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人”将“落户”中国

“三岛人”将“落户”中国

一、“三岛人”将“落户”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梅[1](2019)在《新时代中国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要重视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文化扶贫和物质扶贫可谓是脱贫攻坚战的一体两翼,只有物质上的脱贫不能算完成精准脱贫的任务。文化扶贫作为保证我国脱贫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新时代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既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培养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贫困人口脱贫后不再返贫。新时代强化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文化扶贫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另一方面,对于指导新时代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多年来,党和政府将扶贫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一系列的扶贫政策相继出台,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瞄准”到瞄准贫困县、贫困村,直至当前的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的精准扶贫。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扶贫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贫困地区的文化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通过文化扶贫实现“扶志”和“扶智”。本文主体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文化扶贫概述。对文化扶贫的内涵、文化扶贫的理论依据、中国文化扶贫的历史进程,做了简要的阐述。第三部分,中国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现状评估。首先分析了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取得的成就,其次指出目前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难以深入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新时代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新要求与新机遇。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发展理念、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等都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提出新要求。而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营造了良好的局面。第五部分,新时代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对策研究。新时代只有注重文化扶贫措施的精准化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提升贫困地区多元文化的整合能力、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构建文化扶贫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文化脱贫。

秦晓洁[2](2016)在《京族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近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得不面对世界潮流时做出的选择,也是几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近代化)的具体目标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但追求民族独立、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初衷从没改变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突破,基本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局部开始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国家行列,就经济总量而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现代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成员的各少数民族,都面临着民族现代化的迫切任务。各民族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着现代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面临着现代化的推进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的矛盾。京族作为我国唯一兼具跨境民族和海洋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以海为生”的生产实践和滨海而居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包括以哈亭、“奥黛”、栏棚屋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以翁村制为代表的制度文化,以哈节、独玄琴、民歌、字喃、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京族现代化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无论是参政议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人民生活水平,还是产业发展,京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现代化进程中,京族文化不仅得以保存、继承,其中部分内容还得到更新、发展,其文化核心内容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弘扬。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这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京族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得益于其现代化,特别是产业现代化与其固有的环境与资源之间内在联系,而这环境与资源,是京族传统文化得以形成、发展的土壤。此外,京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民族文化深深地渗透到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内在的密切联系。笔者最后对京族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弘扬、发展民族文化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周庆生[3](2012)在《从经济社会发展看京语使用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京族是中国的一个跨境小民族,16世纪从越南北部迁入广西南部的"京族三岛",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几乎都是京语单语人,不和其他民族交往。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围海造田"项目,把"京族三岛"与陆地连为一体,京族开始与汉族广东话说话人接触,京族中的京汉双语人越来越多。1990年代以后,边境贸易及旅游业不断发展,来自五湖四海的商客和游客不断增多,普通话开始在京族社区使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许多越南企业到中国南部投资,高校学生学习越南语的人数激增数十倍。京族的语言使用明显受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周庆生[4](2014)在《从经济社会发展看京语使用变化》文中指出京族是中国的一个跨境小民族,16世纪从越南北部迁入广西南部的"京族三岛",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几乎都是京语单语人,不和其他民族交往。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围海造田"项目,把"京族三岛"与陆地连为一体,京族开始与汉族广东话说话人接触,京族中的京汉双语人越来越多。1990年代以后,边境贸易及旅游业不断发展,来自五湖四海的商客和游客不断增多,普通话开始在京族社区使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许多越南企业到中国南部投资,高校学生学习越南语的人数激增数十倍。京族的语言使用明显受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白爱萍[5](2012)在《中越边境跨界京族的民间交往研究 ——以中国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氵万)尾村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茶古坊为例》文中认为民间交往是指非官方性质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活动。中越两国山水相邻,唇齿相依;友好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越两国边民,从古至今,都在进行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联系。当然,两国之间也曾爆发过多次战争,但即便是在两国交战的战争年代,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都未曾间断的,两国间的跨界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本文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尾村京族村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广宁省越中边境线一侧对应的芒街市的茶古坊京族村落为例,通过对中越边境两侧京族村落的基本情况进行叙述,探讨现今中越边境两侧京族相互之间自发形成的跨界民间交往,主要包括朋友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方面。分析中越边境跨界京族交往与互动的特点、原因及其作用等,发掘跨界京族民间交往存在的规律,并对跨界京族和平交往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泛北部湾经济建设的开展,该文对中越边境跨界京族交往、互动、共赢等民族关系问题的探讨,可以为促进中越边境民族的和平交往、共同发展与边疆稳定服务。本文力求做到在对中越边境沥尾村京族村落和茶古坊京族村落两个村落进行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充分运用文献资料,结合交往理论,民族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及国家关于边境民族的政策,使相关问题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本文共包括三个部分、八章内容: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明确了论文的研究主题,提出论文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回顾了论文研究对象的研究状况,分析了论文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针对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案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通过对中越边境两侧京族村落的基本情况,如历史沿革、古今界碑(实地考察)、自然地理、名称(中方、越方的叫法)、人口、族源、人均收入、民俗等进行论述,探讨中越边境两侧京族的历史血缘关系。弄清这两个村子相互之间跨界交往的传统,包括历史上及现今的朋友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方面,分析中越边境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历史、现状,归纳总结交往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内在的规律等,最后从长远的角度揭示中越两侧跨界京族交往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结语。这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和观点的概述。

