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国际MARC格式,实现世界资源共享

统一国际MARC格式,实现世界资源共享

一、统一国际MARC格式 实现世界资源共享(论文文献综述)

王阮[1](2021)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数字人文在中国学界方兴未艾。数字人文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好比在学术圈这个相对平静的湖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会波及整个学术领域[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需加快文物藏品数字化保藏,推进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数字博物馆建设[2]。在数字化浪潮中,人文活动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跨界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耕读人文知识,变革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并赋予人文研究以新的活力。数字人文正在引领中国社会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身处数字环境的人们对历史档案文化的知识需求也愈加强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有效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鼓励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国家记忆和城市(乡村)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等工作。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纽带,以记录时代变革、填补记录空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价值和功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洗淘,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亡。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应用数字技术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有关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虽然从启动时间看,我国研究起点较美国晚了近30年,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进展都缺少资源深度开发和知识挖掘,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但作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我国拥有相当丰富且数量庞大的人文资源亟待挖掘。在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方法检索、利用浩瀚繁杂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将其蕴含的丰富内部事实、数据和知识展现出来,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如何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进行深度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聚合与知识发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也将成为当下及未来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以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口述历史档案、知识发现的追本溯源,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结合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特征与属性,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探究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核心内容,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与知识图谱并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深入揭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元,将其蕴含的人、地、时、事等复杂内容关系予以揭示,辅助和支撑人文学者进行研究,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具体来说,核心内容包含4个部分。第3章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本章首先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进行分析,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进行概述,梳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然后,解析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功能要素、构成要素及功能要素关系,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最后,对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进行解构,包含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第4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纷繁浩杂,如何将零散杂乱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组织起来,就需要借助本体来实现。鉴于目前本领域尚未发现可复用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故而需要自建本体,这也是本领域的创新之处所在。本章作为第五章的铺垫,通过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呈现口述历史档案领域知识认可的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知识组织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表示,并利用Protégé工具辅以实例可视化展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提供组织结构基础。第5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本体只是从组织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描述与揭示,而知识图谱是基于关联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聚合。本章首先提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构想,包含模式层和数据层,模式层既可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解析、本体与图数据库的映射规则以及关系界定入手;也可以直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源抽取所需要素。数据层包含信息抽取和知识融合两部分。然后介绍知识图谱存储和绘制工具。最后,基于第四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结构,引入实验数据源,采用目前主流的Neo4j图数据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从知识关联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聚合,构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网系,实现知识关联,为第六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奠定关系主线。第6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本章在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展示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图谱洞悉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关系,从多维视角深入挖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潜藏的丰富内部事实。具体包含:基于项目整体概况的知识发现、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以及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既可以细致展现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间人、地、时、事之间的知识关联,又可以探求涉及同一主题或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之间的隐性关系,方便领域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以佐证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数字人文大背景下,将以本体和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引介”口述历史档案研究,实现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领域本体和知识图谱构建新突破,同时借助实例可视化展示,将人、地、时、事等内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细粒度描述,从事件、时空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挖掘与多维知识发现,不仅丰富了多元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而且还推进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创新。在“技术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下,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提供了借鉴与可行指导,同时也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及可视化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参考,切实推动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

