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两相井不稳定试井分析新典型曲线及应用

油水两相井不稳定试井分析新典型曲线及应用

一、新的油水两相井不稳定试井分析典型曲线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毛振兴[1](2021)在《西峰油田合水油区试井资料二次精细解释》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特低渗透、致密油藏没有成熟的试井解释方法,在本次论文完成过程中,充分调研了国内外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理论、试井解释模型和方法,对采油十二厂18个区块512口油水井进行了精细解释,改进了二流量测试方法及压力资料解释方法,研究了注水诱发裂缝的试井解释模型和方法,针对油井、注水井、多级压裂水平井三种井型进行了试井曲线分类,总结了每类模型的特征及解释方法,提出了油水井测压建议,介绍了 Swift软件在试井资料二次解释中的应用。采油十二厂试井在长庆油田具有重要代表性,本次课题探索了长庆油田特色的特低渗透、致密油藏试井资料解释模式,发展了特低渗透油藏的试井资料录取和精细解释技术,为合水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高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李友全,李弘博,阎燕,于伟杰,王杰,韩凤蕊[2](2019)在《胜利油田樊142块二氧化碳驱试井解释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胜利油田樊142块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动态参数变化情况,确定驱油效果,进行了二氧化碳驱试井解释技术研究。在对二氧化碳驱渗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二氧化碳驱试井解释模型,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藏试井曲线特征和参数敏感性分析,形成了二氧化碳驱试井解释技术,对樊142块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长时井下压力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技术可分析二氧化碳驱驱替前缘位置,了解储层非均质性,预测前缘推进情况,为定量评价驱油效果、确定开井时机、认识气窜风险提供可靠的依据,为认识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开发规律、优化开发方案提供有效手段。

李蒙蒙[3](2019)在《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体积压裂水平井技术是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较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体积压裂通过在水平井筒周围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减小储层与水平井筒之间的渗流阻力,从而有效改善致密油藏的开发效果。对于中高含水期的油藏以及注水开发的油藏,油藏中的流体大部分处于油水两相流动状态。如果采用单相流的试井理论对试井数据进行解释,解释结果会与实际储层和流体的物性参数存在偏差。因此,本文基于油水两相渗流理论与数学物理方法,形成了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的试井分析方法。首先考虑流体饱和度梯度的变化和渗吸作用,建立了裂缝性油藏注水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数学模型。结合渗吸经验公式与一维B-L水驱油理论,建立了饱和度求解数学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与反演方法进行解析求解,得到了注水过程中任意时刻的饱和度分布。然后与压力求解方程进行耦合,采用Laplace空间径向网格有限差分方法求解得到无因次井底压力,绘制了典型曲线图版,并分析了注水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曲线特征。在注水井直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常规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油藏系统与裂缝系统中含水率的变化以及裂缝的有限导流能力,将人工裂缝进行离散化,采用半解析方法进行求解,分析了常规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曲线特征。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两种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数学模型,将人工裂缝分为主裂缝和二级裂缝,考虑裂缝的有限导流能力以及油藏系统与裂缝系统中含水率的变化,将裂缝进行离散化,采用半解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了两种不同裂缝网络条件下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的试井曲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油水两相渗流试井曲线与单相流试井曲线形状相似,但是随流体总流度的增大,曲线整体向左下方偏移。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的试井曲线比常规压裂水平井多了一个二级裂缝流体向主裂缝流动阶段和主裂缝与二级裂缝之间的干扰流动阶段。体积压裂水平井油藏含水率的变化主要影响地层拟径向流动阶段和地层线性流动阶段,对裂缝系统流动阶段影响较小。裂缝系统的含水率主要对裂缝线性流动阶段及二级裂缝流体向主裂缝流动阶段产生影响。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压力与压力导数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本研究对于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开发与动态监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丹[4](2019)在《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田开发过程中,补充能量的开采方式最常用的为注水开发,注水开发方式通常会造成地层中产生诱导缝,本文针对注水诱导裂缝井,利用渗流力学相关理论、数学物理方法、Mathieu函数计算方法等,建立并求解了均质储层、复合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数学模型,分析了曲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注水开发油藏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分析了注水诱导缝的形成机理;分析了注水诱导缝的特征,并与天然裂缝、大孔道及压裂裂缝的特征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注水诱导缝的因素及诱导缝的形成对开发的影响。(2)建立并求解均质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数学模型,完成了模型求解过程中用到的Mathieu函数的数值计算,得到了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无因次井底压力解。运用Matlab软件编程绘制了无因次井底压力及其导数的双对数曲线,对典型曲线进行流动阶段划分并描述了各阶段的特征,进一步分析了曲线的影响因素。(3)建立并求解复合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数学模型,得到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及表皮效应的无因次井底压力解,运用Matlab软件编程绘制出无因次井底压力及其导数的双对数曲线,对曲线进行流动阶段划分并描述了各阶段的特征,进一步分析曲线的影响因素。(4)基于本文研究的注水诱导裂缝井的试井分析方法,对一口井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获得储层参数。本文在前人对诱导缝相关理论及部分注水诱导裂缝井渗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数学模型,丰富了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相关理论,为准确认识注水诱导裂缝井提供了技术支持。

