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线松在风积沙地的适应性分析

斜线松在风积沙地的适应性分析

一、湿地松在风沙化土地中适应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存[1](2022)在《红砂岩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多样性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等方法,研究红砂岩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下植物多样性变化,为红砂岩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植物筛选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试验区高等植物125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62种,同时提出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物种;裸地自然恢复和湿地松纯林模式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模式,马尾松纯林模式最低。裸地自然恢复模式乔木层多样性较低,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马尾松纯林模式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均最低。

马永杰[2](2020)在《鄱阳湖沙化土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鄱阳湖湖滨带所形成的沙化土地是南方地区典型的沙化区域,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地域独特性和区域生态脆弱性的特点。在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中,导致了鄱阳湖湖滨带的沙地植被多样性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土壤贫瘠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和恢复鄱阳湖沙化区的生态环境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和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诸多学者们对鄱阳湖沙化土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沙地成因机制和地上植被、区域小气候等方面,忽略了与土壤养分循环、植被类型多样性密切相关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和物质运移的重要参与者,了解清楚鄱阳湖多宝沙地的土壤细菌群落分布特征,对沙地土壤退化生态系统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旨在从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究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探明鄱阳湖沙化治理试验区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以此说明植被恢复对沙地治理的积极性,并通过研究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为进一步沙地土壤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2009年以来,鄱阳湖沙化治理团队在鄱阳湖多宝乡沙化土地设置治沙试验区,通过人工种植湿地松、香根草、夹竹桃、雷竹等植物,搭配先锋植物狗牙根、单叶蔓荆,对沙化区进行了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本研究以鄱阳湖多宝乡沙地人工植被恢复试验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不同沙化程度下具有固沙能力强、耐旱等特性的人工植物湿地松、香根草及先锋植物狗牙根、单叶蔓荆,同时设置裸地对照组(5种处理方式)。对沙地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明了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土壤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RDA冗余分析和Heatmap相关性分析,说明了沙地土壤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关系。通过LEfSe统计工具多组比较策略筛选出了鄱阳湖沙地不同植被治理方式土壤中有显着差异的微生物细菌。并通过利用PICRUSt功能预测,探究了鄱阳湖沙地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功能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本研究试验结果说明:(1)鄱阳湖沙化土地的土壤容重为1.24 g/cm3~1.51g/cm3;土壤含水量为2.46%~4.02%;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25%~1.78%;土壤全磷含量为0.11mg/g~0.39mg/g;土壤有效氮含量为11.72mg/kg~20.63 mg/kg。鄱阳湖沙化土地不同植被恢复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着差异性,沙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现贫瘠状态。(2)鄱阳湖沙化土地的土壤细菌群落主要由36个细菌门,80个细菌纲和748个细菌属等组成。鄱阳湖沙地表层(5cm20cm)土壤细菌群落优势细菌门是主要细菌门有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未知细菌门WPS-2、Patescibacteria、GAL15等。由于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环境和养分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境选择偏好等,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优势细菌群落不同,人工植被湿地松的土壤优势细菌群落为Proteobacteria;人工植被香根草、先锋植被的土壤优势细菌群落为Actinobacteria;裸地对照组的土壤优势细菌群落为Chloroflexi。