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显电视的生产与分离

微显电视的生产与分离

一、微显示(MicroDisplay)电视的产生和分立(论文文献综述)

涂睿,刘宏宇,孙润光,厉凯,艾世乐,汤昊[1](2021)在《基于GaN FET的LED微显示单片集成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发光二极管(LED)微显示技术由于其潜在应用而倍受关注。与主流的基于硅基驱动器的LED微显示技术不同,采用GaN场效应晶体管(FET)驱动的LED微显示技术制作的器件具有可靠性高和制作工艺简单等优势。总结了各种GaN FET驱动LED微显示的器件结构及性能,这些器件结构包括:直接利用LED外延结构制作FET驱动微型LED发光像素的横向集成结构、HEMT驱动微型LED发光像素的横向叠层结构、纳米线GaN FET驱动LED发光像素的垂直叠层结构。对基于GaN FET驱动的LED微显示技术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对GaN FET驱动的LED微显示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澍鑫[2](2020)在《基于液晶器件的增强现实显示》文中研究表明实现自然舒适的三维显示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近几年,随着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使三维显示技术可以应用于新的场景。而目前的大部分产品都存在调焦和辐辏冲突的问题,使得用户在长期使用后感到疲劳、恶心。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真三维技术被应用于增强现实显示中。相比于其他真三维显示,多平面显示通过离散的二维切片画面,来构建三维物体,具有方法简单、计算量小、画质高等特点。可切换器件是实现多平面显示的关键。若要应用到增强现实显示领域中,则对可切换器件的尺寸、重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液晶材料实现的器件具有电控可调、平板化设计、轻薄紧凑等优点。本文为实现多平面的增强现实显示,针对液晶器件,包括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几何相位液晶透镜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了基于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为实现基于时分复用方法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需要可切换器件具备快速的响应时间,而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在具备快速响应特性的同时,又可以作为承接屏幕应用在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中,实现紧凑的系统设计。(1)研究了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工作机理,实现了0.65 ms的动态响应时间。(2)设计了结构简单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通过时序地切换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散射态和透明态,实现不同深度画面构建,从而实现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2.研究了基于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为了减小基于液晶散射膜系统的功耗,我们将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应用在多平面显示中,实现在驱动方法、阈值电压、光学透过率等性能上的优化。(1)研究了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工作机理,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其光电特性的影响,实现了2 ms以内快速响应时间。(2)设计了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实现具有正确调焦信息的多平面显示。3.研究了基于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彩色多平面显示。为了实现彩色多平面显示,提高画面的显示质量,实现更加舒适的增强现实显示。(1)研究了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光谱特性,并分析了数字微镜器件的衍射特性。(2)设计了准直彩色投影光路系统,利用三色LED照明、数字微镜器件作为微显示屏,实现具有正确调焦信息的62.5 Hz双目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4.研究了基于几何相位液晶透镜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为实现多平面的构建,并实现体积小、重量轻的显示系统,提出将几何相位液晶透镜应用于多平面显示系统中,通过改变透镜焦距,实现不同深度画面的构建。(1)研究了基于光配向方法制作的聚合物稳定几何相位液晶透镜,设计了多平面的显示系统,通过采用4f系统组成的双远心光路系统,实现相同视角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设计并展示了双平面系统。(2)设计了消色差几何相位液晶透镜,研究了其对R、G、B分立波长的聚焦效果,设计了基于消色差透镜的彩色多平面显示系统。

赖良德[3](2019)在《硅基OLED微显示器关键电路研究》文中提出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n-Silicon Microdisplay,OLED-on-Silicon)是一种将有机发光二极管制作在单晶硅片上的新型显示技术,它具有自发光、全固态、响应速度快、视角宽和易于集成化等优点,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本文将硅基OLED微显示器的像素电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提出一种800×600像素分辨率的驱动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提出一个基于陷阱电荷限制电流理论(Trapped-Charge-Limited Current,TCLC)的硅基OLED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由3个电阻、2个电容和1个二极管构成,通过HSPICE软件仿真,仿真电流与实验测量电流的最大误差为6.7%,相比于传统的OLED等效电路模型减少了17.8%,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硅基OLED等效电路模型跟实验测量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精确的反映OLED的V-I特性,提高了像素驱动电路仿真结果的精确性。(2)为了同时补偿驱动管阈值电压漂移和解决OLED老化衰减所引起的像素电流稳定性下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6T1C型像素驱动电路,该电路由6个NMOS管和1个电容构成。在驱动管阈值电压漂移量为-7.25mV7.12mV和OLED内部电阻偏移量为08MΩ时,6T1C型像素驱动电路的电流偏差为-0.144LSB0.416LSB和-0.48LSB0.6LSB,像素尺寸为5.5μm×16.5μm。为了在提高像素电流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缩小像素面积和减少驱动的复杂性,本文又提出了一种4T1C型像素驱动电路,该电路由4个NMOS管和1个电容构成,在驱动管阈值电压漂移量为-7.25mV7.12mV和OLED内部电阻偏移量为08MΩ时,4T1C型像素驱动电路的电流偏差为-0.16LSB0.24LSB和-0.72LSB0.024LSB,像素尺寸为5μm×15μm,相比于6T1C型像素驱动电路面积缩小了17.36%。(3)设计了一个硅基OLED微显示器的驱动系统,包括行驱动电路、像素矩阵和列驱动电路。所设计的微显示器的分辨率为800×600,帧频为60Hz,实现256级灰度显示,采用3.3V/5V双电源电压驱动。Cadence软件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硅基OLED微显示器驱动系统方案符合器件设计指标要求。

