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推广

夏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推广

一、夏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与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吴玥[1](2020)在《高产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鉴定、评价与应用》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长年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目前黑龙江省的玉米品种存在籽粒含水率高的问题,生产实际中,玉米籽粒含水率过高会使得玉米机械粒收时籽粒破碎率较大,极大的影响机械粒收的质量,降低生产效益。选择适宜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对黑龙江省玉米机械粒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产宜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不能仅从产量这个单一指标进行评价,而是要求对多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此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新推广的3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与机械粒收相关的品种特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指标,利用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不仅探讨了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而且对筛选出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有一定的意义。筛选出4个宜机收的玉米品种,进行进一步的大田特性鉴定、机收质量评价及综合评价,并计算增收效益,为当地品种推广及经济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创新性的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是一种科学公正的玉米品种综合评价方法。DTOPSIS法是一种通过对各个性状指标统一度量,解决玉米多性状间的不同评价度和目标间的矛盾性问题,全面客观地评价玉米品种优劣的方法。熵权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系统,按照各指标数值赋予权重,有效规避主观因素的赋权方法。采用熵权法赋予指标不同权重,有效规避了个人因素对试验结果造成的主观影响。将熵权法和DTOPSIS法结合起来,综合多方面指标,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排序及筛选,比单一的产量评价更为科学合理。(2)列入评价体系的36个玉米品种综合排序后,结果排序前四位的玉米品种依次为:丰垦139、德美亚3号、瑞福尔1号、天和2号。列入评价体系的指标有产量、农艺性状(单穗粒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品质性状(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含水率(籽粒、穗轴)、抗倒性(茎秆抗折断力)共11个指标,采用熵权法赋予指标不同权重,利用DTOPSIS法计算出各品种与理想解的关联度,根据4)值大小对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新推广的36个玉米品种进行排序。(3)将筛选出的四个玉米品种列入评价体系,结果排序依次为:瑞福尔1号、丰垦139、天和2号、德美亚3号。列入评价体系的指标有产量、农艺性状(穗长、穗粗)、品质性状(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含水率(籽粒、穗轴)、抗倒性(茎秆抗折断力)、机收质量(籽粒破碎率、杂质率、损失率)共12个指标,采用熵权法赋予指标不同权重,利用DTOPSIS法计算出各品种与理想解的关联度,根据4)值大小进行排序。(4)筛选出的4个玉米品种在宜机收玉米特性的大田鉴定试验中表现出生理特性的差异,其中瑞福尔1号在产量、秃尖长、蛋白质含量上表现最佳,是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瑞福尔1号的籽粒含水率最低,且生理成熟后期脱水速率较快,机收破碎率低,是适宜机械收获的玉米品种。丰垦139在穗长、油脂含量上表现最佳;在籽粒含水率、穗轴机械强度及茎秆抗折断力等方面都处于中间水平,机收质量中等。天和2号的秃尖长最长,穗轴含水率及籽粒含水率最高,机收破碎率最高,但其茎秆抗折断力最大,田间损失率较低。德美亚3号在产量、穗长、穗粗、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茎秆抗折断力等方面表现在四个品种中均为最差,但其在穗轴抗折断力上表现最好,且籽粒含水率低于天和2号。(5)筛选出的4个玉米品种在机收质量上有一定差异,4个玉米品种机收破碎率在6.22%—7.90%,机收破碎率在8%以下,达到了粮食烘干收储企业收粮标准。损失率范围为1.30%—1.49%,满足损失率低于5%的国家标准。杂质率范围为1.40—1.95%,满足杂质率低于3%的国家标准。其中瑞福尔1号籽粒破碎率及杂质率最低,田间损失率位于第二位;天和2号籽粒破碎率最高、杂质率最高、田间损失率最低;丰垦139籽粒破碎率、杂质率、田间损失率均位于第三位;德美亚3号的籽粒破碎率及杂质率位于第二位,田间损失率最高。(6)玉米采用机械粒收的方式比人工收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不仅影响机械收获的质量,更影响玉米的收购价格。在2019年大田鉴定试验中,瑞福尔1号、丰垦139、天和2号、德美亚3号分别增加效益1221.98元/亩、1011.34元/亩、643.82元/亩、690.77元/亩。

杨虎[2](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廖琴,孙世贤[3](1998)在《全国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文中认为全国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026)廖琴孙世贤在农业部农业司领导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995年至1997年组织了大范围的全国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在有关省种子管理站、汇总单位、承试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共同...