土壤细菌群落在物种多样性以及丰度特征上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利用LEfSe统计工具用多组比较策略筛选出鄱阳湖沙地不同植被治理方式下的土壤中有显着差异的53个细菌属。(3)鄱阳湖沙化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生物特性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类型的的影响。其中对鄱阳湖沙地土壤细菌群落影响较大环境因子是SBD、SOM、TP、AN。MWC与鄱阳湖多宝沙地土壤细菌群落呈不显着关系。随着地表植被类型的改变,地表调落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以及植被根系分泌物的差异性,植被类型对于地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土壤理化特性和植被类型共同塑造着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4)鄱阳湖沙化土地土壤细菌的固氮微生物主要有4个四菌门;5个细菌纲;5个细菌属。门分类学水平上主要有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Planctomycetes、Firmicutes。解磷细菌属主要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通过对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功能基因的预测,沙地土壤细菌功能主要有6个一级功能和41个二级功能。不同植被恢复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的每一种功能基因的功能丰度都大致相同。先锋植被的土壤细菌各功能基因丰度略高于其他处理组,说明了先锋植被土壤细菌群落在沙化土地中的适应性强。其次,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丰度不随土壤植被样地的变化而改变,而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因土壤环境而发生改变,可能说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先于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变化。

张聃,曹昀[3](2019)在《湿地松在沙山治理中的试验示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鄱阳湖区沙化土地实际,在多宝沙山进行湿地松移栽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1)两年生湿地松幼苗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比一年生苗移栽效果明显;湿地松幼苗能否在初植后存活是目前鄱阳湖沙地植被恢复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移栽初期,一年生湿地松苗存活率低(30%~40%),而两年生苗湿地松对环境适应性强,初植存活率达80%以上,因此建议对鄱阳湖沙山的治理应优先选择移栽两年生湿地松苗;(2)在示范区周边村落开展育苗,不仅可以掌握湿地松的生长动态,便于进行科学研究,而且可以通过当地育苗促使苗木快速适应环境,保证移植后存活率,节省大量经费开支.

贺月玲,莫明浩,段剑[4](2019)在《鄱阳湖滨湖沙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鄱阳湖滨湖沙地是我国湿润及半湿润地区的风沙化土地之一,风沙侵蚀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亟待生态治理.本文探讨了流动沙丘、半流动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3种类型的鄱阳湖滨湖沙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提出了营造植被生境、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意识的综合治理方式.以都昌县和星子县为例,评价了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为鄱阳湖滨湖地区沙化土地治理、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张英[5](2019)在《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沙山为例》文中指出为探究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鄱阳湖沙山进一步优化植被类型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西省鄱阳湖沙化典型地区采集裸地和湿地松、香根草、狗牙根、单叶蔓荆、算盘子等优势植物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性、土壤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等物理指标,借助变异系数CV、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植被覆盖区与裸地区域土壤各物理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和垂直剖面都存在差异。1.水平方向,与裸地相比,湿地松、香根草、狗牙根、单叶蔓荆和算盘子样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容重较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性、毛管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较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土壤容重呈算盘子<湿地松<狗牙根<单叶蔓荆=香根草<裸地样地的变化特征;(2)除湿地松外,其他植被样地土壤含水量均大于裸地;(3)土壤总孔隙度呈算盘子>湿地松>狗牙根>香根草=单叶蔓荆>裸地样地的变化特征;(4)土壤毛管孔隙度除湿地松、算盘子外,其他植被样地土壤毛管孔隙度均大于裸地;(5)除单叶蔓荆外,其他植被样地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大于裸地;(6)除香根草外,其他植被样地的土壤通气性均大于裸地;(7)除湿地松、算盘子外,其他植被样地土壤毛管持水量均大于裸地;(8)土壤饱和持水量呈算盘子>湿地松>狗牙根>单叶蔓荆>香根草>裸地样地的变化特征。2.