何孟袁[5](2019)在《缝洞型气藏数值试井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气田分布中,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值试井解释技术利用气藏数值模拟技术的优点,为复杂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的精细描述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此类气藏储层类型和地层参数诊断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通过详细调研数值试井分析方法和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试井的相关文献后,选择用非结构的PEBI网格对气藏区域进行空间离散。结合典型的高石梯灯影组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特征,总结了三种典型渗流物理模型,即孔洞型视均质、裂缝-溶孔型双重介质和缝洞体-溶孔型三重介质模型,进一步综合考虑表皮系数、井筒储集系数以及边界条件的影响后,分别建立孔洞型视均质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流的试井解释数学模型、裂缝-溶孔型双重介质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流的试井解释数学模型以及缝洞体-溶孔型三重介质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流的试井解释数学模型。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在PEBI网格上使用有限体积方法进行离散,并数值求解,通过绘制井底压力和压力导数的双对数曲线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结合高石梯灯影组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特征,确定了该气藏主要存在孔洞型视均质、裂缝-溶孔型双重介质和缝洞体-溶孔型三重介质三种渗流模型;2)建立了三种模型的数值试井模型,计算获得了相对应的试井典型曲线。(1)在视均质碳酸盐岩气藏中,表皮系数和井筒存储系数主要对试井曲线的早期有影响。渗透率影响直线段的高度,渗透率越大,直线段越低。(2)在裂缝-溶孔型双重介质碳酸盐岩气藏中,弹性储容比反应了基质中储量占整个系统的百分比。弹性储容比不同,主要表现为窜流阶段出现的下凹段的大小不同。基质中储备的流体越少,窜流阶段持续时间越短,当其小到一定程度时,试井曲线就会呈现均质气藏特征。随着介质间连通性的变好,窜流阶段时间提前。(3)在缝洞体-溶孔型三重介质碳酸盐岩气藏中,内区弹性储容比反应了基质中储量占整个系统的百分比。外区弹性储容比反应了裂缝中储量占整个系统的百分比。内区和弹性储容比不同,主要表现为内区和外区窜流阶段出现的下凹段的大小不同。内区窜流系数反应了裂缝系统和基岩系统之间的窜流强度。内区窜流系数反应了裂缝系统和溶洞系统之间的窜流强度。主要表现为内区和外区窜流阶段下凹段出现的时间早晚。内区和外区窜流系数越大,内区和外区窜流阶段出现的时间也就越早。此外,本文在所建立的基础数学模型上,编制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数值试井计算的程序。应用该程序对实例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满意的解释结果。

任玉洁[6](2018)在《X页岩气藏气井压力及产量动态分析》文中认为页岩气的开采研究随着能源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以水平井和水力压裂为核心的开发配套技术已在页岩气藏开发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X页岩气藏储层低孔低渗,天然生产能力低,采用多段压裂水平井生产,储层物性和改造效果未知。目前有限的开采技术以及复杂艰难的开采环境难以实现高效开发,因此有必要开展研究区域气井生产动态资料分析,评价储层压裂改造效果和生产能力,为气井开发方案编制,增加开发效益提供合理依据。本文以X页岩气藏生产动态资料为研究对象,基于不稳定渗流理论基础,运用渗流力学、试井分析、计算机编程应用等方法,研究页岩气井压力及产量动态特征,分析气井开发潜力,为开发方案提供技术依据。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运用质量守恒、达西渗流定律、页岩气吸附解析定律,建立水平井、压裂水平井不稳定试井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求解方法,绘制压力特征曲线,划分了渗流阶段,分析吸附系数、储容比、窜流系数、水平井长度等参数对水平井压力特征曲线的影响,以及裂缝间距、裂缝条数等参数对压裂水平井压力特征曲线的影响。(2)采用不稳定(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X页岩气藏气井压力恢复资料试井解释,获取气井储层物性参数(表皮系数、渗透率、压力等),划分页岩气井压力特征曲线流动阶段,评价储层压裂改造效果、污染情况。(3)采用常规气藏气井产能分析方法,对页岩气井稳定试井资料进行二项式、指数式、一点法产能计算,获得气DI1HF井、DI2HF井、WlHF井产能分别为3.56×104m3/d、6.03×104m3/d、23.56×104m3/d,产能计算结果分析表明“一点法”不适用于页岩气井产能计算。(4)通过数值求解方法获得页岩气井无因次产量解,绘制无因次产量随无因次时间变化曲线,分析吸附系数、裂缝条数、裂缝间距、裂缝导流能力等参数对曲线的影响。采用生产动态拟合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研究区域气井单井日产气量、累产气量、井底流压进行生产历史拟合,拟合得到与气井实际生产情况最佳匹配的储层物性参数,进而确定DI1HF井、DI2HF井、WI1HF井动态储量分别为0.99×108m3、0.54×108m3、1.08×108m3。剩余动态储量分别为0.63×108m3、0.36×108m3、0.91×108m3。表明气井还有很大开发潜力。

