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密山灌区典型水田设计

浅谈密山灌区典型水田设计

一、浅谈密山灌区水田典型区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虎[1](2021)在《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文中认为北疆干旱荒漠地区地处我国西北牧区,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草畜失衡、灌溉水管理粗放、饲草水肥响应等基础研究相当薄弱,本研究针对该区域灌溉饲草地建设中所面临的灌溉用水规律不明晰、饲草作物系数缺失、灌溉水管理策略缺乏、水肥利用效率低、施肥量与灌水量时空不协调等问题,以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要试验对象,并结合苏丹草、披碱草等当地优势且常见的饲草作物,通过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开展单作和混间播条件下非充分灌溉试验、水肥耦合试验,从水量平衡原理、饲草作物水模型、灌溉水优化配置、作物混间播高产栽培和水肥耦合理论等角度,提出单作灌溉饲草作物灌溉关键指标和灌溉制度;通过分析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产出效应及灌溉水效益,提出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最优间播组合模式;优选了缺资料地区ET0简化计算方法,并对FAO推荐的饲草作物系数Kc进行了修正;基于最小二乘法确定了苏丹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的饲草作物水模型,并采用动态规划法对灌溉水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不同可供水量条件下饲草地灌溉水管理决策方案;构建了单作条件和混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料的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并提出最佳水肥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规模化高效开发利用饲草地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饲草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紫花苜蓿在全年中收获两茬,每茬生长期约为60 d,充分灌溉条件下需水量为690 mm。全生育期连续受旱时,需水量为607 mm,仅为充分灌溉时的88%;苏丹草的需水量随着作物受旱情况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充分灌溉的需水量为431 mm,重旱条件下需水量仅为充分灌溉的48.0%;青贮玉米抽穗—开花期不灌水条件下需水量最小,仅为341.0 mm,为充分灌溉时的60%。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产量最大时的灌溉定额分别为407 m3/亩、264 m3/亩和367 m3/亩,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时的灌溉定额为367 m3/亩、172 m3/亩和286 m3/亩。间播条件下,采用2行青贮玉米与12行紫花苜蓿组合可以得到较多的粗蛋白质、钙以及磷,而紫花苜蓿单作是营养产出最高的种植模式。4行青贮玉米与8行紫花苜蓿间播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并且对地表会起到较好的覆盖作用,能在保证较低需水水平下(需水量为660.5mm),得到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0计算方法优选与Kc值修正以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的ET0为标准,通过比较与其他4种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在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时段FA056 PM法与FAO Penman法和IA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PT法和HS法计算的ET0较FAO56 PM计算值总体偏大,且偏差较大。IA法所需要的气象资料仅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并且计算结果有较高精度,IA法可以代替FA056 PM法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完成ET0计算。经过修正后,青贮玉米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8、0.96、1.03和0.7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2。苏丹草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66、0.77、0.91、和0.84,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80。紫花苜蓿第一/二茬的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快速生育期的Kc分别为0.94/0.51、1.03/1.18、0.86/1.0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3。苏丹草、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全生育期修正后的全生育期作物系数Kc较FAO56推荐值,分别提高了10.00%、13.04%、5.38%。(3)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苏丹草均为充分灌溉条件下产量最高,苏丹草产量与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紫花苜蓿在返青-分枝期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苏丹草全生育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受重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青贮玉米在抽穗-开花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连续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需(耗)水量与饲草料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Jensen模型、Stewart模型和Jensen模型来进行模拟预测,三种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51%、9.24%和9.25%,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作物各自生长最为敏感阶段分别是紫花苜蓿的分枝-孕蕾期(第一茬)、苏丹草的灌浆-乳熟期和青贮玉米的苗期。