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教你如何安装

一步一步教你如何安装

一、一步一步教你学装机(论文文献综述)

龙勇[1](2019)在《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混合磁轴承结构参数设计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悬浮轴承是一种利用磁场力实现定转子之间无直接接触的新型高性能轴承,具有高速高精度、无摩擦无磨损、寿命长等众多优点。目前,磁轴承的应用领域包括高速机床电主轴、飞轮储能、农业风力发电、生命医疗、航空航天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磁轴承的成本和功耗,近些年来逆变器驱动式三极磁轴承成为了研究热点。然而三极结构径向空间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悬浮力的非线性和径向两自由度间的耦合。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参考传统八极或者四极磁轴承结构的对称性,且为了充分利用磁路,提出了一种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混合磁轴承(hybrid magnetic bearing,HMB),并围绕其参数设计、悬浮力特性分析、高性能控制和实验等技术问题展开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首先主要按时间顺序综述了磁轴承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进展。并从磁轴承整个系统的组成、磁轴承的分类和磁轴承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目前磁轴承的控制技术等角度对磁轴承展开概述。2、其次介绍了双片式径向-轴六极HMB的结构和径向、轴向的基本原理,并分别建立了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轴向和径向的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的悬浮力表达式,并从悬浮力的线性度、耦合性以及最大承载力三个角度分别和三极HMB进行了相关性能对比。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结构参数设计和悬浮力特性研究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3、为了提高磁轴承的控制效果,针对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磁轴承的特点设计了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同时避免函数型伸缩因子的缺陷,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伸缩因子的选取进行优化设计,并和PID控制、模糊控制等进行了比较。仿真和对比结果表明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优越性。4、最后构建了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数字控制系统。控制硬件部分主要包括DSP最小系统设计、驱动电路设计以及位移检测电路设计三大模块,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控制主程序、悬浮力等中断子程序及人机界面。最后基于所设计的实验系统,进行了悬浮力的线性度、起浮和干扰等实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滕肖澜[2](2017)在《这无法无天的爱》文中研究说明一临下班时,我给曾伟强发了个短消息:"哥们,我加薪了,请你吃饭。"曾伟强很快回了消息":这么巧,我也刚做成一笔十六万的生意。晚上的饭我请吧。待会儿我开宝马过来接你。"五点半,曾伟强准时等在我公司门口。这小子穿一件白色衬衫,

陈雨[3](2017)在《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M特殊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1]、《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2]等计划,强调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开展,并且大力实施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学校各学科的整合,提高残疾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2016年教育部最新颁发的《盲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改革。[3]因为认知能力的限制,很多盲生存在缺乏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接触计算机和网络的时间相对普通学生较晚等的问题。[4]信息技术课程是盲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培养盲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5]然而初步的文献检索表明几乎没有关于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背景,以西安市M特殊学校为例,选择了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目标、环境、评价、方法这几个方面做调查分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环境等重要因素为辅,进行分析总结根据结果得出盲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从调查中了解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是怎样的。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有哪些?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与路径是怎样的?因此,本文立足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西安市M特殊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西安市M特殊学校实习,在盲生信息技术课堂利用担任盲生信息老师的机会进行了半学期的深入观察,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的要素以及《盲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制定调查问卷。为了弥补问卷的不足又进行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盲校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希望对盲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5]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明确了研究的内容,提出了研究方法。第二章基本概念。对视障的概念和分级标准做研究,总结盲生的学习特点和行为方式,并对盲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做出分析。第三章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本章首先在研究了盲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的制定指标,然后在问卷设计的指标的基础上设计了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分别用于了解当今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情况。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统计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制约目前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因素。第四章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挑战。第五章针对面临的挑战提出盲校一线信息技术老师可实施的解决策略,并通过对南京S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访谈印证结果。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本章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概括了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创新之处,指出了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丁一鹤[4](2017)在《东方黑客 (长篇小说连载)》文中认为留学归来的网络高手卫媛成为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处的一名网警。报到当天,她就遇到了黑客入侵地铁控制系统的紧急情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交一卡通又被发现存在高危漏洞,一旦遭黑客攻击,整个儿北京的公交系统都将乱套……在与黑客较量的过程中,卫媛和她的同事们意识到,对付黑客,对付无孔不入的病毒,仅靠警方的力量是不够的。高手在民间。在网安处的支持下,卫媛等网警中的佼佼者与着名杀毒企业的技术精英组成独角兽战队,联手追踪黑客的踪迹,共同保卫网络安全。长篇小说东方黑客,让那些寂寂无闻的网络安全英雄们走入读者的视野,为您呈现无形的网络战场上惊心动魄的博弈。

