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金融安全区的思考

建设金融安全区的思考

一、对构建金融安全区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璐[1](2020)在《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家金融安全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方面,我国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便利的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其所面临的外部冲击也逐渐增多,且其负面效应更易通过资金链网或相同资产头寸等,在金融体系内扩散并传导至实体经济层面,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尤其是当期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我国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如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房地产价格泡沫严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出等,系统性金融风险逐步累积,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胁。因此,本文从系统性金融风险角度出发,构建了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国家金融安全测度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金融安全状态进行了度量和识别,以期能够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规避。首先,本文对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特征分别进行了界定,并从内涵上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仅是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之一(风险冲击因素),除此之外,金融安全还受风险防范抵御能力及金融信心因素的影响;对于同等水平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风险防御能力的经济体所处金融安全状态不同。其次,本文梳理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进过程及表现特征,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形成机理(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金融机构联动性、影子银行业务、资产价格波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创新)和外在形成机理(经济周期、政策干预及国际环境)。再次,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现状,并从金融安全的定义和内涵要素出发,探讨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路径。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一类风险冲击因素,既能够通过加剧经济金融市场波动直接影响金融安全,又能够通过作用于风险防范抵御因素(金融效率、金融财富、金融主权)及金融信心因素,对金融安全产生间接影响。最后,本文立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兼顾金融安全的风险冲击、风险防御以及金融信心三方面内涵要素,从宏观经济安全、金融机构安全、金融市场安全、国际环境安全及金融生态安全五个子系统出发,构建了我国国家金融安全测度体系。本文所构建的测度体系相对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现实,充分反映了影子银行、地方政府杠杆、同业业务、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等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同时还特别关注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特征,引入了MES、?CoVa R及SRISK三类测度指标,兼顾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本文利用2002年一季度至2019年三季度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构方程显着性进行了指标筛选;在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子系统安全得分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加权得到我国金融安全综合指数(CFSI)。结合MS-VAR模型对CFSI的区制划分结果及同期CFSI自身变化,最终将我国金融状态划分为“不安全”(CFSI<60)、“基本安全”(CFSI在区间[60,70]内)及“安全”(CFSI>70)三类等级。MS-VAR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处于金融不安全状态,需要识别风险来源、及时控制化解。此外,本文通过支持向量机回归对2019年四季度金融安全状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主要受宏观经济及国际环境掣肘,我国未来金融安全程度将进一步降低。

周雪利[2](2020)在《构建藏区金融安全区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复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今年,金融安全更是被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而被屡次提及。本文深入分析了整个藏区社会人文环境、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以及可能威胁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认为藏区的社会人文、经济金融发展及潜在的风险因素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建立藏区金融安全区必要且可行。

