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肖龙恒,唐续龙,卢光华,张颖,郭敏,张梅[1](2022)在《重毒性铅污染土壤清洁高效修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在介绍了铅元素污染背景、现状与危害的基础上,对土壤中铅的来源、赋存形式及其提取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结合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对三大修复方法如物理、化学及生物修复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从效率、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评估了3种修复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发现化学修复最适合重毒性铅污染治理.随之对化学淋洗法和固定化/稳定法作了详细介绍,探讨并评价了不同种类淋洗剂和固化剂的修复机制、修复效果、适用性和应用前景等.最后对未来重毒性铅污染土壤清洁高效修复提出了展望,修复方法应尽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对高铅污染土壤来说联合修复技术的发展是土壤修复富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应当尽可能地确定铅污染土壤修复机制,实现定向修复;同时应加强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发.

徐熙[2](2020)在《不同改良剂配施对土壤铅有效性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工农业发展所引起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与改良备受关注,寻求修复效果稳定、高效且价廉易得的土壤改良剂尤为重要。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但将生物炭与其他改良剂配施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主要针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生物炭配施其他改良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果和机制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以降低铅污染土壤中有效态Pb含量、减少植物吸收Pb为目标,以生物炭、贝壳粉和木醋液为改良剂,采用原位化学钝化技术,开展小白菜盆栽试验,分析测定土壤p H值、土壤有效态Pb含量、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小白菜鲜重和株高、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及丙二醛含量等指标,探讨不同改良剂配施降低土壤Pb有效性的修复效果,得到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添加3种改良剂均能降低土壤有效态Pb含量,生物炭与贝壳粉或木醋液配施的效果均优于单施。与不施改良剂的对照相比,生物炭-贝壳粉配施处理组土壤有效态Pb含量降低29.07%~43.27%,5%生物炭和5%贝壳粉配施处理效果最佳;生物炭-木醋液配施处理组土壤有效态Pb含量降低2.98%~30.41%,5%生物炭和0.2%木醋液配施处理效果最佳。(2)添加3种改良剂均能抑制小白菜对Pb的吸收,促进小白菜生长,生物炭与贝壳粉或木醋液配施的效果均优于单施。与不施改良剂的对照相比,生物炭-贝壳粉配施处理组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降低29.07%~43.27%,株高、鲜重分别增加25.57%~43.11%和27.37%~58.44%,5%生物炭和5%贝壳粉配施处理效果最佳;生物炭-木醋液配施处理组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降低2.98%~30.41%,株高、鲜重分别增加17.79%~39.30%和31.59%~76.80%,5%生物炭和0.2%木醋液配施处理效果最佳。(3)添加3种改良剂均能降低小白菜叶绿体受害程度,缓解铅胁迫条件下小白菜细胞膜脂过氧化危害,生物炭与贝壳粉或木醋液配施的效果均优于单施。与不施改良剂的对照相比,生物炭-贝壳粉配施处理组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9.07%~43.27%、丙二醛含量降低30.37%~49.63%,5%生物炭和5%贝壳粉配施处理效果最佳;生物炭-木醋液配施处理组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98%~30.41%、丙二醛含量降低29.26%~54.11%,5%生物炭和0.2%木醋液配施处理效果最佳。综上所述,与单施3种改良剂相比,生物炭与贝壳粉或木醋液配施均可更有效地降低土壤有效态Pb含量及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本研究得到的较优配比分别为5%生物炭和5%贝壳粉配施或5%生物炭和0.2%木醋液配施,后者效果更佳。

杨轶男[3](2021)在《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矿区空气、土壤、饮水、饮食等各环境介质铅(Pb)含量,旨在揭示矿区儿童Pb外暴露现状;将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Integrated Exposure Uptake Biokinetic,IEUBK)结合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IEUBK模型,并与实际检测儿童的血Pb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矿区IEUBK模型实用性;从儿童行为、父母职业与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集成研究矿区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为矿区儿童Pb暴露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按照典型性、重点性、可行性原则选择中国北方某矿区为研究现场,根据污染程度选择5个外环境空气采样点,根据当地河流走向设置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在矿区农田设置30个土壤监测点,在矿区社区设置15个室内空气监测点,15个室内积尘监测点,随机采集收获期自产玉米30份,自产蔬菜30份,市场采购食品36份,进行外暴露Pb含量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Pb污染评价;采用风险商(HQ)进行Pb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采用超额终生癌症风险(ILCR)进行Pb致癌健康风险评价。(2)选择矿区儿童569名为研究对象,进行血Pb及尿肾功监测,采用一对一问答式对其监护人进行调查。(3)利用美国环保署EPA提出的IEUBK模型结合研究现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采用SAS9.3、SPSS26.0等统计软件进行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矿区采暖期Pb单因子污染指数是非采暖期的3.0倍,枯水期Pb浓度为丰水期的59.04倍;Pb在蔬菜地、玉米地土壤中的超标率分别为37.50%和52.94%,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8和2.50倍;室内空气中Pb仅在采暖期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达到了25.45%;室内积尘Pb的超标率高达100%,最大超标倍数17.20倍;家庭自产叶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其他蔬菜中Pb的超标率分别为66.67%、14.29%、35.0%,明显高于市场采购蔬菜,自产玉米Pb不存在超标现象。(2)矿区人群不同暴露途径Pb的暴露水平依次为:经消化道>经呼吸>经皮肤,经消化道的暴露量占总暴露水平的98.21%;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HQ分别为3.20、5.54、3.01×10-3,ILCR经呼吸道、消化道分别为4.96×10-7、5.64×10-6。(3)矿区儿童血Pb中位数为10.61μg/dl,四分位数间距为4.33μg/dl~19.32μg/dl;矿区儿童血Pb与铝(Al)、钒(V)、铬(Cr)、锰(Mn)、镍(Ni)、锌(Zn)、砷(As)之间呈正相关,与Cr相关系数最大,rs=0.437;与铜呈负相关。(4)多重线性回归多因素显示:每天平均在马路上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吃牛奶奶粉3~4次、混合喂养、人工喂养时间9个月以上均是导致矿区儿童血Pb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5)利用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IEUBK模型,预测显示儿童血Pb浓度及其超过观察值10μg/dl在不同年龄组分别为:0~岁组浓度2.18μg/dl,概率0.06%;1~岁组浓度4.35μg/dl,概率3.84%;2~岁组浓度5.3μg/dl,概率8.84%;3~岁组浓度6.16μg/dl,概率15.12%;4~岁组浓度6.23μg/dl,概率15.71%;5~岁组浓度6.38μg/dl,概率16.93%;6~岁组浓度6.56μg/dl,概率18.47%。结论:矿区采暖期空气、枯水期饮水中铅含量增高,当时农产品铅含量超标,环境治理仍需加强;儿童血铅水平较低,仍需长期观察研究;父母既往职业暴露、住房装修时间长短与儿童血铅存在关联;矿区儿童体内钒、锰、镍元素与血铅呈正相关;儿童每天超过2小时在马路是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影响儿童血铅水平,乳制品是血铅水平的保护因素。IEBUK模型预测效果在1,2,5,6年龄段表现良好,在0,3,4年龄段还需要优化模型暴露参数。