曹丽娜[7](2017)在《致密气藏不稳定渗流理论及产量递减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气藏占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一半以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高效开发致密气藏对保障我国能源供应、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由于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复杂的渗流机理,致密气藏具有储层物性差、自然产能低、产量下降快、稳产状况差等区别于常规气藏的特点,且通常需要采用水平井及水力压裂等增产措施才能达到工业气流。因此,深入研究致密气藏不同井型的基础渗流理论,揭示各类气井和地层参数对致密气藏开发造成的影响,对准确把握气井生产动态、指导致密气藏合理开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致密气藏不稳定渗流理论及产量递减规律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水平井、压裂水平井两种井型,依次建立了致密气藏考虑应力敏感效应、低速非达西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和同时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数学模型。综合运用气藏渗流力学、气藏工程原理、数学物理方法、复杂数学求解方法(Laplace变换、Duhamel原理、Sturm-Liouville特征值、正交变换、摄动理论及Stehfest数值反演),求取了各类模型的解析解,通过绘制压力响应典型曲线及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分析了各类地质及生产参数对曲线形态的影响。本文的工作丰富了致密气藏不稳定渗流研究的相关理论,为致密气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广泛的国内外文献调研,从室内实验、物理模拟、理论模型、生产影响多方面,进一步认识了致密气藏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机理,确定了渗透率变异指数式模型和低速非达西运动方程为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定量表征公式。(2)结合渗透率变异模型和渗流力学基本理论,针对均一和双重两种介质、水平井和压裂水平井两种井型,分别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影响的致密气藏气井渗流数学模型,应用Pedrosa代换、正则摄动理论,结合Laplace变换和正交变换方法,求取了各模型的定产生产的压力解和定压生产的产量解。(3)结合低速非达西运动方程和渗流力学基本理论,针对均一和双重两种介质、水平井和压裂水平井两种井型,分别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致密气藏气井渗流数学模型,应用Laplace变换、正交变换方法和格林函数理论,求取了各模型的定产生产的压力解和定压生产的产量解。(4)从渗流力学基本理论出发,针对均一和双重两种介质、水平井和压裂水平井两种井型,分别建立了同时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致密气藏气井渗流数学模型,并求取了各模型的定产生产的压力解和定压生产的产量解。(5)通过Stehfest数值反演法及杜哈美原理获得了实空间下的模型解,分别绘制了各个模型的无因次拟压力及其导数典型曲线、无因次产量及其导数典型曲线,并对曲线上的各个流动阶段进行了详细划分。(6)对各个模型的敏感性参数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渗透率模量和启动压力梯度对产量递减动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了井筒储集系数、表皮系数、裂缝条数、裂缝间距、裂缝半长、弹性储容比及窜流系数等参数的影响。(7)基于本文建立的模型,结合实际井的生产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本文在前人对低渗致密气藏渗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气井试井理论及不稳定产量递减分析的研究,可为准确预测开发动态、指导压裂施工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左金[8](2017)在《低渗透油藏CO2驱不稳定试井解释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发展迅速,但目前已有的CO2驱试井分析技术较为复杂,现场急需应用性强的低渗透油藏CO2驱试井分析技术。本文立足现场实际油田,借助数值模拟方法,从油藏特征、流体特征、开发工艺参数三个方面对压力恢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压力响应特征的主控因素;在“复合油藏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剖面均化方法”,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透油藏CO2驱不稳定试井数学模型,并采用Laplace变换等数学方法,给出井底压力的半解析解,提出单井不稳定试井解释分析方法,得到低渗透油藏CO2驱单井不稳定试井压力响应规律,应用现场试验井组实测数据,完成试验井组注采压力响应特征分析及试井解释研究。研究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果和认识:(1)垂向非均质性、隔层发育情况、扩散、溶解和表皮系数(合理范围内)对CO2驱试井压力响应影响小;水平渗透率、渗透率各向异性对CO2驱试井压力响应影响规律和水驱相同;油藏宽度、原始气油比、原始含水饱和度主要影响CO2驱压力-压力导数曲线后期。(2)不同地层压力时,CO2驱压力-压力导数体现复合油藏特征。非混相驱时,井储段较长,压力-压力导数曲线位置低;混相驱时,井储段不明显,压力-压力导数曲线位置高。(3)近井存在人工压裂裂缝时,连续注气后压力恢复阶段压力-压力导数早期曲线为斜率1/2的直线,体现复合油藏的特点;在水气交替注入后,压力恢复阶段时曲线线性流特征不突出,呈现复合油藏的特征,并针对CO2-原油-水三相体系建立了剖面均化方法。(4)低渗透油藏CO2驱单井不稳定试井压力响应规律与常规水驱类似;在压力恢复和降落过程中,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其使曲线尾部变化幅度都小于复合油藏的特征。

王勇[9](2017)在《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已经成为油藏工程师和业内学者普遍重视的课题和重点攻关的方向。据不完全统计,全球236个大油田中,碳酸盐岩油气藏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油气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以上,具有分布广,类型多,储量大,产能高的特点。然而,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埋藏深,地质年代久远,经历了漫长的成岩作用和改造作用,所以其内部赋存了裂缝、溶洞等宏观非连续面,而这些造成了该类油藏储集空间的多样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关系与流体流动特征复杂,产量递减快,无水采油期短,油藏中较早出现油水两相流动。因此,开展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明确油藏内部流体流动规律,揭示各种地层参数、流体参数以及压裂参数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渗流规律的影响,这对系统化的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成果,从渗流力学理论出发,应用多种现代数学方法,再辅以计算机编程技术,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进行了研究。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征、储集层特征进行分析,阐述裂缝和溶洞介质的地质特征,抽象出几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油水两相渗流模式。(2)基于碳酸盐岩油藏多尺度储集空间特征研究结果,建立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溶洞系统的拟稳态和非稳态油水两相基本渗流物理模型。(3)基于前述建立的多种渗流模式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基本渗流物理模型,推导出顶底封闭情况下不同侧向边界条件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连续点源所引起的压力响应计算公式。