贾肖肖[5](2016)在《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充放电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力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迫在眉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光伏产业也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补贴下正逐渐走向成熟。但跟传统能源相比,虽然太阳能分布广、无污染,却也受光照强度、温度、天气、经纬度、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再加上储能系统中蓄电池充放电次数有限,使用寿命短,特别是在独立光伏系统中储能成本要占很大比重。因此如何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同时降低发电成本成为研究光伏发电系统时需要重视的问题。所以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对太阳能电池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和适当地对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尤为重要。首先,论文论述了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和系统储能环节中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的原理,并对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电路和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说明,将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和三阶段充电法相结合作为系统的控制方法,在控制过程中考虑了蓄电池的过充、欠充、析气等问题,以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从而间接降低系统投资成本。该方法不仅充分利用了光照资源,提高系统发电效率,还保护了蓄电池,减少了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析气现象,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在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系统的仿真模型。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等元件参数以实验平台为依据,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光伏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依情况发出最大功率,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其次,在实验平台上设计了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控制电路选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TMS320F2812 DSP作为整个实验的核心元件,设计和焊制了信号检测电路、缓冲电路、驱动电路、调理电路和隔离放大电路等控制电路。软件设计在CCS3.3软件开发平台上实现,每个控制功能都编写成各自独立的子程序,主程序完成对各模块寄存器的初始化工作,而中断程序中根据需要调用子程序完成各部分具体的控制工作,通过对程序的不断调试、运行,得到可用于实验控制的程序。最后,在实验中对控制电路元器件参数值不断地改进,对程序中的控制参数不断地调整,直至完成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任务,得到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太阳能电池可以满足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的要求;在考虑到蓄电池过充、欠充、析气等问题的情况下,通过三阶段充电法控制,可以维持系统直流母线电压的恒定;只有当蓄电池处于满充状态,光伏系统还是有剩余电量时,才会使太阳能电池退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状态,进入恒功率输出状态。实验控制效果良好,再次验证了将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和三阶段充电法结合的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王静[6](2014)在《电流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具有储量大、易获得、无污染等优点,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光伏发电系统中通常采用具有降压特性的电压型逆变器,需要增加额外的升压环节才能实现并网目标,导致拓扑结构复杂、成本高并且功率损耗增加。而电流型逆变器本身具有升压特性,不需要额外的升压环节即可实现系统最大功率跟踪和并网目标。本文主要对单相电流型逆变器(Current Source Inverter, CSI)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了单相电流型逆变器在光伏并网系统中应用的优越性,建立其小信号数学模型,并对其调制策略和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为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单相电流型逆变器并网系统中应用典型PI调节器,构成直流侧电流内环和交流侧电流外环,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性能。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电流型逆变器交流侧具有暂态震荡的缺点,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引入线性二次型(Linear Quadratic, LQ)最优控制,应用遗传算法对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的加权矩阵进行设计,以实现系统稳态最优的控制目标;研究了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以及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算法,将单相电流型逆变器应用到光伏并网系统中,使光伏系统的输出达到并网指标要求。最后,本文对主电路、驱动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硬件进行了设计,并对软件部分进行说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搭建了400W单相电流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的实验平台,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实验验证。

程曦,王冰冰,宋爽[7](2014)在《让结构与土体的接触面不再神秘》文中指出穿过清华大学水利系泥沙实验室的门廊,便步入了一片堆叠着样式、材质、颜色各具特色石块的园林。园中或卧或立的逾百块巨石讲述着地质历史的变迁和演进———这里被称为“地质之角”,也是对学生进行地质专业教育的特色园地,里面的石块是近10年间逐一从祖国大江南北搜寻搬运?