杜建斌[4](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许烨[5](2020)在《关中抽黄灌区夏玉米耐密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玉米是陕西关中抽黄灌区主要作物。近年来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大力推行玉米密植技术。但是高密度种植下的倒伏、早衰、病虫加重等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产量的提升和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也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已成为关中夏玉米密植高产栽培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陕西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于2016~2017年在富平县流曲镇臧村,采用从当地推广的玉米品种中筛选出的8个品种,设置69000株/hm2的高密度试验,筛选耐密型品种;同时对4个初选的耐密品种进行了8个密度试验,筛选出高产适宜密度;最后在高密度条件下进行防倒伏、防早衰、生物防虫等高密配套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陕单608、陕单606、陕单518、榆单9号、浚单20、陕单609、郑单958和秦农11等8个初选品种高密度比较试验中,筛选出4个适合关中抽黄灌区夏玉米耐密高产品种浚单20、陕单609、榆单9号和郑单958,其单产依次为10578.2 kg/hm2、10486.5kg/hm2、10442.5 kg/hm2和10264.7 kg/hm2。2.不同品种的适宜密度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有显着影响。在现有种植技术水平下,关中抽黄灌区夏玉米密植高产适宜密度为75000株/hm2~90000株/hm2。陕单609、浚单20、榆单9号和郑单958在2个试验年份均在密度为82500株/hm2和9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其中陕单609和郑单958的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时分别达到最高产量10625.5 kg/hm2和11181.5 kg/hm2、浚单20和榆单9号种植密度为82500株/hm2时达到最高产量10413.6 kg/hm2和10828.7 kg/hm2。通过密度试验研究发现陕单609和郑单958的高产适宜密度均为82500株/hm2~90000株/hm2,浚单20和榆单9号的高产适宜密度在75000株/hm2~82500株/hm2。3.在密植栽培模式下,夏玉米10叶期喷施30%胺鲜酯·乙烯利和15%多效唑后,株高降低28~31 cm,穗位高降低20~23 cm,秃尖减少0.3~0.4 cm,茎粗增加0.40~0.45 cm,茎基部第3节缩短10.7~11.4 cm,单株气生根增加4.0~4.5条,显着提升植株抗倒伏能力。同时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实现增产6%~8%。4.夏玉米抽雄期追施沼液30m3/hm2,玉米叶色浓绿,功能延长,成熟期推迟2~3d,百粒重增加1.1~4.1g,增产13.7%~24.5%。追施沼液可以有效缓解夏玉米高密栽培后期植株早衰,进而显着提高产量。5、在玉米螟的产卵高峰期(7月25日~8月2日),释放赤眼蜂15~45万头/hm2可以防治玉米螟,其防效可达47.8%~72.7%。根据监测结果,在玉米中后期悬挂诱虫板225~450张/hm2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25d后,挂诱虫板处理的玉米叶片被双斑萤叶甲为害的叶斑数较对照田降低46.9%~90.1%。

马德志[6](2020)在《寒地抗倒玉米品种鉴定评价及其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气候低温冷凉,土壤犁底层厚而耕层浅,质地粘重,在玉米生长阶段常受到阴雨寡照和水汽交换不畅等气候因素影响,不但抑制种植密度提高,而且导致倒伏情况极易发生。此外当地农户长期种植单一品种、沿用传统耕作方式,这十分不利于发展黑龙江省玉米行业,严重影响农业效益和阻碍农民收入。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种植于852农场的36份玉米杂交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分析,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抗倒高产玉米品种,进而研究不同抗倒性品种倒伏机理及其相应的抗倒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从而为抗倒伏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新品种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为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和聚类的方法,将36份玉米品种分为3个不同级别抗倒高产型品种,其中高度抗倒高产型品种包括鑫科玉2号、天和1号、东农265、p5697、禾田6号、龙育11、东农266和德美亚1号,共8个;中度抗倒高产型品种包括德美亚3号、丰垦008、东农257、迪卡556、东农281、垦沃6、先达205、富单12、兴垦9号、丰垦139、天和2号、东农276、益农玉10、东农254、瑞福尔1号、绥玉29、克玉18和哈育189,共18个;低度抗倒高产型品种包括丰泽118、中玉990、禾田4号、大德216、丰禾7号、冠玉707、38P05、先达203、和育187和龙育10,共10个。(2)利用抗倒系数来表示品种性状在高低密度下的差异,通过对各项指标抗倒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将试验测定的16个评价倒伏的指标转化合成6个各自独立的综合指标。这6个综合指标的累积贡献率达77.80%,且经过第二年试验证明选取的丰垦139、天和2号、德美亚3号和瑞福尔1号四个抗倒品种均未发生茎折,且产量较高,可见该筛选方法具有客观合理性。(3)根据品种间各性状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穗位高、穗位系数、茎秆折断强度、穗位以上叶面积和叶夹角、茎秆可溶糖含量、碳氮比、纤维素、半纤维素、皮层厚度、总维管束数目可作为评价玉米品种抗茎折能力的重要指标;植株抗推力、气生根条数、气生根入土深度、气生根干重、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可作为评价玉米品种抗根倒能力的重要指标。