赵宇飞[2](2020)在《基于中文名称规范档的人物信息聚合研究》文中指出名称规范的管理是图书馆机构规范控制的主要工作,在2003年我国内地及港澳台的多家机构联合建立了中文名称规范联合数据库,针对数据库资源的检索和查询,为用户提供了中文名称规范一站式查询系统。不同机构对名称规范档中数据资源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整合方法,导致共享性较差;而且数据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为书目数据,降低了数据库名称资源的服务水平和信息质量。人物作为客观世界最为重要的实体,其相关的数据资源在中文名称规范档中冗余程度较高,同一人物的多条标目缺乏语义关联和信息整合。通过构建人物关联模型,完成人物实体的信息聚合,进而提高图书馆特有资源的数据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外众多知识库均覆盖了人物、组织、会议等多类型的实体数据,各知识库对实体对象的构造方式、描述属性和语义关联都各有特点,且大多知识库都是基于开放和关联的。中文名称规范档的人物实体属性匮乏,存储格式难以关联和优化,信息聚合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既能整合国内多家机构的重复条目,进而识别同一实体,又能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建立链接,形成属性丰富的人物关联模型,满足多元的知识服务和需求。本文基于中文名称规范档的人物信息聚合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分析国内名称规范档多机构数据聚合存在的问题,针对数据库人物条目分散重复的情况,提出了基于无监督学习的人物聚类方法,对国内规范档人物实体数据进行初步整合。(2)在整合国内各机构规范标目的基础上,探索与虚拟国际规范档的人物匹配方式,分析世界各地相关机构对规范名称的贡献数量和匹配方法,设计国内外两库人物的实体链接实验,评估人物实体根据名称及属性匹配的有效程度,为实现国内规范档与国际接轨和数据共享建立基础。(3)分析维基数据中人物实体的属性框架,利用向量空间模型测量与中文名称规范联合数据库的人物相似度,根据人物关联模型进行信息聚合,按照语义网的数据规范,将其发布为关联数据,扩展规范名称资源的利用方式,克服异构障碍,进一步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胡曦玮[3](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吴桐[4](2018)在《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NMARC作为中文书目数据的主要格式,长期以来,不仅实现了机读目录格式结构标准化,同时也促进了书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但在网络化时代但随着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图书馆书目数据格式MARC在语义万维网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集中体现在数据元素堆积、数据结构受限制、网络资源检索能力低等缺陷。美国国会图书馆于2011年提出的书目框架BIBFRAME是机读目录MARC在新时代中的替代品,它会在未来成为新一代国际通行的书目数据格式。目前国外已经出现许多实践BIBFRAME的应用实例,我国也应顺应这一大趋势,推进CNMARC中文书目数据BIBFRAME化应用研究。因此对CNMARC中文书目数据BIBFRAME化通用模式的探讨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新型书目框架BIBFRAME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的通用模式,期望能够为馆藏资源在互联网时代的流通、共享和集成提供手段支持。文章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中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论述。此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书目框架BIBFRAME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方法与路线等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部分基础概念,包括CNMARC格式下中文书目数据的特点以及BIBFRAME的模型架构、词表等相关概念,从理论层面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对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的通用模式,首先以CNMARC为源元数据,BIBFRAME为目标元数据,建立了“CNMARC书目数据与BIBFRAME元素的映射表”,为映射分析提供了依据。接着探讨了本体构建、书目数据序列化的流程与方法;第五部分结合“丝绸之路”书目数据实例探讨并验证了前文提出的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通用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该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研究课题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芳源[5](2017)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标准迅速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但是标准规范不统一成为公共文化机构间的合作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服务融合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调研法、实际调查法、推导衍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开展研究。本文首先以标准化理论、系统论、生命周期理论和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设计并探讨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包括概念层、规范层、设计层、开发层、应用层和评价层。其中,概念层确定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定义及特征;规范层探讨了标准体系设计的约束因素,包括构建目标、动因、依据和原则4个方面;设计层、开发层和应用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对评价层的研究仅表现在对该标准体系应用评价进行了浅析。(1)设计层。设计层从国家、研究和标准成果3个方面分析了构建条件;确定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构建视角、思路和方法。构建视角包括性质维、级别维、层次维和内容维;构建思路是从体系假设到体系形成层层递进;构建方法是自上而下分解映射和自下而上聚合推导相结合的方法。(2)开发层。基于设计层的四维视角,本文构建了顶层结构包括基础性标准、数字资源融合标准、数字服务融合标准和管理类标准的标准体系框架;同时,结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标准、各类数字文化服务标准内容体系和标准化模型确定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融合标准内容体系。并通过主题范围确定、相关标准的计量分析和对文化标准化领域专家的调研确定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所应重点建设的标准和优先事项,包括元数据标准、术语融合标准等多项标准。其中,元数据融合的实现策略既包括统一元数据格式和使用元数据互操作技术,还提出组织技术策略;术语标准融合建议建立功能强大的叙词表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检索效率。此外,本层还对标准化文件体系进行了设计,改进了现有标准编写中缺少版权页的问题,提出标准文件中广泛使用参考实例的建议。(3)应用层。本文从影响应用的因素、应用过程和应用方法方面提取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应用模型特征;探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的应用成本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发现该标准体系可能的应用瓶颈,探讨应用策略。从应用角度,建立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过程和评价管理的应用评价模型。