李丽杰[4](2020)在《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机理及抗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金属铅通过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残存于食品、饲料中,并对人类、动物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用于食品、饲料、人体、动物体的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研究较少,并且大多集中于乳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可以进行混菌发酵,补充单一乳酸菌发酵应用的不足,很大程度的解决重金属污染对食品、人类、动物造成的危害。本文以前期分离自内蒙古重金属污染区的6株高吸附铅、不同铅抗性的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首先对6株酵母菌进行抗不良环境威胁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对筛选到的优秀菌株探究其吸附特性和吸附机制,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对其抗高浓度铅的机制进行解析,最后通过动物模型验证其缓解铅中毒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以酸碱、NaCl耐受能力、模拟胃肠道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对6株菌有益特性进行筛选,发现6株菌对酸碱具有较高的抗性,均能通过胃肠道的pH值环境,在pH值6时W.anomalus QF11的长势最好;5株菌对小于6%NaCl具有耐受能力,W.anomalus QF11和W.anomalus QD28耐受能力最强;对5株菌模拟胃肠液的存活率研究发现,W.anomalus QF11、M.chrysoperlae QK15、M.chrysoperlae QE112 3株菌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存活率均较高,模拟肠液8h后,活性最高的W.anomalus QF11存活率为75.42%;对3株菌进行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以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表明,3株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清除DPPH.、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尤其是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远高于Vc(100mg/mL)。选择2个菌属且对铅抗性能力不同的W.anomalus QF11和M.chrysoperlae QK15进行后续试验。以吸附量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环境因素对W.anomalus QF11和M.chrysoperlae QK15吸附铅的影响,解析2株菌体外吸附铅离子的特性。结果表明,pH值、Pb2+液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对2株菌的影响趋势相同,菌体质量浓度对2株菌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利用响应面优化法,对2株菌株吸附铅的特性进行优化。Wanomalus QF11对铅最优吸附参数为菌体浓度10.64g/L,铅浓度81.63mg/L,pH值5.42,此时预测值为7.81mg/g。M.chrysoperlae QK15对铅最优吸附参数为菌体浓度12.46g/L,铅浓度110.32mg/L,pH值5.51,此时吸附量预测值为5.80mg/g。通过化学试剂处理试验、吸附稳定性试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合能谱试验以及基团掩蔽、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阐明2株菌对铅的吸附机制。结果发现,2株菌吸附的铅绝大部分都会被解析下来,证明2株菌对铅的吸附机理主要是表面吸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结合能谱可直观证明2株菌确实存在对铅的吸附,并且主要是菌体表面吸附,只有一少部分胞内积累;菌体吸附重金属的主要部位在细胞壁上,且菌体表面氨基、羧基、磷酸基在吸附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参与吸附铅的基团有细胞壁上蛋白质酰胺I带、胺基中的-C-N-、-OH、-NH、磷酸基团(P=O、P-OH、PO43-)、细胞壁上的多糖成分、细胞膜上的-CH2基团等。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对Wanomalus QF11抗铅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和铅处理组之间差异显着表达的基因共有3638个,其中显着上调的为1724个,显着下调的为1914个。3638个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29条GO term上(Padjust<0.05)。差异基因主要涉及ncRNA代谢过程(223个)、胞质部分(1172个)、非膜结合细胞器(347个)、核糖核蛋白复合体(342个)等。KEGG pathway显着富集分析结果为,3638个差异基因参与2条代谢通路,分别是翻译通路(Translation)和能量代谢通路(Energy metabolism)(Padjust<0.05)。此外,海藻糖生物合成、对细胞损伤进行修复的热激蛋白、抗氧化酶、以及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的大量基因表达上调,编码转运蛋白的一些基因表达既有上调又有下调,W.anomalus QF11耐铅机制涉及诸多代谢过程和生物合成过程。通过测定铅暴露模型组及W.anomalus QF11干预组大鼠粪便、组织、血液中铅含量以及肝脏中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并对大鼠组织切片进行病理观察,评价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的缓解效果。结果发现,与空白组比较,铅模型组大鼠已达到中度铅中毒和重度铅中毒,建模成功;与铅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大鼠血液、肝脏、肾脏、脑中的铅含量均在一定程度降低,与此同时粪便中铅含量提高,对于中度铅中毒的干预效果高于重度铅中毒;菌对照组及空白组大鼠肝、肾及脑组织完整正常,模型组大鼠出现肝水肿、狄氏腔显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淡染,颗粒变性,部分上皮细胞脱落,脑出血灶面积大,数量多,并且出现脑水肿。

王新月,姜昆,孙洪明,梁瀚文,黎燕[5](2020)在《食物中铅污染认知调查及现状分析》文中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铅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品,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潜在的健康危害。为减少食物中铅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食品中铅污染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开展食品中铅污染认知调查(铅污染的主要来源、铅对人体的危害、铅的安全剂量等),最后讨论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旨在加强人们对食品中铅污染防治知识的了解,减少食品中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贾中民[6](2020)在《渝西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提出土壤重金属污染关系生态系统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深入分析了城市和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评价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健康风险,有利于土壤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然而重庆市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其城镇快速发展区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污染水平、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价的系统研究相对有限。重庆市西北部的潼南区、合川区、铜梁区和大足区是建设主城菜篮子基地、实现重庆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区域之一,城郊特色效益农业潜力巨大,为重庆市民提供了大量的粮油、生猪、水产、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开展该区域土壤重金属的系统研究十分必要。为更好地了解渝西北地区(潼南区、合川区、铜梁区和大足区)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风险及农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4个区高密度采集了土壤样品1695件,采集水稻籽实101件、玉米籽实139件和叶类蔬菜88件,以及各类作物相同数量的根系土,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分析测试各类样品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部分土壤样品重金属7步形态和其他相关理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统计学理论、GIS技术、多元回归分析、污染评价与源解析及生态健康风险评价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2)土壤重金属污染种类、程度及范围,查明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贡献率;(3)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元素迁移累积特征及其安全性,并构建农作物超标重金属含量吸收模型;(4)表层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元素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水平。以期为当地土壤污染防治、农作物安全性及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风险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渝西北表层土壤As、Cd、Cr、Cu、Hg、Ni、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6.21、0.33、75.49、6.99、0.077、27.9、35.24和87.91 mg·kg-1。除Cr元素含量略低于背景值外,As、Cd、Cu、Hg、Ni、Pb和Zn元素平均值均超过背景值,7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不同程度累积,Cd元素是背景值的3.01倍,累积效应最大,其余6种元素是背景值的1.07~1.28倍。2.空间变异分析结果表明Cd、Pb元素拟合为线性模型,As、Ni元素拟合为球状模型,其余元素理论模型拟合为指数模型。