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分析中药成分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分析中药成分

一、从细胞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复方(论文文献综述)

许静[1](2021)在《心梗致心衰潜在预警标志物发现及生脉注射液作用解析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心梗是引起心衰常见因素之一,虽然心梗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患者仍是发生心衰的危险人群。心梗到心衰演变过程是一个动态、复杂、连锁的反应包括心肌细胞丢失、神经体液系统的激活及心脏重塑等,静态的观察心梗与心衰制约了对其疾病演变过程的解析。本研究关注于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心梗致心衰的疾病表型与分子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心梗到心衰演变过程进行解析,揭示不同时间、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阐释心梗致心衰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心衰一旦发生很难挽回,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至关重要。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心衰患者的临床诊断与预后等,虽然目前对于心衰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检测受限、对药物的不明反应、易受到非心源性因素的影响,限制了新型标志物的临床应用;除此之外,目前标志物主要关注于心衰诊断与预后,缺少提供早期预警信息的标志物,因此寻找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发挥早期预警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大意义。中药复方因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是其成分复杂、又作用于复杂生命体,增加了中药复方作用机制与主要干预环节解析的难度。生脉注射液(SMI)来源于“生脉散”,其组方简单、疗效好,是急性、慢性以及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推荐用药。但是目前对于生脉注射液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观察,对于心力衰竭尤其是心梗致心衰的主要作用环节还鲜有报道,因此开展生脉注射液作用机制及主要作用环节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针对心梗到心衰动态演变过程病机不明、缺乏早期预警标志物、生脉注射液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干预环节不清的问题,本课题首先对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其次对心梗致心衰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进行筛选与验证,最后根据心梗致心衰动态分子特征谱对生脉注射液的主要干预环节进行研究并加以验证,期以服务临床寻找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阐明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为生脉注射液的临床精准应用提供研究策略。研究内容1.第一部分对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利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模型,对心梗后早期(心梗后1周)、中期(心梗后2、3周)及后期(心梗后4周)的血生化指标、心功能与病理改变进行分析;其次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心梗后早期、中期及后期的大鼠左心室蛋白进行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富集分析,结合疾病表型与分子特征揭示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2.第二部分对心梗致心衰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进行分析及验证。首先对心梗后早期、中期及后期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候选标志物;其次利用ELISA法对心梗致心衰不同时间大鼠血清中候选标志物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最后在细胞水平对筛选出的标志物进行验证,基于Ang Ⅱ诱导H9c2细胞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候选标志物表达进行分析,并利用免疫荧光法对生脉注射液干预后潜在标志物的变化进行分析。3.第三部分对生脉注射液的主要干预环节进行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对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进行预测分析,并从动物水平与细胞水平确证生脉注射液的主要干预作用。动物层面采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模型,从心功能与病理染色对生脉注射液进行药效学评价。利用ELISA法对生脉注射液干预后VCAN、COL1A1与P Ⅰ CP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细胞层面基于Ang Ⅱ诱导H9c2细胞模型,评估生脉注射液干预后对LDH、ROS及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法对ANP与CTGF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研究1.疾病表型变化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心功能最先发生异常。超声心动分析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心梗后第1周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显着下降,并且在第2周、第3及第4周持续下降,表明心肌收缩能力受损;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心重比与心重比在第2周出现显着升高的现象,并且在第3周、第4周持续升高,表明在第2周发生心肌肥大现象并逐步加重;病理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在第3周与第4周出现心肌组织结构异常、并发生心肌纤维化损伤;血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BNP与NT-proBNP在第4周显着性升高,表明心室负荷超载。2.蛋白质组学结果(1)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到6127个蛋白。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第1周有838个差异表达蛋白,第2周有716个差异表达蛋白,第3周有416个差异表达蛋白,第4周有781个差异表达蛋白,在心梗后第2周、第3周及第4周上调蛋白逐渐增多,表明心梗到心衰演变过程中大量蛋白表达上调。(2)第1周到第4周差异表达蛋白参与钙离子转运、氧化应激以及心脏收缩、心率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在第2周差异表达蛋白还与炎症反应、凋亡等生物学过程有关,第3周差异表达蛋白还与与肌原纤维产生相关功能,在第4周差异表达蛋白还与细胞外基质生成有关。第二部分心梗致心衰早期预警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1.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的筛选结果基于非监督模式分析共筛选出33个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与疾病分型相关,并且具有早期预警意义的蛋白;利用COX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最后筛选出候选标志物。2.动物水平验证结果利用ELISA法对大鼠血清中候选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OL1A1与VCAN表达水平分别在第2周、第3周显着升高(p<0.05),在第4周仍显着性的升高(p<0.05)。3.细胞水平验证结果(1)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10-3 μM至10-6 μM AngⅡ处理H9c2细胞24 h后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VCAN的表达水平在10-3 μM至10-4 μM Ang Ⅱ处理后显着升高(p<0.05),COL1A1在10-4 μM与10-5μM Ang Ⅱ处理后显着升高(p<0.05)。(2)利用生脉注射液进行干预,结果表明1 μL/4 mL到1μL/2 mL SMI干预后COL1A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第三部分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研究1.SMI主要干预环节预测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生脉注射液化学成分190个、靶标1612个,构建“成分-靶标”网络,发现生脉注射液主要与钙离子通道调节、炎症反应、心肌收缩、氧化应激、心肌纤维化等生物学过程有关。通过与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与心梗后第1周、第2周及第3周显着相关,其中与心梗后第二周差异表达蛋白建立相互关系的靶标数量最多,对这些靶标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缓心肌纤维化损伤可能为生脉注射液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干预环节之一。2.SMI主要干预环节验证结果在动物水平,SMI能够改善心梗后导致的心功能降低的情况、降低心肌纤维化损伤及COL1A1、VCAN与P Ⅰ CP的表达水平;在细胞水平,生脉注射液能够减缓Ang Ⅱ处理后的细胞损伤程度,降低ROS过量积累的损伤及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并能够降低AngⅡ处理H9c2细胞引起的ANP与CTGF的表达水平的升高。结论1、通过对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心梗到心衰演变过程中,心功能逐渐下降,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及心室机械应力逐步加重;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心梗致心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生成、炎症等生物学过程有关。2、实验证实VCAN与COL1A1的变化与心梗致心衰有关,可能为心力衰竭的发展、预后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3、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对生脉注射液的靶标与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动态分子特征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干预环节可能与减轻心肌纤维化损伤有关;动物实验证实生脉注射液能够减缓心梗导致的心肌纤维化损伤,细胞实验证实生脉注射液具有降低Ang Ⅱ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本研究表明基于心梗致心衰的动态分子特征谱解析已上市中成药在心梗到心衰演变过程中主要干预环节分析策略具有可行性。创新点1、心梗致心衰的演变过程包括心肌细胞丢失、神经体液系统的激活等多个生物学过程,静态的观察心梗与心衰制约了对其疾病演变过程的解析。本研究关注于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心梗致心衰的疾病表型与分子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心梗致心衰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更准确地筛选心梗致心衰早期预警标志物;2、对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提出COL1A1与VCAN可能为心梗致心衰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3、本研究以生脉注射液为范例,采用“动态分子特征谱-主要干预环节-实验验证”的分析策略,对生脉注射液的主要干预环节进行预测分析并加以验证。本研究将为其他已上市中成药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的精准应用提供研究策略。