尹素敏[6](2010)在《从经世走向洋务:徐继畲》文中指出本文主要考察徐继畲从经世派向洋务派转变的过程、原因及特点。第一章主要研究徐继畲经世思想的生成因素。一是考察了徐继畲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家庭和时代影响。徐继畲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由盛转衰和图谋再兴之时,也是由提倡经世致用到推行洋务新政的转变之际,这种时代与国运的转变在徐继畲身上颇有轨迹可寻。这是徐继畲经世思想生成的重要时代因素。徐继畲经世思想的形成与其出生与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有重要关系。徐继畲出身官宦门第,自少年时代起便随父叔出入京师、河南、直隶等地。这种独特经历培养了徐继畲开阔的学术视野,清廉的官风,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河、漕运、盐政等方面的施政经验。山西晋商的成功,山西民风尚商、勇于变革的精神有助于徐继畲经世思想形成,并为他日后洋务思想的产生与洋务活动的进行奠定思想基础。徐继畲经世思想有其独特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三方面。政治方面,他主张整顿吏治,严肃官场纲纪。经济方面,他赞扬西方工商立国,主张学习西方,重商发展中国;商业贸易不仅是强国之途,也是御侮手段之一。文教方面,他对科举制提出批评,晚年更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第二章研究徐继畲如何向洋务派转变,主要考察徐继畲思想转变的各种表现及其原因。徐继畲思想由经世派向洋务派转变的标志是《瀛环志略》。该书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列强的地理疆域、气候、风俗物产、历史沿革、典章制度、军事力量,西方列强进行海外扩张及与中国交往等情况,抒发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志略》预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方向,是当时中国思想界达到的新高度。徐继畲由传统经世派向洋务派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西文明开始大规模交流的特定时代条件;徐继畲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的冷静思考;战后徐继畲长期任职中国东南沿海,在处理大量涉外事务过程中,广泛接触各种职业的外国人,便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接纳西方文明。第三章考察徐继畲的洋务思想与实践,分析徐继畲是一个怎样的洋务派人物。主要考察徐继畲的洋务思想、洋务活动及其特点。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明确提出了自强、变局等思想,对西方国家的富强原因、侵略本质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了详细介绍与分析。担任京师同文馆总管事务大臣后,徐继畲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洋务运动的行列,成为了洋务派的一员。他为同文馆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也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主张。

谢京[7](2000)在《“三岛人”将“落户”中国》文中认为"海岛人"和"三岛人"系列飞机是由布雷顿-诺曼飞机公司研制生产的,迄今为止已生产了1300多架,遍及全世界132个国家和地区(请参看本期封三)。我国北方航空公司已决定购买3架"三岛人"飞机,并于2000年下半年交付。

