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气/花界面上的保存性能研究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气/花界面上的保存性能研究

一、空气/花卉界面上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保鲜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志娇[1](2021)在《复合湿润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研究》文中指出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危害极大的环境地质灾害。煤层注水技术因其可以有效湿润煤体,具有降低煤尘量、驱替瓦斯、防治冲击地压等作用,成为目前最有效、应用最为广泛的冲击地压防治方法之一。在煤层注水实际工程中,通常会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提高注水效果。但随着深部煤层的开采,煤层地应力增大、渗透性降低,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煤层注水不能有效润湿煤体,达到防治冲击地压的目的。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由传统表面活性剂与螯合剂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IDS)复配而成的复合湿润剂,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改变煤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增强煤体湿润性,提高煤层注水效果。通过测定不同质量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接触角,对表面活性剂单体溶液的性质进行研究;将表面活性剂与螯合剂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IDS)进行复配,通过复配溶液的表面张力、接触角及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变化情况,确定用于煤层注水的复合湿润剂最佳配方为螯合剂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ID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S),两者质量浓度均为0.05%,复配比例为1:1。对复合湿润剂作用后的煤体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复合湿润剂可以提高煤体的含水率,降低单轴抗压强度σc和冲击能量指数KE,增加动态破坏时间DT,从而降低煤的冲击倾向性,达到防治冲击地压的目的。基于冲击地压扰动失稳理论,对复合湿润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湿润剂可以溶解煤中矿物质,改变煤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冲击倾向性指数K,减小内摩擦角φ和单轴抗压强度σc,从而提高巷道发生冲击地压灾害时的临界软化区半径ρcr及临界载荷Pcr,降低冲击地压发生的危险。同时根据红阳三矿703工作面的实际工程情况,对现场注水方案进行设计。煤层注水添加复合湿润剂可以有效增强煤体润湿效果,改变煤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煤体的冲击倾向性,提高注水效果,为冲击地压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王嘉[2](2021)在《泡沫轻质土在淤地坝地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淤地坝地基是一种典型的软土路基,采用常规的路基施工方法施工后,常出现工后沉降、边坡不稳以及桥头跳车等缺陷,对正常的公路运输形成影响。泡沫轻质土作为超轻型路基填充材料的代表,具有轻质高强、凝结自立、泵送性强等优点,可充分满足淤地坝地基的基本要求。本论文以泡沫轻质土材料为研究主体,优选发泡和稳泡体系,通过研究水灰比、掺合料种类及比例等对泡沫轻质土性能的影响,结合长期耐久性测试对轻质土材料的配比进行了综合验证和优化,得到最优的配合比及工艺。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依托工程的施工以及长期监测和评价。本文研究首先针对泡沫轻质土的发泡、稳泡体系进行了优选研究,根据发泡和稳泡机制不同,试验将多种机制并轨复合,最终优选发泡体系为:十二烷基二乙醇酰胺(4g/L)+硅树脂聚醚乳液(0.8g/L)+氯化钠(30g/L)+羟乙基纤维素(1.7g/L),最终的单位体积发泡量为720m L,泡沫半衰期为75min,具有相对较好的发泡量和稳泡效果。研究了泡沫轻质土胶凝材料的参数、水灰比、掺合料特性,浇筑高度等对泡沫轻质土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灰比为0.5-0.65时,流动度在160-200mm之间,可满足施工要求;通过优化掺合料的配比发现,一定量的盐渍土的加入可对粉煤灰材料起到有效的激活作用,确定了掺合料中盐渍土与粉煤灰的最优比例(0.3:1)以及复配掺合料的掺入量范围;通过养护条件和浇筑高度对轻质土性能的影响发现,适当的增加温度可有效提高轻质土的养护效果,并确定了施工浇筑时的直接浇筑高度不超过结构总高度的1/4。以配合比优化结果为基础,针对气泡混合轻质材料的水稳性、干缩性能、冻融循环三项耐久性能进行了测试,确定了泡沫轻质土材料的最优容重和对应的掺合料比例,复配掺合料占胶凝材料的质量比为40%,选定的施工容重为800kg/m3。以山西淤地坝地基工程为依托,进行了泡沫轻质土材料的工程应用,从泡沫轻质土设备的选型、施工、质量控制及后期的监测开展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断面,完成了路基土压力、台背侧压力、路基和路面沉降监测、弯沉的检测,结果表明,泡沫轻质土的承载能力满足淤地坝路基的要求,对台背的侧向压力,工程施工后沉降和路面弯沉等均可满足应用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

