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

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

一、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爱荣,蒋素文,石小军,朱德东,何哲耘,陈凯,朱陈倩,张露侃,胡耀仁[1](2021)在《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免疫耐受期(IT)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就诊的273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的IT期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肝脏病理学改变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肝组织学≥炎症分级2级(G2)、≥纤维化分期2期(S2)及肝组织学明显异常(≥ G2和/或≥ S2)者分别为43例(15.75%)、30例(10.99%)及55例(20.15%)。17.95%患者存在肝脂肪变,98.17%肝组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染色阳性,而肝组织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染色阳性仅为79.49%。不同性别组肝组织病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BsAg不同染色程度间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肝组织HBcAg不同染色程度间G和S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肝组织病理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负相关)、HBeAg水平(负相关)、年龄(正相关)等;但≤ 30岁组与 > 30岁组、≤ 40岁组与 > 40岁组的肝组织G和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诊断模型肝脏炎症和纤维化5项指数(LIF-5)的判断价值优于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计数比率指数(APRI)及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但三者判断肝组病理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均不高(<0.8),只有LIF-5判断≥ G2、≥ G2和/或≥ S2的特异度在80%以上。结论约20%的IT期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明显肝组织炎症活动或纤维化进展,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和HBeAg水平与其严重程度负相关,诊断模型或多数临床指标对该类人群的评估价值均不高。

林芳芳[2](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水平的分布特点及CHB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以期为CHB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2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运用新型双抗原夹心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抗-HBc水平,通过统计学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抗-HBc定量水平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220例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胆湿热证81例、肝郁脾虚证88例、肝肾阴虚证17例、脾肾阳虚证16例、瘀血阻络证18例。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为主要的中医证型,分别占40.00%、36.82%。2.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血清ALT、AST、HBs Ag、HBV DNA水平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3.598,P<0.001),其中除了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392),其他两两证型比较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464,P<0.001),两两证型比较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抗-HBc定量水平依次是:瘀血阻络证>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P=0.009)、瘀血阻络证(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CHB患者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ALT水平(r=0.388,P<0.001)、AST水平(r=0.410,P<0.001)呈正相关关系;与血清HBs Ag水平(P=0.453>0.05)、HBV DNA水平(P=0.289>0.05)的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125,P=0.001),且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与抗-HBc定量水平成正相关(r=0.290,P<0.001)。不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0.05)。结论:1.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ALT、AST、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正相关,揭示抗-HBc定量水平可能是反映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2.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的抗-HBc定量、ALT、AST、HBs Ag、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分布均存在差异,提示结合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可能更有利于CHB病情及预后的准确评估,更有助于CHB的精准治疗。

李嫒[3](2021)在《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临床依据。2.探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从而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3.探索影响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可能因素,为预测抗病毒治疗疗效提供依据。方法:1.纳入2019年12月-2020年7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144例,根据HBeAg状态将患者分为两个研究部分,分别为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90例,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54例,每个研究部分中再根据肝功能是否异常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ETV或TDF抗病毒治疗,对比观察每个研究部分中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抗病毒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组间比较。2.纳入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研究组,即2019年12月-2020年7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96例,根据HBeAg状态将患者分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组69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组27例,分析基线HBsAg、HBV pgRNA与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36周后病毒学应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90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过程中,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组(研究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对照组)的病毒学应答率在各观察时点分别为:第12周98.6%和95.2%,第24周100%和100%,第36周100%和100%,第48周100%和100%,各观察时点两组病毒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1年随访时间内均无HBsAg血清学转化、病毒学突破的发生。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不良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2、54例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时间内,随访时间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研究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对照组)于各观察点的HBV DNA(lg IU/ml)均数分别为:第12周4.03和3.13,第24周3.70和2.35,第36周3.11和1.77,各观察点两组比较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周时,研究组血清HBV DNA较基线下降4lg IU/ml。研究组和对照组各观察点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第12周7.4%和44.4%,第24周11.1%和55.6%,第36周25.9%和74.1%,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病毒36周过程中,研究组未发生血清HBeAg转换,对照组血清HBeAg转换率为3.70%。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不良事件及药物副反应。3、在96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中,两组基线血清HBsAg及HBV pgRN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HBV pgRNA及HBsAg基线水平显着低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基线pgRNA与病毒学应答(36周)(rs=-0.654)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基线HBsAg间具有显着相关性(rs=-0.676)。结论:1、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患者抗病毒治疗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病毒学疗效。2、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免疫耐受期)短期内抗病毒治疗疗效欠佳,但抗病毒治疗可使该类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但是否可以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风险需要进一步探讨。3、HBsAg或pgRNA基线水平越低,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越易发生病毒学应答。