沿垂直剖面,不同区域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以下变化特征:(1)a层土壤容重均小于b层、c层;(2)土壤含水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b层;(3)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4)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加少,且除狗牙根、算盘子样地外,其他区域a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均小于c层;(5)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且除狗牙根、算盘子样地外,其他区域a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大于c层;(6)土壤通气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且除香根草N样地外,其他区域a层土壤通气性均大于c层;(7)土壤毛管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加少;(8)土壤饱和持水量除湿地松S样地、香根草N样地和狗牙根样地外,其他植被样地及裸地土壤饱和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3.对裸地及植被覆盖区土壤物理指标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裸地与植被覆盖区的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等指标有差异,但差异性不明显;其他物理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将研究对象分为外来物种和本土物种两大类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外来物种、本土物种和裸地的土壤含水量有差异,但差异性不明显;其他物理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将研究对象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大类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土壤毛管持水量有差异,但差异性不明显;其他物理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4.对土壤各物理指标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性、饱和持水量等指标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毛管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着相关性,与其他物理指标没有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显示,植被恢复对鄱阳湖沙化地区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起到显着作用,可以为鄱阳湖沙山生态恢复治理建议与措施的提出给予数据上的支撑。

陆远鸿[6](2019)在《鄱阳湖沙化土地优势植物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文中认为鄱阳湖区沙化土地属于南方荒漠化的典型区,探明沙地植被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为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参考数据,对我国亚热带地区沙化土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典型沙地不同的沙化区(轻度、中度、重度沙化区)中5种优势物种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inn var.simplicifolia Cham)、算盘子(Glochidion wilsonii)、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下土壤的沙粒大小、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和植物各组分(叶、茎、凋落物、根)的化学计量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沙地的土壤粒径主要集中于0.50-0.25 mm之间的中沙,占比70%左右;粗沙、中沙含量大小排序为草本>乔木>灌木,细沙含量大小排序为灌木>乔木>草本;土壤表层的粗沙、中沙含量较大,而细沙主要在深层土壤;粗沙含量最大的是重度沙化区,中沙在各沙化区含量差别不大,细沙含量由轻度沙化区向重度沙化区逐渐减少,粗沙由26.94%减少到22.78%;(2)鄱阳湖沙地表层土壤灌木含水率较高,为4.44%,其次是乔木的4.07%和草本的3.99%。在重度、中度、轻度沙化区的土壤水分含量平均为3.89%、3.80%和4.98%。乔木林下的土壤贮水量平均为26.33 mm,小于草本的26.43 mm和灌木的28.26 mm;(3)鄱阳湖沙地土壤碳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5.77、0.35、0.47 mg.g-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及沙化程度加深,C含量逐渐减少,灌木、乔木土层C含量高于草本。土壤的N含量,由重度沙化区向轻度沙化区逐渐递增,灌木、乔木土层N含量高于草本,表层土壤含量高于深层土壤。土壤P含量在各沙化区的含量相差不大。(4)5种优势植物中,叶碳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94.29、11.07、1.14 mg.g-1;茎碳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69.39、6.51、1.09 mg.g-1;凋落物碳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64.36、6.76、0.94 mg.g-1;根碳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53.24、6.61、1.61 mg.g-1。叶与各组分之间的N含量呈显着相关(P<0.05),叶C:P、N:P与茎的N、N:P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含水率与细沙对土壤和植物各组分的化学计量影响较强,其次是粗沙与pH值;中沙与容重与其联系最弱。

