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

洋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

一、国外牛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范泽乡[1](2021)在《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发酵和泌乳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结构、饲料消化率、乳产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硝酸钠和蛋氨酸在水牛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一: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泌乳水牛瘤胃发酵参数、瘤胃细菌多样性及关键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为640±25kg、产奶量为7.63±0.19kg的健康泌乳中期摩拉水牛40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10头水牛。各组添加剂使用量如下:A组(空白)、B组(硝酸钠70g/d)、C组(蛋氨酸15g/d)、D组(硝酸钠70g/d、蛋氨酸15g/d)。本试验共45天。本试验包括两个试验,具体方法如下:试验第45天空腹采集试验水牛瘤胃液,用于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多样性及关键微生物数量的测定。试验二: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泌乳水牛饲粮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水牛饲养方案同方案一。试验第40、41、42天采集粪样,用于饲料消化率的测定。试验第45天空腹采集试验水牛静脉血液用于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试验三: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泌乳水牛泌乳性能。试验水牛饲养方案同方案一。试验第1天至试验第45天记录实验水牛产奶量。试验第15、22、27、34天采集试验水牛奶样用于乳成分分析和硝酸钠残留的测定。结果:试验一:(1)B组水牛瘤胃产甲烷菌数量较A组显着增加(P<0.05),瘤胃真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瘤胃游离谷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含量及总游离氨基酸浓度较A组显着提高(P<0.05)。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无明显变化(P>0.05)。(2)C组水牛瘤胃真菌、产甲烷菌数量无显着变化(P>0.05),瘤胃液中20种游离氨基酸浓度及总游离氨基酸浓度无显着变化(P>0.05),瘤胃乙酸、丙酸和戊酸含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3)D组水牛瘤胃真菌数量与A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产甲烷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瘤胃细菌Shannon、Chao1指数显着提高(P<0.05),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拟杆菌门和普雷沃氏菌属丰度降低,变形菌门和不动杆菌属丰度提高,瘤胃液中20种游离氨基酸浓度、总游离氨基酸浓度无显着变化(P>0.05),丙酸、戊酸浓度与A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4)各组水牛间瘤胃细菌、原虫数量、微生物蛋白、氨态氮浓度、p H值未出现显着差异(P>0.05)。试验二:(1)4组试验水牛饲粮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B组较A组水牛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着提高(P<0.05)。(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瘤胃真菌数量与饲粮表观消化率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3)各组间水牛血液中丙谷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均未出现显着差异(P>0.05)。试验三:(1)各组水牛乳中乳蛋白、乳脂、乳糖、非脂固形物、总固形物及硝酸钠含量未出现显着差异(P>0.05)。(2)D组水牛乳产量及3.5%矫正乳产量较B组分别提高14.83%和14.47%,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C组水牛采食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15g/d的蛋氨酸对瘤胃微生物结构无显着影响,提高了水牛饲粮消化性能。70g/d的硝酸钠增加了瘤胃内产甲烷菌数量和多种游离氨基酸含量。15g/d的硝酸钠和70g/d蛋氨酸联合使用降低了瘤胃真菌数量,增加了瘤胃细菌多样性,与硝酸钠相比,硝酸钠与蛋氨酸联合使用产奶量提高了14.83%,建议硝酸钠和蛋氨酸同时使用。