郭闰达[4](2017)在《简化结构的低功耗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基于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技术的显示产品层出不穷,诸如三星公司主打的AMOLED智能手机、LG公司推出的超轻薄OLED电视、索尼公司开发的VR头显等都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除了在移动终端、电视、智能可穿戴、游戏等领域的强势表现,基于OLED技术的照明产品也正从展会走向市场。OLED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单纯的基础研究转向于大力开发产品的阶段,为了适应低成本、高性能的发展要求,需要对OLED进行更深层次的优化。白光OLED(WOLED)无论在实现全彩色显示上还是在固态照明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简化WOLED器件结构设计、改善WOLED器件性能以满足实用化需求的角度出发,探索制备结构简单、低功耗、高效率的WOLED的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底发射结构为基础,开展了单一母体双发光层结构WOLED的研究。采用具有双极传输特性的主体材料26DCz PPy作为发光层中的唯一母体,提出了“梯度能量转移”的方法,充分利用能量转移机制,以蓝色磷光染料FIrpic作为桥梁,实现从26DCz PPy向FIrpic再向黄色磷光染料PO-01的高效能量转移,成功解决了单一母体结构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高效蓝光染料母体不能兼作高效黄光染料母体的问题。我们所设计的单一母体结构的WOLED能够有效减少有机层中界面势垒的数量,有利于改善载流子的注入、传输,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通过发光层结构的优化,能够有效拓宽激子复合区,提高激子利用效率,并且各发光单元相互独立从而有利于分别加以调控,减小了工艺难度、提升了器件的稳定性。基于这种方法的白光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达到39 cd/A和30lm/W,对应最大外量子效率EQE为13.7%。发射光谱受电压变化影响较小,器件亮度由100 cd/m2增加到10000 cd/m2时色度坐标值仅从(0.35,0.45)变化到(0.34,0.43)。2、从开发利用新材料体系的角度出发,开展了基于新型膦氧型母体材料DBFDPO制备低开启、高效率的WOLED的研究工作。DBFDPO以二苯并呋喃为主体并在其邻位上引入两个二苯基膦氧基团,其三线态能级高达3.16 e V,玻璃化温度为191℃,是较为理想的电子传输型磷光染料的母体。我们利用其兼作蓝光染料FIrpic和黄光染料PO-01的母体,器件开启电压低于2.5 V。经过对发光单元相对位置和厚度的优化,获得的最大电流效率为41.3 cd/A、功率效率34.0lm/W。在器件物理方面,通过单载流子器件分析了不同染料对改变母体中载流子输运特性的作用并结合材料能级关系分析了基于单一母体的发光层结构中磷光染料对器件光谱稳定性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采用Ir(ppz)3作为中间层对改善器件性能的作用。更进一步的,通过改变黄色磷光染料的类型,实现了显示品质的提升,基于Ir(BT)2(acac)的互补色白光器件的CRI达到67,器件亮度从10 cd/m2增加到10000 cd/m2时色度坐标值变化仅为(±0.03,±0.05)。3、利用叠层器件研究了传统电子注入材料对器件稳定性的影响,引入具有较低生长温度和较低水氧敏感度的新型金属配合物Libpp作为电子注入层结构,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器件结构对Libpp电子注入层厚度进行了优化。开展了基于磷光超薄发光层结构的WOLEDs的研究,设计出HTL/Dopant ultra-thin layer/HTL or ETL/Dopant ultra-thin layer/ETL的简单结构,对采用不同体系的载流子传输材料进行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最终以具有较高三线态能级的Tc Ta作为空穴传输层,B3PYMPM作为电子传输层兼作为分隔磷光超薄层的中间层结构的器件性能最优,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可分别达到40 cd/A和40 lm/W以上。我们还研究了不同空穴传输层材料与电子传输层材料B3PYMPM共掺杂形成激基复合物的发光,利用激基复合物发射蓝光结合磷光黄(红)、绿超薄发光层结构制备了荧光-磷光hybrid型WOLEDs。基于超薄层结构的器件的最大优点在于结构极度简化、昂贵的磷光染料使用量大幅度减少,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功率效率以实现降低功耗的目的。4、为适应硅基有机微显示的应用需求,开展了简化结构、低功耗的顶发射WOLED的研究,利用具有较高三线态能级的宽带隙电子传输层材料B4PYMPM兼作蓝光磷光染料的母体,以Tc Ta掺杂B4PYMPM形成激基复合物作为黄光磷光染料的母体,不再额外引入母体材料,除了必要的载流子注入层(Mo Ox、Libpp)材料,整个器件的材料体系只包含空穴传输层材料、电子传输层材料、磷光发光染料。得益于简化的结构和激基复合物向黄光染料的高效能量转移,优化后的顶发射WOLED开启电压低于2.4 V,最大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达到29 cd/A和27 lm/W,亮度在100 cd/m2、1000 cd/m2和5000 cd/m2时的外量子效率分别为5.7%、8.2%和6.5%,而且在实验中证明了如果能够在半透明顶部Cu阴极生长光学覆盖层(60 nm Tc Ta)可以更进一步的提升器件的效率。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成功开发出采用标准CMOS工艺的基于Al作互联金属的SVGA硅基白光有机微显示芯片,并通过集成设计,实现了头盔式有机微显示器整机的试制。白光有机微显示器的成功研制为实现全彩色有机微显示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吴宇坤[5](2017)在《面向有源显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因具有材料合成简单、制备工艺容易、重量轻、自发光、色域广、可集成在不透明或者柔性衬底等优点,被业界认为是继阴极射线管、液晶之后的新一代显示技术。经过三十年来的发展,虽然OLED相关显示产品已从实验室悄然走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科研工作者对OLED器件性能的追求从未停止。OLED在工作寿命、成本、集成度等方面的综合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论文面向有源显示,侧重于研究实用化的简单结构叠层OLED以及与低压驱动电路相兼容的顶发射OLED。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提出了“简单结构叠层OLED”的设计思想,即器件的上下发光单元及电荷产生单元(charge generation layer,CGL)均要求结构简单。本文选用Mo Ox作为最简单的CGL,Bphen:Li F作为CGL电子抽取层,连接两个简单结构黄色发光单元CBP/CBP:PO-01/TPBi,制备了简单结构黄色磷光叠层OLED,并通过优化CGL与下发光单元的注入势垒、改善发光区的载流子平衡等手段,最终获得了相对于单层器件电流效率翻番,功率效率相差无几的高性能简单结构叠层OLED。(2)首次突破前人在CGL选材以及结构设计方面的限制,选用最常见的空穴传输材料NPB以及电子传输材料Bphen设计了缓冲层修饰的非掺杂p/n型CGL,即Li F/NPB/Bphen/Mo Ox,通过系统研究器件性能与叠层OLED总厚度之间的变化关系,最终获得厚度仅为150 nm的高性能绿色磷光叠层OLED,电流效率从对应单层器件的38.5 cd/A提高到77.6 cd/A。NPB和Bphen不仅做CGL材料,还作为叠层器件上下发光单元的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材料种类的减少可以简化实验流程,提高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这种p/n型CGL也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开发高性能叠层OLED的新思路。(3)基于Ir(ppz)3、Bphen又开发出两款有效的缓冲层修饰p/n型和n/p型CGL。详细研究CGL缓冲层Mo Ox、Li F在电荷生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利用热电子发射理论、隧穿模型解释了基于同种材料体系的两种CGL的不同电荷产生过程;在n/p型CGL插入2 nm的Ir(ppz)3:Mo Ox缓冲层进一步优化了叠层OLED的性能,使其获得了较好的光电性能指标,最大电流效率接近传统单发光层器件的两倍;最后通过对比Bphen/NPB与Bphen/Ir(ppz)3的界面电荷转移特性,认为Bphen/NPB并不适合做非掺杂的n/p型CGL。(4)利用Mo Ox掺杂层空穴注入特性好、电导率高、热稳定性好等优点分别制备了面向p型及n型TFT电路的顶发射OLED以及倒置顶发射OLED。在顶发射器件方面,发光层Tm PPPy Tz:Ir(ppy)3具有双极性传输特性,有利于载流子的平衡;50 nm Tc Ta盖层的使用也提高了器件的光耦合输出效率;4 V的电压条件下,顶发射器件的亮度达4755 cd/m2,性能优良。在倒置顶发射器件方面,制备了蓝、绿、红三色的倒置顶发射OLED,由于微腔效应的作用,蓝绿器件较传统底发射器件的外量子效率提高15%左右;由于红光染料带系较窄,材料的内量子产率会随微腔环境的变化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最终使得红光倒置顶发射OLED的外量子效率提高了100%。最后将优化后的顶发射OLED移植到SVGA微显示芯片中,显示效果良好。

