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最尴尬的事件

2001年最尴尬的事件

一、2001最尴尬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竹,邹何辉,郝娜,黄瑶,吴琴,崔丽莹[1](2021)在《抑制还是补偿?尴尬情绪对初中生合作倾向和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初中生尴尬情绪与合作的关系,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1采用问卷法探讨尴尬情绪与合作倾向的关系,研究2采用实验法分析在具体的公共物品困境中尴尬情绪的唤起与合作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尴尬情绪可以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合作倾向,且状态自尊水平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尴尬情绪的唤起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在公共物品困境中的合作行为,状态自尊变化的差值在尴尬情绪与前期合作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尴尬情绪具有社会补偿作用,可通过调节状态自尊或自尊的变化来增加个体的合作倾向和行为。

赵宇宁[2](2021)在《动态系统理论下的来华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发展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学习者难点问题所在,但目前汉语作为二语的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仍不够丰富,也难见到更具说服性的纵向跟踪研究。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被认为是衡量二语水平或二语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动态系统理论,通过历时性的个案分析研究,对一名中级水平来华留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口语能力培养发展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通过20个具体的测量指标描述并绘制口语准确度、流利度、复杂度的动态发展轨迹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一方面探究口语能力各维度内部与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观察与访谈等质性材料,讨论学习者汉语口语能力发展背后的影响因素是如何对口语能力发展产生作用的,包括来自学习者内部的个体因素(学习观念、学习策略、外语焦虑和性格特质)和来自学习者外部的环境因素,以探索促进学习者口语能力提升的外部干预方式。研究表明,学习者F在阶段内口语的复杂度有所上升,准确度和流利度均有所下降,三个维度内部和维度之间均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口语能力发展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动态性、非线性和情景性,并且存在外部干预的可能性。基于研究结果,为了提高促进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发展,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建议:重视中高级词汇的教学;注重学习者反复出现的偏误,重视复习和操练;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中国社会生活的机会;在学习者使用补偿策略时及时进行反馈;尽量降低学生的外语焦虑;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保持敏感。

徐朔[3](2021)在《绘画团体辅导对高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沉重的学业负担、家庭关系及教养模式、人际关系压力、自我性格特点等都影响着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量研究发现,高中学生的抑郁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因此,为探索对高中学生抑郁情绪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对高中学生中存在抑郁症状者实施团体绘画辅导干预,探究该干预方式对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及改善作用。本研究收集某普通高中高一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心理普查结果,对其中总分≥65分的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重测,筛选出总均分≥2且抑郁因子分≥2的学生,从中随机抽出30名进行一对一访谈,再抽出其中15名学生形成实验组,接受连续两个月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的绘画团体辅导,同时跟随班级一起进行隔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学习,其余学生作为对照组只跟随班级进行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学习。干预后继续收集两组学生的SCL-90结果,并对其中部分同学进行访谈。经过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在SCL-90指标上呈现出无显着差异;(2)实验组和对照干预后测在SCL-90指标上呈现出显着差异;(3)实验组被试在干预前、干预后测评结果呈现显着差异,抑郁水平应明显降低。表明绘画团体辅导对高中学生抑郁情况干预效果显着。

滕尔越[4](2020)在《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及对工作重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充满危机和竞争的外部环境加剧了工作岗位的波动,无论是企业中的管理者还是一线员工,都容易产生工作不安全感。由于上司和员工会在工作中进行频繁的人际交互,因此上司的工作不安全感可能会通过上司的决策或者行为传递给员工,由此扩大工作不安全感在组织中的影响范围。组织行为领域将这种组织中高层级个体的感知、态度和行为下行传递给低层级个体的现象称为涓滴效应。然而,当上司的工作不安全感通过涓滴效应传递给员工后,企业却很难设计出一套对所有员工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反而需要员工根据自身情况主动通过工作重塑来应对。所以,企业不仅需要明晰工作不安全感在上司与员工之间的涓滴效应机制,打破工作不安全感在上司和员工之间的传递,还要同时引导员工通过对组织有益的工作重塑应对工作不安全感。本研究结合资源保存理论、分配偏好理论、趋向-规避应对理论以及质性分析结果构建了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及其对工作重塑的影响模型。首先,本研究概述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资源保存理论、分配偏好理论以及趋向-规避应对理论。其次,本研究利用质性分析方法,归纳了工作不安全感的应对方式,识别了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及动机路径,为本研究构建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模型提供理论框架。