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草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草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一、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饲料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准[1](2020)在《四种栽培措施对青贮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建设人工草地是我国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促进粮食、经济和饲用作物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新疆地区的优势产业,也是新疆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等政策的相继实施,新疆畜牧产业正由传统游牧向半定居、定居的农区畜牧业转变。由于这一地区过去是典型的游牧发展模式,缺乏饲草生产的相关配套栽培技术。所以,研究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高产、优质饲草的栽培技术对新疆北部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麦生长周期短、抗逆性强、分布范围广,是世界上重要的谷类作物,大麦全株干草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和较低的粗纤维含量,是干旱地区优质的冬季牲畜饲料。目前新疆地区主要种植品种为啤用大麦,青贮大麦由于其用途与啤用大麦不同,关注指标也不相同,这势必引起两者在栽培技术上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实验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不同刈割时期、播种密度和播种时期和对青贮大麦生产性能、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另外还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青贮大麦生产性能、氮肥利用率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提出青贮大麦在新疆北部地区高产、优质栽培和青贮利用的技术。结果:(1)随着刈割期的推迟,全株大麦干物质含量和干草产量显着性增加,P13-3蜡熟期干草产量显着性高于其它时期,参试的4个品种中P13-3在蜡熟期干草产量最大,达到14731kg/hm2。随着刈割期的推后,4个春性大麦品种干草中粗蛋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显着性下降,垦啤麦13和P13-3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上升,大麦营养品质最佳时期为抽穗期。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大麦青贮后乳酸、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性下降,pH值上升,垦啤麦13和P13-3灌浆10d的大麦发酵品质显着性高于抽穗期和灌浆期。(2)提高种植密度会显着降低P14-22和P13-3的茎、叶比例,增加穗比例,但对垦啤麦13则没有显着性的影响。大麦鲜重在中密度下最大,大麦干物质含量随着大麦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中密度和高密度下的大麦干物质产量并没有显着差异。增加种植密度会提高P14-22和P13-3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P13-3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提高大麦种植密度对大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没有显着性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后大麦pH值以及乳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品种对大麦青贮品质有着显着性影响,4个品种中垦啤麦13青贮后品质最好。(3)随着播期的推迟,青贮大麦生育期大幅度缩短,B3播期的生育期较B1播期缩短22-23天。晚播会显着降低大麦干草产量,4个品种(系)干草产量晚播比早播降低15.2%-24.2%,垦啤麦13降幅最大。推迟播种使垦啤麦13和甘啤4号茎、穗比例下降,叶比例上升。晚播显着影响了大麦青贮原料品质,使P13-3和甘啤4号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上升、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导致P13-3的粗蛋白含量显着性下降、甘啤4号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显着上升。播期对青贮品质影响因品种而异,晚播使青贮甘啤4号的pH值、氨态氮含量下降,乳酸含量上升,对其他2个品种无显着性影响。(4)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大麦品种的株高和总茎数显着性增加,茎粗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施氮量下的阈值大小为总茎数>株高>茎粗。增加施氮使垦啤麦13茎、叶比例降低,穗比例增高,对甘啤4号无显着性影响。增加施氮使垦啤麦13和甘啤4号干草产量显着性增加,N160处理下最大,较N0处理增收76.1%和148.7%。施氮使2个品种大麦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增加,垦啤麦13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显着性降低。2个品种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在N80处理下最大。结论:推迟刈割时间(抽穗期-蜡熟期)增加了大麦的干草产量,降低了干草品质,使青贮品质先增加后降低,最佳刈割时间为灌浆10d。增加播种密度使大麦产量增加,品质降低,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两方面,375万株/hm2(中密度)较好。推迟播期使生育期缩短,产量降低,品质变差,适当条件下,大麦应当早播。增加施氮量使产量增加,品质增加,氮肥利用效率下降,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和获得高产优质的青贮大麦,大麦施氮量为80kg/hm2较为适宜。

毛鑫[2](2019)在《基于作物模型的渭北旱塬绿肥油菜—冬小麦轮作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土壤肥力衰减、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无污染绿肥代替化肥是一种减少肥料污染的经济、有效方法。作物生长模型是基于计算机语言对作物生理生态过程机理性再呈现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研究。本研究首先根据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大荔试验站多年(2007-2016)油菜生长试验相关数据(包括产量、相关经济性状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油菜生长发育以及高产进行初步探讨;然后根据该站(2009-2015)的产量和物候期数据,选取国内较为主流的3种作物生长模型(STICS、DSSAT和APSIM),利用降水较为丰沛年份的试验数据进行模型率定,分别保证三个模型的校准精度RARE在5%之内,再利用剩余年份试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以期找出适合本地区油菜生长模拟的最优模型;之后为进一步验证所优选出最优模型的模拟精度,对全国5个省份(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的11个试验站点多年(2004-2016)区试试验的油菜产量和物候期进行进一步模拟验证;最后,根据陕西长武连续多年(2005-2015)的冬小麦种植数据,利用所选最优模型对夏休闲-冬小麦和绿肥油菜-冬小麦轮作两种种植模式进行模拟,对比两种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以及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情况,以期对本地区油菜绿肥还田的可行性进行预测。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油菜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结果数与分枝数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产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且主要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来实现,但整体产量存在增加趋势。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及培育耐密性和拥有更多角果数和分枝数的品种是提高油菜产量的主要方向。(2)相较于DSSAT和APSIM模型,STICS模型模拟陕西大荔冬油菜产量以及物候期的精度最高,而对于存在水分胁迫的年份,3个模型的模拟精度均相对较差,尤其是DSSAT模型和APSIM模型。表明这些模型模拟水分胁迫情况下的油菜生长发育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综合分析认为STICS模型是最适合本地区冬油菜生长模拟的模型。(3)通过对5个省份11个站点的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模拟,表明STISC模型在物候期方面模拟精度较高,而对产量和千粒重的模拟精度不够理想,证明该模型在模拟物候期方面存在较大优势,而对于产量形成方面的模拟可能还存在不足,模型对于籽粒建成等方面的描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4)模型模拟结果发现,将夏季休闲改为种植油菜绿肥的种植模式并没有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积极影响,相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然而,油菜绿肥还田能够有效控制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因此对于减少土壤中氮素淋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杨红善[3](2018)在《航天诱变多叶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天诱变育种是一项创新型育种方法,在我国农作物育种上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牧草的航天育种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落后。