耿慧君[2](2020)在《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腺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其最重要的一种致病菌,据报道,超过25%的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由金葡菌引起。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超级细菌的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会造成极大危害。噬菌体是一种结构简单、广泛存在、高效安全的生物抗菌剂,具有高特异性、高裂解子代数及高环境丰度等优点。迄今为止,关于噬菌体治疗金葡菌性乳腺炎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其实际应用的生物安全性机制,以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副作用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与小鼠转录组分析相结合,评估了噬菌体作用于金葡菌性乳腺炎的安全性;将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炎性因子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噬菌体有效抑制金葡菌性乳腺炎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噬菌体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筛选得到一株高致病性、多重耐药的金葡菌,以其为宿主菌分离获得两株裂解性能良好、广谱性的噬菌体,并检测了相关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性。从55份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病牛奶样中分离得到34株病原菌,其中金葡菌6株(17.65%)。因金葡菌Sau-XJ-21呈现最多的抗生素耐药性与较高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1.26×106 CFU/mL),则以其为宿主菌,筛选获得两株裂解性噬菌体vBSM-A1和vBSP-A2。利用双层平板法、CsCl密度梯度离心法、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点板法(spot-test)、一步生长曲线构建、pH值及温度稳定性检测和体外抑菌实验等,检测了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宿主谱、理化性质及对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株噬菌体均隶属于有尾目噬菌体,亥瑞勒噬菌体科;具有广谱性,能够裂解不同来源(牛源、人源)不同区域(新疆、浙江和大连)的金葡菌;单一噬菌体及噬菌体cocktail(体积1:1)均能有效抑制金葡菌Sau-XJ-21生长。(2)对两株噬菌体vBSM-A1和vBSP-A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阐明二者均不含毒力基因、溶源基因及毒力转座子等,不存在基因水平转移风险,具有应用安全性。利用Illumina Genome Analyzer测序技术对两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选择GeneMarkS、CGView、tRNAscan-SE、Cluster X 和 MEGA 7.0 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程序,对两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功能基因注释、tRNA形态结构预测与分类学地位分析;运用 ExPASy、TCDB、PortScale、Signal 5.0、Phyre2和Swiss-Model等生物信息学程序,对噬菌体裂解酶Lys-vBSM-A1进行一级结构分析、理化性质鉴定、功能区域预测(疏水性、跨膜区域和信号肽)、二级结构预测与结构域3-D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噬菌体vBSM-A1和噬菌体vBSP-A2均为双链线性DNA,vBSM-A1/vBSP-A2基因组全长140,654/136,528 bp,GC含量为30.33%/30.45%,预测出70/77个具有实际功能的基因和4/3个tRNA编码基因;两株噬菌体Genebank ID分别为MK584893和MK656892;二者均含有同一个序列保守的裂解酶基因Lys-vBSM-A1,其大小为267aa,其表达蛋白含两个典型的活性域,位于N端的c4olkB结构域和位于C端的c4olsA结构域。(3)评估了噬菌体混合制剂对金葡菌性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作用;阐明了其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考察了噬菌体经小鼠乳腺灌注的安全性影响,分析了小鼠转录组表达变化与潜在作用机制。利用金葡菌Sau-XJ-21成功构建了小鼠乳腺炎模型,评估并确定3×104 CFU/25 μL为最佳攻菌浓度。探究了噬菌体cocktail对金葡菌性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使用Beckman Coulter DxH8000血液分析仪、点板法(spot-test)、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H&E组织切片染色等仪器与方法,检测了各实验组小鼠的血液样本参数、CFU和PFU负荷、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指标与小鼠乳腺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显示噬菌体cocktail在小鼠乳腺内能有效减轻金葡菌Sau-XJ-21造成的炎症症状;小鼠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头孢噻呋钠会破坏小鼠肠道内原有的优势菌株,降低菌群丰度;而噬菌体混合制剂治疗组,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炎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运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进行小鼠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相较于PBS对照组,噬菌体灌注组在一些与炎症相关的基因(如细胞凋亡、细胞聚集及抗氧化活性等)表达中,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表达;同时在与炎症因子相关的一些通路(如TNF信号通路以及NF-κB信号通路等)中显示出显着富集,提示了噬菌体在小鼠体内会引发一些相关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应答。综合小鼠形态学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切片分析、炎症因子TNF-α检测,以及噬菌体负荷检测等结果,揭示了噬菌体灌注形成的炎症特征轻微,对小鼠正常生命体征无碍。综上,本论文以致病性金葡菌为目标菌株,分离获得两株裂解性噬菌体;研究了施用噬菌体混合制剂治疗小鼠金葡菌性乳腺炎的有效性;揭示了该噬菌体混合制剂在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中,相较于抗生素的优越性;从全基因组、转录组、炎症因子、小鼠表观状态及乳腺噬菌体负荷等角度,初步阐明了噬菌体混合制剂的应用安全性。因此,该噬菌体混合制剂是一种能够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效抑制金葡菌生长的生物安全制剂,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和可行性。

胡雪桃[3](2020)在《基于多色碳量子点复合体系的荧光传感可视化检测牛奶质量安全指标》文中提出牛奶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其质量安全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传统的分析方法检测结果准确,但多指标同步检测效率低。而荧光传感技术不仅灵敏度高,而且响应速度快,有望用于牛奶质量安全的快速准确检测。针对现有的荧光传感体系抗干扰能力差和检测模态单一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多色调制、双模态构建和可视化开发等方式,实现了牛奶酸度、大肠杆菌、四环素和汞离子的自动化和同步可视化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黄色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用于牛奶酸度的荧光检测研究。针对牛奶中复杂的成分导致无法准确检测牛奶酸度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制备酸度敏感的碳量子点并将牛奶作为基底溶液的思路。通过微波法加热对苯二胺和乙酰胺合成最佳发射波长为567 nm的黄色碳量子点(YCQDs),其荧光强度随着牛奶酸度增加而呈规律性下降,且荧光发射波长固定不变,结果表明YCQDs对牛奶酸度具有特异性响应。将牛奶作为基底溶液建立荧光法,发现YCQDs荧光强度和牛奶酸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检测范围为11.6~34.2°T。利用荧光法和标准法得到的牛奶酸度检测结果一致(P>0.05)。结果表明荧光法可以避免牛奶中其他物质对YCQDs荧光信号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能够用于牛奶酸度的快速准确检测。(2)绿色磁性碳量子点的构建及其在牛奶大肠杆菌检测中的应用。针对无法有效分离富集大肠杆菌而导致检出率低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制备磁性碳量子点的解决思路。利用绿色荧光碳量子点(GCQDs)、适配体、互补链和磁性纳米材料(MNPs)合成磁性碳量子点(GCQD-MNPs),结果表明GCQD-MNPs能特异性地识别并富集大肠杆菌。根据GCQD-MNPs荧光信号与大肠杆菌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的荧光法检测范围为500~106 CFU/mL,检测限低至487 CFU/mL。另外,利用荧光法与标准法测定大肠杆菌污染程度不同的牛奶,其检测结果一致。构建的磁性荧光碳量子点能够有效地分离、富集并检测大肠杆菌,为快速准确测定牛奶中低浓度的大肠杆菌提供了可行的方法。(3)银纳米颗粒修饰的碳量子点(Apta-BCQD@AgNPs)的构建及其用于牛奶四环素的荧光/电化学双模态检测研究。针对碳量子点检测四环素模式单一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制备具有荧光和电化学双重性质的碳量子点复合体系的思路。利用蓝色荧光碳量子点(BCQDs)、银纳米颗粒(AgNPs)和适配体(Apta)合成Apta-BCQD@AgNPs传感器,其对四环素具有荧光和电化学双模态响应。根据荧光信号和电流强度变化分别建立定量检测四环素的荧光法和电化学法,检测范围分别为10-7~10-2 M和10-9~10-4 M,检测限分别达15.2 nM和0.258 nM。另外,利用荧光法和电化学法对含四环素的牛奶进行检测,回收率高于83.0%,且结果与标准法一致。通过开发Apta-BCQD@AgNPs传感器,结合荧光法和电化学法各自的优势,实现牛奶四环素的准确检测。(4)铕功能化碳量子点(CQDs@Ad-Eu-DPA)的构建及其用于牛奶汞离子的双发射荧光传感检测研究。针对碳量子点荧光信号单一导致汞离子的检测灵敏度低且易受背景信号干扰等缺点,本研究提出构建双发射荧光碳量子点复合体系的解决思路。结合碳量子点(CQDs)、腺嘌呤(Ad)、吡啶二羧酸(DPA)和铕离子(Eu3+)构建CQDs@Ad-Eu-DPA,荧光发射峰位于443 nm和617 nm处。根据汞离子能使传感器两个发射峰荧光同时增强的现象,建立基于双发射荧光信号的汞离子检测法,检测范围为1~20 nM,检测限为0.2 nM。利用双发射荧光法检测含汞离子牛奶得到的回收率为98.9~107.4%,且与标准法检测结果一致。通过开发双发射型荧光传感器,可以扩大荧光响应信号,提高汞离子检测灵敏度,为检测牛奶痕量汞离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5)基于多色碳量子点复合体系的四种牛奶质量安全指标同步可视化检测研究。针对牛奶质量安全检测指标多,检测耗时费力等难题,本研究提出多指标荧光同步可视化检测的解决思路。利用多色碳量子点复合体系,分别制作牛奶酸度的黄色型、大肠杆菌的绿色型、四环素的蓝色型和汞离子的蓝色-红色型荧光指示卡。通过可视化图像处理平台,利用颜色信号和指标浓度间的关系建立四种指标的同步可视化检测方法。该方法分别实现了牛奶酸度在11.6~34.2°T、大肠杆菌在500~106 CFU/mL、四环素在10-7~10-2 M和汞离子在5~20 nM范围内的同步可视化检测。同步可视化法和标准法测定牛奶四种质量安全指标的结果一致。因此,利用多色碳量子点复合体系,可实现四种牛奶指标的自动化和同步可视化检测,加快了牛奶质量安全检测进度。