(4)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当灌溉供水量M出现轻度紧缺时(紫花苜蓿420 mm≤M≤500 mm、苏丹草250mm≤M≤360 mm、青贮玉米200 mm≤M≤450 mm),应分别优先保证紫花苜蓿蔓枝延长期、苏丹草孕穗开花期和青贮玉米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当灌溉供水量十分紧张时(紫花苜蓿M≤420 mm、苏丹草M≤250 mm、青贮玉米M≤200 mm),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应分别优先保证第二茬开花成熟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5)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膜下滴灌青贮玉米,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拔节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茎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青贮玉米株高增长最快的处理为高肥轻旱,在不受旱和轻度受旱条件下,青贮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中旱和受重旱条件下,中肥和低肥的叶面积指数相当。灌溉量在250m3/亩,追肥施肥量在10 kg/亩,青贮玉米产量可达3000 kg/亩。当灌溉量、追肥施肥量大于上述量时,产量增加幅度不大。水利用效益最大的是高肥重旱处理,化肥利用效益和水肥耦合效益均为低肥不受旱处理;产值较高的为高肥不受旱、中肥不受旱和中肥轻旱处理。紫花苜蓿和不同饲草进行混间播时,混播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组合,施农家肥量1231 kg/亩,灌溉定额为240 m3/亩;间播的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施农家肥量2248.9 kg/亩、灌溉定额180 m3/亩。混播条件下饲草生育期内最大需水强度为5.73 m3/(亩·天),混播饲草料作物干旱年灌水8次,灌溉定额为240m3/亩。混间播饲草地饲草料作物在需水强度、产量、肥料利用等方面都由于单作饲草地。

常秀红[2](2020)在《盘山县水田灌区灌溉渠道改造设计要点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盘山县水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中现状渠道存在的破损、坍塌、渗漏等一系列问题,需对灌溉渠道进行改造。以灌区内典型灌溉渠道为例,从灌水率、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流量以及灌溉渠道断面比选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的设计成果用于整个灌区灌溉渠道的设计方案,可为同类型渠道提供设计参考依据。

刘今博[3](2019)在《乡村水利设施再利用视角下的韶山灌区“活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国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同时也不断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三农”问题依旧突出。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而乡村开展产业化发展道路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国内现存数千座规模不一的水利设施,在水利灌溉方面发挥了巨大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当前,多数水利设施凭借其较为良好的水文生态景观,在水利设施再利用的前景中将展现出不可小觑的外溢价值。但目前,较多灌区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乡村人口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条件较差、景观资源割裂等困境。现阶段,对国内外水利设施再利用的研究缺乏足够的关注,尤其是缺乏关注相关的规划设计对摆脱当前困境、活化片区、实现地方振兴的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回顾地方活化、景观生态学及出谋等理论概述,以乡村水利设施再利用为视角,借鉴河南红旗渠、江西赣抚平原灌区水利设施再利用的实践案例,以实地调查、多学科综合研究、定性分析法等为突破,以韶山灌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韶山灌区人口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发展阻力问题,解构梳理韶山灌区的资源要素。基于空间活化目标开展资源评价,进而分析得到韶山灌区景观资源的分类分级评价,以进一步指导地方活化实践。其次,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韶山灌区“活化”的主要规划策略,从空间结构到土地利用协调、景观组织和分区策略、线状资源组织、节点激活等方面,均提出了解决方案与实现路径。以此推动韶山灌区的乡村振兴与产业提升,充分发挥水利景观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尝试为该领域的研究贡献力量,并希望能为后续规划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汪鹤[4](2018)在《五常市灌区农业灌溉水价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迅猛增长。在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对水资源的质和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农业用水为最大的用水部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使得原本就“供不应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用水矛盾升级。因此,寻求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迫切,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灌溉水价是实现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五常市灌区农业灌溉水价偏低、水价制定机制不健全,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故本文对五常市灌区农业水价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五常市灌区为研究区。以合理制定农业灌溉水价为切入点,大量查阅国内、外农业水价制定相关理论及方法。针对五常市灌区农业灌溉水价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明晰水价内涵的基础上,选取符合区域发展的水价制定模式。首先,从三个视角对农业灌溉水价进行核算。其一,从供水者视角计算灌溉水价为0.314元/m3,采取全成本水价模型计算;其二,从用水者视角计算灌溉水价为0.45元/m3,充分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其三,从地区水资源丰缺程度视角计算研究区水资源价格为0.829元/m3。其次,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分析三个视角水价对总水价的影响程度,得出各水价的权重系数,计算得综合水价为0.449元/m3。