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N/OFF源模型的信元损耗分析

基于ON/OFF源模型的信元损耗分析

一、基于ON/OFF信源模型的信元丢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霍淑艳,吕胜杰[1](2010)在《基于ATM网络的信元丢失率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基于ATM技术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网络环境下,建立了ON-OFF模型,并对基于ON-OFF模型下的ATM网络信元丢失率进行了简要探讨和分析,得到信元丢失率的闭环表达式,并参考当前文献中提出的一些方法得出了一些的结论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顾月峰[2](2006)在《宽带卫星网络资源调度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卫星网络飞速的发展,人们对多媒体业务的需求急剧上升,而如文件传输、电邮和网络浏览等数据业务的需求将超过传统的话音业务。如何在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的QoS(Quality of Service)同时,减小数据业务的时延成为卫星网络资源调度所关注的问题。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一些常用的卫星资源调度算法,特别是基于流量估计的WRR(Weighted Round Robin)调度算法,它能够对VBR(Variable Bit Rate)业务进行很好的支持。但是这些算法都集中在为高优先级业务提高QoS而牺牲UBR(Unspecified Bit Rate)业务的平均时延。因此本文在基于流量估计的资源调度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宽带卫星网络下能够保证高级别类业务QoS,同时又能够有效地降低UBR业务时延的时延均衡(Delay Equalization)调度算法,它是基于对VBR或ABR业务时延的预测,均衡时延的方法,保证VBR或者ABR业务QoS的同时,将节省的时隙分配给UBR业务。通过动态轮循的方式尽可能的将每一TDMA帧的利用率提高,从而提高卫星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并尽可能减少UBR业务的时延。论文通过对卫星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结构、卫星接入以及MAC(Media Access Control)协议的研究,将提出的基于时延均衡的调度算法在卫星网络中实现。这种调度策略将大部分的复杂计算功能集中到地面段,星上部分实现比较简单,因此对星上处理影响非常小。最后,论文将仿真结果与WRR调度算法在平均时延、地面缓冲区大小、信元丢失率、TDMA帧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的调度算法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能够在保证VBR或ABR业务流不同的QoS前提下,有效地减少UBR业务流端到端时延。

李妍[3](2006)在《ATM上的视频业务建模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基于ATM实现的B-ISDN中,各种业务的数据被划分成固定长度的信元在网络中进行传输、交换等各种处理,这种在同一个网络中综合实现各种业务是ATM带来的优越性,其代价是在网络中必须要处理不同突发业务。突发是指各种业务信元流的随机性。因此,怎样对网络中信元流的特性进行描述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研究在ATM网上的视频流传输,构建能精确反映视频源统计特性的模型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在统计复用的背景下研究视频模型。在本论文中,我们讨论了三种视频源模型:自回归模型、马尔科夫调制流体流模型、马尔科夫调制泊松过程模型(MMPP)。自回归模型在给应用视频业务的网络行为的仿真提供简单的编码的视频源设计的表达式时是有用的,在描述随时间变化的比特率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自回归模型不易用于缓冲区大小的分析或在宽带网络、基于信元或分组网络中时延的确定,因此必须引入其它模型例如流体流或MMPP模型来分析网络中视频业务的影响。前两种模型用使复合马尔科夫链模型的一阶矩和二阶矩与测量的统计量相匹配的方法对丢失概率的性能进行分析,而MMPP模型用直方图近似方法进行分析。 然而,无论何种模型都不能适用于缓冲区大小的所有区域。所以,我们分别使用术语“信元”区域和“突发”区域来分析小缓冲区和大缓冲区域。MMPP的直方图模型适用于信元区域,而流体流模型适用于突发区域。我们使用一个双随机过程对视频业务到达进行建模,引入一个简单的连接技术使我们能够很容易把两个区域的盐线连接,从而得到一个随着缓冲区大小而变的平滑的丢失概率曲线。

