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链烷基苯国内外技术、市场现状及趋势(续)

直链烷基苯国内外技术、市场现状及趋势(续)

一、直链烷基苯国内外技术、市场现状及趋势(续前)(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胡昌淞[2](2020)在《生物质定向热解断键-择形脱氧制备富含烯烃的航油前驱体》文中提出目前,航空煤油主要来源于石油炼制过程,随着石油资源短缺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开发清洁、可再生生物航空煤油制备工艺已成为研究焦点。生物质催化热解技术能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实现航空煤油前驱体烯烃和芳烃的大规模生产,但该技术制备的烃类产物中通常烯烃占比较少,其产物分布不能满足作为航空煤油前驱体对高烯烃/单环芳烃比率的需求,需要大幅度提升烯烃产物产率及占比。然而,目前针对选择性促进烯烃生产的研究较为稀少,缺乏高效的烃类产物分布调控方法,相关调控机制仍不明确,限制了生物质催化热解产物作为航空煤油前驱体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热解断键和择形脱氧间的耦合关系出发,提出并验证了非原位耦合方式下的热解断键-择形脱氧反应更有利于烯烃生产,并进一步从强化烃类产物分布调控和优化择形脱氧催化剂性能两个方向对非原位耦合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获得了统一标准下的分子尺寸信息,结合固定床反应器中的萘烷基化反应实验,探究了催化剂外表面酸性的影响和催化剂有效孔径范围,并进一步研究了热解断键产物和择形脱氧催化剂孔道的尺寸关系。结果表明,HZSM-5存在一个大于其静态晶体学孔径的实际“有效孔径”,其有效孔径介于2,3-和1,6-DMN的分子临界直径之间(7.520-7.961(?)),分子临界尺寸小于该范围的热解蒸气组分可以进入催化剂孔道内部。对于生物质热解断键液体产物,GC检测范围内的轻质油组分中,主要成分分子临界直径上限与HZSM-5有效孔径极为接近,而轻质油组分占比不足热解油总量的20%,存在大量重质油组分无法直接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可适当加强生物质热解断键以促进目标烃类产物生成。从热解断键与择形脱氧反应间的耦合方式入手,由传统的原位耦合向非原位耦合转变以实现生物质热解断键的强化。在连续进料流化床/固定床两级反应系统中,对比了非原位和原位耦合方式下生物质热解断键-择形脱氧反应特性,证实了非原位耦合方式更有利于烯烃的选择性制备,并探究了运行参数(质量空速、载气流量、热解断键温度、择形脱氧温度)和反应器内部原生炭对非原位耦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位耦合方式相比,非原位耦合得到了相近的烯烃+芳烃总碳产率(20%左右),同时能有效促进烯烃产物的生成(增幅达75.9%),并抑制积炭和多环芳烃的产生,其烃类产物分布更符合作为航空煤油前驱体的实际需求。烯烃、芳烃产物总体产率调控的关键在于择形脱氧反应和芳构化反应之间的平衡,热解断键与择形脱氧间的耦合方式对其影响最为显着,裂化反应是调控特定烃类组分选择性的重要因素,受择形脱氧温度影响显着。原生炭可促使易积炭的重质组分提前在其表面聚合成炭,少量原生炭存在时,HZSM-5积炭量下降了15.9%,芳烃+烯烃总碳产率仅轻微下降了2.0%。从强化烃类产物分布调控的角度对非原位耦合反应进行了优化。研究了水蒸气在非原位耦合反应中对烃类产物分布的深度调控作用,分别从对热解断键反应的影响、对择形脱氧催化剂的影响和直接对择形脱氧反应的影响三方面,探究了水蒸气对产物分布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水蒸气能参与生物质热解断键反应,选择性地提高轻质生物油组分碳产率(水蒸气浓度由0%增至60%时,其增幅达47.3%),有利于择形脱氧烃类目标产物的增多。沸石骨架的脱铝反应在水蒸气作用初期极为剧烈,但有助于催化剂择形脱氧性能的提高,形成了对择形脱氧催化剂的“活化”作用,活化催化剂烃类产物增幅可达23.8%,活化结束后催化剂脱铝反应放缓,其性能缓慢下降。水蒸气与热解蒸气之间存在对于催化剂酸位点的竞争吸附作用,能有效抑制芳构化反应,提升烯烃产物占比。对于活化催化剂,水蒸气浓度由0%增至40%时,烯烃/单环芳烃比率由0.83迅速提升至1.60,完全满足了作为航空煤油前驱体1.50的烯烃/单环芳烃比率需求,同时不会造成烃类总碳产率的降低。从优化择形脱氧催化剂性能的角度对非原位耦合反应进行了优化。提出了采用同为MFI骨架结构的惰性silicalite-1覆盖HZSM-5外表面活性酸位点的外表面钝化抗积炭改性方式,采用水热合成制备了核壳结构HZSM-5@silicalite-1改性催化剂样品,对催化剂样品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并探究了改性催化剂的择形脱氧性能和长期使用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催化剂样品外表面酸性显着降低,而孔道内部酸性和孔道通畅性未受明显影响,其理化性质符合预期。对于壳层覆盖度为78.8%的改性催化剂样品,改性后烃类产物增加了9.6%,积炭和多环芳烃分别减少了22.1%和19.2%,6次连续运行后残留活性提高了16.4%,其择形脱氧性能和长期使用性能得到了显着提升。

任思帅[3](2020)在《苯与十二烯烷基化固体酸催化剂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链烷基苯是由长链烯烃和苯发生烷基化反应得到,是一种合成洗涤剂主要去污组分的原料,自从大规模投入工业生产以来,其生产工艺不断得到研究和发展。目前UOP开发的HF催化生产工艺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但是HF具有强腐蚀性,存在着对生产装置要求高,工艺流程复杂,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以各种固体酸催化剂取代HF酸催化剂成为直链烷基苯合成新工艺的研究重点。目前UOP公司开发的Detal固体酸烷基化技术存在着催化剂单程寿命短,需频繁再生等问题。Beta沸石的硅铝比可从十几至纯硅,酸性适中、稳定性较好,具有一套三维十二元环孔道体系,对缓解因沸石孔道堵塞而造成的催化剂失活问题有较好的效果。本文首先进行了Beta沸石的常规水热合成,考察了模硅比、水硅比、碱硅比和晶化时间对Beta沸石合成的影响,又进行了不同硅铝比Beta沸石的合成,研究发现适当的提高模板剂的用量、减少水量、增加碱量和延长晶化时间对合成Beta沸石有利,并且在此条件下能够稳定合成Beta沸石的硅铝比范围较窄。接着在常规水热合成的基础上开展了类固相合成Beta沸石的研究,同样研究了模硅比、水硅比和碱硅比对合成Beta沸石的影响,其影响规律与常规水热合成基本一致。在考察改变分段晶化时间对合成Beta沸石的影响时,当缩短晶体生长时间,无法正常长出晶体,最优的晶化时间为140℃晶化24小时和160℃晶化24小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不同硅铝比的Beta沸石,通过分析可知其晶粒尺寸较小,平均晶粒尺寸在250-550nm之间,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大。类固相合成的Beta沸石晶粒尺寸较小,将其制成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反装置上开展了烷基化反应评价,以正十二烯和苯为原料主要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苯烯比及空速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通过评价发现温度和压力过高或者过低均会使催化剂寿命变短,适当的降低空速和提高苯烯比有利于延长催化剂寿命,比较适宜的评价条件为:温度145℃、压力4MPa、苯烯比15、空速4h-1;随着Beta沸石硅铝比由30提高到90,其寿命由24h降低到了14h,而在稳定阶段十二烯的转化率都基本达到了100%。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产物烷基苯和原料中的杂质堵塞了催化剂孔道,通过热苯冲洗24h可以使催化剂的活性完全恢复。