高宏杰[2](2021)在《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 研究目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常发生在心脏手术、冠脉搭桥、心肌梗塞后再通、心脏移植以及休克等情况下,已成为血运重建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课题组的自拟方痰瘀同治方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其抗MI/RI疗效显着。故本研究拟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药效物质基础、潜在作用靶点及分子网络机制,对课题组前期开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系列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补充和完善,为今后深入开展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药理药效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指出方向。同时,为更好的预测和分析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本研究对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了优化和验证,为优化后的算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 研究方法2.1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应用OMIM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获得MI/RI的靶点。应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得中药成分,应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将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和MI/RI的靶点做映射,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潜在作用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筛选出核心潜在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关系的网络图,计算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抗MI/RI的网络效力值,得出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应用Cluego插件对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了快速有效的发现其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本研究对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将优化后的算法应用于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关系网络中,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潜在的核心靶点,应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潜在的分子网络机制。2.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应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取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的中药成分,应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出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将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中药活性成分/化瘀中药组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与MI/RI的靶点做映射,分别获得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潜在的可能的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的核心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可能的潜在分子网络机制。3 结果3.1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1)MI/RI靶点共1283个;(2)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683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1452个;(3)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靶点共398个,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共337个;(4)应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关系网络,共有885个节点和12462条边,根据计算出的网络效力值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5)对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337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生物反应过程共986个,KEGG信号通路共79条;(6)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共有节点269个,中药活性成分节点32个,疾病靶点节点237个。采用分子对接等方法对优化算法进行验证。(7)对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核心网络的237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生物反应过程共739个,KEGG信号通路共131条。3.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1)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中药成分共173个,中药活性成分87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560个;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中药成分共143个,中药活性成分194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430个。(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靶点共178个,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140个;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靶点共155个,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113个。(3)对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140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生物反应过程共469个,KEGG信号通路共114条;对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113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生物反应过程共495个,KEGG信号通路共108条。4 结论4.1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可以准确快速的提取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核心网络,为该算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4.2痰瘀同治方抗MI/RI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共32个,核心中药为人参、川芎、薤白等6味中药。4.3痰瘀同治方呈现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协同抗MI/RI的作用特点。本研究得出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炎症反应”机制、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凋亡过程负调控”作用机制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此外,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TNF信号通路”“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MAPK级联”作用机制有关。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作用机制还可能与“cAMP信号通路”有关,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信号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有关。

王珂欣[3](2021)在《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肝癌是世界上流行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但患者5年内生存率低于30%。因此,探索肝癌发病机制和防治肝癌药物作用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迫切需求。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国已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尤其是癌肿疼痛和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肝癌。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症状,且辅助双介入治疗,联合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化疗均有显着的疗效。实验药理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调控细胞周期。然而,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其它肝癌动物模型中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是否具有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除调控凋亡和周期相关信号通路之外,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具体机制还有哪些?其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仍然不清晰,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从体内外明确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其次,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最后,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组分新药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为其他中药注射剂防治肿瘤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目的:(1)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理作用。(2)构建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探寻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3)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肝脏组织的一般和病理学观察及血清生化指标,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大鼠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粘附、伤口愈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趋化运动实验,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将代谢组学分析、数据收集、网络算法、生物信息学工具相结合,使用一种称为Dijkstra算法模拟药物靶点对疾病分子网络的传播效应,识别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3)通过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高含量成分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聚焦含量高且活性强的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对预测关键靶点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体内外验证,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肝癌的机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最后,整合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结果:(1)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克隆形成;1.5和3 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改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大鼠肝细胞结构的损伤,并不同程度回调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酰基转肽酶(γ-GT)的水平,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1和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显着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趋化运动能力,能显着增加细胞-细胞粘附和抑制细胞-基质粘附,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2)基于UPLC-MS鉴定出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21个化学成分,多个数据库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21个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成分-靶点网络。随后整合了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277个基因作为疾病基因,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并应用Dijkstra算法计算成分的靶点传播到疾病分子网络的最短距离链17412条,从而根据传播系数识别出11个药效成分群:槐定碱、9β-hydroxylamprolobine、苦参碱、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N-甲基金雀花碱、氧化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醇和(-)-oxylehmannine,并从致病基因和功能通路的覆盖率验证了药效成分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含量高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对具有显着肝癌抑制活性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和N-甲基金雀花碱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构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靶点-相关蛋白网络,预测出关键靶点,在肝癌细胞和大鼠上验证,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细胞和大鼠中CASP3的表达,抑制MMP2,MYC和REG1A的表达。通过对关键蛋白的深入验证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下调细胞和大鼠中Vimentin的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调节细胞和大鼠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及下游蛋白COX2的表达。