亓军红[7](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黄佳超[8](2016)在《鄱阳湖沙化土地香根草恢复试验研究 ——以多宝乡沙山为例》文中指出土地沙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发展所面临的大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是学科研究热点。受地域与环境的影响,沙化治理南北方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北方主要有生物与工程措施,而南方主要为生物修复措施。已有研究表明,鄱阳湖沙化区生物修复措施主要体现在本地物种蔓荆子和外来抗旱优势种湿地松,但在更贫瘠与沙化更为严重的区域,湿地松与蔓荆子生存受限。本研究结合香根草在公路护坡固土与抗旱性方面的特性,在研究区探索性的进行香根草种植试验。通过鄱阳湖沙化区的多年野外调查,以湿地松的研究和香根草种植试探性研究为基础,分析研究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期间,每月定期在鄱阳湖沙化土地示范区已设香根草样方中,在生长期(2-9月)对香根草各生长指标(高度、分蘖数)进行监测,在香根草生长末期(9月底)进行另外生长指标(如叶宽、最长根、新根数等)测定。通过在示范区不同距湖尺度上,设置不同样方(近、中、远、繁殖区和对照组),分析香根草在生长过程、生物量和生长指标差异,并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体现在香根草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体结论如下。环境对香根草生长的影响:(1)香根草对研究区适应性较强,但是较非沙化区生长差距明显。香根草的各项生理指标反映,香根草在沙化区的生长处在其生理耐受限内,单蔸统计下存活率高达100%,较湿地松更适合在鄱阳湖沙化环境恶劣区作为先锋物种;但生长高度较2km外农田内香根草要低80cm±9cm,分蘖数要少2025蘖,肥力与水分条件的不同对其生长有较大的影响。(2)在种植初期的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土壤元素无显着差异条件下,但研究区香根草种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生长有一定差异,高度分布在102.63cm±3.67cm;香根草生长期内生长高度差异在距湖尺度不明显,分蘖由近到远呈增长趋势;刈割处理和分蘖繁殖多有利于分蘖数的增加,分蘖数仅减少23.82%,但是会影响香根草高度的增长;距湖较近有利于香根草叶宽和根冠比;距湖的远近,在细微程度上改变各样方环境,影响各样方香根草指标间差异。(3)香根草株高和分蘖受温度、降雨和风力三种因子共同影响,最高为风力因子,其次为温度、降雨,且距湖由近到远影响显着性存在下降趋势;微地形与植被组合对香根草的生长存在正反馈关系;地形因子未显着性影响香根草的生长。香根草对环境产生的效益:(1)香根草对所在区土壤全年温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最多下降可达1℃,且有效的减少变异系数,但是对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异系数影响小。(2)土壤年平均含水量明显高于裸地,且由距湖近到远呈增长趋势;年内各土层变异系数(0.450.89)较裸地(0.40.75)更大,且土层均为速变层;各样方不同时间点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均较为一致,仅3月底裸地低于香根草区域;香根草在降雨初期有显着的截留效果,且能缩短降雨下渗深度。(3)香根草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增加与保持有较明显效果,刈割处理(0.47)较未刈割处理(0.35)和裸地(0.3)要高,掩埋处理效果(平均0.53)优于放置处理(0.41),且随距湖远近,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对土壤氮元素有一定的保持作用,但是会吸收并降低土壤磷含量。

曹昀,杨杰,朱悦,王秀文[9](2016)在《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人工林碳蓄积量研究》文中认为2008─2010年在鄱阳湖建立了110 hm2鄱阳湖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示范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多宝乡沙山生态恢复示范区内不同沙化程度(重度、中度、轻度)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含量和碳蓄积量,分析碳蓄积量的空间分布及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大,林分密度减小,碳蓄积量也减小,表现为轻度沙化区>中度沙化区>重度沙化区,其中,(1)乔木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地上部分碳蓄积量分别为:1.88、3.45、19.22 t·hm-2,碳蓄积量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呈树干>树枝>树叶;(2)土壤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碳蓄积量分别为0.59、0.9、1.3 t·hm-2,碳蓄积量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土层中,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碳含量和土壤碳密度呈不断递减趋势,但轻度沙化区,却呈现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中层土壤的趋势;(3)凋落物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碳蓄积量分别为0.12、0.59、1.22 t·hm-2;(4)林下植被层碳含量明显低于乔木层,范围在365.8475.9 mg·g-1之间,不同沙化程度(以单叶蔓荆为例,重度、中度、轻度沙化区碳含量依次为446.3、441.1、469.8 mg·g-1)和不同物种之间差异不大(重度沙化区单叶蔓荆和狗牙根碳含量依次为446.3、416.5 mg·g-1)。可见生态条件较好的轻度沙化区植被更容易恢复成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更强、效益更好。高密度的单一植物群落抑制林下植被的存活与扩展,因此沙化土地生态治理应该由易(轻度沙化区)到难(重度沙化区)依次进行,同时在先锋物种湿地松定居后要适时引入其他草本或阔叶植物物种,完善植物群落结构,增加沙化土地恢复区人工林的碳蓄积量。