宋振峰[4](2005)在《无线ATM中基于正交码预约和时隙动态分配算法的多媒体业务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无线ATM能提供保证QoS的端到端的多媒体业务的能力,所以近年来有关无线ATM的研究正在广泛开展。多址接入协议(MAC)是无线ATM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只有采用高效的多址接入协议,才能公平、合理地使用频率资源,进而提高系统的容量。 论文首先回顾了无线ATM的发展状况、网络结构、关键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接下来又讨论了不同业务源(如CBR、VBR、ABR和UBR)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本论文所使用的仿真方法——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法;进而又阐述了多址接入协议的重要性,总结了无线ATM中的各种多址接入协议;最后,论文对已有的PRMA++协议进行了改进,即在预约时隙采用正交码,这样当有几个分组同时申请预约时隙时可避免发生碰撞。另外,考虑到带宽的限制,为了使无线ATM中多媒体业务的QoS得到保证,论文将一种动态时隙分配算法应用到突发业务。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使用正交码预约和信道动态分配算法的PRMA++协议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机仿真。从分析和仿真结果可知,改进的PRMA++协议的时隙利用率比其它的适合于多媒体业务的协议(如PRMA、PRMA++)的时隙利用率要高,而且系统中多媒体业务的性能要比没有使用信道动态分配算法的系统好;另外,改进的协议可以避免信元碰撞和增加信道利用率,提高VBR话音和VBR图像业务的统计复用增益,提高话音终端的容量。因此,可以说改进的PRMA++协议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算法,能够满足无线ATM网络中VBR话音、VBR图像和UBR数据业务对服务质量QoS的要求,而且也是未来无线ATM网络将采用的MAC协议中有竞争力的一种协议。

庞斌[5](2003)在《高性能路由器的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新的应用类型的出现对网络互连的核心设备—路由器的性能和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十年中,Internet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网络,其骨干链路的带宽和流量都呈现爆炸性增长的态势,要求路由器能提供快速的分组转发技术;与此同时,随着Internet的商业化,用户对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路由器根据应用的需求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如何在保证吞吐量的同时满足分组在带宽、延迟和丢失率等方面的要求是高性能路由器QoS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传统的只提供无差别服务的路由器相比,支持QoS的高性能路由器不仅要利用交换和并行处理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吞吐率,而且需要在体系结构、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的算法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满足Internet未来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拥塞控制、接纳控制和输入排队调度算法等三个方面对高性能路由器中的QoS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贡献有:在拥塞控制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路由器实现网络拥塞控制,提出了二阶段分布式拥塞控制方案,它将传统的基于末端系统的端到端控制分为核心网络控制和接入网络控制两个阶段,根据网络的具体情况分别控制拥塞。在核心网络拥塞控制的实现上,提出了基于速率和队列控制的近似公平带宽分配算法(RQ-AFB),主要面向当前的Internet结构,根据传输流的速率和队列长度动态地调整分组的丢弃概率,有效地解决了自适应和非自适应传输流之间的不公平带宽分配问题;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基于边界节点的聚集拥塞控制(EB-ACC),主要面向区分服务模型,通过在网络的边界节点引入自适应的流量调节算法,重点解决了聚集间的不公平性和拥塞崩溃问题。在接入网络拥塞控制的实现上,阐述了基于边界节点和基于主机的控制方案。在接纳控制方面,提出了面向区分服务网络的接纳控制方案(DS-CAC),重点阐述了DS-CAC方案中的信令处理过程和在分布式环境下对连接请求的串行化处理,并给出了基于边界节点、基于带宽代理以及同时利用边界节点和带宽代理实现的方案;提出了一种保证统计型QoS的接纳控制算法,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聚集到达速率二阶矩数字特征和QoS约束来估计路由器的可用带宽;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在网络资源不够用的情况下的连接接入问题,提出了QoS适应算法并应用到面向对象的视频流的传输中。在输入排队调度方面,本文重点研究了支持多服务类的输入排队路由器的体系结构(MC-IQR),提出了支持多服务类的虚拟输出排队(MC-VOQ)结构和用于保证多种服务类QoS的层次调度结构,并在现有算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保证确定型的延迟服务和保证带宽服务的调度算法。