贾欢[6](2017)在《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研究 ——以地球科学领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数据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支撑科学研究的关键性资料,同学术论文一样,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科学数据可以对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成果进行补充说明,能够帮助用户更加清楚科研的整个过程,可用于研究再现及证伪,可以以搜集到的科学数据为研究起点,继续深入研究。科学数据的共享可以减少重复研究,节省数据搜集及保存、维护成本,避免资源建设的浪费,也使得政府财政投入科研活动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对科学数据进行组织是科学数据共享、检索和利用的前提。元数据在信息描述、组织,信息的检索、发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元数据可以用于描述科学数据的内容及形式等特征,是组织科学数据资源的重要工具。由于科学数据资源机构、资源所属学科、资源类型、资源使用目的等方面的不同,用于描述科学数据资源的元数据也多种多样。元数据的多样性妨碍了用户一站式获取科学数据资源,给用户搜索、获取及利用资源带来不便,因此需要通过元数据之间的互操作来解决问题。面对多样的描述科学数据资源的元数据,通过哪些合适的方法实现元数据之间的互操作,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笔者选取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研究元数据之间的互操作方法,为国内其他领域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的实现提供借鉴。本文共包括8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0章绪论。介绍相关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评述,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以及本文存在的研究难点及本文的创新点。第1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阐述了科学数据、元数据与科学数据元数据、地理信息元数据、元数据互操作、以及地球科学这些相关概念;探讨了知识组织理论、用户信息行为理论、系统理论、信息资源增值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对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的理论支撑。第2章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通过对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必要性包括元数据标准的多样性使得元数据之间互换困难、元数据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元数据互操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元数据互操作是数字资源整合的基础;可行性在于元数据功能的不断完善是选用元数据实现互操作的原因,以及元数据互操作技术的发展与实践成果提供的支撑。第3章元数据互操作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建立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框架及层次,将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层次划分为语义、语法与结构、协议三个层面,并对每个层面及其适用性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了元数据互操作在科学数据中的应用。第4章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选取及实现。对地球科学科学数据相关领域的元数据标准进行选取,并选择合适的互操作方法,实现元数据之间的互操作。本章先探讨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的选取,并明确ISO 19115-1:2014、澳大利亚新西兰土地信息局元数据、地理信息元数据、NREDIS信息共享元数据内容标准草案四种地球科学领域核心元数据元素及其语义,分析核心元数据元素的特点,以及明确全集元数据DIF、CSDGM、地理信息元数据的元素及其语义;接下来探讨互操作方法的选取,选择两两映射、中间格式映射、基于RDF的方法实现元数据之间的映射,基于概念框架的方法,在语义层面实现元数据之间的互操作,并提出基于本体实现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设想。第5章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应用: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的选取与比较。笔者搜集并选取包含国家环境信息中心海洋地质数据、康奈尔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机构库、全球变化主目录、地热数据存储库、跨学科地球数据联盟、世界大气遥感数据中心、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生物和化学海洋学数据管理办公室、国家环境信息中心海洋和大气管理在内的9个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数据平台使用的元数据标准,并从元数据元素的数量、元数据的层级、元数据的内容以及元数据元素语义详细程度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第6章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应用:实现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的本体构建。选取第五章中搜集到的9种科学数据元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其元数据元素建立本体。阐述本体的内涵、本体建构过程、以及本体的应用。第7章结语。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元数据互操作方法适用于科学数据领域;使用本体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数据元数据之间的语义互操作;基于本体实现地球科学领域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为其他领域提供借鉴。并说明了本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以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段菲菲[7](2017)在《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应以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由此可见国家已将科技成果的管理与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层面。Web2.0环境下,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科技成果数量也飞速增加,其资源呈现出多类型、多媒体、跨时间、跨地理、跨语种等特点。面对数量庞大的异构科技成果资源,为解决其存在的开放程度低、服务粒度过大及集成度不高等问题,需要利用相关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对其进行有效组织,更重要的是在有序化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深度聚合便于用户获取利用。因此,本文以“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研究”为选题,借助于BIBFRAME在资源语义描述方面的优势,通过构建科技成果多维度语义聚合框架,以实现科技成果在内容维度、结构维度以及使用维度上的聚合与服务。本文按照“理论—模型—实证”的总体思路,以科技成果为研究对象,BIBFRAME框架为语义描述标准,从理论、方法和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对科技成果语义进行标准化描述。以语义网技术为主要手段,运用知识组织、关联数据等理论及相关的方法与技术规范,揭示科技成果资源内部知识对象以及知识与对象的语义关系,使海量、多源、异构及分布式的科技成果重新组织为一个覆盖所有科技信息的资源网络。本研究不仅实现了科技成果信息在多维度上的有效聚合,也实现了基于科技成果资源聚合的知识发现与创新,同时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深入分析科技成果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应用状况,系统梳理了科技成果资源的类型与利用现状,并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将BIBFRAME应用到科技成果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其应用范式进行探讨。(2)将DC、MARC、RDA等多种元数据集进行融合,并与BIBFRAME进行映射转换,在BIBFRAME的规则和约束下,实现科技成果各类型资源及其属性内容相互关联,并借助D2R关联数据工具将非结构化的科技成果资源发布为科技成果信息关联数据,最终提供基于知识关联的语义服务。(3)使用归一化的语义模型来挖掘异构科技成果的内容关联之后,可以将科技成果结构信息、科技成果内容信息、科技成果使用信息有机关联在一张巨大的语义关联网络,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将大量分散的异构科技成果资源进行聚合,从而取得信息的全貌。(4)根据所设计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方案开展实证研究。以CNKI中的题录信息为具体应用背景,采用直接聚合转换与间接聚合转换两种模式,使用本体描述语言OWL为BIBFRAME的描述语言对科技报告资源进行语义描述,并使以上两种模式实现其形式与内容上的融合,共同达到科技报告资源中知识内容与知识对象间的关联。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科技是否能真正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也关系到不同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将海量、多元、异构的科技成果资源通过聚合的方式序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BIBFRAME的理论基础,深入的研究了基于BIBFRAME的语义描述机制,以及对科技成果资源进行关联数据的创建与发布,可实现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描述、语义化的深度整合及知识化的深度揭示,显着提高了科技成果资源的利用价值。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技成果资源“海量”、“多源”、“异构”及“分布式”问题。