紫花苜蓿是我国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其多叶性状具有非常重要的育种研究价值。本研究以“神舟3号飞船”搭载的4种紫花苜蓿种子为基础材料,开展有益变异单株的筛选,并以多叶型变异单株为基础材料进行紫花苜蓿新种质的选育,在不同生态区域下评价新种质的农艺性状及品质,进一步利用RNA转录组测序分析了新种质多叶性状的遗传特性。取得如下结果:1、飞船搭载的4个紫花苜蓿品种共得到341株诱变单株,通过连续3年的农艺性状观测,筛选出多叶、高产等8种正向变异类型的44个单株,总变异率为12.9%。其中获得有重要价值的多叶型苜蓿6株,其变异率为1.76%。2、以多叶性状变异株为基础材料,采用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的方法选育出了多叶紫花苜蓿新种质,命名为航苜2号(HM-2)。新种质的品种多叶率平均高达69.75%,比国产多叶品种航苜1号(38.91%)平均提高79.26%,比国外引进多叶品种(WL343HQ、先行者、拉迪诺、惊喜、WL363HQ的平均6.31%)提高1005.39%,与所有对照品种差异极显着(P<0.01)。新种质的多叶性状在不同气候区域表现出很好的遗传稳定性。3、新种质HM-2的干草产量平均达19784.2 kg/hm2,较对照品种显着(P<0.05)提高,比国产对照航苜1号增产7.99%、比亲本对照三得利增产17.44%和比国外对照多叶品种平均增产33.81%。4、新种质HM-2的营养成分较对照明显提高,粗蛋白质含量达到21.8%,比国产航苜1号(21.20%)提高2.83%,比亲本三得利(19.6%)提高11.22%,比国外引进品种(20.38%)提高6.97%。5、新种质HM-2的RNA转录组测序共获得38.89 Gb Clean Data,De novo组装后共获得95,259条Unigene,共筛选获得239个差异基因,146个上调基因和93个下调基因,对照组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基因表达量为0,而试验组有表达量的基因共有28个,对识别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共注释到170个差异表达基因。6、新种质航苜2号(HM-2)已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评审,正在参加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

任海龙[4](2017)在《金花菜的遗传多样性及连锁图谱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苜蓿属(Medicago)大约有87个种,包括了最重要的豆科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在畜牧业生产和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 L)属豆科苜猜属一年生苜蓿,由于低光周期敏感性和春化性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金花菜除能固定大气中的N2,生产出高质量的牧草外,还具有土壤修复、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牧草、饲料、绿肥、草地农业系统、冬季覆盖作物和救荒牧草等领域。除此之外,金花菜还有很多优良的农艺性状:如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持久性、良好的冬季生长能力和耐放牧等,可用于过度放牧或焚烧后退化草场的恢复,被认为是苜蓿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金花菜作为绿色有机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政府的重视,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花菜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不断增加,加工产品也越来越丰富,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多用途豆科牧草。相比快速发展的产业化进程,金花菜的遗传育种工作明显滞后,生产上仍以地方乡土品种为主,缺乏品质优良的高产品种,生产中存在诸多问题尚待解决。开展金花菜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图谱构建无论是对金花菜的品种选育,还是对其他一年生苜蓿,乃至在多年生紫花苜蓿的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不同来源的5份金花菜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温度(5℃、10℃、15℃、20℃、25℃、30℃、35℃、40℃)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种子硬实是限制金花菜萌发的主要因素,不同来源金花菜种子的硬实度差异较大,破除种皮可明显提高金花菜的萌发率;金花菜种子在20℃时萌发率最高,40℃时不能萌发,25℃时幼芽生长最快。(2)不同来源的金花菜在株高、分枝数、叶长、叶宽和刈割产量上普遍存在差异。金花菜草产量与第二次刈割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不同刈割茬次间存在补偿作用。金花菜的主要农艺性状对草产量的影响以第二次刈割产量最大,其后依次为株高、第三次刈割产量、第一次刈割产量、分枝数、叶长、叶宽、第四次刈割产量和根长。(3)金花菜在叶长、叶宽、株高、分枝数、茎粗、茎叶比、鲜重、干重、鲜干比等性状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株高和分枝数的变异最大,可作为区分不同金花菜材料的重要形态学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和株高呈极显着显着正相关;分枝数、茎粗和茎叶比呈极显着正相关;鲜重和干重呈极显着正相关;茎粗与鲜重和干重呈着正相关。该结果对金花菜基于表型性状的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通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包括23.68 Mb个读长的6.26 Gb的数据量,87,207个高质量的SLAF标签,其中25,616个SLAF标签为多态性标签,平均测序深度为11.37×。在25,616个多态性SLAF标签中,共获得SNP标记 52,237 个。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菜的核酸多样性(θω = 0.0045 and π = 0.0043)水平与蒺藜苜蓿相当。通过全基因组SNP标记可以把10份不同来源的金花菜材料分成野生型、栽培型和中间型3个类群,这种划分与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相一致,但与地理来源不相关。野生型可能是栽培型的祖先种,并且具有较高的核酸多样性,栽培型和野生型类群遗传分化明显,群体间基因交流很少。本研究开发了大量的SNP标记,这些全基因组SNP标记将为我们更好的理解金花菜的遗传驯化历史及种群间的关系提供帮助。(5)以金花菜材料“海安”为父本,“温岭”为母本,进行人工杂交,构建了一个由124个单株组成的F2代作图群体。测序共得到85.18 Gb原始数据,包括了 453.95 M的长度在100 bp左右双端读长数据。通过信息分析,共得到261,501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的SLAF标签23,221,多态率为8.88%,亲本平均测序深度为32.39×;子代平均测序深度8.27×。在23,221个多态性SLAF标签中,有17,345个标签成功通过基因型编码,占74.70%。通过筛选去除质量低、缺少亲本信息、严重偏分离和其他不适合构建图谱的标记,最终共有2,408个SLAF标记连锁到图谱上。最终构建了含有7个连锁群,总图距839.01 cM,平均图距0.35 cM的高密度金花菜遗传连锁图谱。遗传图谱的标记总数为2,408个。最大的连锁群LG6,有324个标记,覆盖195.28cM,相邻标记间最大距离为0.60 cM;LG1是最密的连锁群,包括760个标记,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19 cM;最小的连锁群是LG4,含有162个标记,长度65.68 c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35 cM。本研究构建了金花菜首张遗传连锁图谱,这张高密度遗传图谱将为金花菜重要性状的QTL定位、比较谱图的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帮助。同时,本研究共定位了与金花菜产量相关的7个农艺性状的9个QTLs,分别位于LG1、LG3和LG6上,包括控制叶长的2个QTLs、控制叶宽的1个QTL、控制分枝数的1个QTL、控制株高的1个QTL、控制初花期天数的1个QTL、控制单株干重的1个QTL和控制单株荚重的2个QTLs。

高婷[5](2016)在《宁夏3个区域苜蓿品种生产力与品质对刈割制度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13-2015年,在宁夏3个区域以13个不同秋眠级的紫花苜蓿品种作为供试材料。从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营养品质、抗寒性和越冬率等多个方面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对不同刈割处理的响应,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刈割体制(刈割频度)下,同一苜蓿品种在同一区域的再生速度无显着差异,而再生强度、株高、单株干重存在显着差异,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存在极显着差异,表明新建刈割制度优于传统刈割制度。2.相同刈割体制下,(1)同一苜蓿品种在不同区域的产量因子和营养指标差异极显着,吴忠>盐池>彭阳。说明同一苜蓿品种在引黄灌区(吴忠)的生产性能优于扬黄灌区(盐池),更优于雨养农业区(彭阳);扬黄灌区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优于雨养农业区,在雨养农业区的表现最差。(2)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同一区域的再生强度、株高、单株干重和干草产量存在显着差异,但其干鲜比、茎叶比、粗蛋白、NDF、ADF和RFV等营养指标均无显着差异。表明在同一区域苜蓿品种的品质与其秋眠等级没有相关性。但,品种的选择会极大地影响其产量因子和草产量。3.相同秋季刈割处理下,(1)同一苜蓿品种在宁夏不同区域的株高、茎粗、分枝数、单株鲜重和干草产量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三地排序是吴忠>盐池>彭阳,且随着秋眠级的增加各项产量因子在三地的差异逐渐加大,其中株高吴忠比盐池由1.10倍增至1.46倍,比彭阳由1.30倍增至1.87倍;单株鲜重吴忠比盐池由1.07倍增至1.85倍,比彭阳由1.40倍增至2.86倍;干草产量吴忠比盐池由1.12倍增至1.67倍,比彭阳由1.32倍增至2.11倍。(2)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同一区域的产量因子存在显着差异,在吴忠的趋势为WL363>WL354≥WL343>WL440>WL319>WL168,表明随秋眠级的增加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越大(WL440除外)。在盐池的趋势为W L343≥WL354>WL319>WL363>WL440>WL168,显示秋眠级为3级和4级的苜蓿品种适宜在扬黄灌区种植。在彭阳的趋势为WL319>WL168>WL354≥WL343>WL363>WL440,显示秋眠级为2级和3级的苜蓿品种适宜在雨养农业区种植。4.不同秋季刈割处理下,同一区域同一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存在显着差异,在吴忠表现为秋季刈割时间越晚越好。在盐池表现为中秋时节刈割最后一次为宜。在彭阳表现为9月初进行最后一次刈割。5.在宁夏3个区域,苜蓿越冬率与其根部干物质、棉籽糖、精氨酸和氨基酸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7-0.96之间);与蔗糖、可溶性糖、精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全氮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75-0.83之间)。但,苜蓿越冬率与淀粉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三地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88和-0.86。另外,苜蓿越冬率与其根部水苏糖和天冬氨酸的含量不存在显着相关。6.研究显示,宁夏引黄灌区相同刈割制度,不同土壤类型和质地的两个地区,种植同一紫花苜蓿品种其株高、分枝数、茎叶比、干鲜比、粗蛋白、NDF、ADF等产量因子和营养因子均存在显着差异,干草产量存在极显着差异。表明在灌淤土和壤土中种植紫花苜蓿的经济效益更高。