8种元素的块基比[C0/(C0+C)]介于0.40~0.71之间,属于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关系,说明它们的空间变异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克里格插值结果显示,研究区除Hg在东部含量较高外,Zn、Cd、Pb、As、Ni、Cu和Cr 7种元素在研究区西部含量较高,且元素含量空间分布与地层界线基本耦合,但Cd和Pb存在局部的高值区,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受控于成土母质及成土作用过程,而Cd、Hg和Pb元素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3.研究区土壤Cr、Ni、Cu、Zn和As元素含量主要受地层(成土母岩)控制,更接近于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而Hg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更为明显,接近于很弱的空间自相关;Cd和Pb则受成土母岩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总体上,成土母质决定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表生地球化学作用重塑了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的宏观趋势,强烈的人类活动(如工矿业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等)破坏了Hg、Cd和Pb等元素的自然分布规律。4.研究区地累积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由大到小依次为Cd>Pb>As>Zn>Ni>Hg>Cu>Cr;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也小于1,依次为Cd>Cr>Cu=Zn>Ni>As>Pb>Hg,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6;富集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Cd(3.03)>Hg(1.30)>As(1.26)>Ni(1.1)=Zn(1.1)>Pb(1.09)>Cu(1.04)>Cr(0.95)。3种评价方法结果虽略有不同,但总体结果基本一致。研究区总体上土壤污染程度较低,以无污染和轻微污染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中-重度污染,即有一定数量的土壤点位中重金属Cd、Hg和As等具有较高的指数,这表明研究区已存在这些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或背景值较高,尤其是Cd污染最为突出。5.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回归方程受体模型(PCA/APCS-MLR)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工业源与农业源、大气降尘源。其中土壤Cu、Cr、Ni、Zn和As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对5种重金属的贡献率分别为85.51%、84.75%、86.78%、71.14%和83.95%,受地质背景(成土母质)控制明显;Cd主要来源于工农业活动源和自然源,贡献率分别为56.49%和43.51%,研究区工矿企业和农业活动造成的Cd输入明显,其生态效应需引起重视;Pb以工业活动源和农业活动源为主,贡献率为55.2%,同时自然源(成土母质)也是Pb的来源之一;而Hg以人为排放的大气降尘为主要来源,贡献率为86.9%。从源头上控制主要污染元素在农田土壤中的积累有助于降低农产品重金属富集风险,对研究区土壤Cd污染的控制应采取防止土壤酸化、减少工业活动排放和农业施肥输入等综合措施,土壤Pb主要是控制工业活动的排放,而控制煤炭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则是防治土壤Hg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6.水稻、玉米和叶类蔬菜的根系土中Cd和Ni的超标率分别为25.5%和20.6%、27.3%和30.2%、45.5%和15.9%,其他如As、Cr、Cu、Pb也有超标点位存在,总体上蔬菜地>玉米地>水稻田。而对应农作物仅水稻籽实和玉米籽实Cd有超过标准限制值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9.90%和8.63%。生物富集系数以Zn和Cd较高,Hg在蔬菜中虽有最高的富集系数,但蔬菜中Hg含量未超过标准限制值。这说明研究区重金属Cd及Zn的生物有效性较强,而其他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较弱,这也是农作物Cd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7.水稻、玉米和叶类蔬菜及其根系土中重金属含量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酸性条件下作物内Cd含量会出现较高的误判,即作物内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里重金属含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需引入其他土壤关键因子进一步研究。利用Cd的生物富集系数并引入土壤其他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作物吸收模型显示,水稻籽实、玉米籽实和叶类蔬菜中Cd含量与土壤p H值呈负相关,土壤偏酸性会促进作物对Cd的吸收累积。同时土壤中Ca O对水稻籽实中的Cd累积、土壤K2O和S对玉米籽实和叶类蔬菜中的Cd累积具有抑制作用,而土壤中Si O2对水稻籽实Cd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控制土壤酸碱度及相关因子含量来减缓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提高研究区农产品质量。8.研究区表层土壤整体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等级,重金属危害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Hg>As>Pb>Cu>Ni>Cr>Zn,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足(184.9±57.6;平均值±S.D.)≈铜梁(182.0±90.8)>潼南(165.6±36.9)≈合川(165.4±71.3),Pb、Cu、Ni、Cr和Zn均为轻微生态危害等级,As基本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Cd和Hg主要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等级,二者可能造成的生态危害应引起重视。9.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环境无风险或可忽略(优先保护类)的点位占81%,可能存在环境风险但风险可控(安全利用类)的样点占19%,无明显环境污染风险区(严格管控类)。优先保护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东北部,整体围绕安全利用类土壤呈连续性分布;安全利用类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南部,零星分布在中西部,主要呈不规则的斑块状分布。风险评估码(RAC)显示,除Cd外其他重金属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无环境风险或风险较低,而土壤Cd处于高风险状态,生物有效组分达到39.67%,与其他地区比较发现非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Cd的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地质高背景区。因此,研究区土壤环境风险主要由Cd元素及其较高的生物有效性引起。10.研究区可能存在由重金属引起的非致癌健康风险,除了膳食摄入重金属成人致癌风险高于儿童外,无论土壤重金属致癌、非致癌风险或膳食摄入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儿童更容易受到潜在健康风险影响。土壤Ni元素对非致癌健康风险贡献率最大,且儿童的单一非致癌健康风险指数大于1;土壤Cr对致癌风险贡献率最大;农作物中As对非致癌贡献率最大,而Cd对致癌贡献率最大。土壤—农作物系统中8种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综合非致癌风险系数分别为0.397和2.17,成人没有显着的非致癌风险,儿童综合非致癌风险指数大于1,可能存在非致癌风险,主要是由Ni元素通过土壤皮肤接触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引起的。成人和儿童总致癌风险指数平均值处于10-6~10-4之间,处于可接受水平。综上所述,基于污染评价、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价部分可知,研究区应将Cd、Hg和Ni列为优先控制的重金属元素,而As、Pb和Cu等重金属元素因某些点位含量超过GB15618-2018D的风险筛选值或者指数(Igeo、EF和RI)较高也不能忽视。因此,需重视研究区土壤Cd的安全利用问题,应积极采取农艺调控或筛选低累积品种进行替代种植等安全利用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现状,同时减少工矿业活动对Cd和Hg的排放及农业生产活动(如含高Cd磷肥的施用等)对土壤Cd的输入,并避免儿童过多地接触土壤以便消除儿童的非致癌健康风险。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首次系统评价为当地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信息,评价提供的定量证据表明迫切需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以保护居民免受排放到环境中重金属的危害。