(4)基于前述获得的碳酸盐岩油藏中油水两相基本连续点源所引起的压力响应计算公式,推导出无限大外边界和圆形外边界条件下碳酸盐岩油藏中多种井型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的井底压力和产量计算公式;其中,多种井型包括直井(完全射开和部分射开)、压裂直井(无限导流、有限导流)、水平井以及多级压裂水平井(无限导流和有限导流)。(5)通过寻求合适的算法,借助于计算机编程技术对本文所建立的渗流数学模型进行编程实现,绘制不同井型-油藏-边界组合下的试井双对数曲线和产量递减分析曲线,对压力与产量递减响应特征及对应的地层中流动阶段进行分析。(6)利用碳酸盐岩油藏油井的实测数据验证本文模型的适用性。通过研究推导出了无限大外边界和圆形外边界条件下碳酸盐岩油藏中多种井型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的井底压力和产量计算公式,分析了各种地层参数、流体参数以及压裂参数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渗流规律的影响,形成了一套适合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的单井生产动态分析方法与技术,深化了基质、裂缝以及溶洞中流体流动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碳酸盐岩油藏不稳定渗流理论,为指导此类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付军[10](2015)在《冀东复杂断块油藏试井资料综合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FZ油田属断陷盆地典型的复杂小断块油田,断层多、断块破碎、目的层埋藏深。随着油田勘探开发不断地进行,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试井问题:压力动态监测资料很难正常的录取,层间干扰和井间干扰突出,严重地影响试井曲线形态特征,增加了资料分析的难度;不稳定试井、稳定试井和多井试井现场实施时涉及的地质及工艺设计条件难以掌握,容易出现施工周期长或录取的资料达不到测试目的等问题;传统的试井资料解释方法和解释结果存在一定的错误。通过研究分析试井技术和解释评价方法,结合油田实际情况,建立了油藏储集和储层渗流地质模型,将数值试井和生产数据分析技术成功应用于FZ油田PD1-32断块NgⅣ油藏早期勘探评价,分析储集体有效孔隙体积、边界距离和天然能量大小等,对后期开发方案及时调整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开发过程中注水井压力连续测试资料在FZ油田PD1-32断块Ed1油藏动态分析中的成功应用,直观反映了连续测试试井资料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注水是必须按照动态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调整,进一步体现了连续压力测试在油藏动态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优化不稳定试井测试时间,缩短施工周期,提高试井资料录取品质,最终形成适合FZ复杂断块油藏的试井设计优化、资料录取和解释评价技术。

二、新的油水两相井不稳定试井分析典型曲线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油水两相井不稳定试井分析典型曲线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峰油田合水油区试井资料二次精细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试井解释研究现状
        1.2.2 国外试井解释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创新点
        1.3.3 技术研究路线
    1.4 合水油区地质开发概况
第二章 合水油区油水井试井曲线与模型分类
    2.1 试井资料二次解释概况
    2.2 油水井试井曲线分类
        2.2.1 油井试井曲线特征分类
        2.2.2 注水井试井曲线特征分类
    2.3 试井解释模型和方法
        2.3.1 均质地层模型
        2.3.2 压裂井模型
        2.3.3 复合模型
        2.3.4 注水井注水诱发微裂缝不稳定压力分析方法
        2.3.5 多级压裂水平井干扰试井解释方法
        2.3.6 二次解释用试井软件
第三章 各区块试井解释分析与评价
    3.1 分区块解释结果分析
        3.1.1 庄9区试井解释分析评价
        3.1.2 庄36区试井解释分析评价
        3.1.3 庄73区试井解释分析评价
    3.2 油水井多次测压解释对比
    3.3 压力保持水平和有效注水量估算
        3.3.1 压力保持水平计算方法
        3.3.2 利用物质平衡法估算有效注水量
    3.4 水平井分段测试解释
        3.4.1 水平井分段测试过程
        3.4.2 水平分段产液测试资料解释
        3.4.3 水平分段产液测试结果分析
第四章 油井措施效果和水驱动态效果评价
    4.1 注水井水驱动态评价
        4.1.1 判断注水井水驱前缘位置
        4.1.2 判断注水井的水驱方向
    4.2 油井增产措施效果评价
第五章 测压选井及测压时长优化
    5.1 油井测压选井分析
    5.2 油井测压时长评价
    5.3 二流量测试方法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研究现状
        1.2.2 常规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研究现状
        1.2.3 体积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研究现状
        1.2.4 裂缝性油藏渗吸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理论基础
    2.1 Laplace变换方法
    2.2 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
    2.3 井筒储集和表皮因子考虑方法
        2.3.1 井筒储集效应和井筒储集系数
        2.3.2 表皮效应和表皮系数
        2.3.3 压裂水平井考虑表皮效应和井筒储集效应的压力表达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裂缝性油藏注水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3.1 双孔单渗油藏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3.1.1 裂缝性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物理模型
        3.1.2 注水井饱和度求解数学模型
        3.1.3 注水井压力求解数学模型
        3.1.4 实例验证分析
        3.1.5 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3.2 双孔双渗油藏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3.2.1 双孔双渗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物理模型
        3.2.2 注水井饱和度求解数学模型
        3.2.3 注水井压力求解数学模型
        3.2.4 实例验证分析
        3.2.5 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常规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4.1 常规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物理模型