杨宇翔,周廷显[6](2002)在《基于随机逼近动态带宽分配的CAC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TM网络中 ,基于动态带宽分配的CAC ,既可以提高ATM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又能保证业务的QoS要求。本文运用自适应随机逼近算法研究了ON/OFF信源模型的带宽估计及接入问题。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 ,随机逼近算法能较好地逼近实际值。与神经网络方法相比 ,随机逼近算法的特点是不需要离线训练 ,也不需要已准备好的样本 ,它能在网络实际运行中自动调整自动收敛

许福永,焦利[7](2001)在《ATM网络流量控制的一种新的模糊监控算法》文中认为为了克服现有 ATM网络流量控制参数固定和不灵活的缺点 ,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监控算法 ,并给出了合适的模糊控制规则 .这种新算法能够根据信源参数有效地调整监控参数 ,动态性能较好 ,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控制功能 .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 ,这种新的模糊监控算法在降低信元丢失率、改进突发源的响应速度及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都要优于简单漏桶算法 ,也证明了该算法对 ATM网络中现有业务的有效性 .这种新的模糊监控算法在 ATM网络和其他网络的性能改善与评价中可获得广泛应用 .因此 ,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具有重要价值 .

刘建辉,谢振磊,石琳[8](2001)在《基于离散MMDP信源模型的ATM网络排队性能仿真》文中认为该文在建立离散MMDP信源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ATM网络排队性能 ,得出了信元的平均丢失率及平均延迟时间与传输带宽及缓存单元数量的近似关系 ,从而为连接允许控制 (CAC)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池灏[9](2001)在《宽带无源光网络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可供选择,从xDSL到HFC等。但是从长远来讲,它们只是过渡性方案。在有线接入领域,由于光纤的带宽优势,无源光网络(PON)技术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尤其是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TM-PON或称APON)被誉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宽带接入解决方案,它结合了ATM的多业务、多比特率支持能力和无源光网络的带宽、成本优势。 本文的工作集中于宽带无源光网络系统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的研究和设计、协议性能分析以及其他与MAC协议相关内容的研究。 首先讨论了IP与ATM之争,并研究了APON上传递IP包的可能方式。作为介质共享的树形网络,APON需要介质访问控制协议(MAC)协调各终端对上行信道的访问,避免冲突。MAC协议在整个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系统的性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APON中居于核心地位。ITU-TG.983建议的推出使APON的发展走上了标准化之路,但它并未对MAC协议作出明确规定,并指明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与其他介质共享网络相比,APON的树性结构具有特殊性,这对MAC协议提出了特殊要求。随机接入控制方法虽然具有简单和易于扩展的特点,但是无法满足电信级的时延和吞吐量要求,因而不适用于APON系统。中央控制基于预约的带宽分配算法是APON的首选,它具有良好的时延和吞吐量特性。作为整个ATM网络的一部分,APON必须能与ATM网络的流量监控措施保持协调一致,其要求是尽量降低信元流的时延抖动。各类协议都有各自的带宽分配和抖动控制策略。本文给出分段均匀间隔MAC协议,均匀间隔和分段分配带宽的策略可以使协议自动地随负载状况变化而调整,既很好地控制了抖动,又提高了带宽效率。排队理论和计算机仿真是研究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几类典型协议作了成功的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也表明了分段均匀间隔协议的有效性。 SuperPON是APON的扩展,它支持更多的用户,覆盖更广的范围并提供更高的比特率。由于其多用户和大时延的特点,APON的MAC协议并不适用于SuperPON。作者设计的协议中,根据不同时延要求,提供半静态和动态的带宽分配方法,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自适应于系统的负载状况,最大限度改善了非实时业务的性能。 最后还探讨了PON的发展趋势,以及将WDM技术引入PON的几种可行方案。 本文的主要贡献可简单归纳为: 1.采用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对各类MAC协议(包括作者为APON设计的分段均匀间隔MAC协议和和为SuperPON设计的分优先级自适应MAC协议)及其确定的网络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2.在综合分析各类带宽分配算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套符合ITU-T规范的APON系统MAC协议一分段均匀间隔MAC协议,均匀间隔和分段分配带宽的策略既能很好地控制抖动,又提高了带宽。并对该协议的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总负载为0.8的情况下,CBR流的时延值和抖动值分别被控制在1ms和0.36ms以内(在10-5分位点上);浙江大学搏士学位论文 3.针对SaperPON系统多用户、大时延的特点,完整地提出了一套S呷rPON 的MAC协议一分优先级自适应MAC协议,不同优先级满足不同的业务 需求,对于实时业务采用无须预约的半静态带宽分配法,而非实时业务的 申请微时隙接入自适应于系统的负载状况,在固定分配和随机接入间动态 切换,兼顾了系统吞吐量和时延特性的要求。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当系 统负载为0石时,实时业务的接入时延和时延抖动几乎可以忽略以0.lins\ 而非实时业务的时延和抖动亦基本上被控制在2.sins和1.4ms以内。