严利民[6](2014)在《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驱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显示技术是新兴的显示技术,它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工业产品的设计,减少了显示器的空间占有体积,降低了便携产品的功耗,延长了设备的使用续航时间,在军用及民用产业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微型显示技术的研究就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商业价值。随着有机发光技术的兴起,近几年来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也开始逐渐成为业内研究的热点,但这项技术目前尚处于积累阶段,各项关键技术大都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本文把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驱动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对像素驱动电路、扫描驱动控制等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驱动方法。论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微显示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并根据实验室制备的OLED器件的测试数据,使用Matlab工具进行模型函数的拟合,求得拟合参数并采用Verilog-A语言建立了OLED的仿真模型,经仿真该模型能准确反映OLED的V-I特性。此方法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建立OLED模型的途径。(2)对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像素驱动电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了电压型和电流型的像素补偿电路,最终采用静态存储电路作为OLED-on-Silicon像素驱动电路,并设计了包括数据存储电路和电压驱动电路在内的像素电路,给出了详细的晶体管尺寸设计步骤和仿真数据。从稳定性、速度与面积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像素单元驱动电路晶体管的尺寸。(3)介绍了现有的扫描策略的实现原理,定义了三种扫描矩阵,定性地对比分析了各种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最终采用线性权值按位扫描子空间划分策略,并给出了具体的划分方案算法,提高了扫描利用率。(4)详细介绍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权值扫描矩阵搜索策略,设计了两种编码方式和罚函数应用于搜索高灰度级的权值扫描矩阵,并通过实验验证可搜索出满足要求的256级权值扫描矩阵。(5)给出了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设计方案,包括像素区域、行、列控制模块以及扫描驱动模块的设计方案。开发了一款基于SMIC0.35μm2P4M工艺下的硅基芯片,芯片总面积为26.20mm×21.36mm,微显示器的分辨率为1024×1280×3、灰度等级为256级。测试结果表明,其发光亮度可以基本满足人眼直接观看的要求。

张振松[7](2014)在《低功耗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文中指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工作温度范围宽、制备工艺简单、厚度薄、重量轻、功耗低、可制作在不透明或柔性衬底上等诸多优点,在平板显示和固态照明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历经二十几年的飞速发展,OLED已经从基础研究阶段迈向了产业化阶段。为了满足OLED在平板显示和固态照明领域实用化要求,OLED的综合性能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论文从改善白光OLED(WOLED)的性能以满足实用化需求的角度出发,探索制备低功耗的WOLED的方法,研究了载流子传输和激子/电子限制作用对WOLED性能的影响,分别设计和制备出低功耗的底发射WOLED(BEWOLED)和顶发射WOLED(TEWOLED),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p型电学掺杂结构,分析不同电子/激子阻挡层对BEWOLED的驱动电压、发光效率及其效率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将橙色磷光染料Ir(BT)2(acac)掺入电子/激子阻挡层中,扩展了激子复合区,减少了不必要的焦耳热的产生,实现了低功耗且效率稳定性较好的BEWOLED。我们的白光器件在4V的驱动电压下,亮度达到2290cd/m2;1000cd/m2的亮度下电流效率达到35.0cd/A,功率效率达到29.0lm/W;从最大外量子效率到5000cd/m2亮度时的外量子效率的roll-off为8.7%。2.通过合理利用蓝色磷光染料FIrpic和橙色磷光染料Ir(BT)2(acac)的载流子辅助传输特性,有效地改善了发光层内载流子分布失衡的现象,并通过调整橙光染料Ir(BT)2(acac)的浓度,充分利用主客体之间的能量转移和染料俘获载流子直接形成激子两个能量利用渠道,减小了不必要的能量损失,实现了低功耗且效率稳定性较好的BEWOLED。我们的白光器件的开启电压仅为2.35V;4V下亮度超过了10000cd/m2;1000cd/m2的亮度下,电流效率达到40.5cd/A,功率效率达到42.6lm/W;从最大外量子效率到5000cd/m2亮度时的外量子效率的roll-off为14.7%。3.利用三线态能级(T1)为2.79eV的空穴传输材料TcTa和T1为2.75eV电子传输材料TmPPPyTz分别作为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同时,二者还作为发光层的主体材料,设计出简化结构的双发光层BEWOLED,由于发光层与两侧的传输层之间不存在界面载流子堆积且两个主体材料同磷光染料之间较为充分的能量转移,实现了低功耗的BEWOLED。我们的白光器件在3V的驱动电压下,亮度就超过了1000cd/m2;1000cd/m2的亮度下电流效率达到39.1cd/A,功率效率达到41.5lm/W。4.首次提出了采用导热性良好且可见光范围内透光性较高的Cu作为TEWOLED的顶电极,通过引入Cs2CO3/Al电子注入层,解决了Cu电极功函数(4.7eV)与电子传输层Bphen的LUMO能级(-2.6eV)不匹配问题,通过在Cu顶电极之上添加TcTa覆盖层进一步提高Cu电极的透光性,在低功耗BEWOLED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Cu顶电极的低功耗的TEWOLED。我们制备的互补色顶发射白光器件在3.9V时亮度达到1000cd/m2;1000cd/m2的亮度下,电流效率达到34.8cd/A,功率效率达到28.5lm/W;电致发光光谱几乎不随角度变化而变化,并将其应用到OLED微显示器中,获得了较好的显示效果。