江院,张向前,解新明,卢小良[6](2016)在《光周期对青饲玉米耐高氮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说明以光周期敏感型‘华农1号’青饲玉米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N1(75kg/hm2)、N2(225kg/hm2)、N3(375kg/hm2)3个氮素水平和3个光周期处理(16h、13h和10h),分析了其在不同光照长度条件下耐高氮胁迫的能力,探讨光周期对玉米氮高效相关的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16h光照处理下,玉米植株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比10h处理增加了113.19%、45.73%和97.71%,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比10h处理分别提高97.90%和60.24%,且根长、根体积、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在16h和10h处理下差异极显着;16h处理与10h处理叶片数的平均相差值(12)显着,根系直径随光周期延长逐渐减小,但光周期对植株分蘖数无显着影响。(2)‘华农1号’青饲玉米地下部和地上部部分农艺性状指标,在16h长光照处理下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表现出耐高氮胁迫的生物学特征;在10h短光照处理下氮素水平过高相关性状指标反而下降。(3)随着光照时间逐渐延长,地上部生物量逐渐显着增加。研究发现,光周期敏感型‘华农1号’青饲玉米具有较强的耐高氮能力,长光周期促进了其植株营养生长阶段的生长发育,增强了其对高氮的适应能力。

渠晖[7](2016)在《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的栽培利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农区种草是实现我国畜牧业现代化,促进粮食、经济、饲用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江下游农区地处亚热带,降水丰沛、热量充足,发展农区种草有很大的潜力。但这一地区是典型的“稻-经”二元种植模式地区,在饲草生产方面缺少适宜的品种和栽培技术。此外,该地区高温多雨,干草的加工调制受到限制,青贮成为保证全年粗饲料供应的重要手段。所以,筛选研究适于当地生态环境下种植的青贮饲料作物并研发配套的高产栽培利用技术,对长江下游农区种草养畜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甜高粱(Sorghum bicolor)为多用途C4植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物产量高、再生性好,是干旱地区的优良饲用作物。我国长江下游农区传统上将其作为嗜好作物零星种植。能否利用甜高粱抗逆和再生的优良特性,在潮湿多雨气候条件下用作青贮作物栽培利用?国内外少有报道。本研究以青贮玉米为参照,研究了甜高粱(cv.Hunnigreen)的干物质生产性能、营养价值、青贮品质和利用价值,论证了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的可行性。另外,通过系列的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生产性能、氮素利用率、光合作用、营养价值、青贮发酵品质和干物质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提出了甜高梁在长江下游农区高产栽培和青贮利用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下游农区农田生态条件下,甜高粱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远高于青贮玉米,分别为青贮玉米的1.54, 1.47和1.73倍。甜高粱的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与青贮玉米相当;青刈饲用及青贮品质的稳定性优于青贮玉米。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栽培利用潜力巨大。2.两年的施氮试验表明,长江下游农区甜高粱适宜的施氮量为200~400 kg N·hm-2,在该施氮范围内,DM产量高,氮素利用率高,氮素流失少。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株高是决定DM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且不受施氮水平影响。茎叶比和叶面积指数对DM产量的影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存在差异。施氮水平低于100 kg N·hm-2时,茎叶比对DM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P=0.925),叶面积指数对DM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P=0.162);施氮水平为200kgN·hm-2和300kgN·hm-2时,茎叶比对DM产量的影响降低(P=0.073 ),叶面积指数对DM产量的直接作用增加(P=0.797);而施氮水平为400 kg N·hm-2和500 kg N·hm-2时,茎叶比和叶面积指数对DM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负值(P=-0.125, P=-0.040)。这表明,高氮水平下的合理密植对甜高粱高产更为关键;而在较低施氮水平下,收获时间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平衡作用更加突显。3.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光合作用有显着影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随施氮量和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在300 kg N·hm-2施氮水平,刈割3次处理下达最大值。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和羧化效率(CE)也均在刈割3次处理下达最大值,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合。说明适当提高施氮量和增加刈割次数有利于提高甜高粱的光合能力。但是,高氮和高频刈割处理下暗呼吸速率(Rd)增大。因此,甜高粱干物质产量并没有与Pn同时在刈割3次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说明施氮水平与刈割次数的适当平衡,是提高甜高粱光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此外,随着生长期内刈割次数的增加,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有增大的趋势。4.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饲草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有显着影响。结果表明,CP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 )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别在300 kg N·hm-2和225 kg N·hm-2处理下达最大值。两者对氮肥的不同响应,导致最终青贮发酵品质的不同。施氮量≥225 kg N·hm-2时,青贮甜高粱的pH值和乳酸含量无显着增加,丁酸和NH3-N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施氮处理。刈割2次处理下的CP含量最大,且有较高的WSC含量和适宜的含水量,因此在青贮过程中CP损失最小(9.7%),青贮后NH3-N含量最低,pH值低于刈割3次处理,费氏得分较高。虽然青贮后丁酸含量高于刈割3次处理,但两者无显着差异。因此刈割2次处理的甜高粱更适于青贮利用。5.干物质体外瘤胃消化特性的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对甜高粱饲草干物质降解率(DMD)无显着影响,但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最大产气量在300 kg N·hm-2处理下达最大,但与150 kg N·hm-2和225 kg N·hm-2处理无显着差异。发酵产物中,除异丁酸(IBA)和异戊酸(IVA)外,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及其组分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300 kg N·hm-2下达最大,但与225 kg N·hm-2处理无显着差异,乙酸/丙酸(A/P)在225 kg N·hm-2处理下达最大。(CO2/CH4(CCP)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增施氮肥虽然会增加CH4产量,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乙酸浓度。DMD和NDFD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但最大产气量却随刈割次数的增大而减小。发酵产物中除IBA外,TVFA及其组分均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刈割2次处理下的AA和A/P均显着高于其他刈割处理,且CCP高于其他刈割处理。施氮处理对青贮饲料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与青贮原料基本一致,但刈割处理对青贮饲料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与青贮原料稍有不同。刈割2次处理下的青贮原料,其发酵产生的PA与其他刈割处理无显着差异,而青贮饲料发酵产生的PA显着低于其他别割处理,说明刈割2次处理的甜高粱青贮后,其瘤胃发酵类型更趋向于乙酸型。综合分析发酵酸和产气量,施氮量150 ~ 225 kgN·hm-2,全生长季内刈割2次处理下的甜高粱,更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的发酵。综上所述,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可以用作青贮作物进行栽培利用,在其生长期内施氮225 kgN·hm-2,刈割2次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较好的饲草品质。