汪一鸣,吴红卫,左晓莹[10](2000)在《与多媒体信源模型弱相关的ATM复接器监管方案》文中提出本文提出一种与信源模型弱相关的复接器监管方案———采用模糊漏桶控制方法改变令牌产生速率 ,对多媒体信源接入实施动态带宽分配。用MMBP模型及其合成讨论了该方案的可能性 ,给出了模糊控制方案和规则。计算机仿真表明 ,在多个不同速率不同特性的语音、图像、数据信源接入时 ,该方法能很好地满足低时延低丢失的要求 ,提高带宽利用率 ,使ATM技术的异步和统计复用特性被有效、充分地利用。

二、基于ON/OFF信源模型的信元丢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ON/OFF信源模型的信元丢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TM网络的信元丢失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ON-OFF模型的建立
    2.1 单一业务源
    2.2 多业务源
3 信元丢失率分析
4 结论及展望

(2)宽带卫星网络资源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宽带卫星网络资源调度算法研究现状
        1.3.1 宽带卫星网络所支持的业务
        1.3.2 宽带卫星网络MAC 协议的研究现状
        1.3.3 调度算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卫星接入和资源调度
    2.1 系统组成模型
    2.2 卫星接入技术
        2.2.1 多址接入技术
        2.2.2 卫星连接允许控制
        2.2.3 带宽按需分配MAC 协议
    2.3 卫星资源调度管理
        2.3.1 资源管理逻辑结构
        2.3.2 资源分配方式
    2.4 卫星资源调度算法
        2.4.1 宽带卫星资源调度算法基本结构
        2.4.2 一些经典的星上调度算法
        2.4.3 WRR 调度策略
        2.4.4 基于流量估计的WRR 调度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时延均衡的资源调度策略
    3.1 减少UBR 业务时延的经典方法
    3.2 WFQ 调度策略的不足
    3.3 基于时延均衡的调度策略
        3.3.1 时延均衡调度策略的基本思想
        3.3.2 地面段实现
        3.3.3 空间段实现
        3.3.4 DE 调度策略的主要参数和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时延均衡调度算法仿真性能分析
    4.1 仿真框架及参数设置
    4.2 仿真模型分析
        4.2.1 信源模型
        4.2.2 地面站发射和接收模块
        4.2.3 星上处理模块
    4.3 仿真性能分析
        4.3.1 平均端到端时延
        4.3.2 地面终端的缓冲区容量
        4.3.3 信元丢失率和帧利用率
        4.3.4 偷取因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致谢