徐嵩[3](2019)在《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津冀山地城镇处于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对区域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影响显着。内部环境方面,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城镇生态环境胁迫因子的数量和强度均有较大的变化,京津冀的山洪也相应地表现出特殊的致灾演变规律。由此可见,京津冀山地城镇是一个外部环境极其复杂,内部结构严重不稳,极易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地区,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京津冀山地城镇的山洪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结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洪灾害防控是山地城镇规划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建构了一个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一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利用GIS等技术方法模拟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实地调研资料,从宏观和中微观层面分别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策略,以达到提高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建立与生态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目的。论文共八章,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对应第一到第三章的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的分析,明确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将全文研究聚焦于山地城镇山洪与生态安全耦合特征及规划的应对方法上,找寻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从而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向。随后,在生态安全视角下,分析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山洪灾害的耦合特点,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域山洪灾害的内外环境,并着重对京津冀山洪灾害致灾特性进行解析,为下文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理论奠定基础。(2)第二部分为模型建构,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首先,建构了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构建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生态-灾害的耦合研究,由此可识别山地城镇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随后,以京津冀山地城镇为实证对象,将第四章提出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应用到研究区——京津冀山地城镇中。运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借助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提取处理,细分为“理想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很不安全”五个评判标准等级,构建京津冀山地城镇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总体来看,京津冀山地城镇全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在0.3~0.5之间呈离散分布,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区来看,京津冀北部山区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好,东部山区生态状况次之,西部山区生态安全水平最低,极易发生灾害且受到干扰后难于恢复。这一部分为后文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3)第三部分为规划策略,对应于后三章内容。第六章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区域层面提出了针对京津冀山地城镇外部自然环境与区域城镇实体两方面的生态防灾规划策略。其中,在外部生态环境层面,结合京津冀山地城镇地域特点,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并制定基于生态修复的洪灾防控策略,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破坏山洪灾害的孕育条件,增强生态韧性;在区域城镇实体空间层面,探讨了山地城镇化发展战略、防灾空间结构、城乡居民点承灾能力、产业空间生态布局以及区域支撑体系这五方面内容,结合生态防灾理念进行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山洪防灾对策。第七章从区域层面延伸至山地城镇内部各空间要素,从城镇的中微观尺度的物质空间要素出发,在山洪灾害综合防控的视角下,根据山地各县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研究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空间发展、功能布局、道路系统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规划应对策略与生态化防灾设计。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论文的主要结论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做了展望。综上,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防控与生态安全展开结合研究,建构了适应京津冀山地城镇特点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水平的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从区域和城镇层面分别提出生态防灾的规划策略,为京津冀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维护生态安全的城乡规划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马金多[4](2019)在《消费文化的建构与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生产 ——以南京新街口为研究对象(1927-1949年)》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南京新街口商业中心自1927至1949年的空间历程为研究对象,将空间生产过程看作社会实践的空间化过程,考察在国家力量主导下,新街口作为民国首都南京唯一指定建设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如何在民国黄金建设10年间诞生,并发展为现代化的城市商业中心。与此同时,本研究通过分析这一空间的具体消费场所乃至整个南京社会的消费实践,总结出空间生产过程中所建构的本土消费文化的多元特质。研究在分析过程中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关注民国时期新街口商业中心在物质、精神与实践空间层面的生产差异性,通过考察其间的消费品、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揭示以现代性精神为主导的新街口商业中心所建构的消费文化的时代性与本土性特征。研究认为,这种消费文化最终建构了这一商业空间的“异托邦”特质,新街口的繁荣并非植根于南京本土的经济基础与居民日常消费,而是依赖于其作为民国首都所获得的国家政策与民族情怀的支持,这也决定了这一商业空间的脆弱性,在殖民侵略与政权斗争的干扰下,南京新街口的商业样貌迅速被改造并摧毁。论文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以民国十年间(1927-1937年)新街口整体商业空间的诞生过程为主线,分析多重社会力量在空间诞生过程中的实践作用。以西方科学城市规划理念为蓝本的《首都计划》、国民党政权内部的权力博弈、现代城市地理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现代商业资本的空间化占领是考察这一时期新街口商业空间生产特征的主要因素;同时,这一商业空间的诞生也在民国首都建构了以现代性为特征的消费文化雏形。研究第二章以新街口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消费场所为考察对象,分析这些商业场所的诞生主导因素与消费实践特征。民族主义、现代性、官方主流意识与社会经济状况共同作用于这些商业场所的空间生产与本土消费实践,最终构建了具有时代性与本土性特征的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文化体现为消费物质与消费场所的现代化,消费观念的爱国性与进步性,以及消费行为的阶层区隔性。最后一章以1937-1949年间南京以及国民政府的命运变化为背景,分析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黄金十年间塑造的、作为城市现代性代表的新街口商业中心与消费文化如何走向衰亡。这种衰落过程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依靠政府主导建设,缺乏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商业空间的脆弱本质。

林奇[5](2018)在《地方政府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在新时代背景下,政府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和承担更多的责任。以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为研究起点,深入分析政府在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及风险的防范路径,对构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环境,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羽[6](2013)在《区域金融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体系的安全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的环球金融危机,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金融体系的脆弱。面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一致采取救市行动,努力化解危机、减小损失。通过政府的努力,形势有所好转,一些经济指标也逐渐回稳。可见,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必要且可能的。但我们依然要思考危机之前,政府在市场上所扮演的角色。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批判的那样,事实上,政府才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各方面制度尚不健全,政府对金融市场强有力的干预在理论上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但是如果政府的干预超出合理的范围,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就会影响金融安全。同理,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行为的合理与否关系着区域金融安全问题。本文运用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指出区域金融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必须由地方政府提供,而地方政府行为产生的负外部性又导致了区域金融风险;同时,结合对海南发展银行关闭和陵县政府金融安全维护机制建立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对地方政府影响区域金融安全行为进行现实分析;藉此揭示我国地方政府影响区域金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府职能边界模糊、分权制、法律制度不健全和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金融安全区等对策建议。