张文秀[10](2015)在《厚田风景区不同地貌单元表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文中认为土地沙漠化的加剧与人类对土地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沙漠化的加剧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因此对沙漠化的研究刻不容缓。研究区选择在最近12年被开发为沙漠旅游景区的南昌市新建县厚田乡,将旅游区主线路作为采样重点,分析不同微地貌单元表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并初步阐释粒度分布特征中隐藏的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程度,揭示该地区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建议。经过分析有效样本粒度参数和组分,得出如下结论:(1)所有的粒度样品显示,厚田沙漠旅游风景区表面沉积物主要由中砂和粗砂组成总体上含量占总体积的76.44%,变化范围为74%-82%。细砂和极粗砂在各地貌单元的组成中存在极端情况,这种极端情况反映出它们所处环境的差异性。粒度参数的数据反映,分选中等,偏度近于对称,峰态窄,并没有出现极高或极低情况,这说明,尽管各地貌单元所处环境具有差异性,但差异性并不大。(2)在流动沙丘的迎风坡处,表面沉积物没有粉砂和粘粒组分。而在相同地点的20cm深度处,有微量粉砂和粘粒组分,说明迎风坡营力以风力侵蚀为主,滑沙场的高游客量可能是导致该地貌单元沉积物粒度分布异常变化的重要因素。(3)无人工干扰的固定沙丘(斜坡)表面沉积物的粉砂含量低于灌丛沙堆,说明灌丛沙堆借助植被能拦截更细的颗粒,阻止了细颗粒的长距离搬运。作为景区面积广阔的地貌单元,灌丛沙堆防风固沙的作用十分明显,应加强对灌丛沙堆的保护。(4)人工干扰强的平沙地表面沉积物粉砂多于其20cm深度处,高于半固定、无人工干扰的斜坡,但三者均小于附近的灌丛沙堆,平沙地由于游客的不断践踏,将近地表附近约10cm深度的细沙粒翻至地表,又凭借平坦开阔、处于背风坡的区位优势,使得细砂粒含量较高。因此,人工干扰强烈的平沙地是受到人工干扰最强烈、生态环境也最脆弱的地区,旅游专属通道的建立将大大降低人工因素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影响。(5)从植被分布和范围看,迎风坡的灌丛沙堆面积小、高度矮,而背风坡则常成片分布,其他的沙堆高度也大。沙席已被植被完全覆盖,粉砂含量最高,生态环境保护最为完整。

二、湿地松在风沙化土地中适应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地松在风沙化土地中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红砂岩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多样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
2 研究方法
    2.1 红砂岩侵蚀区植物组成特征
    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多样性特征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砂岩侵蚀区植物组成
    3.2 红砂岩侵蚀区优势物种
    3.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科属种数量统计
        3.3.1 乔木层
        3.3.2 灌木层
        3.3.3 草本层
        3.3.4 植物群落
    3.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物种组成
        3.4.1 裸地自然恢复模式
        3.4.2 马尾松纯林模式
        3.4.3 湿地松纯林模式
        3.4.4 针阔混交林模式
    3.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物种多样性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2)鄱阳湖沙化土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化土地研究进展
        1.2.2 沙化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2.3 土壤环境因子对沙化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1.2.4 植被演替对沙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2.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2.6 鄱阳湖沙化土地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沙化土地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3 鄱阳湖沙化土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3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
        3.1.2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容重
        3.1.3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
        3.1.4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
        3.1.5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有效氮
        3.1.6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全磷
    3.2 讨论
    3.3 小结
4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4.1 沙化土地土壤微生物测序结果与分析
        4.1.1 土壤微生物样本信息统计
        4.1.2 土壤微生物OTU聚类分析
        4.1.3 土壤微生物测序深度评估
    4.2 沙化土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4.2.1 土壤细菌群落物种Venn图
        4.2.2 沙化土地土壤细菌门分类学水平上群落特征分析
        4.2.3 沙化土地土壤细菌纲分类学水平上群落特征分析
        4.2.4 沙化土地土壤细菌科分类学水平上群落特征分析
        4.2.5 沙化土地土壤细菌属分类学水平上群落特征分析
    4.3 沙化土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3.1 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3.2 土壤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4.4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关系分析
        4.4.1 土壤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4.2 植被群落与土壤细菌群落关系分析