再次,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分配偏好理论构建了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模型,探讨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和辱虐管理的中介作用,以及成就导向和人际导向对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以及辱虐管理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揭示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边界条件。最后,本研究基于趋向-规避应对理论以及质性分析结果构建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模型,探讨趋向动机和规避动机作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安全氛围对趋向动机和规避动机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揭示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影响不同类型工作重塑的路径选择条件。本研究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多时点上司-下属配对问卷调查和情景实验研究。其中,参与开放式问卷调查的75名员工共提供了299条工作不安全感应对方式的项目,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归纳分析,本研究归纳出了寻求支持、承担额外工作和扩大人际关系等13类工作不安全感的应对方式。通过对比分析和频数分析,本研究识别出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并从促进积极事件发生的动机以及避免消极事件发生的动机两方面识别了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工作重塑的动机路径,为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模型构建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还分别在2个时点进行了上司-下属配对的问卷调查,最终共获得356份上司-下属配对的有效样本数据。采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首先检验了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1)上司工作不安全感能够正向影响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即上司和员工之间存在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2)上司工作不安全感能够通过增加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以及辱虐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3)上司的人际导向越强,辱虐管理在上司工作不安全感和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弱。其次,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和情景实验的研究方法检验了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工作重塑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1)心理安全氛围能增强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促进型工作重塑的正向影响,并增强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防御型工作重塑的负向影响;(2)员工工作不安全感能通过提高趋向动机增加促进型工作重塑;(3)员工工作不安全感能通过提高规避动机增加防御型工作重塑;(4)心理安全氛围越高,趋向动机在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和促进型工作重塑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强。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和研究发现,本研究从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干预以及引导工作不安全感积极应对两个方面为企业和管理者提出工作不安全感管理以及促进员工工作重塑的策略建议。

陈海龙[5](2020)在《乡镇年轻干部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G市L镇为例》文中提出乡镇干部是最基层一线的干部,是我国“三农”政策的直接落实者,是乡镇正常履行职能的保障;数量充足、业务精良的乡镇年轻干部有利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整体素质。纵观目前已有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省级、市级、县级行政机关,乡镇机关关注较少;研究对象中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人员这类群体,特别这类群体中的年轻干部是乡镇工作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后续力量,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乡镇年轻干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年轻干部培养使用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年轻干部的发展,乡镇年轻干部流失现象呈现加剧态势。乡镇年轻干部流失严重影响了乡镇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基层机关的正常运转。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对乡镇年轻干部的管理使用,使乡镇年轻干部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已经成为基层组织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以G市L镇在2014年至2018年五年期间工作的128名年轻干部为例,以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个人、组织部门、用人单位等角度,探究乡镇年轻干部流失的影响因素;运用工作嵌入理论、组织均衡理论、科层制等理论,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从个人、组织部门、乡镇三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便为乡镇减少年轻干部流失、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稳定性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韦虹[6](2020)在《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威廉·戈尔丁(1911-1993)是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14位英国作家之一。评论界曾经为其作品是寓言还是神话而产生诸多分歧,这使戈尔丁本人多次做出表态,宣称自己创作的是神话,而不是寓言。