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玻璃蒙砂废水的经验与教训

处理玻璃蒙砂废水的经验与教训

一、治理玻璃蒙砂废水的经验与教训(论文文献综述)

廖杭,吕莉,唐盛伟,张涛[1](2021)在《盐酸法制磷酸中氯化钙废水的除氟工艺》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盐酸法制磷酸,每生产1 t磷酸约产生7~8 t氟质量浓度约4 000 mg/L的酸性氯化钙废水。采用Ca(OH)2与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对该废水进行了除氟处理。结果表明,加入5.68%Ca(OH)2、25℃下反应1h,废水中氟质量浓度降低至37.1mg/L。Ca(OH)2沉淀除氟后的废水加入1.5 g/L PAC+5 mL/L 1%阴离子型PAM,40℃下反应15 min后废水中氟质量浓度为9.06 mg/L。对于酸性高浓度氯化钙废水,该除氟方法具有氢氧化钙用量少、不引入新的杂质、成本低、可深度除氟的优势,是一种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废水处理方法。

简小磊[2](2014)在《我国某铀矿山土壤污染的评价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清洁能源已逐渐成为各国开发的重点,核能作为一种清洁型的能源也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伴随着全球核能事业的不断发展,铀矿开采的加强,铀尾矿的逐渐增多以及对退役核设施的不恰当处理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其中,铀矿开采所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尤为严重。因此,对铀矿山土壤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已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研究了我国某铀矿山污染评价和污染程度预测的问题,并通过预测的结果对污染土壤的修复问题提出几点建议。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运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较多的几种方法,结果表明: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针对铀矿山的污染评价较为有效。(2)、运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我国某铀矿山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源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废水外排是重金属的主要来源。(3)、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我国某铀矿山土壤中U、Cd、Cr、Cu、Mn、Ni、Pb、Zn八种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1)该铀矿山遭受Cd、U的污染较为严重,其次为Cr、Cu、Zn,污染程度较小或者无污染的元素为Mn、Ni、Pb;2)该铀矿山土壤综合污染程度处于极高水平。(4)、运用指数平滑法,依据该区域近14年(2000年-2013年)来的重金属污染数据,预测该铀矿山5年后(2018年)土壤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五年后,该铀矿山重金属元素中的U、Cd、Cr、Cu、Mn和Ni这六种元素的浓度分别达到了2013年的1.048倍、1.108倍、1.035倍、1.025倍、1.080倍和1.050倍,呈上升趋势;而元素Pb和Zn的含量是2013年的0.537倍、0.494倍,呈下降趋势。(5)、介绍了运用于重金属修复领域比较多的工程方法、物理化学方法以及生物修复方法,结合该铀矿山的现状,得出的结论为:生物修复工艺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欧阳一力[3](2011)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河北沙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社会中,人类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地开发使用,已远远超出了环境的生态承受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生活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此举将越来越威胁到我们发展的未来。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提出的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生态化发展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为此构建了玻璃产业三个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以河北沙河玻璃工业园为例,评价了其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我国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主要阐述与循环经济紧密相关的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我国玻璃产业为例,详细论述了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产品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运用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为设计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现实依据;第四章依据发展模式的认识论基础,设计出三种不同层次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并探讨其内在的相互关联;第五章构建了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第六章为实证研究,以沙河玻璃为例,对其进行模式评价并预测循环经济未来几年的状态;第七章为策略建议部分,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提出具体方案和实施对策,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第八章为总结。文章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以及系统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这对于强化产业间联系、促进区域内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指导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创新性工作体现在: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对玻璃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循环经济对玻璃产业转变生产方式具有导向性作用;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的综合赋权评价方法对沙河市玻璃工业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设计了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沙河玻璃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李立[4](2010)在《中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现状涉及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加强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的研究,是加快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资源枯竭型地区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区域政策与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对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就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战略模式选择及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体系的完善等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1)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现状及评价。根据已有的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分析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基本情况。另外根据实践研究成果,界定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定义,明确我国目前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现状、特征、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2)区域政策与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本部分从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就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过程及政策进行分析,包括改革开放前资源枯竭型地区开发过程及政策和改革开放后的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过程及政策。最后,就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3)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评价。在分析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效应评估体系,对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进行“模糊理论”效应分析,并就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的缺陷进行简要分析。(4)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战略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明确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的战略目标及战略构思、战略模式和路径,以及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体系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与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并深入的分析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支撑系统和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中的人口与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为了更好的阐明笔者的观点本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论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阐述资源枯竭型地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依据的各个理论基础,包括: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三章为中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现状分析。文章通过对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基本情况的研究,总结资源枯竭型地区面临的问题,然后分析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特点和模式。第四章为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的演进及现状。文章主要阐述了资源枯竭型地区政策的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主要面临的是森林砍伐和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引起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资源型和资源枯竭型地区政策就起源于这一时期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改革开放后中国资源开发规模迅速加大,资源型地区发展速度加快。第五章为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评价。本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整体上对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二是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转型政策的效果。首先,本章指出,整体而言,通过几年的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试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次,按照、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本章建立了涵盖58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效果。通过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以大冶市为例,对该市实施转型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冶市转型政策效果处于一般的水平,但是政策对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效果比较均衡。第六章为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战略模式选择。本章对所实施的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特点和目标,切实把握在转型战略的创新,为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战略,推进其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第七章为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为了进一步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需要形成事先预防性政策体系、制定延缓资源枯竭的政策、建立分类指导原则与办法。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体系构建的重点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统筹考虑,系统完善。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文章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精神,在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有效的转型机制,加大政策力度,为资源枯竭型地区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上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但不具有稳定性、可预见性和连续性,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体系。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保证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维护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条件的极大改善,生态承载能力的逐步提高。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的总体思路由在东北地区小范围的试点向全国全面推开;政策体系由重点解决已出现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向事先预防性政策体系转变和完善;由临时性政策措施向规范性制度性政策措施转变和完善;由单一的政策向分类指导政策转变和完善。本文提出,为了进一步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需要形成事先预防性政策体系、制定延缓资源枯竭的政策、建立分类指导原则与办法。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政策体系构建的重点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统筹考虑,系统完善。

