成的“常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的文化基因图谱库”,得出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构建的公式“Y=Mn+mn”。(4)梳理不同层级街道家具的基因符号文化特性并从营建观、文化观、发展观3方面总结了文化基因作用下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文化内涵。

罗思夕[6](2020)在《文化基因视角下汉中市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保护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千年历史文明历经时间的冲刷,留给了后人无数值得珍藏的瑰宝。其中凝聚当地特色人文情怀与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关于乡愁的记忆,更是对于过去以往那些鲜活历史的重现。然而时代的快速发展赋予人们的除了便利也有浮躁和盲目,有些本该被保护起来的传统村落也在这个过程中被钢筋水泥所取代,流离失所的灵魂失去了梦里的故乡。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也不免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正在面临着地域特色丢失、村落文明难以传承的问题。因此,如何重拾村落的文化认同,深度挖掘其内在的传统文化价值,从而唤醒传统村落的活力,寻回内心深处属于根的记忆。“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文化基因赋予传统村落以灵魂,给村落注入新时代的活力。本文以汉中市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性的对传统村落空间各个层面的现状问题进行剖析,并对汉中市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进行识别、提取和归类,旨在把握村落文化基因图谱,进而对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与传承规划策略提供新的方向。首先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和对象、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文化基因和传统村落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梳理了国内外对文化基因理论和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在建构传统村落文化基因体系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进行识别提炼,形成村落文化基因图谱,并进一步将基因分为主体、附着、混合、变异四类。总结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价值体系,体现本次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再次,通过对汉中市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全面解析其地域环境以及村落空间现状,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在宏观上对汉中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址布局以及空间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和分类,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汉中传统村落中观层面的空间布局特征和微观层面的建筑群布局特征进行解读,并归纳总结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节点空间、院落空间、建筑空间以及装饰材料的空间特征及文化内涵,探寻村落空间和文化基因的耦合机制。并由此,根据对汉中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突出的现状问题,探索文化基因不同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最后,选取乐丰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其空间特征并提取文化基因,针对其现状问题提出具体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王超[7](2020)在《安康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提取及规划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村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是整体上延续并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典型乡村聚落。在农民非农化的浪潮中,传统村落正面临着地域特色丢失、村落文明难以传承的问题。文化基因是那些对民族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剥去传统村落的外衣,文化基因才是其维系生命力的关键。在深入调查传统村落的基础上,找准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把握村落文化的核心密码,理清其形成的原因以及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能校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论文首先在辨析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以及文化基因理论的研究进展,借鉴文化地理学、村落形态学、村落类型学、C-3P分析体系等理论及方法,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方法体系。其次在宏观尺度对安康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分布、风貌分布等特征进行剖析,确定了本文的11个研究对象,在中观和微观上解读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并归纳总结传统村落在自然生态空间、生产贸易空间和人文生活空间的空间特征及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取文化基因,并将其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变异基因四类。再次,回溯历史,探索在文化基因的主导下安康市传统村落自明清至今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文化基因与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关系,并探讨了文化基因的失传和变异带来的乡土文化危机以及文化基因所能产生的价值。最后,提出了在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下,各类基因差异化的保育的策略,并构建了立足于真实生活的传统村落空间规划和产业培育策略,并以庙湾村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