徐洪光[8](2013)在《硅基有机电致发光微显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显示是新兴穿戴式显示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兼顾了短小轻薄与大显示的特点,迎合了当前便携式移动计算小体积、大显示、高分辨和低功耗等需求,创新性应用不断涌现。硅基OLED微显示则是CMOS技术和OLED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微电子产业和光电子产业的交叉集成,更是硅基有机电子,甚至是硅上分子电子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成为目前硅基光电子器件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硅基OLED微显示的器件结构、工艺制程、材料物理、高清器件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全彩化技术研究。从OLED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出发,分析和对比OLED全彩化技术的传统结构,针对传统结构的不足,重点研究了基于RGB side by side方式的全彩化结构,实现高亮度,甚至超高亮度显示,并分析其技术可行性;并研究了玻璃后盖上高精细度彩色滤光片(CF)制作技术,提出了硅基OLED微显示CF+WOLED全彩化的技术方案,解决低成本问题;就硅基OLED微显示封装技术,确立了薄膜封装与玻璃盖CF一体化贴合封装技术的关键工艺制程。2)根据硅基OLED微显示的基本器件结构,结合标准的CMOS工艺技术,研究和讨论了硅基OLED微显示工艺技术流程,确立了低成本硅基OLED微显示整体工艺制程和核心设备。3)硅基OLED微显示阳极材料的研究。着重研究了硅基OLED阳极材料Al、W、TiN的表面和界面特性,TiN的功函数达到4.85.2eV,高于经预处理后的ITO的功函数,可大幅降低器件电压,提高发光效率,适合低压CMOS器件的要求。在对三种导电材料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阳极材料一次图案化工艺问题,并建立一次图案化的工艺流程,为低成本OLED微显示产业化奠定基础。4)研究了低压高效OLED光电性能。重点研究和分析红绿蓝橙低压高效单色OLED器件结构和光电性能,就其电流-电压-亮度特性,发光效率特性,光谱特性等展开讨论,为后续低压高效硅基OLED微显示设计提供技术参数;随后重点研究白光OLED器件结构及其光电性能,设计并实现了低压高效白光OLED器件,其发光效率(5.5V)达到17cd/A,亮度达到5000cd/m2,为高清全彩硅基OLED微显示的设计提供了电气数据。选择了一款color filter,研究和讨论了一款经CF滤色后的白光器件,为高清全彩硅基OLED微显示提供制程与工艺。5)设计了硅基无源OLED测试基板,利用Al和TiN作为阳极材料,采用一次图案化工艺技术,制备了硅基无源OLED微显示器。设计和研究了一款高清硅基OLED微显示(1920*3*1080)。基于一次图案化工艺技术,利用Al和TiN作为阳极材料,采用SMIC0.35um CMOS工艺,研制了高清硅基OLED微显示器。本论文建立了较完整的硅基OLED微显示器的工艺技术流程,提出了高亮度和低成本OLED微显示解决方案,创新性的解决了阳极金属材料的一次图案化工艺问题,在提高yield的情况下,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并通过开发实例证明了所述方法的可行性,为设计和开发硅基OLED微显示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宗绍鑫[9](2012)在《采用脉宽调制技术的OLED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设计》文中指出有机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OLED)被视为极有可能取代液晶显示器的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因为它具有众多优点,例如全固态显示、主动发光、发光亮度高、视角宽、工作温度范围宽、响应时间短、节能环保并且可做在柔性衬底上。硅基有机发光显示屏(OLED-on-Silicon)具有显示屏面积小、图像分辨率高、便于携带等优点。它作为一种微显示器件既有自身的优点,同时它又结合了OLED的优点,将顶发射OLED(Top-emitting OLED, TOLED)直接集成在单晶硅集成电路之上,集成电路中可将像素驱动电路、D/A转换模块、行列控制电路和其它功能电路模块集成在一块基板上,提供了一种OLED微显示器的SOC解决方案。这些电路模块与CMOS工艺兼容,工艺实现方便。OLED微显示器可应用在诸如头盔显示器、摄像机、娱乐设备等需要近眼显示的装置中。目前OLED微显示技术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在小电流驱动、全彩化实现等问题上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进行。现在市场上仅有eMagin和IBM等几家公司有成熟的产品。在OLED显示,特别是OLED微显示及其像素驱动电路方面,我国仅有少数报道,因此研究具有高性能的OLED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在OLED微显示技术中,由于像素面积较小,OLED发光效率高,因此流过OLED像素的电流也很小,一般在几百皮安到几十纳安量级之间。如何在有限像素面积下实现OLED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所需的小电流驱动是设计像素驱动电路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调节的电压输入型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和一种PWM调节的电流输入型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由于仿真软件HSPICE中没有TOLED的仿真模型,论文结合实验室制备的TOLED器件的实验数据,通过参数拟合、仿真,获得了一种TOLED等效电路仿真模型。由仿真电流数据和实验测量的电流数据相比较,证明该模型满足像素驱动电路设计和仿真的要求。然后,针对OLED微显示中像素驱动电路的小电流驱动实现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PWM调节的电压输入型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和一种PWM调节的电流输入型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两种电路中都采用PWM技术控制和缩短开关MOS管在一个帧周期内的导通时间,从而缩短在一个帧周期内OLED的发光时间。这样为了达到一个帧周期内OLED的平均目标亮度,就需要提高OLED导通时间内OLED的亮度和电流,避免了驱动管的小电流问题,却仍然能够在整个帧周期内为OLED提供小的平均驱动电流,解决了OLED微显示中的小电流问题。此外,像素驱动电路中的驱动MOS管工作在饱和区。仿真结果表明两种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都实现了在15×15μm2的单个像素面积下的单色的16级灰阶显示的设计目标。电路中驱动MOS管工作在饱和区,OLED亮度范围为1.0cd/m2214.3cd/m2。

彭伟伦[10](2012)在《激光投影机电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光投影显示是激光显示领域的集大成者,拥有高对比度,高亮度和较大的色域空间等优势。其典型的系统构成由光学引擎部分和电路控制系统部分组成。而作为配合光学引擎完成整机控制的激光投影机的电路控制系统则由如下四部份构成:1、前端信号处理电路:通过分析当前主流前端信号接口类型及其电路特点,提出了前端解码电路设计方案。增加相应滤波去偶等器件解决了电磁兼容问题,以及增加静电防护器件保护器件免受静电危害。并结合中央处理模块所需接口模式,针对下级输出设计相应的接口方式。2、中央处理模块:中央模块主要完成前级输入的前端解码,对相应传感器的控制与数据采集和处理,结合传感器输入数据完成相应的图像处理,并将处理后信号用于后端微显电路驱动和激光器的控制。3、微显电路模块:通过分析比较常见的微显投影方式(LCOS, DLP和2D MEMS)及其优缺点,为了实现良好的显示效果,选取DLP投影技术方案,并配合相应的光学引擎,结合设计的处理和驱动电路来实现。4、激光器电源驱动:通过分析激光器电路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激光器驱动电路设计,并结合前端信号输入实现对激光器的控制。本文是在国家重点863项目《1000流明级激光高清投影机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海信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智能投影机设计》的工作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究。