(3)ATM上的视频业务建模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量模型的发展
    1.2 建立恰当通信量模型的意义
    1.3 视频业务模型
第2章 统计复用视频流建模的基本知识
    2.1 ATM技术基础
        2.1.1 ATM技术概述和进程
        2.1.2 ATM协议
    2.2 视频技术基础
第3章 视频业务的建模和性能分析
    3.1 自回归模型
    3.2 视频复用的流体模型
        3.2.1 复用小型信源模型
        3.2.2 流体流方法分析复用小型信源模型
    3.3 视频业务的MMPP模型
        3.3.1 视频源的量化
        3.3.2 确定参数
        3.3.3 理论上的解释和严格数学证明
        3.3.4 直方图模型和小型信源模型的比较
    3.4 双随机过程——信元区域和突发区域
        3.4.1 信元区域和突发区域的概述
        3.4.2 连接信元区域和突发区域的技术
第4章 结论
    4.1 流体流模型中系统参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4.1.1 信源数N对丢失概率的影响
        4.1.2 利用率ρ对丢失概率的影响
    4.2 MMPP模型中系统参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4.2.1 利用率对缓冲区占用的影响
        4.2.2 信源数(或复用)对缓冲区占用的影响
        4.2.3 信源数(或复用)与利用率对丢失概率的影响
    4.3 连接信元/突发区域
        4.3.1 信元区域的丢失概率讨论
        4.3.2 M/M/1/K模型对确定性到达结论的验证
        4.3.3 实现信元/突发区域的连接
    4.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4)无线ATM中基于正交码预约和时隙动态分配算法的多媒体业务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无线 ATM技术综述
    2.1 引言
    2.2 无线 ATM的原理
        2.2.1 ATM的基本原理
        2.2.2 无线 ATM的原理
    2.3 无线 ATM的协议分层与参考模型
    2.4 无线 ATM的关键技术
        2.4.1 物理层技术
        2.4.2 多址访问控制协议
        2.4.3 差错控制
        2.4.4 无线 ATM通信网的移动管理
    2.5 无线 ATM的业务需求
    2.6 国外的研究状况及现有的试验系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业务源的建模和计算机仿真
    3.1 引言
    3.2 服务质量(QoS)简介
        3.2.1 业务质量分类和 QoS的概念
        3.2.2 业务质量(QoS)的描述参数
        3.2.3 网络对 QoS的分层支持
        3.2.4 QoS管理
    3.3 业务源模型描述
        3.3.1 多媒体业务的分类
        3.3.2 ON/OFF模型
        3.3.3 具体业务源模型描述
    3.4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3.4.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概念
        3.4.2 离散系统的基本要素
        3.4.3 离散系统仿真模型的结构
        3.4.4 离散系统仿真的基本策略
        3.4.5 编程语言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线 ATM中的 MAC层协议
    4.1 多址接入(MAC)协议的概念及分类
    4.2 无线ATM中的 MAC层协议
    4.3 无线 ATM中几种典型的 MAC层协议
        4.3.1 分组预约多址(PRMA)协议及其几种改进的协议
        4.3.2 分组预约多址接入/动态指配(PRMA/ DA)协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 ATM中基于正交码预约和时隙动态分配算法的多媒体业务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使用正交码预约的 PRMA++协议
        5.2.1 本文所采用的无线 ATM系统的传输机制
        5.2.2 使用正交码预约的 PRMA++协义