姬晨曦[8](2019)在《傣族竹胎漆器文化基因及其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傣族水乡,南传佛教盛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傣族的原生文化、中原文化共融形成傣族特有的水文化。傣家人的生活处处流动着水文化的印记,展现着佛国文化的魅力。傣族漆器在“无竹不成家”的傣族社会中,承载着水文化的涵蕴,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引领傣家人从家院走向寺庙,从世俗走向神圣。傣族漆器以竹篾编制为胎体,经过打磨、裱白棉纸、铺地、上漆、彩绘描金等工序,雕琢成撒毫(提箩)、浪摆(供桌)、矮笆(置物盒)等器形,在傣族日常宗教活动和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集实用性与美观性于一体。2017年,傣族漆器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竹胎漆器不仅是傣族人民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国髹漆工艺的一朵奇葩。但学术界对傣族竹胎漆器研究较少。文章对傣族竹胎漆器文化基因及其图谱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傣族漆器进行民族志式的深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傣族漆器文化基因的萃取和图谱绘制。在理论层面为学界提供关于傣族漆器详实的田野资料与具有一定价值的理论分析,充实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基因的研究。在现实意义方面,通过对于傣族漆器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促进傣族漆器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本研究以文化基因研究为主要的切入点,运用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分析傣族漆器本身的文化内涵,萃取傣族漆器的工艺基因、纹样基因,以及在水文化的体系中如何与其他物质文化产生谜米基因的传递与互动。文章对傣族漆器进行外显基因图谱的构建,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独立图案到连续组图,以期通过对图片的记录和比较,找出傣族漆器文化表达中具有规律性的内容。第一章对傣族漆器进行概述,首先梳理傣族漆器赖以生存的傣族水文化,其次对傣族漆器的历史进行溯源,接着对傣族漆器的工艺流程、艺术特征以及功能进行详细的研究说明。第二章,聚焦于傣族漆器基因的萃取。分析并且萃取了傣族竹胎漆器以竹为“心”的材质基因,以水文化为基调的“水形物语”纹样基因,以及傣族手工艺文化基因中的流动性:谜米基因之间的传递和互通。第三章,主要是对傣族漆器基因图谱的分析与编制。首先是对傣族漆器的图化,图化的过程围绕漆器的纹样和器型两方面进行。其次是对典型纹样的图谱编制,分析并得出结论和观点。结语部分主要对傣族漆器图谱构建的逻辑进行梳理,总结观点,并且对傣族漆器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反思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器物的角度考虑,本研究认为傣族漆器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来源于傣族的水文化,是傣族原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傣族地区进行交流融合之后而形成的具有深厚生命力的文化,这是傣族文化基因中的根源。在傣族水文化的前提和背景之下,文章认为,傣族漆器在器形方面具有稳定性特征,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傣族漆器的器形保持基本不变。就傣族漆器的纹样特征而言,其本质属性是适合性。从漆器本体来看,适合性不仅表现在傣族漆器纹样与漆器器形的相得益彰,在傣家人进行宗教仪式的时候,傣族漆器的纹样与宗教的氛围相一致,共同营造了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的宗教仪式空间,这种适合性体现了傣家人主动并且自觉的宗教融入行为。傣族漆器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有相似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适度变异性,稳定性是前提和基础,随着时空的变化呈现出适度变异性,并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基因表达。从文化基因的层面考虑,探寻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基因图谱编制规律,分析和反思手工艺基因图谱编制的方法,本研究认为对于立体造型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其内在材料属性和外在纹样表达之间存有关联性。把握这种关联属性,对于萃取三维立体器物文化基因意义重大。

王通[9](2019)在《枫韵雅香:贵州惠水枫香染基因识别及其图谱构建》文中提出惠水枫香染是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称为“画布上的青花瓷”;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学术界对枫香染的研究较多,但至今没有从文化基因角度研究枫香染的着作。文章在前人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识别惠水枫香染基因,构建基因图谱,并总结基因传递规律。惠水枫香染起源于雅水镇小岩脚村,至少有150年历史,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所处自然环境、民族信仰与禁忌、民族心理、汉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枫香染工艺流程分为制作材料、绘制纹样、染色、脱脂等多道程序,并且展现了材美工巧、师心造化、物以致用的艺术特征。枫香染工艺流程中涉及的要素不一定是基因,枫香染基因是其传递过程中储存文化信息的基本单元,比基因更高一层次的单位是基因丛。根据唯一性原则、关键性原则、突出性原则、时间性原则识别出了枫香染基因,并将其归入到所属基因丛中。将马蓝、枫香油、牛油、布等归入到基因材料丛;毛笔、枫香刀、加热器、染缸等归到基因工具丛;凤凰纹、石榴纹、鲤鱼纹、狼鸡草等归入到基因纹样丛。枫香染分为被面、床单、背扇、帐檐、百褶裙等多种类型,表面看其差别较大,但实际上枫香染基因呈现“三角形基因结构”和“长链形基因结构”。“三角形基因结构”揭示了基因的组成要素和功能;而“长链形基因结构”揭示了基因排布和相互关系。枫香染基因传递分为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在基因传递中复制性、变异性和决定性是其根本特性。枫香染基因分为主体基因、混合基因和附着基因,主体基因是具有显着地位和作用,对其属性和性状有重要影响的基因类型;混合基因存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手工艺中,不为枫香染所特有,但仍然不可或缺的基因类型;而附着基因由主体基因和混合基因共同创造,依附于它们存在,高度反映了布依族和苗族传统文化。枫香染基因图谱是其结构关系的图示表达。由于材质、人为等原因,很多传统的枫香染作品没有保存下来,并且有些基因也无法进行图示表达,因此选取被面基因纹样为样本,提取出了“团花型被面基因纹样图谱结构模型”和“石榴花型被面基因纹样图谱结构模型”,根据被面基因纹样图谱结构模型将其划分为团花被面基因组纹样图谱、“石榴花+大瓶花”被面基因组纹样图谱、“石榴花+狼鸡花”被面基因组纹样图谱、刺梨花被面基因组纹样图谱和团花被面基因纹样序列图谱、石榴花被面基因纹样序列图谱、凤凰被面基因纹样序列图谱、狼鸡花被面基因纹样序列图谱、大瓶花被面基因纹样图谱、鱼被面基因纹样序列图谱、刺梨花被面基因纹样序列图谱。通过分析惠水枫香染被面基因纹样图谱可以得出定型化规律,竞争进化与协同进化规律,“简单到复杂”与“复杂到简单”进化规律。一般艺人基因纹样变异能力较弱,使用刻版和描蓝纸导致了基因定型化,而专业艺人基因纹样变异能力强,文化生境的变迁使得基因不断进化。

王淑华,柏贵喜[10](2019)在《清代服饰三蓝绣基因图谱研究》文中认为刺绣艺术是民族服饰文化重要的非生物基因,它是解读民族文化密码的钥匙。文章通过借鉴文化景观学者对文化基因的研究思路,对清代服饰三蓝绣的基因图谱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法和观察法提取三蓝绣主体基因、附着基因和混合基因的各要素,探究三蓝绣文化基因的特点及引起基因变异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机理。三蓝绣服饰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它的基因变异是由清代新的经济因素成长发展、封建制度衰落、服饰制度变迁及中西文化冲突融合而产生的共同结果,从而出现了有异于前代刺绣艺术的承继与变异相交织的独特风貌。

二、基因图谱到底啥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图谱到底啥样(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聚落文化危机
        1.1.2 简述文化基因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聚落文化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聚落文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4 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文化基因相关理论概述
    2.1 文化基因理论
