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活着的灵长类动物

谈论活着的灵长类动物

一、现生灵长类动物漫谈(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李文博,李博文,杨佩佩,夏东坡,李进华[1](2021)在《野生藏酋猴冬季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文中提出觅食是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重要途经。对于栖息在四季分明地区的灵长类动物而言,低温以及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冬季是其生存和生长发育的瓶颈期。本研究以安徽黄山的野生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天湖山群为对象,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采集猴群觅食行为数据,并分析其冬季食物组成及食物中各化学成分含量对取食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藏酋猴在冬季共取食23科31属34种植物,主要包括壳斗科(Fagaceae, 21.62%)、樟科(Lauraceae, 17.57%)、蔷薇科(Rosaceae, 8.11%)的植物,取食部位以叶片(66.22%)和果实(种子)(24.32%)为主。不同取食部位的水分、总糖、淀粉、脂肪、单宁等成分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叶片的水分含量高于果实(种子)、茎和芽,茎和果实(种子)含有较高的总糖,果实(种子)的淀粉和脂肪含量最高,芽的单宁含量最高。此外,取食植物中的总糖含量高于非取食植物。结果表明,野生藏酋猴适应寒冷冬季与食物匮乏的觅食策略是对植物种类、植物部位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综合结果。

刘超[2](2021)在《黄山野生短尾猴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分布在黄山地区的野生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天湖山群为对象,于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通过野外观察收集猴群觅食行为数据并采集相应植物样本,对不同取食种类、取食部位以及非取食种类测定化学成分含量,探究黄山野生短尾猴的食物组成和食物中营养物质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旨在揭示食物选择与栖息地内植被可利用性的关系,同时探讨食物中不同营养成分对食物选择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短尾猴生境内设置样方开展植被调查,样方中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共鉴定出植物76科、156属、222种,其中乔木70种,灌木74种、草本植物48种、藤本植物30种;生境内优势种主要是壳斗科(甜槠、短尾柯、苦槠、青冈等)以及樟科(豹皮樟、紫楠等)的植物。(2)短尾猴全年取食的植物36科、53属、60种,其中春季取食植物26种、夏季29种、秋季39种、冬季34种;壳斗科(27.27%)、樟科(15.76%)以及金缕梅科(10.30%)在食物组成中占有重要比例;取食种类数最多的科是壳斗科(6种)和樟科(6种),一年四季均取食的植物种类有9种。(3)短尾猴全年取食植物部位包括叶片(61.72%)、果实/种子(26.25%)、茎(3.78%)、芽(4.57%)、整株(3.68%);短尾猴对同一取食部位的利用会随着植物物候的季节性变化而作出动态调整,相较于其它季节,春季对叶片的取食比例最高,在秋季对果实的利用率为一年中最高。(4)对不同取食部位(叶片、果实/种子、茎、芽、整株)的水分、蛋白质、总糖、淀粉、纤维素、脂肪、单宁等成分含量进行比较,不同取食部位在水分(H=14.594,df=4,P=0.006)、总糖(H=14.501,df=4,P=0.006)、淀粉(H=12.983,df=4,P=0.011)、脂肪(H=43.242,df=4,P=0.000)等营养物质以及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单宁(H=17.538,df=4,P=0.002)含量上存在显着差异。(5)不同季节的食物在水分(H=28.706,df=3,P=0.000)、总糖(H=29.895,df=3,P=0.000)、淀粉(H=12.310,df=3,P=0.006)、纤维素(H=13.402,df=3,P=0.004)以及脂肪(H=8.831,df=3,P=0.032)含量上存在显着差异。(6)食物中的不同营养成分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蛋白质和单宁含量(r=0.634,P=0.000)、总糖和淀粉含量(r=0.286,P=0.046)存在显着正相关;脂肪和纤维素含量(r=0.369,P=0.009)、脂肪和单宁含量(r=0.346,P=0.015)存在显着负相关。(7)将短尾猴取食的60种植物与非取食的10种植物的水分、蛋白质、总糖、淀粉、纤维素、脂肪以及单宁含量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取食植物与非取食在各化学成分上均无显着差异。进一步将短尾猴全年取食比例最高的12种植物与相应种类的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植物中的这些营养物质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不是影响短尾猴食物选择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将为我们了解黄山野生短尾猴的食性及营养需求,对揭示短尾猴的取食策略及行为生态适应机制有一定意义,同时对野生短尾猴的保护管理及人工饲养提供科学性的指导。

陈丽颖[3](2020)在《《日本文化论》(第二章)日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此次翻译实践中,译者选取的是出版于1969年,石田英一郎的《日本文化论》一书中的第二章《日本民族的形成》进行翻译。作者从日本神话、战后的教科书里对“日本民族的形成”的解释、弥生时代的生活技术·经济、以及《魏志倭人传》中相关的记载等角度切入,文笔风趣,阐述了日本民族的起源和形成的有关问题。此次翻译实践中,译者尽量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以达到翻译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译者选择翻译此文本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目的是在于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为研究日本民族的起源和形成有关历史提供可参考资料,并结合自身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相应的解决对策,归纳总结出翻译此类文本的一些规律和技巧。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题的意义和先行研究。第二部分对翻译整个过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三部分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对策和具体的实例分析。第四部分阐述了此次文本翻译和翻译实践的结论,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课题。