从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看,戈尔丁13部小说的叙事确实存在诸多有关洪水神话、堕落神话和巴别塔神话的神话素。这些神话素的反复出现使13个小说文本形成了一套喻意复杂的话语体系,它们虽然在人物塑造、事件架构和情节设置等非功能性构成因素方面产生了彼此千差万别的变化,但其言语本质和最终所指却始终与经典神话保持一致。这13部小说虚构人类在远古、两希文明时期和中世纪、近现代、当代甚至未来的各种足迹,既以人物贪得无厌的占有和肆无忌惮的堕落等为聚焦对象,表现人类社会各时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又在反映现实生活境况的同时,借助精心设计的人物故事和巧妙配置的叙事话语,表达作者对当代社会技术进步及发达文明状态下人际关系的极大忧虑和犀利批判。鉴于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对戈尔丁小说神话叙事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遂试图以经典洪水神话、堕落神话和巴别塔神话为参照点,分析架构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体系,挖掘其中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的意义之所在。第一章考察戈尔丁小说中的“当代洪水神话叙事”。经典洪水神话是早期人类结合自然界的洪涝灾害和现实生活而展开丰富想象的结果,它既表达人类对自然界及宇宙现象的迷信无知和敬畏,又暗示附加在自然洪水灾变中的人为因果报应逻辑,强调道德教化和心灵洗礼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戈尔丁早期创作的《蝇王》、《继承者》和《品彻·马丁》堪称当代心灵指引和道德教化的教科书。它们当中的洪水神话素和事件描写频频指向不同时期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路标,将由玩闹嬉戏的儿童、高尚的野蛮人和诡异幽灵所演绎的人物故事转化为经典洪水神话的当代变体。这三部小说与经典神话中的主人公挪亚及其家人依靠神助创造死里逃生奇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异类同质的水使经历海水、河水和湖水洗礼的人物及其故事为读者创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一再促使人们反思人类文明进程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恶果。第二章讨论“当代堕落神话叙事”,指出经典堕落神话的核心要素并非在于食物禁忌,而是聚焦早期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认识自我和宇宙万物的思想巨变,并为文明日渐发达的人类提供时刻注意辨别善恶,努力修正自身前进方向的启示。通过对经典堕落神话进行当代改写,戈尔丁的《自由堕落》、《金字塔》、《黑暗昭昭》和由《航程祭典》、《邻近的卧舱》及《船舱下的火》组成的“航海三部曲”均成为再现经典神话的当代文学范例。这六部小说以叙述诸多人物的道德堕落甚至邪恶人性为出发点,突出地表现了危害巨大的当代堕落具有普遍存在性、荒诞性、隐蔽性和狂欢化,以及可救赎性及不可救赎性等特征。第三章解读戈尔丁小说的“当代巴别塔神话叙事”,阐明经典巴别塔神话实质上是早期人类社会及其冷酷无情的权力体系之缩影,不仅浓缩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物质生产和人际交往关系,而且反映其精神生活状况。《塔尖》、《纸人》、《蝎神》和《巧语》四部小说围绕宗教、学术和神权政治三个文学生成场域,对经典巴别塔神话进行了当代激活与重构。这四部小说通过叙述圣母大教堂的教长、蝎神王国的头人、罗马帝国将军和古希腊祭司等人物故事,既影射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普遍存在的权力斗争及利益争夺,又批判了不注重团结协作和不顾他人死活的各种建“塔”领导者之狂妄自大,最终生动地图解人类的僭越欲望,揭示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危害极大的傲慢和贪欲。在深受二战影响的戈尔丁笔下,《蝇王》等13部小说以经典神话为原型对照点,构筑了一个个关乎当代社会文明走向、时代精神与人文信仰的新神话,反暴力杀戮、反虚伪堕落和反贪得无厌等则是其中频繁出现的主题要素。这些新神话以远古、两希文明时期和中世纪前后、当下甚至未来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摹仿和再现对象,以具有典型时代错误特征的人物及其言行为标记与载体,不断聚焦人们密切关注的战争、暴力、权力、地位和财富等热门话题,并同时对暴力杀戮、贪得无厌的占有和个人中心主义等丑恶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其中涉及军事、政治、宗教、历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叙事话语隐含多重喻意,它们既以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讲述复杂抽象的政治话语,为文本建构净化人类心灵及改良社会的主题目标发挥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又在表达对为数众多的当代人缺乏高尚生活目标和崇高精神引领疑问及忧虑的同时,颠覆性地批判骚动不安的大众与社会现实中律法制约机制的随意性和游戏化,使有关经典洪水神话、堕落神话和巴别塔神话的当代文学创作最终转化为震撼人心的媒介,帮助读者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境况做出全面深入的反思,甚至提出了供人们参考借鉴的应对措施。

李冰[7](2020)在《李杭育创作研究 ——以“寻根文学”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思潮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潮流,关于这场文学潮流三十多年来许多的学者都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回顾与解读,但是这座文化宝藏依然还有许多未开采的地方。由于寻根潮流本身的复杂与丰富,所以想要真正进入八十年代的文学现场,从具体的作家创作入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李杭育的创作贯穿寻根潮流,一方面如同大多数的寻根派作家,他也是知青出身,另一方面他也是寻根口号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的《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不仅令他成为了知名作家,并且后者让他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大奖,而此后这两篇被当时主流文坛所赞赏的作品,转身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二。而1988年左右李杭育逐渐放弃了他的“葛川江”文学世界,开始从寻根转向,这不仅是兴趣的转向,也是他的寻根文学创作遭遇困境之后的挣脱。故本论文主要聚焦于李杭育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后期的创作,试图通过对其创作之旅的解读来透视寻根本身的发展历程。此外,本文还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以李杭育的“葛川江”世界与汪曾祺的作品为例,在对比中大致廓清寻根小说与风俗文化小说的异同。并且还用单独用一章来解读“审美现代性”在李杭育的寻根小说中的展现。