苏琳[4](2017)在《1-C10/1-C14混合烯烃齐聚制备高性能润滑油基础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a-烯烃润滑油基础油(PAO)在润滑油市场中具有广泛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景。在制备PAO的过程中,为了解决由于加入烯烃原料的原子数的增加,产物的性能(粘度、粘度指数、凝点)也随之升高的这一问题,最有效方法是使用混合烯烃齐聚制备高性能润滑油基础油。本文以AlCl3作为齐聚反应的催化剂,通过1-癸烯和1-十四烯混合齐聚反应合成了具有优良粘温特性的聚α-烯烃基础油(PAO)。通过大量文献研究,选择4h作为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5%。考察了反应温度(25℃、50℃)、原料不同混合比对齐聚产物性能(υ40℃、υ100℃、VI、凝点)的影响,产物粘度、凝点的测定均按照国家标准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试验方法。对齐聚产物进行了模拟蒸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表征,讨论1-癸烯和1-十四烯齐聚产物的分子结构。根据不同需求,以1-癸烯为主,1-C14烯为辅,目的为合成超低凝点、中等粘度,超高黏度指数的高性能PAO基础油,而以1-C14烯为主,以1-癸烯为辅,目的为合成耐高温、挥发性小、中等粘度、超高粘度指数、凝点适中的高性能PAO基础油。采用正交实验法分别对二者实验条件(温度℃、时间h、原料摩尔比例)对产品收率、粘度、粘度指数、凝点等性能的极差分析,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条件性结果表明,以AlCl3作为齐聚反应的催化剂,1-癸烯与1-十四烯混合烯烃齐聚反应得到产物性质:中等粘度(υ100℃=12.0228.01mm2/s),较高粘度指数(VI=123175);较低凝点(PP=-25-58℃)。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原料以1-癸烯为主,1-C14烯为辅的结论:(1)反应温度是影响收率最大的因素,加入1-C14烯比例是影响收率最小的因素。温度75℃,时间6h,加入1-C14烯比例为10%是最优收率的反应条件;(2)反应时间是影响100℃运动粘度最大的因素,反应温度是影响100℃运动粘度最小的因素。温度75℃,时间9h,加入1-C14烯比例为15%是最优100℃运动粘度的反应条件;(3)反应温度是影响粘度指数最大的因素,加入1-C14烯比例是影响运动粘度最小的因素。温度50℃,时间3h,加入1-C14烯比例为15%是最优粘度指数的反应条件;(4)加入1-C14烯比例是影响凝点最大的因素,反应时间是影响凝点最小的因素。温度75℃,时间3h,加入1-C14烯比例为5%是最优凝点的反应条件;(5)各指标下不同水平平均值及极差综合考虑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6h),1-C14烯比例(15%)。2、原料以1-C14烯为主,1-癸烯为辅的结论:(1)加入1-癸烯比例是影响收率最大的因素,反应温度是影响收率最小的因素。温度75℃,时间6h,加入1-癸烯比例为10%是最优收率的反应条件;(2)反应温度是影响100℃运动粘度的最大因素,影响最小的是加入1-癸烯比例是影响100℃运动粘度最小的因素。若要获得最佳运动粘度,温度25℃,时间3h,加入1-癸烯比例为15%是最优100℃运动粘度的反应条件;(3)反应温度是影响粘度指数最大的因素,加入1-癸烯比例是影响粘度指数最小的因素。若要获得最佳黏度指数,温度25℃,时间9h,加入1-癸烯比例为10%是最优粘度指数的反应条件;(4)反应温度是影响凝点最大的因素,反应时间是影响凝点最小的因素。若要获得最佳凝点,温度75℃,时间6h,加入1-癸烯比例为10%是最优凝点的反应条件;(5)各指标下不同水平平均值及极差综合考虑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6h),加入1-癸烯比例(10%)。

江正洪[5](2012)在《催化法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芳烃是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尤其是高纯度的BTX芳烃(苯,甲苯,二甲苯)更在石油产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芳烃的生产过程中常会因种种原因而带有少量烯烃,对芳烃产品质量和它的后续加工利用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必须对芳烃产物中的烯烃杂质进行深度脱除,以满足某些工艺对烯烃含量严格限制的要求。工业上现常采用加氢精制和白土精制的方法以去除芳烃中的微量烯烃,虽然脱烯烃效果能满足要求,但因前者易造成芳烃的损失,而后者则因大量的废白土的处置对环境保护的不利影响等,促使人们需要不断的探求新的方法。本论文试图将烷基化反应原理和研究催化反应的方法用于芳烃油中的微量烯烃的脱除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对脱烯烃反应机理的研究,证实了芳烃与烯烃在分子筛上所发生的反应为烷基化反应,反应机理属于正碳离子机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两种不同类型催化剂的脱烯烃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1)分子筛催化剂:考察了β、ZSM-5、MCM-22、USY等不同种类分子筛的脱烯烃性能,确定以综合性能最好、寿命最长的MCM-22为载体,并通过离子交换,添加助剂等改性手段,制备了新型脱烯烃催化剂,及考察了该类型催化剂的焙烧温度、离子交换次数、添加不同活性组分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550℃,经过2次离子交换的分子筛催化剂脱烯烃效果最佳;离子交换处理并没有改变MCM-22分子筛本身的晶格结构;而添加氧化镧和氧化锌活性组分均会使催化剂活性和寿命有较大的提高,其最佳添加质量分别为8%和6%。(2)白土催化剂: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鄂州白土、临安白土和义县白土为载体,通过不同的活性组分修饰,研究其改性后的脱烯烃性能。结果表明:临安白土经Lewis酸A的改性后寿命比原土增加了2.5倍,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150℃是其最佳焙烧温度,化合物A的最佳负载量为10%左右;鄂州白土对化合物A的最佳负载量为15%左右,寿命比原土增加2.3倍,比金陵石化使用颗粒白土寿命提高了4倍。通过BET、XRD、TG-DTG、FTIR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活性白土改性前后结构、酸强度和酸性的变化及其与催化活性的关系,表明改性白土比表面略有减少,而表面酸中心中的L酸含量有很大的增加,进而提高了反应活性。最后论文还对小试中效果较好的催化剂进行了一公斤、十公斤的工业侧线试验和六吨的工业化试验。无论是侧线试验还是工业试验的结果都表明,本论文研究的催化剂脱烯烃效果优异、使用寿命长,比工业用白土寿命提高3-6倍,对产品分布也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采用催化法脱除芳烃油中微量烯烃的理念,是可行的。它可弥补工业白土失活快、吸附能力有限及环境污染严重等的缺点,也可避免加氢精制成本高、需耗氢及芳烃损失大等的不足,催化法为脱除芳烃油中微量烯烃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良好的工业应用价值。

