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量化软件VPmax在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矢量化软件VPmax在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矢量化软件VPmax在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靖[1](2020)在《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文中提出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水利部更是做出重要批示要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因此,持续、健康的推进农田水利向更智能化、更精准化方向发展,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设施与现代化改造,从水源到田间整体实现水利设施的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事物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上的革新,本次研究通过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完美结合,再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实现灌区渠系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使得灌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更科学的技术支持。我国的灌区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要实现灌区的精细化管理,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对灌区内地地理空间要素实现系统、精准化管理,因此建立灌区空间数据库是非常有必要,以数据库为支撑,来制定灌区用水计划。本次研究基于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数据采集手段移动GIS、无人机、GPS等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本文主要以研究与开发宝鸡峡灌区扶风段用水计划系统为目标,通过构建灌区空间数据库为重点展开如下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首先对灌区用水管理系统进行概念设计。通过概念设计,对灌区用水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了解系统所需基础数据,通过结合“3S”技术开展了灌区基础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用比较先进的采集手段—无人机测量和移动GIS,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2)将采集完成的灌区基础数据如渠系资料、田块信息、农作物信息、灌溉制度等进行入库前的预处理,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3)通过GIS系统构建灌区空间数据库,以Geo Database数据库模型,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对灌区内的地理要素分类编码,实现分层管理,构建的灌区动态数据库为后期设计灌区用水系统提供数据支撑。(4)以典型灌区——宝鸡峡灌区渠扶风段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Arc GIS Engine技术和C#为开发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2为开发工具包、.Net Frame Work4.0框架,对GIS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将整个系统开发设计为用户管理模块、渠系数据管理模块、属性数据管理模块、优化配水模块、数据导出模块、帮助等几个方面。整个系统界面优化、操作简单、系统数据管理完整、性能突出,有较好的移植性和推广性。

谭洵[2](2017)在《倾倒变形斜坡中折断带岩体碎裂结构特征及其抗剪力学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山深切峡谷区,为包括倾倒在内的大量斜坡变形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在有利变形的内外条件下,反倾斜坡中孕育的一系列倾倒变形-破裂迹象使得坡体结构十分复杂,特别是逐渐贯通的折断面或折断带,这样的带状区域是岩土体抗剪力学性能显着降低的位置,因而被看作是潜在的剪切滑移破坏面之一,最终可引发浅层或深层的滑移。可以看出折断带岩体的抗剪力学性质尤为关键,鉴于此,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处反倾斜坡倾倒变形体实例调查,提出了倾倒变形破裂迹象对于坡体的四点意义,即倾倒变形破裂迹象是坡体产生倾倒变形的证据、是划分倾倒程度区间的依据、是岩体质量评价考虑的因素以及可能成为坡体中的潜在剪切滑移界面,并分析了倾倒变形所引起的变形破裂形式的力学机制成因与发育分布,总结了倾倒变形程度分布特征,并从工程地质调查与数值计算的角度探讨了折断带在坡体中可能的分布。根据岩性、成因机制和碎裂结构特征划分了折断带岩体类型,并进行了岩体质量评价。针对脆性折断型折断带碎裂岩体,采用基于图像采集与处理的调查方法与分形分析理论进行了碎裂程度的定量刻画。最后,探讨了适于脆性折断型碎裂岩体的抗剪强度模型。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折断带在倾倒变形斜坡中的分布研究。从工程地质调查与计算两方面入手进行折断带在坡体中的分布研究。倾倒变形迹象在坡体表部与内部的分布是针对倾倒变形的工程地质调查的专门内容。在坡体内部,倾倒引起的变形破裂有六种形式,并以六种破裂形式分布为主要依据总结倾倒变形程度分区。潜在失稳界面的位置在于:倾倒变形破裂极发育位置,岩性及岩体结构前后变化较大的交错地带,不利断层、错动面和软弱夹层发育位置等,倾倒变形程度各分区的界面也趋于判定在这些位置。计算方法上,在节理有限元数值计算中,拉屈服单元发育在坡体中上部的岩层上侧,表明在倾倒变形变形初始阶段拉应力容易首要控制岩板的破坏,提取坡体中拉屈服状态单元坐标进行线性拟合,直线型拟合线倾角与反倾坡体岩板倾角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折断带碎裂岩体结构特征及岩体质量评价研究。岩性软硬不同的岩板倾倒产生结果不同,据此将折断带碎裂岩体划分为脆性折断型、柔性弯曲型和混合型。脆性折断型折断带的主要特点为岩性是弹性、弹-塑性的较硬岩,如灰岩、白云岩、砂岩等,岩板层面倾角发生显着折断突变,岩体中张-剪破裂面(破劈理)发育,并伴有一定的拉开,或者岩体呈块状化碎裂,岩体整体较为破碎松弛。柔性弯曲型折断带的主要特点为岩性为岩性是塑-弹-塑性、弹塑蠕变性的较软岩,如板岩、千枚岩、泥岩等,岩板层面倾角逐渐由陡至缓地发生变化,或者发育“S”型的揉皱弯曲,弯曲带内部岩体有一定糜棱结构化,岩体整体较为软弱。混合型折断带的主要特点是呈现出岩体折断碎裂,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柔性变形,张-剪性破裂面发育但闭合较为紧密,推测该类岩体前期经折断后在上覆岩土体压力下,再度发生压紧压密、结构面闭合胶结,岩体倾倒角度虽大但具有相对前两者较好的整体性。岩体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折断带岩体属于Ⅳ级较差岩体,并用Hoek-Brown法进行了抗剪参数评价。(3)折断带碎裂岩体碎裂程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针对溪洛渡星光三组反倾斜坡PD02中137142m脆性折断带,使用高数位数码相机对碎裂岩体进行图像采集,经矢量化得到其岩体结构面及碎块体分布图,发现碎裂岩体具不同碎裂程度的细部特征:即结构面切割状、碎块状、未完全脱离母体碎块状。并对碎裂块体统计分析得到:碎块体可视粒径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数学期望为4.66cm,标准差为1.62;碎块体可视短轴符合泊松分布,数学期望为2.89cm,标准差为1.70;可视长轴与可视短轴比值符合负指数分布,数学期望为2.03,标准差为0.82。从碎裂块体块度分布与结构面展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前者得到(c)区的分形维数为2.5073,后者得到的平均分形维数为1.85。(4)脆性折断型碎裂岩体的抗剪强度模型研究。星光三组反倾斜坡PD02中137142m脆性折断带(c)区岩体趋于碎块化,是力学性质最低的区域。(c)区呈带状缓倾坡外延展,对坡体稳定性不利,在坡体的变形演变过程中,该区段最有可能的破坏是向坡外剪切滑移。Barton模型等效转化的抗剪力学参数:内摩擦角24°、粘聚力0.77MPa;Hoek-Brown模型等效转化的抗剪力学参数:内摩擦角为26°、粘聚力2.10MPa。