刘倩[8](2020)在《记忆感知视角下城市工业遗产片区更新设计 ——以“苏纶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推动了人类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保护条例还不完全的背景下,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更新速度加快,工业遗产片区的保护更具有迫切性,更新建设中的不合理也导致文化失语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合理保护城市工业遗产、延续工业记忆成为重要现实课题。城市记忆在学科内的研究,旨在探索城市设计方法以达到记忆的延续,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延续场所记忆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尝试用科学方法梳理场所记忆,并在片区更新中做到记忆延续。首先,设计记忆感知评价体系,确定人群对原工业场所的感知记忆,解决城市工业遗产片区更新中“保护什么”这一问题,为更新提供“原始素材”。其次,构建更新与优化设计框架,在设计中结合记忆要素,解决在城市工业遗产片区更新中“怎么保护”这一问题。针对待开发的工业遗产片区提出更新设计框架,目标是整体开发,空间叙事;针对建设后的工业遗产片区提出优化设计框架,目标是修正建设造成的记忆偏差。最后,以“苏纶场”片区为例进行方法运用,对其开展记忆感知评价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对于缺失内容,整理空间结构、补充重现重点要素;利用历史空间、多维展示记忆信息。对于错误内容,修正改造过度、合理置换功能;协调新旧共生、优化公共服务。对于薄弱环节,加强场景营造、丰富记忆线索。综上所述,城市记忆对当前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具有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合理运用记忆元素可以更好地保留场所特质、延续场所记忆,达到旧场所与新功能的平衡。

祁梦圆[9](2020)在《中国IP改编影视剧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P改编影视剧是指以文学作品、网络小说为载体改编而来的影视剧,这些作品的产生在不断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的同时,也使得影视和文学之间形成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模式,衍生出IP泛娱乐一说。据艾瑞咨询统计,影视行业已经成为中国在线泛娱乐市场的第二大细分市场,影视化是放大IP影响力关键且最有效的方法,一些由文学作品IP改编而来的影视剧上线,在收获观众好评的同时也扩大了原IP作品的影响力,一些带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IP的改编还有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中国经典再次走进观众的视野,这些作品正在发挥自己的潜能,推动影视市场的发展。为进一步了解观众对于目前中国IP改编影视剧的满意度,研究将从直接受众——观众的角度了解他们对于该类作品的态度与评价,使用线上评论爬虫爬取观众对于该类影视剧的豆瓣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并结合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影响观众满意度的因素,旨在从当前IP影视化的现象出发探索影视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因素,为影视制作公司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研究基于线上评论文本绘制词云图,发现目前观众对于该类改编影视剧喜欢、男主、女主、演技、原着等方面较为关注;观众情感得分呈现左偏(负偏)分布即正向情感倾向明显;LDA主题分类模型中观众对于人物造型、剧情节奏、影视化的细节制作方面评价较多,该类影视剧需重点关注人物造型塑造和剧情的合理化改编等细节方面的制作。总体来看,受访者中看过该类作品的占91.01%,近一年观看数量集中在36部以下(平均每月≤3部)的占91.20%;有49.7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该类作品,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观众满意度存在差异;未来网络小说、原创剧本、动漫等题材作品的影视化仍然是发展的重点;该类作品受众年龄大多集中于20-39岁,目前悬疑推理、电子竞技类存在较大创新性发展空间;受访者认为目前改编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题材同质化严重、改编缺乏创新、作品侵权;60.32%的受访者对于该类作品未来发展前景看好,表示会持续关注该类作品;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IP改编影视剧在内容制作和原IP作品质量方面更能影响观众满意度;同时原着IP的选取也需要更为严格的评估体系和更加专业的团队。

曲琳琳[10](2019)在《流散身份与回归情怀: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卡勒德·胡赛尼是第一位用英语写作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他将阿富汗这个既遥远又神秘的国度,以细腻的文学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无论是他个人辗转多国的生活经历,还是他笔下人物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无不体现着“流散文学”的典型特征。本研究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和“主题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胡赛尼的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和文化阐释,以整体性的视角对阿富汗文学中的流散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流散文化研究的源头与流变,流散民族的身份建构,权力理论视域下的流散与压迫,以及战争中的流散书写等问题。本文以胡赛尼小说创作的阐释为轴线,着重梳理社会文化、社会政治和族裔意识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反思阿富汗历经的社会现实与全球化时代的流散现象。在广泛搜集和研究阿富汗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与命运抗争、找寻亲人等过程,探索胡赛尼民族身份的建构方式,同时,以个人视角叙写战争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呼吁世人关心饱受流散与民族纷争之苦的阿富汗人民。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人们对阿富汗文化和文学遗产的理解,进一步阐释近半个世纪以来阿富汗的社会斗争和经济状况。对许多西方人而言,阿富汗的民情和宗教情况仍然是一个不透明、让人不安的谜团,对此,胡赛尼并没有直接挑战西方对阿富汗的传统主流看法,而是通过生动感人、富于诗意的情节构思与叙事手法,纠正和丰富了人们对阿富汗的认识,向世人展示了祖国悠久的历史与多元文化,增进了理解与同情,这使他的小说打通了欧亚文化的壁垒,获得了来自不同文化圈的肯定。阿富汗流散作家基于自身的复杂经历、多元文化冲击和民族创伤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们对阿富汗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历史的深刻认识与悲悯情怀,他们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现民族苦难,争取民族自由与尊严的先驱。