潘丹[8](2017)在《基于BIBFRAME的馆藏书目数据语义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全方位渗透,贯穿于图书馆整个业务流程的书目数据成为体现图书馆价值的重要数据,图书馆传统的揭示馆藏的书目格式MARC,已经无法揭示馆藏资源内部隐藏的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满足用户深层次的学科需求。如何让这些封闭的书目数据在语义网中发布、交流、并被全球用户利用成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课题。关联数据技术的发布为改造馆藏数据带来了福音,通过开放关联数据服务,图书馆将在语义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BIBFRAME作为适应未来网络需求的能够替代MARC的新书目格式,为馆藏书目数据向语义网扩展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经综述后发现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空白,从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接着从总体介绍了BIBFRAME的发展历程以及最新发布的模型框架、本体词表。对基于BIBFRAME的书目数据语义化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了基于BIBFRAME书目数据语义化的步骤。其次以普通图书为例,研究了CNMARC字段与BIBFRAME词汇的映射关系,并利用BIBFRAME词汇表和W3C推荐的本体语言RDF/RDFS、OWL设计了基于BIBFRAME的图书本体模型,包括作品实体-关系模型、实例实体-关系模型、单件实体-关系模型,生成了XML文档,构建了基于BIBFRAME的书目RDF文档关联。最后选取辽宁师范大学CNMARC数据进行建模实例分析,使用SPARQL查询对美国国会图书馆部分BIBFRAME Use Case进行数据使用用例分析,以从代码级层次验证本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得出结论:基于BIBFRAME的普通图书本体能满足用户基于内容检索的需求,增强内容之间的语义关联;BIBFRAME的最终产出物是可以跨系统跨平台使用的XML文档,可以极大地开发馆藏书目数据的价值;从提高用户服务和改善编目工作两方面充分展现其在语义网环境下的优势。

石燕青[9](2016)在《中文个人名称规范文档共享研究及语义化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名称规范文档是名称规范记录的集合,对于名称规范文档的控制和管理是图书馆规范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名称规范文档建设情况分散,虽然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名称规范文档数据库,但对于规范文档资源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文档资源间异构性强、共享性程度差,导致这部分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作为图书馆拥有的重要特色资源,名称规范文档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能有效提高图书馆的书目数据质量,名称规范文档的共享对于开放图书馆资源、使图书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其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语义网环境下,资源在互联网上的存在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语义网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方式,让机器能够识别和理解数据,从语义层面解决了数据间的异构问题。关联数据是语义网的一种轻量级实现方式,特点是使用URIs对资源进行标记、RDF三元组形式描述、在资源间建立稳定的RDF链接,在保证资源唯一性的同时,使资源能实现系统内部以及跨系统的互操作,有效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和共享,为解决名称规范文档的共享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对以中文个人名称规范文档为例,对语义网环境下的中文名称规范文档的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分析国内名称规范文档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创建规范记录时采用的编目规则和描述格式不同、名称实体的相关信息来源繁杂、对名称附加信息的使用没有详细的规定等。针对国内规范数据库的分散情况,提出中心式模型,由各机构贡献数据,中心库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对国内名称规范数据库进行初步整合;(2)在整合国内名称规范数据库的基础上,探索国内名称规范文档与虚拟国际规范文档的共享问题,通过对两个数据库的记录进行批量匹配实验,评估匹配效率,并针对匹配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实现共享准备数据基础;(3)利用语义网技术和关联数据,以国家图书馆的人名规范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关联数据的发布原则和流程,将其发布为关联数据,建立数据间的RDF链接,使数据能够克服异构障碍,进行跨系统的互操作,进一步实现图书馆内部数据共享及外部资源发现。

杜氏清水[10](2015)在《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馆行业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如信息爆炸、信息通讯技术变革、用户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长、信息数量与质量的变化、国家对图书馆系统预算资金日益紧缩和数字资源价格的上涨等。为应对这些挑战,越南图书馆尝试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作为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一方面肯定了我国(越南)在与世界接轨和发展的时期中,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以国外留学生的视角,结合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对数字图书馆共享方面工作学习交流的思考,通过实际案例调研分析,总结越南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运用于越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本文由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组成:1.“绪论”:主要介绍研究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2.“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基础”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概述,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特征及其重要性,数字资源建设实践,数字化信息资源政策实践,资源编目标准与创建元数据以及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实践;3.“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概念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价值观;4.“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越南国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国际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以及越南图书馆服务中的着作权;5.“影响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文件、数字资源管理工作、信息资源共享的设备、人力资源、保管和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等;6.“提高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效率路径”主要包括:完善与发展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政策,注重发展从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人力资源,完善通讯技术基础设施,发展数字信息资源,注重发展国家数字信息资源的安全机制以及加强管理越南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7.“结论与展望”:得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主要贡献和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二、统一国际MARC格式 实现世界资源共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一国际MARC格式 实现世界资源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现状