二、微显示(MicroDisplay)电视的产生和分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显示(MicroDisplay)电视的产生和分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aN FET的LED微显示单片集成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GaN FET的LED微显示单片集成器件
    1.1 制作HEMT与微型LED发光像素的横向叠层单片集成结构
    1.2 直接利用LED外延结构制作FET驱动微型LED发光像素
    1.3 利用纳米线GaN FET驱动纳米线LED发光像素的垂直叠层结构
2 基于GaN FET的LED微显示单片集成器件应用前景展望
3 结语

(2)基于液晶器件的增强现实显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增强现实显示技术
    1.3 三维显示深度要素
    1.4 真三维显示技术及在增强现实技术中的应用
        1.4.1 集成成像显示技术
        1.4.2 全息技术
        1.4.3 超多视角显示
        1.4.4 体三维显示
    1.5 多平面技术发展现状及瓶颈
        1.5.1 多平面显示原理概述
        1.5.2 基于固定目镜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
        1.5.3 基于可调焦器件的多平面显示
    1.6 本论文的的研究工作
        1.6.1 基于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研究
        1.6.2 基于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研究
        1.6.3 基于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研究
        1.6.4 基于几何相位液晶透镜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研究
    1.7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AR显示
    2.1 引言
    2.2 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材料
        2.2.1 液晶材料
        2.2.2 液晶参数
        2.2.3 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和快速响应机理
    2.3 基于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
        2.3.1 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制备
        2.3.2 聚合物稳定液晶电光性质测量
        2.3.3 基于正型PSLC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设计
        2.3.4 基于正型PSLC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增强现实显示
    3.1 引言
    3.2 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材料
        3.2.1 负性液晶材料
        3.2.2 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工作原理
    3.3 基于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
        3.3.1 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制备
        3.3.2 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光电性质测试
        3.3.3 基于反型PSLC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设计和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SLC的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
    4.1 引言
    4.2 彩色多平面系统设计
        4.2.1 DMD的衍射特性
        4.2.2 基于LED实现的彩色多平面设计
        4.2.3 聚合物稳定液晶光谱特性
        4.2.4 系统驱动设计
    4.3 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几何相位液晶透镜的增强现实显示
    5.1 引言
    5.2 基于聚合物稳定PB液晶透镜的增强现实显示
        5.2.1 几何相位原理
        5.2.2 聚合物稳定PB液晶透镜制备
        5.2.3 基于PB液晶透镜的多平面系统设计和实现
    5.3 基于消色差几何相位透镜的增强现实显示
        5.3.1 消色差PB透镜设计与制备
        5.3.2 基于消色差PB透镜的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1.1 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快速响应器件研究
        6.1.2 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快速响应器件研究
        6.1.3 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研究
        6.1.4 几何相位液晶透镜器件研究及在增强现实中的应用
    6.2 未来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授权或公开的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3)硅基OLED微显示器关键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显示技术概述
    1.3 硅基OLED微显示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意义及研究内容
    1.5 论文安排
第二章 OLED器件的工作原理及其等效电路模型设计
    2.1 OLED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2.1.1 OLED的器件结构
        2.1.2 OLED的基本发光原理
        2.1.3 OLED的 TCLC载流子传输模型
    2.2 OLED等效电路模型设计
        2.2.1 OLED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
        2.2.2 OLED的 V-I特性
    2.3 OLED等效电路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2.3.1 模型参数确定
        2.3.2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基OLED微显示器像素驱动电路研究
    3.1 硅基OLED的驱动方式
        3.1.1 硅基OLED的无源矩阵驱动方式
        3.1.2 硅基OLED的有源矩阵驱动方式
    3.2 有源矩阵硅基OLED像素驱动电路研究
        3.2.1 2T1C型像素驱动电路
        3.2.2 硅基OLED微显示器的像素补偿电路
    3.3 电压驱动型6T1C型像素驱动电路
        3.3.1 6T1C型像素驱动电路基本原理
        3.3.2 6T1C型像素驱动电路仿真结果
    3.4 电压驱动型4T1C型像素驱动电路
        3.4.1 4T1C型像素驱动电路基本原理
        3.4.2 4T1C型像素驱动电路仿真结果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硅基OLED微显示器驱动系统设计
    4.1 硅基OLED微显示器整体驱动系统
    4.2 硅基OLED微显示器行驱动电路设计
    4.3 硅基OLED微显示器列驱动电路设计
    4.4 硅基OLED微显示器整体驱动系统仿真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简化结构的低功耗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导论