焦辉平[5](2010)在《生物活性砂过滤器应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提标改造》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介绍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背景和意义,以张家港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为例介绍了提标改造的含义。并对深度处理适用的污水处理特点作了技术介绍。选取了转盘过滤器、滤布过滤器、生物活性砂过滤器、MBR膜生物反应器、深床过滤器等主要技术手段作了简单介绍,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张家港拟采用生物活性砂过滤器作为提标改造深度处理的技术手段。在大规模应用前,组织生物活性砂过滤器中试进行前期验证。中试结论将作为实现张家港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全面的出水提标改造工程的重要依据,也为生物活性砂过滤器全面应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氮、除磷、除SS的实践依据。论文以张家港生物活性砂中试实验为主要内容。以张家港市污水处理厂的常规处理工艺末端的二沉池出水为实验对象。研究目的主要是碳源及其他投加药剂对微污染的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砂循环、进水量、空气量、液位差、砂床高度等参数对中试系统的影响;生物启动研究,包括总氮、总磷、SS、COD的去除特性研究。研究氨氮去除的边界条件,如温度、pH等的边界条件。活性砂过滤器是生物活性砂过滤器系统的核心,因此,活性砂过滤器的设计也是文中的介绍重点之一。在有关章节,重点介绍了设计原理、中心提砂管、洗砂器等的设计方法。最后得出了中试采用的活性砂过滤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在系统设计、安装完成组织实验后,进行了约3个月的中试调试。系统运行稳定,各项参数指标均达到设计的要求。文中对生物活性砂过滤器的去除SS、反硝化脱氮、除磷机理作了阐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相关原则。在中试的结论基础上,张家港市已经全面完成的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提标改造的工程实施,到目前生物活性砂过滤器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半年以上时间,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张家港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生物活性砂过滤器适合处理微污染、大水量的水体。中试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大规模应用,也为生物活性砂过滤器在中水回用、微污染河流湖泊治理、微污染工业用水等其它领域的应用提供类似了实践依据。

任金法[6](2009)在《我国城乡饮水现状及重大饮用水污染状况分析》文中指出1我国城乡饮用水安全现况1.1我国城乡饮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达到9200m3,而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2300m3,约占世界水平的25%,排世界第88位[1]。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约有4700万人严重