梁生荣[6](2011)在《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具有良好使用性能的纳米有机酸钙盐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润滑油金属清净剂。近年来碱值高、灰分低、酸中和能力强的镁盐清净剂得到了快速发展。钙盐和镁盐复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两者经常采用复配的形式使用。磺酸盐是目前用量最大的一类润滑油清净剂,水杨酸盐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类无硫润滑油清净剂,两者也常采用复配的方式使用。而不同清净剂在复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沉淀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开展了直接合成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和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的研究工作。以玉门炼油化工总厂生产的轻质和重质磺酸铵及兰州石化公司生产的水杨酸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两种磺酸铵合成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工艺条件及重质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合成工艺中主要物料的加入量进行优化,并对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轻质和重质磺酸铵原料性质及组成结构的分析表明,两种磺酸铵都可用于合成润滑油清净剂,而重质磺酸铵更是一种理想的用于合成润滑油清净剂的原料。(2)轻质磺酸铵合成钙镁复合清净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轻质磺酸铵为65g的条件下,氧化镁加入量22g、水加入量10mL、甲醇加入量16mL、碳酸化反应温度42℃、反应时间4h、二氧化碳通入速率120mL·min-1。可制备出碱值大于320mgKOH·g-1、运动粘度小于140mm2·s-1的高碱值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产品,产品中胶粒的平均粒径约为50nm,粒度分布较均匀。加入润滑油后能较好的改善润滑油的使用性能。(3)重质磺酸铵合成钙镁复合清净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重质磺酸铵为80g的条件下,氧化镁加入量24g、水加入量12mL、甲醇加入量18mL、尿素加入量4g、碳酸铵加入量4g、碳酸化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3h、二氧化碳通入速率为120mL·min-1可制备出碱值大于410mgKOH·g-1、运动粘度小于150mm2·s-1的超碱值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产品,产品中胶粒的平均粒径约为40nm,粒度分布较均匀,加入润滑油后能明显提高润滑油的使用性能。产品组成结构的表征表明,产品中金属磺酸正盐为磺酸钙,过碱性组分主要为碳酸镁,这与目的产品的组成结构是一致的。(4)重质磺酸铵与水杨酸合成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工艺中主要反应物料的最佳加入量为:氧化镁量24g,水10mL,甲醇18mL,磺酸铵与水杨酸混合原料中水杨酸含量25%。可合成出碱值大于400mgKOH·g-1、运动粘度小于140mm2·s-1的超碱值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产品,产品中胶粒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30m。加入润滑油后能明显提高润滑油的各项使用性能。(5)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表明:①对于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其正盐采用磺酸钙、适当增加产品中钙的含量、减小碱性组分中氢氧化物占碱值份额越小、提高产品碱值、采用较大分子量的磺酸基质,都可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②对于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适宜的磺酸盐水杨酸盐比例,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综合性能。③和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轻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除碱值相对较低外其他性能相当;重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综合性能稍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重质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各项性能都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其综合性能明显好于同类产品。④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综合性能优于磺酸镁清净剂,而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综合性能又优于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说明钙镁复合能够提高同基质的镁盐清净剂产品的综合性能,而选用合适的混合基质也可改善单一基质产品的综合性能。(6)通过对钙镁复合清净剂合成过程中反应体系化学组成、电导率、碱值变化情况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了合成过程的宏观化学反应历程。对碳酸化反应过程动力学的初步研究表明,碳酸化反应过程受扩散控制。促进剂甲醇通过降低反相胶束界面膜的强度和磺酸钙正盐的临界胶束浓度来提高碳酸化反应的速度和最终产品的碱值。尿素和氨水通过提高水对氢氧化物的溶解度来加快碳酸化反应的速度。适宜的水量、合理的二氧化碳通入速率有益于碳酸化反应的顺利进行和最终产品碱值的提高。

田玲[7](2008)在《苯与1-十二烯烷基化催化剂研制及反应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用于苯与1-十二烯烷基化的磷改性MCM-22分子筛催化剂,以XRD、BET、NH3-TPD、TG和FT-IR等表征技术和催化剂性能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磷改性对MCM-22分子筛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磷改性MCM-22分子筛,虽然不会影响分子筛的晶体结构,但会降低分子筛的结晶度;适当量磷的引入可增加分子筛孔径,起到扩孔的作用,但过大的磷含量可能导致多聚态磷物种的增加,从而使分子筛孔容和平均孔径迅速减小,但比表面积变化不大。此外,采用磷改性的方法可以调节分子筛酸性,使得强酸减少,弱酸增多,酸强度降低,总酸量和B酸中心数随着磷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L酸减少。适当的磷含量有利于提高MCM-22分子筛对苯与1-十二烯烷基化反应的催化选择性和稳定性,以用途最广的2-十二烷基苯(2-LAB)产物收率最大为目标函数确定的最佳改性磷含量为0.5%左右。较低的浸渍温度以及充足的浸渍时间,有利于磷元素与分子筛骨架原子的相互作用,提高分子筛催化性能。高温焙烧脱铝虽然可以调节分子筛酸性,但是达不到磷改性处理的效果。对失活分子筛上残留物质分析发现,来不及扩散出去的反应产物、副产物以及原料液中的短链多烷基苯及多环芳烃等覆盖在活性中心或沉积在分子筛孔道,造成分子筛失活。关于磷改性机理的研究,IR谱表明磷原子与分子筛骨架原子存在着强的相互作用,使T-O-T对称性伸缩振动频率增大;27Al MAS NMR表征结果说明,磷的加入会破坏分子筛上Si-O-Al键,使部分骨架四配位铝转化为六配位铝,并可能产生扭曲的四配位或五配位铝,且均有可能与磷发生键合;31P MAS NMR可以检测到聚合态磷酸盐物质,并有磷酸铝物种产生。当磷含量较小时,低聚态磷酸盐物质居多;随着磷含量的增加,多聚态磷酸盐明显增加。磷改性分子筛有两种可能的连接方式,其主要区别是磷上的桥氧与铝配位还是端基氧与铝配位,采用H原子饱和的方法建立两种可能连接方式的模型簇,并基于Gaussian98程序和采用PM3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模型簇进行优化计算发现,端基氧与铝的配位在能量上更有利,是最有可能的磷改性键合方式。