詹若愚[4](2021)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资料并汇总分析,观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进展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探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可能代表的病情进展和预后,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HBV感染提供体质病理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收集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第九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病程分为HBV携带组(96例)、慢乙肝组(106例)、乙肝肝硬化组(58例)、乙肝肝癌组(41例),比较首诊时四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3.49:1。(2)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39.71±13.92)岁。≤40岁有159例,占52.82%;41~59岁有115例,占38.21%;≥60岁有27例,占8.97%。(3)HBV携带组的平均年龄为(31.06±10.83)岁,慢乙肝组的平均年龄为(35.58±10.11)岁,乙肝肝硬化组的平均年龄为(51.07±10.67)岁,乙肝肝癌组的平均年龄为(54.39±10.37)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4)HBV携带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73.96%)、气虚质(8.33%)、气郁质(6.25%),慢乙肝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27.36%)、平和质(16.98%)、阳虚质(16.04%)、气郁质(13.21%),乙肝肝硬化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29.31%)、湿热质(15.52%)、平和质(15.52%),乙肝肝癌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34.15%)、气虚质(12.20%)、湿热质(12.20%)。不同病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男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6)不同性别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阳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乙肝肝癌组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青中年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湿热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HBV感染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HBV。(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进展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3)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辨识体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张旭[5](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汪士豪[6](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通过分析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肝脏生化指标、HBV-DNA、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以及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关系,探索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及各项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为CHB患者的中医辨证以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9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的941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来检测,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肝脏病理以及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的关系。3.结果本次研究纳入941例CHB患者。(1)分析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载量水平的关系: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五种证型之间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133.65±97.45),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68.88±50.02),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TBiL水平最高(21.94±14.94),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水平最高(7.17±0.88),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s=0.660,P<0.001),说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呈现出加重的趋势。(3)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病例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轻,分布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阻络证炎症坏死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最重,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中医证型关系:肝组织中的HBsAg检出率为89.9%,不同证型的HBsAg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中的HBcAg检出率为39.9%,不同证型的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内结证检出率最高(54.7%),肝郁脾虚证检出率最低(34.6%),两种证型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肝脏病理关系:分析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与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关系,经卡方检验发现(χ2=7.631,P=0.006<0.05),说明HBcAg检出率与不同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3-G4阳性表达率更高;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与CHB纤维化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4.结论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和HBV-DNA水平、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医辨证时将患者相关西医检测指标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相结合对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帮助,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杨鑫[7](2021)在《熊去氧胆酸对血清HBV DNA阴性肝功能异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LR3、NF-kB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导致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acid)analogs,NAs]类药物通过抑制HBV逆转录酶作用,抑制病毒的复制,但是,一部分患者即使很好地控制了病毒复制,仍反复出现肝损伤,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这种肝损伤可能与自身免疫激活有关。近年来发现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修复肝功能,但是作用机制不清楚。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TLR3)是病毒感染的关键传感器,是病毒引发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媒介,通过TRIF发出信号,激活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 kB,NF-kB)诱发炎症反应。预计熊去氧胆酸可能会调节TLR3/NF-kB通路,从而引起免疫损伤。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转阴后转氨酶异常的修复效果,并基于肝组织TLR3、NF-kB表达情况,讨论UDCA治疗CHB患者HBV DNA转阴后转氨酶异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首次接受NAs类药物规范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转阴(<2.0E+1 IU/m L)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根据转氨酶水平分为以下两组:HBV DNA转阴后血清转氨酶正常组(对照组),HBV DNA转阴后血清转氨酶异常应用UDCA治疗组(实验组),共纳入患者28例,其中对照组9例,实验组19例。两组患者基础数据:年龄、性别、血清HBe Ag、饮酒、血脂、自身抗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纳入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活检检查,肝穿刺提取的肝组织固定在甲醛溶液中,然后石蜡包埋,并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银染色技术分别测定肝组织TLR3及NF-kB表达情况、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及病毒学参数(肝功能及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1.CHB患者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后,血清转氨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4个月后实验组ALT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65),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AST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8),且后期未见反弹趋势。治疗期间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事件。2.两组患者肝组织中NF-kB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其表达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呈正相关(P=0.045)。3.两组患者肝组织中TLR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且其表达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881);但TLR3表达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0.033)。结论1.熊去氧胆酸通过下调肝组织NF-kB表达修复肝功能,与TLR3表达无相关性。2.肝组织TLR3的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何丹青[8](2021)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HBV感染后有30%的患者会出现肝损害导致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晚期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早期并准确评估HF程度,可以指导临床有效用药使HF甚至早期肝硬化逆转。