黄文玲[7](2008)在《物化-生化技术处理含氟废水的工程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某农药生产企业产生大量含氟的高浓度生产废水,废水量为120t/d,进水ρ(CODCr)为10000mg/L,ρ(F-)为500mg/L,采用物化-生化组合工艺进行处理。通过对农药废水处理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工程设计参数和污染物去除机理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实践证明,物化-生化组合工艺可以经济有效地实现农药废水的达标处理,出水ρ(CODCr)<500mg/L,ρ(F-)<10mg/L,可以稳定达到开发区污水厂接管标准。

唐仙[8](2008)在《杂填土垃圾填埋场沉降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垃圾填埋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占据了城市周围大量的土地。并且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城市发展由中心地带向周围扩延,所以很多新的建筑物需要建筑在城市周边的杂填土垃圾填埋场上(由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填埋所形成)。但杂填土垃圾填埋场无法满足建筑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且自身还有一定的沉降量,往往不能直接作为建筑地基使用。所以对杂填土垃圾填埋场的沉降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杂填土垃圾填埋场的沉降不仅与杂填土的特殊性质有关,还与杂填土垃圾填埋场当地的水文地质、环境气候等不确定性因素相关。本文探讨了随机性数学方法中的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垃圾填埋场沉降方面的可行性,并结合北京南站垃圾填埋场的二次利用工程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了适合预测杂填土垃圾填埋场沉降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且运用建立的随机性数学模型对北京南站垃圾填埋场的沉降进行了预测。由于杂填土垃圾填埋场并不适于直接做为建筑地基使用,所以针对其特点选取了渣土桩、强夯法、强夯渣土注浆法、现浇砼薄壁筒桩地基处理方案,并运用随机性数学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这四种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为杂填土垃圾填埋场作为建筑用地的二次利用的地基处理技术做了量化比较方法研究。

王世军[9](2007)在《河北省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本论文以产业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河北省的矿产资源产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河北省的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战略。本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河北省矿产资源的勘查、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从矿产资源需求的背景条件,综合分析影响矿产资源需求的各种因素,结合计量经济、技术经济、统计回归分析等多方面的预测理论和方法建立需求预测分析模型,对未来20年河北省的矿产资源需求状况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了河北省矿产资源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研究了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动以及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因素贡献分析;系统分析了河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类型与现状,应用生态占用空间的环境评价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定量分析了矿业活动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矿产资源产业的概念、研究范围,具体分析了河北省的矿产资源产业的概况、产品方案、结构、集中度等指标,以及河北省矿产资源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定量探讨了河北省矿产业的区位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以及结构性演变。以价值理论、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讨论了矿产资源价值的内化、确定和管理,以及在矿产资源管理中如何做到产权明晰,实现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混合配置的矿产资源有效地配置方式,以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基础作用,减少矿产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破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全球矿产资源为视角,以河北省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确定了河北省未来一定时期内矿产资源产业的总体战略为: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加强勘查,增加供给;开拓外源,提高保障:集约开发,高效利用;结构升级,效益显着;维护生态,协调发展。

黄晓春[10](2004)在《治理玻璃蒙砂废水的经验与教训》文中提出单一使用石灰作除氟剂处理含氟废水的极限值为7.9mg/L。因为影响氟化钙去除的因素较多,如pH、温度、沉淀时间、盐效应和离子效应等,因而单一采用石灰沉淀法处理后氟化物含量往往还会超标。采用氧化钙-氯化盐、加酸返调pH值、两级混凝沉淀法的除氟工艺,具有除氟效果好,处理周期短,操作简便,处理效果稳定可靠等优点。

二、治理玻璃蒙砂废水的经验与教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理玻璃蒙砂废水的经验与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1)盐酸法制磷酸中氯化钙废水的除氟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1.2 实验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氢氧化钙脱氟
    2.2 PAC与PAM混凝深度除氟
        2.2.1 PAC加入量的影响
        2.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2.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2.4 PAM的影响
        2.2.5 氯化钙的影响
        2.2.6 混凝沉淀产物表征
3 结论