        1.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1.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产业化现状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相关基础理论
        1.2.1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基本性质
        1.2.2 分子轨道理论
        1.2.3 有机半导体中载流子的注入与传输
        1.2.4 激子与能态
        1.2.5 有机半导体中的能量转移过程
        1.2.6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工作原理
    1.3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1.4 评价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主要参数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染料辅助能量转移的单一母体WOLED研究
    2.1 引言
    2.2 本章的主要工作
    2.3 实验部分
        2.3.1 器件的制备与测试
        2.3.2 实验中涉及的材料
    2.4 染料辅助能量转移方法的提出
    2.5 基于 26DCzPPy作单一母体的底发射WOLED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新型膦氧母体DBFDPO的WOLED研究
    3.1 关于磷光OLED发光层材料体系的讨论
    3.2 本章的主要工作
    3.3 实验部分
        3.3.1 器件的制备与测试
        3.3.2 实验中涉及的材料
    3.4 基于膦氧型主体材料DBFDPO作单一母体的WOLED
    3.5 WOLED显色品质的改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光超薄层结构的WOLED研究
    4.1 引言
    4.2 本章的主要工作
    4.3 实验部分
        4.3.1 器件的制备与测试
        4.3.2 实验中涉及的材料
    4.4 电子注入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4.5 基于超薄发光层结构的全磷光WOLED
    4.6 利用激基复合物发光的hybrid型超薄层WOLED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顶发射WOLED及其在微显示中的应用
    5.1 有机微显示器与顶发射WOLED
    5.2 本章的主要工作
    5.3 实验部分
        5.3.1 器件的制备与测试
        5.3.2 实验中涉及的材料
    5.4 简单结构的低驱动电压顶发射WOLED
    5.5 头盔式有机微显示器的开发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面向有源显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的起源与发展
        1.1.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发展
        1.1.2 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
        1.1.3 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
    1.2 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概述
        1.2.1 AMOLED工作原理
        1.2.2 AMOLED产业化发展现状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理论
        1.3.1 OLED的工作原理
        1.3.2 有机半导体的电子结构
        1.3.3 载流子的注入与传输
        1.3.4 激子
        1.3.5 能量转移
    1.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主要性能参数与表征方法
        1.4.1 光度学基础知识
        1.4.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评价指标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简单结构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改善的研究
    2.1 简化叠层OLED器件结构的意义
    2.2 实验制备与测试方法
        2.2.1 实验所用到的材料
        2.2.2 器件制备工艺
        2.2.3 器件结构
        2.2.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MoOx作为电荷产生层的简单结构叠层OLED性能不佳的原因
        2.3.2 改善简单结构叠层OLED发光区内载流子平衡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缓冲层修饰的p/n型平面有机异质结为电荷产生单元的高性能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3.1 基于p/n型平面有机异质结为电荷生成单元的研究背景
    3.2 实验制备与测试方法
        3.2.1 实验所用到的材料
        3.2.2 器件制备工艺
        3.2.3 器件结构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p/n型电荷产生单元的设计思想及其机理分析
        3.3.2 电致发光特性分析
        3.3.3 叠层器件的进一步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缓冲层修饰的n/p和p/n型平面有机异质结作为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电荷产生单元的比较研究
    4.1 电荷产生单元中缓冲层的研究背景
    4.2 实验制备与测试方法
        4.2.1 实验所用到的材料
        4.2.2 器件结构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电致发光特性分析
        4.3.2 缓冲层对电荷产生机制的影响
        4.3.3 n/p型和p/n型电荷产生单元的工作机理
        4.3.4 基于n/p型电荷产生单元的叠层器件性能优化
        4.3.5 缓冲层修饰Bphen/NPB和Bphen/Ir(ppz)3 为CGL的对比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oOx掺杂的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5.1 顶发射OLED的研究背景
    5.2 顶发射OLED的微腔设计理论
        5.2.1 光学微腔简介
        5.2.2 顶发射OLED腔长设计方法
    5.3 实验制备与测试方法
        5.3.1 实验所用到的材料
        5.3.2 器件制备工艺
        5.3.3 器件结构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MoOx掺杂技术的机理分析
        5.4.2 硅基顶发射OLED性能分析及微显示器件的制备
        5.4.3 倒置顶发射OLED性能分析
        5.4.4 红光倒置顶发射OLED内量子产率提高的原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驱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2 微显示技术介绍与国内外研究背景
    1.3 论文的主要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安排
第二章 OLED 显示技术及其仿真模型的建立
    2.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原理
    2.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
    2.3 有机发光二极管仿真模型的建立
        2.3.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 V-I 特性