严霄云[8](2013)在《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立意要与中国特定的工业化过程相联系,而具体工人的生产与不同管理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工厂制度相结合。中国农民工向新产业工人转换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但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相比较也具有共同点,都是符合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这一客观规律。自工业革命起,工厂制度作为资本积累方式和劳动生产组织在国家干预、市场力量、劳动过程共同作用之下发生着变迁,根本目的在于控制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再生产。鲍尔斯与金蒂斯归纳了美国历史上工厂制度变迁与教育制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联系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符应原则”。狭义上的“符应原则”指学校教育的社会关系与工厂劳动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对应性,而广义的“符应原则”指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将潜在劳动力统合至社会经济结构中去。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工业化提供产业工人的教育机构,近年来农村户籍的学生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的主体,毕业之后成为企业一线用工的主体。但鉴于工业社会中教育层次与职业层次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存在“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的争论。学校和工厂都已成为培养产业工人的地方,本文应用“符应原则”运行机制从知识技术、个性品质、阶层意识三个方面对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职校工(生)在中职学校、制造业工厂接受的训导进行分析,应用“符应原则”传送机制对这一潜在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过程进行区分,从中反映出国家意识形态、工厂制度的强制与同意因素。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劳动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化的工业劳动。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对农村劳动力采取封闭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才使得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员。与这段历史相似的是,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只招收少量农村家庭的精英子女,1992年之后开始对农村人口放开,但之前的分配工作、落户等政策不再具备,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生存教育。工业生产体系内部是多元化的,即使是在制造业工厂,工作岗位也分若干层次,而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在所有工业社会中本质都是一样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就是要将社会身份不同的潜在劳动力分配到分层化的教育格局和劳动格局中去。中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应着不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分配。农村家庭子女由于受限于各种资本,客观的结果是其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扩大,而其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层次有降低的趋势,难免引起教育再生产的讨论。工业化带来的另一相似影响是企业与工人之间是资本--劳动力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在国际分工领域,中国位于产业链的中后段,国际资本强调的是弹性的积累,在劳动领域表现为低层次工人工作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中国制造业需要在竞争中壮大,提升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本成为转型的关键,这也对中职校工(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厂往往通过劳动分工和等级区分对企业进行复杂控制。统治阶级在教育政策有两大目标:一是劳动力的再生;二是生产关系的再生。“符应原则”在学校层面的运行机制在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显示了它的作用:在知识技术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由于性别、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喜好等因素,选择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这对其进入制造业一线生产岗位产生了影响;在个性品质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特别强调纪律约束和规范内化,这与之后的工作要求是对应的;在成层意识训导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宣传的是蓝领文化,通过隐性课程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中职学生在此训导之下分化为积极、消极制造两类群体。进入工厂之后,极大多数中职校工(特别是流水线生产上的用工)被安排在劳动等级制分工的较低层次,工厂对等级制分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个性品质有着更为明确的要求,中职校工(生)必须接受工厂的再次训导,职业教育再次发挥了作用。与学校教育的相对公平而言,工厂的训导更带有技术、官僚控制的意图。在结构的限制之下,部分上进的中职校工(生)寻求工厂外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达到符合职业层次提高所需要的条件。工厂制度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与发达国家的工厂制度的变迁相比,中国沿海开发区的制造业工厂在劳动分工、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方面呈现趋同性,当然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下沙开发区的制造业有四大行业,每个行业的一线生产的工种基本上可以分为普工和技工。“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在中职校工(生)被分配至东部沿海开发区时出现了新的内容,与制造业专业关系不大的中职校工(生)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来工厂充当普通操作工人,地区差异成为异地工作制造同意的基础。在市场环境下,劳动力在工厂内部转换为劳动,光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同意才能达到有效生产的目的。技术控制和官僚控制成为下沙制造业工厂普遍采用的控制方式,这一控制方式的合法性来自于工业社会普遍适用的技术决定论--选优任能论。工厂对处于劳动等级制分工不同位置的中职校工(生)进行再次整合,并促使其形成与工作相联系的阶层意识。而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分化的过程,中职校工(生)发挥个人主动性追求个人的利益时也在维护着工厂的利益。由于企业职级的金字塔结构是既定的,中职校工(生)最终成为一线生产的主体,部分中职校工(生)经过时间磨砺成为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从而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的目的和“符应原则”所反映的劳动等级制分工的再生产。农村户籍的中职校工(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需要一系列稳定性因素的保障。受葛兰西思想的影响,鲍尔斯、布洛维从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两方面探讨阶级结构稳定化的作用机制,强调国家干预导致霸权制度的出现。将青年人统合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去是“符应原则”传送机制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与工厂制度的变迁紧密联系。下沙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正发生着重构,这一案例体现了政府、资方、劳工各自的变化情况。总体上说,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是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若干问题。职业是工业社会中进行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教育--职业--阶层是分层与流动的逻辑。调查数据显示: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初步形成了稳定的职业群体,标志着这一群体向产业工人进一步的转化,从而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整个工业社会都力图将工人变为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工业公民,而不是阶级的一员来建构,但“符应原则”最终揭示的是“少数人控制着大部分生产资料,大多数人只有劳动力”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必须重返