(2)我国某铀矿山土壤污染的评价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简介
    2.1 相关概念
    2.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2.3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
    2.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2.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6 土壤环境背景值
第三章 铀矿山土壤污染评价方法研究
    3.1 土壤污染评价方法简介
    3.2 探讨铀矿山土壤污染评价的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事故树的我国某铀矿山土壤污染评价
    4.1 事故树分析
    4.2 样品采集
    4.3 评价结果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某铀矿山土壤污染的预测
    5.1 指数平滑法简介
    5.2 Microsoft Excel 中的指数平滑工具
    5.3 预测结果
    5.4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染土壤的防治与修复
    6.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
    6.2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3)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河北沙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循环经济的起源
        1.3.2 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
        1.3.3 关于循环经济的主体
        1.3.4 关于循环经济的原则
        1.3.5 关于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
        1.3.6 关于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1.3.7 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1.3.8 循环经济和其它新经济形式之间的关系
        1.3.9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关键问题
        1.4.2.1 研究方法
        1.4.2.2 技术路线
        1.4.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2.1 相关经济学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
        2.1.2 资源经济学
        2.1.3 环境经济学
        2.1.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2 相关生态学理论
        2.2.1 生态位
        2.2.2 生态链
        2.2.3 生态平衡
        2.2.4 生物多样性
        2.2.5 关键种
    2.3 相关产业生态学理论
        2.3.1 清洁生产理论
        2.3.2 生态工业园
        2.3.3 工业代谢
        2.3.4 生命周期评价
        2.3.5 生态效率评价
    2.4 相关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玻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玻璃产业特点
        3.1.1 对资源的依赖和高消耗
        3.1.2 对能源的依赖和高消耗
        3.1.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3.2 我国玻璃产业组织绩效情况
        3.2.1 行业规模
        3.2.2 资本/劳动密集度
        3.2.3 产销情况
        3.2.4 成本费用结构
        3.2.5 盈利情况
        3.2.6 行业运营绩效
    3.3 我国主要玻璃产品结构情况
        3.3.1 平板玻璃
        3.3.2 日用玻璃
        3.3.3 中空玻璃
        3.3.4 钢化玻璃
        3.3.5 夹层玻璃
        3.3.6 玻璃保温容器
        3.3.7 玻璃纤维纱
    3.4 我国玻璃产业工艺技术现状
        3.4.1 平板玻璃
        3.4.2 日用玻璃
    3.5 我国玻璃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3.5.1 供过于求现象日趋严重
        3.5.2 淘汰落后产能速度过缓
        3.5.3 生产集中度偏低
        3.5.4 产品深加工程度过低
        3.5.5 产品成本偏高
        3.5.6 资源利用单一化
        3.5.7 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4.1 构建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论基础
        4.1.1 目标
        4.1.2 原则
        4.1.2.1 "3R"准则
        4.1.2.2 全面化准则
        4.1.2.3 最大化准则
        4.1.3 方法
        4.1.3.1 系统辩识
        4.1.3.2 分析和综合
        4.1.3.3 模式的优化
        4.1.3.4 模式的应用
    4.2 构建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
        4.2.1 理论依据
        4.2.2 经验依据
        4.2.3 客观依据
        4.2.4 现实依据
    4.3 玻璃产业发展的微循环模式
        4.3.1 提高资源有效使用率,夯实产业经济根基
        4.3.2 采用环境友好技术,掌控产业经济核心
        4.3.3 开发节能产品,打造产业经济砥柱
        4.3.4 废物综合利用,把握产业经济命脉
        4.3.5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产业经济内涵
        4.3.6 培育企业文化,塑造产业经济形象
        4.3.7 建立环境管理机构,提供产业经济组织保障
    4.4 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共生模式
        4.4.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
        4.4.2 打造合理的产业链网络
        4.4.3 实施综合资源的优化配置
        4.4.4 建全环境管理机构和机制
        4.4.5 建立高新技术研发平台
    4.5 玻璃产业发展的大循环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
    5.1 指标体系功能
    5.2 指标体系的设计
        5.2.1 指标筛选原则
        5.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5.2.3 定性指标的量化
    5.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3.2 指标权重的生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研究——以河北沙河玻璃产业为例
    6.1 沙河玻璃产业现状分析
        6.1.1 工业园区环境概况