同时,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着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β-catenin和COX2表达水平的升高和GSK-3β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抑制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迁移和侵袭作用,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侵袭转移作用。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与调节代谢通路相关。肝癌大鼠血清和肝脏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均能显着调节两种样本中差异代谢物柠檬酸和乳酸的含量,改善肝癌的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涉及糖酵解过程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酶,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下游靶点c-Myc可能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对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整合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EMT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主要药效成分可能为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次要药效成分为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氧化槐定碱、氧化槐醇、9β-hydroxylamprolobine和(-)-oxylehmannine。(3)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4)本研究提出的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方法可用于预测成分含量明确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

陈学通[4](2021)在《基于网络扰动的中药个性化精准开方系统及新药发现》文中研究说明过往几千年的中医药临床实践历史充分证明中医药能够有效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肿瘤、呼吸道感染等各类疾病,从而有效的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然而,病因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性等因素导致疾病呈现出高度异质性和多样化趋势,并导致基于传统经验的中医药疗效呈现波动状态。为了精准刻画中药和复杂疾病之间的潜在关联,构建针对疾病的中药精准治疗方案,需要着重对复杂疾病和中药进行系统化的描述。因此,在本研究中,基于生物的网络化特性,提出网络扰动特征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药和疾病的系统性精准刻画,从而阐述疾病发生、中药及复方治疗对机体生物网络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首先,采用以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方案,构建502种中药的成分群及其靶标信息,并基于蛋白互作网络的扰动扩散构建了中药全局范围内的扰动特征,模拟了中药治疗过程中对机体生物网络的影响。同时,基于扰动特征的比较分析也显示中药网络扰动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表明每一种中药都具有独特的治疗机制。其次,充分利用组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疾病信息数据,从GEO的1,772个人类高通量数据集中筛选出460个疾病转录组数据,构建了疾病发生后的生物网络扰动特征。接着,基于网络扰动特征的疾病分类分析则可进一步理解疾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共通性。上述结果表明,网络扰动特征可以作为一种新方法来定量刻画疾病发生和中药治疗对机体生物网络的系统性影响,从而为疾病机制解析和中药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基础。为了进一步探究中药和疾病之间的潜在关联性,以中药和疾病的网络扰动特征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中药-疾病映射框架——HDmap-S。基于该框架,我们计算了中药-疾病之间的匹配程度得分,并最终筛选出15,035个潜在的中药-疾病关系对。同时,Pubmed数据库的文献挖掘分析也证明基于HDmap-S框架的中药-疾病关联预测具有83.25%的准确率。此外,疾病-中药的比较分析发现,HDmap-S能够为具有共发生趋势的疾病和具有的类似发病机制的疾病提供类似的治疗策略,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2型糖尿病和肺动脉高血压。同时,针对哮喘的三种病理状态(轻度、重度、过敏性)分析也证明,HDmap-S能够针对同一疾病的不同状态给出差异化的治疗方案。这些结果表明,HDmap-S在中药个性化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往往以复方的形式存在,而多种中药的组合导致复方的个性化治疗和机制研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为此,进一步探讨网络扰动特征在复方精准设计和物质基础研究上的应用,并以HDmap-S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中药组合预测框架——HDmap-M,以此来研究网络扰动特征在新复方开发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针对189个疾病的HDmap-M研究显示中药数量的堆积并不会增加复方的疗效,反而因为中药潜在的拮抗而导致疗效的降低。同时,基于HDmap-M的疾病复方统计分析显示5个中药以内的复方将对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各类疾病具有最佳疗效。此外,以经典中药方剂小半夏汤和升麻葛根汤为比较对象,发现HDmapM框架预测的复方也遵循“君-臣-佐-使”复方配伍理论。这些结果说明,网络扰动特征不仅仅能够体现中药和疾病的基础特征,还能进一步用于刻画中药组合的特征和疾病的新复方开发,是践行个性化的中药精准治疗策略的有力工具。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HDmap-M框架的实用性,针对类风湿关节炎预测了一个新复方TNX-SM-CCR:天南星、升麻、草苁蓉。同时,通过文献调研、GO富集分析和网络拓扑分析发现,TNX-SM-CCR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氧化还原、干细胞群维持等生物学过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此外,针对经典方剂枳术丸,以网络扰动特征为基础,结合药代动力学筛选和网络分析的系统药理学框架,探索枳术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协同治疗机制。结果显示枳术丸通过钙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NF-κB通路的上游和下游靶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发挥协同作用。总而言之,在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疾病进程、环境信号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生物网络的系统性分析策略对建立中医药的个性化、动态化、整体化诊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王上[5](2021)在《基于自噬途径研究小柴胡汤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干预作用》文中提出背景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的病毒,且具有高突变性,流感易苗易于失效且抗病毒药物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以宿主因素为靶点的治疗手段成为抗流感病毒新兴疗法和未来趋势,而这一转变正是中医邪正关系的体现,也正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细胞自噬是流感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甲型流感病毒可以诱导自噬体的大量堆积并阻止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从而导致自噬流的不顺畅。而自噬流的不顺畅恰好与伤寒少阳枢机不利非常相似。因此,基于这个层面,针对少阳枢机不利,选用少阳方(如小柴胡汤),将可能促进有效自噬流的完成,从而截断病情的深入,防止肺炎的发生。小柴胡汤是《伤寒论》少阳病的主方,也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已有研究报道,小柴胡汤具有明显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同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降低炎性反应。而对于小柴胡汤调节自噬的作用却鲜为报道。因此,本研究从科学计量学、理论研究、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四个方面对小柴胡汤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的疗效、作用机制及配伍意义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用药靶点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citespace)对流感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进行分析并挖掘流感与自噬共同作用通路,预测未来研究趋势。2.通过溯源少阳本义,结合《伤寒论》原文,从少阳病病机演变、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汤中药药理学谱等方面阐述小柴胡汤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的理论及临床依据。3.对小柴胡汤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从“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的层面预测其主要作用机制,及体现药物配伍意义的主要通路。4.结合组方原则及网药结果,研究小柴胡汤及拆方对H1N1流感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其机制是否与自噬相关,并阐释其配伍意义。方法1.以“流行性感冒”为研究主题,运用citespace软件,检索Web of Science(Wo S)数据库的2005-2020年文献,将结果从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双图叠加等四个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2.筛选小柴胡汤有效成分并对应靶点基因,并检索流感疾病靶点。应用Cytoscape3.2.6软件构建小柴胡汤-流感-靶点-通路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主要作用机制及复方配伍意义主要通路。3.制备小柴胡汤及拆方的水提醇沉提取液、颗粒剂及含药血清三种制剂,分别对人A549、狗肾细胞(MDCK)两种细胞系进行细胞毒性测定和神经氨酸酶活性测定,筛选最优制备方案和最适细胞系。4.基于最适细胞系和小柴胡汤及拆方最适制备方案,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LC3-Ⅰ、LC3-Ⅱ、p62、m TOR及磷酸化、beclin蛋白表达表达,探讨小柴胡汤及拆方对流感病毒诱导自噬的调控及作用机制,并阐释并配伍意义。结果1.共纳入流感机制文献7223篇,关键词聚类主要分为流感致病性和发病机制研究;宿主免疫应答及炎性反应研究;抗流感药物及疫苗的研究。流行性感冒机制研究与细胞自噬研究领域共同的关键词为自噬、复制、感染、凋亡、NF-κB、天然免疫反应等。2.小柴胡汤成分靶点与流感疾病靶点共有51个靶点,其主要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二甲氧基黄酮、人参皂苷Rh2、蓝堇碱、叶含长管贝壳杉素A九种,其核心基因为VEGFA、AKT1、IL6、TNF、MMP9、JUN、IL10、IL18等十个,其富集分析多与炎症反应、各种代谢相关。3.在MDCK细胞中,小柴胡汤及核心拆方水提液的抗病毒选择指数均为1左右;小鼠血清在体外(细胞)抗病毒实验中表现出极强的抗流感病毒活性,选择指数为128.2以上;小柴胡汤、柴-芩-参颗粒剂的抗病毒选择指数均为1左右,柴-芩颗粒剂的抗病毒选择指数为2,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力。此外,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对人A549细胞的存活率整体不高,尤其是柴-芩颗粒剂低浓度对A549细胞即显示一定毒性,存活率<85%。在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检测中显示,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对H1N1流感病毒没有抑制作用,无SI。4.病毒感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C3-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与病毒感染对照组相比,有下调LC3-Ⅱ蛋白表达的作用(P<0.01),尤以小柴胡汤组最为明显。与病毒感染组相比,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均有上调p62蛋白表达的作用,其中,柴-芩组最为明显(P<0.01),柴-芩-参组次之(P<0.05),小柴胡汤最次。小柴胡汤及拆方三组与病毒感染组相比,有上调p-m TOR蛋白水平表达的趋势(P>0.05),其中柴-芩组上调作用最为明显。小柴胡汤组与病毒感染组相比,下调beclin-1蛋白表达最为明显(P<0.05),柴-芩-参组下调作用最次,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科学计量学及理论研究表明,流感的发生发展以及严重程度与病毒和宿主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以宿主为靶点的治疗手段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转变,而这一转变正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特色。细胞自噬是流感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中医看来,甲流病毒导致自噬流的不顺畅与伤寒少阳枢机不利非常相似,这也正与小柴胡汤方证相合。2.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小柴胡汤可调节神经-免疫-炎症反应,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其主要机制与柴胡、黄芩、人参三味药相关。3.实验结果可知,从抑制甲型H1N1神经氨酸酶活性而言,仅柴胡-黄芩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体现了其祛邪之功。