    4.5 讨论
        4.5.1 鄱阳湖沙化土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5.2 鄱阳湖沙化土地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6 小结
5 鄱阳湖沙化土地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物种及其功能特征
    5.1 沙地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群落
        5.1.1 沙地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
        5.1.2 沙地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
    5.2 沙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5.3 讨论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3)湿地松在沙山治理中的试验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一年生湿地松苗圃育苗试验
        1.2.2 两年生湿地松苗圃育苗试验
        1.2.3 一年生湿地松幼苗移栽试验
        1.2.4 两年生湿地松幼苗移栽试验
    1.3 数据采集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年生湿地松幼苗移栽试验
    2.2 两年生湿地松幼苗移栽试验
    2.3 一年生湿地松育苗试验
    2.4 两年生湿地松育苗试验
3 结论与讨论

(4)鄱阳湖滨湖沙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1.1 流动沙丘综合治理
        1.1.1 蔓荆修复技术
        1.1.2 湿地松修复技术
        1.1.3 防风固沙林修复技术
    1.2 半流动半固定沙丘综合治理
        1.2.1 植草修复技术
        1.2.2 灌草结合修复技术
    1.3 固定沙丘综合治理
        1.3.1 封禁治理
        1.3.2 发展经济林
2 综合治理方案
    2.1 营造植被生境,修复生态环境
    2.2 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综合利用
    2.3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2.4 开展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意识
3 综合治理效益
    3.1 生态效益
    3.2 经济效益
    3.3 社会效益
4 结语

(5)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沙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漠化防治研究现状
        1.2.2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现状
        1.2.3 各植被研究现状
        1.2.3.1 湿地松研究现状
        1.2.3.2 香根草研究现状
        1.2.3.3 狗牙根研究现状
        1.2.3.4 单叶蔓荆研究现状
        1.2.3.5 算盘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创新之处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鄱阳湖沙山
        2.1.1.1 地理位置
        2.1.1.2 气候
        2.1.1.3 植被
        2.1.1.4 土壤
        2.1.2 实验沙山——多宝沙山概况
        2.1.2.1 地理位置
        2.1.2.2 气候
        2.1.2.3 植被
        2.1.2.4 土壤
    2.2 样品采集
    2.3 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水平方向上植被覆盖区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表层植被覆盖区及裸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3.2 不同区域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垂直方向上植被覆盖区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1 土壤容重的变化特征
    4.2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4.3 总孔隙度的变化特征
    4.4 毛管孔隙度的变化特征
    4.5 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特征
    4.6 土壤通气性的变化特征
    4.7 毛管持水量的变化特征
    4.8 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变化特征
    4.9 讨论与小结
        4.9.1 讨论
        4.9.2 小结
5 土壤各物理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5.1 土壤各物理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
    5.2 土壤各物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水平方向上不同植被样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6.1.2 垂直方向上不同植被样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6.1.3 各物理指标间关系分析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鄱阳湖沙化土地优势植物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沙地土壤水分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1.2.2 沙地土壤养分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p H值
        2.1.4 植被分布