肖冰[7](2020)在《小麦田块尺度镉砷铅污染及其叶面阻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典型复合污染源(污水灌溉、冶炼厂和道路交通)农田土壤及小麦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田块尺度上(纵向上受周边污灌河流和冶炼厂影响,横向上受道路交通影响)调查研究农田土壤和小麦籽粒中镉(Cd)、砷(As)和铅(Pb)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并采用化学致癌物和化学非致癌物风险评价模型对小麦籽粒Cd、As和Pb含量进行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选取远离道路且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对均匀的田块开展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叶面单独和混合喷施Zn(0.2%ZnSO4)、Mg(0.4%MgSO4)和Mn(0.2%MnSO4)共计七个处理,探究叶面调理剂对小麦Cd、As和Pb累积的阻控效应,最终筛选出能有效阻控北方石灰性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Cd、As和Pb在小麦籽粒中累积的叶面调理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块尺度农田土壤-小麦籽粒Cd、As和Pb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该农田土壤Cd、As和Pb含量均有不同程度超标(GB 15618-2018),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00%、100%和36.7%,土壤重金属为中度污染水平;小麦籽粒中Cd和Pb含量超标率分别为76.7%和13.3%,As含量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7)安全限值。在纵向上距污灌河流和冶炼厂不同距离土壤Cd、As和Pb含量无显着差异,但小麦籽粒中Cd和As含量差异显着,近组Cd和As含量比远组分别高14.9%和41.8%(P<0.05)。在横向上土壤和小麦籽粒Pb含量主要受道路交通影响,最近组土壤和小麦籽粒Pb含量分别比最远组高78.9%和471%(P<0.05)。该典型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中小麦籽粒Cd和As对成人和儿童均存在比较严重的致癌风险(致癌风险值Ri>1×10-4),风险值Cd>As,儿童>成人,小麦籽粒Pb尚未对人体健康产生健康风险。(2)叶面调理剂对小麦Cd、As和Pb累积的阻控效应研究七种叶面调理剂处理小麦产量除Mg处理外(提高16.5%)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不论喷施何种叶面调理剂,小麦成熟期各器官Cd、As和Pb富集规律均表现为:根部>秸秆>籽粒。与对照相比,除Mn处理小麦籽粒As含量降低22.8%(P<0.05),单独Zn、Mg和Mn处理小麦籽粒Cd、As和Pb含量均无显着差异。Zn、Mg和Mn两两混合或三者混合喷施对抑制Cd、As和Pb在小麦籽粒累积的效果优于单独喷施,其中Mg+Mn和Zn+Mg+Mn处理效果最佳,可通过抑制Cd、As和Pb从小麦秸秆到籽粒的转运,最终降低其在籽粒的累积,与对照相比Mg+Mn处理小麦籽粒 Cd、As 和 Pb 含量分别降低 18.0%、25.6%和 41.1%(P<0.05),Zn+Mg+Mn处理小麦籽粒Cd、As和Pb含量分别降低19.0%、23.9%和51.3%(P<0.05)。并且七种叶面调理剂处理(Mn处理除外)对抑制籽粒重金属累积效果均为Pb优于Cd和As。综上所述,对于北方石灰性土壤Cd、As和Pb中度复合污染农田,于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初期各喷施一次Mg+Mn混合或Zn+Mg+Mn混合的叶面调理剂可有效阻控Cd、As和Pb在小麦可食部位的累积。

孙境蔚[8](2020)在《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文中指出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全球有20多亿人饮茶。长期饮用金属污染物超标的茶叶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选择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和茶树为研究对象,开展铁观音茶叶受金属(Li、V、Cr、Co、Ni、Cu、Zn、Sr、Mo、Cd、Sb、Ba、Tl、Pb)污染的调查研究,分析土壤—茶树体系的金属总量、生物有效性并进行评价;研究茶树在典型金属胁迫条件下,茶树各部位的金属分布及茶叶品质的变化;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研究土壤—茶树体系中的金属来源,为铁观音种植区的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铁观音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总有机碳在大部分采样点为优良水平;茶园土壤中Cd、Pb、Tl为主要污染因子,Cd具有极大的生态风险,湖头镇和剑斗镇的3个采样点(HT1、HT2、JD1)及2个垂直剖面(HTp、JDp)的污染严重;金属含量在垂直剖面土壤中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根中的Cu和Zn,茎中的Mo、Cd、Sb,新叶中的Cr、Sr、Cd、Ba具有极强变异;茶树新叶从土壤中富集金属的能力较弱。(2)茶园土壤金属赋存形态的研究表明:Cd、Pb、Cr、Zn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土壤酸性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金属的生物活性越强;金属总量对金属活性态的影响不显着。(3)Pb、Cd、Zn的胁迫实验结果表明:Pb、Cd主要富集在根部,当基质中Pb、Cd的含量较高时,叶片的累积也不容忽视;根吸收的低含量的Zn主要累积在茎,当Zn浓度增加时,叶片的累积超过茎;当金属胁迫浓度较高时,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均迅速下降,影响茶叶品质。(4)茶叶的浸泡实验表明:泡茶用水的水质影响茶汤中金属的浓度。茶园土壤和茶汤的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不会出现非致癌和致癌的健康风险;饮用茶汤不存在致癌风险,金属Tl存在一定的非致癌风险。(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的来源主要为母质层和工农业生产;垂直剖面土壤金属均以母质层来源为主;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沉降在根;农业生产对茎的影响最大;新叶则受母质层的影响最大;各因子的空间分布与安溪县的工业布局有关。(6)Pb、Sr同位素示踪及同位素混合模型的研究表明:表层土壤的铅锶同位素比值落在母质层和燃煤范围内,母质层的平均贡献率为88%;垂直剖面土壤主要受到母质层的影响,贡献率在90%以上;茶树各部位的金属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中根主要受母质层和燃煤影响,茎和老叶受燃煤、农业源、钢铁厂飞灰的影响,新叶则主要受工业源与交通源影响。

万嘉璐[9](2020)在《杭州市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及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杭州市铅作业人员的血铅水平,探讨铅接触与否以及不同的血铅水平对工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特别是接触低浓度铅对健康的影响,以及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为评估铅作业危害及铅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调取2017年度在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铅作业人员相关资料,资料包含有职业史及相关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以及血铅检测结果。分别按照铅接触与否、不同的铅接触水平对各体检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利用SPSS 20.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接触组共1157人,血铅中位数为173.20(92.35-246.75)μg/L;对照组共421人,血铅中位数为26.30(15.65-36.55)μg/L,经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接触组血铅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所有1578名工人中,血铅最大值为392.8μg/L,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均属于低浓度铅接触。2、1157名铅作业人员中,血铅处于理想水平的有302人,占26.1%,处于限下高值的有855人,占73.9%。3、就总人群而言,低浓度铅接触会导致血常规WBC、RDW-CV、HCT升高,MCH、MCHC、PLT 下降;肝功能 ALT、GGT 升高,TP、ALB、A/G、TBIL 下降以及血压升高。男工血常规RDW-CV升高,MCH、MCHC、Hb、PLT下降;肝功能ALT、GGT升高,TP、ALB、A/G、TBIL下降以及血压升高。女工血常规HCT升高;肝功能ALT升高,ALB、TBIL下降以及血压升高。以上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且低浓度铅接触对健康影响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WBC 异常(OR=1.839)、HCT 异常(OR=1.348)、TP异常(OR=2.749)、ALB异常(OR=5.386)、血压异常(OR=2.208)有统计学关联。4、就总人群而言,血铅水平升高会使血常规WBC、RBC、MCV、HCT升高,MCHC、PLT下降;肝功能ALT、GGT升高,TP、ALB、TBIL下降;心率加快以及血压升高。男工血常规WBC、RDW-CV升高,MCH、MCHC、Hb、PLT下降;肝功能ALT、GGT升高,TP、ALB、TBIL下降以及血压升高。女工血常规WBC、RBC、HCT升高,PLT下降;肝功能ALT升高,ALB、TBIL下降;心率加快以及血压升高。以上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且铅接触水平对健康影响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显示:WBC 异常(OR=1.553)、HCT 异常(OR=1.822)、TP异常(OR=5.253)、ALB 异常(OR=2.471)、ALT 异常(OR=1.633)、GGT 异常(OR=1.731)、血压异常(OR=2.019)有统计学关联。5、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3.539)、机械加工类(OR=15.496)、传统电源类(OR=241.230)、接铅工龄为5~10年(OR=2.928)、年龄为 30~(OR=2.077)、年龄为 40~(OR=5.412)、年龄为 50~(OR=6.231)与血铅水平有统计学关联。结论:1、本次研究的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普遍较低,血铅最大值为392.8μg/L,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均属于低浓度铅接触。2、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血铅理想值,铅作业人员的血铅限下高值人数有855人,占 73.9%。3、低浓度铅接触可使血常规、肝功能各项指标和血压值发生不利于健康的显着改变,是导致血常规WBC、HCT,肝功能TP、ALB等相关指标以及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且异常率增大。4、低浓度铅接触水平的不断升高,使血常规、肝功能各项指标,心率和血压值向着不利于健康的方向逐渐发展,是造成血常规WBC、HCT,肝功能TP、ALB、ALT、GGT等相关指标以及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且异常率随之增大。5、男性,企业类型中的机械加工类和传统电源类,接铅工龄中的5~10年,年龄超过30岁均是血铅限下高值的危险因素。