    5.3 信道的动态时隙划分算法(DSAA)
        5.3.1 NRTT UBR数据业务的 DSAA算法
        5.3.2 RTT VBR话音业务的 DSAA算法
        5.3.3 RTT VBR图像业务的 DSAA算法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1 系统仿真参数
        5.4.2 仿真流程图
        5.4.3 仿真结果及性能曲线图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高性能路由器的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考虑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1.5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路由器QoS的相关技术
    2.1 路由器的相关技术
        2.1.1 路由器的结构
        2.1.2 路由器的分类
    2.2 路由器QoS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2.1 QoS的基本概念
        2.2.2 路由器数据平面的QoS机制
        2.2.3 路由器控制平面的QoS机制
    2.3 Internet QoS网络模型
        2.3.1 集成服务模型
        2.3.2 区分服务模型
        2.3.3 多协议标签交换
        2.3.4 对路由器设计的影响
第三章 近似公平带宽分配算法
    3.1 二阶段分布式拥塞控制的系统方案
        3.1.1 网络参考模型
        3.1.2 核心网络的拥塞控制
        3.1.3 接入网络的拥塞控制
    3.2 RQ-AFB算法
        3.2.1 算法概述
        3.2.2 算法的实现
    3.3 性能评价
        3.3.1 TCP和UDP之间的公平性
        3.3.2 UDP传输流之间的公平性
        3.3.3 算法的动态性
        3.3.4 实验结果的总结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边界节点的聚集拥塞控制
    4.1 相关研究工作
    4.2 体系结构
        4.2.1 出口节点的结构
        4.2.2 入口节点的结构
        4.2.3 QoS控制分组的结构
        4.2.4 速率控制算法
    4.3 性能评价
        4.3.1 拥塞崩溃
        4.3.2 公平性
        4.3.3 分组的丢失率和队列长度
        4.3.4 实验结果的总结
    4.4 实现的考虑
    4.5 结论
第五章 面向DiffServ网络的接纳控制
    5.1 相关研究工作
        5.1.1 IntServ网络的接纳控制
        5.1.2 DiffServ网络的接纳控制
    5.2 接纳控制方案DS-CAC
        5.2.1 网络和流量模型
        5.2.2 集中式的接纳控制
        5.2.3 分布式的接纳控制
        5.2.4 混合式的接纳控制
        5.2.5 接纳控制方案的总结
    5.3 核心算法
        5.3.1 本地测量
        5.3.2 可用带宽估计
        5.3.3 接纳控制
        5.3.4 估计延迟限度
    5.4 接纳控制方案的应用
    5.5 性能评价
        5.5.1 可接纳区域
        5.5.2 多节点网络
    5.6 实现的考虑
    5.7 结论
第六章 支持多服务类的输入排队调度算法
    6.1 VOQ路由器
        6.1.1 逻辑结构
        6.1.2 性能评价
        6.1.3 算法分类
    6.2 基于最大匹配的算法
        6.2.1 最大匹配算法
        6.2.2 极大匹配算法
    6.3 基于最大权重匹配的算法
        6.3.1 最大权重匹配算法
        6.3.2 无记忆的极大权重匹配算法
        6.3.3 有记忆的极大权重匹配算法
        6.3.4 算法的比较
    6.4 基于稳定婚姻的算法
    6.5 支持多服务类的输入排队路由器
        6.5.1 体系结构
        6.5.2 支持奖赏服务的调度算法
        6.5.3 支持确保服务的调度算法
    6.6 结论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历