        1.3.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口述历史档案
        2.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
        2.2.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含义
        2.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意义
        2.2.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2.3 本体理论
        2.3.1 本体概念
        2.3.2 本体分类
        2.3.3 本体构建流程
        2.3.4 本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4 知识发现理论
        2.4.1 知识发现定义
        2.4.2 知识发现过程
        2.4.3 知识发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
    3.1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分析
        3.1.1 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要求
        3.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需求
    3.2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与体系架构
        3.2.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
        3.2.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
    3.3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
        3.3.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
        3.3.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功能要素解析
        3.3.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要素及功能关系
        3.3.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构建
    3.4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解构
        3.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
        3.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
        3.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
    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原则
    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选择
    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抽取
    4.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模型设计
        4.4.1 术语词表构建
        4.4.2 确认类的等级体系,定义类和属性
        4.4.3 充实、修正本体
        4.4.4 本体模型转换
    4.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实例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
    5.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
    5.2 模式层组织
        5.2.1 本体解析
        5.2.2 本体与图数据库规则映射
        5.2.3 关系界定
    5.3 数据层组织
        5.3.1 信息抽取
        5.3.2 知识融合
    5.4 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化
        5.5.1 数据准备
        5.5.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模式层组织
        5.5.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数据层组织
        5.5.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可视化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
    6.1 基于项目概况的知识发现
        6.1.1 整体—局部分布
        6.1.2 项目—时间分布
        6.1.3 项目—地点分布
    6.2 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
        6.2.1 事件—项目关系的知识发现
        6.2.2 事件—时间关系的知识发现
        6.2.3 事件—地点关系的知识发现
    6.3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3.1 基于口述项目本身的社会关系
        6.3.2 基于口述项目内容的社会关系
    6.4 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4.1 基于社会关系的人物空间分布分析
        6.4.2 基于任职经历的人物时空迁移轨迹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中文名称规范档的人物信息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名称规范控制工作的研究发展
        1.2.2 规范档的语义描述及关联化
        1.2.3 人物实体及名称的相关内容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语义网
        2.1.1 语义网的表示语言
        2.1.2 本体与实例的关系
    2.2 关联数据
        2.2.1 关联数据的基本概念
        2.2.2 关联数据的应用优势
        2.2.3 关联数据的发布流程
    2.3 人物信息聚合方法
        2.3.1 人物信息聚合的内涵
        2.3.2 文本预处理的方法
        2.3.3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聚合
        2.3.4 基于字符串距离的聚合
        2.3.5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聚合
第三章 国内中文名称规范档的人物聚合
    3.1 国内规范联合数据库的发展和问题
    3.2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人物实体聚合方法
        3.2.1 人物信息聚合流程
        3.2.2 人物信息聚合方法
    3.3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人物实体聚合实证研究
        3.3.1 数据抽取及预处理
        3.3.2 文本分词及停用词
        3.3.3 降维以及聚类过程
        3.3.4 聚类实验结果评估
第四章 中文名称规范档与VIAF人物聚合
    4.1 VIAF规范名称的建设情况
        4.1.1 VIAF简介
        4.1.2 VIAF数据来源
        4.1.3 VIAF属性描述字段
    4.2 中文名称规范档与VIAF的人物实体聚合方法
        4.2.1 MARC文档的标签内容和标识
        4.2.2 基于字符串相似度的人物识别
    4.3 中文名称规范档与VIAF的人物实体聚合实证研究
        4.3.1 数据源及属性列表构建
        4.3.2 同一人物识别过程
        4.3.3 匹配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中文名称规范档与Wikidata人物聚合
    5.1 人物实体名称数据
        5.1.1 各类知识库的建设情况分析
        5.1.2 Wikidata的人物属性分析
    5.2 中文名称规范档与Wikidata人物聚合方法
        5.2.1 关联数据的组织方法
        5.2.2 人物的聚合流程
        5.2.3 属性语义的映射
        5.2.4 关联数据的发布
    5.3 中文名称规范档与Wikidata人物聚合实证研究
        5.3.1 人物属性抽取