白少云[3](2015)在《Google Earth在境外水电工程规划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基于Google Earth和SRTM数据,采用虚拟像控点定位技术,制作1︰1万地形图。结果表明,Google Earth可满足境外水电工程前期规划方案比选的要求。

皮海琪[4](2011)在《大坝工程的安全监测控制管理》文中指出大坝安全监测是确保大坝安全运行的必要手段。对于不同的建筑物侧重点不同,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可以更准确的反应不同建筑物的特性,对于大型工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主要建筑物种类多、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洞室开挖量大、工程重要,监测项目较多,传统的单项监测方式已经不适合工程特点,针对监测来讲必须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一个具体工程的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影响和所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同,同样的管理方式对不同工程的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影响和所发挥的作用也可能不同。本文试对大坝安全监测管理方式进行探讨,以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深入探讨安全监测的施工管理。

杨艳娜[5](2009)在《西南山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控制与安全施工的迫切需求,作者在隧道岩溶施工涌突水超前预报和灾害预警机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工作和系统的理论研究。论文以西南山区岩溶隧道工程涌突水灾害实例调查分析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调查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为手段,以已发岩溶涌突水灾害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和致灾因素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立足于西南山区特殊地质环境和复杂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下,长大深埋岩溶隧道施工中的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在隧道岩溶施工涌突水灾害预警方法和理论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主要成果如下:(1)以查明西南地区特殊构造和岩溶沉积环境条件下的岩溶发育规律和地下水赋存与运移特征为目的,系统分析和总结了研究区特殊构造控制条件下的地下水循环模式和岩溶蓄水构造类型,建立了较精细的地下水循环空间地质模型;(2)在对西南地区18条既成岩溶隧道已发145个涌突水灾害点资料系统收集(不完全)的基础上,探讨了灾害发生的模式、几率和涌突水量大小等特征与岩溶水系统的关系,结合隧道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查明了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和影响因素,评价了岩溶水环境与隧道工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引入一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了岩溶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建立的过程、方法、风险可接受水平等基本理论,采用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构建了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提出了岩溶涌突水灾害的危险级别及相应危险度的评价标准;(4)在查明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和影响因素基础上,综合考虑岩溶发育强度的影响因素与地下水循环运移条件、隧道工程的埋深等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选取岩石的可溶性、地质构造条件、岩溶地表汇水条件、岩溶水循环运移特征及隧道相对于地下水位的埋深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各评价指标的量化取值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5)利用宏观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地质分析方法,量化分析了各评价指标与灾害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普遍方程,并利用专家经验法、层次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评价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6)建立了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并结合典型已建的圆梁山隧道、家竹箐隧道、中梁山隧道、新大巴山公路隧道和在建的玉蒙线通海隧道,对评价系统进行了完善和提高,形成了修正的评价系统,确保了评价系统的可靠性、适用性;(7)结合隧道施工中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终端控制的灾害控制全过程管理思想,从优化施工支护设计和环境保护与发展出发,提出了相应危险级别的岩溶涌突水防治对策。(8)利用修正的评价系统对乌蒙山1#号隧道进行了岩溶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为确保该隧道的安全施工和岩溶涌突水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汪明清[6](2007)在《水土保持图标准符号库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地图制图学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地图的符号表达是根据符号语言形象化表达现实世界的典型特征。地图符号给予地图极大的影响,它决定着地图内容能否充分表达,决定着地图是否便于阅读和使用,决定着地理信息的传输效果。