(4)田间倒伏表现为天合2号未发生倒伏,丰垦139、瑞福尔1号和德美亚3号发生不同程度根倒。倒伏品种的发生与根系系统发育及台风影响有关,2019年“利奇马”和“玲玲”台风的影响,导致土壤含水量相比于去年显着增大,使根倒极易发生。(5)品种的抗根倒性、抗茎折性和产量均存在差异,分别表现为天合2号>瑞福尔1号>丰垦139>德美亚3号;天合2号>丰垦139>瑞福尔1号>德美亚3号;丰垦139>瑞福尔1号>天合2号>德美亚3号;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产量并不是最高的,需要运用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实现良种与良法的有效结合,使抗倒伏玉米品种遗传特性得以充分表达,从而达到抗倒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赵艳艳[7](2020)在《加工型糯玉米品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依据《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玉米》对吉林省近年选育的加工型糯玉米新品种进行种植试验,通过对其田间农艺性状、生育期、抗病和抗倒伏性状等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JGN1、JGN2、JGN5、JGN8、JGN9、JGN10、JGN14”产量高,抗逆性强,成熟期适宜,综合性状表现好,适合在生产上推广种植;而“JGN3、JGN4、JGN11、JGN12”品种优点不突出,甚至减产,不适合本地区种植。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与氮肥追肥量处理下,吉农大糯604单穗重受到的影响最大;而叶片数、倒折率、双穗率、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受到的影响都较小。在相同种植密度下,不同追肥处理对吉农大糯604的散粉期、吐丝期和成熟期均有影响,即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各生育时期有延长的趋势。在不同种植密度(A)间吉农大糯604的籽粒产量表现为A4>A5>A3>A2>A1的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A4时籽粒产量达到最大为12952.5kg/公顷;在A1籽粒产量均值最低为8361.0kg/公顷;各密度处理间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在不同氮肥追肥量(B)间吉农大糯604的籽粒产量均值表现为B3>B4>B2>B1>B5的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B3时籽粒产量达到最大为11400.0kg/公顷;在B5时籽粒产量最低为10704.0kg/公顷,且B3与B2、B1、B5间差异性为极显着。互作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需要的适宜氮肥追肥量是不同的。其中,A1的最适合的氮肥追肥水平是B4,A2的最适合的氮肥追肥水平是B3,A3的最适合的氮肥追肥水平是B3,A4的最适合的氮肥追肥水平是B3,A5的最适合的氮肥追肥水平是B4。加工型糯玉米吉农大糯604籽粒产量与轴粗、空杆率、秃尖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双穗率呈极显着负相关。由吉农大糯604品种的生长发育研究可知,该品种在出苗39-60天株高日增长速度最快,呈直线式增长;在15-23天籽粒灌浆速度最快,百粒重的日平均生长值也较大;籽粒淀粉在授粉初期合成较快,特别是在授粉后17日前淀粉含量日平均增加值较大,以后逐渐减慢。

郑敏生,刘世林,柴建,刘新江,屈新军,王双龙,郑铎,李天奇,韩媛芬,陈志坚[8](2016)在《渭单6000夏玉米机械收获子粒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渭单6000是陕西省第1个用于夏玉米机械收获子粒的品种,也是黄淮夏玉米区域第1个大面积应用于机械收获子粒而且经过专家组现场机收子粒鉴定的品种,是陕西省商业化育种一个重大新成果。通过连续3年机收子粒的大胆探索,为陕西省夏玉米机收子粒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于指导今后夏玉米机收子粒的商业化育种,以及在玉米栽培、粮食生产、收贮、加工各个环节中明确目标,规避风险,提质增效,提速增效具有重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王磊[9](2016)在《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筛选与示范》文中提出为了适应玉米生产方式的转变,满足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求,以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筛选入手,开展了玉米品种比较试验,以产量、生育期和籽粒含水量为指标,筛选出陕单636玉米新品种,通过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密度试验,明确陕单636的早熟耐密生理特征和适宜种植密度,并在不同生态区进行了多点生产示范,为陕单636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以产量和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产量和变异系数为参数,结合田间植株生长表现,综合评价了2014年4个地点的38份新组合,结果显示,筛选出的新组合SDJ18(陕单636)和SDJ25,变异系数低,产量稳定性好,籽粒含水率低于平均值23.4%,收获时果穗性状良好,籽粒脱水性能好。2.通过调查2015年陕西省玉米机收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产量与生育期可以看出,陕单636的产量水平与先玉335差异不显着,陕单636的平均生育期比对照先玉335分别短1.1天和7天。3.从2015年6个品种3个地点4种密度试验可知,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陕单636的产量水平、籽粒含水率与对照先玉335差异不显着,在7.5×104株/hm2密度下,陕单636产量最高且籽粒含水率最低。陕单636玉米品种不同密度试验表明,在高密度条件6.0×104株/hm2-13.5×104株/hm2水平下,其产量均达到0.9×104kg/hm2以上,种植密度在12.0×104株/hm2水平下产量最高,为1.07×104kg/hm2。通过以上两个试验综合分析得出,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陕单636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4.新品种田间现场验收试验中,陕单636亩产超过1.5×104kg/hm2,籽粒含水率低于22%,与对照品种陕单609相比,显示出较高的生产潜力和良好的籽粒脱水性能。5.陕单636品种生理特性分析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陕单636仍然能保持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快速积累与籽粒产量的形成相同步;在4种密度下,陕单636的籽粒灌浆活跃期(P)最长,均大于40天;在4种密度下,不同玉米品种脱水均呈“快-慢-快-慢”的趋势,且所有参试品种在9月15日-20日脱水最快,陕单636在7.5×104株/hm2密度下,于9月27日-10月7日脱水速度较快。6.榆林、宜君、旬邑3个示范点示范效果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陕单636产量高于对照先玉335且籽粒含水率低于先玉335,抗倒伏能力强,机械收获时籽粒破碎率低。