朱星玥[4](2018)在《基于光电技术的含脂液体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脂类液体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检测是食品检测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和前沿课题,然而目前现有的食品测量技术方法在小型化、仪器成本及测量速度上都存在不足。基于光电技术与传感器的检测方法具有响应快、准确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可实现非接触性测量,且近年来光电传感器及其系统越来越趋向于小型化和自动化,因此,基于光电技术的含脂类液体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光电传感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从典型含脂液体食品的主要成分、食品添加剂和生物性污染方面开展了研究,旨在为含脂类液体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基于环状光源传感器的测量系统,实现了含脂液体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量与方法评估。为了实现仪器的近场实时检测,设计了均匀分布的环状光源传感器测量系统。基于样品吸光度和典型含脂液体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的关系建立模型,并将模型输入至微处理器中完成对测量系统的定标,最终实现脂肪含量的实时检测。同时,利用测量系统评价与分析方法对环状光源传感系统进行评价,验证了测量系统的可靠性。(2)设计了基于Y型光纤传感器的测量系统,实现了含脂液体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量与评估。为了实现远场的实时检测,设计了基于Y型光纤传感器的测量系统,采用的单探头设计使得光信号能够垂直入射与垂直接收,有效的分离了入射光与出射光。通过样品吸光度与脂肪含量进行建模,实现了含脂液体食品中脂肪的测量。同时,测量系统评价与分析的结果表明了测量系统的可靠性。(3)提出并设计了基于W型光纤传感器测量系统,利用该测量系统实现了含脂液体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量。由于环状光源与Y型光纤系统在测量过程中会受到镜面反射影响,基于此,创造性的提出了具有双探头结构的W型光纤传感器系统,既能实现远场实时测量,减少杂散光信号的干扰,又能够消除液体样品的镜面反射信号,通过样品吸光度与脂肪含量进行建模,最终实现含脂类液体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量。(4)基于两种荧光光谱测量技术,即二维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定量检测了含脂液体食品中荧光增白剂的含量(0-1μg/ml)。在本章中以豆浆为样品进行检测。对于二维荧光光谱,将荧光强度与荧光增白剂含量直接建立模型,从而实现豆浆中荧光增白剂含量的检测;对于三维荧光光谱,将小波分析图像处理方法与支持向量回归机结合,实现了豆浆中荧光增白剂含量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都能实现荧光增白剂含量的检测,灵敏度高,且三维荧光光谱法的检测结果优于二维荧光光谱法。(5)基于微弱光光电传感器测量系统,同时结合小波分析的图像处理方法,定量检测了含脂液体食品中荧光增白剂的含量(0.02-0.5mg/ml)。本章中以豆浆为样品进行检测。对于采集到的含有荧光增白剂的豆浆样品的微弱荧光图像,提取其小波矩特征值,并根据距离分类法,实现了豆浆中荧光增白剂含量的准确测量。(6)基于BARDOT激光传感器的测量系统,提出了快速检测含脂液体食品中李斯特菌的有效方法。本章中以牛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检测。首先建立了李斯特菌和非李斯特菌的图像数据库,利用BARDOT系统对检测样品图像进行识别分类,从而实现牛奶中李斯特菌的检测。同时采用PCR和qPCR对BARDOT系统检测出的菌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快速的检测出牛奶中的李斯特菌,实现了无损测量,与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的标准方法需要时间(约72小时)相比,BARDOT系统只需34-40小时就可完成检测,大大提高了效率。