水土保持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涉及水利、农业、林业等多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水土保持图,各地使用图例、图式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给规划设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以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为背景,以水利部制定的《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为标准,基于ArcGIS平台,开发了一整套完整的水土保持地图符号库,并在实际中成功应用。本文所作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介绍了符号库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水土保持符号的特征及分类。2.详细介绍了ArcGIS环境下地图符号库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论述了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的实现方式。3.针对符号库设计中线状符号改变宽度会出现重合以及断裂的现象进行了改进,对面状符号填充时会出现缝隙的问题进行了解决,采用二次开发解决符号库中一些在ArcGIS中无法实现的复杂符号。文章最后对研究成果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冯永忠[7](2006)在《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分离与效应强度分析》文中提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研究是当前地学界、生态学界和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科学的判断、分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机理和效应强度,对客观评价自然和人文因素各自在生态环境演变中的作用意义重大。本论文以江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通过2002年8月、2003年7月、2004年8月和2005年8月先后4次对江河源区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黄南州、青海湖环湖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沿线等的畜牧业、农业、人口、宗教习俗等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水文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类型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状况的系统调查,结合遥感资料、树木年轮、孢粉、考古文献资料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手段,对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演变因素、演变过程、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程度、效应强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因素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的地质资料,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将自然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即以地球表层系统以外的因素和地球表层系统内部的因素。通过对地球表层内气候、地形、土壤、水等自然因素和农业生产、战争、科技教育、宗教等社会因素的系统分析,建立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体系。2.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分析根据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中有无人类干扰,将其演变过程划分为单一因素作用阶段和双重因素作用阶段;单因素阶段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划分为高原隆升过程和高原形成之后两个阶段。3.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以温度和降水为主的气候因素是江河源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江河源区植被时空演变、土壤形成及演化、水文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演变的作用机理。4.人文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从历史和考古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以战争和战争遏制手段的政治活动、以农作制度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畜牧业生产活动、人类水事活动、公路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该区土壤、植被、冰川冻土、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理。5.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主导因素分离理论及分离模型的构建根据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主导因素分离的整体性、主导因子和易识别原则。系统介绍了波动理论、痕迹学和生

孙可寅[8](2005)在《水电站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的可视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电站输水系统的水力过渡过程是指由于电站机组负荷变化,在水电站输水系统中产生的水击、调压室涌波的过程。水力过渡过程的正确计算对于保证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关于水力过渡过程计算方法方面的研究很多,主要有解析法和图解法,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现在电算法的使用也相当广泛。水电站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的合理计算是水电站设计中的关键,通常,水电站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要进行水工模型试验,对不同的工况进行水力模拟,得出相关数据,在对试验结果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论证。但物理模拟一般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结果数据只用文字、过程线、等值线、二维图表等形式反映出来,缺乏直观效果,也不能体现各物理量的时空动态变化。水电站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也可以通过水力计算,获得相关数据,进行方案论证,水力计算结果通过文字、过程线、等值线、二维图表等形式反映出来,同样缺乏直观效果。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性能的日益提高以及可视化仿真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往不可视的水力过渡过程可视化成为可能。