        2.1.1 文化基因理论的由来
        2.1.2 文化基因的特征
    2.2 传统聚落中文化基因的载体表现
        2.2.1 文化基因显性物质载体表现
        2.2.2 文化基因隐性非物质载体表现
    2.3 识别聚落文化基因的理论方法
        2.3.1 确认聚落文化基因的原则
        2.3.2 聚落文化基因分类
        2.3.3 识别聚落文化基因的方法
    2.4 相关理论支撑
        2.4.1 有机更新理论
        2.4.2 聚落类型学
    2.5 概念界定
        2.5.1 聚落
        2.5.2 传统聚落
        2.5.3 传统聚落文化基因
3.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构成及识别方法
    3.1 关中地区概况
        3.1.1 关中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3.1.2 关中地区历史人文概况
        3.1.3 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概况
    3.2 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方法
        3.2.1 聚落选址的识别
        3.2.2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3.2.3 公共建筑的识别
        3.2.4 民居特征的识别
        3.2.5 建筑结构的识别
        3.2.6 环境因子的识别
        3.2.7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3.3 文化基因分级编码系统
    3.4 本章小结
4.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
    4.1 黄土台塬型聚落文化基因识别——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
        4.1.1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4.1.2 公共建筑的识别
        4.1.3 民居特征的识别
        4.1.4 建筑结构的识别
        4.1.5 环境因子的识别
        4.1.6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4.1.7 其他基因的识别
    4.2 关中地区平原型生土聚落——以长安区东联村为例
        4.2.1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4.2.2 主体性公共建筑的识别
        4.2.3 民居特征的识别
        4.2.4 建筑结构的识别
        4.2.5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4.3 山地型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以麟游杨家堡村为例
        4.3.1 聚落布局形态的识别
        4.3.2 公共建筑的识别
        4.3.3 民居特征的识别
        4.3.4 建筑结构的识别
        4.3.5 当地特色装饰的识别
    4.4 影响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形成的因素
        4.4.1 自然条件因素
        4.4.2 风水因素
        4.4.3 宗教信仰因素
    4.5 本章小结
5.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分类编码及图谱
    5.1 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分类编码
        5.1.1 中类分类编码
        5.1.2 小类分类编码
        5.1.3 具体形式分类编码
    5.2 非物质文化基因
        5.2.1 行为活动(微观)
        5.2.2 习俗礼制(中观)
        5.2.3 精神特质(宏观)
        5.2.4 小结
    5.3 关中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图谱
        5.3.1 整体布局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2 公共建筑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3 民居建筑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4 周边环境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5 特色装饰的文化基因编码及其图谱
        5.3.6 文化基因图谱总结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性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2)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乡村聚落
        1.3.2 形态基因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2.1.1 理论基础
        2.1.2 技术支撑
    2.2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体系构成
        2.2.1 乡村聚落系统与空间形态
        2.2.2 乡村聚落形态层级
        2.2.3 乡村聚落形态要素
        2.2.4 乡村聚落形态表征
    2.3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研究框架
        2.3.1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认知框架
        2.3.2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框架
        2.3.3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应用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调查与数据收集
        3.1.1 乡村聚落研究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3.1.2 乡村田野调查
        3.1.3 数据查询与处理
    3.2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3.2.1 边界形态要素分析
        3.2.2 街道形态要素分析
        3.2.3 建筑群形态要素分析
        3.2.4 开放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3.2.5 庭院形态要素分析
    3.3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表征分析
        3.3.1 形态表征相似性分析
        3.3.2 形态表征多样性分析
        3.3.3 形态表征非线性分析
        3.3.4 形态表征变异性分析
    3.4 黑龙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差异成因分析
        3.4.1 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3.4.2 产业类型因素分析
        3.4.3 民族文化因素分析
        3.4.4 城乡关系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识别与信息挖掘
    4.1 形态基因条目识别
        4.1.1 形态基因条目识别原则与方法
        4.1.2 形态因子与形态表征节点挖掘
        4.1.3 基于节点关联的形态基因条目识别
    4.2 形态基因条目提取
        4.2.1 形态基因条目遴选
        4.2.2 形态基因条目提炼
        4.2.3 形态基因条目汇总
    4.3 形态基因条目量化表达
        4.3.1 形态基因条目量化方法
        4.3.2 形态基因条目量化结果