二、“三岛人”将“落户”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岛人”将“落户”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化扶贫概述
    2.1 文化扶贫的内涵阐释
        2.1.1 文化
        2.1.2 文化贫困
        2.1.3 贫困文化
        2.1.4 文化扶贫
    2.2 文化扶贫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2.2.2 毛泽东对中国贫困问题的探索
        2.2.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贫困治理思想
        2.2.4 新时代习近平的扶志、扶智思想
        2.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等思想
    2.3 中国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阶段
        2.3.1 政策起步阶段
        2.3.2 改革完善阶段
        2.3.3 纵深发展阶段
        2.3.4 精准扶贫阶段
第3章 中国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现状分析
    3.1 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取得的成就
        3.1.1 文化扶贫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3.1.2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3.1.3 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3.1.4 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1.5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3.2 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存在的不足
        3.2.1 文化扶贫的精准度亟待加强
        3.2.2 贫困主体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涨
        3.2.3 多元文化的整合明显不足
        3.2.4 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有限
        3.2.5 文化扶贫的长效性难以有效保障
    3.3 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难以深入的原因分析
        3.3.1 政府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3.2 贫困群众的能动性未能充分调动
        3.3.3 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尚未形成
第4章 新时代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新要求与新机遇
    4.1 新时代对贫困地区文化扶贫提出新要求
        4.1.1 创新方式,精准扶贫
        4.1.2 转变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4.1.3 把准方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4 因地制宜,实现特色发展
        4.1.5 强化监督,有效评估效果
    4.2 新时代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新机遇
        4.2.1 顶层设计为文化扶贫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4.2.2 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文化扶贫提供了物质保障
        4.2.3 思想文化建设为文化扶贫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2.4 精准扶贫脱贫为文化扶贫开辟了新的发展局面
第5章 新时代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对策研究
    5.1 创新文化扶贫方式
        5.1.1 靠实文化扶贫主体责任,多部门综合协调精准管理
        5.1.2 干部挂职帮扶,加快专职文化工作者选调
        5.1.3 确保文化扶贫项目、资金的精准落地
    5.2 转变文化供给形式
        5.2.1 贴近群众生活,合理掌握贫困群众的文化需求
        5.2.2 坚持文化为民原则,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
        5.2.3 尊重群众文化需求,举办特色文化活动
    5.3 提升文化整合能力
        5.3.1 树立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
        5.3.2 寻求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5.3.3 培育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文化价值观
    5.4 实现文化传承转型
        5.4.1 创新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乡村文化
        5.4.2 依托红色文化记忆,助推贫困革命老区脱贫
        5.4.3 留住村镇特色风貌,发展“农旅”特色产业
    5.5 构建文化扶贫长效机制
        5.5.1 确立合理的文化扶贫目标和持续性机制
        5.5.2 构建针对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人才保障机制
        5.5.3 构建文化扶贫资源的长期有效供给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京族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三、有关京族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章 特色鲜明的京族传统文化的形成
    一、京族聚居地的自然环境
        1、自然地理
        2、自然资源
    二、京族传统的生产方式——海洋捕捞
    三、京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1、“栏棚屋”、“奥黛”、“哈亭”为代表的物质文化
        2、以翁村制为代表的制度文化
        3、以独弦琴、民歌为代表的艺术文化
        4、以哈节为代表的节庆、民俗文化
    四、京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1、海洋性
        2、边关性
        3、跨国性
第二章 京族现代化的进程及成果
    一、京族现代化的两个阶段
        1、现代化进程开启前的“靠海吃海”的半自然经济
        2、京族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949-1991年)
        3、京族现代化的重大突破:(1992-2015年)
    二、京族现代化的重大成果
        1、市场导向的现代产业的建成
        2、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3、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
        4、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民生保障得到改善
    三、制约京族现代化进程的诸因素分析
        1、经济基础薄弱,后继乏力
        2、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3、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高,优势产业有待提高
        4、优势产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5、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相对滞后
        6、居民文化素质低于其他地区
        7、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不够
第三章 现代化进程中京族文化的嬗变整合
    一、物质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更新
        1、独特的建筑艺术——哈亭
        2、婀娜多姿的京族服饰
        3、生产性文化休闲化
    二、制度文化趋于衰落:翁村职能的弱化
        1、民间事务委员会行使“翁村”部分职责
        2、“翁村”的职能完全“民间化”
    三、精神文化的弘扬光大
        1、哈节成为京族文化的象征
        2、独弦琴、民族歌舞等艺术文化得以传承并融入现代因素
        3、传统习俗得以承袭
    四、京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1、京语的使用范围有逐步缩小的趋势
        2、京族文字喃字的传承面临困境
        3、部分京族文化项目后备人才不足
第四章 京族现代化与京族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关系分析
    一、京族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承关系的基本评估: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二、京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传承、发展的启示
        1、京族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具有某种天然的“血缘关系”
        2、现代化进程中的京族充分发挥了哈节的载体和平台作用
        3、京族文化形成了若干文化符号,具备了一定影响力
    三、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弘扬、发展京族文化的建议
        1、壮大京族地区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2、进一步挖掘、整合京族文化的内涵,提炼京族文化的精神
        3、丰富京族文化内涵
        4、创新京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5、发挥京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从经济社会发展看京语使用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京语单语与浅海捕捞经济
3. 京-粤双语与“围海造田”工程
4. 多语现象与边境贸易及旅游开发
5. 京语/越南语热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6. 结语