        2.1.5 优势物种的选择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鄱阳湖沙化地优势物种恢复下的沙土粒级分析
    3.1 试验设计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分析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物种下的土壤粒径
        3.2.2 不同深度的土壤粒径
        3.2.3 不同沙化程度下的土壤粒径
    3.3 讨论
        3.3.1 不同物种下土壤粒径分析
        3.3.2 不同深度的土壤粒径分析
        3.3.3 不同沙化程度下的土壤粒径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鄱阳湖沙地优势物种的土壤水分含量分析
    4.1 试验设计
        4.1.1 样品采集
        4.1.2 样品分析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鄱阳湖沙地优势物种的林下土壤含水率
        4.2.2 鄱阳湖沙地不同沙化程度下的土壤含水率
        4.2.3 鄱阳湖沙地不同沙化程度下的土壤贮水量
    4.3 讨论
        4.3.1 鄱阳湖沙地优势物种的林下土壤含水率分析
        4.3.2 鄱阳湖沙地不同沙化程度下的土壤含水率分析
        4.3.3 鄱阳湖沙地不同沙化程度下的土壤贮水量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鄱阳湖沙地优势物种的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5.1 实验设计
        5.1.1 样品采集
        5.1.2 样品分析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鄱阳湖沙地土壤C、N、P含量
        5.2.2 鄱阳湖沙地土壤C、N、P化学计量比
        5.2.3 鄱阳湖沙地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
    5.3 讨论
        5.3.1 鄱阳湖沙地土壤C、N、P含量特征
        5.3.2 鄱阳湖沙地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特征
        5.3.3 鄱阳湖沙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分布差异
第六章 鄱阳湖沙化地优势植物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6.1 试验设计
        6.1.1 样品采集
        6.1.2 样品分析
        6.1.3 数据分析
    6.2 植物叶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
        6.2.1 叶的C、N、P含量
        6.2.2 叶的C、N、P化学计量比
        6.2.3 叶的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关系
        6.2.4 叶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6.2.5 叶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相关性分析
    6.3 植物茎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
        6.3.1 茎的C、N、P含量
        6.3.2 茎的C、N、P化学计量比
        6.3.3 茎的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关系
        6.3.4 茎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6.3.5 茎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相关性分析
    6.4 凋落物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
        6.4.1 凋落物的C、N、P含量
        6.4.2 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
        6.4.3 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关系
        6.4.4 凋落物的C、N、P化学特征分析
        6.4.5 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相关性分析
    6.5 植物根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6.5.1 根的C、N、P含量
        6.5.2 根的C、N、P化学计量比
        6.5.3 根的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关系
        6.5.4 根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6.5.5 根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相关性分析
    6.6 讨论
        6.6.1 鄱阳湖沙地植物叶、茎、根及根C、N、P含量比较
        6.6.2 鄱阳湖沙地植物叶、茎、根、凋落物C、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
        6.6.3 鄱阳湖沙地植物叶与凋落物之间的关系
    6.7 环境因子对化学计量变量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8)鄱阳湖沙化土地香根草恢复试验研究 ——以多宝乡沙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土地沙化研究及战略意义
        1.1.2 鄱阳湖沙化现状及其治理意义
        1.1.3 香根草抗逆性极强,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化土地治理国内外研究概述
        1.2.2 鄱阳湖沙化治理研究现状
        1.2.3 香根草种植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鄱阳湖沙化土地概况
    2.2 多宝乡沙山试验区概况
        2.2.1 自然环境特征
        2.2.2 植被群落特征
    2.3 前期野外试验工作
        2.3.1 湿地松引种概况
        2.3.2 香根草前期试验概况
3 研究区现有生态修复存在的生态问题
