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短波作用于颞区治疗神经衰弱

脉冲短波作用于颞区治疗神经衰弱

一、脉冲短波作用颞区治疗神经衰弱(论文文献综述)

祝玲[1](2017)在《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在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传统中药奄包的操作方法进行改良,将按摩手法运用于传统中药奄包中,即按摩式中药奄包法,探讨其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功能障碍、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从而促进中药奄包的临床效应学研究及中医护理的发展,为临床的推广奠定实践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712月在四川省某三甲综合医院中医骨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按医嘱给予颈复康颗粒(每袋4g)口服,1次1袋,1日3次,分早、中、晚3次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传统中药奄包法,试验组实施按摩式中药奄包法,两组均每日1次,每次25分钟,7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采用简明Mc Gill疼痛评分表(SF-MPQ)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NDI)在干预前后对患者颈部疼痛、功能障碍进行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SF-36健康调查表(SF-36)在干预前后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60例患者完成全部资料收集,其中对照组30例(脱落1例),试验组30例(剔除1例)。结果显示:1.疼痛评价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在Mc Gill中PRI(疼痛分级指数)、VAS(视觉模拟定级)、PPI(现有疼痛强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对颈型颈椎病疼痛的改善效果优于传统中药奄包法。2.功能障碍评价结果:干预后,试验组颈椎功能指数(NDI)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对颈型颈椎病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优于传统中药奄包法。3.焦虑、抑郁症状评价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在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传统中药奄包法。4.生活质量评价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总分及(SF-36)8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按摩式中药奄包法能有效提高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效果优于传统中药奄包法。结论: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可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促进颈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效果均优于传统中药奄包法。中药奄包作为中药外治法中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将按摩手法运用于中药奄包操作,可提高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马彬[2](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魏静霞[3](2013)在《生物电磁效应及其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电子设备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磁场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其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生物电磁效应(Bioelectromagnetic Effects)主要研究生物系统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并且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电磁学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生物电磁效应的研究,使人们有意识的利用电磁场对人体有利的一面,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寻找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中电刺激技术和磁刺激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中采用电刺激器和磁刺激器对睡眠障碍患者脑部施加刺激。通过对患者刺激前和刺激后的脑电信号进行功率谱分析、时频分析以及复杂度分析可知,电刺激和磁刺激能使患者脑部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1)电刺激前,失眠症患者的脑电波中δ波段所占比例较多,θ波与α波出现频率较低,β波出现的频率接近于0,脑电复杂度值普遍偏低;电刺激后,失眠症患者脑电中δ波减少,在α波增多,β波很少出现,脑电复杂度值均有提高。这表明电刺激对失眠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患者疲劳感减轻,处理信息能力增强,思维比治疗前活跃,夜间入睡比治疗前容易。2)磁刺激前,嗜睡症患者脑电波中瞬态脉冲较多,复杂度值偏低;磁刺激后,嗜睡症患者脑电波中瞬态波有所减少,复杂度值有所提高,患者短时间、不可抗拒的入睡次数减少,磁刺激对嗜睡症有治疗作用。其中电刺激用于编号分别从001到006的六名失眠症患者的治疗,磁刺激用于编号分别从007到009的三名嗜睡症患者的治疗。对九名患者的刺激均是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睡眠障碍研究中心进行的。每次刺激时间均为30分钟,共治疗20天。

吴妍[4](2012)在《低周波与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低周波与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脑卒中(stroke)后患者恢复健康提供一个有效的、易被患者接受的新的康复治疗方法,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方法:采用随机表将符合标准的59例患者分为低周波组(30例)和头穴丛刺组(29例)。低周波组选用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头穴丛刺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运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定和临床疗效比较,以上均由同一名康复医师评定。结果1.临床观察表明低周波组和头穴丛刺组患者的CS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头穴丛刺组与低周波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FMA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头穴丛刺组与低周波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MBI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头穴丛刺组与低周波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低周波组与头穴丛刺组疗效相似。显着有效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头穴丛刺组优于低周波组。结论:低周波组与头穴丛刺组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且前者优于后者。因低周波无创伤,容易被患者接受,有进一步研究探讨的价值