张鹏,陈颖熙[4](2013)在《中国古代猿猴之分及其文化认知》文中提出由于灵长类资源丰富,古代中国人积累下了大量有关猿猴的认识。这些记载分散于历代文学、史学以及名物博物书籍。中国古代认知结构中关于猿猴辨识表现为重直观、重感性与重实用,关注动物的形貌、习性、感官表现以及其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用拟人视角和人伦标准去看动物,强调动物于人的利害关系,而忽略生物体本身。对于猿与猴孰"善"孰"恶"、孰"优"孰"劣",中国人却发展出丰富的认知与文化表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善"的特点。

任宝平[5](2004)在《现生灵长类动物漫谈》文中研究指明

二、现生灵长类动物漫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生灵长类动物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1)野生藏酋猴冬季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点和对象
    1.2 样方调查与物候监测
    1.3 觅食行为观察
    1.4 植物样本采集与处理
    1.5 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物候监测
    2.2 栖息地植物调查
    2.3 藏酋猴冬季食物组成
    2.4 冬季食物中化学成分含量
    2.5 不同取食部位间化学成分含量
    2.6 取食植物与非取食植物化学成分含量比较
3 讨论

(2)黄山野生短尾猴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非人灵长类的食性研究
        1.1 非人灵长类的觅食行为
        1.2 灵长类食性的研究方法
        1.3 影响灵长类食物选择的因素
    2 非人灵长类食物中的化学成分
        2.1 水分
        2.2 蛋白质
        2.3 碳水化合物
        2.4 脂肪
        2.5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3 营养生态学相关理论模型
        3.1 能量最大化模型
        3.2 氮(蛋白质)最大化理论
        3.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调节理论
        3.4 膳食纤维调控模型
        3.5 营养均衡理论模型
    4 短尾猴研究现状
        4.1 行为学和社会学研究进展
        4.2 觅食生态学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地点
    2 研究对象
        2.1 短尾猴概述
        2.2 研究群体组成
    3 行为定义
        3.1 觅食行为定义
        3.2 其它行为定义
    4 栖息地植被调查
        4.1 样方设置与调查
        4.2 植被物候监测
    5 行为取样与样本采集
        5.1 行为取样方法
        5.2 植物样本采集与处理
    6 植物化学成分测定
        6.1 水分
        6.2 蛋白质
        6.3 总糖
        6.4 淀粉
        6.5 纤维素
        6.6 脂肪
        6.7 单宁
    7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栖息地植被调查
        1.1 栖息地植物组成及分类
        1.2 植被优势种组成
        1.3 栖息地气候及物候变化
    2 短尾猴食谱
        2.1 全年取食的植物种类
        2.2 食物种类季节性变化
        2.3 取食部位的分布
    3 短尾猴食物中营养成分与食物选择
        3.1 全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含量
        3.2 不同取食部位的营养成分差异
        3.3 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季节性变化
        3.4 食物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3.5 植物营养成分对食物选择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短尾猴的生境与植被资源
    2 短尾猴的食性
    3 植物化学成分对食物选择的影响
第五章 总结
    1 主要结论
    2 存在的问题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野生短尾猴栖息地样方内植物种类名录
    附录 2 黄山野生短尾猴取食植物种类名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日本文化论》(第二章)日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1 翻訳実践について
    1.1 原作の绍介
    1.2 作者の绍介
    1.3 翻訳前の准备
2 実例分析
    2.1 単语の翻訳
        2.1.1 外来语の翻訳
        2.1.2 固有名词
    2.2 文の翻訳
终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1:日本语原文
付録2:中国语原文

(4)中国古代猿猴之分及其文化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
二、猿和猴:两种怎样的动物?
三、商代及以前:猿猴未分
    (一) 原始社会时期
    (二) 商代 (2)
四、周秦两汉时期:猿猴初分
    (一) 周秦时代
    (二) 两汉时期
五、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猿猴之分的伦理化
    (一) 魏晋南北朝
        1.方志、小说中的猿
        2.该时期对猿的看法
        3.该时期对猴的看法
    (二) 唐宋时期 (13)
        1.善与恶——猿、猴的直接对立
        2.“猿优猴劣”观念及其表现
六、元明清时期:区分与混杂并存
    (一) 各类着述中的猿和猴
    (二) 审美差异的扩展与延续
七、结果与讨论

(5)现生灵长类动物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为什么要研究灵长类动物?
现生灵长类动物的分布和分类
灵长类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现生灵长类动物的现状

四、现生灵长类动物漫谈(论文参考文献)

  • [1]野生藏酋猴冬季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J]. 刘超,李文博,李博文,杨佩佩,夏东坡,李进华. 兽类学报, 2021(06)
  • [2]黄山野生短尾猴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分析[D]. 刘超. 安徽大学, 2021
  • [3]《日本文化论》(第二章)日中翻译实践报告[D]. 陈丽颖.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中国古代猿猴之分及其文化认知[J]. 张鹏,陈颖熙.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 [5]现生灵长类动物漫谈[J]. 任宝平. 大自然, 2004(01)

标签:;  ;  ;  ;  ;  

谈论活着的灵长类动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