胡赛尼的小说,一方面,力求真实展现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亦不回避运用悬疑、悲情、戏剧和情节逆转等必要的文学表现手法来强化和阐述自己的立场,展现出文学不仅是修辞技巧与思想的抒发,更是一种能够改变世界和人民的真正力量。从叙事技巧看,他的小说不以复杂多变的现代主义手法见长,而是秉承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风格朴实无华而又震撼心灵,成为通俗小说的教育性探索之典范。胡赛尼小说不仅促进了当代美国多元文化文学的发展,还强化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其小说题材既尖锐又新颖,暴力、痛苦、虐待、背叛、抛弃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件在他真诚直接、细腻诠释的风格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宽恕、救赎等深刻主题,既有典型通俗小说的魅力,也有深邃的思想价值与文化意义。总体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以“流散身份与回归情怀: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研究”为题,注重社会历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接洽融合,将胡赛尼的创作经历与艺术手法,置于广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重点关注他对流散现象、身份认同与家国情怀的呈现方式,不仅拓宽了研究少数民族和移民问题的视野,而且是对民族中心主义、性别平等、权力话语、跨国移民及文化冲突等问题进行的文学思考。胡赛尼特殊的移民和流散经历,逐渐形成了他极富特点的多元文化身份,美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母国文化的依恋与反思,赋予了他对流散身份的深入思考与浓厚的归国情怀,同时,形成了他兼收并蓄的写作风格及旁观者清的观察视角,使他成为当代流散文学与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促进了美国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二、2001最尴尬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最尴尬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抑制还是补偿?尴尬情绪对初中生合作倾向和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1:尴尬情绪与初中生的合作倾向的关系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2.1.2 研究工具
        2.1.3 研究过程与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2.2 初中生的尴尬情绪、状态自尊与合作倾向的相关分析
        2.2.3 状态自尊在尴尬情绪与合作倾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3 研究2:尴尬情绪与初中生公共物品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关系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3.1.2 研究设计
        3.1.3 研究过程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尴尬情绪唤起的性别与组别差异
        3.2.2 尴尬情绪唤起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3.2.3 实验组尴尬情绪与合作行为的关系
4 讨论
    4.1 初中生的尴尬情绪与合作倾向的关系
    4.2 状态自尊的中介作用
    4.3 不足和展望
5 结论

(2)动态系统理论下的来华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动态系统理论(DST)
        2.1.1 理论基础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二语能力测量(CAF)
        2.2.1 理论基础
        2.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步骤
    3.4 口语能力发展测量指标
        3.4.1 口语复杂度(C)测量指标
        3.4.2 口语准确度(A)测量指标
        3.4.3 口语流利度(F)测量指标
第四章 口语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的动态发展研究
    4.1 复杂度的动态发展
        4.1.1 词汇复杂度
        4.1.2 句法复杂度
        4.1.3 复杂度内部子维度的交互相关
    4.2 准确度的动态发展
        4.2.1 词汇准确度
        4.2.2 句法准确度
        4.2.3 准确度内部子维度的交互相关
    4.3 流利度的动态发展
        4.3.1 语速及平均语流长度
        4.3.2 无声停顿及充实停顿
        4.3.3 更改现象
        4.3.4 流利度内部子维度的交互相关
    4.4 口语能力发展中CAF各维度的交互作用
第五章 口语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5.1 来自学习者内部的个体因素
        5.1.1 学习观念
        5.1.2 学习策略
        5.1.3 外语焦虑
        5.1.4 性格特质
    5.2 来自学习者外部的环境因素
    5.3 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口语能力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动态系统理论下的口语能力发展过程特征
    6.2 促进口语能力发展的外部干预探讨以及教学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语学习观念量表(BALLI,Horwitz)
附录2: 汉语学习策略量表(SILL,R.L.Oxford)
附录3: 外语焦虑量表(FLCAS,Hortwitz)
附录4: 大五人格测验(简化版)(Costa&McCare)
附录5: 学习者F口语产出语料文本转写示例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绘画团体辅导对高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中学生抑郁的研究概况
        1.1.1 中学生抑郁的特点
        1.1.2 抑郁对中学生的危害
        1.1.3 抑郁的干预
    1.2 团体辅导
        1.2.1 团体辅导的概念
        1.2.2 团体辅导的作用
        1.2.3 团体辅导的规模
    1.3 绘画团体辅导
        1.3.1 绘画艺术治疗
        1.3.2 绘画团体辅导
    1.4 现有研究的不足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现实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被试
    3.2 测量工具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程序
        3.4.1 实验阶段
        3.4.2 试验后阶段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干预前差异分析
    4.2 实验组、对照组被试干预后测差异分析