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作者研究开发的水力过渡过程可视化仿真软件的原理与方法,该软件把电算法与计算机图形系统结合起来,对水力过渡过程进行定量、直观、同步地动态仿真;然后对糯扎渡水电站引水、尾水系统进行水击与调压室水面振荡仿真,并通过水工模型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软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力过渡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对提高水电站输水系统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向喜琼[9](2005)在《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生存空间不断向山区扩展,使得近年滑坡等山地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防范和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寻求对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价,从而对其进行更为有效控制和管理的现实途径。本文在这一领域做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体系,完善和修正了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阐明了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目的、任务、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指出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可遵循“评价与管理目标的确定→已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滑坡地质灾害野外调查与监测→区域滑坡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区域滑坡地质灾害管理”这样一个流程。 (2)明确提出了区域(性)滑坡地质灾害的概念,比较了滑坡地质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异同点;指出在进行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管理时既要兼顾单个灾害点,更要从区域上宏观把握;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价结果只能是概略的综合。 (3)全面论述了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认为:评价时应通过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将评价目标分划为子目标,对各子目标分别采用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更好地界定因素指标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孕育发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影响和作用强度在这个范围内的空间分异特征;定性分析方法可作为对定量数学模型必要的补充;危险性评价结果不仅要阐明危险性的高低,更要详细说明引起这些危险性的关键性因素。 (4)提出了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现实途径,即评价可遵循“成因机制分析→亚区划分→敏感因子分析和定性分析推理→数学模型分析→综合评价”这样一个流程,并将这一流程很好地整合到了基于MAPGIS自主开发的“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的GIS系统(GHGIS)”中。 (5)完善和修正了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认为主动运用风险分析,至少会促使地质工作者更深入广泛地思考如何表达滑坡地质灾害固有的不确定性;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以危险性评价为基础的,但风险评价并不能替代危险性评价。 (6)描述了构成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的各个步骤的实现方法以及需当进行的地质方面的考虑,提出了危险性等级的概率表达方法;在无法获得充足的数据的情况下,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受灾体易损性分析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粗略的损失估计,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则宜以定性评价为主;认为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以及风险控制途径的选择不仅是成本/效益的权衡问题,还需要从地质角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7)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因子综合量化乘积法”,并以四川省珙县为例进行了具体应用。基于对珙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的分析,将珙县境内发育的地质灾害分为岩溶塌陷、采矿诱发滑坡、采矿诱发崩塌、采矿诱发塌陷、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滑坡和崩塌等几种类型;采用因子综合量化乘积法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得出的评价结果较符合实际,而且比以加权求和为实质的传统数学模型得出的结果更易于理解。粗略分析了珙县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进而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了区域风险评估。实例研究表明论文提出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管理研究发展。

张利荣,朱安平,吴建斌[10](2004)在《施工企业工程图档信息化处理系统建设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工企业由于投标及竣工图纸整理等需求,对工程图档的信息化处理需求日益凸现。构建的工程图档信息化处理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3大部分组成。系统硬件主配置为工程扫描仪、绘图仪、图形处理工作站等,系统选用CADImage SCAN、Vpmaxpro、AutoCAD2000等工程图档处理、管理软件,并且建立工程图档管理查询体系。系统在投标和竣工图纸整理应用中,使工程图档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应用效果。

二、矢量化软件VPmax在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矢量化软件VPmax在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国内灌区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宝鸡峡灌区用水管理现状
        1.4.2 宝鸡峡灌区空间数据库构建
        1.4.3 宝鸡峡灌区用水计划系统设计
        1.4.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数据采集
    2.1 灌区基础地理数据
    2.2 属性数据
    2.3 技术路线
    2.4 基础数据采集方式
第三章 基础数据预处理