        6.1.2 沙河玻璃产业发展概况
        6.1.3 工业园区规划定位及发展目标
    6.2 沙河玻璃工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2.1 产业链短,产业结构不合理
        6.2.2 高科技产品比例低
        6.2.3 能源、资源消耗量高
        6.2.4 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
        6.2.5 工业园配套体系不健全
    6.3 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
        6.3.1 数据来源
        6.3.2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6.3.3 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6.4 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综合预警
        6.4.1 综合预警指数
        6.4.2 警度的确定
        6.4.3 确定预测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7.1 制度层面
        7.1.1 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
        7.1.2 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
        7.1.3 绿色消费鼓励制度
        7.1.4 产品回收利用制度
        7.1.5 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制度
        7.1.6 相关的中介组织服务制度
        7.1.7 公众参与制度
        7.1.8 问责制度
        7.1.9 奖惩制度
    7.2 法律层面
        7.2.1 污染预防型法律体系
        7.2.2 经济循环型法律体系
        7.2.3 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
        7.2.4 循环经济促进法体系
    7.3 政策层面
        7.3.1 济政策
        7.3.2 产业政策
        7.3.3 技术政策
        7.3.4 价格政策
        7.3.5 消费政策
    7.4 技术层面
        7.4.1 替代技术
        7.4.2 减量技术
        7.4.3 再利用技术
        7.4.4 资源化技术
        7.4.5 系统化技术
        7.4.6 信息技术
        7.4.7 污染治理技术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4)中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
    2.1 生命周期理论
        2.1.1 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2.1.2 矿业经济的生命周期理论
        2.1.3 城市及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生命周期理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2.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2.2.3 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地位
        2.2.4 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的不足
        2.2.5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2.3.2 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基本要素
        2.3.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3.4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2.3.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3.6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系统分析
    3.1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界定
        3.1.1 从质的方面进行定义
        3.1.2 从量的方面进行定义
    3.2 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3.2.1 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分布情况
        3.2.2 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的产业特点
    3.3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概述
        3.3.1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
        3.3.2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主导模式
    3.4 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4.1 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基本现状
        3.4.2 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的演进及现状
    4.1 资源枯竭型地区政策的历史演进
        4.1.1 改革开放前资源型地区的开发过程及政策重点
        4.1.2 改革开放后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过程及政策
    4.2 资源枯竭型地区政策的基本现状
        4.2.1 资源枯竭型地区政策体系的基本现状
        4.2.2 资源枯竭型地区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
    4.3 资源枯竭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国际比较及启示
        4.3.1 区域经济调整政策
        4.3.2 产业援助政策
        4.3.3 产业组织政策
        4.3.4 产业结构政策
        4.3.5 几点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评价
    5.1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效果的初步评价
        5.1.1 经济发展
        5.1.2 社会事业
        5.1.3 人民生活
        5.1.4 生态环境
    5.2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评价的模型与方法
        5.2.1 评价指导思想
        5.2.2 评价基本原则
        5.2.3 评价流程设计
        5.2.4 评价指标体系
        5.2.5 评价方法选择
    5.3 实证分析
        5.3.1 湖北省大冶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现状
        5.3.2 湖北省大冶市经济转型政策效果评价实施