    3.1 湿地松生态修复存在的生态问题
        3.1.1 林下草被层基本没有,水土流失严重
        3.1.2 森林质量较低,生物多样性匮乏
        3.1.3 群落结构不完善,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差
    3.2 小结
4 香根草在距湖尺度上生长差异及试验区生长影响因子分析
    4.1 材料、方法及样方设计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2 样方设计
    4.2 结果和分析
        4.2.1 距湖不同距离尺度下香根草逐月生长变化特征
        4.2.2 距离尺度上香根草在生长周期末各生长指标差异分析
        4.2.3 香根草生长影响因子分析
    4.3 小结
5 香根草治理沙化生态效益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香根草种植区各样方土壤温度动态
        5.2.2 香根草种植区各样方土壤含水量动态
        5.2.3 香根草种植对土壤碳、氮、磷影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不足
    6.2 鄱阳湖沙化土地香根草恢复对策与展望
参考文献
香根草生长情况附图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人工林碳蓄积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生物量的测定
    2.2 样品采集和处理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处理
    2.3 碳含量的测定和碳蓄积量的估算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湿地松各器官含碳率、碳蓄积量及空间分配
        3.1.1 湿地松各器官含碳率
        3.1.2 湿地松各器官碳蓄积量及空间分配
    3.2 土壤碳含量与碳蓄积量
        3.2.1 土壤碳含量
        3.2.2 土壤碳蓄积量及碳密度
    3.3 凋落物层碳含量
    3.4 林下植被层碳含量
4 讨论
    4.1 鄱阳湖沙山湿地松地上部分碳蓄积量
    4.2 鄱阳湖沙山湿地松林下土壤碳蓄积量
5 结论

(10)厚田风景区不同地貌单元表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研究综述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区域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气候和水文
    2.3 地质地貌
    2.4 植被
    2.5 旅游活动概况
3 粒度实验与数据获取
    3.1 粒度样品的采集
    3.2 野外布设和采样流程
    3.3 粒度分析设备
    3.4 粒度样品测试前处理
    3.5 实验数据处理
        3.5.1 粒度分类标准
        3.5.2 粒度参数计算
4 厚田风景区不同地貌单元的粒度特征
    4.1 西岸前丘迎风坡沉积物的机械组成和粒度参数
    4.2 人为干扰强烈的西岸前丘整体机械组成和粒度参数
        4.2.1 人为干扰强烈的西岸前丘整体机械组成
        4.2.2 人为干扰强烈的西岸前丘粒度参数
    4.3 平沙地沉积物的机械组成和粒度参数
    4.4 无人工干扰环境下的斜坡机械组成和粒度参数
        4.4.1 无人工干扰环境下的斜坡机械组成
        4.4.2 无人工干扰环境下的斜坡粒度参数
    4.5 沙席和灌丛沙堆的机械组成和粒度参数
        4.5.1 沙席和灌丛沙堆的机械组成
        4.5.2 沙席和灌丛沙堆粒度参数
5 表面沉积物的机械组成与粒度组成的对比
    5.1 不同位置的灌丛沙堆的对比
        5.1.1 不同位置的灌丛沙堆机械组成的对比
        5.1.2 不同位置的灌丛沙堆粒度参数的对比
    5.2 人工干扰弱的前丘迎风坡与斜坡的机械组成和粒度参数对比
        5.2.1 人工干扰弱的前丘迎风坡与斜坡的机械组成对比
        5.2.2 人工干扰弱的前丘迎风坡与斜坡粒度参数对比
    5.3 前丘和平沙地沉积物机械组成和粒度参数
    5.4 斜坡与平沙地沉积物的机械组成和粒度参数
6 分析与结论
    6.1 分析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湿地松在风沙化土地中适应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红砂岩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多样性特征[J]. 张立存. 林业调查规划, 2022(01)
  • [2]鄱阳湖沙化土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D]. 马永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3]湿地松在沙山治理中的试验示范研究[J]. 张聃,曹昀. 江西水利科技, 2019(06)
  • [4]鄱阳湖滨湖沙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探讨[J]. 贺月玲,莫明浩,段剑. 江西水利科技, 2019(04)
  • [5]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沙山为例[D]. 张英.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鄱阳湖沙化土地优势植物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特征[D]. 陆远鸿.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7]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鄱阳湖沙化土地香根草恢复试验研究 ——以多宝乡沙山为例[D]. 黄佳超.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9]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人工林碳蓄积量研究[J]. 曹昀,杨杰,朱悦,王秀文.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1)
  • [10]厚田风景区不同地貌单元表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D]. 张文秀. 东华理工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斜线松在风积沙地的适应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