        4.3.3 形态基因条目数据可视化
    4.4 形态基因信息挖掘
        4.4.1 形态基因片段信息挖掘
        4.4.2 形态基因序列信息挖掘
        4.4.3 形态基因地图信息挖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图谱建立
    5.1 形态基因信息图谱组构框架
        5.1.1 图谱体系内容
        5.1.2 图谱体系关联
        5.1.3 扩展信息关联
    5.2 形态基因片段图谱构建与解析
        5.2.1 形态基因片段图谱构建
        5.2.2 “界”基因片段图谱解析
        5.2.3 “架”基因片段图谱解析
        5.2.4 “图”基因片段图谱解析
        5.2.5 “底”基因片段图谱解析
        5.2.6 “点”基因片段图谱解析
    5.3 形态基因序列图谱构建与解析
        5.3.1 形态基因序列图谱构建
        5.3.2 自然环境类型图谱解析
        5.3.3 乡村产业类型图谱解析
        5.3.4 城乡关系类型图谱解析
    5.4 形态基因地图图谱构建与解析
        5.4.1 形态基因地图图谱构建
        5.4.2 地形地貌分区图谱解析
        5.4.3 产业类型分区图谱解析
        5.4.4 民族文化分区图谱解析
        5.4.5 城乡关系分区图谱解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平台构建与应用
    6.1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平台构建
        6.1.1 信息层构成
        6.1.2 前端层构成
        6.1.3 功能层构成
    6.2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平台应用领域
        6.2.1 乡村聚落空间风貌资源整合
        6.2.2 乡村聚落空间风貌特质识别
        6.2.3 乡村聚落空间风貌传承导引
    6.3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平台应用实证
        6.3.1 乡村聚落空间风貌传承与优化导引
        6.3.2 乡村聚落传统空间风貌传承与保护
        6.3.3 乡村聚落健康人居空间环境优化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黑龙江省乡村空间与人居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B 形态因子与形态表征共现关联系数测算结果
附录C 乡村聚落样本形态基因条目量化测算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初探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相关规划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超大城市
        1.4.2 城市风貌
        1.4.3 城市风貌基因
        1.4.4 风貌导则
        1.4.5 建筑风格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城市风貌理论研究
        2.1.1 国外城市风貌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城市风貌相关理论研究
        2.1.3 国内外城市风貌相关理论总结
    2.2 国内外城市基因相关理论研究
        2.2.1 国外城市基因理论研究
        2.2.2 国内城市基因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城市基因相关理论总结
    2.3 国内外超大城市风貌引导实践研究
        2.3.1 国外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实践
        2.3.2 国内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实践
        2.3.3 国内外城市风貌引导实践经验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问题与引导体系构架
    3.1 我国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形成及问题
        3.1.1 我国超大城市的风貌形成
        3.1.2 我国超大城市城市风貌特点
        3.1.3 我国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问题
    3.2 我国超大城市风貌引导问题
        3.2.1 我国超大城市风貌引导历程
        3.2.2 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问题
    3.3 我国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的组织方法
        3.3.1 多部门联动
        3.3.2 多专业协调
    3.4 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技术路线
        3.4.1 宏观——城市风貌结构基因引导
        3.4.2 中观——城市风貌分区基因引导
        3.4.3 微观——单元风貌基因引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形成与问题
    4.1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的历史形成
        4.1.1 中国传统城市风貌的形成
        4.1.2 西方近代城市风貌的形成
        4.1.3 现代城市风貌的形成
    4.2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现状调研
        4.2.1 问卷调查
        4.2.2 调查结果分析
        4.2.3 开放式问题结果分析
        4.2.4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调研总结
    4.3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问题
        4.3.1 风貌结构有待强化
        4.3.2 城市部分区域特色同质化
        4.3.3 城市特色风貌要素保护不力
    4.4 天津中心城区现有城市风貌引导及问题
        4.4.1 天津市中心城区现有风貌引导
        4.4.2 天津市中心城区现有风貌引导问题
    4.5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引导未来的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引导
    5.1 “一心多核,环射结合”的城市风貌结构
        5.1.1 风貌圈层基因引导
        5.1.2 风貌节点基因引导
        5.1.3 风貌环带基因引导
        5.1.4 天津市中心城区风貌结构生成
    5.2 “特色主导,尺度宜人”的城市风貌分区
        5.2.1 天津市中心城区地域性基因引导
        5.2.2 天津市中心城区时代性基因引导
        5.2.3 天津市中心城区复杂性基因引导
        5.2.4 天津市中心城区生态性基因引导
        5.2.5 天津市中心城区中心性基因引导
        5.2.6 天津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区的整合
    5.3 “重点突出,和谐统一”的单元风貌
        5.3.1 单元风貌导则
        5.3.2 历史街区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5.3.3 历史街区外围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5.3.4 特殊价值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5.3.5 一般背景城区型风貌单元引导示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4)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机制及其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的创新价值取向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主要研究方法