胡水生[5](2016)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具有高比表面积、孔径均一可调、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构建的传感器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无机小分子或是有机物等的传感检测中。本论文主要是利用在溶液中稳定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构建荧光传感器并将其利用与生物大分子,无机小分子的检测中。构建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实现对目标物的有效检测。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材料的合成、功能化以及MOFs在生物化学传感、分离、催化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实验需要的两种材料即Fe3O4@g-C3N4@MOF(magnetic gH hybrid composites)和UIO-66-NH2的合成并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第三章是基于合成的复合材料构建了对凝血酶检测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当有荧光素修饰的凝血酶适配体被材料吸附到表面时,由于材料的诱导电子转移过程猝灭了荧光素的荧光,若是溶液中此时存在凝血酶,则凝血酶与凝血酶适配体特异性结合形成G-四联体从材料表面脱附,材料与荧光素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被切断,荧光素的荧光恢复。传感器在凝血酶浓度为1.25~20.O×10-6 mol·L-1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最低检测限为3.72 × 10-7mol·L-1。第四章是利用pH响应的UIO-66-NH2检测牛奶中的尿素:因为尿素与尿素酶反应能使反应体系溶液的pH增高,当溶液的pH增高时材料UI0-66-NH2中的配体上修饰的氨基发生去质子化从而产生荧光增强的过程,基于此构建了对牛奶中尿素快速检测的传感器。传感器对牛奶中尿素的检测在0.04~0.8 mg·dL-1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最低检测限为:0.0317mg·dL-1,国标中的对牛奶中尿素的含量要求为:20~30mg·dL-1。第五章是介绍了一种Turn-On型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硫化钠,主要是利用UIO-66-NH2在溶液的pH不同时,在330 nm激发时表现出不同强度的荧光信号。当材料处于酸性环境中,材料结构中的氨基发生质子化使材料结构中的π电子迁移率较高从而使材料的荧光猝灭,而当材料处于碱性环境中时,结构中的氨基去质子化,这一过程使材料的荧光增强。构建的荧光传感器在Na2S浓度为7.5~125×1-6mol·L-1范围内线性较好,检测的最低检测限LOD为7.1 ×10-6 mol·L-1。

许建婷[6](2015)在《黄酒中氨甲酰化合物的减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酒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氨基甲酸乙酯(EC),研究表明,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主要是由酒中的氨甲酰化合物与乙醇自反应生成的,减除黄酒中的氨甲酰化合物可以提高黄酒的安全性,所以氨甲酰化合物的减除研究很有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壳聚糖为基质材料,氢氧化钠为凝结液,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成固定化酶载体微球。以壳聚糖微球为载体,固定脲酶,制备成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剂,并与游离脲酶的酶学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剂的p H和温度的耐受范围更宽,重复使用性和贮存性更好。2.利用制备的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剂开展黄酒中氨甲酰化合物的减除工作。由单因素实验可知,减除剂的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是影响黄酒中氨甲酰化合物减除的主要因素,以此三因素做正交实验,得到最佳的处理工艺为:减除剂添加量:1.5%,处理温度35℃,处理时间2 h,尿素减除率可达43.96%。3.在黄酒后发酵期间和煎酒前添加减除剂对黄酒发酵期间的氨甲酰化合物进行减除。结果表明:减除剂对黄酒发酵中的氨甲酰化合物减除有作用,同时减除剂的添加对黄酒发酵期间的酒精度、总酸和总糖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煎酒前添加减除剂进行处理后,黄酒中尿素减除率为43.81%,EC减除率为34.45%,即在煎酒前进行尿素减除可以有效的降低煎酒中产生的氨基甲酸乙酯。4.利用层析柱制备了黄酒中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单元装置,在实验室规模上探究了氨甲酰化合物减除装置的工艺参数,并以此为原型串联单元装置,设计了黄酒中氨甲酰化合物减除装置和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工艺的流程图,为氨甲酰化合物减除装置应用于黄酒实际生产奠定基础。本论文成功制备了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剂,且能够有效减除黄酒中尿素含量,可以重复使用,有效从源头上抑制氨基甲酸乙酯的生成量,提高了黄酒的安全性,所得结果对氨甲酰化合物减除的实际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谊,杜瑞焕,葛怀礼,齐彪,郑百芹[7](2014)在《国内外牛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牛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方法,从最初的以紫外分光光度计,到格里斯试剂法,荧光法,基于尿素和显色剂络合原理,来检测尿素的含量。近几年,中红外光谱技术广泛应用,其方法快速简易,根据具体地点来调整仪器线性,保证其方法准确稳定。

沈东旭[8](2014)在《流动注射分析测定牛奶中尿素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寻找一种快速测定牛奶中尿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中加入三氯乙酸溶液,高速离心后取5mL清液,过0.22μm水相滤膜(聚醚砜)后通过AA3流动注射分析仪在线测定尿素含量。结果:尿素浓度在0-300mg/kg范围内,可获得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6,检出限为5.3mg/kg,在添加水平50和100mg/kg条件下,回收率范围98.2-101%,日内和日间精密度范围2.7-3.6%。结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耐用性,精密度和准确度,操作简单,适用于牛奶中尿素含量的快速测定。

