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教育体制改革的几个新趋势

当代国际教育体制改革的几个新趋势

一、当代国际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新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研究说明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王东鹏[2](2014)在《基于建筑教育理念下的建筑馆设计 ——以长安大学建筑馆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这样大规模的扩张发展,许多高校都不得不加建、改扩建教学楼。建筑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而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学科,21世纪的建筑学发展更是关注生态、节能、人性化的设计。教育建筑的形式做了相应的调整,怎样的建筑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面对这样的形势,作为培养建筑设计人才的建筑学院其建筑形式应该体现其建筑教育理念,建筑学科的学生最初接触的建筑空间教育是他们的学习环境,因此建筑馆的改造建设承载着影响一代代建筑学科学生的重任。本文通过对世界领域内建筑教育理念发展趋势的分析,基于对国内外各个时期着名建筑院校建筑馆设计的调研与分析,归纳总结出建筑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就建筑馆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提出基于特定环境与限定条件下的建筑馆设计的要点,以期对该类型建筑的设计实践进行指导。通过这次研究,掌握国内外各个时期建筑馆设计特点并进行有效的分类与分析,积累该类型建筑的基本资料;同时,本研究重在结合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有利于该类型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深入与拓展。

李平[3](2012)在《现实关怀:教育政策研究取向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状况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元研究的视角,以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作为专题,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政策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从数量变化、研究领域、基本问题和主流观点、研究视野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认为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存在如下四个特征: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始终坚持对重大政策的研究、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始终保持对社会变革的呼应、教育体制改革研究日益受各级各类教育和学科领域的关注、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的研究视野日益开阔。本研究对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国家始终重视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的困扰、社会变革不断推进、学术环境。本研究对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状况的分析旨在以管窥豹的反映出教育政策研究的状况,揭示教育政策研究发展的特征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而论证教育政策研究的“现实关怀”取向。

钟洪[4](1989)在《当代国际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新趋势》文中研究指明 一、教育结构整体化趋势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全面和重点相结合是当前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全面是指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在改革;从教育结构、学制、课程、教材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在改革;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受到终身教育,教育事业必须全面适应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重点是指抓质量、

二、当代国际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新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国际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基于建筑教育理念下的建筑馆设计 ——以长安大学建筑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2.1 教育建筑
        1.2.2 建筑馆建筑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际应用价值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读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归纳分析法
        1.5.4 实证分析法
    1.6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国外高校建筑教育与建筑馆发展趋势
    2.1 早期——“学院派”建筑教育理念与建筑馆设计
        2.1.1 “学院派”建筑教育理念
        2.1.2 巴黎美术学院
        2.1.3 “学院派”建筑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
    2.2 中期——“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与建筑馆设计
        2.2.1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
        2.2.2 德国包豪斯校舍
        2.2.3 “包豪斯”吹响变革的号角
    2.3 晚期——“学院派”+“现代主义”混合建筑教育理念与建筑馆设计
        2.3.1 “学院派”与“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
        2.3.2 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克朗楼
        2.3.3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的发展
    2.4 当代——多元化时代的选择与建筑馆设计
        2.4.1 多元化时代的选择
        2.4.2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阿洛诺夫设计艺术中心
        2.4.3 多元化的新时期
    2.5 小结
第三章 国内高校建筑教育与建筑馆发展趋势
    3.1 国内建筑教育发展
        3.1.1 从古代建筑营造说起
        3.1.2 国外建筑教育理念对我国的影晌
        3.1.3 新中国建筑教育发展
        3.1.4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建筑教育状况
    3.2 国内建筑馆的调研分析
        3.2.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馆
        3.2.2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馆
    3.3 国内建筑馆教育理念比较分析
        3.3.1 “学院派”建筑教育理念为主导
        3.3.2 一支独秀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
        3.3.3 “学院派”建筑教育理念浓重影响下各校的探索
        3.3.4 多元化时代建筑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发展
    3.4 小结
第四章 建筑馆设计本体特征研究
    4.1 空间构成方式
        4.1.1 主要内部空间构成
        4.1.2 外部空间的构成
    4.2 空间组织方式
        4.2.1 线型空间组合形态
        4.2.2 室内中庭式及室内街空间组合形态
        4.2.3 庭院型空间组合形态
        4.2.4 集中型空间组合形态
        4.2.5 动态型空间组合形态
        4.2.6 综合型空间组合形态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建筑教育的建筑馆设计原则与方法
    5.1 建筑教育发展模式及其对建筑馆设计的影响
        5.1.1 强调“人”在受教育中的主动性对教学空间的影响
        5.1.2 注重教学环境对学生的陶冶
        5.1.3 学科发展促使原有建筑馆进行改造
    5.2 建筑馆内部空间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5.2.1 建筑馆内部空间设计的原则
        5.2.2 建筑馆内部空间设计的方法
    5.3 建筑馆外部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
        5.3.1 建筑馆的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5.3.2 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及方法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建筑教育的建筑馆设计实例研究
    6.1 背景及现状分析
        6.1.1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简介
        6.1.2 现状分析研究
    6.2 基于建筑教育模式的设计实践
        6.2.1 基本功能空间组成
        6.2.2 建筑馆功能分区组织
        6.2.3 建筑馆公共空间组织
        6.2.4 建筑馆外部空间及形象设计
    6.3 建筑馆设计图纸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重视交流空间的塑造
    2. 集群化
    3. 多元化、差异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现实关怀:教育政策研究取向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状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题选择
        (一) 对教育政策研究发展状况的关注
        (二) 对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发展状况的关注
        (三) 对元研究视角的关注
    二、文献综述
        (一) 有关教育政策研究发展状况的研究
        (二) 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发展状况的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 为什么选择期刊
        (二) 为什么选择核心期刊
        (三) 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研究方法
        (一) 元研究
        (二) 专题研究
        (三) 内容分析法
        (四) 研究方法之间的配合
第二章 统计结果
    一、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发展状况统计结果的呈现
    二、9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发展状况统计结果的呈现
    三、新世纪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发展状况统计结果的呈现
第三章 特征分析
    一、始终坚持对重大政策的研究
    二、始终保持对社会变革的呼应
    三、日益受各级各类教育和学科领域的关注
    四、研究视野日益开阔
第四章 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家始终重视教育体制改革
    二 、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的困扰
    三、社会变革不断推进
    四、学术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当代国际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新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建筑教育理念下的建筑馆设计 ——以长安大学建筑馆为例[D]. 王东鹏. 长安大学, 2014(03)
  • [3]现实关怀:教育政策研究取向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状况为例[D]. 李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4]当代国际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新趋势[J]. 钟洪. 思想政治课教学, 1989(01)

标签:;  ;  ;  ;  ;  

当代国际教育体制改革的几个新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