小柴胡汤无抑制NA活性作用,但在自噬调节上作用明显,且在下调LC3-Ⅱ/LC3-I表达及抑制Beclin-1蛋白水平方面更为突出,其机制可能与Beclin-1相关,而同样具有扶正祛邪之意的柴胡-黄芩-人参组却有差异,提示夏、姜、枣、草四味药可能在配伍中发挥着促进自噬降解的作用。此外,鉴于小柴胡汤本身不能抑制NA活性,说明小柴胡汤的作用靶点可能不直接作用于病毒,可能主要在宿主因素,与调节自噬、促进自噬代谢途径有关。因此,小柴胡汤对自噬的调节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拓展了小柴胡汤临床运用的新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柴胡汤扶正祛邪的作用机制与药物君臣佐使配伍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王春茜[6](2020)在《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代谢组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中药复方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机制探讨方面具备广阔前景。中药复方是中医理论与中药科学结合的产物,也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桂枝汤源于东汉,被誉为“众方之祖”、“群方之魁”,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至此经历了无数临床诊疗的检验,无论是单方或其加减方,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当前对于桂枝汤的解热作用研究,大多从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中枢发热介质cAMP、PGE2等单方面进行阐述解释,均不能全面反映出药物对机体的调节过程,而且对桂枝汤中药物的配伍机制研究同样为数不多,因此,为进一步了解桂枝汤的作用机制,首先在药效学实验的基础上,对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进行评价,再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寻找桂枝汤及其单味药与发热相关的差异代谢小分子及相关代谢通路,并通过模块化分析获得关键靶点。以代谢产物为切入点,探讨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及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桂枝汤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实验方法:1.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研究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模型组、桂枝汤组、桂枝组、白芍组、生姜组、甘草组和大枣组),每组8只,进行正式实验前连续2天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实验前测量每组大鼠基础体温,通过背部注射酵母混悬液复制大鼠酵母致热模型,空白组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体温升高超过0.8℃),各组大鼠分别给药一次,1h后重复给药一次,于造模4h、5h、6h、7h、8h后测量并记录大鼠体温变化情况,并通过SPSS 23.0统计软件对各组大鼠体温数据进行分析。2.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代谢组学研究于药效学实验结束后,通过腹主动脉取血,静置离心后获得各组血清样本,选择GC-MS技术进行代谢物检测,检测前去除血清样本中的蛋白及其它杂质,并衍生化。利用 GC-MSsolution version 2.5(SHIMADZU Corporation)对原始图谱进行积分,通过NIST数据库及其他自建库对所检测的代谢物进行推测及鉴定,同时利用HMDB及KEGG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和确认内源性代谢物。运用Metaboanalyst 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将各给药组与空白组和模型组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其中包括PCA、PLS-DA以及聚类分析,比较其差异及分离情况;在PLS-DA分析基础上,获得各给药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血清代谢物的VIP值表,根据VIP值大于1和手动积分计算筛选出各给药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PA插件进行通路分析,选择Impact值大于0.10的代谢通路,表示该通路可能与潜在的靶标路径紧密相关;运用Cytoscape中MetScape插件对每组差异代谢物进行网络模块化分析,并以平均节点度值为阈值筛选相关靶点。结果:1.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实验结果空白组大鼠温度以基础温度为准小范围上下波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于造模4h后体温显着升高(P<0.01)。在造模5h后的各时间点,桂枝汤组大鼠体温均低于模型组大鼠体温,并于造模6h和7h后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从体温变化趋势上来看,桂枝组大鼠经给药后,于造模6h后体温有一定下调趋势,但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白芍组大鼠经给药后,于造模5h后体温有所下调,但与模型组相比同样无显着性差异;大枣组大鼠各检测时间点的体温均较模型组大鼠体温低,且具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生姜组及甘草组大鼠体温并无明显下调趋势。2.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根据PCA、PLS-DA的2D、3D图可知,桂枝汤组、桂枝组、白芍组、甘草组以及大枣组的各样本点均能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能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离,且组内有一定的聚集趋势,证明以上各给药组与模型组具有一定的差异。而生姜组在三种模式下均无法与模型组分离,二者没有显示出明显差异,因此不进行下一步分析。基于模式识别分析,共获得13个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L-Lactic acid(L-乳酸)、Glycerol(甘油)、Palmitic acid(棕榈酸)、Linoleic acid(亚油酸)、D-Glucose(D-葡萄糖)、L-Serine(L-丝氨酸)、Stearic acid(硬脂酸)、Oxalic acid(草酸)、L-Aspartic acid(L-天冬氨酸)、Cholesterol(胆固醇)、Urea(尿素)、Arachidonic acid(花生四烯酸)、L-Threonine(L-苏氨酸);桂枝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9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Stearic acid、L-Lactic acid、Glycerol、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D-Glucose、Urea、Arachidonicacid、L-Threonine;桂枝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5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Arachidonic acid、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Stearic acid、Cholesterol;白芍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 7 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 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L-Serine、Oxalic acid、Urea、Arachidonic acid;甘草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 5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 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D-Glucose、Urea、Arachidonic acid;大枣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6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D-Glucose、L-Serine、Oxalic acid、L-Threonine。分别利用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所得的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与桂枝汤解热相关的的通路共4条,分别为亚油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以及甘油酯代谢通路;与桂枝解热相关的通路共2条,分别为亚油酸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白芍解热相关的通路共4条,分别亚油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和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与甘草解热相关的通路共2条,分别为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大枣解热相关的通路共3条,分别为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以及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通过模块化分析,筛选出各组相关靶点,与桂枝汤解热相关的靶点共有28个,其中26个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其余两个靶点与糖酵解有关;桂枝、白芍、甘草与解热相关的靶点与桂枝汤细胞色素P450的26个靶点相同;与大枣解热相关的靶点共有14个,其中PPT1、PPT2为棕榈酰蛋白质硫酯酶,SHMT1、SHMT2为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其余靶点均与糖类代谢有关。结论:从药效学结果来看,桂枝汤对干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模型具有显着的降温作用,桂枝、白芍具有下调发热大鼠体温的趋势,甘草与生姜对干酵母致热模型大鼠无明显解热作用,大枣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与其它组相比,更趋近于空白组,但从解热角度看来,与桂枝汤相比,大枣并无明显优势,表明桂枝汤的解热作用优于各单味药组。把各组同时与空白组比较,桂枝汤组样本与空白组样本的结果更接近,进一步证实了桂枝汤对发热大鼠体温解热效果最佳,说明在解热功效方面中药复方桂枝汤比其方中单味药更占优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分子机制,发现桂枝汤对发热大鼠解热作用的机制主要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有关,主要作用靶点为细胞色素P450;桂枝、白芍、甘草的解热机制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相关,作用靶点与桂枝汤相同;另外,甘草与大枣的解热机制还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此外,桂枝汤与解热相关的主要通路与靶点涵盖了各单味药的主要通路与靶点,进一步证明,与单味药相比,桂枝汤在解热作用方面更具优势,且桂枝汤方中各个单味药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桂枝汤及其单味药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分子机制,从小分子代谢层面解释了桂枝汤解热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常泽[7](2020)在《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通窍活血汤治疗VD的潜在药效物质、核心配伍组合及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检索TCMSP和TCMID获得通窍活血汤各药物化合物成分,利用FAF-Drugs4数据库进行ADME-Tox评估及筛选,筛选出类药性参数较好的化合物成分作为潜在药效分子,并通过SwissADME网站评估通窍活血汤各药物的肠道吸收能力和血-脑屏障渗透能力。(2)通过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通窍活血汤各药物潜在药效分子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OMIM和DisGeNET三个疾病数据库获取VD相关靶点。将潜在药效分子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进行匹配获取潜在药效分子-疾病作用靶点,构建潜在药效分子-作用靶点、药物-靶点-疾病网络,进行通窍活血汤治疗VD潜在药效物质的预测和核心配伍组合的初探。(3)利用Cytoscape3.7.1软件BisoGenet插件对潜在药效分子-疾病作用靶点进行PPI网络的构建,同时利用CytoNCA插件对PPI网络中靶点进行拓扑学分析,获取核心网络靶点。运用DAVIAD数据库分别对核心网络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初步分析和探索核心网络靶点的生物学意义和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进而解析通窍活血汤治疗VD可能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1)通窍活血汤所有药物成分经过ADME-Tox类药性参数筛选后,分别获得麝香潜在药效分子30个、桃仁潜在药效分子18个、红花潜在药效分子58个、川芎潜在药效分子90个、赤芍潜在药效分子32个、生姜潜在药效分子116、大枣潜在药效分子28个、老葱潜在药效分子43个。运用SwissADME评估发现,通窍活血汤各药物具有较好的肠道吸收能力和血-脑屏障渗透能力,其中红花、川芎、赤芍、大枣更偏于肠道吸收,麝香、生姜、老葱在肠道吸收和血-脑屏障的渗透能力方面均较好。(2)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匹配后,共获取285个潜在药效分子-疾病作用靶点。其中通窍组中麝香靶点104个(占全部靶点36.5%)、老葱靶点71个(占全部靶点24.9%),且麝香-老葱共有靶点19个。活血化瘀组中红花作用靶点166个(占全部靶点的58.2%),赤芍作用靶点87个(占全部靶点的30.5%),川芎作用靶点64个(占全部靶点的22.5%),桃仁作用靶点28个(占全部靶点的9.8%)。调和营卫组中大枣作用靶点149个(占全部靶点的52.3%),生姜作用靶点90个(占全部靶点的31.6%)。(3)通过构建和分析潜在药效分子-作用靶点网络发现,通窍组治疗VD的主要潜在药效分子为:山奈酚、丹皮酚、丁基羟基甲苯、睾酮、正荷叶碱等。活血化瘀组治疗VD的主要潜在药效分子为:槲皮素、黄芩素、芹菜素、咖啡酸、山奈酚、木犀草素等。调和营卫组治疗VD的主要潜在药效分子为槲皮素、丁香酚、6-姜酚、荷叶碱、光千金藤碱、异丁香酚等。(4)通过构建和分析PPI网络发现通窍活血汤治疗V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增效作用特点,其中 APP,NTRK1,CUL3,EGFR,XPO1,TP53,MCM2,ESR1,UBC,FN1等靶蛋白可能是通窍活血汤治疗VD的核心靶点。GO分析显示通窍活血汤可能通过调控端粒组织、依赖于DNA复制的核小体组装、rDNA染色质沉默、蛋白质异四聚、翻译起始、病毒转录、rRNA加工、端粒封顶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VD的作用。KEGG通路分析表明通窍活血汤可能通过影响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NF-KB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痴呆作用。结论:(1)通窍活血汤治疗VD的潜在药效物质可能为槲皮素、山奈酚、丹皮酚、睾酮、黄芩素、芹菜素、咖啡酸、木犀草素、丁香酚、6-姜酚等,且以上成分均已被证实具有抗痴呆作用,为临床VD药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2)通窍活血汤治疗VD的核心配伍组合可能是麝香-红花-大枣,为临床运用通窍活血汤或通窍活血法治疗VD提供一定的参考。(3)通窍活血汤治疗VD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其抗痴呆的生物学机制主要与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NF-KB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有关,为临床运用通窍活血汤治疗VD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也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方向和依据。