        2.3.2 建立 OLED 仿真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驱动电路研究
    3.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驱动方式
        3.1.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扫描方法
        3.1.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驱动方式
        3.1.3 PM-OLED 与 AM-OLED 驱动方式的电路原理
        3.1.4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无源矩阵驱动
        3.1.5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源矩阵驱动
        3.1.6 无源矩阵驱动方式和有源矩阵驱动方式的比较
    3.2 AM-OLED 像素驱动电路分析
        3.2.1 AM-OLED 的典型两管像素电路分析
        3.2.2 具有电压补偿功能的像素电路分析
        3.2.3 具有电流补偿功能的像素电路分析
    3.3 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驱动电路的设计
        3.3.1 像素驱动电路结构
        3.3.2 数据存储电路的设计
    3.4 电压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设计
    3.5 像素驱动阵列的设计
        3.5.1 行缓存器的设计
        3.5.2 像素驱动基本阵列模块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扫描驱动策略的研究
    4.1 灰度的概念及灰度调制
    4.2 时间灰度调制
        4.2.1 比较灰度扫描
        4.2.2 权值按位扫描
        4.2.3 子空间权值按位扫描
        4.2.4 非线性权值按位扫描
        4.2.5 自相似扫描
        4.2.6 不同灰度控制方法的性能比较以及扫描方案的选定
    4.3 扫描矩阵及参数定义
        4.3.1 扫描矩阵的定义
        4.3.2 参数定义
    4.4 穷举搜索策略
    4.5 对称权值迭代
        4.5.1 对称矩阵及其迭代策略
        4.5.2 对称权值迭代策略的性能分析
    4.6 基于遗传算法的权值扫描矩阵搜索策略
        4.6.1 遗传算法简介
        4.6.2 基于遗传算法的权值扫描矩阵搜索策略方案一
        4.6.3 基于遗传算法的权值扫描矩阵搜索策略方案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设计方案
    5.1 像素区域的设计方案
    5.2 行、列控制模块的设计方案
    5.3 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功能和时序分析
        5.3.1 像素阵列模块的功能和时序
        5.3.2 行控制模块的功能和时序
        5.3.3 列控制模块的功能和时序
    5.4 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扫描驱动模块的设计
        5.4.1 扫描驱动模块的总体介绍
        5.4.2 像素矩阵的分布和译码设计
        5.4.3 子空间序列生成模块
        5.4.4 像素矩阵地址码生成模块
        5.4.5 图像数据存取控制模块
    5.5 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版图和芯片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附录 1 OLED 器件测试数据
附录 2 三种搜索策略得到的 32 级灰度扫描矩阵
附录 3 遗传算法所求得的部分扫描矩阵
附录 4 遗传算法的主函数与惩罚函数的核心代码

(7)低功耗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OLED 发展现状
    1.2 OLED 相关的基本理论
        1.2.1 有机半导体的基本特性
        1.2.2 有机半导体中载流子的注入
        1.2.3 有机半导体中载流子的传输
        1.2.4 有机半导体中的电学掺杂
        1.2.5 单线态与三线态
        1.2.6 荧光(Fluorescence)与磷光(Phosphorescence)
        1.2.7 F rster 与 Dexter 能量转移
        1.2.8 OLED 的工作原理
    1.3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
        1.3.1 WOLED 的结构
        1.3.2 评价 WOLED 性能的主要参数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低功耗多发光层底发射 WOLED 的研究
    2.1 引言
    2.2 器件制备与测试
        2.2.1 实验所使用的材料
        2.2.2 单载流子器件制备与测试
        2.2.3 薄膜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2.2.4 低驱动电压蓝光 OLED 的制备与测试
        2.2.5 多发光层 WOLED 的制备与测试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单空穴器件 J-V 特性与薄膜样品紫外-可见吸收谱分析
        2.3.2 低驱动电压底发射蓝光 OLED 的性能分析
        2.3.3 多发光层底发射 WOLED 的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低功耗单发光层底发射 WOLED 的研究
    3.1 引言
    3.2 器件制备与测试
        3.2.1 实验所使用的材料
        3.2.2 单色 OLED 的制备与测试
        3.2.3 单载流子器件的制备与测试
        3.2.4 单发光层 WOLED 的制备与测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单色 OLED 的性能分析
        3.3.2 单发光层 WOLED 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低功耗结构简化的底发射 WOLED 的研究
    4.1 引言
    4.2 器件制备与测试
        4.2.1 实验所使用的材料
        4.2.2 单色 OLED 的制备与测试
        4.2.3 WOLED 的制备与测试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单色 OLED 性能分析
        4.3.2 WOLED 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低功耗顶发射 WOLED 的研究
    5.1 引言
    5.2 器件制备与测试
        5.2.1 实验所使用的材料
        5.2.2 多层薄膜结构的制备与测试
        5.2.3 顶发射 WOLED 的制备与测试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多层薄膜结构透射与吸收特性分析
        5.3.2 顶发射 WOLED 的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硅基有机电致发光微显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况
        1.1.1 引言
        1.1.2 微显示技术概述
    1.2 硅基 OLED 微显示技术国内外研发现状
        1.2.1 国外研发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3.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硅基 OLED 微显示器件结构研究
    2.1 OLED 基本原理
    2.2 硅基 OLED 微显示器件传统结构研究
        2.2.1 硅基 OLED 微显示器件传统结构
        2.2.2 硅基 OLED 微显示器件传统结构的特点
    2.3 硅基 OLED 微显示器件全彩化新结构研究
        2.3.1 基于 RGB side by side 方式的硅基微显示器件全彩化研究