    3.1 专业术语解释
        3.1.1 地理信息系统
        3.1.2 地理信息数据库
        3.1.3 地图投影与坐标系统
        3.1.4 空间分析
    3.2 栅格数据处理(地理配准)
    3.3 地图矢量化-Arc Scan自动矢量化
    3.4 遥感数据处理
    3.5 拓扑关系构建
    3.6 数据处理辅助软件
        3.6.1 奥维互动地图
        3.6.2 Arc GIS10.2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灌区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4.1 典型灌区地理状况
    4.2 空间数据库构建理论基础
    4.3 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4.4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4.4.1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
        4.4.2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内容
    4.5 数据库设计原则
    4.6 空间数据库设计
    4.7 属性数据库设计
    4.8 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联结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区用水计划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
    5.2 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原则
        5.2.1 系统设计思路
        5.2.2 系统设计原则
    5.3 系统开发总体框架设计
    5.4 系统开发平台
        5.4.1 系统开发硬件环境
        5.4.2 系统开发软件环境
    5.5 系统模块设计
        5.5.1 登录界面设计
        5.5.2 地图管理模块
        5.5.3 渠系数据管理模块
        5.5.4 灌区属性数据管理模块
        5.5.5 用水计划生成
        5.5.6 数据导出模块
        5.5.7 帮助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倾倒变形斜坡中折断带岩体碎裂结构特征及其抗剪力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倾倒变形体折断带研究现状
        1.2.2 岩体碎裂结构研究现状
        1.2.3 碎裂岩体抗剪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第2章 潜在失稳折断带在倾倒变形斜坡中的分布研究
    2.1 典型倾倒变形斜坡概况
        2.1.1 溪洛渡星光三组倾倒变形斜坡概况
        2.1.2 米亚罗二古溪倾倒变形斜坡概况
    2.2 倾倒变形破裂迹象对于坡体的意义
    2.3 倾倒变形程度水平向分布特征
        2.3.1 倾倒引起的岩体变形破裂形式
        2.3.2 倾倒变形破裂程度分区
    2.4 潜在失稳折断带发育位置调查与分析方法
        2.4.1 工程地质调查
        2.4.2 试验与计算
第3章 折断带岩体碎裂结构特征分析及岩体质量评价研究
    3.1 折断带碎裂岩体类型、成因及结构面组合
        3.1.1 脆性折断型
        3.1.2 柔性弯曲型
        3.1.3 混合型
    3.2 折断带碎裂岩体岩体质量评价
        3.2.1 倾倒变形岩体质量评价标准
        3.2.2 岩体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
        3.2.3 折断带碎裂岩体的岩体质量评价
    3.3 Hoek-Brown法确定综合抗剪强度指标
第4章 折断带岩体碎裂程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4.1 基于图像采集与处理的倾倒碎裂岩体调查方法
        4.1.1 碎裂岩体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
        4.1.2 脆性折断型碎裂岩体细部特征划分
        4.1.3 碎裂块体块度图像解译与统计分析
    4.2 脆性折断型碎裂岩体分形分析
        4.2.1 碎裂块体块度分布分形分析
        4.2.2 结构面展布分形分析
第5章 脆性折断型碎裂岩体的抗剪强度模型
    5.1 折断带碎裂岩体的剪切破坏
    5.2 碎块石体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
    5.3 适用碎块石体的抗剪强度模型
        5.3.1 Barton模型
        5.3.2 Hoek-Brown模型
        5.3.3 Mohr-Coulomb模型
    5.4 实例计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Google Earth在境外水电工程规划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境外水电项目测绘资料现状分析
2 基于卫星影像数据的测图方法研究
    2.1 软件介绍
    2.2 基于Global Mapper的地形图制作
        2.2.1 虚拟像控点及影像数据准备
        2.2.2 地物绘制
        2.2.3 等高线绘制
        2.2.4 多源数据叠加
3 卫星影像制作地形图的优势

(4)大坝工程的安全监测控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性
    1.2 大坝安全监测管理方式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测管理现状
        1.3.1 国外大坝安全监测及管理现状
        1.3.2 国内大坝安全监测及管理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安全监测管理现状
    2.1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概况
    2.2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测管理现状及特点
        2.2.1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测管理现状
        2.2.2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测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测技术管理方式研究
    3.1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安全监测设施优化研究
    3.2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方式研究
        3.2.1 安全监测系统结构层次优化研究
        3.2.2 系统信息网络优化研究
    3.3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安全监测数据管理研究
        3.3.1 观测资料的误差处理与分析
        3.3.2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处理系统
    3.4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安全监测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研究