闫运清,李欣,李景民[10](2011)在《济宁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文中认为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广大农村,植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济宁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具体措施。

二、夏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与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高产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鉴定、评价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玉米的重要性及地位
        1.1.2 鉴定评价及推广宜机收玉米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高产宜机械粒收玉米的评价指标
        1.3.1 籽粒脱水速率及含水率
        1.3.2 穗轴力学强度
        1.3.3 玉米抗倒伏能力
        1.3.4 机械收获质量评价
        1.3.5 经济效益
    1.4 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评价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5 分析方法
    2.2 推荐品种宜机收特性试验及大田鉴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地概况
        2.2.3 试验设计
        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评价试验
        3.1.1 不同玉米品种的宜机收性状比较
        3.1.2 不同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
    3.2 推荐品种特性试验及大田鉴定
        3.2.1 不同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比较
        3.2.2 不同玉米品种的穗部含水率比较
        3.2.3 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变化及脱水速率比较
        3.2.4 不同玉米品种的穗轴形态特征及力学性质比较
        3.2.5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比较
        3.2.6 不同玉米品种的机械粒收质量分析
        3.2.7 四个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
        3.2.8 四个玉米品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玉米品种综合评价及筛选
        4.1.1 不同玉米品种宜机收性状的比较
        4.1.2 DTOPSIS法
        4.1.3 熵权法
    4.2 四个玉米品种的宜机收特性分析及推广应用
        4.2.1 籽粒含水率与脱水速率
        4.2.2 玉米穗轴力学强度
        4.2.3 玉米抗倒伏能力
        4.2.4 玉米的机械粒收质量
        4.2.5 玉米品种的推广应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关中抽黄灌区夏玉米耐密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耐密品种及适宜密度筛选试验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及来源
        2.1.3 试验的设计及主要管理措施
        2.1.4 主要调查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防倒伏效果试验
        2.2.1 试验地点及时间
        2.2.2 材料及来源
        2.2.3 试验设计及主要管理措施
        2.2.4 主要调查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
    2.3 追施沼液防早衰试验
        2.3.1 试验地点及时间
        2.3.2 材料及来源
        2.3.3 试验设计及主要管理措施
        2.3.4 主要调查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
    2.4 玉米主要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2.4.1 试验地点及时间
        2.4.2 材料及来源
        2.4.3 试验设计及主要管理措施
        2.4.4 主要调查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筛选及适宜密度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品种2个年度穗部性状比较
        3.1.2 不同品种间的产量比较
        3.1.3 不同密度下穗部经济性状变化
        3.1.4 不同密度下产量差异
    3.2 防倒伏试验结果分析