        1.2.2 主要技术路线和基本框架
        1.2.3 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1.3 研究区域、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对象与研究区域
        1.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解析
        2.1.1 聚落、传统聚落、传统乡村聚落、传统村落的概念及关系
        2.1.2 文化景观与传统乡村聚落景观
        2.1.3 景观基因、景观基因组、景观基因组图谱及其相互关系
        2.1.4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的表达、遗传、变异
        2.1.5 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概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2.3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景观基因理论体系下的主要研究基础
        2.3.2 新文化地理学和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基础
        2.3.3 乡村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基础
        2.3.4 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历史演变与总体特征
    3.1 陕西主要地理环境要素总体透视
        3.1.1 自然地理的总体环境
        3.1.2 人文历史发展的总体环境
    3.2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历史演变
        3.2.1 远古的呼唤
        3.2.2 早期的功能和形态
        3.2.3 主要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3.2.4 近现代以来的嬗变与特征
    3.3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总体特征
        3.3.1 基本特征
        3.3.2 时空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构建
    4.1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提取及特征分析
        4.1.1 景观基因识别流程
        4.1.2 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结果
        4.1.3 景观基因的基本特征
        4.1.4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表达与控制机制
    4.2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
        4.2.1 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流程
        4.2.2 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结果及特征解析
        4.2.3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遗传机制与总体变异趋势综合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机制
    5.1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意象提取
        5.1.1 景观意象提取的作用与意义
        5.1.2 景观意象的构成要件
        5.1.3 景观意象提取
    5.2 景观基因信息链及其对景观基因变异性研究的基础作用
        5.2.1 景观基因信息链的作用与意义
        5.2.2 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定义与层次结构
        5.2.3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构建
        5.2.4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的变异性及其修复
    5.3 文化生态区划及各区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分析
        5.3.1 文化生态区划的方法、原则与作用
        5.3.2 文化生态区划方案
        5.3.3 各文化生态区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
        5.3.4 文化生态区划的影响机制
    5.4 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总体变异机制与变异性判定
        5.4.1 区域识别系统的建立
        5.4.2 区域识别系统的地域总体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5.4.3 总体变异机制与总体变异特征
        5.4.4 景观基因变异性判定的原则与操作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变异聚落的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
    6.1 理论框架与样例选取
        6.1.1 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的理论框架
        6.1.2 典型变异聚落样例的选取
    6.2 陕西典型变异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
        6.2.1 杨家沟村(景观基因信息链重建)
        6.2.2 漫川关社区(景观基因信息链复原)
        6.2.3 老县城村(景观基因信息链复原)
        6.2.4 高杰村(景观基因信息链复原)
    6.3 基于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的主要保护利用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7.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文化基因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家具构建研究 ——以常家大院明清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背景一:国家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1.1.2 背景二:地域文化传承与地域性街道家具延续面临挑战
        1.1.3 背景三:晋商大院街道家具具备历史文脉传播的普适价值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街道家具
        2.1.2 基因与文化基因
        2.1.3 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及其图谱
    2.2 理论基础
        2.2.1 模因学
        2.2.2 类型学
        2.2.3 风景园林学
        2.2.4 文化地理学
        2.2.5 城市规划学
    2.3 研究进展
        2.3.1 文化基因理论研究进展
        2.3.2 文化基因及图谱相关研究
        2.3.3 常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研究进展
        2.3.4 综合评述
第3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3.1.1 常家大院街道家具的起源、发展与分布、历史