        5.3.2 匹配过程和结果
        5.3.3 属性语义格式化
        5.3.4 人物信息关联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图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3.3.3 政策修订情况
        3.3.4 政策条款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4.1 共生理论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4.2.1 需求理论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4.3 政策构建思路
        4.3.1 政策构建流程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4.3.5 政策构建原则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4.4.1 政策目标确立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预调查
        5.3.1 样本描述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5.5.1 样本属性分析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6.1 政策方案抉择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6.4.1 政策的功能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CNMARC的基本概念
    2.2 BIBFRAME的基本概念
        2.2.1 BIBFRAME模型架构和关联关系
        2.2.2 BIBFRAME词表
    2.3 BIBFRAME核心技术与工具
        2.3.1 关联数据技术
        2.3.2 BIBFRAME转换编辑工具
第三章 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必要性分析
        3.1.1 CNMARC缺陷分析
        3.1.2 BIBFRAME优势分析
    3.2 可行性分析
        3.2.1 BIBFRAME对后MARC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3.2.2 图书馆界BIBFRAME化实践
        3.2.3 国内BIBFRAME化建设的先天优势
第四章 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方法
    4.1 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基本模式
    4.2 CNMARC到BIBFRAME映射
        4.2.1 详细映射关系
        4.2.2 映射结果分析
    4.3 基于BIBFRAME的本体模型与术语词表设计
    4.4 书目数据序列化
        4.4.1 URI分配
        4.4.2 RDF编码
        4.4.3 关联数据发布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丝绸之路书目数据为例
    5.1 丝绸之路CNMARC书目数据获取及映射分析
    5.2 基于BIBFRAME的“丝绸之路”本体模型构建
    5.3 “丝绸之路”书目数据序列化
    5.4 BIBFRAME化数据的使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相关术语和研究对象
        1.1.1 相关术语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我国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本文创新点
2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标准化理论
        2.1.2 系统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2.2 理论框架
        2.2.1 理论框架的提出
        2.2.2 理论要素的分析
        2.2.3 概念层研究
        2.2.4 规范层研究
3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3.1 构建的基本条件
    3.2 构建视角选择
        3.2.1 标准体系设计角度的相关研究
        3.2.2 标准体系设计角度的范例
        3.2.3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视角选定
    3.3 构建思路拟定
        3.3.1 构建过程角度
        3.3.2 内容构建角度
    3.4 构建方法设计
        3.4.1 基本构建方法
        3.4.2 自上而下分解映射
        3.4.3 自下而上聚合推导
4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设计
    4.1 标准体系内容结构的确定
        4.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内容的特征
        4.1.2 各类数字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4.1.3 标准化模型
    4.2 标准体系表
        4.2.1 标准体系表构成
        4.2.2 标准体系多层级结构设计
        4.2.3 分层结构标准体系内容解析
        4.2.4 标准体系明细表示例
    4.3 标准化文件撰写指南
        4.3.1 标准化文件编写概述
        4.3.2 标准化文件设计
        4.3.3 “标准”的目录设计
        4.3.4 所设计标准文件样本的优越性
5 基于调研的重点建设标准及优先事项确定
    5.1 重点建设标准及优先事项确定方法
    5.2 主题范围的确定
        5.2.1 相关项目选取
        5.2.2 标准内容的主题
    5.3 相关标准的计量分析
        5.3.1 数据来源与获取途径
        5.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4 针对文化行业标准化专家的问卷调研
        5.4.1 调查目的与方法
        5.4.2 调查内容
        5.4.3 调查结果
    5.5 重点建设标准及优先事项结论
6 元数据融合和术语标准融合的实现策略
    6.1 元数据标准融合探究
        6.1.1 元数据标准概述
        6.1.2 元数据互操作技术总结
        6.1.3 元数据标准融合实现策略
    6.2 术语标准融合方案
        6.2.1 术语标准概述
        6.2.2 叙词融合面临的问题
        6.2.3 多维叙词表构建方案
7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应用
    7.1 应用模型
        7.1.1 影响应用的因素
        7.1.2 应用过程探讨
        7.1.3 应用方法探讨
    7.2 应用成本与应用效益
        7.2.1 成本效益分析法简述
        7.2.2 应用成本分析
        7.2.3 应用效益探讨
    7.3 应用瓶颈与应用策略
        7.3.1 应用瓶颈
        7.3.2 应用策略
    7.4 应用评价浅析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附录
中英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研究 ——以地球科学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0.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0.4.1 研究难点
        0.4.2 研究创新点
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
        1.1.1 科学数据
        1.1.2 元数据与科学数据元数据
        1.1.3 地理信息元数据
        1.1.4 元数据互操作
        1.1.5 地球科学
    1.2 理论基础
        1.2.1 知识组织理论
        1.2.2 用户信息行为理论
        1.2.3 系统理论
        1.2.4 信息资源增值利用
        1.2.5 信息资源共享
2 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1 必要性分析
        2.1.1 元数据标准的多样性使得元数据之间互换困难
        2.1.2 元数据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元数据互操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 元数据互操作是数字资源整合的基础
    2.2 可行性分析
        2.2.1 元数据功能的不断完善是选用元数据实现互操作的原因
        2.2.2 元数据互操作技术的发展与实践成果提供的支撑
3 元数据互操作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3.1 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框架及层次划分
    3.2 元数据互操作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3.2.1 基于语义的元数据互操作及其适用性分析
        3.2.2 基于语法和结构的元数据互操作及其适用性分析
        3.2.3 基于协议的元数据互操作及其适用性分析
    3.3 元数据互操作在科学数据中的应用
4 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选取及实现