    4.2 常规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4.2.1 油藏模型
        4.2.2 裂缝模型
        4.2.3 模型离散化与耦合求解
    4.3 模型验证分析
    4.4 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5.1 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物理模型
    5.2 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5.2.1 油藏模型
        5.2.2 裂缝模型
        5.2.3 模型离散化与耦合求解
    5.3 实例验证分析
    5.4 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重介质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
    6.1 双重介质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物理模型
    6.2 双重介质体积压裂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6.2.1 油藏模型
        6.2.2 裂缝模型
        6.2.3 模型离散化与耦合求解
    6.3 模型验证分析
    6.4 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水诱导缝研究现状
        1.2.2 垂直裂缝井试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注水诱导缝形成机理及特征分析
    2.1 诱导缝形成机理分析
    2.2 诱导缝动力学分析
        2.2.1 诱导缝的延伸分析
        2.2.2 裂缝诱导应力与渗透率的关系
    2.3 影响诱导缝的因素分析
    2.4 注水诱导缝的特征分析
    2.5 注水诱导缝对开发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均质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解释模型研究
    3.1 物理模型
    3.2 数学模型
    3.3 数学模型求解及算法研究
        3.3.1 数学模型求解
        3.3.2 Mathieu函数算法研究
        3.3.3 考虑井筒储集效应与表皮效应的影响
    3.4 计算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3.4.1 注水诱导裂缝井典型试井曲线特征
        3.4.2 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解释模型研究
    4.1 物理模型
    4.2 数学模型
    4.3 数学模型求解及算法研究
        4.3.1 数学模型求解
        4.3.2 Mathieu函数算法研究
        4.3.3 考虑井筒储集效应与表皮效应的影响
    4.4 计算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注水诱导裂缝井典型试井曲线特征
        4.4.2 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均质模型
    5.2 复合模型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缝洞型气藏数值试井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气藏试井研究现状
        1.2.2 数值试井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石梯灯影组气藏特征及渗流物理模型
    2.1 高石梯气藏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2 渗流物理模型建立
第三章 缝洞型多重介质数值试井理论研究
    3.1 数值试井网格建立
        3.1.1 网格剖分的步骤
        3.1.2 网格剖分的模块化方法
    3.2 孔洞型视均质气藏单相流数值试井分析
        3.2.1 模型的假设条件
        3.2.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2.3 参数敏感性分析
    3.3 裂缝-溶孔型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流数值试井分析
        3.3.1 模型的假设条件
        3.3.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3.4 缝洞体-溶孔型碳酸盐岩气藏单相流数值试井分析
        3.4.1 模型的假设条件
        3.4.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实例应用分析
    4.1 裂缝-溶孔模型试井实例分析
        4.1.1 气井概况
        4.1.2 试井解释分析
    4.2 缝洞体-溶孔型模型试井实例分析
        4.2.1 气井概况
        4.2.2 试井解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X页岩气藏气井压力及产量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1.2.2 页岩气渗流机理
        1.2.3 页岩气井压力及产量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成果
第2章 x页岩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
    2.1 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孔渗特征
        2.1.4 流体性质
        2.1.5 温压特征
    2.2 气井开采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力动态分析
    3.1 常规气井不稳定试井理论基础
        3.1.1 压力恢复试井
        3.1.2 压力降落试井
    3.2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3.3 双重介质水平井试井模型
        3.3.1 物理模型
        3.3.2 数学模型及其求解
        3.3.3 压力动态分析
    3.4 多段压裂水平井
        3.4.1 多段压裂增产机理
        3.4.2 裂缝形成机理
    3.5 双重介质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
        3.5.1 物理模型
        3.5.2 渗流模型及其求解
        3.5.3 压力动态分析
    3.6 页岩气井压力恢复试井解释
        3.6.1 DI1HF井压力恢复试井解释
        3.6.2 DI2HF井压力恢复试井解释
        3.6.3 W1HF井压力恢复试井解释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常规气藏气井产能分析方法
    4.1 气井常用产能分析方法简介
        4.1.1 二项式产能方程
        4.1.2 指数式产能方程
        4.1.3 一点法产能试井
    4.2 实例页岩气井产能计算
        4.2.1 DI1HF井产能计算
        4.2.2 DI2HF井产能计算
        4.2.3 W1HF井产能计算
    4.3 产能计算结果对比
        4.3.1 计算结果
        4.3.2 常规产能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