杨明君[8](2010)在《施氮量和丰产剂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生长发育与产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青饲玉米由于具有营养价值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木质素含量低、单位面积产量高等优点和茎、叶、穗均可利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本研究选用青饲玉米“白顶一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对比试验、性状考察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丰产剂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施氮水平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存在显着影响。每小区施用0.1Kg尿素处理条件下叶片的数量、主茎生长量、茎直径、小区茎总产量、小区叶总产量、小区总产量分别为13.9片、190.5cm、1.98cm、13.28Kg、17.57Kg、30.85Kg;每小区施用0.15Kg尿素处理条件下上述各值分别为12.2片、192.5cm、2.18cm、15.33Kg、20.92Kg、36.25Kg;每小区施用0.2Kg尿素处理条件下上述各值分别为14.5片、203.6cm、2.3cm、20.09Kg、24.12Kg、44.21Kg。高氮水平处理各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优势,每小区施用0.2Kg尿素有利于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使其叶的数量最多,茎的高度最高、直径最大,叶重及茎重最高,整个小区产量最高,其产量比使用0.1kg尿素处理的增产43.3%。2、施用丰产剂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产生显着影响。施用丰产剂处理条件下青饲玉米“白顶一号”叶片的数量、主茎生长量、茎直径、小区茎总产量、小区叶总产量、小区总产量分别为15.47片、185.67cm、2.44cm、27.84Kg、17.58Kg、45.42Kg,而对照未施用丰产剂处理条件下上述各值分别为13.6片、205cm、2.12cm、14.56Kg、15Kg、29.56Kg。施用丰产剂处理植株叶片的数量增多,茎矮化、变粗,叶重及茎重增加,提高小区产量,施用丰产剂处理比不施用丰产剂产量提高53.65%。说明在青饲玉米“白顶一号”的栽培过程中,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和增施丰产剂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生物产量提高。

余刚[9](2009)在《菠菜侧根对硝酸盐的吸收和还原能力对地上部分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硝酸盐对于人体的危害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为了深入研究蔬菜中硝酸盐的生理机制,为蔬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持,本试验以硝酸盐累积存在显着差异的3个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inn.)品种,S18、S20和S31为材料,通过砂培方法,对现有蔬菜硝酸盐积累研究中涉及较少的根系特征与地上硝酸盐累积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的根系特性主要包括反映根系吸收能力的根系形态、根系吸收动力学参数,反映还原能力的根系活力、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氨基本组成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菠菜在不同供氮不平下,不同部位的硝酸盐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菠菜植株各部位的NO3-含量均增加,各部位间NO3-含量排序为短缩茎>叶柄>主根>侧根>叶片,品种间为S31>S20>S18。但不同的品种、不同器官对供氮水平的响应并不相同,可能存在一个NR活性激发的临界值。但全氮水平仅在叶片中差异显着,且叶片中高于叶柄中,进一步研究表明,叶片对NO3-的还原利用能力是其NO3-低于叶柄的重要原因之一。2.菠菜根系中氨基酸变化在品种、供氮水平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根据差异特点可分为4类:①供氮水平和品种间均有差异,这类氨基酸种类最多,主要有:脯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半胱氨酸;②品种间无差异,仅对供氮水平有显着的响应差异,这类氨基酸有: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③对供氮水平无响应,仅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这类氨基酸有:甲硫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丙氨酸;④氮水平和品种间均无差异,这类氨基酸仅赖氨酸1种。此外,精氨酸和色氨酸无检出。高氮条件下根中氨基酸含量与地上硝酸盐含量呈负相关关系。3.不同品种菠菜根系NR活力存在显着差异,且随施氮水平升高,活力增加,其活力与地上NO3-含量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地上部分NO3-含量之间成负相关。4.以地上NO3-含量的最低的S18和最高的S31分析侧根中硝酸盐、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占总氮的含量比例,结果也表明根系中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在总氮中所占比例增加,地上NO3-含量则将低。5.试验中3种菠菜对NO3-的Km值大小排序为S31>S18>S20,最大吸收速率Vmax的大小顺序分别为S20>S18>S31。重点比较S18和最高的S31结果表明,S18对环境中的NO3-亲和力高于S31,吸收速率也大于S31,但地上NO3-含量却低于S31。因此,吸收能力强不会导致地上硝酸盐累积。结论,菠菜中NO3-主要积累在还原活力较低、输导组织所占比例较高的部位,如短缩茎、叶柄中。根系中氨基酸变化复杂,可以分为4种变化趋势。根系的中NR活力强,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有助于降低地上部分NO3-含量的累积,表明根系的还原力对地上硝酸盐累有重要影响。而根系的吸收能力强不会导致地上硝酸盐累积。

张哲[10](2009)在《早收早播对紫云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的适宜播种期为九月上旬~十月中旬,收获期为五月上旬-五月下旬,但是由于紫云英具有无限生长的习性,只要光、温、水、肥条件适宜,就能在较长的季节里不断地现蕾、开花和结实。研究早收、早播对争取季节、夺取高产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本试验在湖南省气候条件下,研究提早收获紫云英和种植紫云英对紫云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旨在为加代繁殖和对其生育期进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应用于生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第一批开花的四个紫云英品种进行标记,分别在25天,30天,35天,40天,45天后,进行收获,采用物理磨擦处理紫云英种子,测定发芽率以及发芽势,结果表明:大叶青早熟在4月20日进行收获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较高,进一步验证后可应用于生产。2.分别于2008年4月、5月、6月分别进行播种紫云英,比较不同播种期、不同处理对紫云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播种期,施肥+半干旱处理对紫云英作用明显,在形态特征上随着播种期的推移(湖南本地温度逐渐升高)叶片颜色变淡,而表现最好的为4月8日播种施肥+加常规灌溉的处理的紫云英,而且在不同播种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的紫云英,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各生理指标表现较好。3.对紫云英的花芽分化准备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花萼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雌蕊和雄蕊原分化期、花粉、胚珠形成期等六个时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4月8日播种的紫云英较5月11日、6月12日播种的紫云英花芽分化的速度慢,于6月25日进行花芽分化的最后一个时期,5月11日与6月12日播种的紫云英,虽然初期长势较快,但经过花萼原基分化期后无花芽分化迹象,且随着夏季温度过高,植株不同程度的萎蔫或死亡。

二、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饲料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饲料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栽培措施对青贮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刈割对青贮作物的影响
        1.1.1 刈割对青贮作物产量的影响
        1.1.2 刈割对青贮作物品质的影响
        1.1.3 最佳刈割时间
        1.1.4 刈割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1.2 播种密度对青贮作物影响
        1.2.1 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1.2.2 种植密度对品质的影响
    1.3 播期对青贮作物的影响
        1.3.1 播期对出苗的影响
        1.3.2 播期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1.3.3 播期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1.4 不同灌溉定额对饲用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1 水分对饲用作物产量的影响
        1.4.2 水分对饲用作物品质的影响
    1.5 氮肥运筹对饲用作物的影响