(6)基于随机逼近动态带宽分配的CAC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动态带宽估计的CAC模型
2 自适应带宽估计算法
3 仿真
4 结论

(7)ATM网络流量控制的一种新的模糊监控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
    1.1 信源模型
    1.2 简单漏桶算法
    1.3 模糊控制
    1.4 新的模糊监控算法模型
2 计算机仿真实验
    2.1 模糊控制器设计
        2.1.1 输入与输出的模糊量化
        2.1.2 模糊控制规则
        2.1.3 模糊判决
    2.2 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及讨论
3 结论

(8)基于离散MMDP信源模型的ATM网络排队性能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ATM网络信源模型
    2.1 离散MMDP信源模型的建立
    2.2 MMDP信源参数的确定
3 MMDP信源排队性能分析
    3.1 MMDP信源模型分析
    3.2 MMDP/D/1/K排队模型近似求解
        1) MMDP/D/1/K排队模型的近似
        2) GeomS/D/1/K排队模型队长概率分布的迭代计算
        3) 信元平均丢失率及平均延迟时间估计
        ①信元平均丢失率
        ②信元平均延迟时间
4 MMDP信源排队性能的计算机仿真

(9)宽带无源光网络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接入网的发展现状
        1.1.1 基于铜缆的xDSL接入技术
        1.1.2 无线接入网
        1.1.3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
        1.1.4 光接入网
    §1.2 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PON)
        1.2.1 ATM和IP的技术特点
        1.2.2 ATM与IP技术的融合
        1.2.3 ATM和IP各自的位置
        1.2.4 APON网络的整体结构
        1.2.5 业务
        1.2.6 APON网络的分层结构
        1.2.7 IP over APON
        1.2.8 APON系统实现所需的关键技术
    §1.3 关于APON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1.3.1 MAC协议的分类
        1.3.2 固定分配的多路接入协议(FAMA)
        1.3.3 按需分配的多路接入协议(DAMA)
        1.3.4 随机接入协议
        1.3.5 自适应协议
        1.3.6 各类协议在APON系统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PON典型MAC协议分析和分段均匀间隔MAC协议设计
    §2.1 引言
    §2.2 协议的一般考虑
    §2.3 ATM流量监控措施与MAC协议
    §2.4 几类典型的MAC协议
        2.4.1 Global-FIFO协议
        2.4.2 BPP协议
        2.4.3 分优先级的MAC协议
        2.4.4 其他
    §2.5 G.983建议研究
        2.5.1 测距方法
        2.5.2 搅动
        2.5.3 传输会聚层要求及其与MAC协议的关系
    §2.6 分段均匀间隔MAC协议设计
        2.6.1 帧结构
        2.6.2 许可分配方案
        2.6.3 协议评估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AC协议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协议性能的理论分析
        3.2.1 MAC协议和信元时延
        3.2.2 ONU缓存器队列长度分析
        3.2.3 上行信元传输时延分析
        3.2.4 理论分析计算结果及其与仿真结果的比较
    §3.3 仿真工具
        3.3.1 APON排队系统模型
        3.3.2 流程模型
        3.3.3 计算机仿真流程图
        3.3.4 几个问题
    §3.4 信源模型和流量模型
    §3.5 分段均匀间隔MAC协议仿真结果及性能比较
        3.5.1 信元传输时延
        3.5.2 信元时延抖动
        3.5.3 各协议所需开销
    §3.6 协议的鲁棒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SuperPON的MAC协议研究和设计
    §4.1 引言
        4.1.1 SuperPON概念
        4.1.2 主要技术难点
    §4.2 MAC协议考虑
        4.2.1 SuperPON的MAC协议要求
        4.2.2 各类带宽分配策略及其在SuperPON中的应用
        4.2.3 SuperPON的MAC之重要特点
        4.2.4 MAC协议和信元时延抖动
    §4.3 已有的PON协议及其在SuperPON中的应用
        4.3.1 MACNET
        4.3.2 BT APON
        4.3.3 Alcatel APON
        4.3.4 带周期性轮询的漏桶算法
        4.3.5 成帧管道轮询
        4.3.6 成帧预约—利用移动天花板算法
    §4.4 分优先级自适应MAC协议设计
        4.4.1 带宽分配和服务规则
        4.4.2 信息流组织和帧结构
        4.4.3 分优先级的许可分配方案
        4.4.4 评估
    §4.5 分优先级自适应MAC协议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WDM-PON
    参考文献
致谢
缩略语
附录:作者在攻博期间发表和提交的论文

(10)与多媒体信源模型弱相关的ATM复接器监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信元模型
3 复接器模型
4 模糊控制算法
5 计算机仿真结果
6 结论

四、基于ON/OFF信源模型的信元丢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TM网络的信元丢失率分析[J]. 霍淑艳,吕胜杰.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0)
  • [2]宽带卫星网络资源调度算法研究[D]. 顾月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12)
  • [3]ATM上的视频业务建模与性能分析[D]. 李妍.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7)
  • [4]无线ATM中基于正交码预约和时隙动态分配算法的多媒体业务性能分析[D]. 宋振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 [5]高性能路由器的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研究[D]. 庞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3(02)
  • [6]基于随机逼近动态带宽分配的CAC研究[J]. 杨宇翔,周廷显. 高技术通讯, 2002(03)
  • [7]ATM网络流量控制的一种新的模糊监控算法[J]. 许福永,焦利. 兰州大学学报, 2001(06)
  • [8]基于离散MMDP信源模型的ATM网络排队性能仿真[J]. 刘建辉,谢振磊,石琳. 计算机仿真, 2001(03)
  • [9]宽带无源光网络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研究与设计[D]. 池灏. 浙江大学, 2001(01)
  • [10]与多媒体信源模型弱相关的ATM复接器监管方案[J]. 汪一鸣,吴红卫,左晓莹. 通信学报, 2000(05)

标签:;  ;  ;  ;  ;  

基于ON/OFF源模型的信元损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