王玲玲[9](2014)在《鲜奶中铵盐等掺假物快速检测方法与干扰的研究》文中指出牛奶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食物,但近年来频繁爆发的乳品安全事件则使我国的乳品工业出现了较大的波折,同时给广大消费者留下了心理阴影。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和乳品行业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提高乳品质量安全以消除消费者顾虑的问题。鲜奶收购现场检测技术的提高则是保证整个乳品行业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从源头控制和保证原料奶的质量,意义重大且任务繁重。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在已建立的对于人为单一添加铵盐、尿素、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验证引进第二种常见掺假物对原本检测方法是否有干扰,即对鲜奶中铵盐等快速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开展研究。目的是为建立准确、灵敏、稳定的牛奶掺假快速检测标准方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乳品生产企业提供放心、合格的原料奶,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KI-NaClO法检测鲜奶中掺入的铵盐,试验测得该方法对NH4+的检测下限为1.35×10-5g/mL。首先在水体系中进行铵盐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进而在牛奶体系中进行铵盐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引进的常见干扰物有食盐、硼酸、硼砂、可溶性钡盐、芒硝、可溶性锌盐、可溶性铝盐、可溶性碳酸盐、碳酸氢盐、明胶、可溶性硫化物、三聚氰胺、生豆浆、熟豆浆、石灰水、淀粉、铬酸盐、重铬酸盐、双氧水、甲醛、可溶性铅盐、尿素、亚硝酸盐等,研究表明仅淀粉对铵盐快速检测方法有干扰,其干扰下限为2.7×10-5g/mL。(2)采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法检测鲜奶中掺入的尿素,试验测得该方法对尿素的检测下限为2×10-4g/mL。首先在水体系中进行尿素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进而在牛奶体系中进行尿素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引进的常见干扰物有食盐、硼酸、硼砂、可溶性钡盐、芒硝、可溶性锌盐、可溶性铝盐、可溶性碳酸盐、碳酸氢盐、明胶、可溶性硫化物、三聚氰胺、生豆浆、熟豆浆、石灰水、淀粉、铬酸盐、重铬酸盐、双氧水、甲醛、可溶性铅盐、铵盐、亚硝酸盐等,研究表明仅亚硝酸盐对尿素快速检测方法有干扰,其干扰下限为2.4×10-4g/mL。(3)采用Griess试剂法检测鲜奶中掺入的亚硝酸盐,试验测得该方法对NO-2的检测下限为5.3×10-8g/mL。首先在水体系中进行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进而在牛奶体系中进行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共存干扰试验。引进的常见干扰物有食盐、硼酸、硼砂、可溶性钡盐、芒硝、可溶性锌盐、可溶性铝盐、可溶性碳酸盐、碳酸氢盐、明胶、可溶性硫化物、三聚氰胺、生豆浆、熟豆浆、石灰水、淀粉、铬酸盐、重铬酸盐、双氧水、甲醛、可溶性铅盐、铵盐、尿素等,研究表明引进的常见掺假物对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均没有干扰。

宋薇,张姝,陈晓旭,宋莉,赵永彪,宋桂雪[10](2014)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测定乳和乳粉中尿素含量》文中指出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测定乳及乳粉中尿素的方法。样品经乙醇水溶液提取后,在酸性条件下与9-羟基呫吨衍生反应,以乙腈和乙酸钠溶液做流动相,C18反相色谱柱分离,荧光检测器λex为213 nm和λem为308 nm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11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配方奶粉和液态奶中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4%106%和83.4%101%,RSD分别为2.1%5.7%和3.2%4.9%。在乳粉和液态奶中方法检出限分别为30 mg/kg和12 mg/kg。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检验数据重现性好。

二、国外牛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牛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发酵和泌乳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我国乳水牛业的发展
        2.2 硝酸钠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应用
        2.2.1 硝酸钠的瘤胃代谢
        2.2.2 硝酸钠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2.2.3 硝酸钠对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
        2.2.4 硝酸钠抑制瘤胃甲烷排放
        2.2.5 硝酸钠对瘤胃游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2.2.6 硝酸钠对瘤胃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2.2.7 硝酸钠对反刍动物可能存在的毒副作用
        2.2.8 影响硝酸钠还原的因素
        2.3 蛋氨酸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应用
        2.3.1 蛋氨酸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限制性地位
        2.3.2 蛋氨酸对反刍动物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3.3 蛋氨酸对饲粮消化性能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2.3.4 蛋氨酸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2.3.5 蛋氨酸对反刍动物健康状况的影响
        2.4 蛋氨酸和硝酸钠的联合应用
        2.5 奶水牛氮代谢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发酵、瘤胃细菌多样性及关键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1.3 瘤胃液采集与分装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1 试验水牛瘤胃p H值、微生物蛋白及氨态氮的测定
        1.4.2 试验水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及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1.4.3 试验水牛瘤胃细菌多样性及关键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2.2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4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2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4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饲粮消化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的采集
        1.4 试验测定指标和方法
        1.4.1 饲粮表观消化率的测定
        1.4.2 水牛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消化性能的影响
        2.2 水牛饲粮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微生物数量的相关分析
        2.3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饲粮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2 饲粮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微生物数量的相关分析
        3.3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计
        1.2 饲养管理
        1.3 试验样品和数据的采集
        1.4 试验测定指标和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乳产量的影响
        2.2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乳成分的影响
        3 讨论
        3.1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乳产量的影响
        3.2 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乳成分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的文章
附件