        3.4.1 监测数学模型
        3.4.2 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评价方法
        3.4.3 反分析方法
        3.4.4 监控指标拟定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测人事管理方式研究
    4.1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安全监测组织机构形式
    4.2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安全监测人员配制研究
    4.3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安全监测人员综合利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与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西南山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2.2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1.2.3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控制措施研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性研究成果
        1.4.1 主要工作内容
        1.4.2 创新性研究成果
第二章 西南地区岩溶水赋存与运移环境
    2.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1 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及演化史
        2.1.2 区域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与出露特征
        2.1.3 区域地势地貌特征
    2.2 岩溶水的赋存环境
        2.2.1 岩溶介质中地下空间的形成及特性
        2.2.2 岩溶发育规律及控制因素
        2.2.3 岩溶含水岩组划分
    2.3 岩溶水的运移与富集
        2.3.1 岩溶水运移系统特征
        2.3.2 岩溶水循环运移模式
        2.3.3 典型的岩溶水蓄水构造
    2.4 小结
第三章 隧道与岩溶水环境的相互作用效应研究
    3.1 岩溶发育深度及地下水的垂向分带特征
        3.1.1 岩溶基准面问题
        3.1.2 岩溶水循环深度
        3.1.3 新构造运动对岩溶垂向发育深度的影响
        3.1.4 岩溶水垂向分带
    3.2 西南地区已发岩溶涌突水灾害的特征
        3.2.1 灾害的涌突水量特征
        3.2.2 涌突水灾害的物质组成
        3.2.3 涌突水灾害的水量—历时特性
        3.2.4 岩溶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模式
    3.3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条件
        3.3.1 隧道位于常年地下水位之上
        3.3.2 隧道位于常年地下水位之下
    3.4 小结
第四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4.1.1 专家评判法
        4.1.2 数学模型方法
    4.2 灾害风险接受准则和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4.2.1 灾害危险级别的概率化表述
        4.2.2 灾害风险接受准则和等级的确定
        4.2.3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第五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1 概述
        5.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5.1.2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区别于一般地质灾害的特征
        5.1.3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5.3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组建
    5.4 评价指标的量化取值方法及分级标准
        5.4.1 岩石的可溶性
        5.4.2 地质构造条件
        5.4.3 地表汇水条件
        5.4.4 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
        5.4.5 隧道埋深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的建立及模型可靠性验证
    6.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6.1.1 多元统计方法
        6.1.2 AHP 层次分析法
    6.2 评价指标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6.3 评价系统的建立
    6.4 评价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6.5 岩溶涌突水灾害控制措施研究
        6.5.1 灾害防治原则
        6.5.2 灾害控制技术手段
        6.5.3 不同危险级别的岩溶涌突水灾害防治措施
第七章 贵昆线乌蒙山隧道岩溶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
    7.1 隧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7.2 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基本信息的提取
    7.3 隧道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6)水土保持图标准符号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地图符号库设计
    2.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2.2 地图符号概述
    2.3 地图符号库的特点及功能
3 水土保持图标准符号库的设计
    3.1 基于 ArcGIS 的水土保持图标准符号设计
    3.2 基于 Arcobjects 的水土保持标准符号开发
4 系统实现及结果分析
    4.1 水土保持标准符号库的实现
    4.2 水土保持图标准符号库的符号化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7)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分离与效应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热点问题以及热点地区
    1.3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历程
    1.4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研究的进展
    1.5 存在问题及展望
    1.6 研究主要内容
    1.7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1.8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
    2.1 自然资源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