最后,在合理制定农业灌溉水价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区域的农业灌溉水价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本次研究结合前沿方法与研究区农业灌溉水价现状,同时顺应五常市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农业灌溉水价,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周璐[5](2018)在《江苏省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和水费征收制度探讨》文中提出运用现代先进量水技术合理确定灌溉水价水费政策,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已成为当前及今后提高灌区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根据江苏大型平原自流灌区特点,选择和研制价格低、精度高、水头损失小、计量读数方便的量水设备,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灌区节约用水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江苏大型平原自流灌区洪金灌区为例,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针对江苏沿运大型平原自流灌区洪金灌区的特点及灌区分级量水的要求,在建筑物量水、堰槽量水和专用量水计(设备)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分别对洪金灌区干渠首、县域分界闸、支渠或直挂斗渠首和典型区农渠量水,提出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洪金灌区干渠首与县域分界闸量水主要功能是管理部门内部上下级水权分配、灌溉水量配置,为此,建议采用建筑物量水、数据可传输。支渠首或直挂斗渠首量水主要功能是水量配置,对规则的衬砌渠道建议采用水位~流量关系的标准断面量水、现场可读或数据传输;对不规则的衬砌渠道或土渠,采用水头损失小的长喉道量水槽量水。典型末级渠道或农户用水的量水功能主要是水费收缴,需要现场可读,根据末级渠道断面小、规格少的特点,开发了不需现场率定的定型渠段量水方法。该大型平原自流灌区分级量水方案,可供我省大型平原灌区参考;(2)针对大型平原自流灌区斗农渠水力学特点,在标准断面渠槽量水的基础上,开发了不需现场率定、工厂化生产的定型断面量水槽系列产品,该量水方法水头损失小、造价低、精度高。开发的量水槽包括T形量水槽、U形量水槽,断面分40cm、60cm、80cm三个规格,比降分1/500、1/1000二档,计12种产品。该12种产品可装水表现场计量、读数,也可各自配备太阳能电池或锂电池、动力电源,将量水信息传输至管理所或农民用水者协会。(3)根据洪金灌区农业用水定额和指标,确定灌区初始水权,通过对供水成本分析和各级渠道过水量计算,完成农业水价的分级测算,为农业水费分级计价和水费征收提供依据。

李金玲[6](2016)在《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韶山银河旅游区两点一轴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具有凝聚时代人心、激发大众情感、彰显时代精神的价值与功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建国初期艰难的条件下,人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完成了令人惊叹的灌区水利工程,红色文化在灌区工程修建过程中孕育、萌芽、生长、成熟。如何通过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展现红色文化这一特色主题,开展观光、休闲、度假及科学、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国内外相应的论述研究甚少。因此,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本文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灌区型水利风景区与红色文化的关系,分析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资源、景观特征,功能以及现有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了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相关理论研究以及案例分析提出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翻阅文献,研究国内外关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理论和发展现状;总结出了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了景区景观缺乏特色,红色文化缺失;忽略景区生态景观建设;红色旅游景观商业娱乐重于文化体验;景区功能缺失,基础设置不完善:以及景区景点之间缺乏连贯性的问题。(2)通过对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实地调查,归纳出了灌区型水利风景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景观特征突出的特征,以及美化环境,休闲度假,寓教于乐等功能。其次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红色文化具有推动经济、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价值,总结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探讨得出了红色文化为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提供设计素材,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4)探讨了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景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以及分析了相关案例,提出了规划设计策略,即以“挖掘保护”为基础进行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以“红色感知”为核心构思红色文化规划设计;以“生态建设”为前提实施景区自然景观保护;以“文化体验”为导向扩展景区规划设计内容。(5)通过景观设计策略指导韶山灌区型水利风景区两点一轴规划设计,达到传承韶灌精神,重现时代风貌的目的。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成果丰富了关于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为后面类似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为弘扬我国的红色革命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大意义。

王志远,陶首奇[7](2012)在《五常市龙凤山水库灌溉渠系节水改造规划》文中认为龙凤山水库灌区位于松嫩平原东部边缘的黑龙江省五常市中东部,是五常市的主要农业区,是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本文通过对灌溉渠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渠系节水改造规划建议,可以使龙凤山水库灌区状况进一步改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利于实现节水灌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增效,对于龙凤山水库区域防洪及排涝具有重要意义。

冯华,孙宏明,李志霞[8](2012)在《黑龙江省灌区建设设计中的新思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央对于农业和水利行业的重视,对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一大批新建灌区及老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进入实施阶段。黑龙江省在大规模现代粮食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耕作和灌排方式。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很多新的结构型式被自发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这些新技术、新材料、新措施,值得设计人员学习和借鉴。