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超声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 wave elastrography,2D-SWE)以及实验室基于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wave-number domai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W-Ac)在体诊断HF分期的价值,并对二者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W-Ac诊断HF的潜能。第二部分旨在探讨利用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HBV相关肝病治疗的住院患者64例为HF组,且住院期间行肝脏穿刺活检,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2~69,平均年龄(42.10±11.58)岁。其中METAVIR病理学显示F1 23例,F2 16例,F3 15例,F410例,进一步分为F1+F2为肝纤维化组,F3+F4为肝硬化组。另选30例F0为正常对照组。于肝穿刺前先采用法国Surpersonic Imagine公司的Aixplorer型Shear Wave TM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选择SC6-1凸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6 MHz,于肝包膜下缘1~2cm测量杨氏弹性模量值。同时使用VINNO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4-12L线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0MHz,成像深度6cm,焦点设在3cm处,能够输出所有患者的射频(post-beamforming radio frequency,PRF)数据。然后采集PRF数据;根据PRF数据采集点定位,超声检查后2小时内行肝脏穿刺活检。超声选择肝组织近场回声作为参考信号,以其远场肝脏为感兴趣区域,计算肝组织的W-Ac值。将2D-SWE测值及PRF数据W-Ac数值与肝组织活检METAVIR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两者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二者诊断效能。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并接受恩替卡韦治疗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9(43.10±11.48)岁,平均BMI(24.07±3.38)kg/m2。HBV相关肝病的病程6.8年(6~15年)。同时选取同期未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性别、年龄、BMI等相匹配的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保肝和基础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0.5 mg,1次/d,治疗48周为实验终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变化,并分析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HF程度进展(F0-F4期),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随之升高。2.正常对照组的整体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明显低于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各组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HF不同病理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867,P<0.001;r=0.796,P<0.001)。4.2D-SWE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AUC)为0.960,截断值为0.12253时,敏感性为0.806,特异性为0.930。W-Ac技术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90,截断值为0.12212时,敏感性为0.706,特异性为0.830。2D-SWE与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2D-SWE诊断HF的诊断效能高于W-Ac,且HF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大于HF分期和W-Ac之间的相关性。5.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CHB48周后,两组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杨氏弹性模量值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两组间比较研究组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水平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0、0.48、0.38、0.51,P均<0.05)。结论:1.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2D-SWE技术可用于诊断HF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2.PRF是实验室在体实验的一种新方法,即波数域衰减系数测量法。W-Ac值诊断HF各组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在临床实践中,W-Ac具有在体无创诊断HF的诊断潜能。3.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与HF的METAVIR病理分期有显着相关性,但是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的诊断效能优于W-Ac。4.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施梅姐[9](2020)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中间环节,若不及时阻断,可进一步进展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肝癌,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危及生命。因此,阻断逆转肝纤维化、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防治目标之一。但肝纤维化的治疗当前仍然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难点问题。目前,现代医学研究的各类特异性的抗纤维化药物制剂绝大多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即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具有强力抗病毒作用和低耐药的特点,但其存在HBe Ag转换率低的缺点,并且即使抗病毒治疗后仍有相当部分的病人存在肝纤维化进展。因此,如何阻止肝纤维化进展、提高HBe Ag转换率是当前乙肝肝纤维化治疗的难点问题。而大量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无副作用,其疗效及优势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诸多研究者针对中医药抗乙肝肝纤维化展开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尽管临床上乙肝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不统一,但是纵观近十年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文献资料,疏肝健脾活血法越来越得到众医家、学者的认可。本人所在科室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亦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抗病毒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肝纤维化疗效、提高HBe Ag转换率,但缺乏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目的:本课题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法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运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提供用药参考。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值等指标变化的影响,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运用用提供客观依据。第三部分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前面研究总结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进行研究,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以期为后续研究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为检索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9月的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建立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研究数据库,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第二部分: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乙肝肝纤维化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观察,其中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收集疗程至少144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肝脏硬度值、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HBe Ag转换率等指标的不同影响,客观评价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抗病毒疗效。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筛选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检索Gene Cards、OMIM、Pharm Gkb三个数据库,收集整理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基因,然后运用Venn2.1在线工具绘制药物-疾病靶点的Venn图,获得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然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8.1软件绘制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以及筛选核心基因。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关键靶点与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文献数据挖掘研究初步检索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相关文献257篇,根据标题初筛合格的文献97篇,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内容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不合格文献后得到最终纳入合格文献48篇,涉及在乙肝肝纤维化治疗涉及处方48首、中药96味,总用药频次为537次,涉及中药种类17种。居前四位的药物种类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累计频率达88.3%。