(2)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1.1.1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1.1.2 诱发奶牛乳腺炎的原因
        1.1.3 奶牛乳腺炎的产生机制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研究
        1.1.5 常见的奶牛乳腺炎治疗方法
    1.2 噬菌体的发现、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2.1 噬菌体发展历史与现况
        1.2.2 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多样性
        1.2.3 有尾噬菌体目的分类
        1.2.4 噬菌体的侵染周期
    1.3 噬菌体疗法及其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控
        1.3.1 噬菌体疗法概述
        1.3.2 噬菌体对金葡菌的治疗
        1.3.3 噬菌体疗法的局限性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奶牛乳腺炎致病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生物学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奶样的采集
        2.3.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3.3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3.4 分离株的药敏分析
        2.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6 半数致死量(LD_(50))试验
        2.3.7 噬菌体的分离及纯化
        2.3.8 噬菌体的效价检测
        2.3.9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测定
        2.3.10 噬菌体的扩增与培养
        2.3.11 噬菌体颗粒的提纯与去杂质
        2.3.12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2.3.13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
        2.3.14 氯仿敏感性测试
        2.3.15 噬菌体温度稳定性测定
        2.3.16 噬菌体pH值稳定性测定
        2.3.17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2.3.18 噬菌体对金葡菌生长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
        2.4.1 奶样质地与病原菌菌落形态
        2.4.2 病原菌检测结果
        2.4.3 病原菌理化性质
        2.4.4 金葡菌的药敏检测结果
        2.4.5 金葡菌16s和系统发育树
        2.4.6 金葡菌Sau-XJ-21的半数致死量
        2.4.7 金葡菌Sau-XJ-21的裂解性噬菌体形态
        2.4.8 噬菌体的宿主谱范围
        2.4.9 噬菌斑形态特征
        2.4.10 噬菌体透射电镜形态
        2.4.11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
        2.4.12 噬菌体对氯仿的敏感性
        2.4.13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
        2.4.14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2.4.15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2.4.16 噬菌体的体外抑菌效应
    2.5 讨论
    2.6 小结
3 噬菌体vBSM-A1和vBSP-A2的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菌株与噬菌体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2.4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噬菌体的纯化与浓缩
        3.3.2 CsCl等密度梯度离心及回收
        3.3.3 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
        3.3.4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测序
        3.3.5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分析和功能注释
        3.3.6 噬菌体的主要功能基因比对与进化分析
        3.3.7 噬菌体裂解酶蛋白结构分析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噬菌体的基本生物学信息
        3.4.2 噬菌体的基因分布
        3.4.3 噬菌体的功能基因预测结果
        3.4.4 噬菌体vBSM-A1的全基因蛋白图谱
        3.4.5 噬菌体vBSP-A2的全基因蛋白图谱
        3.4.6 噬菌体tRNA形态结构
        3.4.7 噬菌体的分类学地位
        3.4.8 裂解酶的跨膜区域和信号肽
        3.4.9 裂解酶疏水性及理化性质
        3.4.10 裂解酶二级结构
        3.4.11 裂解酶三级结构
    3.5 讨论
    3.6 小结
4 噬菌体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方法
        4.3.1 实验菌株与噬菌体的培养纯化
        4.3.2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4.3.3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小鼠乳腺炎的分析
        4.3.4 噬菌体安全性实验及转录组分析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4.4.2 噬菌体cocktail对小鼠乳腺炎的治疗结果
        4.4.3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4.4 噬菌体安全性检测及转录组分析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噬菌体ORF在线预测结果
附录B 裂解酶的3D模型
附录C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小鼠的血常规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多色碳量子点复合体系的荧光传感可视化检测牛奶质量安全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写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牛奶质量安全检测
        1.2.1 牛奶质量安全检测指标
        1.2.2 牛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
        1.2.3 牛奶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1.2.4 存在的问题
    1.3 荧光纳米传感技术
        1.3.1 荧光纳米材料概述
        1.3.2 荧光纳米传感技术的应用
    1.4 基于碳量子点的荧光传感技术
        1.4.1 碳量子点概述
        1.4.2 碳量子点的合成
        1.4.3 碳量子点的性质
        1.4.4 碳量子点在质量安全指标分析中的应用
    1.5 论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黄色碳量子点的荧光传感快速检测牛奶酸度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黄色碳量子点的合成
        2.2.3 相对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2.2.4 酸性缓冲溶液对YCQDs荧光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2.2.5 牛奶酸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2.2.6 牛奶储藏过程中酸度的监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黄色碳量子点的表征
        2.3.2 YCQDs的光学性质
        2.3.3 YCQDs对不同酸性溶液的光学响应机制研究
        2.3.4 牛奶酸度检测方法的建立
        2.3.5 牛奶储藏过程中酸度的跟踪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橘皮合成的绿色碳量子点结合磁性纳米材料检测牛奶大肠杆菌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磁性碳量子点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3.2.3 相对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3.2.4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检测
        3.2.5 磁性荧光纳米传感检测大肠杆菌
        3.2.6 牛奶储藏过程中大肠杆菌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CQDs和MNPs的表征
        3.3.2 GCQDs光学特性
        3.3.3 Aptamer-GCQDs和cDNA-MNPs偶合物的表征
        3.3.4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建立
        3.3.5 特异性和稳定性研究
        3.3.6 牛奶储藏过程中大肠杆菌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色碳量子点结合银纳米颗粒荧光/电化学双模态检测牛奶四环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蓝色碳量子点及Apta-BCQD@AgNPs的制备
        4.2.3 相对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4.2.4 实验条件优化
        4.2.5 建立四环素荧光测定法
        4.2.6 建立四环素电化学测定法
        4.2.7 牛奶样品的荧光/电化学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CQDs和Apta-BCQD@AgNPs的表征
        4.3.2 BCQDs和Apta-BCQD@AgNPs的光学特性
        4.3.3 荧光和电化学法检测四环素的机理研究
        4.3.4 建立检测四环素的荧光法
        4.3.5 建立测定四环素的电化学法
        4.3.6 选择性和稳定性测试
        4.3.7 牛奶样品中四环素含量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铕功能化碳量子点的双发射荧光传感检测牛奶汞离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CQDs、Ad-Eu-DPA及CQDs@Ad-Eu-DPA的合成
        5.2.3 相对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5.2.4 汞离子测定方法的建立
        5.2.5 牛奶汞离子含量的测定
        5.2.6 标准法测定牛奶汞离子的含量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QDs及CQDs@Ad-Eu-DPA的表征
        5.3.2 CQDs及CQDs@Ad-Eu-DPA光学特性
        5.3.3 实验条件优化
        5.3.4 CQDs@Ad-Eu-DPA检测Hg~(2+)的原理
        5.3.5 Hg~(2+)检测方法的建立
        5.3.6 牛奶样品中汞离子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牛奶四种质量安全指标的同步可视化检测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2 智能手机图像处理功能的实现
        6.2.3 荧光指示卡的制作及可视化检测法的建立
        6.2.4 牛奶四种质量安全指标同步可视化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荧光指示卡的制作及可视化检测法的建立
        6.3.2 牛奶四种指标的同步可视化检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光电技术的含脂液体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含脂液体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研究进展
        1.2.1 含脂液体食品质量方面的研究进展
        1.2.2 含脂液体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
    1.3 含脂液体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方法
        1.3.1 化学分析法
        1.3.2 色谱法
        1.3.3 质谱分析法
        1.3.4 色谱-质谱联用法
        1.3.5 光谱分析法