(5)中越边境跨界京族的民间交往研究 ——以中国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氵万)尾村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茶古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跨界民族的研究
        2. 关于中越边境跨界民族的研究
        3. 关于跨界京族的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中国广西东兴市江平镇(?)尾村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茶古坊的基本情况
    (一) (?)尾京族村的基本情况
        1. (?)尾京族村的自然状况
        2. (?)尾村京族的历史来源
        3. (?)尾京族村的行政建制沿革与历史发展
    (二) 越南广宁省芒街市茶古坊京族村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沿革
        1. 茶古坊的自然状况
        2. 茶古坊京族的历史来源
        3. 茶古坊的行政建制沿革与历史发展
二、中国广西东兴市江平镇(?)尾京族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茶古坊京族的渊源关系
三、中国广西东兴市江平镇(?)尾京族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茶古坊京族的跨界民间交往
    (一) 以情缘关系为纽带的民间交往不断
        1. 互结朋友,共建友谊之桥
        2. 同年相认,塑造后天的血缘关系
    (二) 互通有无共盈利的经济交往活动频繁
        1. 渔船交易
        2. 渔网交易
        3. 海产品的交易
        4. 担货郎式的自由交易
    (三) 以相似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民间交流活动密切
        1. 共庆哈节同欢乐
        2. 法事相通常互助
    (四) 潜藏在阳光下的阴暗——跨界民间违法活动
        1. 走私
        2. 偷窃
        3. 偷渡
四、(?)尾京族与茶古坊京族民间交往的特点
    (一) 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内容多样相通又不失自身特点
    (二) 跨界京族民间交往源远流长又有所变化
    (三) 跨界京族民间交往自由的同时受一定限制
    (四) 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渠道为海陆两道
    (五) 跨界京族民间交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当代(?)尾京族与茶古坊京族民间交往的原因探析
    (一) 中越两国的友好关系是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政治前提
    (二) 中越边境政策为跨界京族民间交往提供了保障
    (三) 交通工具和手段的发展演变是跨界京族民间交往实现的先决条件
    (四) 地理位置上的毗邻为跨界京族民间交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五)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根本原因
    (六) 同源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重要因素
    (七) 相似的民族文化是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内在驱动力
六、(?)尾京族与茶古坊京族民间交往产生的影响
    (一) (?)尾京族与茶古坊京族民间交往产生的积极影响
        1. 跨界京族民间交往增进了中越两侧京族边民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2. 跨界民间交往促使中越边界两侧京族经济的发展和边民收入的增加
        3. 跨界京族民间交往推动了中越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共赢
        4. 跨界京族民间交往增强了京族的民族认同
    (二) (?)尾京族与茶古坊京族民间交往产生的消极影响
        1. 跨界京族民间交往中不规范的交往现象引发的负面问题
        2. 跨界京族的违法犯罪活动会对京族社会、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并影响京族边民生活
七、(?)尾京族与茶古坊京族民间交往规律
    (一) 从发展进程上看,跨界京族民间交往呈现出由慢到快、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性规律
    (二) 从表现形式上看,和平交往是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主旋律
    (三) 从认同角度上看,民间交往中跨界京族的国家认同高于其他认同
八、(?)尾京族与茶古坊京族民间交往的发展趋势
    (一) 跨界京族的民间交往持续发展
    (二) 跨界京族正常的民间交往逐渐增强,不规范和违法的交往活动将得到解决
    (三) 跨界京族将保持着和平交往的传统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方志、地方材料类等
附图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6)从经世走向洋务:徐继畲(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
    第二节 主要相关资料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徐继畲经世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徐继畲经世思想的生成因素
        一、山西文化的影响
        二、家世及教育背景
        三、游学经历
    第二节 徐继畲经世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一、徐继畲经世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徐继畲经世思想的特点
第二章 鸦片战争与徐继畲思想由经世派向洋务派的转变
    第一节 鸦片战争与徐继畲对西方认识和外交方式的转变
        一、在战争炮火中重新认识西方
        二、在闽粤任职期间施行外交新方式
    第二节 接触西人与撰写《瀛环志略》
        一、接触西人与吸收西学
        二、撰写《瀛环志略》与介绍西方社会
第三章 徐继畲的洋务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瀛环志略》与洋务思想的萌芽
        一、《瀛环志略》中的洋务思想及其特点
        二、徐继畲早期洋务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二节、任职同文馆与进入洋务派行列
        一、任职同文馆时期的主张与实践
        二、徐继畲的洋务派特征
    第三节、结语
参考文献

四、“三岛人”将“落户”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问题研究[D]. 王雪梅.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8)
  • [2]京族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关系研究[D]. 秦晓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6)
  • [3]从经济社会发展看京语使用变化[J]. 周庆生.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12(02)
  • [4]从经济社会发展看京语使用变化[A]. 周庆生. 中国社会语言学2012年第2期(总第19期), 2014(总第19期)
  • [5]中越边境跨界京族的民间交往研究 ——以中国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氵万)尾村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茶古坊为例[D]. 白爱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6]从经世走向洋务:徐继畲[D]. 尹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7]“三岛人”将“落户”中国[J]. 谢京. 航空知识, 2000(01)

标签:;  ;  ;  ;  ;  

“三岛人”将“落户”中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