        5.3.3 湖北省大冶市经济转型政策效果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战略模式选择
    6.1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
        6.1.1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战略目标的内涵
        6.1.2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取向
    6.2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6.2.1 多元发展战略
        6.2.2 集约经营战略
        6.2.3 产业创新与开发战略
        6.2.4 资源优化与整合战略
    6.3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6.3.1 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的基本路径
        6.3.2 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路径选择的依据
    6.4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战略部署
        6.4.1 准备阶段
        6.4.2 启动阶段
        6.4.3 非资源型产业全面发展阶段
        6.4.4 接续产业形成阶段
        6.4.5 城市初步转型阶段
        6.4.6 城市深度转型阶段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的目标和总体思路
        7.1.1 目标定位
        7.1.2 总体思路
    7.2 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体系的途径
        7.2.1 形成事先预防性政策体系
        7.2.2 制定延缓资源枯竭的政策
        7.2.3 建立分类指导原则与办法
    7.3 完善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体系的重点
        7.3.1 产业政策
        7.3.2 财税政策
        7.3.3 金融政策
        7.3.4 环境政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生物活性砂过滤器应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提标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提标改造的背景和意义
        1.1.1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排放标准现状
        1.1.2 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其必要性
        1.1.3 城镇污水排放标准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1.1.4 提标改造研究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1.1.5 城镇污水排放的一级标准简介及对照
    1.2 现阶段提标改造的工艺特点及现有技术简介
        1.2.1 提标改造深度处理的工艺特点
        1.2.2 提标改造深度处理的主要技术手段
        1.2.2.1 转盘过滤器、滤布过滤器
        1.2.2.2 膜过滤器、MBR膜生物反应器
        1.2.2.3 砂滤池、生物活性砂过滤器
        1.2.2.4 深床滤池、深床反硝化系统
    1.3 张家港活性砂中试课题的背景情况
        1.3.1 张家港活性砂中试课题的来源
        1.3.2 张家港项目实施的特点分析
        1.3.3 中试需要解决的问题
        1.3.4 中试技术方案的确定
    1.4 课题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试系统设计及核心部件的结构设计
    2.1 中试装置在现有污水处理工艺中的位置
    2.2 活性砂过滤器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2.3 活性砂过滤器的设计要领简介
        2.3.1 生物活性砂原理图
        2.3.2 水路图和砂路移动图
        2.3.3 中心提砂管
        2.3.4 洗砂器的结构及原理
        2.3.5 布水器的设计
        2.3.6 生物活性砂滤池的过滤功能设计
        2.3.7 关于磷含量等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2.4 中试活性砂过滤系统主要结构参数
        2.4.1 中试装置的设计进出水水质
        2.4.2 中试装置的设计进水水量
        2.4.3 中试系统装置的主要参数
    2.5 中试投加系统的配置及絮凝剂的初步筛选
    2.6 中试装置的现场布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试剂、材料及分析方法
    3.1 试验用水来源与水质
    3.2 试验材料
        3.2.1 石英砂
        3.2.2 空气
    3.3 试验试剂
        3.3.1 甲醇
        3.3.2 聚合氯化铝
        3.3.3 硫酸铝
    3.4 中试设备清单
    3.5 主要试验方法
        3.5.1 提砂量的测定
        3.5.2 砂过滤器进水流量的测定
        3.5.3 空气流量测定
        3.5.4 砂循环速率测定
        3.5.5 浊度的测定
        3.5.6 氮的测定
        3.5.7 总磷的测定
        3.5.8 反冲洗水量的测定
        3.5.9 其它的参数测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数据及分析
    4.1 絮凝剂性能试验
        4.1.1 不同絮凝剂对SS的影响
        4.1.2 不同絮凝剂对TP的影响
    4.2 砂过滤器工艺性能的优化
        4.2.1 砂循环速率对过滤性能的影响
        4.2.2 进水量对过滤性能的影响
        4.2.3 空气量对提砂速度的影响
        4.2.4 液位差对反冲洗水量的影响
        4.2.5 砂床高度对出水SS的影响
    4.3 生物启动
        4.3.1 总氮的去除特性
        4.3.2 SS的去除特性
        4.3.3 COD的去除特性
        4.3.4 TP的去除特性
        4.3.5 温度对总氮去除率的影响
        4.3.6 PH对总氮去除率的影响
    4.4 生物启动的边界条件
        4.4.1 生物启动的温度边界条件
        4.4.2 生物启动的PH边界条件
    4.5 生物活性砂运行机理探讨
        4.5.1 反硝化脱氮的机理
        4.5.2 生物活性砂的过滤去除SS的机理
        4.5.3 除磷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物化-生化技术处理含氟废水的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质水量及工程设计要求
2 工艺流程选择
3 主要建 (构) 筑物及设备运行参数
    3.1 含氟废水收集池
    3.2 化学反应系统
    3.3 斜管沉淀槽
    3.4 水解调节池
    3.5 厌氧池
    3.6 S B R反应器 (2套运行)
    3.7 污泥池
    3.8 风机、配电室、化验室
4 工程运行结果及污染物去除机理分析
    4.1 工程运行结果
    4.2 氟的去除机理
    4.3 有机物的去除
5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5.1 总造价
    5.2 运行费用
6 结论