柳红军[8](2007)在《MBR处理三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膜生物反应器进行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回用的实验研究。实验中考察了气体流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活性污泥浓度及外加碳源等因素对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BS、AOS、SDS)废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膜生物反应器降解DBS、AOS、SDS的速度有所增加,但效果不明显;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膜生物反应器降解DBS、AOS、SDS的速度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活性污泥浓度的增加有利于DBS、AOS、SDS的降解;不同外加碳源的浓度对DBS、AOS、SDS生物降解的影响各不相同,DBS、AOS随外加碳源浓度的增加其降解速率先升后降,SDS的降解速率随外加碳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通过对三种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的比较,得出DBS、AOS、SDS降解的适宜工艺参数为:气体流量0.3m3/h、活性污泥浓度6648~6948mg/L、外加碳源COD浓度400 mg/L。在此条件下,生物反应器出水经过膜组件后排水中的DBS、AOS、SDS浓度(<0.5 mg/L)及COD浓度(<50mg/L)均优于回用水标准(0.5 mg/L及50 mg/L)。实验中对膜生物反应器去除DBS、AOS、SDS的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DBS、AOS、SDS去除的主要途径为生物降解,且其生物降解反应过程均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通过对DBS、AOS、SDS生物降解性能的比较,发现其生物降解性大小顺序为:SDS>AOS>DBS;通过显微镜对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发现DBS、AOS、SDS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对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相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毒性大小顺序为:DBS>SDS>AOS。

白子武,赵玲,姜天英[9](2006)在《直链烷基苯市场情况及发展预测》文中提出概述近几年国内外直链烷基苯的供需情况,对直链烷基苯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提出尽快提高烷基苯质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生产成本和拓宽烷基苯用途是我国烷基苯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房晶[10](2006)在《直链烷基苯工艺技术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详细地叙述了国内外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原料直链烷基苯生产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着重介绍了固体酸催化剂生产工艺的最新进展。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从事直链烷基苯生产的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二、直链烷基苯国内外技术、市场现状及趋势(续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链烷基苯国内外技术、市场现状及趋势(续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生物质定向热解断键-择形脱氧制备富含烯烃的航油前驱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航空煤油简介
    1.3 生物航空煤油
        1.3.1 油脂加氢工艺
        1.3.2 生物质费托合成工艺
        1.3.3 生物糠醛转化工艺
        1.3.4 生物醇转化工艺
        1.3.5 生物质热解工艺
    1.4 生物质催化热解研究现状
        1.4.1 生物质催化热解与航油前驱体
        1.4.2 生物质热解断键
        1.4.3 热解蒸气择形脱氧
        1.4.4 烯烃产物调控
    1.5 生物质催化热解制备航空煤油前驱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热解断键产物与择形脱氧催化剂孔道的尺寸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2.2.3 分子尺寸计算
    2.3 择形脱氧产物分子尺寸
    2.4 HZSM-5 有效孔径的萘烷基化实验研究
        2.4.1 催化剂外表面酸性的影响
        2.4.2 催化剂孔径的影响
        2.4.3 HZSM-5 有效孔径范围
    2.5 HZSM-5 催化剂择形脱氧作用研究
    2.6 热解断键产物在择形脱氧催化剂上的转化途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原位耦合方式下生物质热解断键-择形脱氧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3.3 热解断键与择形脱氧间耦合方式的影响
    3.4 反应条件对非原位耦合方式下热解断键-择形脱氧的影响
        3.4.1 质量空速的影响
        3.4.2 载气流量的影响
        3.4.3 热解断键温度的影响
        3.4.4 择形脱氧温度的影响
    3.5 原生炭对非原位耦合方式下热解断键-择形脱氧的影响
        3.5.1 原生炭对热解断键的影响
        3.5.2 原生炭对热解断键-择形脱氧的影响
        3.5.3 原生炭催化活性的来源
        3.5.4 原生炭对择形脱氧催化剂的影响
    3.6 烃类产物分布调控规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蒸气对烃类产物分布的调控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4.3 水蒸气对热解断键的影响
    4.4 水蒸气对择形脱氧催化剂的影响
        4.4.1 对催化剂理化特性的影响
        4.4.2 对催化剂择形脱氧性能的影响
    4.5 水蒸气对热解断键-择形脱氧的影响
        4.5.1 活化催化剂
        4.5.2 新鲜催化剂
    4.6 水蒸气的作用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择形脱氧催化剂外表面钝化抗积炭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5.3 HZSM-5@silicalite-1 催化剂结构表征
    5.4 HZSM-5@silicalite-1 催化剂酸性测试
    5.5 HZSM-5@silicalite-1 催化剂择形脱氧性能测试
        5.5.1 催化剂择形脱氧性能