        3.1.2 常家大院街道家具的区域环境
        3.1.3 区域环境的发展特性小结
    3.2 重点研究对象概况
        3.2.1 研究对象的选定
        3.2.2 研究对象的类型特征
    3.3 文化基因识别方法
        3.3.1 基因组构分类与符号提取原则
        3.3.2 基因符号的提取方法
        3.3.3 文化基因的结构编码
第4章 常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家具核心文化基因识别与图谱分析
    4.1 物质类文化街道家具的基因识别
        4.1.1 整体性外部特征识别
        4.1.2 聚集状基因主体识别
        4.1.3 零散状基因主体识别
    4.2 非物质类文化街道家具的基因识别
        4.2.1 层次分明的宗族礼制
        4.2.2 原生质朴的风土民俗
        4.2.3 旖旎多姿的艺术情趣
    4.3 文化基因识别结果与图谱分析
        4.3.1 文化基因识别结果
        4.3.2 基因图谱库的构建应用
        4.3.3 基因图谱库的构建意义
        4.3.4 基因符号的特性归纳
        4.3.5 街道家具的文化内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5.2.1 研究创新点
        5.2.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录
附录2 表录
附录3 公式录
附录4 调研表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文化基因视角下汉中市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保护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振兴下的传统村落更新发展
        1.1.2 传统村落中的文化基因逐渐消失
        1.1.3 保护汉中市传统村落具有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选取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文化基因
        1.4.2 文化基因图谱
        1.4.3 传统村落
        1.4.4 村落空间形态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1 文化基因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化基因理论研究
        2.1.2 国内文化基因理论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综述
        2.2.1 国外关于传统村落研究
        2.2.2 国内关于传统村落研究
        2.2.3 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体系的建构
    3.1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分类与确定原则
        3.1.1 文化基因的分类研究
        3.1.2 文化基因的确定原则
    3.2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提炼
        3.2.1 文化基因的识别方式
        3.2.2 文化基因的提炼步骤
        3.2.3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图谱
    3.3 汉中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归类
        3.3.1 主体基因
        3.3.2 附着基因
        3.3.3 混合基因
        3.3.4 变异基因
    3.4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价值探究
        3.4.1 文化基因的经济价值
        3.4.2 文化基因的美学价值
        3.4.3 文化基因的生活价值
        3.4.4 文化基因的社会价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域环境与传统村落空间现状分析
    4.1 汉中市传统村落总体地域环境
        4.1.1 自然环境
        4.1.2 历史沿革
        4.1.3 地域文化
    4.2 汉中市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
        4.2.1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4.2.2 传统村落的选址与布局
        4.2.3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4.3 汉中市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
        4.3.1 街巷空间
        4.3.2 节点空间
        4.3.3 院落空间
    4.4 汉中市传统村落建筑群布局特征
        4.4.1 建筑类型
        4.4.2 建筑风格
        4.4.3 建筑结构
        4.4.4 建筑材料与装饰
    4.5 传统村落空间与文化基因耦合机制
        4.5.1 自然环境基因奠定村落空间的基础
        4.5.2 传统文化基因促进村落空间的传承
        4.5.3 经济产业基因驱动村落空间的提升
        4.5.4 社会环境基因促使村落空间的裂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基因视角下汉中市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传承策略
    5.1 汉中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突出问题
        5.1.1 环境格局基因的破坏
        5.1.2 公共空间基因的缺失
        5.1.3 建筑文化基因的变异
        5.1.4 经济产业基因的断裂
        5.1.5 民俗文化基因的衰败
    5.2 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原则
        5.2.1 不可再生性原则
        5.2.2 原真性原则
        5.2.3 多元性原则
    5.3 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策略
        5.3.1 基因保育——以环境格局为主体
        5.3.2 基因植入——以公共空间为纽带
        5.3.3 基因修复——以建筑风貌为重点
        5.3.4 基因共生——以特色产业为衔接
        5.3.5 基因激活——以民俗文化为载体
    5.4 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传承模式
        5.4.1 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
        5.4.2 以农业为基础,拓展特色产业
        5.4.3 以文化为抓手,保护非物质文化资源
        5.4.4 以民生为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探析:乐丰村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传承
    6.1 乐丰村空间现状概况与文化基因解析
        6.1.1 乐丰村的地域环境背景
        6.1.2 乐丰村空间现状特征
        6.1.3 乐丰村文化基因解析
    6.2 乐丰村空间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
        6.2.1 环境格局破坏
        6.2.2 古街活力缺失
        6.2.3 建筑风貌衰败
        6.2.4 民俗文化消失
    6.3 乐丰村空间保护与传承策略
        6.3.1 维护环境格局,保育文化基因
        6.3.2 应用文化基因,织补村落空间