王强[7](2006)在《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危机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多发期,种种因素表明,我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各种内部外部条件正在逐步成熟。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建立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对于防范上海市金融危机、维护上海市的城市安全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极端迫切性。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十五节。 第一章金融危机与危机管理理论。首先介绍了金融危机的概念、类型和特点,随后对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做了阐述。最后对金融危机管理的程序和策略做了分析。 第二章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外部支持系统。首先论证了上海市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体系和法律框架。 第三章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内部构造。首先介绍了国际上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随后结合我国实际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造出一个实用性强的数学模型并对上海市当前金融形势进行实证分析。 第四章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软件设计,运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设计一套计算机软件,可用于分析当前及今后金融形势预测,将模型实用化。 第五章创建上海市金融安全区的实践和思考。首先提出要创建上海市金融安全区,然后对金融安全区的组织职责与工作制度进行了构想,提出要以金融安全区的建设促进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胡冰,王冠[8](2004)在《建立有效监管体系 确保区域金融安全》文中认为

人民银行陇西县支行课题组[9](2003)在《陇西县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的实践和思考》文中认为 金融安全区是指建立在金融机构安全运行基础上,实现一定区域金融整体安全运行的地区。其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稳健运营,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金融秩序稳定,社会信用良好,无重大金融违法违纪案件,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等。通过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

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课题组[10](2002)在《创建兰州金融安全区的思考》文中提出金融安全区是指建立在金融机构安全运行基础上,实现一定区域金融整体安全运行的地区。其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稳健运营,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金融秩序稳定,社会信用良好,无重大金融违法违纪案件,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等。创建金融安全区是我国金融业适应加入WTO的一项战略工程,也是我国金融业迎接国际金融挑战,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提高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一方面可以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人民银行的监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金融机构资产状况,丰富金融商品,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使我国金融业在金融监管、

二、对构建金融安全区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构建金融安全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家金融安全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金融安全的文献研究
        2.1.1 关于金融安全理论界定的文献研究
        2.1.2 关于金融安全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
        2.1.3 关于金融安全测度的文献研究
    2.2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文献研究
        2.2.1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界定的文献研究
        2.2.2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文献研究
    2.3 关于金融安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相关性的文献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研究
    3.1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进过程
    3.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表现特征
    3.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形成机理
    3.4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外在形成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机理研究
    4.1 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现状分析
    4.2 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路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金融安全测度体系构建——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角度
    5.1 基础指标选取
        5.1.1 指标设计原则
        5.1.2 指标选取思路
        5.1.3 指标具体说明
    5.2 指标数据预处理
        5.2.1 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指标测度
        5.2.2 指标数据方向及标准化处理
    5.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初步筛选
    5.4 基于结构方程显着性分析的指标再筛选
    5.5 金融安全综合指数合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金融安全状态识别与预警
    6.1 国家金融安全状态识别
        6.1.1 MS-VAR模型介绍
        6.1.2 国家金融安全状态识别实证分析
    6.2 国家金融安全预警
        6.2.1 SVR方法介绍
        6.2.2 我国金融安全SVR预警实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构建藏区金融安全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藏区金融安全区的必要性
    (一)藏区金融风险具有相似性
    (二)跨区域金融业务加大了藏区金融风险跨区域传播的可能性
二、建设藏区金融安全区的困境
三、建设藏区金融安全区的设想与建议
    (一)从顶层设计上支持区域金融安全区建设,促成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局面
    (二)建立政府主导型金融稳定长效协调机制,形成多方联动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1. 构建区域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
        2. 构建全方位金融风险监测分析机制。
        3. 疏通金融稳定联席机制。
        4. 建立区域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三)金融机构增强使命感,发挥好金融安全区建设主体作用