        5.5.2 催化剂长期使用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苯与十二烯烷基化固体酸催化剂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课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直链烷基苯的反应机理
    1.3 直链烷基苯的合成工艺
        1.3.1 AlCl_3工艺
        1.3.2 HF工艺
        1.3.3 Detal工艺
        1.3.4 离子液体烷基化
    1.4 直链烷基苯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Detal固体酸催化剂
        1.4.2 清华大学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
        1.4.3 HF工艺和Detal工艺的对比
    1.5 沸石的简介
        1.5.1 沸石催化剂的选择性
        1.5.2 沸石催化剂的失活和再生
        1.5.3 Beta沸石概述
        1.5.3.1 Beta沸石的结构和性质
        1.5.3.2 Beta沸石的合成
        1.5.3.3 Beta沸石的的改性
    1.6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步骤
        2.2.1 Beta沸石的合成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物相分析
        2.3.2 样品元素组成测定
        2.3.3 酸性表征
        2.3.4 晶体形貌分析
        2.3.5 孔结构和比表面积表征
    2.4 烷基化反应评价
第3章 Beta沸石的常规水热合成
    3.1 前言
    3.2 Beta沸石的常规水热合成
    3.3 常规水热合成的Beta沸石的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反应条件下Beta沸石的常规水热合成
        3.3.2 不同硅铝比Beta沸石的常规水热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晶粒Beta沸石的合成
    4.1 前言
    4.2 Beta沸石的类固相合成
    4.3 类固相合成Beta沸石的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反应条件下Beta沸石的类固相合成
        4.3.2 不同硅铝比Beta沸石的类固相合成及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烷基化反应评价及失活再生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催化剂的制备
        5.2.2 烷基化评价装置与方法
        5.2.3 催化剂失活研究与再生实验
    5.3 烷基化反应评价
        5.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5.3.2 反应压力的影响
        5.3.3 苯烯比的影响
        5.3.4 空速的影响
        5.3.5 分子筛硅铝比的影响
    5.4 烷基化的失活与再生研究
        5.4.1 催化剂的失活研究
        5.4.2 催化剂的再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1-C10/1-C14混合烯烃齐聚制备高性能润滑油基础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润滑油基础油
        1.1.1 中国润滑油基础油市场分析
        1.1.2 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
        1.1.2.1 中国石油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标准
        1.1.2.2 中国石化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标准
        1.1.2.3 美国石油学会(API)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标准
        1.1.2.4 Shell公司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标准
    1.2 合成润滑油
        1.2.1 合成润滑油的发展历程
        1.2.2 合成润滑油的分类
        1.2.2.1 烷基苯基础油
        1.2.2.2 酯类合成油
        1.2.2.3 聚醚类油
        1.2.2.4 硅油
        1.2.2.5 全氟油
    1.3 聚α-烯烃(PAO)
        1.3.1 国内外PAO合成油的生产
        1.3.2 PAO的性能
        1.3.3 PAO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3.1 Lewis酸型催化剂
        1.3.3.2 Ziegler-Natta催化剂
        1.3.3.3 分子筛催化剂
        1.3.3.4 离子液体催化剂
第二章 AlCl_3催化 1-癸烯与 1-十四烯齐聚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2 1-癸烯与 1-十四烯混合烯烃齐聚反应
        2.1.3 表征方法及性能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组成测定
        2.2.2 核磁共振分析
        2.2.2.1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2.2.2.2 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分析
        2.2.3 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2.2.4 反应温度和不同混合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2.2.5 反应温度和不同混合比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2.2.5.1 反应温度和不同混合比对产物 100℃运动粘度的影响
        2.2.5.2 反应温度和不同混合比对产物粘度指数的影响
        2.2.5.3 反应温度和不同混合比对产物凝点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正交设计试验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方案
    3.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3.1 以 1-癸烯为主 1-十四烯为辅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3.2 以 1-十四烯为主 1-癸烯为辅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催化法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芳烃的地位和作用
    1.2 催化重整生产BTX芳烃
    1.3 微量烯烃杂质在芳烃中的危害
    1.4 脱除芳烃中的微量烯烃杂质的生产工艺现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分子筛的催化性质
    2.2 MCM-22和Y分子筛的基本特性和结构
        2.2.1 Y分子筛结构简介
        2.2.2 MCM-22分子筛简介
    2.3 沸石分子筛的二次合成
        2.3.1 沸石分子筛的离子交换
        2.3.2 沸石分子筛的脱铝改性
        2.3.3 沸石分子筛的孔道和表面修饰
    2.4 烷基化研究进展