        3.2.1 调节剂对夏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调节剂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3.2.3 乙烯利对不同玉米品种应用效应
        3.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同一品种效果比较
    3.3 沼液对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效应
        3.3.1 追施沼液肥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3.3.2 追施沼液肥对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
        3.3.3 追施沼液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4 绿色防虫试验效果
        3.4.1 不同密度的诱虫板防效比较
        3.4.2 不同密度的赤眼蜂防效比较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温度和降雨量会对玉米产量造成显着影响
        4.1.2 不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有显着影响
        4.1.3 不同玉米品种适宜高产的密度不同
        4.1.4 化学控高能够有效解决玉米高密栽植的倒伏问题
        4.1.5 追施沼液预防玉米高密栽培后期早衰效果显着
        4.1.6 绿色防控技术对玉米中后期虫害有显着防治效果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寒地抗倒玉米品种鉴定评价及其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生产的发展趋势
        1.2.2 玉米倒伏的类型
        1.2.3 玉米倒伏的危害
        1.2.4 玉米倒伏的影响因素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Ⅰ材料
        2.1.2 试验Ⅱ材料
    2.2 试验地点
        2.2.1 试验Ⅰ地点概况
        2.2.2 试验Ⅱ地点概况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Ⅰ-抗倒高产品种筛选试验
        2.3.2 试验Ⅱ-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玉米倒伏率
        2.4.2 植株形态
        2.4.3 茎秆性状
        2.4.4 力学特性
        2.4.5 理化性质
        2.4.6 显微结构
        2.4.7 根系性状
        2.4.8 土壤指标
        2.4.9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倒高产品种筛选
        3.1.1 36份玉米杂交种各性状的抗倒系数
        3.1.2 36份玉米杂交种各性状抗倒系数的相关分析
        3.1.3 36份玉米杂交种各性状抗倒系数的主成分分析
        3.1.4 36份玉米杂交种抗倒高产能力综合评价
    3.2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倒伏性状比较
        3.2.1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田间倒伏类型、倒伏分级和倒伏率
        3.2.2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
        3.2.3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植株抗推力
        3.2.4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指数
        3.2.5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植株性状
        3.2.6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茎秆性状
        3.2.7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气生根性状
    3.3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4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1 植株、茎秆性状的相关分析
        3.4.2 茎秆内在因素的相关分析
        3.4.3 土壤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4 根系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抗倒高产玉米品种筛选
    4.2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倒伏情况
    4.3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植株形态性状比较
    4.4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茎秆性状比较
    4.5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土壤和根系性状比较
    4.6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加工型糯玉米品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糯玉米分类及特点
        1.1.1 糯玉米的起源及种类
        1.1.2 糯玉米的特点及利用价值
        1.1.3 糯玉米的发展前景
    1.2 糯玉米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2.2 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2.3 不同密度与施肥量对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2.1.1 供试品种
        2.1.2 试验地点
    2.2 试验方法
        2.2.1 优质高产加工型糯玉米新品种的筛选
        2.2.2 种植密度与氮肥追肥试验
        2.2.3 生长动态试验
    2.3 田间调查及测定项目