        1.3.6 生物检测法
        1.3.7 超声波法
        1.3.8 电化学分析法
        1.3.9 电子鼻技术
    1.4 光电技术在含脂液体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环状光源传感器实现食品中脂肪近场测量系统设计与评估
    2.1 系统设计与搭建
    2.2 测量原理与样品
        2.2.1 测量原理
        2.2.2 测量样品
        2.2.3 测量样品预处理
        2.2.4 测量方法
    2.3 系统硬件设计
        2.3.1 发光模块选择
        2.3.2 感光模块选择
        2.3.3 环状光源传感器设计
        2.3.4 微处理器与A/D转换模块设计
        2.3.5 显示模块设计
        2.3.6 升降台模块设计
        2.3.7 温控模块设计
    2.4 系统软件设计
        2.4.1 测量系统整体流程
        2.4.2 数据采集流程
        2.4.3 数据处理流程
        2.4.4 温控模块流程
    2.5 测量结果与讨论
        2.5.1 测量最佳距离
        2.5.2 测量最佳温度
        2.5.3 豆浆中脂肪含量预测
    2.6 测量系统分析与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Y型光纤传感器实现食品中脂肪远场测量的系统设计与评估
    3.1 测量系统设计
        3.1.1 系统总体结构
        3.1.2 Y型光纤传感器结构
        3.1.3 系统软件设计
    3.2 测量结果与讨论
        3.2.1 测量最佳距离
        3.2.2 豆浆中脂肪含量定标
        3.2.3 豆浆中脂肪含量预测
    3.3 测量系统评价与分析
        3.3.1 系统稳定性分析
        3.3.2 系统偏倚分析
        3.3.3 系统线性分析
        3.3.4 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W型光纤的含脂液体食品中脂肪的测量系统设计与评估
    4.1 测量原理分析及总体结构
        4.1.1 总体结构设计
    4.2 测量样品与方法
        4.2.1 测量原理与模型建立
        4.2.2 测量样品及其成分介绍
        4.2.3 测量样品预处理
        4.2.4 测量方法
    4.3 系统硬件设计
        4.3.1 光源的选择
        4.3.2 W型光纤传感器设计
    4.4 测量结果与分析
        4.4.1 测量距离优化
        4.4.2 最佳温度选择
        4.4.3 牛奶中脂肪含量预测
    4.5 测量系统评价与分析
        4.5.1 系统稳定性分析
        4.5.2 系统偏倚分析
        4.5.3 系统线性分析
        4.5.4 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荧光光谱的含脂液体食品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5.1 测量仪器
    5.2 二维荧光光谱测量豆浆中荧光增白剂含量
        5.2.1 测量样品
        5.2.2 测量方法
        5.2.3 测量结果与讨论
    5.3 三维荧光光谱测量豆浆中荧光增白剂含量
        5.3.1 测量样品
        5.3.2 测量方法
        5.3.3 分析方法
        5.3.4 测量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微弱光成像的含脂液体食品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6.1 测量样品与仪器
        6.1.1 测量样品
        6.1.2 测量仪器
    6.2 微弱光图像采集系统
        6.2.1 系统总体结构
        6.2.2 光源的选择
        6.2.3 光学滤波片的选择
    6.3 分析方法
        6.3.1 模板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6.3.2 距离分类法
    6.4 测量结果与讨论
        6.4.1 荧光图像的采集与预处理
        6.4.2 小波矩特征值的选择
        6.4.3 荧光增白剂的预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激光传感器的含脂液体食品中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7.1 BARDOT系统测量原理与结构
    7.2 样品与测量方法
        7.2.1 致病菌种类及生长条件
        7.2.2 致病菌特性
        7.2.3 BARDOT数据库建立
        7.2.4 单一李斯特菌的检测
        7.2.5 混合致病菌中李斯特菌的检测
        7.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7.2.7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
        7.2.8 致病菌表面蛋白表达研究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致病菌特性
        7.3.2 富养李斯特菌的浓度
        7.3.3 数据库的建立
        7.3.4 BARDOT系统检测结果
        7.3.5 qPCR和 PCR检测结果
        7.3.6 致病菌表面蛋白表达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总结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
        1.2.1 传统溶剂热合成法
        1.2.2 微波辅助合成法
        1.2.3 机械化学合成法
        1.2.4 电化学合成法
        1.2.5 超声化学合成法
    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功能化
        1.3.1 合成后修饰法
        1.3.2 合成后交换法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
        1.4.1 在荧光传感中的应用
        1.4.2 爆炸物的检测
        1.4.3 气体传感
        1.4.4 pH传感
        1.4.5 在催化中的应用
        1.4.6 在电化学与磁材料上的应用
        1.4.7 在分离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合成与表征实验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合成
        2.2.1 Fe_3O_4@g-C_3N_4@MOF复合材料的制备
        2.2.2 UIO-66-NH_2的合成
    2.3 合成材料的表征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2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2.3.3 材料的XRD分析
        2.3.4 形貌的SEM分析
        2.3.5 Fe_3O_4@g-C_3N_4@MOF复合材料形貌的TEM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2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2.4.3 材料的XRD分析
        2.4.4 材料的SEM分析
        2.4.5 Fe_3O_4@g-C_3N_4@MOF复合材料形貌的TEM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e_3O_4@g-C_3N_4@HKUST-1复合材料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在凝血酶检测中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传感器的实验原理
        3.3.2 传感器的条件优化
    3.4 对凝血酶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3.5 传感器的选择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H响应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构建的化学传感器在快速检测牛奶中尿素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4.2.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传感器的实验原理
        4.3.2 传感器的条件优化
    4.4 对尿素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4.5 传感器的选择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UIO-66-NH_2构建的Turn-On型荧光传感器在检测硫化钠中的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5.2.2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传感器的实验原理
        5.3.2 传感器的条件优化
    5.4 对硫化钠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5.5 传感器的选择性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6)黄酒中氨甲酰化合物的减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黄酒简介
        1.1.1 黄酒的分类
        1.1.2 黄酒的生产工艺
    1.2 黄酒中的氨甲酰化合物
        1.2.1 尿素及其减除方法研究
        1.2.2 尿素的检测方法
    1.3 脲酶及脲酶的固定化
    1.4 氨基甲酸乙酯简介
    1.5 氨基甲酸乙酯研究动态
    1.6 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及致癌机理
        1.6.1 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过程
        1.6.2 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机理
    1.7 氨基甲酸乙酯减除方法
    1.8 选题目的、意义和论文设计路线
        1.8.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8.2 论文设计路线
2 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溶液配制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氨甲酰减除剂制备及性能测定流程图
        2.2.2 固定化酶的制备
        2.2.3 固定化酶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的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剂
        2.3.2 壳聚糖浓度对固定化酶的影响
        2.3.3 凝结液浓度对固定化酶的影响
        2.3.4 戊二醛浓度对固定化酶的影响
        2.3.5 交联时间对固定化酶的影响
        2.3.6 固定化酶的动力学参数
        2.3.7 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pH
        2.3.8 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温度
        2.3.9 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性
        2.3.10 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贮存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3 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剂减除黄酒中尿素效果
    3.1 黄酒中尿素的检测方法
        3.1.1 主要仪器
        3.1.2 材料
        3.1.3 实验
    3.2 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
        3.2.1 仪器和设备
        3.2.2 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减除剂减除黄酒中尿素的实验研究
        3.3.1 研究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减除剂减除黄酒中尿素工艺设计与应用
    4.1 黄酒生产工艺中尿素减除研究
        4.1.1 研究方法
        4.1.2 检测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后酵期间尿素减除实验结果
        4.2.2 煎酒前后尿素减除实验结果
    4.3 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单元装置研究
        4.3.1 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单元装置的条件优化
        4.3.2 氨甲酰化合物减除单元装置优化结果
        4.3.3 黄酒中氨甲酰化合物减除整体装置和工艺流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投稿的论文
致谢