        1.5.1 施氮对饲用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5.2 施氮对饲用作物产量的影响
    1.6 青贮发酵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1.6.1 青贮原理
        1.6.2 青贮发酵影响因素
    1.7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立题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不同刈割期对北疆地区青贮大麦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刈割期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刈割期对大麦鲜草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2.2.3 刈割期对大麦饲用品质的影响
        2.2.4 刈割期对大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3 不同播种密度对大麦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产量、干物质含量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青贮原料品质的影响
        3.2.4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青贮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4 播期对青贮大麦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播期对大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2 不同播期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4.2.3 不同播期对大麦干、鲜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
        4.2.4 不同播期对大麦青贮原料品质的影响
        4.2.5 不同播期对大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5 施氮量对青贮大麦生产性能、氮肥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试项目和方法
        5.1.4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氮量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5.2.2 不同施氮量对大麦干、鲜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2.3 不同施氮量对大麦青贮原料品质的影响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基于作物模型的渭北旱塬绿肥油菜—冬小麦轮作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绿肥及相关模型研究进展
        1.2.1 绿肥研究介绍
        1.2.2 油菜绿肥介绍
        1.2.3 油菜作物模型研究进展
        1.2.4 利用作物模型模拟绿肥进展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菜产量构成及高产探讨
    2.1 材料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油菜数据采集
    2.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油菜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关系分析
        2.2.1 结构方程模型和AMOS软件
        2.2.2 油菜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关系分析
        2.2.3 其他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油菜区试试验数据分析
        2.3.2 油菜产量各性状相关关系分析
        2.3.3 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单株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3.4 油菜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菜作物模型优选
    3.1 材料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模型简介
        3.1.3 数据获取
        3.1.4 模型的校正与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模型物候期模拟比较
        3.2.2 不同模型产量和千粒重模拟比较
        3.2.3 不同模型模拟精度比较
        3.2.4 不同模型对土壤水分与腾发量的模拟比较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多站点长时间验证
    4.1 材料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模型选取
        4.1.3 数据获取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TICS模型对物候期的模拟
        4.2.2 STICS模型对产量相关的模拟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肥油菜-冬小麦轮作下产量和土壤水氮模拟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冬小麦试验地概况
        5.1.2 绿肥模拟介绍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冬小麦产量变化
        5.2.2 土壤水分变化对比
        5.2.3 土壤氮素变化对比
        5.2.4 氮素淋溶比较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油菜产量与经济性状相关分析
        6.1.2 多模型优选
        6.1.3 模型多年分多站点模拟验证
        6.1.4 油菜绿肥轮作模拟
    6.2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试验数据采样
    附录 B 模型操作界面
致谢
个人简历

(3)航天诱变多叶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紫花苜蓿及其品种选育
        2.1.1 紫花苜蓿概述
        2.1.2 紫花苜蓿的品种选育
        2.1.3 多叶性状紫花苜蓿的研究
    2.2 航天诱变育种
        2.2.1 概念
        2.2.2 机理
        2.2.3 特点
        2.2.4 发展现状
    2.3 牧草的航天诱变育种
        2.3.1 草品种的航天搭载信息
        2.3.2 草品种航天搭载后的研究现状
        2.3.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紫花苜蓿航天诱变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2.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 紫花苜蓿航天诱变材料的筛选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的航天搭载
        3.2.2 航天搭载材料的种植
        3.2.3 诱变单株筛选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成活率
        3.3.2 变异类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多叶紫花苜蓿新种质的选育及多点评价试验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新种质选育
        4.2.2 试验材料
        4.2.3 试验区概况
        4.2.4 试验区设计及种植
        4.2.5 测试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物候期
        4.3.2 株高
        4.3.3 多叶率
        4.3.4 产草量
        4.3.5 叶茎比
        4.3.6 各品种综合差异性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新种质HM-2与同类型多叶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比较试验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区概况
        5.2.3 试验区设计与种植
        5.2.4 测试项目及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株高
        5.3.2 多叶率
        5.3.3 叶茎比
        5.3.4 干草产量
        5.3.5 营养成分
        5.3.6 单位面积蛋白质总量
        5.3.7 各指标差异性分析
        5.3.8 各指间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HM-2新种质RNA转录组测序分析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目的
        6.2.3 试验内容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6.3.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6.3.3 Unigene功能注释
        6.3.4 基因结构分析
        6.3.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6.3.6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创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金花菜的遗传多样性及连锁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金花菜概况及研究背景
        1.1 金花菜的植物学特征
        1.2 金花菜的起源与分布
        1.3 金花菜的价值及应用
        1.3.1 金花菜的菜用价值
        1.3.2 金花菜的饲用价值
        1.3.3 金花菜的药用价值
        1.3.4 金花菜的绿肥作用
        1.3.5 金花菜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作用