        2.3.2 基于 WOLED+玻璃盖 CF 方式的硅基微显示全彩化研究
    2.4 硅基 OLED 微显示封装结构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硅基 OLED 微显示制造工艺的实现与控制
    3.1 硅基 OLED 微显示制造的实现与控制
        3.1.1 硅基 OLED 微显示整体制造流程
        3.1.2 硅基 OLED 微显示制造工艺
        3.1.3 硅基 OLED 微显示制造核心设备
    3.2 硅基 OLED 微显示封装的实现与控制
        3.2.1 OLED 封装技术要求
        3.2.2 硅基微显示封装的实现与控制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硅基 OLED 微显示电极研究
    4.1 顶发射器件分析与研究
        4.1.1 硅基顶发射器件结构
        4.1.2 下电极(阳极)材料与结构
        4.1.3 半透明上电极(阴极)材料与结构
        4.1.4 半透明上电极的光学调节
    4.2 阳极金属的特性研究
        4.2.1 阳极金属分析与选择
        4.2.2 阳极金属电学特性分析与研究
        4.2.3 阳极金属光学特性分析与研究
        4.2.4 阳极金属表面形貌分析与研究
        4.2.5 阳极金属表面形貌影响
    4.3 阳极图案化制程研究
        4.3.1 二次图案化制程
        4.3.2 一次图案化制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压高效 OLED 光电性能研究与控制
    5.1 红色 OLED 光电性能研究
    5.2 绿色 OLED 光电性能研究
    5.3 蓝色 OLED 光电性能研究
    5.4 橙色 OLED 光电性能研究
    5.5 白色 OLED 光电性能研究
        5.5.1 白色 OLED 器件的结构
        5.5.2 双发光层结构白色 OLED 光电性能研究
        5.5.3 单发光层白色 OLED 光电性能研究
        5.5.4 低压高效高亮度白色 OLED 光电性能研究
    5.6 白光+color filter 全彩的实现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硅基 OLED 微显示的实现与控制
    6.1 硅基无源 OLED 显示
        6.1.1 硅基无源 OLED 显示设计
        6.1.2 硅基无源 OLED 显示(Al 阳极)
        6.1.3 硅基无源 OLED 显示(TiN 阳极)
    6.2 高清硅基 OLED 微显示设计与流片测试
        6.2.1 硅基芯片的全局设计
        6.2.2 硅基芯片的流片与测试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9)采用脉宽调制技术的OLED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发光器件发展历史
    1.3 有机发光器件的应用和主要 OLED 厂商发展动态
    1.4 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展预测
    1.5 微显示技术简介
    1.6 OLED 微显示技术
第2章 有机发光器件的基本原理及其驱动技术
    2.1 有机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和发光原理
    2.2 有机发光器件的分类
    2.3 有机发光器件全彩化技术
    2.4 显示灰阶的实现
    2.5 有机发光器件的驱动方式
        2.5.1 无源驱动方式
        2.5.2 有源驱动方式
        2.5.3 直流驱动与交流驱动
        2.5.4 驱动方式总结
    2.6 OLED 微显示驱动电路现状及本论文设计的电路介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顶发射 OLED 的 I-V 特性及其电路仿真模型
    3.1 有机发光器件的 I-V 特性
    3.2 顶发射 OLED 等效模型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 PWM 调节的电压输入型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的设计
    4.1 PWM 技术调光原理
    4.2 WEBER定律和人类视觉感知特性
    4.3 电压输入型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的设计
    4.4 电压输入型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种 PWM 调节的电流输入型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的设计
    5.1 电流输入型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的设计
    5.2 电流输入型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激光投影机电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分类
    1.3 现状
第2章 整机原理
    2.1 系统架构
    2.2 前端输入信号处理电路
        2.2.1 EDID
        2.2.2 AFE
        2.2.3 数字接口电路
    2.3 常见接口及信号格式
        2.3.1 、VGA
        2.3.2 、DVI
        2.3.3 、HDMI
        2.3.4 、YCrCb,S-video
        2.3.5 、全电视信号
    2.4 微显驱动电路
        2.4.1 、DLP电路
        2.4.2 、LCOS电路
    2.5 激光器控制电路
        2.5.1 、激光器驱动
        2.5.2 、激光器动态控制
        2.5.3 、PWM脉冲介绍
    2.6 中央处理模块
    小结
第3章 激光投影机电路设计
    3.1 、分立电路元件设计分析
    3.2 、前端信号输入电路设计
        3.2.1 、接口电路设计
        3.2.2 、前端处理电路设计
    3.3 、投影及光源驱动电路设计
    3.4 、中央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3.4.1 、Spartan6介绍
        3.4.2 、传感器控制
        3.4.4 、中央处理模块电路
        3.4.5 、FPGA部分程序设计
第4章 电路仿真分析及实测分析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微显示(MicroDisplay)电视的产生和分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aN FET的LED微显示单片集成技术研究进展[J]. 涂睿,刘宏宇,孙润光,厉凯,艾世乐,汤昊. 半导体技术, 2021(06)
  • [2]基于液晶器件的增强现实显示[D]. 刘澍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硅基OLED微显示器关键电路研究[D]. 赖良德. 东南大学, 2019(06)
  • [4]简化结构的低功耗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 郭闰达. 吉林大学, 2017(09)
  • [5]面向有源显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 吴宇坤. 吉林大学, 2017(09)
  • [6]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的驱动技术研究[D]. 严利民. 上海大学, 2014(07)
  • [7]低功耗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 张振松. 吉林大学, 2014(09)
  • [8]硅基有机电致发光微显示关键技术研究[D]. 徐洪光. 上海大学, 2013(05)
  • [9]采用脉宽调制技术的OLED微显示像素驱动电路设计[D]. 宗绍鑫. 吉林大学, 2012(09)
  • [10]激光投影机电路控制系统研究[D]. 彭伟伦.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微显电视的生产与分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