        2.4.1 B酸机理
        2.4.2 Lewis酸机理
        2.4.3 苯与烯烃在固体酸催化下的烷基化反应
        2.4.4 固体酸烷基化工艺技术
        2.4.5 苯与烯在离子液体催化下的烷基化反应
    2.5 分子筛催化剂烷基化研究进展
    2.6 酸性作用机理
    2.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和主要催化剂材料
    3.2 实验条件
    3.3 催化剂的制备
        3.3.1 分子筛型催化剂的制备
        3.3.2 改性白土催化剂的制备
    3.4 实验装置及流程
    3.5 催化剂评价和表征
        3.5.1 催化剂活性的评价
        3.5.2 催化剂酸性测定
        3.5.3 XRD表征
        3.5.4 比表面、孔容、孔半径的测定
        3.5.5 热重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机理研究
        4.1.1 实验条件
        4.1.2 反应前后原料和产品的研究
        4.1.3 反应机理分析
        4.1.4 反应历程分析
    4.2 分子筛的脱烯烃性能研究和表征
        4.2.1 不同分子筛的脱烯烃性能评价
        4.2.2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2.3 铵离子交换改性MCM-22分子筛的催化剂活性变化
        4.2.4 XRD结果
        4.2.5 离子交换对催化剂表面酸中心的影响
        4.2.6 次铵交的MCM-22与Al_2O_3不同配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4.2.7 加入不同含量Nb_2O_5对MCM-22活性的影响
        4.2.8 加入不同含量La_2O_3对MCM-22活性的影响
        4.2.9 添加不同含量La_2O_3对MCM-22酸性的影响
        4.2.10 添加不同含量氧化铈对催化剂的影响
        4.2.11 加入不同含量的ZnO对活性的影响
        4.2.12 不同ZnO加入量的催化剂酸性变化
        4.2.13 不同化合物改性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2.14 不同金属盐改性的MCM-22催化剂酸性变化
    4.3 改性白土的脱烯烃性能研究和表征
        4.3.1 活性白土的脱烯烃性能研究和表征
        4.3.2 临安活性白土的改性研究和表征
        4.3.3 改性鄂州白土的研究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镇海炼化工业侧线试验(1-10Kg)
    5.1 PX联合装置简介
    5.2 镇海炼化工业白土塔
        5.2.1 白土塔工作流程
        5.2.2 白土塔装填以及操作条件
    5.3 镇海炼化工业侧线流程
        5.3.1 工业侧线流程
        5.3.2 侧线反应器装填示意图
    5.4 一公斤工业侧线
        5.4.1 工业侧线寿命数据
        5.4.2 四种介孔材料催化剂侧线评价试验曲线
        5.4.3 临安活性白土与介孔材料催化剂侧线试验数据对比
    5.5 十公斤工业侧线试验
        5.5.1 工业侧线寿命实验数据
        5.5.2 工业白土塔运行数据以及组分分析对比
        5.5.3 侧线数据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试验
    6.1 齐鲁6吨工业试验
        6.1.1 催化剂的制备
        6.1.2 工业试验流程图
        6.1.3 工业催化剂的装填
        6.1.4 工业试验操作条件
        6.1.5 工业试验结果
    6.2 镇海100吨工业试验
        6.2.1 试验效果
        6.2.2 对吸附进料溴指数的影响
        6.2.3 对重整油组分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已发表相关论文
致谢

(6)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润滑油纳米清净剂结构及作用
        1.2.1 纳米清净剂的组成结构
        1.2.2 纳米清净剂的分类
        1.2.3 纳米清净剂的作用
    1.3 纳米清净剂的发展现状
        1.3.1 纳米清净剂的发展简述
        1.3.2 国内外纳米清净剂的产业现状
        1.3.3 常用纳米清净剂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1.4 纳米清净剂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
        1.4.1 纳米清净剂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1.4.2 纳米清净剂合成所用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1.4.3 纳米清净剂合成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磺酸铵原料性质的测定及分析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测试方法
        2.2.1 有效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 磺酸铵平均分子量的计算
        2.2.3 磺酸铵化学组成及其它性质的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磺酸铵原料的性质
        2.3.2 磺酸铵原料的化学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轻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合成反应机理、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
        3.2.1 合成反应机理
        3.2.2 合成工艺流程
        3.2.3 合成工艺中影响产品碱值及性能的主要因素
    3.3 实验方法
        3.3.1 合成方法
        3.3.2 实验方案
        3.3.3 清净剂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
        3.3.4 清净剂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的表征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3.4.2 基础油加入量对产品碱值和粘度的影响
        3.4.3 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3.4.4 轻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的表征
        3.4.5 轻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合成反应机理、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
    4.3 实验方法
        4.3.1 合成方法
        4.3.2 实验方案
        4.3.3 产品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