    2 金花菜在苜蓿属进化研究中的意义
        2.1 苜蓿属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2.2 金花菜在苜蓿属进化中的地位
    3 苜蓿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3.1 遗传多样性概述及研究方法
        3.1.1 遗传多样性概述
        3.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3.2 苜蓿属主要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3.3 金花菜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4 苜蓿属植物的遗传图谱构建及应用
        4.1 遗传图谱作图群体的选择
        4.1.1 F1群体
        4.1.2 BC群体
        4.1.3 F2及其衍生群体
        4.1.4 RIL群体
        4.1.5 DH群体
        4.2 遗传图谱作图标记的选择
        4.3 遗传图谱的构建方法
        4.4 苜蓿属植物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4.5 苜蓿属植物的比较图谱研究进展
        4.6 苜蓿属植物的QTL定位
        4.6.1 QTL定位方法简介
        4.6.2 苜蓿属植物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金花菜生产性能相关性状的研究
    第一节 金花菜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1.1 温度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2.1.2 温度对种子萌发时间的影响
        2.1.3 温度对种子胚根生长速度的影响
        2.2 破除种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 讨论
        3.1 温度对金花菜种子的萌发的影响
        3.2 金花菜种子硬实现象对萌发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金花菜农艺性状和草产量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来源
        1.2 试验方法
        1.2.1 小区设计
        1.2.2 测定方法
        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材料间的农艺性状比较
        2.2 不同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农艺性状与草产量的灰色关联度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金花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第一节 金花菜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田间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性状调查及考种结果
        2.2 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SLAF-seq技术的金花菜SNP标记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种植情况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1.4 SLAF文库构建及测序
        1.5 SLAF标签的获得和SNP标记的开发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的质量评估结果
        2.2 SLAF建库评估
        2.3 测序数据及SLAF标签分析
        2.4 基于SLAF标签的SNP标记开发
        3 讨论
        3.1 SLAF-seq技术在SNP标记开发的可行性
        3.2 SNP标记在一年生苜蓿上的应用展望
        4 小结
    第三节 金花菜基因型的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1.3 SNP标记的开发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1.4.1 核酸多样性和中性检验
        1.4.2 进化树和群体结构
        1.4.3 群体分化指数Fst和选择清除
        1.4.4 基因流推断和Mantel测试
        1.4.5 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花菜的核酸多样性水平评估及中性检验
        2.2 金花菜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3 金花菜的群体分化分析
        2.4 金花菜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及和地理分布关系
        3 讨论
        3.1 SNP标记在金花菜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可行性
        3.2 金花菜的核酸多样性水平
        3.3 金花菜遗传多样性的群体分化分析
        3.4 金花菜基因流与Mantel测试分析
        3.5 金花菜在中国的起源和分布推测
        4 小结
第四章 金花菜遗传图谱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作图群体构建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1.4 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杂种鉴定
        1.5 SLAF文库构建及测序
        1.6 多态性SLAF标签编码
        1.7 遗传图谱构建
        1.7.1 上图标记筛选
        1.7.2 绘制连锁群
        1.7.3 连锁分析
        1.7.4 比较图谱构建
        1.8 QTL定位
        1.8.1 群体表型测定及数据统计分析
        1.8.2 QTL定位方法与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花菜基因组DNA的质量评估结果
        2.2 SLAF建库评估
        2.3 测序数据及SLAF标签分析
        2.4 多态性SLAF标签编码
        2.5 遗传图谱构建
        2.6 遗传图谱评估
        2.6.1 遗传图谱基本信息统计
        2.6.2 上图标记SNP信息统计
        2.6.3 偏分离标记信息统计
        2.6.4 上图标记完整度统计
        2.6.5 单体来源评估
        2.6.6 连锁关系评估
        2.7 基于比较图谱的共线性分析
        2.8 金花菜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2.8.1 金花菜F2群体重要性状的统计分析
        2.8.2 金花菜重要性状的QTLs分析
    3 讨论
        3.1 金花菜遗传图谱的意义
        3.2 金花菜重要性状的QTL定位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宁夏3个区域苜蓿品种生产力与品质对刈割制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环境因子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2.2 苜蓿秋眠性的研究
        1.2.3 苜蓿抗寒性的研究
        1.2.4 苜蓿再生性的研究
        1.2.5 苜蓿光合生理的研究
        1.2.6 播期对苜蓿的影响
        1.2.7 刈割制度对苜蓿的影响
        1.2.8 苜蓿生产性能的研究
        1.2.9 GDD在苜蓿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不同区域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对刈割制度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田间试验设计
        2.1.4 刈割处理设计
        2.1.5 测定内容及方法
        2.1.6 气象资料来源
        2.1.7 试验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宁夏3个区域气温及GDD变化
        2.2.2 不同区域苜蓿传统刈割制度与新建刈割制度下GDD的差异
        2.2.3 不同区域苜蓿品种在不同刈割体制下的再生性能比较
        2.2.4 不同刈割体制下苜蓿品种各产量因子的差异
        2.2.5 不同刈割制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
        2.2.6 刈割制度对不同秋眠级苜蓿品质性状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2.3.1 不同刈割制度对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2.3.2 经济效益分析
        2.3.3 在不同区域分别建立苜蓿质量标准
第三章 不同区域苜蓿品种生产力对秋季刈割时间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田间试验设计
        3.1.4 秋季刈割处理设计
        3.1.5 测定内容及方法
        3.1.6 试验统计
    3.2 结果分析
        3.2.1 秋季刈割对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第一茬产量因子的影响
        3.2.2 秋季刈割对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年干草产量的影响
        3.2.3 宁夏同一区域秋季刈割对苜蓿品种干草总产量的影响
        3.2.4 不同区域秋季刈割对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影响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3.3.1 不同区域秋季刈割对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3.3.2 筛选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苜蓿品种并建立合理的秋季刈割制度
第四章 不同区域秋季刈割时间对苜蓿品种抗寒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田间试验设计
        4.1.4 取样设计
        4.1.5 取样方法
        4.1.6 测定内容