疏肝健脾活血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其中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进一步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后得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包括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鳖甲、茯苓、赤芍、当归、枳壳、郁金等,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其中理气药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最常见的配伍组合包括柴胡与白芍、丹参相伍,柴胡与白术、白芍相伍,柴胡与黄芪、丹参相伍等,柴胡与白芍是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最常见的药对。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初筛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初始治疗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898例,二次筛选后共纳入385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44周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其中完成治疗前后二次肝脏病理学评价患者共81例,完成治疗前后Fibro Scan检测的共83例,完成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共114例。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使两组具有可比性,结果纳入病理疗效分析44例,纳入血清肝纤维指标疗效分析102例,纳入肝脏硬度值疗效分析66例。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疗效评估方面,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的肝纤维化逆转率明显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95.5%vs 18.2%,P<0.001)。在肝纤维化进展方面,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肝纤维化进展,而对照组仍有50%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进展。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疗效评估方面,对照组的透明质酸(HA)水平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40.9 vs 46.6,P=0.744),而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55.2 vs 41.4,P=0.003),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在Fibro Scan肝脏硬度值疗效评估方面,两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LSM值较治疗前下降的差值更大,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142)。为进一步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选取70例ALT<2ULN的HBe Ag阳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逐年上升,但治疗组的HBe Ag转换率增加趋势高于对照组,治疗组48周、96周、144周的HBe Ag转换率分别为17.1%、26.5%、28.6%,高于对照组的2.9%、12.9%、10.3%;其中两组在48周时的HBe Ag转换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以上文献与临床研究共同发现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为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收集这五味核心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进一步获取乙肝肝纤维化的疾病靶点。结果共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与乙肝肝纤维化疾病的交互靶点基因共有205个。PPI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在于AKT1、TP53、CDK1、CCNA2、CCNB1、TOP2A、BIRC5、VEGFA、EGFR、CASP3等核心基因。GO分析发现6个最相关的生物过程,包括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促进DNA转录、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7个最相关的细胞成分,涉及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细胞膜的组成部分、胞外体、细胞质、细胞核仁等;9个最相关的分子功能,包括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转录因子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血红素结合、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近端区、DNA结合、染色质结合、锌离子结合、ATP结合。KEGG分析发现最相关的前10条通路分别是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信号通路。结论:文献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存在一定的配伍规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疏肝健脾活血法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中药治疗可协同提高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但仍需下一步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核心药物能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多种生物过程、多条信号通路参与抗纤维化的过程,其主要作用于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等多组分,通过调控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染色质结合、ATP结合等分子功能,调控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参与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下一步开展深入的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张先姚,张国梁,侯勇,施美,李梦梦,王姣[10](2020)在《41例肝功能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肝功能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结果与临床指标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41例肝功能正常的HBeAg阴性CHB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取肝功能、HBsAg及HBV DNA检测,并对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41例肝功能正常的HBeAg阴性CHB患者中,年龄与血清 HBsAg呈负相关关系(P<0.05);肝组织炎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按照炎症分级分组比较:炎症程度<G2与炎症程度≥G2比较,随着HBV DNA水平的上升,肝组织炎症有加重的趋势;组间年龄、血清HBsAg、HBV 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纤维化分期分组比较:纤维化分期<S2与纤维化分期≥S2比较,组间年龄、血清HBsAg、HBV 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肝功能正常的HBeAg阴性CHB患者需及早进行肝组织穿刺活检术明确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情况,进一步评估病情明确治疗方案,对防治CHB的疾病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6.1 肝功能检测
        6.2 血清HBVM检测
        6.3 血清HBV DNA水平检测
        6.4 肝穿刺活检
        6.5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检测
    7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连续型变量的统计描述
        1.2 不同中医证型分布
        1.3 不同中医证型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2 中医证型与血清ALT、AST水平的关系
    3 中医证型与血清HBs Ag、HBV DNA水平的关系
    4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5 中医证型与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
    6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1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6.2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
讨论
    1 中医对CHB的研究概况
        1.1 CHB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认识
        1.2 CHB中医证型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
    2 抗-HBc的研究现状
        2.1 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HBs Ag、HBV DNA水平的关系
        2.2 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ALT、AST水平的关系
        2.3 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2.4 抗-HBc定量水平与CHB临床转归及预后关系研究
    3 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现代学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估
        1.6 检测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与基线特征
        2.2 病毒学应答率
        2.3 血清学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
        2.4 不良事件及药物副反应发生率
第二部分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免疫耐受期)的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估
        1.6 检测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与基线特征
        2.2 HBV DNA与病毒学应答率
        2.3 血清学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率
        2.4 不良事件及药物相关副反应发生率
第三部分 探索影响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疗效的可能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相关定义
        1.5 检测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功能正常、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学对肝脏病变的认识
    2 古代中医学对体质的论述和研究
    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1.5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