        4.3.4 产品结构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氧化镁加入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2 水加入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3 甲醇加入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4 尿素加入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5 碳酸铵加入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6 碳酸化反应温度的影响
        4.4.7 碳酸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4.4.8 二氧化碳通入速率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9 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4.4.10 合成反应机理的探讨
        4.4.11 重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的表征
        4.4.12 重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质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 合成反应基本原理
    5.3 实验方法
        5.3.1 合成方法
        5.3.2 实验方案
        5.3.3 产品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
        5.3.4 清净剂产品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的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5.4.2 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的表征
        5.4.5 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及结构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
    6.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 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
        6.2.1 钙镁复合清净剂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
        6.2.2 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结构的测试方法
    6.3 实验方案的设计
        6.3.1 磺酸钙与磺酸镁正盐的合成
        6.3.2 不同钙镁比例清净剂的合成
        6.3.3 不同碱性组分组成清净剂的合成
        6.3.4 不同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磺酸钙与磺酸镁正盐性能的比较
        6.4.2 钙镁复合清净剂中钙镁比例对其性能的影响
        6.4.3 碱性组分组成对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的影响
        6.4.4 钙镁复合清净剂碱值与其性能的关系
        6.4.5 混合基质中磺酸盐水杨酸盐相对含量与其性能的关系
        6.4.6 不同基质对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的影响
        6.4.7 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合成机理的初步研究
    7.1 引言
        7.1.1 微反应器反应模型
        7.1.2 清净剂碳酸化反应过程的微反应器反应模型
        7.1.3 清净剂合成反应的宏观反应历程
    7.2 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合成过程分析
        7.2.1 研究方法
        7.2.2 溶液和残渣红外谱图测试结果与分析
        7.2.3 溶液电导率及碱值测试结果与分析
        7.2.4 不同碳酸化反应阶段反相胶束的微观形貌
        7.2.5 清净剂金属有机酸正盐合成时甲醇的作用
        7.2.6 合成反应历程的初步分析结果
    7.3 碳酸化反应过程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7.3.1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选择及速率方程的建立
        7.3.2 反应控制步骤的确定
        7.3.3 搅拌速度对碳酸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7.3.4 促进剂甲醇在碳酸化反应中作用机理的考察
        7.3.5 助促进剂尿素和氨水在碳酸化反应中作用机理的考察
        7.3.6 水对碳酸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7.3.7 二氧化碳通入速率对碳酸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建议
    3.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苯与1-十二烯烷基化催化剂研制及反应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苯与长链烯烃烷基化反应机制
    1.2 直链烷基苯生产工艺
        1.2.1 直链烷基苯传统生产工艺
        1.2.2 工艺研究的进展
        1.2.3 我国LAB生产状况
    1.3 烷基化催化剂的研究
        1.3.1 Y分子筛
        1.3.2 B分子筛
        1.3.3 ZSM-5
        1.3.4 M型分子筛
        1.3.5 MCM-22分子筛
        1.3.6 其他催化剂
        1.3.7 不同分子筛结构和酸性对苯与长链烯烃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1.4 工艺条件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1.4.1 原料液精制
        1.4.2 水含量
        1.4.3 反应温度
        1.4.4 反应压力
        1.4.5 原料液苯/烯比
        1.4.6 空速
    1.5 课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装置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磷改性MCM-22分子筛的制备方法
        2.2.2 改性分子筛物化性能表征方法
        2.2.3 改性分子筛催化性能评价方法
    2.3 分析方法
        2.3.1 产物的定性分析
        2.3.2 产物的定量分析
    2.4 预备实验
        2.4.1 双柱塞微量泵的校正
        2.4.2 反应原料及产物在FID气相色谱中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
        2.4.3 空白实验
第三章 烷基化催化剂的制备和物化性能表征
    3.1 改性分子筛制备
    3.2 改性分子筛物化性质表征
        3.2.1 XRD表征
        3.2.2 分子筛孔结构表征
        3.2.3 分子筛酸性
    3.3 小结
第四章 改性分子筛催化剂在烷基化中的应用
    4.1 催化剂评价条件的确定
    4.2 不同改性条件对分子筛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2.1 磷含量的影响