王成军[9](2010)在《数学教材在农村学校适应状况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适应是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教材适应状况指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课程标准等因素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本研究以甘肃省会宁县H中学和临夏回族自治州L中学为个案,采用内容分析、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方法,了解北师版和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的适应状况,同时分析了影响教材适应过程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北师版数学教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在设计上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考虑,在内容上紧密联系当代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但教师认为教材内容结构比较混乱,不利于教学中数学知识的系统讲授。2.人教版数学教材继承了旧人教版教材知识点全面的优点,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并且逐渐克服了以往教材内容“繁、偏、旧”的弊端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但在内容和习题难度上未能较好地照顾到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同时教材中的“提示”内容过多。3.两种版本教材都非常注重数学思想及其方法在教材内容中的渗透,这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教材在内容方面虽然有取材于城市生活的例子,但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4.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随着教材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教材所承载的先进理念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现实。教材适应的交互作用过程实际上成了教材自身单独的变化过程。5.教师个人的专业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是影响教材适应过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实际上是通过自学和上课来渐渐地适应新教材的。教材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一是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让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符合新教材的要求。具体包括创建一个支持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大环境;培养更专业的教育行政领导层;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从长远来看,要在国家层面上倡导教育实证研究,提供大量的关于改善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研究成果,把教育改革建立在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三是开发一个教材适应状况的动态反馈系统,建立起教材编写者和教材使用者之间的长期联系,随时收集信息以完善教材。四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上的突破。

崔铭香[10](2010)在《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关注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了六位青年农民工的打工及学习“故事”,进而深度分析和解读了他们的“故事”。首先,本研究对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和学习行为进行了素描,以摸索者、攀登者、求索者三种类型呈现。摸索者是青年农民工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基础样态,攀登者是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纵向深入状态,求索者是其生存境遇和学习行为的横向拓展状态。同时剖析了影响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挑战、成年早期面临的人生发展任务、个性因素作用等方面。其次,分析并归纳了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特点、学习行为特征及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具有以下特点:客观生存境遇方面,职业境遇工作内容琐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生活境遇方面,衣、食、住、行简约、朴素,业余生活单调、同质;社会境遇方面,社会地位较低,社会保障缺乏。主观境遇方面在感知、情绪、情感等方面感到受歧视、遭受过诬陷,甚至遭遇过欺骗。青年农民工的学习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动机方面,青年农民工大多出于自愿而参加学习,其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职业进展型——为了适应工作;社会刺激型——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认知、兴趣型——为了求知;外界期望型——为了他人。其学习动机具有复合性、实用性的特点。学习内容包括学历方面的学习和非学历方面的学习,并且,以非学历方面的内容为主;非学历方面的学习中,又包括“学会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认知”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做人”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等。学习内容具有职业指向性的特点。学习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正式学习方法和非正式学习方法。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有:看书、做题;多说、多练;提纲挈领、融会贯通;注重理解等。非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有:向师傅学习;向同事、朋友、他人学习;从做中学;从书报、网络等大众媒体中学习;从反思、体悟中学习;从工作中学习等。学习方式具有复合特征,即每个青年农民工可能采取几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因人而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既包括正规学习,又包括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其中,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是青年农民工的主要学习方式。青年农民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学习时间有限、学习环境不利、学习支持缺乏等。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具有以下关系。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具有限制和激发作用;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具有改善和提升作用——对客观生存境遇有改善作用,对主观生存境遇有提升作用。另外,青年农民工继上述学习行为之后,都决心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这可以说是其学习行为的“意外收获”。最后,对本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首先,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其次,阐明了从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中获得的启示:要善于超越环境;要善于抓住学习资源;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利于继续学习;坚强的意志关乎学习成效。进而提出了促进成人学习的相关建议,包括社会层面,创设学习条件;教育机构层面,保护学习热情;学习者层面,成为学习化个人。结尾部分从研究效度、推广度、伦理性等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了反思。