    4.1 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及其语义分析
        4.1.1 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的选取
        4.1.2 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元素及其语义
    4.2 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选取
    4.3 基于语义的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
        4.3.1 核心元数据两两映射
        4.3.2 核心元数据中间格式映射
        4.3.3 基于RDF的方法实现元数据之间的映射
        4.3.4 基于概念框架的元数据互操作
        4.3.5 基于本体实现元数据互操作的设想
5 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应用: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的选取与比较
    5.1 地球科学科学数据相关领域平台元数据标准的选取
        5.1.1 平台元数据标准选取的依据
        5.1.2 选取的平台元数据标准
    5.2 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平台元数据的比较
        5.2.1 元数据元素的数量
        5.2.2 元数据的层级
        5.2.3 元数据内容
        5.2.4 元数据元素语义详细程度
6 元数据互操作方法的应用:实现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的本体构建
    6.1 本体的内涵
    6.2 本体建构过程
        6.2.1 决定本体的领域和范围
        6.2.2 定义类及类的层次
        6.2.3 创建属性
        6.2.4 元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可视化
        6.2.5 RDF文档的生成
    6.3 基于本体的地球科学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的应用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本体构建节选--元数据参考信息的RDF文档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7)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科技成果聚合研究现状
        1.2.2 BIBFRAME(书目框架)应用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科技成果聚合理论基础
    2.1 科技成果组织与评价理论
        2.1.1 科技成果内涵及外延
        2.1.2 科技成果组织理论——方法、模型及工具
        2.1.3 科技成果评价理论—方法、模型及工具
    2.2 BIBFRAME相关理论
        2.2.1 BIBFRAME衍生背景
        2.2.2 BIBFRAME发展历程
        2.2.3 BIBFRAME支撑技术
        2.2.4 BIBFRAME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语义描述
    3.1 传统资源描述方法
    3.2 基于BIBFRAME的资源描述方法
    3.3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资源描述优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科技成果层级关系模型构建
    4.1 科技成果层级关系描述
    4.2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层级关系模型构建
        4.2.1 基于内容特征的科技成果关联
        4.2.2 基于外部特征的科技成果关联
    4.3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层级关系数据的创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流程
    5.1 科技成果资源聚合的必要性分析
    5.2 聚合的目标与原则
        5.2.1 聚合的目标
        5.2.2 聚合的基本原则
        5.2.3 聚合的作用
    5.3 科技成果多维度语义聚合模式
        5.3.1 基于内容维度的多维度聚合
        5.3.2 基于结构维度的多维度聚合
        5.3.3 基于使用维度的多维度聚合
    5.4 BIBFRAME与传统数据格式的映射转换
    5.5 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效果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实证分析
    6.1 数据源获取
    6.2 映射转换结果
        6.2.1 直接聚合转换
        6.2.2 间接聚合转换
    6.3 UML转换法
        6.3.1 工具概述
        6.3.2 转化过程描述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参与的项目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BIBFRAME的馆藏书目数据语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BIBFRAME的介绍
    2.1 BIBFRAME的历史由来及发展
    2.2 BIBFRAME的主要内容
        2.2.1 BIBFRAME的定义
        2.2.2 BIBFRAME模型框架
        2.2.3 BIBFRAME2.0 术语词表
    2.3 BIBFRAME与 MARC的异同
3 基于BIBFRAME的书目数据语义化需求分析
    3.1 基本概念
        3.1.1 书目数据
        3.1.2 书目数据语义化
    3.2 基于BIBFRAME的馆藏书目数据语义化的必要性
        3.2.1 现有书目组织的局限性
        3.2.2 现有书目数据语义化方法存在的问题
    3.3 基于BIBFRAME的馆藏书目数据语义化的可行性
    3.4 基于BIBFRAME的馆藏书目数据语义化的步骤
4 基于BIBFRAME的书目数据语义化的理论建模—以普通图书为例
    4.1 CNMARC字段与BIBFRAME词汇的映射
    4.2 基于BIBFRAME的图书本体模型构建
        4.2.1 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和注意事项
        4.2.2 本研究所使用的RDF/RDFS和 OWL语言
        4.2.3 模型构建
        4.2.4 生成RDF文档
    4.3 基于BIBFRAME的书目RDF文档的关联构建
5 实例分析
    5.1 建模实例分析——以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MARC书目数据为例
        5.1.1 书目数据获取
        5.1.2 书目数据的转换
        5.1.3 RDF书目数据文档之间的关联构建
    5.2 数据使用用例分析——以部分BIBFRAME Use Case为例
        5.2.1 提高用户服务的用例分析
        5.2.2 改善编目工作的用例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中文个人名称规范文档共享研究及语义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名称规范文档的建设
        1.2.2 名称规范文档的语义化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名称规范文档共享分析
    2.1 名称规范文档共享的实践研究
    2.2 影响共享的要素分析
        2.2.1 编目规则
        2.2.2 描述格式
        2.2.3 数据元素
    2.3 基于关联数据的资源共享
        2.3.1 关联数据概述
        2.3.2 关联数据在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第三章 国内中文名称规范文档的整合
    3.1 国内名称规范文档的发展及问题
    3.2 名称规范文档连接模型
        3.2.1 分布式模型
        3.2.2 关联式模型
        3.2.3 中心式模型
        3.2.4 中心链接式模型
    3.3 中心式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的建立
        3.3.1 建立多馆中心式模型
        3.3.2 中心库中数据的处理
第四章 中文名称规范文档与VIAF的共享
    4.1 VIAF简介
    4.2 VIAF的数据处理机制
        4.2.1 VIAF的数据处理流程
        4.2.2 VIAF的数据匹配过程
    4.3 中文名称规范数据与VIAF数据的匹配实验及结果分析
        4.3.1 匹配实验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提高共享效率的策略分析
        4.4.1 提高中文名称规范文档中西文标目的规范度
        4.4.2 附加信息作为匹配点的处理
        4.4.3 寻求更利于共享的数据模型
第五章 基于Drupal实现中文名称规范文档的语义化描述
    5.1 Drupal简介
        5.1.1 概述
        5.1.2 Drupal和关联数据
    5.2 名称规范数据特点分析
    5.3 语义模型构建
        5.3.1 本体选择
        5.3.2 构建关联描述模型
    5.4 定义URIs
    5.5 MARC到RDF的转换实现
        5.5.1 创建内容类型和节点
        5.5.2 自动生成RDF数据