李翠华[8](2020)在《系统药理学方法解析Q方对冠心病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冠心病(CHD)是现在最常见的并且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造成大量死亡的一种身心疾病,近年来冠心病猝死的数量居全球首位。传统中药治疗冠心病已被大量报道,如瓜蒌薤白汤,二陈汤等。Q方(保密配方)由丹参、黄芪、桂枝、姜黄、薤白、瓜蒌、绞股蓝七味中药材组成,药典中记录及研究中报道,这七味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均有治疗作用。Q方制剂已被批准在陕西省中医院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并呈现显着疗效。但其靶点及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确定Q方的生物活性,进而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探究Q方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差异代谢物质及受影响的代谢途径,最后采用系统药理学的方法,探究此Q方所含潜在活性成分、治疗冠心病的潜在靶点及其通路和生物学功能,以此来阐明Q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新方法和思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通过对H9C2心肌细胞进行培养,对Q方进行毒性测试,随后将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三组,NC组、CK组、DG组,于厌氧箱内无血清培养诱导冠心病模型,同时给予Q方治疗,24小时后测定其细胞活力。提取细胞代谢物,通过UHPLC-FIE HR/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差异代谢物质。通过系统药理学的方法预测Q方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从TCMSP中寻找此Q方中七味药的成分,对其进行ADME分析,筛选出OB≥30%和DL≥0.18的化合物作为潜在活性成分,再从数据库及相关文献资料中寻找其对应的靶点,将其靶点作为发挥药效的潜在靶基因或蛋白,然后对Q方中度值大于5的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冠心病相关的靶点,并借助Cytoscape 3.2.1软件对Q方的活性成分、靶点及冠心病相关靶点进行网络分析。结果:细胞实验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Q通过上调R-3-羟基丁酸、y-氨基丁酸、丙酮酸、柠檬酸的表达水平,来影响氨基酸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柠檬酸盐循环(TCA循环)、丙酮酸代谢等相关代谢通路等从而缓解缺血缺氧诱导的心肌缺血。系统药理学结果显示:Q方内含有928个化学成分,其中84个为Q方的潜在活性成分,我们进一步收集了其对应的靶点,共317个,其中度值大于5的靶点有98个。对作用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其分析数据显示Q方中的活性靶点富集于PI3K/Akt、FoxO、HIF-1、TNF、NF-кB及VEGF通路,这些靶点可以调节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也可以影响PPAR、Akt和NF-кB的活性以及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从而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Q方通过干扰花生四烯酸和氨基酸代谢途径及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进而缓解缺血缺氧诱导H9C2细胞的心肌缺血。系统药理学揭示Q方中84个化学成分为主要潜在活性物质,通过调节PI3K/Akt、NF-кB和VEGF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李慧[9](2020)在《四妙勇安汤及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与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四妙勇安汤作为古代治疗脱疽的经典名方沿用至今,对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风湿免疫疾病、肿瘤等多种类型的疾病均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四妙勇安汤组方精当,但所含有的组分复杂,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和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炎症反应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和起始病因,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作用的影响密不可分。文献报道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显示:四妙勇安汤发挥多种药效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但其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靶点以及如何发挥药效作用,尚未阐明。因此,本实验首先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对四妙勇安汤水煎液灌胃给予健康SD大鼠后吸收入血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为该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依据;再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四妙勇安汤具有抗炎作用的潜在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预测其抗炎机制;进而结合入血成分和文献报道,以木犀草素、山奈酚、异甘草素三种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内代谢研究,为阐明四妙勇安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并基于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筛选四妙勇安汤及三种单体成分的细胞安全给药浓度;进行细胞给药与检测,从磷酸化ERK1/2表达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体外抗炎药效作用机制。探索“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代谢研究-疗效验证”的研究模式,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快捷、多维度的研究策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四妙勇安汤水煎液吸收入血成分分析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给药组灌胃给予四妙勇安汤水煎液;空白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连续7天,每天2次。末次给药1 h后,腹主动脉取血,样本经处理得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采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四妙勇安汤水煎液含药血清进行分析鉴定。采用Waters AQUITYUPLC BEH C18柱(2.1 mm × 100 mm,1.7 μm),流动相(A)和(B)分别为0.1%的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高分辨质谱采用热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出模式。结合成分一、二级质谱信息、对照品质谱信息和相关文献,共得到成分21个,鉴定出异甘草素等原型成分7个,甘草次酸等代谢产物14个,其中有4个成分因多级质谱裂解碎片信息不够全面,未能推测出结构。本实验为四妙勇安汤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四妙勇安汤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本章节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思路,以四妙勇安汤为研究对象,通过TCMSP数据库对四妙勇安汤全方的化学成分进行检索,以文献报道的活性成分、大鼠的入血成分和ADME参数为依据筛选出活性成分共128个,共匹配到药物靶点247个。基于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炎症作用相关靶点1507个。将四妙勇安汤主要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基因及炎症相关靶点基因构建网络,共获得交集靶点145个,进行GO基因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将槲皮素等6个关键活性成分与STAT3等4个关键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对四妙勇安汤抗炎药效作用机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四妙勇安汤发挥抗炎药效主要是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和异甘草素等多种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STAT3、AKT1、MAPK等关键靶点,从而对多种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起到调节作用而达到抗炎疗效。这也说明了四妙勇安汤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发挥药效作用。3木犀草素、异甘草素、山奈酚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分析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三组给药组分别给予20 mg·mL-1的三种对照品混悬液,空白组给予等体积CMC-Na。四组大鼠分别于灌胃给药后的10 min,30min,1h,1.5 h,2h,4h,6h进行眼眶取血,经样本处理后合并各时间点血样得空白血浆和含药血浆;收集大鼠0~24h的尿液和粪便,经样本处理后得尿液样本和粪便样本。采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大鼠血液、尿液和粪便样品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采用Waters AQUITYUPLCBEHC18柱(2.1mm× 100mm,1.7μm),流动相(A)和(B)分别为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高分辨质谱采用热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出模式。根据文献报道、结合对照品的质谱裂解规律及化合物的碎片信息,对相关成分进行分析推断。木犀草素给药后在血浆中鉴定出成分10种、在尿液中鉴定出成分11种、在粪便中鉴定出成分3种;异甘草素给药后在血浆中鉴定出成分6种、在尿液中鉴定出成分13种;山奈酚给药后在血浆中鉴定出成分8种、在尿液中鉴定出成分3种、在粪便中鉴定出成分1种。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相似,得到的成分除原型成分外其余多为Ⅱ相代谢产物。4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与细胞给药浓度的筛选本章节采用浓度为100 ng·mL-1的PMA诱导,联合1μg·mL-1的LPS刺激,成功建立了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结合大鼠入血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筛选了度值较高并与蛋白结合潜力较好的木犀草素、异甘草素和山奈酚三种成分,通过CCK-8实验,确定了四妙勇安汤冻干粉和三种单体成分的细胞给药浓度范围。四妙勇安汤在浓度为0~500 μg·mL-1范围、木犀草素在浓度为0~2.5 μg·mL-1范围、山奈酚在浓度为0~5 μg·mL-1范围、异甘草素在浓度为0~7.5 μg·mL-1范围时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因此选择此浓度范围作为该实验细胞给药的安全浓度。5四妙勇安汤及其活性成分抗细胞炎症药效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本章节基于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以全方四妙勇安汤和活性成分木犀草素、山奈酚和异甘草素为研究对象,从磷酸化ERK1/2表达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体外抗炎药效作用机制。得出木犀草素和山奈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LPS诱导的THP-1源巨噬细胞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磷酸化蛋白水平及降低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四妙勇安汤和异甘草素对抑制ERK1/2磷酸化蛋白水平改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未显示有直接作用。