二、一步一步教你学装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步一步教你学装机(论文提纲范文)

(1)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混合磁轴承结构参数设计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轴承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1.1.1 磁轴承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1.1.2 磁轴承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2 磁轴承系统概述
        1.2.1 磁轴承的系统组成及原理
        1.2.2 磁轴承的分类及特点
        1.2.3 磁轴承的应用
    1.3 磁轴承的控制技术及研究方向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论文内容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结构参数设计
    2.1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结构
    2.2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工作原理
        2.2.1 径向工作原理
        2.2.2 轴向工作原理
    2.3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数学模型
        2.3.1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径向悬浮力模型
        2.3.2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轴向悬浮力数学模型
    2.4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参数设计及有限元仿真
        2.4.1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参数设计
        2.4.2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悬浮力特性分析
    3.1 径向悬浮力-电流特性
        3.1.1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力-电流关系
        3.1.2 三极HMB的径向力-电流关系
    3.2 三、六极结构磁轴承径向悬浮力性能对比
        3.2.1 力-电流的线性度
        3.2.2 力-电流的耦合性
        3.2.3 承载力
    3.3 悬浮力特性有限元仿真分析与验证
        3.3.1 径向悬浮力特性
        3.3.2 轴向悬浮力特性
        3.3.3 轴向因素对径向悬浮力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自适应模糊控制
    4.1 模糊控制器设计
        4.1.1 模糊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4.1.2 模糊控制器设计步骤
    4.2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
        4.2.1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概述
        4.2.2 伸缩因子的选择
        4.2.3 自适应模糊控制的仿真分析
    4.3 基于PSO的磁轴承自适应模糊控制
        4.3.1 PSO算法的基本原理
        4.3.2 基于PSO算法的磁轴承自适应模糊控制设计
        4.3.3 基于PSO的磁轴承自适应模糊控制器控制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HMB数字控制系统及实验
    5.1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1 DSP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5.2.2 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5.2.3 位移检测电路设计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1 主程序
        5.3.2 中断服务子程序
    5.4 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5.4.1 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完成工作总结
    6.2 未来需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致谢

(2)这无法无天的爱(论文提纲范文)