(7)国内外牛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亚硝酸盐格里斯试剂法
二、DMAB法
三、丁二酮肟法
四、二乙酰肟法
五、中红外检测方法
六、小结与展望

(8)流动注射分析测定牛奶中尿素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2结果与讨论
3结论

(9)鲜奶中铵盐等掺假物快速检测方法与干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食品安全概述
        1.1.1 食品安全
        1.1.2 国外食品安全现状
        1.1.3 国内食品安全现状
        1.1.4 乳品安全现状
    1.2 牛奶概述
        1.2.1 牛奶化学组成及营养价值
        1.2.2 奶源发展现状
    1.3 牛奶掺假检测方法现状
        1.3.1 牛奶常见掺假物
        1.3.2 常见掺假物检测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鲜奶中掺铵盐快速检测方法与干扰的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试剂
    2.3 铵盐快速检测试验方法
        2.3.1 试验原理
        2.3.2 基本试验方法
        2.3.3 检测下限的确定
    2.4 铵盐快速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2.4.1 水体系中铵盐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2.4.2 鲜奶体系中铵盐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2.5 试验结果
    2.6 小结
3 鲜奶中掺尿素快速检测方法与干扰的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原料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试剂
    3.3 尿素快速检测基本试验方法
        3.3.1 试验原理
        3.3.2 基本试验方法
        3.3.3 检测下限的确定
    3.4 尿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3.4.1 水体系中尿素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3.4.2 鲜奶体系中尿素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3.5 试验结果
    3.6 小结
4 鲜奶中掺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与干扰的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试验原料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试剂
    4.3 亚硝酸盐快速检测基本试验方法
        4.3.1 试验原理
        4.3.2 基本试验方法
        4.3.3 检测下限的确定
    4.4 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4.4.1 水体系中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4.4.2 鲜奶体系中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干扰试验
    4.5 试验结果
    4.6 小结
5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国外牛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硝酸钠和蛋氨酸对水牛瘤胃发酵和泌乳性能的影响[D]. 范泽乡.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D]. 耿慧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多色碳量子点复合体系的荧光传感可视化检测牛奶质量安全指标[D]. 胡雪桃. 江苏大学, 2020(01)
  • [4]基于光电技术的含脂液体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朱星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
  • [5]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胡水生. 福州大学, 2016(07)
  • [6]黄酒中氨甲酰化合物的减除技术研究[D]. 许建婷.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6)
  • [7]国内外牛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J]. 张谊,杜瑞焕,葛怀礼,齐彪,郑百芹. 农民致富之友, 2014(20)
  • [8]流动注射分析测定牛奶中尿素的方法研究[J]. 沈东旭. 药物与人, 2014(05)
  • [9]鲜奶中铵盐等掺假物快速检测方法与干扰的研究[D]. 王玲玲.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 [10]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测定乳和乳粉中尿素含量[J]. 宋薇,张姝,陈晓旭,宋莉,赵永彪,宋桂雪.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4(01)

标签:;  ;  ;  ;  ;  

洋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