(8)杂填土垃圾填埋场沉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垃圾填埋处理现状
    1.2 杂填土垃圾填埋场垃圾沉降特性
        1.2.1 杂填土垃圾的特性
        1.2.2 杂填土垃圾和土体的比较
        1.2.3 垃圾填埋场沉降机理
    1.3 地基沉降控制方法现状
    1.4 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2章 随机性数学方法预测杂填土垃圾填埋场沉降
    2.1 BP神经网络预测法
    2.2 主成分分析法
    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2.4 模糊综合评判法
第3章 沉降控制方法研究
    3.1 沉降控制原则
    3.2 传统地基沉降控制方法
        3.2.1 振密挤密法
        3.2.2 置换及拌入法
        3.2.3 注浆法
        3.2.4 碴土桩法
    3.3 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技术与方法
        3.3.1 灰土挤密桩法
        3.3.2 柱锤冲扩桩技术
        3.3.3 双控动力固结法
        3.3.4 现浇砼薄壁筒桩法
    3.4 地基沉降控制技术与方法比较
第4章 北京南站垃圾填埋场的沉降预测研究
    4.1 北京南站垃圾填埋场工程地质概况
        4.1.1 地形地貌及场地现状
        4.1.2 地层岩性
        4.1.3 水文地质条件
        4.1.4 北京南站杂填土填埋场的工程特性
    4.2 BP神经网络法预测北京南站杂填土填埋场沉降
        4.2.1 BP神经网络的建立
        4.2.2 BP神经网络法沉降预测与确定性数学模型结果比较
第5章 主成分分析法在北京南站垃圾填埋场沉降控制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5.1 北京南站杂填土垃圾填埋场沉降控制技术选用
        5.1.1 强夯加固法
        5.1.2 渣土桩法
        5.1.3 强夯渣土注浆法
        5.1.4 现浇砼薄壁筒桩法
    5.2 主成分分析法在沉降控制技术比选中的应用
        5.2.1 对非量化的经济技术指标作量化处理
        5.2.2 对经济技术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
        5.2.3 求相关矩阵
        5.2.4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5.2.5 求综合评价值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9)河北省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范围
    1.2 理论基础和依据
        1.2.1 矿产资源经济学
        1.2.2 产业经济学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2 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查
    2.1 矿产资源产出地质特征
        2.1.1 构造活动
        2.1.2 地层建造
        2.1.3 岩浆活动
    2.2 矿产资源及其特征
        2.2.1 矿产资源种类
        2.2.2 矿产地勘查程度
        2.2.3 矿产资源储量变化
        2.2.4 矿产资源储量的地位
        2.2.5 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
        2.2.6 矿产资源分布
        2.2.7 已查明矿产资源特点
    2.3 区划内资源储量的变化趋势
        2.3.1 储量变化趋势预测基础条件
        2.3.2 矿产资源储量历史状态
        2.3.3 新增储量和储量转化情况
        2.3.4 主要矿种资源储量趋势和可能状态
    2.4 区划外资源利用分析
        2.4.1 国内资源利用
        2.4.2 国外资源利用
    2.5 地质勘查工作
        2.5.1 地质勘查单位
        2.5.2 地质矿产勘查投入
        2.5.3 矿产勘查成果及进展
        2.5.4 地质勘查存在的主要及对策
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资产管理
    3.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3.1.1 开发利用概况
        3.1.2 矿产地开发利用程度
        3.1.3 矿产及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程度
        3.1.4 开发利用特点
    3.2 矿产资源储量特征与利用现状
        3.2.1 能源矿产——煤炭
        3.2.2 黑色金属矿产
        3.2.3 有色金属矿产
        3.2.4 贵金属矿产
        3.2.5 冶金辅助非金属矿产
        3.2.6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
        3.2.7 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
        3.2.7.1 水泥用灰岩
        3.2.7.2 高岭土
        3.2.7.3 玻璃用白云岩
        3.2.7.4 玻璃用砂岩
        3.2.7.5 玻璃用凝灰岩
        3.2.8 液体及气体矿产
        3.2.9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综述
    3.3 矿产资源资产管理
        3.3.1 含义与必要性
        3.3.2 矿产资源的价值
        3.3.3 矿产资源资产的产权管理
        3.3.4 矿产资源资产的收益管理
        3.3.5 矿产资源配置
4 矿产资源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4.1 概念
    4.2 范围的界定与划分
        4.2.1 产业链理论概述
        4.2.2 评估产业链状况的主要指标
        4.2.3 国内产业链延伸的经验与启示
        4.2.4 矿产资源产业链的范围界定与划分
    4.3 矿产资源产业
        4.3.1 概况
        4.3.2 钢铁资源产业
        4.3.3 煤炭资源产业
        4.3.4 黄金贵金属资源产业
        4.3.5 建筑材料资源产业
        4.3.6 有色金属资源产业及其他产业
    4.4 矿产资源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4.1 区位商
        4.4.2 社会经济支撑度