(3)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M特殊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视力残疾的定义和标准
    2.2 视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2.3 盲校信息技术课程
        2.3.1 盲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2.3.2 盲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
        2.3.3 盲校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2.3.4 盲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第三章 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3.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 教师方面
        3.2.1 教师的教龄和专业
        3.2.2 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
        3.2.3 教师的专业能力
        3.2.4 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
    3.3 学生方面
        3.3.1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动机
        3.3.2 盲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
        3.3.3 学生的信息素养
        3.3.4 课内外相关的学习情况
    3.4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3.4.1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3.4.2 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3.4.3 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3.5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材使用情况
        3.5.1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
        3.5.2 教材使用情况
        3.5.3 教材的难易程度
    3.6 教法和学法
        3.6.1 教学方法
        3.6.2 学习方法
    3.7 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情况
        3.7.1 硬件设施
        3.7.2 学生对学校机房设备的满意程度
        3.7.3 软件资源
        3.7.4 学习资源
    3.8 学习效果评价
        3.8.1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
        3.8.2 学生期待的评价方式
    3.9 盲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想法和建议的调查统计
第四章 面临的挑战
    4.1 学生方面
        4.1.1 对信息技术课重视不足
        4.1.2 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4.1.3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4.2 教师方面
        4.2.1 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4.2.2 教师地位低、任务杂
        4.2.3 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4.3 盲校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4.4 盲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材
    4.5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5.1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4.5.2 学习方法单一
    4.6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软硬件环境
        4.6.1 硬件设备落后,软件资源缺乏
        4.6.2 学习资源缺乏
    4.7 评价方式单一
第五章 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注重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注重教师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
    5.3 正确认识盲校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5.4 编写适合盲生特点的教材
        5.4.1 注重适应性
        5.4.2 科学性
        5.4.3 联系生活实际
        5.4.4 突出特点、勇于创新
    5.5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5.6 加大软硬件资源的投入,共建共享学习资源
        5.6.1 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和使用
        5.6.2 共建与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
    5.7 多样化评价方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5.7.1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7.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新实践
        5.7.3 强化过程性评价,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5.7.4 优化总结性评价,注重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相结合
    5.8 对研究结果的印证
        5.8.1 学生方面
        5.8.2 信息技术教材
        5.8.3 教学资源建设
        5.8.4 教学评价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指出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一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充放电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光伏发电系统结构
        1.2.1 并网发电系统
        1.2.2 独立发电系统
        1.2.3 分布式发电系统
    1.3 储能技术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伏发电充放电控制的基本原理
    2.1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2.1.1 太阳能电池模型及输出特性
        2.1.2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原理
        2.1.3 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
        2.1.4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
    2.2 蓄电池组的充放电控制
        2.2.1 蓄电池充放电控制
        2.2.2 蓄电池组充放电电路
    2.3 蓄电池组的容量匹配
        2.3.1 决定蓄电池容量的影响因素
        2.3.2 约束条件
        2.3.3 目标函数
        2.3.4 蓄电池容量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发电系统的MATLAB仿真
    3.1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MATLAB仿真及其结果
        3.1.1 太阳能电池的仿真建模
        3.1.2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仿真
    3.2 储能装置充放电控制的MATLAB仿真及其结果
        3.2.1 MATLAB仿真
        3.2.2 仿真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伏发电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光伏发电系统硬件结构框图
    4.2 TMS320F2812DSP
    4.3 电压、电流检测电路
        4.3.1 直流检测电路
        4.3.2 交流检测电路
    4.4 BOOST电路和BOOST/BUCK电路
        4.4.1 电感电容取值
        4.4.2 二极管的选取
        4.4.3 驱动电路
    4.5 缓冲电路
    4.6 IPM功率模块及其驱动电路
        4.6.1 IPM功率模块
        4.6.2 驱动电源
        4.6.3 隔离放大电路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伏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程序设计思路