(3)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背景
        1.1.2 气候变化的环境背景
        1.1.3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本研究界定的范围
        1.2.2 山地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灾害学相关理论
        2.1.2 城市安全理论
        2.1.3 环境地学基础理论
    2.2 国内外生态安全与山洪防灾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
    3.1 北方山地生态安全与灾害背景
        3.1.1 北方山地城镇的分布
        3.1.2 地形地质条件
        3.1.3 山地气候特征
        3.1.4 生态环境与安全格局特征
        3.1.5 社会与城镇发展现状
        3.1.6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山洪灾情
    3.2 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分析
        3.2.1 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的耦合特点
        3.2.2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山洪致灾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探析
    4.1 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建构
        4.1.1 生态思维的价值内涵
        4.1.2 生态防灾规划概念
        4.1.3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框架
    4.2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原则及价值取向
        4.2.1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
        4.2.2 生态防灾规划基本原则
        4.2.3 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的价值取向
    4.3 基于山洪灾害的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4.3.1 综合评价原则
        4.3.2 综合评价方法
    4.4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4.4.1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原理
        4.4.2 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4.4.3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5 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4.5.1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4.5.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确定
        4.5.3 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格局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区位情况
        5.1.2 山地环境现状
        5.1.3 山地环境问题
    5.2 京津冀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2.1 山洪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价
        5.2.2 山洪孕灾环境的连锁性评价
        5.2.3 山洪灾害群承灾体的易损性评价
        5.2.4 山洪灾害风险耦合评价与分析
        5.2.5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5.3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3.1 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评价
        5.3.2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因子提取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规划视角下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洪灾防控
    6.1 基于山地城镇外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洪灾防控策略
        6.1.1 基于山洪防控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规划设计
        6.1.2 基于安全保障的区域层面山地生态修复
    6.2 基于区域层面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空间山洪防控对策
        6.2.1 基于可持续城镇化的洪灾防控规划
        6.2.2 基于区域协同的生态防灾空间结构
        6.2.3 基于山洪承灾能力的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6.2.4 基于山洪灾害缓减的产业空间生态布局
        6.2.5 应对山洪灾害的区域支撑体系规划
    6.3 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山地城镇内部空间生态防灾规划策略
    7.1 空间发展的生态控制指引
        7.1.1 基于生态安全考量的空间发展
        7.1.2 基于防灾安全的山地城镇平面形态
    7.2 功能布局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2.1 基于空间适灾的功能区生态防灾布局
        7.2.2 基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
    7.3 道路系统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3.1 保障道路系统灾时畅通
        7.3.2 减小道路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7.4 工程技术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4.1 山洪防洪工程技术的生态适应性
        7.4.2 竖向规划设计的生态防灾要点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B: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C:调研村镇列表
附录 D:续表6-12京津冀山地村镇空间形态图谱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消费文化的建构与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生产 ——以南京新街口为研究对象(1927-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的三重意义
    第二节 空间生产、城市传播、消费文化的理论溯源与研究现状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流动、多维的空间生产
        二、传播学视野内的传播与城市空间
        三、“消费文化”的理论概念与研究视野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民国时期的南京新街口
        二、研究方法与空间史料来源
        三、研究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新街口:民国首都新商业中心的诞生(1927-1937)
    第一节 政治力量主导空间定位:首都唯一新建商业中心
        一、《首都计划》——效仿西方的现代都市构思
        二、政治博弈——曲折的空间选址实践
    第二节 基础建设创造地理条件:现代化城市交通空间
        一、干路布局——打造城市新地理中心
        二、基础设施——消费导向的空间细节
    第三节 商业类型建构消费方式:新式消费场所云集
        一、百货商场与大饭店——高档、丰富的物质消费
        二、电影与报刊——面向当下的精神文化消费
    总结
第二章 现代商业场所与消费文化的生产互动(1927-1937)
    第一节 中央商场——爱国精神与现代性消费体验
        一、爱国主义:商场创办的消费精神内核
        二、消费现代性:商场繁荣的形式外衣
    第二节 新式影剧院——新生活的官方倡导与百姓贫苦的现实
        一、建筑配置:迎合政府倡导新生活的消费潮流
        二、消费两面性:繁荣背后的社会贫穷
    第三节 现代银行——国家理念与本土商业繁荣本质
        一、现代金融服务场所的空间聚集:国家理念的主导性地位
        二、传统钱庄消费的式微:动荡现实下的脆弱本土经济
    总结
第三章 新商业中心的衰变与本土消费文化的变迁(1937-1949)
    第一节 殖民侵略与改造——消费自主性的剥夺
        一、炮火中的新街口:新商业中心毁于一旦
        二、划定日人街:殖民经济占领消费市场
    第二节 旧式消费兴盛与政权斗争消费文化生命力的消逝
        一、毒品消费:麻痹国民身心
        二、娼妓消费:现代性消费边缘化
        三、国内斗争:消费文化丧失生命力
    总结
结语
    一、官方意识形态主导新街口的物质、精神与社会空间实践
    二、新街口商业中心具备“异托邦”特质
参考文献
后记

(5)地方政府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二、政府在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一) 金融规划发展
    (二) 政策调控引导
    (三) 金融风险监管
    (四) 资源优化配置
三、政府在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 强化监管机构建设
    (二) 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三) 加强金融风险管控
    (四) 推进协同联动管理
    (五) 创新监管手段体系