        4.1.7 试验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秋季刈割对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越冬率的影响
        4.2.2 秋季刈割与苜蓿品种秋眠级和越冬率的相关性
        4.2.3 秋季刈割对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4.2.4 苜蓿根部干物质含量与茎叶生长量的相关性
        4.2.5 秋季刈割对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根部N含量的影响
        4.2.6 不同区域秋季刈割对苜蓿品种根部C含量的影响
        4.2.7 不同区域苜蓿品种根部干物质、碳和氮含量与其越冬率的相关性
    4.3 讨论与结论
        4.3.1 秋眠性与越冬率和抗寒性的关系
        4.3.2 秋季刈割与苜蓿根部干物质和干草产量的相关性
        4.3.3 秋季刈割与苜蓿品种越冬率、根部干物质和碳氮含量的相关性
第五章 同一区域不同立地条件对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5.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5 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试验地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养分含量分析
        5.2.2 不同试验区域苜蓿产量因子与品质因子对比
        5.2.3 相关性分析
        5.2.4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苜蓿品种生产力及品质聚类分析
    5.3 讨论与结论
        5.3.1 土壤类型和质地对苜蓿产量因子的影响
        5.3.2 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光周期对青饲玉米耐高氮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氮处理对收获期玉米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2.2 不同光照处理和氮素水平对收获期植株生长的影响
        2.2.1分蘖数
        2.2.2株高
        2.2.3茎粗
        2.2.4叶片数和叶面积
        2.2.5地上部生物量
    2.3 光氮复合处理对收获期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 讨论

(7)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的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区种草的意义
        1.1.1 保障粮食安全
        1.1.2 促进畜牧业发展
        1.1.3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1.2 长江下游农区发展种草的需求
    1.3 甜高粱研究概况
        1.3.1 甜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1.3.2 甜高粱的利用价值
        1.3.3 国内外甜高粱的饲用研究
    1.4 饲用作物主要栽培利用技术研究概况
        1.4.1 施氮对饲用作物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1.4.2 刈割对饲用作物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1.5 青贮饲料的研究和利用概况
        1.5.1 青贮发酵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1.5.2 长江下游农区饲料作物青贮利用概况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的青贮利用潜力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2.3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
        2.2.4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农艺性状
        2.3.2 营养价值
        2.3.3 青贮品质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施氮对甜高粱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4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氮水平对甜高粱农艺性状的影响
        3.3.2 施氮水平对甜高粱干物质产量的效益分析
        3.3.3 甜高粱干物质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
        3.3.4 不同施氮水平对干物质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互关系的影响
        3.3.5 施氮水平对甜高粱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施氮对甜高粱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3.4.2 施氮对甜高粱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2.3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
        4.2.4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光合特性的影响
        4.3.2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光合响应曲线的影响
        4.3.3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营养价值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区概况
        5.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营养价值的影响
        5.3.2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青贮发酵特性的影响
        5.3.3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营养价值的影响
        5.4.2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青贮品质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干物质体外瘤胃消化特性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区概况
        6.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6.2.3 体外产气和降解特性的测定
        6.2.4 数据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产气动态变化的影响
        6.3.2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体外产气特征的影响
        6.3.3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消化性能的影响
        6.3.4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6.4 讨论
        6.4.1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消化及产气特征的影响
        6.4.2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对甜高粱体外发酵模式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
    7.1 全文讨论
        7.1.1 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7.1.2 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的栽培利用技术
        7.1.3 施氮水平和刈割次数与甜高粱青贮品质的关系
    7.2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8)施氮量和丰产剂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生长发育与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青饲玉米的研究进展
    1 青饲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1.1 品种选育
        1.2 品比试验研究
    2 青饲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1 播期、播法研究
        2.2 栽培密度研究
        2.3 施肥技术研究
        2.4 收获期研究
    3 青饲玉米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3.1 光周期对青饲玉米植株影响的研究
        3.2 施肥效应对青饲玉米植株影响的研究
    4 青饲玉米的市场开发前景
        4.1 青饲玉米是开辟饲料资源的主要途径
        4.2 青饲(青贮)玉米是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第二章 "白顶一号"青饲玉米
    1 特征特性
    2 营养与饲用价值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精细整地
        3.2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3.3 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3.4 主要病虫害、草害及其防治
        3.4.1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3.4.2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3.4.3 主要杂草及其防治
        3.5 适时收获
第三章 施氮量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生长发育与产量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观测内容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2.1.1 对叶生长的影响
        2.1.2 对主茎生长规律的影响