侯旭粲[10](2020)在《基于解郁丸作用机理解析的抑郁症治疗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抑郁患者经常陷入悲痛欲绝、自卑及悲观厌世等情绪中。躯体化症状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患者身体的痛苦,并增加了医疗负担和经济成本。抑郁症不仅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身体健康构成了双重威胁,而且与许多疾病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探讨抑郁症适宜的控制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解郁丸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抗抑郁配方,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效果。中医治疗抑郁症与生物医学具有不同的思路,对有效中药方剂作用机理的解析,有助于为生物医学认识和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关于解郁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观察,及与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和疗效对比上,机制研究非常少。这是由于中药具有多种成分,对其逐个进行药理实验和药效验证会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而且由于缺少基础数据的支撑,在选择成分和基因进行研究的时候会无从下手,无法全面认识解郁丸的作用机理。系统科学和信息学的发展为此类研究提供了可能,可以在整合生物学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中药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并在机理解析的基础上发现中药治疗疾病的特点。本研究将在运用信息学方法系统解析解郁丸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抑郁症的合适治疗策略。为了系统地解析解郁丸的作用机制,研究躯体化症状对抑郁症进程的影响,为抑郁症提供可行的治疗策略,本论文进行了系列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整合解郁丸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目标蛋白、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抑郁症相关基因、144类细胞、细胞内表达的基因、细胞上的配体和受体、配体-受体对的所有信息。利用Neo4j构建解郁丸作用机理解析的图数据库,作为本研究的背景数据及相关信息的查询平台和研究平台。(2)设置规则进行数据筛选,利用实体语法系统建立解郁丸的作用机制网络,分析其中起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化学成分及其影响的与抑郁症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分析关键基因所在的信号通路及其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关系。(3)利用细胞通讯数据、关键化学成分和关键基因分析解郁丸的抗抑郁活性在细胞之间的传递情况及解郁丸主要影响的功能,从较为宏观的层面解析解郁丸如何通过全面调节机体功能来发挥抗抑郁作用。(4)分析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相关基因对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利用实体语法系统分析解郁丸治疗这两个躯体化症状的作用机制。图数据库的构建为系统性地解析解郁丸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方便。机制网络直观地展示了解郁丸化学成分与疾病相关基因的作用关系,关键节点分析的研究结果中共获得了发挥作用的15个关键的化学成分和被靶向的20个关键的抑郁症相关基因,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先导化合物和可干预的靶基因等基础数据。关键基因所在的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解郁丸通过作用于多个与抑郁症进程相关的生物学过程而发挥综合调节作用。抗抑郁活性在细胞之间传递的研究结果表明,解郁丸主要作用的细胞类型为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并且对机体的消化功能、血管功能和造血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些结果说明干预免疫细胞、提升机体免疫力是抑郁症治疗的一个新的思考方向。躯体化症状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躯体化症状对抑郁症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干预躯体化症状也是抑郁症治疗策略研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研究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可进一步开发的关键化学成分,可干预的靶基因、细胞类型和部分躯体化症状。除此之外,本研究系统地解析了解郁丸的作用机制,并将其集成在Neo4j图数据库中,提供了一个系统、高效的解析方法和平台,并对解郁丸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为解郁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抑郁症是一种复杂性疾病,生物医学主要针对神经系统的干预与治疗思路在临床疗效上有明显的不足,如何进行药物治疗需要深入探讨。本研究在系统解析临床有效方剂解郁丸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抑郁症治疗的不同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系统的病理状态与躯体化症状具有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关系的疾病,治疗策略上应该考虑两方面的同时治疗,才能阻断抑郁症的持续发展;(2)抑郁症是一个全身性疾病,涉及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细胞功能,应该在对相关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治疗方针。本研究通过解郁丸治疗抑郁症机理的研究,同时为生物医学借鉴中医药原理探索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二、从细胞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复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细胞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复方(论文提纲范文)

(1)心梗致心衰潜在预警标志物发现及生脉注射液作用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衰标志物研究进展
        1 心肌细胞损伤与应激
        1.1 心肌损伤
        1.1.1 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
        1.1.2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
        1.1.3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1,MLCK-Ⅰ)
        1.2 心肌压力
        1.2.1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s, BNPs)
        1.2.2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
        1.2.3 神经调节蛋白(Neuregulin 1,NRG-1)
        2 神经激素类
        2.1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
        2.2 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
        3 炎症与心室重塑
        3.1 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 3,Gal-3)
        3.2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
        3.3 ST2 (Interleukin-1 receptor-like 1, ST2)
        3.4 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
        3.5 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
        4 小结
    综述二 生脉注射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 生脉注射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1 心肌梗死
        1.2 心力衰竭
        1.3 心肌病
        1.4 冠心病及其他
        2 生脉注射液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1 调节能量代谢
        2.2 减缓氧化应激损伤
        2.3 抗炎作用
        2.4 保护心肌细胞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研究
    第一章 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疾病表型变化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2.2 取材及样本的处理与保存
        2.3 ELISA法检测cTnT、BNP与NT-proBNP的表达水平
        2.4 LDH与CK-MB检测
        2.5 超声心动法检测心功能
        2.6 HE染色与Masson染色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心肌酶与cTnT表达水平的变化
        3.2 BNP与NT-proBNP表达水平的变化
        3.3 心功能变化
        3.4 HE与Masson染色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心脏蛋白质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心肌组织蛋白样本的收集与制备
        2.2 蛋白质组学分析
        2.3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分子变化
        3.2 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GO及通路富集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心梗致心衰潜在早期预警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
    第一章 心梗致心衰潜在预警标志物的发现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非监督模式分析
        2.2 早期预警标志物筛选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非监督模式分析结果
        3.2 早期预警标志物筛选结果
    第二章 心梗致心衰潜在预警标志物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ELISA法检测候选标志物表达水平
        2.2 H9c2细胞复苏、培养与冻存
        2.3 实验分组与处理
        2.4 免疫荧光法检测BNP、ANP、VCAN与COL1A1表达水平
        2.5 生脉注射液对COL1A1表达水平的影响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血清候选标志物验证结果
        3.2 细胞水平BNP与ANP表达水平变化
        3.3 细胞水平VCAN与COL1A1表达水平变化
        3.4 生脉注射液干预后对COL1A1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生脉注射液在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主要干预环节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预测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成分-靶标”网络构建
        2.2 生脉注射液高关联性靶标谱分析
        2.3 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
        2.4 生脉注射液干预环节预测结果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成分-靶标”网络的构建
        3.2 生脉注射液调控机制初步探究
        3.3 主要干预环节分析结果
    第二章 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体内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与分组
        2.2 取材及样本的处理与保存
        2.3 心功能评价
        2.4 HE染色与Masson染色
        2.5 ELISA法检测PⅠCP、COL1A1、VCAN表达水平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生脉注射液能够改善心梗致心衰演变过程中心功能下降
        3.2 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心梗导致的心肌纤维化损伤
        3.3 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PⅠCP、VCAN与COL1A1的表达
    第三章 生脉注射液主要干预环节体外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处理
        2.2 化学荧光法检测ROS含量
        2.3 微板法检测LDH浓度
        2.4 微板法检测胞内Ca~(2+)浓度
        2.5 免疫荧光法检测ANP与CTGF表达水平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生脉注射液能够减缓细胞损伤
        3.2 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ROS的积累
        3.3 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胞内Ca~(2+)浓度