第5章 页岩气井产量动态分析
    5.1 产能分析方法简介
    5.2 多段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
        5.2.1 物理模型
        5.2.2 数学模型及其解
    5.3 产量变化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5.3.1 吸附系数的影响
        5.3.2 窜流系数的影响
        5.3.3 弹性储容比的影响
        5.3.4 裂缝条数的影响
        5.3.5 裂缝间距的影响
        5.3.6 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5.4 页岩气井生产历史拟合
        5.4.1 DI1HF井生产历史拟合
        5.4.2 DI2HF井生产历史拟合
        5.4.3 WI1HF井生产历史拟合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致密气藏不稳定渗流理论及产量递减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致密气藏开发现状
        1.2.2 致密气藏渗流机理研究现状
        1.2.3 水平井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1.2.4 压裂水平井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低渗透致密气藏渗流机理
    2.1 应力敏感效应
    2.2 启动压力梯度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藏基本渗流微分方程及数学求解方法
    3.1 气藏基本渗流微分方程的推导
        3.1.1 连续性方程
        3.1.2 运动方程
        3.1.3 状态方程
        3.1.4 渗流微分方程
        3.1.5 无因次化
    3.2 数学求解方法
        3.2.1 Laplace变换
        3.2.2 Duhamel原理
        3.2.3 Sturm-Liouville特征值理论
        3.2.4 正交变换
        3.2.5 Stehfest数值反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的致密气藏不稳定产量递减动态
    4.1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的水平井渗流模型
        4.1.1 均一介质水平井渗流模型
        4.1.2 双重介质水平井渗流模型
    4.2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的水平井产量递减特征
        4.2.1 均一介质模型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4.2.2 均一介质模型水平井产量递减敏感性分析
        4.2.3 双重介质模型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4.2.4 双重介质模型水平井产量递减敏感性分析
    4.3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的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4.3.1 均一介质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4.3.2 双重介质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4.4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的压裂水平井产量递减特征
        4.4.1 均一介质模型压裂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4.4.2 均一介质模型压裂水平井产量递减敏感性分析
        4.4.3 双重介质模型压裂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4.4.4 双重介质模型压裂水平井产量递减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致密气藏不稳定产量递减动态
    5.1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水平井渗流模型
        5.1.1 均一介质水平井渗流模型
        5.1.2 双重介质水平井渗流模型
    5.2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水平井产量递减特征
        5.2.1 均一介质模型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5.2.2 均一介质模型水平井产量递减敏感性分析
        5.2.3 双重介质模型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5.2.4 双重介质模型水平井产量递减敏感性分析
    5.3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5.3.1 均一介质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5.3.2 双重介质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5.4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压裂水平井产量递减特征
        5.4.1 均一介质模型压裂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5.4.2 均一介质模型压裂水平井产量递减敏感性分析
        5.4.3 双重介质模型压裂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5.4.4 双重介质模型压裂水平井产量递减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致密气藏不稳定产量递减动态
    6.1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水平井渗流模型
        6.1.1 均一介质水平井渗流模型
        6.1.2 双重介质水平井渗流模型
    6.2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水平井产量递减特征
        6.2.1 均一介质模型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6.2.2 双重介质模型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6.3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6.3.1 均一介质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6.3.2 双重介质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
    6.4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压裂水平井产量递减特征
        6.4.1 均一介质模型压裂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6.4.2 双重介质模型压裂水平井流动阶段划分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致密气藏不稳定产量递减实例分析
    7.1 产量递减理论图版
    7.2 水平井实例分析