第三章 江河源区区域界定及生态地理区划
    3.1 江河源区区域界定
    3.2 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
    3.3 小结
第四章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因素分析
    4.1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自然因素
    4.2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人为因素
    4.3 结论
第五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及主导因素分析
    5.1 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分析
    5.2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阶段性划分
    5.3 阶段划分
    5.4 结论
第六章 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
    6.1 自然因素江河源区植被区系演变作用机理
    6.2 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水文系统演变作用机理
    6.3 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土壤演变作用机理
    6.4 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生物多样性演变机理
    6.5 结论
第七章 人文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分析
    7.1 江河源区人类活动历史追溯
    7.2 政治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7.3 农业生产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7.4 牧业生产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7.5 道路建设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影响
    7.6 水事活动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影响
    7.7 宗教文化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7.8 结论
第八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分离模型构建
    8.1 分离原则
    8.2 分离的理论
    8.3 分离理论选择
    8.4 分离方法及分离模型
    8.5 分离指标体系
    8.6 分离模型建立
    8.7 结论
第九章 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作用的效应强度分析
    9.1 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演变效应强度分析
    9.2 结果分析
    9.3 人文因素对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效应强度分析
    9.4 结果分析
    9.5 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压力分析
    9.6 结论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水电站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的可视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力过渡过程计算理论的研究进展
    1.2 水电工程可视化仿真理论的研究进展
    1.3 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力过渡过程的研究中的应用思路
    1.4 小结
第二章 工程计算模块的理论和实现方法
    2.1 水击理论与水击计算
    2.2 调压室水力计算理论与方法
    2.3 小结
第三章 可视化模块的理论和实现方法
    3.1 可视化技术
    3.2 二维可视化系统的实现
    3.3 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实现
    3.4 小结
第四章 水力过渡过程可视化仿真系统的实现
    4.1 可视化仿真系统主界面
    4.2 水击可视化仿真
    4.3 调压室水面振荡可视化仿真
    4.4 小结
第五章 水力过渡过程可视化仿真实例
    5.1 糯扎渡水电站输水系统工程简介
    5.2 糯扎渡水电站引水系统水击仿真
    5.3 水击模型试验结果
    5.4 糯扎渡水电站尾水系统调压室涌波仿真
    5.5 调压室涌波模型试验结果
    5.6 可视化仿真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现状
    1.3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研究评述
        1.3.1 研究发展阶段评述
        1.3.2 热点和难点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和成果
        1.5.1 主要工作
        1.5.2 主要成果
2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基本体系
    2.1 基本概念
        2.1.1 滑坡
        2.1.2 滑坡地质灾害
        2.1.3 区域(性)滑坡地质灾害
    2.2 区域性滑坡地质灾害的特点
        2.2.1 滑坡地质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共性
        2.2.2 滑坡地质灾害较之其他自然灾害的特殊性
    2.3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2.4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内容
    2.5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实施步骤
    2.6 小结
3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原理与方法
    3.1 基本概念
        3.1.1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3.1.2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2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理
        3.2.1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假定
        3.2.2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论
        3.2.3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
        3.4.4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分类
    3.3 评价目标子集
    3.4 评价范围与评价单元
        3.4.1 评价范围和工作比例尺
        3.4.2 评价单元形式及其大小
    3.5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野外调查