        6.3.3 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6.3.4 强化文化空间,传承乡土文化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安康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提取及规划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产业发展
        1.4.2 模因论的产生及在我国的发展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体系构建
    2.1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基础
        2.1.1 相关理论支撑
        2.1.2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内涵解析
    2.2 文化基因的传播机制
        2.1.1 文化基因的传播过程
        2.1.2 文化基因的遗传特征
        2.1.3 文化基因的选择和变异现象
    2.3 基于C-3P体系的传统村落空间分析方法
        2.3.1 空间要素分类
        2.3.2 空间格局特征
        2.3.3 空间过程分析
        2.3.4 空间感知特征
    2.4 识别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原则及内容
        2.4.1 基于C-3P分析方法的文化基因识别框架
        2.4.2 文化基因识别的原则
        2.4.3 文化基因识别的尺度及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康市传统村落多维审视与特征解析
    3.1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形成背景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历史发展概况
        3.1.3 经济发展概况
    3.2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2.1 研究方法
        3.2.2 空间分布特征
        3.2.3 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3.3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形态分布特征
        3.3.1 平面形态分布特征
        3.3.2 风貌分布特征
    3.4 调查对象的选取及研究方法的构建
        3.4.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4.2 调查研究分析方法
    3.5 安康市传统村落实例调研
        3.5.1 汉滨区谭坝镇前河村
        3.5.2 汉滨区谭坝镇马河村
        3.5.3 旬阳县赵湾镇中山村郭家老院村
        3.5.4 旬阳县赤岩镇七里村庙湾村
        3.5.5 旬阳县赤岩镇万福村
        3.5.6 旬阳县赤岩镇湛家湾村
        3.5.7 旬阳县仙河镇牛家阴坡村
        3.5.8 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
        3.5.9 恒口示范区鱼姐村
        3.5.10 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堰坪村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康市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分析与文化基因提取
    4.1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空间特征
        4.1.1 依山而建
        4.1.2 择水而栖
        4.1.3 林地环绕
    4.2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生产贸易空间特征
        4.2.1 土地资源的利用
        4.2.2 水资源的利用
        4.2.3 庭院经济
        4.2.4 旅游资源的开发
    4.3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人文生活空间特征
        4.3.1 聚居方式
        4.3.2 道路街巷系统
        4.3.3 公共空间
        4.3.4 公共建筑
        4.3.5 民居建筑
        4.3.6 建筑营造特征
        4.3.7 非物质文化
    4.4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空间感知特征
        4.4.1 自然生态空间:凭山栖谷、因地制宜
        4.4.2 生产贸易空间:因势利导、有机协同
        4.4.3 人文生活空间:巴风楚韵、南北交融
    4.5 文化基因的提取与分类
        4.5.1 安康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图谱的构建
        4.5.2 主体基因
        4.5.3 附着基因
        4.5.4 混合基因
        4.5.5 变异基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康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
    5.1 文化基因主导下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5.1.1 文化基因与人的互动关系
        5.1.2 传统村落空间发展的系统构成
        5.1.3 文化基因传承与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耦合机制
    5.2 明清时期传统村落的形成及文化基因的传承
        5.2.1 自然生态约束下的传统乡村社会
        5.2.2 传统村落的的初始形成:基因的传入
        5.2.3 村落空间的分化与延续:基因的复制与传承
    5.3 城镇化进程城市文化入侵所引发的文化基因进化与变异
        5.3.1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社会的变迁
        5.3.2 城市文化的入侵
        5.3.3 安康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进化与变异
    5.4 基因的失传与突变所引发的乡土文化危机
        5.4.1 村民需求变化下文化基因的失传
        5.4.2 现代基因主导下村落空间的无序蔓延
    5.5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价值取向
        5.5.1 文化基因蕴含着生态文明智慧
        5.5.2 文化基因维持着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5.5.3 文化基因是实现传统村落复兴的有力抓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基因的典型案例应用研究——以铜钱关镇七里村庙湾村为例
    6.1 文化基因传承的逻辑与路径
        6.1.1 真实、完整的保育文化基因
        6.1.2 活态、赋新的传承文化基因
    6.2 文化基因保育的空间策略
        6.2.1 主体基因—整体性保育
        6.2.2 附着基因—意象性植入
        6.2.3 混合基因—差异化共生
        6.2.4 变异基因—选择性剔除
    6.3 生活导向的文化基因传承策略
        6.3.1 以村民为主体,倡导多方参与
        6.3.2 以农业为基础,培育特色产业
        6.3.3 以生活为导向,织补村落空间
    6.4 七里村庙湾村概况及文化基因的提取
        6.4.1 庙湾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6.4.2 庙湾村的空间演变历程
        6.4.3 庙湾村现状空间特征分析
        6.4.4 庙湾村文化基因的提取及分类
    6.5 庙湾村文化基因传承的现实困境
        6.5.1 职业分化带来的村落空心化
        6.5.2 需求变化带来的风貌破坏
        6.5.3 文化断层带来的基因断裂
    6.6 庙湾村文化基因活态传承策略