    4.3 实验组被试干预前后测差异分析
    4.4 实验组被试绘画作品的分析
        4.4.1 绘画经典元素的通用性解释
        4.4.2 成员部分绘画作品分析与解读
5 讨论
    5.1 绘画团体辅导对改善高中生抑郁情绪的作用
    5.2 绘画团体辅导实施中有效因素讨论
    5.3 实验组被试对团体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5.4 研究中的问题
    5.5 创新之处
    5.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及对工作重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现状
        1.3.2 涓滴效应研究现状
        1.3.3 工作重塑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影响的质性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保存理论
        2.1.2 分配偏好理论
        2.1.3 趋向-规避应对理论
    2.2 工作不安全感应对方式的归纳分析
        2.2.1 样本描述
        2.2.2 归纳分析及文本编码
        2.2.3 工作不安全感应对方式的类别及含义
    2.3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及路径识别
        2.3.1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
        2.3.2 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工作重塑的路径识别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3.1 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3.1.1 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
        3.1.2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的中介作用及路径选择
        3.1.3 辱虐管理的中介作用及路径选择
    3.2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3.2.1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
        3.2.2 心理安全氛围的调节作用
        3.2.3 趋向动机的中介作用及路径选择
        3.2.4 规避动机的中介作用及路径选择
    3.3 研究模型及研究设计
        3.3.1 研究模型
        3.3.2 研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及路径检验
    4.1 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检验
        4.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1.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1.3 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4.1.4 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检验
    4.2 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资源获取路径检验
        4.2.1 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资源获取路径模型
        4.2.2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的中介作用检验
        4.2.3 成就导向对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中介作用的调节检验
    4.3 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资源保存路径检验
        4.3.1 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资源保存路径模型
        4.3.2 辱虐管理的中介作用检验
        4.3.3 人际导向对辱虐管理中介作用的调节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及路径检验
    5.1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及边界条件检验
        5.1.1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模型
        5.1.2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影响的实证检验
        5.1.3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影响的情景实验设计
        5.1.4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影响的实验检验
    5.2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影响的趋向动机路径检验
        5.2.1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影响的趋向动机路径模型
        5.2.2 趋向动机的中介作用检验
        5.2.3 心理安全氛围对趋向动机中介作用的调节检验
    5.3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影响的规避动机路径检验
        5.3.1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影响的规避动机路径模型
        5.3.2 规避动机的中介作用检验
        5.3.3 心理安全氛围对规避动机中介作用的调节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果讨论及策略建议
    6.1 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及对工作重塑影响的结果讨论
        6.1.1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影响的质性分析结果讨论
        6.1.2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6.1.3 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讨论
        6.1.4 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路径及边界条件讨论
        6.1.5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及边界条件的讨论
        6.1.6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重塑的影响路径及边界条件讨论
    6.2 工作不安全感涓滴效应的干预策略
        6.2.1 削弱上司的工作不安全感
        6.2.2 达成资源分配共识
        6.2.3 增强上司的自我控制
    6.3 引导工作不安全感积极应对的策略