        3.4 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ANP、CTGF的表达水平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网络药理学算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1.1 MI/RI靶点的收集与整理
        1.2 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及其靶点的收集与整理
        1.3 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抗MI/RI的核心靶点的筛选
        1.4 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分子网络并计算中药活性成分的网络效力值
        1.5 痰瘀同治方抗MI/RI核心靶点的富集分析
        1.6 小结
    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
        2.1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2.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公式
        2.3 小结
    3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1 基于优化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
        3.2 基于优化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靶点的富集分析
        3.3 小结
    4 对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验证
        4.1 痰瘀同治方核心中药活性成分与MI/RI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
        4.2 应用优化算法前后痰瘀同治方抗MI/RI靶点数量及富集分析路径的对比
        4.3 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靶点富集分析结果与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的对比
        4.4 小结
    5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5.1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5.2 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讨论
    1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
        1.1 有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中对偏向概率参数的筛选
        1.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与其它算法的对比与分析
        1.3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与随机游走算法的对比与分析
        1.4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适用性及其不足
    2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及其核心中药
    3 痰瘀同治方、本方祛痰中药组和本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的对比与分析
        3.1 痰瘀同治方与本方祛痰中药组共同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2 痰瘀同治方与本方化瘀中药组共同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3 痰瘀同治方、本方祛痰中药组和本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的对比研究
    4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1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2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3 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肝癌研究现状
        2.1 肝癌的发生机制
        2.2 肝癌的治疗
        2.3 肝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4 结语
    3 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与研究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3.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药理作用
        3.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
        3.4 结语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4.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4.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4.4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肝癌SMMC-7721 细胞的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1.3.3 克隆形成实验
        1.3.4 细胞粘附实验
        1.3.5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1.3.6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1.3.7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实验
        1.3.8 数据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L02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1.4.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1.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4.6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4.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2 样本收集
        2.3.3 病理组织分析
        2.3.4 血清生化测试
        2.3.5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动态变化研究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群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定性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核磁备样方法、检测条件
        2.3.2 细胞液质代谢组学备样方法、液相质谱条件及数据处理
        2.3.3 统计分析
        2.3.4 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代谢酶预测
        2.3.5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点预测
        2.3.6 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构建
        2.3.7 传播模型计算
        2.3.8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表型数据的整合及分析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向基因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2.4.3 基于基因型-表型数据传播模型的构建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的预测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验证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3.2 靶点收集
        1.3.3 网络构建和分析
        1.3.4 通路预测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网络分析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通路分析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实验
        2.3.2 免疫荧光测定
        2.3.3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2.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蛋白表达的影响
        2.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激活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2 血清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3 数据处理
        3.3.4 代谢物和代谢酶测试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核磁图谱分析
        3.4.2 寻找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3.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大鼠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3.4.4 柠檬酸和乳酸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3.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中关键酶活性的作用
        3.4.6 c-Myc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4)基于网络扰动的中药个性化精准开方系统及新药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疾病网络信息化
        1.2.1 复杂疾病与组学技术
        1.2.2 疾病大数据的累积和发展
        1.2.3 网络在疾病中的应用
    1.3 中药网络信息化
        1.3.1 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1.3.2 中药药代动力学和靶标研究
        1.3.3 中药信息数据集成及网络化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网络扰动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疾病网络扰动特征构建
        2.2.2 中药网络扰动特征构建
        2.2.3 网络扰动特征间的杰卡德距离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疾病的网络扰动特征分析
        2.3.2 中药的网络扰动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网络扰动特征在疾病-中药关联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疾病-中药关联框架-HDmap-S
        3.2.2 中药-疾病网络拓扑分析
        3.2.3 文献挖掘和验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药-疾病映射框架构建
        3.3.2 HDmap-S的性能分析
        3.3.3 HDmap-S的案例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网络扰动特征在复方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中药组合框架-HDmap-M
        4.2.2 中药组合的配伍规律分析
        4.2.3 类风湿关节炎新复方预测
        4.2.4 GO富集分析
        4.2.5 中药-扰动特征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HDmap-M的性能分析
        4.3.2 HDmap-M的配伍分析
        4.3.3 HDmap-M-类风湿关节炎新复方
    4.4 小结
第五章 网络扰动特征用于经典方剂枳术丸机制解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枳术丸成分库构建
        5.2.2 ADME筛选
        5.2.3 靶标预测及疾病映射
        5.2.4 GO和通路富集分析
        5.2.5 网络构建
        5.2.6 成分贡献评估体系构建
        5.2.7 副作用预测
    5.3 结果和讨论
        5.3.1 白术和枳实的成分比较
        5.3.2 白术和枳实的活性成分
        5.3.3 白术和枳实的作用靶标
        5.3.4 枳术丸成分贡献度分析
        5.3.5 枳术丸的潜在协同机制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自噬途径研究小柴胡汤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1 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感染与免疫
        2 流感病毒与细胞自噬
        3 现代医学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4 基于科学计量学(citespace)探讨甲型流感研究领域与自噬领域的共同机制
    二、中医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1 甲型流行性感冒的病因病机
        2 甲型流行性感冒的辨证论治
    三、伤寒少阳病的病因病机演变及特点
        1 少阳之源
        2 伤寒少阳病的病因病机、证治及演变
    四、小柴胡汤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的历史渊源
        1 小柴胡汤方解
        2 小柴胡汤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3 小柴胡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五、小柴胡汤与细胞自噬