        4.2.2 浸渍温度的影响
        4.2.3 浸渍时间的影响
    4.3 高温焙烧脱铝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催化剂失活机理的研究
    5.1 苯与1-十二烯烷基化反应
    5.2 失活分子筛上残留物质分析
        5.2.1 失活分子筛处理
        5.2.2 失活分子筛上残留物质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磷改性机理的研究
    6.1 磷与分子筛原子相互作用
        6.1.1 IR分析
        6.1.2 27AL、31 PMAS NMR分析
    6.2 模型计算
        6.2.1 模型的建立
        6.2.2 计算方法
        6.2.3 模型的优化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MBR处理三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表面活性剂概述
        1.2.1 表面活性剂的工业发展状况
        1.2.2 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
        1.2.3 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3 膜生物反应器概述
        1.3.1 MBR的技术特点
        1.3.2 MBR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案的确定与水质分析
    2.1 实验方案
        2.1.1 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及其特点
        2.1.2 活性污泥的培养
        2.1.3 实验方案
    2.2 水质分析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水质指标的分析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MBR处理废水中DBS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LAS的降解机理
    3.3 活性污泥的驯化
    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3.5 膜生物反应器降解DBS废水影响因素的探讨
        3.5.1 不同活性污泥浓度对DBS降解的影响
        3.5.2 不同气体流量对DBS降解的影响
        3.5.3 不同DBS加入量对其降解的影响
        3.5.4 不同浓度外加碳源对DBS降解的影响
    3.6 适宜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降解DBS废水的效果
    3.7 MBR系统去除DBS的途径
    3.8 DBS降解的动力学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MBR处理废水中烯基磺酸钠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活性污泥的驯化
    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 膜生物反应器降解AOS废水影响因素的探讨
        4.4.1 不同活性污泥浓度对AOS降解的影响
        4.4.2 不同气体流量对AOS降解的影响
        4.4.3 不同AOS加入量对其降解的影响
        4.4.4 不同浓度外加碳源对AOS降解的影响
    4.5 适宜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降解AOS废水的效果
    4.6 MBR系统去除AOS的途径
    4.7 AOS降解的动力学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MBR处理废水中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活性污泥的驯化
    5.3 标准曲线的绘制
    5.4 膜生物反应器降解SDS废水影响因素的探讨
        5.4.1 不同活性污泥浓度对SDS降解的影响
        5.4.2 不同气体流量对SDS降解的影响
        5.4.3 不同SDS加入量对其降解的影响
        5.4.4 不同外加碳源对SDS降解的影响
    5.5 适宜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降解SDS废水的效果
    5.6 MBR系统去除SDS的途径
    5.7 SDS降解的动力学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比较及其对生物相的影响
    6.1 三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的比较
    6.2 三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活性污泥中生物相的影响
        6.2.1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不同阶段活性污泥中生物相的观察
        6.2.2 三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毒性的比较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直链烷基苯市场情况及发展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全球烷基苯市场情况
    2.1 全球烷基苯生产情况
    2.2 全球直链烷基苯消费情况
3 我国烷基苯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四、直链烷基苯国内外技术、市场现状及趋势(续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生物质定向热解断键-择形脱氧制备富含烯烃的航油前驱体[D]. 胡昌淞. 东南大学, 2020
  • [3]苯与十二烯烷基化固体酸催化剂开发研究[D]. 任思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4]1-C10/1-C14混合烯烃齐聚制备高性能润滑油基础油[D]. 苏琳.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5]催化法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的研究[D]. 江正洪.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
  • [6]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D]. 梁生荣. 西北大学, 2011(08)
  • [7]苯与1-十二烯烷基化催化剂研制及反应特性的研究[D]. 田玲.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 [8]MBR处理三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研究[D]. 柳红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4)
  • [9]直链烷基苯市场情况及发展预测[J]. 白子武,赵玲,姜天英.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6(08)
  • [10]直链烷基苯工艺技术的发展[J]. 房晶. 当代化工, 2006(03)

标签:;  ;  ;  ;  

直链烷基苯国内外技术、市场现状及趋势(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