肖大宁[10](2020)在《东莞市固废处理站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工、土地成本的增加、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以及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大量低能效高排放的低端产业逐渐被淘汰,很多城市面临着重污染工业企业关闭和搬迁问题。东莞市作为“世界工厂”,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低端产业难以为继,大量工业企业被淘汰或因污染严重而被关闭和搬迁,从而遗留下大量工业企业场地。这些遗留场地通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将来可能会对场地及周边的居民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因此,必须对这些遗留下来的工业企业场地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并对污染所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之后,才能重新开发利用。本文以东莞市某工业固废处理站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个土壤采样点的8种重金属(As、Cd、Cr、Cu、Ni、Pb、Zn和Hg)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表征模型评价了重金属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然后采用软件ArcGIS和SPSS,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污染物空间分布图的绘制和污染物来源解析。所得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场地内Cu含量存在普遍超标的现象,Zn和Ni在个别点位出现超标现象,表明Cu是该场地的主要特征污染物,且存在明显的面源污染特征;Cu的点位超标率高达80%,对场地所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场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3.09,属重度污染水平,各土层的污染程度大小为填土层>表层>中层>深层;(2)8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Cu>Cd>Hg>Ni>As>Pb>Cr>Zn,其中Cu的潜在生态风险为高风险,Cd和Hg的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风险;其余5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为低风险水平。从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垂直分布情况来看,各土层的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为填土层>表层>中层>深层;(3)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场地中Cu存在很高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而Ni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2)采样点污染物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场地Cu污染主要集中在填土层和表层,在中层也有局部超标,深层土壤Cu含量接近背景值,不存在Cu污染。填土层Cu污染普遍超标,尤其在堆场东侧区域和2#地下池区域污染非常严重。表层土壤Cu污染比起填土层有所减轻,但大部分区域污染程度仍为重度污染水平;中层土壤Cu污染与填土层和表层相比明显下降,大部分区域的污染浓度低于筛选值。深层土壤没有超过筛选值的情况,健康风险处于安全范围之内。(3)污染源解析表明,Cr、Cd、Ni、Pb、Zn、As、Hg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中成土母质本身所包含的重金属,少量来自含Cu蚀刻废液中所含的微量杂质;Cu的污染来源遍布整个场地,整个场地在生产运营过程中Cu及含Cu物质作为该废物回收处理站最主要的原料和产品,在生产工艺的各个工艺环节均能产生污染,尤其是在生产车间和仓库以及废渣堆放区,Cu污染尤为严重。

二、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重毒性铅污染土壤清洁高效修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金属污染背景
    1.1 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重金属危害
2 铅污染土壤概述
    2.1 土壤中铅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2.2 重毒性铅金属危害
    2.3 土壤中铅的赋存形态及提取方法
        2.3.1 土壤中铅的赋存形态
        2.3.2 土壤铅污染管控标准
        2.3.3 土壤中铅的提取方法
3 铅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3.1 铅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3.1.1 物理修复
        3.1.2 化学修复
        3.1.3 生物修复
    3.2 修复技术综合评价
    3.3 铅污染土壤化学淋洗技术
        3.3.1 无机淋洗剂
        3.3.2 人工螯合剂
        3.3.3 天然有机酸
    3.4 土壤固化修复
        3.4.1 磷酸盐类
        3.4.2 黏土矿物类
        3.4.3 生物炭类
    3.5 高浓度铅污染土壤修复现状
4 展望

(2)不同改良剂配施对土壤铅有效性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铅污染概述
        1.2.1 土壤铅污染的来源
        1.2.2 土壤铅污染的危害
        1.2.3 修复技术
    1.3 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1.4 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1.4.1 生物炭的性质
        1.4.2 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1.5 木醋液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
        1.5.1 木醋液的性质
        1.5.2 木醋液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1.6 贝壳粉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
        1.6.1 贝壳粉的性质
        1.6.2 贝壳粉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土壤前处理
        2.2.2 盆栽试验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2 土壤中有效态Pb含量的测定
        2.3.3 小白菜中Pb含量的测定
        2.3.4 小白菜生物量的测定
        2.3.5 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6 小白菜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改良剂配施对土壤pH的影响
        3.1.1 生物炭和贝壳粉配施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1.2 生物炭和木醋液配施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2 不同改良剂配施对土壤中有效态Pb含量的影响
        3.2.1 生物炭和贝壳粉配施对土壤有效态Pb含量的影响
        3.2.2 生物炭和木醋液配施对土壤有效态Pb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改良剂配施对小白菜吸收Pb的影响
        3.3.1 生物炭和贝壳粉配施对小白菜吸收Pb的影响
        3.3.2 生物炭和木醋液配施对小白菜吸收Pb的影响
        3.3.3 不同改良剂配施土壤-小白菜体系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改良剂配施对小白菜鲜重、株高的影响
        3.4.1 生物炭和贝壳粉配施对小白菜鲜重和株高的影响
        3.4.2 生物炭和木醋液配施对小白菜鲜重和株高的影响
    3.5 不同改良剂配施对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1 生物炭和贝壳粉配施对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2 生物炭和木醋液配施对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改良剂配施对小白菜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6.1 生物炭和贝壳粉配施对小白菜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6.2 生物炭和木醋液配施对小白菜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6.3 生物炭和贝壳粉配施对小白菜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6.4 生物炭和木醋液配施对小白菜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儿童铅暴露途径
        1.2 儿童机体中的铅代谢
        1.3 儿童铅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1.4 儿童环境铅暴露防治及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2 矿区概况
        2.1 矿区介绍
        2.2 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区环境铅暴露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1.3 统计学分析
        1.4 评价方法
        1.5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2 结果
        2.1 污染源暴露分析
        2.2 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2.3 人群外暴露计算及其风险评估
    3 讨论
第三章 矿区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 统计学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2.2 儿童体内铅含量现状分析