    5.2 子程序设计
        5.2.1 T1中断程序
        5.2.2 ADC采样程序
        5.2.3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程序设计
        5.2.4 蓄电池充放电程序设计
    5.3 死区时间设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
    6.1 缓冲电路实验
    6.2 最大功率点跟踪实验
    6.3 蓄电池充放电实验
    6.4 逆变实验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电流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伏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3 传统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技术方案
    1.4 电流型并网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1.4.1 电流型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
        1.4.2 电流型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5 电流型 PWM 并网逆变器优点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单相电流型并网逆变器的分析
    2.1 单相电流型并网逆变电路的原理及建模
        2.1.1 单极性倍频调制方式的介绍
        2.1.2 单相电流型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
        2.1.3 单相电流型逆变电路的数学模型
    2.2 单级式单相电流型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分析
        2.2.1 单级能量变换理论分析
        2.2.2 锁相环介绍及仿真研究
        2.2.3 典型 PI 控制环路设计
        2.2.4 典型 PI 控制仿真结果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流型并网逆变器 LQ 控制
    3.1 单相电流型逆变器的特性分析
    3.2 单相电流型逆变器 LQ 控制研究
        3.2.1 LQ 控制的基本原理
        3.2.2 电流型逆变器中的 LQ 控制
        3.2.3 LQ 控制中 Q、R 权重问题
    3.3 利用遗传算法对 Q、R 进行寻优
        3.3.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3.3.2 利用遗传算法优化 Q、R 的具体实现
    3.4 单相电流型并网逆变器 LQ 控制仿真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流型逆变器在光伏并网系统中应用
    4.1 光伏电池的原理及特性
    4.2 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及方法
        4.2.1 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
        4.2.2 MPPT 方法及介绍
        4.2.3 本文采用的 MPPT 算法
    4.3 电流型并网逆变器在光伏系统中的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主电路参数设计
        5.1.1 主电路开关管和二极管的设计
        5.1.2 直流侧电感的设计
        5.1.3 交流侧 LC 滤波器的设计
    5.2 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5.2.1 驱动电路设计
        5.2.2 检测元件的选取
    5.3 控制电路软件设计
    5.4 系统实验验证及实验波形分析
        5.4.1 单相电流型逆变器并网实验验证
        5.4.2 单相电流型逆变器光伏并网系统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职业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论述
        (一) 教育在阶层中的作用 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歧见
        (二) 职业教育 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
        (三) 职业技术分层 产业工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
    三、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概念
        (一) 教育的阶级再生产理论
        (二) 劳动过程理论
        (三) 核心概念
    二、 研究内容
        (一)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说明
第三章 国家产业政策与农村家庭劳动方式、中职教育的选择
    一、 农业劳动方式向工业劳动方式转化
        (一) 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方式的维系
        (二) 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劳动用工的机会
    二、 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家庭职业教育选择
        (一) 工业化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
        (二) 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层面
    三、 农村家庭子女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具体选择
        (一) 考试制度
        (二) 社会选择
        (三) 分流的反应
    四、 小结
第四章 中职教育 中职校工(生)的初次整合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
        (一) 两类不同意愿的学生
        (二) 各自专业的技术训导
        (三) 与工厂有关的知识技术训导
    二、 职业个性品质训导
        (一) 中职学校的时空控制
        (二) 纪律约束中的个性品质
        (三) 规范内化中的个性品质
    三、 职业教育成层意识训导
        (一) 学校的成层文化
        (二) 中职校生成层认同意识
        (三) 中职校生成层抵制意识
    四、 小结
第五章 职校到工厂 中职校工(生)初次整合后的分配
    一、 职业资格与顶岗实习
        (一) 职业资格空间
        (二) 实习与顶岗实习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与劳动力市场
        (一)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劳动力市场
    三、 中职校工(生)劳动力“符应”分配机制
        (一) 初职的符应分配机制
        (二) 符应分配机制产生的认同与抵制
    四、 小结
第六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 中职校工(生)的再次整合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组织控制结构与中职校工(生)的定位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分工与等级
        (二)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时空控制
        (三) 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各类制造业企业中的职业层次与变动依据
    二、 制造业工厂职业知识技术再训导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的推动力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二)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论的途径与中职校工(生)的选择
    三、 制造业工厂个性品质再训导
        (一) 以工厂纪律为基础的规则定向再训导
        (二) 以工厂考核为指向的规范内化再训导
    四、 小结
第七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的延伸 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中职校工(生)向产业工人阶层的转变
    一、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工厂制度(体制)的变迁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一) 制造业工厂内部层面的问题
        (二) 制造业工厂外部层面的问题
    二、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与阶层意识
        (一) 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
        (二) 中职校工(生)的阶层意识
    三、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一、 主要结论
    二、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成果
后记