    7.3 压裂水平井实例分析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8)低渗透油藏CO2驱不稳定试井解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
        1.2.1 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
        1.2.2 CO_2驱机理
    1.3 国内外试井技术研究现状
        1.3.1 低渗透油藏试井技术研究现状
        1.3.2 CO_2驱试井技术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低渗透油藏CO_2驱压力恢复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2.1 低渗透油藏CO_2驱压力恢复数值模型
        2.1.1 地质模型建立
        2.1.2 数值模型参数设计
    2.2 低渗透油藏CO_2驱压力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2.2.1 油藏特征影响因素
        2.2.2 流体特征影响因素
        2.2.3 开发工艺参数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渗透油藏CO_2驱试井数学模型
    3.1 单井不稳定试井数学模型建立
        3.1.1 多相体系数学模型建立
        3.1.2 等效粘度计算方法
        3.1.3 试井数学模型建立
    3.2 单井不稳定试井数学模型求解
    3.3 单井不稳定试井解释方法
        3.3.1 诊断方法
        3.3.2 拟合方法
    3.4 单井不稳定试井压力响应规律研究
        3.4.1 井储系数影响
        3.4.2 表皮因子影响
        3.4.3 内区渗透率影响
        3.4.4 内区半径影响
        3.4.5 外区渗透率影响
        3.4.6 启动压力梯度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渗透油藏CO_2驱试井解释技术应用
    4.1 试验井组单井注采压力响应特征分析
        4.1.1 试验井组单井生产动态
        4.1.2 试验井组单井压力响应特征
    4.2 单井不稳定试井解释方法应用
        4.2.1 压力-压力导数曲线诊断
        4.2.2 试井解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油藏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1.2.2 源函数方法在渗流理论中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关键技术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征
    2.1 地质概况
    2.2 储集层特征
        2.2.1 岩石学特征
        2.2.2 成岩作用特征
        2.2.3 储集空间类型
    2.3 储集体发育规律
        2.3.1 储集体分布规律
        2.3.2 储集体发育控制因素
    2.4 缝洞组合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基本渗流模型及其点源解
    3.1 碳酸盐岩油藏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系统油水两相渗流模型
        3.1.1 孔隙-裂缝之间油水两相拟稳态流体交换渗流模型
        3.1.2 孔隙-裂缝之间油水两相非稳态流体交换渗流模型
    3.2 碳酸盐岩油藏孔隙-裂缝-溶洞三重介质系统油水两相渗流模型
        3.2.1 裂缝-溶洞之间油水两相拟稳态流体交换渗流模型
        3.2.2 裂缝-溶洞之间油水两相非稳态流体交换渗流模型
    3.3 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点源基本解
        3.3.1 无限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瞬时点源解
        3.3.2 无限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连续点源解
    3.4 顶底封闭无限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连续点源解
    3.5 不同侧向外边界的顶底封闭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连续点源解
        3.5.1 侧向圆形封闭外边界
        3.5.2 侧向圆形定压外边界
    3.6 油水相对渗透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直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
    4.1 完全射开直井
        4.1.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4.1.2 井筒储集和表皮效应的叠加
        4.1.3 变井底流压生产油井产量公式推导
        4.1.4 Laplace变换的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
        4.1.5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4.2 部分射开直井
        4.2.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4.2.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压裂直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
    5.1 无限导流压裂直井
        5.1.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5.1.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5.2 有限导流压裂直井
        5.2.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5.2.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水平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
    6.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6.1.1 侧向无限大边界
        6.1.2 侧向圆形封闭外边界
        6.1.3 侧向圆形定压外边界
    6.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6.2.1 试井典型曲线及影响因素分析
        6.2.2 单井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及影响因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多级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
    7.1 无限导流多级压裂水平井
        7.1.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7.1.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7.2 有限导流多级压裂水平井