迟戈,马艳彬,李非,李竹,梁文[5](2010)在《直流电疗法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电疗是指利用不同类型电流和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物理治疗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有直流电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脉冲电疗法、高频电疗法、静电疗法,本文旨在简单介绍直流电疗法的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黄兴滨[6](2006)在《激光、电脉冲一体化理疗仪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激光和电脉冲进行针灸已经成为传统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风格、确切的疗效、安全且没有副作用,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所存在的弊端愈来愈明显,重视调动机体自身抗病能力的激光和电脉冲疗法更加受到中外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本文的研究工作以祖国医学为依托,通过研究中外激光和电脉冲的物理治疗原理和临床成果,设计了结构合理、使用简便的激光、电脉冲理疗仪,尤其设计了特别的皮肤电极,既能较好的锁定穴位,又可以对同一穴位进行激光和电脉冲的同时治疗,这无疑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加强了治疗效果,因此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同时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李晓瑛,李继华[7](2002)在《脉冲短波作用颞区治疗神经衰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脉冲短波作用于颞区对神经衰弱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脉冲短波、脉冲磁场等物理因子对63例神经衰弱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脉冲短波、脉冲磁场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结论脉冲短波作用颞区治疗神经衰弱疗效显着、安全可靠。

李继华[8](1999)在《第8届全军康复与理疗专业学术会议论文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孙星炯[9](1998)在《肢体周围神经损伤的理疗》文中研究表明 周围神经损伤的致残率很高,其功能障碍的康复须尽早开始持续不断地进行,防止丧失工作能力,使其将来能回归社会和参与对社会有益的劳动。 对于开放性损伤首先要进行基本外科处理,以后则可能进行神经松解、神经瘤摘除、自身神经移植等手术。除手术外也可用物理治疗(不论是术前,术

周万松[10](1983)在《全军第三届理疗专业学术会议资料综述》文中研究表明 全军第三届理疗专业学术经验交流会议于1983年5月5~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6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81篇,会议报告51篇。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来看,近几年来我军理疗专业发展较快,在临床应用与机理的研究均获得了明显的成绩,在理疗领域的某些方面,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现将会议论文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二、脉冲短波作用颞区治疗神经衰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冲短波作用颞区治疗神经衰弱(论文提纲范文)