(9)数学教材在农村学校适应状况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缘起
    (二)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设想
二、文献综述
    (一) 研究概况及趋势
    (二) 数学新教材的使用状况及适应研究
    (三) 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适应现状
    (四) 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生适应现状
    (五) 其他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实用主义知识观
    (二) 个案研究的策略
    (三) 选样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一) 北师版数学教材的适应状况
    (二) 人教版数学教材的适应状况
    (三) 两种版本教材共同的适应状况
    (四) 教材的适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研究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关注农民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弱势群体"
        二、关注农民工——"为自我发展实践终身学习的群体"
        三、关注农民工——"社会快速发展,要求提升农民工素质"
        四、关注农民工——"张扬学科使命,需关照其生存与学习"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质性研究的选择与运用
        二、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推进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农民工一般研究综述
        二、青年农民工研究综述
        三、"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人口流动研究
        二、移民人力资本研究
        三、成人生存境遇研究
    第三章 理论背景简析与相关概念界说
        第一节 理论背景简析
        一、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
        二、学习与成人终身学习
        三、成人学习的必要与可能
        四、成人群体的学习权利
        五、成人教育研究新纲领
        第二节 概念界说
        一、农民工
        二、青年农民工
        三、生存境遇
        四、学习行为
中篇:"故事"呈现
    第四章 素描: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
        第一节 勇于尝试的摸索者
        一、李刚:骑自行车到上海的"寻梦人"
        二、苏强:来上海摸爬滚打的"淘金者"
        第二节 不畏艰难的攀登者
        一、陈燕:不甘于命运安排的"保姆"
        二、邹凯:勇于拼搏的"修路工"
        第三节 孜孜不倦的求索者
        一、赵蕊:"爬台阶"的纺织女工
        二、王晶:"扞卫家庭"的学习弄潮儿
        第四节 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样态简括
        一、样态之一:摸索者
        二、样态之二:攀登者
        三、样态之三:求索者
    第五章 探析: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因素群Ⅰ: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一、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
        二、变化时代与学习时代
        三、青年农民工的回应
        第二节 因素群Ⅱ:成年早期面临的生活任务
        一、职业生活任务
        二、家庭生活任务
        三、个人发展任务
        四、闲暇生活任务
        五、健康生活任务
        第三节 因素群Ⅲ:其他多样化因素
        一、教育水平
        二、经验因素
        三、个性特征
        (一) 兴趣
        (二) 性格
        (三) 意志
        (四) 自我调控能力
下篇 探索与发现
    第六章 解读:生存境遇
        第一节 客观生存境遇
        一、职业境遇:"像机器人一样"
        二、生活境遇:"非常节俭"
        三、社会境遇:"觉得很压抑"
        第二节 主观生存境遇
        一、感觉受到歧视
        二、隐私权受到侵犯
        三、被诬陷、被冤枉
        四、遭遇欺骗
    第七章 解读:学习行为(上)
        第一节 学习动机:"为了生存"
        一、类型
        二、特点
        第二节 学习内容:"全副武装地学"
        一、内容:多元化
        二、特点:职业性
    第八章 解读:学习行为(下)
        第一节 学习方式:"边工作边学习"
        一、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
        二、推进学习活动的方式
        第二节 学习方法:"自学呀"
        一、正式学习方法
        二、非正式学习方法
        第三节 学习困难:"打击肯定有的"
        一、学习时间有限
        二、学习环境不利
        三、学习支持缺乏
    第九章 关系显现: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
        第一节 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一、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的影响状况
        二、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
        第二节 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的影响
        一、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二、对学习效果的分析
        三、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影响的简括
        第三节 学习行为的"意外收获"
        一、李刚——就是要不断地学习
        二、苏强——就是要坚持终身学习
        三、陈燕——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四、邹凯——就是创造机会也要学
        五、赵蕊——就是要不断地踩台阶
        六、王晶——学是人生中最美的字
    第十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括
        一、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样态
        二、影响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因素
        三、生存境遇的特点
        四、学习行为的特征
        五、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一、几点启示
        二、相关建议
        第三节 研究反思
        一、关于研究效度
        二、关于研究推广度
        三、关于研究伦理
        四、自我的收获与成长
    尾声:来自青年农民工的期许与共勉
        一、应正确认识学习
        二、应建立学习的信心
        三、应磨练坚强的意志
        四、应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一步一步教你学装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片式径向-轴向六极混合磁轴承结构参数设计及控制研究[D]. 龙勇. 江苏大学, 2019(12)
  • [2]这无法无天的爱[J]. 滕肖澜. 长江文艺, 2017(12)
  • [3]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M特殊学校为例[D]. 陈雨.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6)
  • [4]东方黑客 (长篇小说连载)[J]. 丁一鹤. 啄木鸟, 2017(03)
  • [5]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充放电技术的研究[D]. 贾肖肖.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6]电流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D]. 王静. 燕山大学, 2014(01)
  • [7]让结构与土体的接触面不再神秘[N]. 程曦,王冰冰,宋爽. 新清华, 2014
  • [8]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D]. 严霄云. 上海大学, 2013(05)
  • [9]数学教材在农村学校适应状况的个案研究[D]. 王成军.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3)
  • [10]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D]. 崔铭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标签:;  ;  

一步一步教你如何安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