        2.3 儿童血铅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IEUBK模型的环境铅对儿童血铅的影响研究
    1 IEUBK模型原理及应用
        1.1 常用血铅模型比较及选取
        1.2 模型概况
        1.3 模型构造
        1.4 铅的生物利用度
        1.5 模型参数设置基本原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儿童行为参数调查方法
        2.2 环境污染参数研究方法
        2.3 模型本地化、验证和应用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机理及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铅的概述
        1.1.1 食品中重金属铅污染来源
        1.1.2 食品中重金属铅的污染现状
        1.1.3 重金属铅代谢及对人体的危害
        1.1.4 各类介质中重金属铅脱除技术
    1.2 酵母菌
        1.2.1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抗性
        1.2.2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
        1.2.3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抗性机理
        1.2.4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抗性关系
        1.2.5 酵母菌益生潜力
    1.3 转录组学在酵母菌研究中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高吸附铅酵母菌抗胁迫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菌株
        2.2.2 试验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培养基配制
        2.2.5 主要试剂配制
    2.3 试验方法
        2.3.1 酵母菌抗胁迫特性研究
        2.3.2 酵母菌抗氧化性的研究
        2.3.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酵母菌胁迫特性结果
        2.4.2 酵母菌抗氧化结果
    2.5 小结
3 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菌种
        3.2.2 试验试剂
        3.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酵母菌活化及供试菌液的制备
        3.3.2 酵母菌对Pb2+的吸附能力测定
        3.3.3 环境因素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3.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3.3.5 酵母菌对Pb~(2+)吸附率和吸附量的计算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环境因素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3.4.2 响应面法优化酵母菌吸附Pb~(2+)的最佳条件
    3.5 小结
4 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菌种
        4.2.2 试验试剂
        4.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表面基团掩蔽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4.3.2 化学试剂处理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4.3.3 酵母菌对Pb~(2+)吸附稳定性研究
        4.3.4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扫描电镜观察
        4.3.5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傅里叶红外光谱观察
        4.3.6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和能谱扫描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体表面基团对Pb~(2+)吸附能力的影响
        4.4.2 化学试剂处理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4.4.3 酵母菌对Pb~(2+)吸附稳定性研究
        4.4.4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扫描电镜结果
        4.4.5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4.6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和能谱扫描
    4.5 小结
5 W.anomalus QF11受铅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1 菌种
        5.2.2 材料和试剂
    5.3 试验方法
        5.3.1 W.anomalus QF11活化及处理
        5.3.2 W.anomalus QF11 RNA提取
        5.3.3 文库建立和测序
        5.3.4 转录组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RNA提取质量检测
        5.4.2 数据的质量评估及序列拼接组装结果分析
        5.4.3 RNA-Seq生物学重复性分析
        5.4.4 不同样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4.5 不同数据库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5.5 小结
6 W.anomalus QF11体内缓解铅中毒的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6.2.1 试验动物
        6.2.2 试验菌株
        6.2.3 培养基配制
        6.2.4 试验试剂
        6.2.5 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W.anomalus QF11菌粉的制备
        6.3.2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6.3.3 动物处理及样本的采集
        6.3.4 检测方法及检测指标
        6.3.5 数据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大鼠临床观察结果
        6.4.2 W.anomalus QF11对铅暴露大鼠体质量和肝脏、肾脏、脑指数的影响
        6.4.3 W.anomalus QF11对大鼠血液铅含量的影响
        6.4.4 W.anomalus QF11对大鼠粪便铅含量影响
        6.4.5 W.anomalus QF11对大鼠肝脏、肾脏、脑中铅含量影响
        6.4.6 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大鼠肝脏、肾脏、脑组织病理学影响
        6.4.7 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大鼠组织氧化指标影响
        6.4.8 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大鼠肝脏ALT和AST的影响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食物中铅污染认知调查及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文献研究
    1.2 问卷调查
2 结果与讨论
    2.1 食品铅污染现状分析
        2.1.1 居民食物摄入量与铅暴露量对比
        2.1.2 食品中的铅限量指标
    2.2 食品现状认知调查结果分析
        2.2.1 是否听说过铅污染事件
        2.2.2 了解有关食品铅污染的途径
        2.2.3 在饮食上是否会因其铅含量从而减少或增加其摄入
    2.3 讨论
        2.3.1 铅对人体的危害
        2.3.2 防治措施

(6)渝西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与危害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1.2.2 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1.3 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
        1.3.1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1.3.2 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
        1.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依据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论文创新点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的选择
        3.1.2 自然地理
        3.1.3 地质背景
        3.1.4 矿产资源
        3.1.5 土壤类型
        3.1.6 土地利用现状
        3.1.7 农业和农村经济
    3.2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1 土壤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3.2.2 植物样品及根系土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3.2.3 土壤样品的测试与质量评述
        3.2.4 土壤形态分析样品测试与质量评述
        3.2.5 植物样品测试与质量评述
    3.3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第4章 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与空间分布
    4.1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4.2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4.2.1 半变异函数及其模型