(1)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在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
    1.4 文献总结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含量估计
    2.3 抽样与分组方法
    2.4 预试验
    2.5 干预方案
    2.6 测量工具和评价指标
    2.7 资料收集步骤
    2.8 统计分析方法
    2.9 科研伦理原则
    2.10 质量控制
    2.11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比较
    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颈椎功能比较
    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症状比较
    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资料分析
    4.2 按摩式中药奄包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理论基础
    4.3 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可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
    4.4 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可明显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功能障碍
    4.5 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可明显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焦虑和抑郁
    4.6 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可明显提高颈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生物电磁效应及其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电磁生物效应的介绍
    2.1 电磁场生物效应的机理
    2.2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2.2.1 电磁场对神经系统的效应
        2.2.2 电磁场对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效应
        2.2.3 电磁场对心血管系统的效应
        2.2.4 电磁场对细胞的效应
    2.3 电磁场生物效应综合应用
        2.3.1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3.2 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3.3 其它方面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磁生物效应治疗睡眠障碍的理论基础
    3.1 脑电信号的介绍
        3.1.1 脑电信号的生理机制
        3.1.2 脑电信号的特点
        3.1.3 脑电信号的分类
        3.1.4 脑电信号的采集
    3.2 脑电信号的分析方法
        3.2.1 时域分析方法
        3.2.2 功率谱分析方法
        3.2.3 时频分析法
        3.2.4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法
    3.3 电刺激和磁刺激
        3.3.1 电刺激
        3.3.2 磁刺激
    3.4 关于睡眠的简介
        3.4.1 觉醒状态的维持
        3.4.2 睡眠产生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刺激前后脑电信号分析
    4.1 脑电信号的功率谱分析
    4.2 脑电信号的时频分析
    4.3 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低周波与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中风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1 脑梗死概述
        2.2 脑梗死发病机制
        2.3 脑梗死临床症状
        2.4 脑梗死治疗方法
    3. 低周波治疗及应用研究进展
        3.1 低周波疗法概述
        3.2 低周波治疗及其发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康复评定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两组入选病例年龄及病程构成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估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运动功能比较
        4.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讨论
    1. 头针与康复结合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1.1 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运动障碍的理论基础
        1.2 头针与康复综合治疗中风后运动障碍的机理
    2. 低周波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1 低周波治疗的可能机制和选择依据
        2.2 低周波治疗面临的问题
    3. 低周波康复治疗与头穴康复治疗疗效对比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5)直流电疗法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流电的生物物理作用与生物化学作用
    1.1 直流电对电解质的作用
    1.2 直流电对蛋白质的作用
    1.3 直流电对金属离子的作用
2 直流电的生理作用
    2.1 促进局部小血管扩张和加强组织营养
    2.2 对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影响
    2.3 直流电阴极有促进伤口肉芽生长, 软化瘢痕, 松解粘连和促进消散等作用, 而阳极有减少渗出的作用。
    2.4 电流强度较大的直流电对静脉血栓有促进溶解退缩的作用。
    2.5 微弱直流电阴极促进骨再生修复, 阳极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的作用。
    2.6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作用
    2.7 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性作用
3 直流电治疗产品一般要求
    3.1 产品一般由主机、电极和输出导线组成
        3.1.1 主机是利用电子管或晶体管交流电进行波整流, 经滤波电路输出平稳直流电。
        3.1.2 电极包括金属电极板和衬垫。
        3.1.3 输出导线选用绝缘良好的比较柔软的导线, 分红、兰色两种, 以便区别阴阳极, 每条长2m左右。
    3.2 主要适应症与禁忌症
        3.2.1 产品的适应症
        3.2.2 产品的禁忌症

(6)激光、电脉冲一体化理疗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电脉冲治疗仪的分类
    1.2 弱激光治疗仪器的分类
    1.3 治疗机理
    1.4 激光、电脉冲理疗仪的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激光、电脉冲参数的研究
    2.1 激光参数的选择
    2.2 电脉冲参数的选择
    2.3 小结
第3章 理疗仪的设计
    3.1 理疗仪主机的设计
    3.2 理疗仪探头的设计
    3.3 小结
第4章 临床使用的研究
    4.1 激光针灸的理论依据
    4.2 弱激光理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3 半导体激光针灸的临床研究
    4.4 小结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8)第8届全军康复与理疗专业学术会议论文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实验研究
    1.1 光作用研究
    1.2 微波测试研究
    1.3 高压静电研究
    1.4 超声波作用研究
2 临床应用研究
    2.1 高频电的应用
    2.2 激光血管内照射作用
    2.3 高压氧疗法
3 新观念与新疗法
    3.1 新观念
    3.2 新疗法

四、脉冲短波作用颞区治疗神经衰弱(论文参考文献)

  • [1]按摩式中药奄包法在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D]. 祝玲. 遵义医学院, 2017(10)
  • [2]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3]生物电磁效应及其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D]. 魏静霞. 河北科技大学, 2013(06)
  • [4]低周波与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比较[D]. 吴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直流电疗法的临床应用[J]. 迟戈,马艳彬,李非,李竹,梁文.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10)
  • [6]激光、电脉冲一体化理疗仪的研究[D]. 黄兴滨. 黑龙江大学, 2006(11)
  • [7]脉冲短波作用颞区治疗神经衰弱[J]. 李晓瑛,李继华. 中国临床康复, 2002(01)
  • [8]第8届全军康复与理疗专业学术会议论文综述[J]. 李继华. 人民军医, 1999(05)
  • [9]肢体周围神经损伤的理疗[J]. 孙星炯.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1998(02)
  • [10]全军第三届理疗专业学术会议资料综述[J]. 周万松. 人民军医, 1983(10)

标签:;  ;  ;  ;  ;  

脉冲短波作用于颞区治疗神经衰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