    5.6 建立关联链接
第六章 结语
    6.1 总结
    6.2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发展
        1.1.1 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需求
        1.1.2 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还不能满足公共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越南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基础
    2.1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概述
        2.1.1 数字信息资源概述
        2.1.2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类型
        2.1.3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2.2 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特征及其重要性
        2.2.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2.2.2 数字资料和数字馆藏的概念
        2.2.3 数字资源的特征
        2.2.4 数字资源对越南社会的重要性
    2.3 数字资源建设实践
        2.3.1 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
        2.3.2 数据库的创建
    2.4 数字化信息资源政策实践
        2.4.1 越南发展数字图书馆政策
        2.4.2 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发展政策
    2.5 资料编目标准与创建元数据
        2.5.1 机读编目格式标准MARC21
        2.5.2 都柏林元数据技术平台(Dublin Core)
        2.5.3 元数据编码及转换标准
        2.5.4 元数据对象描述标准(MODS)
        2.5.5 信息检索协议
        2.5.6 图书馆流通交换协议
        2.5.7 关于MARC21机读编目格式标准
        2.5.8 关于英美编目条例(AACR2)
    2.6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2.6.1 数字信息资源储存工作
        2.6.2 数字资源保管工作
        2.6.3 越南数字资源管理软件
        2.6.4 在数字图书馆实施着作权
3 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基础
    3.1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概念
        3.1.1 研究主题的语词确定
        3.1.2 共建共享主体
        3.1.3 共建共享客体
        3.1.4 共建共享过程
    3.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价值观
        3.2.1 信息共享带来信息增值
        3.2.2 信息共享是资本的置换
        3.2.3 信息共享是价值的共享
4 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挑战
    4.1 国内信息资源共享
        4.1.1 越南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4.1.2 越南国家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进展
        4.1.3 越南各家图书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2 国际信息资源共享
        4.2.1 政府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4.2.2 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进展
        4.2.3 越南与国际图书馆的若干数字资源共享项目
        4.2.4 越南与各国数字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困难
        4.2.5 越南与各国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建设
        4.2.6 越南图书馆共享与国际合作的经验积累
    4.3 信息资源共享保障
        4.3.1 确保访问权的政策
        4.3.2 数字信息资源版权保护
    4.4 越南图书馆服务中的着作权
5 影响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
    5.1 法律文件
        5.1.1 法规文件的系统
        5.1.2 着作权和知识产权法
    5.2 数字资源管理工作
        5.2.1 数字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工作
        5.2.2 越南数字资源结构
        5.2.3 投资政策
    5.3 信息资源共享的设备
        5.3.1 软件
        5.3.2 电脑主机和客机
        5.3.3 数字化设备
    5.4 人力资源
        5.4.1 人力资源培训问题
        5.4.2 专业干部的技能
    5.5 保管和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5.5.1 数字资源的保管问题
        5.5.2 提供数字资源服务问题
6 提高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效率路径
    6.1 完善与发展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政策
        6.1.1 完善各法规文件
        6.1.2 建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战略
        6.1.3 完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投资政策
    6.2 注重发展从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人力资源
        6.2.1 提高对人力资源的认识
        6.2.2 培养提高人力资源的专业水平
        6.2.3 改善工作环境与条件
    6.3 完善通讯技术基础设施
        6.3.1 完善数字图书馆技术基础设施
        6.3.2 补充数字图书馆的设备
        6.3.3 数字资料处理软件建设
    6.4 发展数字信息资源
        6.4.1 加强数字化资料补充
        6.4.2 提高数字资料资源的质量
        6.4.3 建立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标准流程
        6.4.4 联合举行资料数字化活动
    6.5 注重发展国家数字信息资源的安全机制
        6.5.1 保管数字信息资源
        6.5.2 数字资料保密和数字信息安全
        6.5.3 保证严肃地执行版权问题
    6.6 加强管理越南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6.6.1 革新数字图书馆结构组织
        6.6.2 在管理工作中促进应用新技术
        6.6.3 将ISO 9001国际标准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管理活动
        6.6.4 提高管理干部水平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主要贡献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四、统一国际MARC格式 实现世界资源共享(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D]. 王阮. 吉林大学, 2021
  • [2]基于中文名称规范档的人物信息聚合研究[D]. 赵宇飞. 山西大学, 2020(01)
  • [3]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研究[D]. 吴桐.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 [5]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研究[D]. 张芳源. 武汉大学, 2017(07)
  • [6]科学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研究 ——以地球科学领域为例[D]. 贾欢. 武汉大学, 2017(06)
  • [7]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研究[D]. 段菲菲.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8]基于BIBFRAME的馆藏书目数据语义化研究[D]. 潘丹.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8)
  • [9]中文个人名称规范文档共享研究及语义化探索[D]. 石燕青. 山西大学, 2016(05)
  • [10]越南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研究[D]. 杜氏清水. 武汉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统一国际MARC格式,实现世界资源共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