        2.3.1 生育期的测定
        2.3.2 对植株株高的测定
        2.3.3 对植株性状和穗部性状的的测定
        2.3.4 籽粒灌浆速率的测定
        2.3.5 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加工型糯玉米新品种的筛选试验结果分析
        3.1.1 不同加工型糯玉米品种物候期的试验结果
        3.1.2 不同加工型糯玉米品种田间的农艺性状表现
        3.1.3 不同糯玉米品种穗部的农艺性状表现
        3.1.4 不同糯玉米田间抗病性的表现
        3.1.5 不同糯玉米品种产量性状的表现
        3.1.6 试验品种的综合评价
    3.2 加工型糯玉米的种植密度与氮肥追肥试验结果分析
        3.2.1 种植密度与氮肥追肥对吉农大糯604物候期的影响
        3.2.2 种植密度与氮肥追肥对吉农大糯604田间主要性状的影响
        3.2.3 种植密度与氮肥追肥对吉农大糯604果穗性状的影响
        3.2.4 种植密度与氮肥追肥对吉农大糯604产量性状的影响
        3.2.5 加工型糯玉米吉农大糯604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3 氮肥追肥对吉农大糯604的生长发育试验结果分析
        3.3.1 吉农大糯604株高的生长发育分析
        3.3.2 吉农大糯604籽粒灌浆速度试验结果分析
        3.3.3 吉农大糯604籽粒淀粉积累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加工型糯玉米新品种的筛选试验的研究
    5.2 播种密度对糯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分析
    5.3 氮肥施用量对糯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分析
    5.4 氮肥追肥量对糯玉米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渭单6000夏玉米机械收获子粒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与趋势
2 实践与示范
    2.2 示范2013 年以来,渭单6000 夏玉米在陕西机收子粒引起了来自黄淮夏玉米区域种业界、科研院所、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民等的关注。2014-2015年陕西天丞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年共向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免费投放示范种子种植3万多亩,成效明显。2015年安徽省蒙城县县西农场王化勇种植10亩,9月28日收获,每667m2平均产742.78kg,果穗水分25.3%,破碎率0.6%;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朱老庄镇草庙李村张文安种植3亩,10月13日收获,产量为792kg,果穗水分26.8%,破碎率0.9%;河南省永城县国银农业合作社范国银种植150亩,9月29日收获,平均产656kg,果穗水分24.8%,破碎率0.4%。
3 探索与试验
4 品种性状表现
    4.1 早熟多年试验、示范表明,该品种在通常年份比郑单958 早熟5d左右;在低温秋淋的气候条件下,生育期比郑单958早熟7d。这样极有利于提早成熟脱水,机械收获子粒。
5 优质高效
6 分析与讨论
    6.3 建立健全机收子粒科研育种的保障体系
7 结论

(9)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筛选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生产的重要性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国外研究现状
    1.2 筛选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重要性
    1.3 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筛选指标
        1.3.1 生育期、抗倒伏
        1.3.2 耐密性
    1.4 玉米品种的生理特性
        1.4.1 籽粒灌浆
        1.4.2 干物质积累
        1.4.3 籽粒脱水速率
    1.5 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推广示范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案
    2.1 新品种筛选试验方案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1.3 试验设计
        2.1.4 调查项目与方法
        2.1.5 分析方法
    2.2 陕单636品种生理特性分析试验方案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调查项目与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新品种示范试验方案
        2.3.1 试验材料与地点
        2.3.2 试验设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适应性评价
        3.1.1 2014年4个地点38份组合筛选
        3.1.2 2015年陕西省玉米机收区域试验
        3.1.3 小结
    3.2 陕单636种植密度筛选
        3.2.1 2015年陕单636品种密度试验
        3.2.2 2015年6个品种3个地点4种密度试验
        3.2.3 小结
    3.3 陕单636生理特性分析
        3.3.1 不同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
        3.3.2 不同玉米品种群体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分析
        3.3.3 不同品种籽粒脱水速率分析
        3.3.4 小结
    3.4 示范推广
        3.4.1 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示范试验
        3.4.2 陕西省宜君县、旬邑县示范试验
        3.4.3 新品种田间现场验收试验
        3.4.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品种适应性评价