        4.2.2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分析
        4.2.3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来源解析
    5.1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分析
        5.1.1 地累积指数
        5.1.2 富集因子
        5.1.3 内梅洛污染指数
    5.2 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主成分分析(APC)—重金属来源分析
        5.2.4 APCS—MLR源解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累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6.1 研究方法
        6.1.1 土壤和作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6.1.2 生物富集系数
        6.1.3 作物吸收重金属模型构建方法
    6.2 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累计规律
        6.2.1 根系土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安全性
        6.2.2 水稻、玉米和叶类蔬菜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安全性
        6.2.3 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迁移累积规律
    6.3 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6.3.1 生态效应吸收模型
        6.3.2 数据异常值处理
        6.3.3 可预测性分析
        6.3.4 农作物吸收模型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的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价
    7.1 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特征与分析
        7.1.1 评价方法
        7.1.2 土壤重金属单项生态风险
        7.1.3 土壤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
    7.2 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特征与分析
        7.2.1 评价方法
        7.2.2 土壤环境风险类型划分
        7.2.3 基于重金属生物活性的风险评估
    7.3 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7.3.1 基于土壤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特征与分析
        7.3.2 基于自产作物的健康风险特征与分析
        7.3.3 土壤和作物健康风险综合对比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课题

(7)小麦田块尺度镉砷铅污染及其叶面阻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华北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及污染现状
        1.2.2 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1.2.3 华北地区小麦重金属污染现状
        1.2.4 阻控重金属进入农作物可食部位的叶面调理剂技术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田块尺度农田土壤—小麦Cd、As和Pb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2.1.3 农田土壤Cd、As和Pb污染评价方法
        2.1.4 小麦籽粒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重金属Cd、As和Pb含量及分布特征
        2.2.2 小麦籽粒Cd、As和Pb含量及分布特征
        2.2.3 小麦籽粒Cd、As和Pb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叶面调理剂对复合污染农田小麦Cd、As和Pb累积的阻控效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处理
        3.1.4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面调理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2.2 叶面调理剂对小麦Cd累积的阻控效应
        3.2.3 叶面调理剂对小麦As累积的阻控效应
        3.2.4 叶面调理剂对小麦Pb累积的阻控效应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作者简介
致谢

(8)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土壤中金属的含量分布及评价方法
        1.2.2 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1.2.3 茶树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1.2.4 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及迁移
        1.2.5 茶叶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1.2.6 土壤中金属的来源解析技术
        1.2.7 植物中金属的来源解析技术
        1.2.8 土壤—茶树体系中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区域概况与分析方法
    2.1 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预处理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4 分析方法
        2.4.1 土壤pH值的测定
        2.4.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2.4.3 金属全量的提取及测定
        2.4.4 土壤中金属赋存形态的提取及测定
        2.4.5 茶汤中金属含量的测定
        2.4.6 茶树盆栽实验
        2.4.7 茶叶品质的测定
        2.4.8 同位素组成的分离提取及测定
    2.5 实验质量控制
        2.5.1 实验器具的质量控制
        2.5.2 金属全量分析的质量控制
        2.5.3 金属赋存形态分析的质量控制
        2.5.4 铅、锶同位素分析的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及作图
第3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特征
    3.1 前言
    3.2 铁观音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
        3.2.1 pH值
        3.2.2 总有机碳
    3.3 铁观音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3.4 铁观音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3.5 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特征
    3.6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污染评价
        3.6.1 评价标准及背景值
        3.6.2 土壤中金属的污染评价
    3.7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研究
        3.7.1 茶树与表层土壤中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3.7.2 生物富集系数法
        3.7.3 转移系数法
        3.7.4 胁迫控制实验法
        3.7.5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4.1 前言
    4.2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2.1 表层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2.2 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3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4.3.1 风险评价编码法
        4.3.2 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
        4.3.3 讨论
    4.4 铁观音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有效性与茶树中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4.4.1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4.2 土壤金属总量的相关性
        4.4.3 茶树根、茎、老叶、新叶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胁迫条件下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金属胁迫下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
        5.2.1 Cd胁迫
        5.2.2 Pb胁迫
        5.2.3 Zn胁迫
    5.3 金属胁迫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影响
        5.3.1 茶多酚
        5.3.2 咖啡碱
        5.3.3 金属胁迫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及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1 前言
    6.2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2.1 暴露评估
        6.2.2 风险表征