        6.3.1 增强员工趋向动机
        6.3.2 培养心理安全氛围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I
附录II
附录III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乡镇年轻干部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G市L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年轻干部的概念
        2.1.2 干部流失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及框架
        2.2.1 组织均衡理论
        2.2.2 工作嵌入理论
        2.2.3 科层制理论
        2.2.4 理论框架
第3章 G市L镇五年来年轻干部的流失情况
    3.1 基本情况
        3.1.1 年轻干部队伍现状
        3.1.2 年轻干部结构分析
    3.2 年轻干部流失现状
        3.2.1 流失情况
        3.2.2 流失形式
        3.2.3 流失去向
    3.3 年轻干部流失对乡镇机关造成的影响
        3.3.1 影响干部队伍稳定性
        3.3.2 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
        3.3.3 增加乡镇行政成本
        3.3.4 削弱乡镇对人才的吸引力
第4章 乡镇年轻干部流失的影响因素
    4.1 个人方面
        4.1.1 工作不感兴趣
        4.1.2 人岗不匹配
        4.1.3 职业规划不清晰
        4.1.4 家人不支持
        4.1.5 经济待遇差、“同工不同酬”
        4.1.6 乡镇工作不体面、地位尴尬
    4.2 组织部门方面
        4.2.1 激励机制不完善、晋升慢
        4.2.2 上级部门遴选多、诱惑大
        4.2.3 交流机制不健全、机会少
        4.2.4 培训机制不完善、收获小
    4.3 用人单位方面
        4.3.1 工作任务繁重、权责不对等
        4.3.2 工作生活条件差
        4.3.3 工作氛围不融洽
第5章 乡镇年轻干部流失的理论诠释
    5.1 基于工作嵌入理论的原因分析
    5.2 基于组织均衡理论的原因分析
    5.3 基于科层制理论的原因分析
第6章 应对乡镇年轻干部流失的对策
    6.1 个人方面
        6.1.1 增进对乡镇工作情感
        6.1.2 提高人岗匹配度
        6.1.3 做好职业规划
    6.2 组织部门
        6.2.1 健全完善激励机制
        6.2.2 从严规范干部抽借调、遴选工作
        6.2.3 落细落实干部交流制度
        6.2.4 加强改进干部教育培训
    6.3 用人单位
        6.3.1 减轻年轻干部工作压力
        6.3.2 搭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平台
        6.3.3 改善年轻干部工作生活条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深度访谈提纲

(6)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导论
第一章 当代洪水神话叙事
    第一节 儿童游戏改写的洪水神话
    第二节 高尚“野蛮人”演绎的洪水神话
    第三节 幽灵故事喻示的洪水神话
第二章 当代堕落神话叙事
    第一节 普遍存在却不可见的堕落神话
    第二节 荒诞闹剧和狂欢中的堕落神话
    第三节 聚焦人类救赎的堕落神话
第三章 当代巴别塔神话叙事
    第一节 宗教场域的巴别塔神话
    第二节 学术场域的巴别塔神话
    第三节 神权政治场域的巴别塔神话
结论
引用文献
后记

(7)李杭育创作研究 ——以“寻根文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寻根文学”研究现状之考察
        2、李杭育文学创作研究现状之考察
第一章 “寻根”前声:从“知青”书写到“葛川江”文学世界的产生
    一、从“知青文学”创作出发
    二、创作的探索与转向
    三、“葛川江”:对于乡土传统的关注与思考
第二章 “葛川江”文学世界的魅力
    一、“寻根”与“风俗文化小说”关系的探讨
    二、“葛川江”文学世界的独特魅力
第三章 “寻根”文学的现代性审美展现
    一、关于审美现代性的追寻
    二、对于李杭育笔下三种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焦虑与幽默:乡土意识与现代性的焦虑与幽默
    四、死亡意识:在文化传统中追寻生命价值
第四章 李杭育的创作困境与“寻根热”的落潮
    一、从获奖造成的“误会”谈起
    二、“娘娘俱乐部”与李杭育的艺术困境
    三、“寻根”落潮:李杭育后期的探索与转变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记忆感知视角下城市工业遗产片区更新设计 ——以“苏纶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缘起
        1.1.1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迫切性
        1.1.2 记忆在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中的重要性
    1.2 相关概念
        1.2.1 记忆
        1.2.2 城市记忆
        1.2.3 记忆感知
        1.2.4 城市工业遗产片区
        1.2.5 苏纶纱厂与苏纶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工业遗产和城市记忆的研究动态与实践探索
    2.1 工业遗产国内外研究动态
        2.1.1 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2.1.2 工业遗产地段更新研究
    2.2 城市记忆国内外研究动态
    2.3 城市记忆在历史文化片区更新中的实践探索
        2.3.1 城市记忆指导下的片区更新设计
        2.3.2 城市记忆指导下的片区更新设计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记忆感知评价与设计框架
    3.1 城市记忆相关要素
        3.1.1 城市记忆主体
        3.1.2 城市记忆客体
        3.1.3 城市记忆时间要素
    3.2 记忆感知评价体系
        3.2.1 记忆要素调查
        3.2.2 记忆要素与工业遗产片区更新
        3.2.3 更新后评价
    3.3 记忆感知视角下工业遗产片区设计框架
        3.3.1 工业遗产片区更新方式
        3.3.2 理念与思路
        3.3.3 记忆感知视角下的更新设计框架
        3.3.4 记忆感知视角下的优化设计框架
第四章 记忆感知视角下苏纶场片区更新建设评价
    4.1 苏纶厂概况与苏纶场更新建设概况
        4.1.1 苏纶厂概况
        4.1.2 苏纶场更新建设概况
    4.2 原“苏纶厂”记忆要素调查
    4.3 现“苏纶场”更新建设评价
        4.3.1 记忆留存——重点要素保护评价
        4.3.2 记忆活化——更新再利用评价
        4.3.3 记忆延续——新老记忆关系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记忆感知视角下苏纶场片区优化设计
    5.1 补齐缺失
        5.1.1 整理空间结构、补充重现重点要素
        5.1.2 利用历史空间、多维展示记忆信息
    5.2 矫正错误