        4.1.2 陕单636种植密度筛选
        4.1.3 陕单636品种生理特性分析
        4.1.4 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推广示范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济宁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济宁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现状
2 济宁市农村实用人才的主要作用
    2.1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2 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新信息传播
    2.3 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
    2.4 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3 济宁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3.1 抓组织领导, 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3.2 抓选拔使用, 强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
        3.2.1 搞好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使用
        3.2.2 强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管理
    3.3 狠抓培训工作, 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
        3.3.1 通过教育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
        3.3.2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着力开阔视野
        3.3.3 通过科技项目培训,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 济宁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4.2 实用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4.3 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
5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5.1 认清形势任务, 强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人才强市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5.2 强化教育培训, 提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5.2.1 搞好集中培训
        5.2.2 加强交流合作
        5.2.3 搞好科技下乡活动
    5.3 完善运行机制, 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5.3.1 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
        5.3.2 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机制
        5.3.3 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机制
    5.4 加强舆论宣传, 营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5.5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5.5.1 完善鼓励扶持创业的配套政策
        5.5.2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四、夏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与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产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鉴定、评价与应用[D]. 吴玥.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2]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3]全国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J]. 廖琴,孙世贤. 种子科技, 1998(04)
  • [4]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关中抽黄灌区夏玉米耐密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D]. 许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6]寒地抗倒玉米品种鉴定评价及其差异分析[D]. 马德志.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7]加工型糯玉米品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研究[D]. 赵艳艳.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8]渭单6000夏玉米机械收获子粒的实践与探索[J]. 郑敏生,刘世林,柴建,刘新江,屈新军,王双龙,郑铎,李天奇,韩媛芬,陈志坚. 中国种业, 2016(08)
  • [9]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筛选与示范[D]. 王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10]济宁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 闫运清,李欣,李景民. 山东农业科学, 2011(12)

标签:;  ;  ;  ;  ;  

夏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