        6.6.1 立足真实生活,区域协同发展
        6.6.2 维护地域风貌,保育文化基因
        6.6.3 应用文化基因,织补村落空间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傣族竹胎漆器文化基因及其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述评
        (一)傣族竹胎漆器研究综述
        (二)文化基因及图谱构建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内容框架
        (三)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借鉴的理论及关键概念解释
        (一)借鉴的理论
        (二)相关概念解释
    七、田野调查概况
        (一)田野调查点
        (二)田野调查经历
    八、创新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傣族竹胎漆器概述
    一、傣族漆器生境
        (一)自然环境
        (二)人文环境
    二、傣族漆器溯源
        (一)傣族漆器与古代传统漆器
        (二)傣族漆器的发端
    三、传统工艺流程
        (一)打造器形
        (二)髹漆及彩绘描金
    四、艺术特征
        (一)色彩:原始朴拙
        (二)纹饰:线条飞动,节律和谐
        (三)器形:圆和包容
    五、傣族漆器的功能
        (一)美与用:傣族漆器造型与实用相统一
        (二)神圣与世俗:从傣家人的生活走向佛寺
第二章 傣族竹胎漆器文化基因
    一、材质基因——“竹之心”
        (一)以竹编为漆器底胎
        (二)器形独特的漆器——浪摆
    二、纹样基因
        (一)竹篾纹样
        (二)彩绘描金纹样:“水形物语”
        (三)傣族漆器装饰纹样的多元融合特征
    三、傣族漆器的谜米基因
        (一)傣族漆器文化基因根本特征:适合性
        (二)谜米基因的传递:傣族剪纸、刺绣与漆器的文化共通性
        (三)佛教谜米基因对傣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基因图谱的编制
    一、二维基因图谱编制
        (一)二维平面图案:竹编纹样
        (二)二维平面图案:傣族漆器的纹样
    二、三维基因图谱编制:傣族漆器的器型
        (一)撒毫(提箩)
        (二)浪摆(供桌)
        (三)矮笆(置物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枫韵雅香:贵州惠水枫香染基因识别及其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 “Meme”与文化基因的研究
        (二) 基因图谱的研究
        (三) 布依族与苗族枫香染的研究
        (四) 研究评价
    三、研究意义与假设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假设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 研究理论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一) 角度创新
        (二) 方法创新
    五、田野调查过程
第一章 惠水枫香染概述
    一、分布地区
        (一) 雅水镇
        (二) 摆金镇
    二、自然与文化生境
        (一) 自然生境
        (二) 文化生境
    三、起源与发展历程
        (一) 布依族枫香染
        (二) 苗族枫香染
    四、工艺流程
        (一) 制作材料
        (二) 绘制纹样
        (三) 染色
        (四) 脱脂
    五、艺术特征
        (一) 材美工巧
        (二) 师心造化
        (三) 物以致用
第二章 惠水枫香染基因识别与分类
    一、基因识别
        (一) 基因内涵
        (二) 基因识别原则
        (三) 基因识别方法
    二、基因表达
        (一) 基因材料丛
        (二) 基因工具丛
        (三) 基因纹样丛
    三、基因结构
        (一) 三角形基因结构
        (二) 长链形基因结构
    四、基因传递
        (一) 传递方向
        (二) 基因特征
    五、基因分类
        (一) 主体基因
        (二) 混合基因
        (三) 附着基因
第三章 惠水枫香染基因图谱构建
    一、基因图谱构建
        (一) 基因图谱内涵
        (二) 基因图谱构建内容
        (三) 被面基因纹样图谱结构
        (四) 被面基因纹样图谱类型
    二、团花被面基因纹样图谱
        (一) 基因组纹样图谱
        (二) 基因纹样序列图谱
    三、石榴花被面基因纹样图谱
        (一) 基因组纹样图谱
        (二) 基因纹样序列图谱
    四、刺梨花被面基因纹样图谱
        (一) 基因组纹样图谱
        (二) 基因纹样序列图谱
第四章 惠水枫香染被面基因纹样传递规律
    一、基因纹样传递规律
        (一) 定型化规律
        (二) 竞争进化与协同进化规律
        (三) “简单到复杂”与“复杂到简单”进化规律
    二、基因纹样传递规律影响因素
        (一) 基因定型因素
        (二) 基因进化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清代服饰三蓝绣基因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主体基因提取
    1.1 主体基因之一———“三”的传统意义
        1.1.1 清代早期三蓝用色
        1.1.2 清代中晚期三蓝用色
    1.2 主体基因之二———尚青文化
2 附着基因提取
    2.1 附着基因之一———寓意纹样与写实纹样基因提取
    2.2 附着基因之二———针法基因提取
        2.2.1 平针
        2.2.2 打籽针
        2.2.3 拉锁针
    2.3 附着基因之三———三蓝绣技法基因提取
3 混合基因的提取
    3.1 混合基因之一———材料基因的提取
    3.2 混合基因之二———服用对象基因特征的提取
4 结语

四、基因图谱到底啥样(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地区传统生土聚落文化基因识别研究[D]. 石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研究[D]. 王翼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超大城市的城市风貌引导体系初探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D]. 许永耀.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4]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机制及其修复研究[D]. 向远林. 西北大学, 2020(07)
  • [5]文化基因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家具构建研究 ——以常家大院明清街为例[D]. 冯思豫.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6]文化基因视角下汉中市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保护传承研究[D]. 罗思夕. 长安大学, 2020(06)
  • [7]安康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提取及规划调控研究[D]. 王超. 长安大学, 2020(06)
  • [8]傣族竹胎漆器文化基因及其图谱研究[D]. 姬晨曦.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枫韵雅香:贵州惠水枫香染基因识别及其图谱构建[D]. 王通.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清代服饰三蓝绣基因图谱研究[J]. 王淑华,柏贵喜. 丝绸, 2019(01)

标签:;  ;  ;  ;  

什么是遗传图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