        6.2.3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6.3 铁观音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3.1 铁观音茶汤中金属的浓度
        6.3.2 泡茶方式对金属浓度的影响
        6.3.3 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6.4 铁观音茶汤中的金属Tl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7.1 前言
    7.2 主成分分析法
        7.2.1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7.2.2 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7.3 聚类分析法
    7.4 APCS-MLR法
        7.4.1 表层土壤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4.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4.3 茶树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5 基于GIS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7.5.1 表层土壤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
        7.5.2 茶树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
    7.6 讨论
        7.6.1 研究方法
        7.6.2 需进一步讨论的金属(Tl、Cd)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铅锶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8.1 前言
    8.2 潜在源的Pb、Sr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
        8.2.1 潜在源的Pb、Sr含量
        8.2.2 潜在源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1 茶园表层土壤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3 茶树各部位Pb、Sr同位素组成
    8.4 基于Pb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Pb来源解析
        8.4.1 茶园表层土壤中Pb来源解析
        8.4.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Pb来源解析
        8.4.3 茶树中Pb来源解析
    8.5 基于Sr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Sr来源解析
        8.5.1 茶园表层土壤中Sr来源解析
        8.5.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Sr来源解析
        8.5.3 茶树中Sr来源解析
    8.6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
        8.6.1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的来源
        8.6.2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的来源
        8.6.3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树中金属的来源
    8.7 基于同位素混合模型的各潜在源贡献率
        8.7.1 茶园表层土壤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7.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7.3 茶树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8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杭州市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及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职业史及相关人口学特征调查
        2.2.2 职业健康体检
        2.2.3 血铅检测
    2.3 研究因素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2.3.1 血铅的职业接触限值与分类
        2.3.2 一般体格检查
        2.3.3 神经系统检查
        2.3.4 血常规检测项目及诊断标准
        2.3.5 肝功能生化检测项目及诊断标准
        2.3.6 尿常规检测
        2.3.7 心电图
        2.3.8 血压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2.4.1 统计描述
        2.4.2 单因素分析
        2.4.3 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铅接触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3.1.1 铅接触与血常规的关系
        3.1.2 铅接触与肝功能的关系
        3.1.3 铅接触与尿常规的关系
        3.1.4 铅接触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1.5 铅接触对健康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3.2 血铅水平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3.2.1 血铅水平与血常规的关系
        3.2.2 血铅水平与肝功能的关系
        3.2.3 血铅水平与尿常规的关系
        3.2.4 血铅水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2.5 血铅水平对健康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3.3 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单因素分析
        3.3.2 血铅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血铅水平
    4.2 铅对健康状况的影响
        4.2.1 铅对血常规的影响
        4.2.2 铅对肝功能的影响
        4.2.3 铅对尿常规的影响
        4.2.4 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3 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铅的污染现况及其危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致谢

(10)东莞市固废处理站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风险评估
        1.4.2 Cu污染空间分布
        1.4.3 污染源解析
2.研究区概况及现状调查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水文地质状况
    2.2 场地使用现状和历史
    2.3 相邻场地的现状和历史
    2.4 潜在重金属污染物
    2.5 场地调查
        2.5.1 初步采样
        2.5.2 初步采样检测结果分析
        2.5.3 土壤对照点检测结果
        2.5.4 初步采样检测结果小结
        2.5.5 详细采样
    2.6 土壤重金属检测结果及分析
3.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估
    3.1 土壤重金属污染
    3.2 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
    3.3 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
    3.4 小结
4.场地内Cu的污染分布特征
    4.1 填土层Cu含量空间分布
    4.2 表层Cu含量空间分布
    4.3 中层Cu含量空间分布
    4.4 深层Cu含量空间分布
    4.5 小结
5.场地重金属相关性分析及污染源分析
    5.1 土壤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5.2 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5.3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毒性铅污染土壤清洁高效修复研究进展[J]. 肖龙恒,唐续龙,卢光华,张颖,郭敏,张梅. 工程科学学报, 2022(02)
  • [2]不同改良剂配施对土壤铅有效性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D]. 徐熙.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轶男. 兰州大学, 2021(09)
  • [4]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机理及抗性机制研究[D]. 李丽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5]食物中铅污染认知调查及现状分析[J]. 王新月,姜昆,孙洪明,梁瀚文,黎燕.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0(05)
  • [6]渝西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D]. 贾中民. 西南大学, 2020
  • [7]小麦田块尺度镉砷铅污染及其叶面阻控效应研究[D]. 肖冰.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8]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D]. 孙境蔚. 华侨大学, 2020
  • [9]杭州市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及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 万嘉璐. 苏州大学, 2020(02)
  • [10]东莞市固废处理站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估[D]. 肖大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