(6)区域金融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的背景
        2.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 本文框架与结构
    (四) 理论基础
        1. 区域金融安全理论
        2. 地方政府行为理论
        3. 公共经济学理论
    (五) 创新之处
二、区域金融安全与地方政府行为关系概述
    (一) 区域金融安全的内容与目标
        1. 区域金融安全的内容
        2. 区域金融安全的目标
    (二) 区域金融安全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关联关系
        1. 区域金融安全与地方政府的相互依赖性
        2. 地方政府行为外部性影响区域金融安全
三、地方政府影响区域金融安全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1. 案例介绍
        2. 海南发展银行关闭的原因分析
    (二) 陵县政府区域安全维护机制
        1. 案例介绍
        2. 陵县政府行为的分析
    (三) 启示与借鉴
        1. 区域金融安全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地方政府管理的基础
        2. 明晰地方政府区域金融安全维护地位,避免过度“干预”
        3. 地方政府要主动应对区域金融风险
四、我国地方政府影响区域金融安全行为的现实分析
    (一) 我国政府行为对金融安全影响的基本状况
        1. 金融机构担负政府财政职能使金融风险的形成成为可能
        2. 政府的隐形担保加剧金融机构的内生性风险
        3. 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不清是政府干预金融机构活动的前提
    (二) 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具体表现
        1. 地方政府追求政绩表现从金融机构大量举债
        2. 地方政府直接干预银行经营活动,纵容危害银行信贷安全的行为
五、我国地方政府影响区域金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
    (一) 政府职能边界模糊
    (二) 分权制的政府体制弊端
        1. 行政垄断行为
        2. 盲目竞争行为
        3. 重复建设行为
    (三) 法律制度不健全
    (四) 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
六、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提升区域金融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行为的合理边界
        1.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明确政府职能
    (二)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规范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行为
        1. 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不足
        2.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三)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运用市场化手段维护金融安全
        1. 法律的完善应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为中心
        2. 完善保护银行债券的相关法律法规
        3. 维护司法环境
        4. 加强执法力度
    (四) 加强地方政府间区域金融安全合作,构建金融安全区
        1. 转变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加强区域金融安全合作的重要条件
        2. 加强地方政府金融安全合作是金融安全区建立的基础
        3. 建立健全金融安全区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金融危机与危机管理理论
    第一节 金融危机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 危机管理理论
    第三节 金融危机管理的程序和策略
第二章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外部支持系统
    第一节 建立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组织体系建设
    第三节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法律法规政策保障
第三章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内部构造
    第一节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国际国内研究成果简介
    第二节 AHP层次分析法
    第三节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第四节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模型
第四章 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
    第一节 预警软件数据库设计
    第二节 预警软件程序设计
第五章 创建上海市金融安全区的实践和思考
    第一节 金融安全区的特点与分析
    第二节 上海市金融安全相关组织职责与工作制度
    第三节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后记

(8)建立有效监管体系 确保区域金融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安全区的涵义
二、影响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
三、金融安全区的基础
    (一) 合格的市场主体。
    (二) 稳定的经济环境。
    (三) 有效的市场约束。
四、建立金融安全区的内部条件
    (一) 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
    (二) 稳健的经营方针。
    (三) 完善的内控制度。
五、建立金融安全区的外部条件
    (一) 有效的金融监管。
    (二) 健全的法制。

(9)陇西县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的实践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措施与效果
经验与体会
问题和建议

四、对构建金融安全区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家金融安全测度研究[D]. 李琳璐. 东南大学, 2020
  • [2]构建藏区金融安全区的思考[J]. 周雪利. 时代金融, 2020(03)
  • [3]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D]. 徐嵩. 天津大学, 2019
  • [4]消费文化的建构与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生产 ——以南京新街口为研究对象(1927-1949年)[D]. 马金多.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地方政府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J]. 林奇. 邢台学院学报, 2018(04)
  • [6]区域金融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 张羽. 湖北大学, 2013(07)
  • [7]上海市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设计[D]. 王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8]建立有效监管体系 确保区域金融安全[J]. 胡冰,王冠. 青海金融, 2004(10)
  • [9]陇西县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 人民银行陇西县支行课题组. 甘肃金融, 2003(07)
  • [10]创建兰州金融安全区的思考[J]. 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甘肃金融, 2002(11)

标签:;  ;  ;  ;  

建设金融安全区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