李静[9](2012)在《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文中指出农垦城镇是我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人口聚居地,是一种特殊的城镇聚落形态。随着农垦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垦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我国农垦区发展的迫切要求。本论文就是针对这一现实的需求,以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垦区城镇形成与演变过程、产业结构、城镇工业和服务业、人口集聚与就业结构等关键要素演变的特征识别;选取了与垦区城镇区位相邻的普通农区城镇富锦市、密山市、萝北县、集贤县以及东部沿海农业大县嘉善县作为对比样本,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与比较;在分析垦区城镇中心职能强度、与区外城镇经济联系强度及核心城镇的辐射范围的基础上,从垦区中心城镇的培育、等级规模多极化以及轴向拓展多元化等角度探讨了三江平原垦区点一轴空间组织模式;并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开放与合作以及城镇化制度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垦区城镇化进程的调控对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1、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垦区城镇化、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空间组织的内涵,系统总结了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开展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分析与评价奠定理论基础。2、阐述了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形成与演变阶段,深入分析了1989-2010年农垦城镇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工业和服务业以及人口集聚与就业结构等关键要素的演变过程及机制,并定性分析了垦区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为确定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城镇化空间组织提供依据。3、以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与垦区城镇区位相邻的普通农区城镇富锦市、密山市、萝北县、集贤县以及东部沿海农业大县嘉善县作为对比样本,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与比较。4、依据中心职能强度的大小把三江平原27个城镇分为3级,基于改进的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了垦区城镇与周围城镇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情况,基于维诺图模型划分了三级核心城镇的辐射范围,并从垦区中心城镇的培育、等级规模多极化以及轴向拓展多元化等角度探讨了三江平原垦区点一轴空间组织模式。5、作为一种以开发农业资源为主的地域,考虑农垦经济的特殊性,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开放与合作以及城镇化制度的创新提出了促进垦区城镇化发展的调控对策。

郑岩岩[10](2011)在《三江平原湿地植物的GAP分析》文中指出人类的活动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致使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一直以来人类为缓解和降低物种的灭绝速度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都收效甚微。这主要是由于以往仅注重一些濒危物种的保护,而对普通物种和其所处的生态系统考虑的较少。本论文将国外的GAP分析技术引入我国,并将其应用于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本文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以植物与生境的关系为切入点,利用分级热点探测的原理与方法,采用“3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野外考察,以植物群丛为生态系统的代表,以湿地易危濒危植物物种作为物种多样性的代表,研究三江平原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区域尺度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GAP分析方法,分析三江平原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找出三江平原湿地植物多样性未保护的热点地区,并分析其优先保护顺序。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湿地植物存在着很大的保护缺陷,拂子茅、牛鞭草、芦苇群丛,狭叶甜茅、湿苔草群丛,二柱苔草、湿苔草、膜囊苔草群丛,灰脉苔草、狭叶甜茅、小叶樟群丛以及乌拉苔草群丛并未得到任何保护。6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手掌参、核桃楸、沼兰、穿龙薯蓣、钻天柳、软枣和猕猴桃)在保护区内没有分布,没有得到任何保护,10种国家级保护植物的保护比例不到10%,也没得到较好的保护,以及区域级湿地易危物种三花龙胆、鸭跖草、白花驴蹄草及省级濒危物种十字兰等都未得到充分保护。本论文共找到30个热点地区,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确立首先保护高高相关的热点地区,即海拔较高的湿地地区其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其次保护高低相关的地区(中心高周围低),即被耕地破坏而形成的孤立湿地或环型湿地。本文不但为三江平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二、浅谈密山灌区水田典型区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密山灌区水田典型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ET_0与作物系数K_c研究
        1.2.2 作物水分模型及水资源配置研究
        1.2.3 饲草高产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1.2.4 饲草作物对水肥耦合响应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田间试验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代表性分析
    2.2 试验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农业气象灾害
        2.2.4 植被土壤
    2.3 试验饲草料作物选择
        2.3.1 供试作物
        2.3.2 供试材料
    2.4 主要试验观测仪器设备
    2.5 基本土壤物理化学指标测定
        2.5.1 田间持水量与容重
        2.5.2 土壤物理化学组成
        2.5.3 土壤粒径分析
    2.6 基于定位通量法的地下水补给量测定
3 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 观测技术指标
    3.3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3.3.1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