        4.4.3 结构性演变
5 矿产资源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分析
    5.1 产业结构与矿产资源产业发展
        5.1.1 产业结构的变动值
        5.1.2 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因素贡献分析
    5.2 矿产资源需求分析
        5.2.1 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生命周期
        5.2.2 矿产资源需求背景条件分析
        5.2.3 矿产资源需求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5.2.3.1 矿产资源消费弹性
        5.2.3.2 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费水平
        5.2.3.3 人口数量及增长率
        5.2.3.4 经济增长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5.2.4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需求量分析
        5.2.5 资源需求分析结果及结论
    5.3 矿产资源产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及评价
        5.3.1 矿产资源产业是污染密集产业
        5.3.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问题现状及类型
        5.3.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5.3.5 矿业对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综合评价及发展趋势
        5.3.6 矿产资源产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5.4 矿产资源产业对环境承载力影响的模糊综合评判
        5.4.1 环境承载力模糊评判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与原则
        5.4.2 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5.4.3 模糊综合评判的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5.5 生态足迹及环境承载力分析
        5.5.1 生态足迹理论
        5.5.2 河北省2004年生态足迹的计算及分析
        5.5.3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分析及发展趋势
    5.6 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重建的典型案例
        5.6.1 唐山迁安铁矿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
        5.6.2 鹿泉市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
        5.6.3 国外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的启示
    5.7 结论与措施
        5.7.1 结论
        5.7.2 建立新型矿业发展模
6 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6.1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6.1.1 指导思想
        6.1.2 战略目标
        6.1.3 战略目标的可行性
        6.1.4 战略构想的重要性
    6.2 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战略
        6.2.1 加强地质勘查找矿
        6.2.2 发展循环经济
        6.2.3 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
        6.2.4 开拓两个市场
        6.2.5 提高产业竞争力
        6.2.6 矿区和谐发展
        6.2.7 开拓优势产业
        6.2.8 以人为本
        6.2.9 建立生态矿业
        6.2.10 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
        6.2.11 产业治理
    6.3 政策与技术保障
        6.3.1 完善法律法规
        6.3.2 规范矿权市场
        6.3.3 技术保障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治理玻璃蒙砂废水的经验与教训(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酸法制磷酸中氯化钙废水的除氟工艺[J]. 廖杭,吕莉,唐盛伟,张涛. 工业水处理, 2021(11)
  • [2]我国某铀矿山土壤污染的评价及预测研究[D]. 简小磊. 南华大学, 2014(03)
  • [3]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河北沙河为例[D]. 欧阳一力.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4]中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研究[D]. 李立.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5]生物活性砂过滤器应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提标改造[D]. 焦辉平. 江苏大学, 2010(08)
  • [6]我国城乡饮水现状及重大饮用水污染状况分析[J]. 任金法.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06)
  • [7]物化-生化技术处理含氟废水的工程实践[J]. 黄文玲. 环境科技, 2008(06)
  • [8]杂填土垃圾填埋场沉降控制研究[D]. 唐仙.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2)
  • [9]河北省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王世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10]治理玻璃蒙砂废水的经验与教训[J]. 黄晓春. 江苏环境科技, 2004(S1)

标签:;  ;  ;  ;  ;  

处理玻璃蒙砂废水的经验与教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