        5.2.1 修正改造过度、合理置换功能
        5.2.2 协调新旧共生、优化公共服务
    5.3 优化薄弱
        5.3.1 加强场景营造、丰富记忆线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中国IP改编影视剧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IP改编影视剧的现状研究
        1.5.2 IP改编影视剧的问题研究
        1.5.3 在线评论对于满意度影响的研究
        1.5.4 文献述评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评价理论模型
    2.1 相关概念介绍与本文研究对象
    2.2 评价理论与模型
        2.2.1 满意度相关理论
        2.2.2 线上情感分析的相关理论
        2.2.3 LDA主题分类模型理论
        2.2.4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第3章 调查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资料整理
    3.1 调查方案设计
    3.2 调查方案的实施
    3.3 调查资料的整理和数据处理
第4章 基于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样本信息
    4.2 观众评价及改编倾向
    4.3 IP改编影视剧整体满意度
    4.4 问题及发展前景
第5章 基于线上评论文本的IP改编影视剧情感分析
    5.1 评论数据收集与词云图绘制
        5.1.1 在线评论爬虫流程
        5.1.2 在线评论词云图
    5.2 基于snownlp的评论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
    5.3 基于LDA模型的评论文本主题分类
        5.3.1 基于困惑度的最优主题数确定
        5.3.2 LDA模型结果
第6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6.1 IP改编影视剧满意度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6.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1.2 评价指标确定方法
        6.1.3 评价指标的选取
    6.2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6.2.1 相关假设的建立
        6.2.2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6.2.3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显着性检验
    6.3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6.3.1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过程
        6.3.2 修正模型的显着性检验
    6.4 基于模型结果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6.4.1 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6.4.2 影响满意度的假设结果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流散身份与回归情怀: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创作背景与社会评价
    第二节 国外胡赛尼研究综述
    第三节 国内胡赛尼研究综述
    第四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第一章 流散文化研究:源头与流变
    第一节 流散文学概况:从西方到东方
    第二节 作为小说背景的阿富汗
        一、地理和人口概述
        二、民族和文化概述
    第三节 胡赛尼创作的美国背景与文化动因
第二章 流散民族身份建构研究
    第一节 《追风筝的人》与男性身份认同
    第二节 《灿烂千阳》与女性身份认同
    第三节 《群山回唱》与民族寻根
第三章 权力理论视域下的流散与压迫
    第一节 男权统治与阿富汗女性悲剧
        一、失语症: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
        二、布卡与牢笼: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禁锢
        三、姐妹情仇:男权社会中的女性镜像
    第二节 权力视域下的性别建构
        一、新女性形象:传统与现代之惑
        二、男性气质焦虑:个人困境与民族隐喻
第四章 战争中的流散书写
    第一节 流散难民书写
        一、身体创伤叙事
        二、家庭悲剧叙事
        三、女性成长叙事
    第二节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流散现象
        一、多线索叙事与流散主题的表达
        二、从个体重生到国家重建
    第三节 胡赛尼小说的民族观与人道诉求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2001最尴尬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 [1]抑制还是补偿?尴尬情绪对初中生合作倾向和行为的影响[J]. 王欣竹,邹何辉,郝娜,黄瑶,吴琴,崔丽莹.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04)
  • [2]动态系统理论下的来华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发展个案研究[D]. 赵宇宁. 山东大学, 2021
  • [3]绘画团体辅导对高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D]. 徐朔.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工作不安全感的涓滴效应及对工作重塑的影响研究[D]. 滕尔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乡镇年轻干部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G市L镇为例[D]. 陈海龙. 南昌大学, 2020(01)
  • [6]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研究[D]. 韦虹. 南京大学, 2020(04)
  • [7]李杭育创作研究 ——以“寻根文学”为中心[D]. 李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记忆感知视角下城市工业遗产片区更新设计 ——以“苏纶场”为例[D]. 刘倩.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9]中国IP改编影视剧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 祁梦圆.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10]流散身份与回归情怀: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研究[D]. 曲琳琳.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2001年最尴尬的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