        7.2.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7.2.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实例应用分析
    8.1 现代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解释方法概述
    8.2 实例应用
        8.2.1 实例1
        8.2.2 实例2
结论
    1 结论
    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文中符号意义及单位
    B 圆内各点到圆周的平均距离计算公式

(10)冀东复杂断块油藏试井资料综合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试井的发展现状
        1.2.2 复杂断块油藏试井发展现状
        1.2.3 测试工艺
        1.2.4 解释评价方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
第2章 FZ复杂断块油藏试井技术应用评价
    2.1 油田概况
        2.1.1 油藏地质特征
        2.1.1.1 构造复杂、断块破碎
        2.1.1.2 含油井段跨度长、含油层系多
        2.1.1.3 储层发育复杂、非均质性强
        2.1.1.4 油藏类型多、油水系统复杂
        2.1.1.5 原油性质、温压系统分布范围广
        2.1.2 开发现状
    2.2 2012~2014年历年压力动态监测状况
        2.2.1 压力动态监测工作量及效果评价
        2.2.1.1 开发简况
        2.2.1.2 2012~2014年不同油田压力监测工作量完成情况
        2.2.1.3 2012~2014年不同测试类型压力动态监测工作量完成情况
        2.2.1.4 2012~2014年压力监测工作量(平面)均衡性评价
        2.2.2 压力动态监测资料录取质量评价
        2.2.2.1 压力计下深
        2.2.2.2 静压资料质量评价
        2.2.2.3 短时压力恢复资料质量评价
        2.2.2.4 不稳定试井资料质量评价
第3章 试井资料研究分析
    3.1 油藏储集类型评价
        3.1.1 均质储层
        3.1.2 垂直裂缝储层
        3.1.3 径向复合储层
        3.1.4 主要结论
    3.2 储层渗流特征评价
        3.2.1 储层渗流特征参数评价指标
        3.2.2 储层渗流特征评价
        3.2.3 主要结论及认识
    3.3 具有外边界影响的均质油藏试井模型特征
        3.3.1 一条不渗透边界
        3.3.2 一条定压边界
        3.3.3 两条边界
        3.3.3.1 两条相互垂直边界
        3.3.3.2 两条相互垂直边界两条相互平行边界
        3.3.3.3 两条相互成楔型夹角边界
第4章 试井技术在油藏勘探开发中的典型应用
    4.1 不稳定试井在PD1-32断块NgⅣ油藏勘探评价中的应用
        4.1.1 构造特征
        4.1.2 油气层组特征
        4.1.3 油藏特征
        4.1.3.1 油层分布特征
        4.1.3.2 流体性质
        4.1.3.3 温度、压力系统
        4.1.3.4 油藏类型
        4.1.4 试油试采简况
        4.1.4.1 试油简况
        4.1.4.2 试采简况
        4.1.5 PD1-1井区NgⅣ组储层动态描述
        4.1.5.1 井间连通性分析
        4.1.5.2 PD1-1井区NgⅣ油藏整体概念模型的建立
        4.1.6 主要结论及认识
    4.2 不稳定试井在PD1-32断块Ed1油藏注水开发中的应用
        4.2.1 区块基本情况
        4.2.2 PD201井历次压力降落试井分析
        4.2.2.1 PD201井基本情况描述
        4.2.2.2 PD201井历次测试简述
        4.2.2.3 PD201井历次试井解释成果
        4.2.2.4 PD201井解释成果分析
        4.2.2.5 PD201井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4.2.3 PD308井历次压力降落试井分析
        4.2.3.1 PD308井基本情况描述
        4.2.3.2 PD308井历次测试简述
        4.2.3.3 PD308井历次试井解释成果
        4.2.3.4 PD308井不稳定试井分析
        4.2.3.5 PD308井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4.2.4 PD207井压力降落试井分析
        4.2.4.1 PD207井基本情况描述
        4.2.4.2 PD207井测试简述
        4.2.4.3 PD207井试井解释成果
        4.2.4.4 PD207井解释成果分析
        4.2.4.5 PD207井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第5章 FZ复杂断块油藏试井设计优化研究
    5.1 试井基础参数取值依据
        5.1.1 试井基础参数存在问题
        5.1.1.1 试井测试时间设计短
        5.1.1.2 资料解释时基础参数不统一
        5.1.2 基础参数取值依据
    5.2 试井设计优化研究
        5.2.1 常用不稳定试井方式
        5.2.2 不稳定试井工作制度要求
        5.2.3 不稳定试井测试时间优化
    5.3 试井工艺选择优化研究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四、新的油水两相井不稳定试井分析典型曲线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峰油田合水油区试井资料二次精细解释[D]. 毛振兴.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胜利油田樊142块二氧化碳驱试井解释技术研究[A]. 李友全,李弘博,阎燕,于伟杰,王杰,韩凤蕊. 2019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 2019
  • [3]致密油藏体积压裂井油水两相渗流试井分析方法研究[D]. 李蒙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4]注水诱导裂缝井试井特征研究[D]. 刘丹.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缝洞型气藏数值试井理论及应用研究[D]. 何孟袁.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X页岩气藏气井压力及产量动态分析[D]. 任玉洁.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7]致密气藏不稳定渗流理论及产量递减动态研究[D]. 曹丽娜.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1)
  • [8]低渗透油藏CO2驱不稳定试井解释技术研究[D]. 左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9]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D]. 王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10]冀东复杂断块油藏试井资料综合研究与应用[D]. 付军.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3)

标签:;  ;  ;  

油水两相井不稳定试井分析新典型曲线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