        3.3.2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强度
        3.3.3 不同水分处理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与需水模数
    3.4 基于作物灌水特征的不同目标灌溉制度
        3.4.1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水特征
        3.4.2 不同目标条件下单作饲草作物灌溉制度
    3.5 小结
4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及种植模式
    4.1 前言
    4.2 试验方法
        4.2.1 田间试验设计
        4.2.2 观测技术指标
    4.3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
        4.3.1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
        4.3.2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生长指标
        4.3.3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产量及其品质
        4.3.4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
    4.4 基于SPSS主因子方法的间播模式综合评价
        4.4.1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指标的优选
        4.4.2 饲草料作物综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4.3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结果
    4.5 小结
5 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_0计算方法优选与K_C值修正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计算方法
    5.3 干旱地区气象资料缺失条件下ET_0算法优选
        5.3.1 不同水平年下ET_0计算结果比较
        5.3.2 不同计算方法结果偏差与原因分析
        5.3.3 潜在腾发量ET_0与对应气象要素间的灵敏性分析
    5.4 灌溉饲草料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K_C值修正
        5.4.1 基于FAO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推求饲草作物K_c
        5.4.2 基于田间试验实测数据计算饲草作物Kc
        5.4.3 饲草作物实测K_c与FAO推荐K_c值比较分析
    5.5 小结
6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1 引言
    6.2 不同水分处理对单作饲草作物产量影响
        6.2.1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产量影响
        6.2.2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减产率的影响
    6.3 国内外常用作物水—模型
        6.3.1 作物水模型定义
        6.3.2 模型基本假定
    6.4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4.1 模型选取
        6.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敏感指标推求
        6.4.3 饲草作物敏感指标分析与作物水模型优选
    6.5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及验证
        6.5.1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
        6.5.2 饲草作物-水模型验证
    6.6 小结
7 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
    7.1 引言
    7.2 DP法基本原理
    7.3 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构建
        7.3.1 目标函数
        7.3.2 阶段变量、决策变量与状态变量
        7.3.3 系统方程及约束条件
        7.3.4 初始条件与递推方程
    7.4 作物水模型的有限水量优化配置求解
        7.4.1 DP法所需计算参数
        7.4.2 作物水模型优化配置求解
    7.5 基于DP法的优化配置结果与灌溉管理策略
        7.5.1 优化配置结果
        7.5.2 饲草作物灌溉管理策略
    7.6 小结
8 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分析
    8.1 引言
    8.2 试验方法
        8.2.1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2.2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3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料作物水肥响应分析
        8.3.1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8.3.2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8.3.3 青贮玉米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构建
        8.3.4 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与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8.4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研究
        8.4.1 水肥因子对多年生灌溉饲草料作物产量的影响
        8.4.2 基于回归分析的试验结果分析
        8.4.3 混间播饲草作物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
        8.4.4 混间播饲草料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制度优选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盘山县水田灌区灌溉渠道改造设计要点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设计流量确定
    1.1 灌水率
    1.2 灌溉水利用系数
    1.3 设计流量确定
2 灌溉沟水力计算
3 结构设计
    3.1 衬砌形式的选择
    3.2 工程布置
4 结论及建议

(3)乡村水利设施再利用视角下的韶山灌区“活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乡村水利设施
        1.2.2 乡村水利景区与灌区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相关理论
        2.1.1 地方活化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触媒理论
    2.2 水利景区“活化”案例研究
        2.2.1 河南红旗渠水利景区案例
        2.2.2 江西赣抚平原灌区水利景区案例
    2.3 小结