        1 细胞自噬与流感致病的中医认识
        2 小柴胡汤主要成分对细胞自噬的调控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小柴胡汤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潜在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不同方式制备的小柴胡汤对甲型H1N1 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小柴胡汤颗粒剂对H1N1 流感病毒感染人A549 细胞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自噬流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自噬作用机制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1 理论研究思路及结果讨论
    2 不足与展望
    3 创新点
附录
    综述一 甲型H1N1 流行性感冒的溯源与防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三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发展概况
        1 代谢组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2 研究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3.1 对中药复方的研究
        3.2 对中医证候的研究
        4 展望
    桂枝汤及其组方中单味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桂枝汤的药理作用
        1.1 对体温调节作用
        1.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3 调节免疫
        1.4 其它作用
        2 桂枝的药理作用
        2.1 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2.2 抗病毒抗菌作用
        2.3 抗肿瘤作用
        2.4 其他作用
        3 白芍的药理作用
        3.1 抗炎镇痛镇静作用
        3.2 抗抑郁作用
        3.3 保肝作用
        3.4 其他作用
        4 甘草的药理作用
        4.1 抗炎作用
        4.2 抗肿瘤作用
        4.3 抗抑郁作用
        4.4 其他作用
        5 大枣的药理作用
        5.1 调节免疫
        5.2 抗肿瘤作用
        5.3 保肝作用
        5.4 其他作用
        6 生姜的药理作用
        6.1 抗肿瘤作用
        6.2 保肝作用
        6.3 其他作用
        7 展望
前言
第一章 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制备
        2.2 干酵母制热模型
        2.3 分组与给药
        2.4 体温检测
        2.5 样品采集与存储
        2.6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桂枝汤的解热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本的GC-MS分析
        2.2 质量控制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鉴定
        3.2 空白组、模型组和桂枝汤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桂枝汤方中单味药的解热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本的GC-MS分析
        2.2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鉴定
        3.2 空白组、模型组和桂枝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3 空白组、模型组和白芍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4 空白组、模型组和甘草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5 空白组、模型组和大枣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6 空白组、模型组和生姜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药复方治疗VD的机制研究进展
        1 VD的中医病因病机
        2 VD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3 VD发病机制
        4 中药复方治疗VD的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 网络药理学概述
        2 网络药理学与中药复方的研究
        3 网络药理学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通窍活血汤治疗VD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研究一、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通窍活血汤治疗VD的潜在药效物质预测及核心配伍组合初探
        1 研究思路图
        2 数据库简介
        3 通窍活血汤各药物成分的获取和筛选
        4 通窍活血汤潜在药效分子靶点的获取
        5 VD相关靶点的获取
        6 通窍活血汤治疗VD的潜在药效物质预测及核心配伍组合初探
        7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通窍活血汤治疗VD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1 研究思路图
        2 数据库简介
        3 药物-疾病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PI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4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5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展望和不足
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的主要研究成果

(8)系统药理学方法解析Q方对冠心病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1.1.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1.2 如何预防冠心病
    1.2 冠心病治疗现状
        1.2.1 外科手术治疗现状
        1.2.2 西药治疗现状
        1.2.3 中药治疗现状
    1.3 Q方及其应用
        1.3.1 Q方的解析
        1.3.2 Q方的药理活性
    1.4 系统药理学及其应用
        1.4.1 系统药理学
        1.4.2 系统药理学和中药复方研究结合的必然性
        1.4.3 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Q方治疗冠心病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活力和毒性测定
        2.2.2 MTT法检测Q方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
        2.2.3 UHPLC-FIE HR/MS代谢组学检测差异代谢产物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细胞相对增值率计算与细胞毒性检测
        2.3.2 MTT法检测Q方对冠心病模型细胞的存活率的影响
        2.3.3 Q方对H9C2心肌细胞代谢途径的影响
    2.4 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Q方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药理学研究
    3.1 系统药理学研究方法
        3.1.1 Q方数据库的生物构建
        3.1.2 ADME/T系统评价
        3.1.3 Q方中潜在活性成分靶点预测
        3.1.4 靶蛋白所在的生物学过程富集
        3.1.5 冠心病相关蛋白的挖掘
        3.1.6 网络构建
    3.2 系统药理学解析结果
        3.2.1 Q方中各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比较
        3.2.2 预测Q方的活性成分和靶点
        3.2.3 靶蛋白的体内生物学过程富集与分析
        3.2.4 冠心病的相关基因
        3.2.5 网络构建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四妙勇安汤及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与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四妙勇安汤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四妙勇安汤水煎液吸收入血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四妙勇安汤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1 研究平台及软件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木犀草素、异甘草素、山奈酚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与细胞给药浓度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四妙勇安汤及其活性成分体外抗炎药效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节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四妙勇安汤活性成分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基于解郁丸作用机理解析的抑郁症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抑郁症治疗的迫切性
        1.1.2 解郁丸的相关介绍及进行作用机理解析的必要性
        1.1.3 抑郁症与躯体化症状之间的复杂关系
        1.1.4 细胞之间通讯的研究
    1.2 研究现状
        1.2.1 抑郁症治疗的研究现状
        1.2.2 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进展
        1.2.3 现阶段对抑郁症与躯体化症状之间关系的认识
        1.2.4 细胞之间通讯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解郁丸作用机理的图数据库的构建
    2.1 数据来源
    2.2 基于Neo4j的解郁丸图数据库的构建和查询方法
        2.2.1 图数据库
        2.2.2 Neo4j的概述
        2.2.3 Neo4j图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2.2.4 基于Cypher语言的查询方法
    2.3 Neo4j图数据库的构建结果
    2.4 总结
第三章 解郁丸作用机制的网络构建及关键节点分析
    3.1 数据筛选
    3.2 方法
        3.2.1 基于实体语法系统的网络构建
        3.2.2 分析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3.2.3 分析关键基因所在的信号通路
    3.3 结果
        3.3.1 网络构建结果
        3.3.2 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分析结果
        3.3.3 关键基因所在的信号通路图
    3.4 总结
第四章 解郁丸的抗抑郁活性在细胞之间的传递
    4.1 被成分作用后的关键基因所参与的活性传递
        4.1.1 数据来源与方法
        4.1.2 结果
    4.2 关键化学成分的活性传递
        4.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4.2.2 结果
    4.3 总结
第五章 部分躯体化症状对抑郁症的影响及解郁丸的作用
    5.1 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对抑郁症的影响
        5.1.1 数据来源与方法
        5.1.2 细胞通讯关系的查询结果
        5.1.3 分子机制的研究结果
    5.2 解郁丸对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5.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5.2.2 结果
    5.3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从细胞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复方(论文参考文献)

  • [1]心梗致心衰潜在预警标志物发现及生脉注射液作用解析研究[D]. 许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D]. 高宏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D]. 王珂欣. 山西大学, 2021(01)
  • [4]基于网络扰动的中药个性化精准开方系统及新药发现[D]. 陈学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基于自噬途径研究小柴胡汤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干预作用[D]. 王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D]. 王春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常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系统药理学方法解析Q方对冠心病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翠华. 西北大学, 2020(02)
  • [9]四妙勇安汤及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与抗炎作用机制研究[D]. 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解郁丸作用机理解析的抑郁症治疗策略研究[D]. 侯旭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分析中药成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