        3.5.1 野外调查的必要性
        3.5.2 与基础地质调查的区别
        3.5.3 与单体滑坡调查的区别
    3.6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
        3.6.1 概述
        3.6.2 基础数据的组织
        3.6.3 建立综合数据库的步骤
    3.7 评价指标体系
        3.7.1 概述
        3.7.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3.7.3 单体滑坡评价指标
        3.7.4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3.7.5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7.6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3.8 评价数据提取与处理
        3.8.1 问题的提出
        3.8.2 因素指标数据的提取
        3.8.3 因子状态空间分划与打分
        3.8.4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3.9 评价模型与方法
        3.9.1 概述
        3.9.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3.9.3 信息量法
        3.9.4 信息权法
        3.9.5 模糊综合评判
        3.9.6 多元统计方法
        3.9.7 敏感因子模型
        3.9.8 定性分析推理
        3.9.9 关于评价模型和方法的讨论
    3.10 评价结果解释与表达
        3.10.1 评价结果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
        3.10.2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表达
    3.11 小结
4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4.1 概述
    4.2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4.2.1 基本概念
        4.2.2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内容
        4.2.3 单体滑坡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步骤
        4.2.4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4.3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4.3.1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4.3.2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受灾体易损性分析
        4.3.3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4.4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4.4.1 概述
        4.4.2 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4.4.3 风险控制的基本途径
        4.4.4 风险控制途径的选择
    4.5 小结
5 四川省琪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分析
    5.1 概述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项目背景
        5.1.3 野外调查实施情况
    5.2 自然环境背景
        5.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5.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5.2.3 地形地貌
        5.2.4 气象水文
        5.2.5 地层岩性
        5.2.6 地质构造
        5.2.7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5.3 珙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
        5.3.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5.3.2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5.3.3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5.3.4 地质灾害共生组合特征
    5.4 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4.1 概述
        5.4.2 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5.4.3 评价目标子集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
        5.4.4 评价数据提取
        5.4.5 数学模型方法评价
        5.4.6 定性分析推理
        5.4.7 评价结果评述
    5.6 珙县地质灾害风险分析
    5.7 珙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矢量化软件VPmax在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D]. 杨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2]倾倒变形斜坡中折断带岩体碎裂结构特征及其抗剪力学性质研究[D]. 谭洵.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3]Google Earth在境外水电工程规划中的应用[J]. 白少云. 地理空间信息, 2015(03)
  • [4]大坝工程的安全监测控制管理[D]. 皮海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4)
  • [5]西南山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D]. 杨艳娜.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1)
  • [6]水土保持图标准符号库的设计与实现[D]. 汪明清.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7]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分离与效应强度分析[D]. 冯永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8]水电站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的可视化仿真研究[D]. 孙可寅. 天津大学, 2005(07)
  • [9]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D]. 向喜琼. 成都理工大学, 2005(07)
  • [10]施工企业工程图档信息化处理系统建设实践[J]. 张利荣,朱安平,吴建斌. 人民长江, 2004(05)

标签:;  ;  ;  

矢量化软件VPmax在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