第三章 韶山灌区现状特征与困境
    3.1 韶山灌区基本情况
        3.1.1 区位与发展历史
        3.1.2 居民点与人口发展现状
    3.2 自然环境基本情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象水文
        3.2.3 植被生物
    3.3 建设现状
        3.3.1 水利市政设施现状
        3.3.2 用地结构现状
        3.3.3 建筑现状
        3.3.4 道路交通现状
    3.4 地方面临的结构性发展矛盾
        3.4.1 乡村人口空心化
        3.4.2 生态环境恶化
        3.4.3 交通体系不完善
        3.4.4 景观资源割裂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活化”目标的韶山灌区景观资源分析
    4.1 韶山灌区景观资源要素构成
    4.2 景观资源价值分析
        4.2.1 价值导向
        4.2.2 评价标准及内容
        4.2.3 景观资源综合评价
    4.3 小结
第五章 韶山灌区活化策略与规划设计实践
    5.1 韶山灌区活化策略
        5.1.1 底线管控下的水利资源开发
        5.1.2 以生态修复提升景观价值
        5.1.3 生态与游览的线状要素分离
        5.1.4 “水利+地方”模式下的点状要素激活
    5.2 空间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协调
        5.2.1 空间结构
        5.2.2 土地利用协调
    5.3 景观组织与分区策略
        5.3.1 景观结构组织
        5.3.2 分区管控策略
    5.4 线状要素组织
        5.4.1 道路交通组织
        5.4.2 游览线路组织
        5.4.3 滨水游览设施规划
    5.5 节点功能激活
        5.5.1 典型景观规划
        5.5.2 旅游项目策划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五常市灌区农业灌溉水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农业灌溉水价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水价的内涵
        2.1.2 水价的分类
    2.2 农业灌溉水价制定的原则
        2.2.1 公平性和高效配置原则
        2.2.2 成本回收和用户承受能力原则
        2.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2.2.4 水价补贴和节水奖励原则
    2.3 水价的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2 自然地理概况
        3.2.1 水文、气象
        3.2.2 地形地貌
    3.3 社会经济概况
    3.4 灌区概况
        3.4.1 灌区基本情况
        3.4.2 灌区运行管理体制
        3.4.3 灌区水权确权情况
    3.5 灌区水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5.1 灌区水价现状
        3.5.2 存在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五常市灌区农业灌溉水价研究-以龙凤山灌区为例
    4.1 水价对研究区节水灌溉的意义
    4.2 龙凤山灌区农业水价的制定
        4.2.1 灌区水价制定方法
        4.2.2 供水者角度水价的制定
        4.2.3 用水者角度水价的制定
        4.2.4 水资源丰缺程度影响下的水价制定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三个水价权重计算
        4.3.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4.3.2 评判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4.3.3 判断矩阵的建立及一致性检验
        4.3.4 计算综合水价
    4.4 灌区农业灌溉水价制定合理性分析
    4.5 灌区农业灌溉水价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本文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江苏省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和水费征收制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区量水研究进展
        1.2.2 灌区农业水价改革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工作
        1.3.2 技术路线
2 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探讨
    2.1 洪金灌区现状
        2.1.1 灌区概况
        2.1.2 灌区工程现状
        2.1.3 灌区管理
        2.1.4 水费收取
    2.2 大型平原自流灌区洪金灌区的量水特点和要求
        2.2.1 灌区量水特点
        2.2.2 量水要求
    2.3 灌区常用量水方法及应用条件分析
        2.3.1 常用量水方法
        2.3.2 量水方法的应用条件分析
    2.4 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探讨
        2.4.1 渠首量水
        2.4.2 县域分界节制闸量水
        2.4.3 斗渠首量水
        2.4.4 典型区农渠量水
        2.4.5 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确定
    2.5 定型断面量水渠槽开发
        2.5.1 问题提出
        2.5.2 定型断面量水
3 洪金灌区水费征收制度探讨
    3.1 初始水权的确定
        3.1.1 基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下的灌区不同年型农业用水指标
        3.1.2 基于作物灌溉定额下的灌区不同年型农业用水指标
        3.1.3 初始水权的确定
    3.2 农业水价的测算与确定
        3.2.1 农业水价测算的一般方法
        3.2.2 洪金灌区不同年型农业水价的分级测算
    3.3 分级量水、分级计价和分级水费征收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韶山银河旅游区两点一轴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合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方法
    1.4 核心概念辨析
        1.4.1 红色文化
        1.4.2 红色文化景观
        1.4.3 灌区型水利风景区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设计现存的主要问题
    2.1 景区景观缺乏特色,红色文化缺失
        2.1.1 红色文化缺失
        2.1.2 景观表达缺乏特色
        2.1.3 景区景观建设同质化
    2.2 忽视景区生态景观建设
    2.3 红色旅游景观开发深度不够
        2.3.1 商业娱乐重于文化体验
        2.3.2 缺乏市场运作,投资主体单一
    2.4 景区功能缺失,基础设施不完善
    2.5 景区景点之间缺乏连贯性
    2.6 本章小结
3. 红色文化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