        2.2 不同施氮量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产量的影响
        2.2.1 对小区总产量的影响
        2.2.2 对小区茎总产量的影响
        2.2.3 对小区叶总产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丰产剂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生长发育与产量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观测内容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用丰产剂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植株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2.1.1 对叶生长的影响
        2.1.2 对主茎生长规律的影响
        2.2 施用丰产剂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产量的影响
        2.2.1 对小区总产量的影响
        2.2.2 对小区茎总产量的影响
        2.2.3 对小区叶总产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菠菜侧根对硝酸盐的吸收和还原能力对地上部分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影响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因素
        1.1.1 影响硝酸盐积累的内部因素
        1.1.2 施肥种类和用量对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1.1.3 影响硝酸盐积累的其他环境条件
    1.2 硝酸还原酶与硝酸盐累积的关系
        1.2.1 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硝酸盐的累积
        1.2.2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调节
        1.2.3 与硝酸盐累积相关的其他酶类
    1.3 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
        1.3.1 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
        1.3.2 根系吸收硝酸盐的调控
    1.4 降低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措施
        1.4.1 选育硝酸盐含量低的蔬菜品种
        1.4.2 科学施肥
        1.4.3 采收时期合理
        1.4.4 合理灌水并且改善其他环境条件
        1.4.5 配合施用添加剂
        1.4.6 建立适合的耕作制度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置与材料培养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硝酸盐含量的测量
        2.3.2 全氮的测量
        2.3.3 侧根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量
        2.3.4 侧根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量
        2.3.5 侧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量
        2.3.6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量
        2.3.7 根系吸收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2.3.8 根系活力的测定
        2.3.9 根系长度、一级侧根数、二级侧根数的测量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NO_3~-的空间分布
        3.1.1 菠菜各个部位硝酸盐含量分析
        3.1.2 地上部分硝酸盐含量
        3.1.3 侧系与地上NO_3~-积累的相关性
    3.2 全氮含量
    3.3 氨基酸含量
        3.3.1 经柠檬酸循环(TCA cycle)形成的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3.3.2 经糖酵解途径(EMP pathway)氨基酸的含量
        3.3.3 经磷酸戊糖途径(PPP pathway)和莽草酸途径(Skikimate pathway )合成的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3.3.4 S18 与S31 含量的比较
    3.4 硝酸还原酶的活性
    3.5 根系对NO_3~-的吸收
        3.5.1 根系特征
        3.5.2 吸收动力学
        3.5.2.1 根系吸收动力学曲线
        3.5.2.2 根系活力
        3.5.3 根对氮的利用
第四章 讨论
    4.1 根系吸收动力学特性与地上部分硝酸盐含量之间的关系
    4.2 侧根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地上部分硝酸盐含量之间的关系
    4.3 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对地上部分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4 侧根中氨基酸对地上部分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5 根系活力对地上部分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6 硝酸盐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4.6.1 硝酸盐对根系长度的影响
        4.6.2 硝酸盐对一级侧根和二级侧根数目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早收早播对紫云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紫云英的研究进展
        1.1 紫云英的研究现状
        1.2 对紫云英种子的研究
        1.3 紫云英的栽培与管理
        1.4 外界因素对紫云英的影响
        1.5 紫云英的应用前景
        1.6 展望
    2 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现状
    3 不同播种期对作物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4 花芽分化解剖学研究
        4.1 光和花芽分化的关系
        4.2 低温春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4.3 赤霉素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5 研究目标与内容
        5.1 研究目标
        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早收对紫云英发芽率以及发芽势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早播对紫云英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期株高间的差异
        2.2 不同播种期紫云英叶绿素含量间的差异
        2.3 不同播种期可溶性糖含量间的差异
        2.4 不同播种期紫云英相对电导率间的差异
    3 小节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时期紫云英花芽分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云英花芽分化过程
        2.1.1 花芽分化准备期
        2.1.2 花序原基分化期
        2.1.3 花原基分化期
        2.1.4 花萼原基分化期
        2.1.5 花瓣原基、雌蕊和雄蕊原分化期
        2.1.6 花粉、胚珠形成期
        2.2 不同月份播种的紫云英种子花芽分化的观察
    3 讨论
        3.1 紫云英花芽形态分化的时期
        3.2 不同时期播种的紫云英种子之间花芽分化的差异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不同收获期紫云英种子发芽率的试验
    2 不同播种期经过不同处理的紫云英生理指标的测定
    3 紫云英花芽分化的时期的划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饲料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栽培措施对青贮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赵准.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基于作物模型的渭北旱塬绿肥油菜—冬小麦轮作可行性研究[D]. 毛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3]航天诱变多叶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研究[D]. 杨红善. 兰州大学, 2018(10)
  • [4]金花菜的遗传多样性及连锁图谱构建[D]. 任海龙. 扬州大学, 2017(12)
  • [5]宁夏3个区域苜蓿品种生产力与品质对刈割制度的响应[D]. 高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6]光周期对青饲玉米耐高氮的调控效应[J]. 江院,张向前,解新明,卢小良. 西北植物学报, 2016(02)
  • [7]甜高粱在长江下游农区用作青贮作物的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 渠晖.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8]施氮量和丰产剂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生长发育与产量影响的研究[D]. 杨明君.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2)
  • [9]菠菜侧根对硝酸盐的吸收和还原能力对地上部分硝酸盐含量的影响[D]. 余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早收早播对紫云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张哲.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光周期遗传特性对青草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