        2.2 HBV携带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3 慢乙肝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5 乙肝肝硬化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6 乙肝肝癌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7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附图1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正面)
附图2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背面)
文献综述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3 慢性HBV感染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文献来源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文献质量评估
        1.4.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2.1 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结局指标
        2.2.4 中药使用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3.1 改良Jadad评分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1.1 文献质量
        1.2 异质性分析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6 中药抗HBV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4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5 肝组织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6 统计学分析
    7 结果
        7.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7.2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及HBV-DNA水平的关系
        7.3 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7.4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
        7.5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7.6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关系
第二部分 讨论
    1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及HBV-DNA的关系
    2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4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1.个人简介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熊去氧胆酸对血清HBV DNA阴性肝功能异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LR3、NF-kB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oll样受体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的免疫损伤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HF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患者血清学检查指标诊断HF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评估HF
        2.3 超声检查诊断HF
        2.4 组织声学参数测量技术
    3 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诊断HF分期应用价值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病理学评估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对照组和HF组杨氏弹性模量织及W-Ac参数值比较
        3.3 正常对照组和HF各组之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比较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与各组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
        3.5 2D-SWE与 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
    4 讨论
        4.1 2D-SWE技术及W-Ac技术诊断HF的理论基础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说明
        4.3 各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分析
        4.4 各组W-Ac值比较分析
        4.5 杨氏弹性模量值和W-Ac与 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4.6 W-Ac及2D-SWE诊断HF的效能比较
        4.7 W-Ac方法的优缺点
    5 结论
        5.1 全文研究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D-SWE评价恩替卡韦治疗CHB疗效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血清学指标监测方法
        2.4 2D-SWE监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3.3 对照组和研究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血清学指标及2-SWE随访EVT治疗后效果的理论基础
        4.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4.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学及组织学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三、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诊断技术
        四、乙肝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现状
        五、展望与体会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
        二、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四、展望
    第三节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概况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概况
    第四节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运用现状
        一、频数分析技术
        二、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三、聚类分析技术
        四、复杂网络分析技术
        五、贝叶斯网络
        六、因子分析技术
    第五节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运用的研究进展
        一、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三、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纳入标准
        (三)文献排除标准
        (四)文献检索策略
        (五)资料提取
        (六)数据预处理
        (七)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数分布
        (二)药物种类频数及频数分布
        (三)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
        (四)基于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常用药物配伍规律
    三、讨论
第三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方案
    五、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纤维化疗效分析
        (三)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四) 安全性分析
    六、讨论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一、研究概要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潜在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
        (二)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筛选
        (三)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PPI网络的构建及核心基因的筛选
        (四)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四、讨论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41例肝功能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
    2 实验室检测和肝活检
    3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一般资料
    2 血清HBsAg、HBV DNA、年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
    3 血清 HBsAg、HBV DNA、年龄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关系
    4 血清 HBsAg、HBV DNA、年龄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讨 论

四、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病理分析[J]. 胡爱荣,蒋素文,石小军,朱德东,何哲耘,陈凯,朱陈倩,张露侃,胡耀仁.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0)
  • [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林芳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研究[D]. 李嫒. 南昌大学, 2021(01)
  • [4]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詹若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D]. 汪士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熊去氧胆酸对血清HBV DNA阴性肝功能异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LR3、NF-kB表达水平的影响[D]. 杨鑫.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D]. 何丹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D]. 施梅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41例肝功能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 张先姚,张国梁,侯勇,施美,李梦梦,王姣.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08)

标签:;  ;  ;  ;  ;  

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