    3.1 红色文化
        3.1.1 红色文化资源
        3.1.2 红色文化的价值
    3.2 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特征
        3.2.1 自然资源丰富
        3.2.2 文化底蕴深厚
        3.2.3 田园景观突出
    3.3 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功能
        3.3.1 美化环境,生态效益
        3.3.2 休闲度假,观光旅游
        3.3.3 寓教于乐,教育科普
        3.3.4 推动经济,促进发展
    3.4 红色文化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关系
        3.4.1 红色文化对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意义
        3.4.2 红色文化对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限定
        3.4.3 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探讨
    4.1 相关理论研究
        4.1.1 场所精神
        4.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4.1.3 旅游景观学
        4.1.4 认知心理学
    4.2 相关案例研究
        4.2.1 红旗渠
        4.2.2 韩墩引黄灌区水利风景区
    4.3 基于红色文化的灌渠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策略
        4.3.1 以“挖掘保护”为基础进行红色文化资源整合
        4.3.2 以“红色感知”为核心构思红色文化景观设计
        4.3.3 以“生态建设”为前提实施景区自然景观保护
        4.3.4 以“文化体验”为导向扩展景区规划设计内容
5. 案例实践——韶山银河旅游区两点—轴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设计背景
        5.1.2 项目简介
        5.1.3 区位分析
        5.1.4 上位规划分析
        5.1.5 现状分析
        5.1.6 游客量预测
    5.2 设计总则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目标
        5.2.3 设计原则
        5.2.4 设计策略
    5.3 总体设计
        5.3.1 总平面
        5.3.2 景观结构
        5.3.3 交通设计
        5.3.4 服务设施布局
    5.4 分区设计
        5.4.1 分区索引
        5.4.2 上段——三湘分流片区景观设计
        5.4.3 中段——绿道设计
        5.4.4 下段——银田片区景观设计
    5.5 绿化设计
        5.5.1 三湘分流片区
        5.5.2 绿道
        5.5.3 银田片区
    5.6 专项设计
        5.6.1 照明设计
        5.6.2 景观标识设计
        5.6.3 附属设施设计
        5.6.4 构筑物改造意向
    5.7 项目建设与运营
        5.7.1 建设模式
        5.7.2 运营模式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附录目录
附录B:插表目录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五常市龙凤山水库灌溉渠系节水改造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龙凤山水库灌区基本情况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灌区工程管理现状
3 龙凤山水库渠系存在的问题
    3.1 田间调节用水设施缺乏。
    3.2 局部渠系规划不合理。
    3.3 工程设施不配套。
4 灌溉渠系节水改造规划设计建议
    4.1 规划设计原则。
    4.2 规划设计内容。
    4.3 加强管理, 统筹安排。
5 加强农业灌溉渠系节水改造的意义

(9)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价
        一、 城镇化相关研究
        二、 空间组织相关研究
        三、 垦区城镇化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一、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二、 研究方案
        三、 论文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区域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 城镇化
        二、 城镇化质量
        三、 空间组织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 城镇化动力机制相关理论
        二、 空间组织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分析
    第一节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的形成与演变
        一、 开荒建场
        二、 开发兴场
        三、 转型发展
    第二节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发展进程
        一、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二、 城镇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三、 人口集聚与就业结构变化
    第三节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现状特征
        一、 不完全的城镇功能,城镇职能较单一
        二、 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是垦区城镇化主要动力
        三、 不完善的发育过程,行政动力的外在推动性
        四、 结构性矛盾明显,体制矛盾突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
    第一节 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 评价指标选取的步骤与方法
        四、 指标内涵的界定和作用
    第二节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
        一、 评价指标数据采集
        二、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 相对独立性分析
        二、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
        三、 城镇化质量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空间组织
    第一节 垦区中心城镇与区外城镇联系
        一、 城镇中心职能强度
        二、 经济联系强度
    第二节 核心城镇的辐射范围
        一、 断裂点模型
        二、 维诺图模型
        三、 影响范围的划分
    第三节 点—轴式空间结构组织
        一、 垦区中心城镇的培育
        二、 等级规模多极化结构
        三、 轴向拓展多元化结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调控对策
    第一节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一、 持续提升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二、 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 强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打造商贸、旅游等新兴产业体系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放与合作
        一、 加强区域整合,创造农垦城镇竞争整体优势
        二、 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三节 城镇化制度创新
        一、 改革垦区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城镇管理职能
        二、 推进企业管理升级
        三、 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扩大投融资渠道,为加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 切实完善垦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10)三江平原湿地植物的GA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GAP 分析的研究进展
        1.2.2 我国GAP 分析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GAP 分析的理论基础与流程
    2.1 GAP 分析的理论依据
        2.1.1 GAP 分析的产生原因
        2.1.2 GAP 具有两层涵义
        2.1.3 GAP 分析基本假设
    2.2 GAP 分析的技术流程
        2.2.1 土地覆盖图
        2.2.2 预测物种分布图
        2.2.3 土地管理现状图
        2.2.4 找空缺(Gaps)
    2.3 GAP 分析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
        2.3.1 GAP 分析的优点
        2.3.2 GAP 分析的缺点
        2.3.3 GAP 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三江平原湿地的环境分析
    3.1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
        3.1.1 研究区的位置与范围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
        3.1.5 土壤
        3.1.6 野生动植物资源
    3.2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3.2.1 人口经济
        3.2.2 研究区土地开垦活动的历史
第四章 湿地生境数据库的建立
    4.1 数据收集、处理
        4.1.1 资料的收集
        4.1.2 数据的准备和处理
    4.2 数据制作
        4.2.1 土地利用图的制作
        4.2.2 植被类型图的制作
        4.2.3 地貌图的制作
        4.2.4 土壤图的制作
        4.2.5 水文图的制作
    4.3 数据的评价
        4.3.1 评价原则
        4.3.2 评价内容
        4.3.3 评价结果
第五章 三江平原湿地植物群丛的GAP 分析
    5.1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
        5.1.1 保护区现状
        5.1.2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1.3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1.4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1.5 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1.6 东方红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1.7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1.8 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1.9 宝清七星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2 研究区湿地植物群丛的GAP 分析
        5.2.1 数据的处理
        5.2.2 湿地植物群丛的保护现状与缺陷
第六章 三江平原湿地易危濒危植物的GAP 分析
    6.1 湿地易危濒危植物物种的选取
    6.2 湿地易危濒危植物与生境关系的确立
    6.3 数据的处理
        6.3.1 DEM 的处理
        6.3.2 河流的缓冲分析
        6.3.3 物种预测图的制作
    6.4 研究区湿地易危濒危植物预测分布的评价
    6.5 研究区湿地易危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与缺陷
第七章 三江平原湿地易危濒危植物物种的热点地区
    7.1 研究区湿地易危濒危植物物种丰富度图的制作
        7.1.1 预测单元与预测标准的指定
        7.1.2 研究区湿地易危濒危植物物种的分布规律
    7.2 研究区湿地易危濒危植物物种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7.3 研究区热点地区的探测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浅谈密山灌区水田典型区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D]. 刘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盘山县水田灌区灌溉渠道改造设计要点浅析[J]. 常秀红. 陕西水利, 2020(02)
  • [3]乡村水利设施再利用视角下的韶山灌区“活化”策略研究[D]. 刘今博.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4]五常市灌区农业灌溉水价分析[D]. 汪鹤. 黑龙江大学, 2018(05)
  • [5]江苏省洪金灌区分级量水方案和水费征收制度探讨[D]. 周璐. 扬州大学, 2018(12)
  • [6]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韶山银河旅游区两点一轴规划设计为例[D]. 李金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7]五常市龙凤山水库灌溉渠系节水改造规划[J]. 王志远,陶首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0)
  • [8]黑龙江省灌区建设设计中的新思路[J]. 冯华,孙宏明,李志霞.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04)
  • [9]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D]. 李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11)
  • [10]三江平原湿地植物的GAP分析[D]. 郑岩岩. 吉林师范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浅谈密山灌区典型水田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