韦昆[3](2020)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噻苯隆·敌草隆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制备与应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植保无人机是一种高工效的现代化施药器械,近年来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农业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市场上植保无人机的有效载荷在5-15 kg,但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等农药制剂需要大量兑水稀释施用,会限制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无法发挥其高工效的优势。当作业窗口期较短,如喷施棉花脱叶剂用于机械采棉,或防控草地贪夜蛾这种迁飞能力极强的害虫时,不能短时间内大面积的喷施农药,将病虫害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因此,开发适合植保无人机低量喷施的农药制剂是非常必要的。超低容量喷雾剂在使用时不兑水稀释,使用专用设备直接喷施,是一种适合植保无人机使用的农药制剂。本文从溶剂和助剂的筛选着手,制备了两种适合植保无人机喷施的超低容量喷雾油剂。初步评价了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超低容量喷雾油剂在玉米叶片上的润湿铺展性能、耐雨水冲刷性能、渗透性能,及其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初步评价了噻苯隆·敌草隆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雾化性能、沉积效果和脱叶、吐絮效果。本论文的工作概述如下:1.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超低容量喷雾油剂(1)制备了5种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超低容量喷雾油剂。在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1%氯虫苯甲酰胺+1%噻虫嗪时,最优溶剂组合为1%二甲基亚砜(DMSO)+5%N-甲基-2-吡咯烷酮(NMP)+8%环己酮(Cyc);最佳助剂为磺酸盐类与脂肪酸酯醚类助剂组合物。(2)测试了制备的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应用性能,与商品药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做了对比。结果表明:油剂的润湿时间更短,初始接触角和静止接触角更小,铺展速度更快,能够更好的润湿玉米叶片。油剂的最大滞留量远大于对照药剂,挥发率低,耐雨水冲刷性能更优,并且能够更多的渗透进靶标叶片中。(3)优选出含TW-60的样品,以草地贪夜蛾幼虫为防治对象,测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药7天后,油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虫口减退率为81.31%,防效可达83.01%,均优于商品药(虫口减退率67.39%,防效70.35%)。2.噻苯隆·敌草隆超低容量喷雾油剂(1)制备了5种噻苯隆·敌草隆超低容量喷雾油剂,在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2%噻苯隆+1%敌草隆+10%乙烯利时,最优溶剂组合为1%二甲基亚砜(DMSO)+5%N-甲基-2-吡咯烷酮(NMP)+10%环己酮(Cyc);最佳助剂为磺酸盐类与脂肪酸酯醚类助剂组合物。(2)测试了制备的噻苯隆·敌草隆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应用性能,与商品药54%噻苯隆·敌草隆水悬浮剂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相对于市售药剂,油剂的表面张力小,在棉花叶片上的初始接触角和静止接触角更小,铺展速度更快,润湿时间更短,说明油剂具有良好的润湿铺展性能。同时,油剂在棉花叶片上的最大滞留量也优于对照药剂,能够更多的保留在叶片上。(3)筛选了离心雾化喷头最佳工作条件,使用室内喷淋装置测试了制剂的雾化性能。测试结果显示5种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累积体积粒径均大于对照药剂,雾滴分布更加均匀。并且雾滴粒径随粘度的增大而增大,雾滴粒径的跨度随着粘度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增大制剂粘度能够得到分布更加均匀的雾滴。(4)在田间药效试验中,测试了制剂的沉积效果,以及对棉花的脱叶率和吐絮率。结果表明,加大施药量会增大雾滴粒径、覆盖率和沉积密度。相同施药量下,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雾滴粒径略大于对照药剂,覆盖率和沉积密度均大于对照药剂。药后15天施用量0.60 L/亩的超低容量喷雾油剂表现出最佳脱叶效果,脱叶率可达77.84%,吐絮率达到100%。对照药剂的脱叶率为54.58%,吐絮率仅为44.68%。

刁红亮[4](2020)在《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菌治虫”安全高效,是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全球分布的害虫生防真菌,已注册的真菌杀虫剂产品可高效防治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本文以一株高致病力的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为研究对象,开展菌株孢子的应用特性和规模发酵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制了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并进行了田间药效测试,旨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广谱、稳定的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制剂产品与应用技术,以实现“以菌治虫”生防技术的高效应用和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玫烟色棒束孢IF-1106的应用特性Poly2D拟合模型表明不同营养条件对孢子的耐热性影响很大;以45℃下暴露5h作为孢子耐热性的评价指标,明确了大米和玉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所产孢子的耐热性明显高于其他基质,且添加1%植物油可进一步提高分生孢子的耐热性;以大米粉和玉米粉作为液体发酵基质,并补充5g/L的碳源可显着改善芽生孢子的耐热性。UV-A和UV-B都会影响孢子的萌发,菌株对UV-B的敏感性高于UV-A;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菌株紫外敏感性要高于悬滴法;以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获得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可反映菌株的耐UV-B能力,悬滴法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1.5?2J/cm2之间,而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0.5?0.7J/cm2之间。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分生孢子粉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2g/L)中可对主要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形成有效吸附,其饱和吸附量介于10?40mg/g,对低分子量的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L”型等温线,对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S”型等温线。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规模发酵技术研究糙米是理想的玫烟色棒束孢的固体发酵基质,在其中添加0.005%维生素C和0.05%精氨酸能有效促进菌株的生长与产孢;以50g/L大米粉+5g/L麦芽糖作为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为5%,在30℃和240r/min转速下培养3d可获得1.78×108芽生孢子/m L的产孢量;以上述固液发酵构成双相发酵工艺,产孢量可达(1.52±0.82)×109气生孢子/g,分生孢子经28℃空气干燥后在4℃低温贮存36周后存活率在85%以上。3.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以四参数Log-logistic模型进行相容性拟合得到的SC90值可用于助剂和菌株的生物相容性评估,菌株与助剂CMN、CMS Na和T 80的相容性较高,且提出了相容性浓度阈值。建立了以透光率法构建和优化分散悬浮助剂的表面活性剂方案。筛选的有机颜料Py-12、Py-14紫外保护助剂与菌株相容性好,含助剂孢子悬浮液经UV-B辐照后的萌发率最大可提高70%以上。4.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自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可湿性粉剂,制剂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相关技术标准;田间药效实验表明,防效在3d后开始出现,7d平均防效均高于药剂对照,在富碳温室的防效要高与普通温室,14d时平均防效最高达到80.8%。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其应用特性、探索了规模发酵技术、开发了可湿性粉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为基于玫烟色棒束孢的“以菌治虫”生态植保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许明向[5](2020)在《烷基糖苷乳化天然维生素E及其乳液抗氧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烷基糖苷(Alkyl Polyglycoside简称APG)是一类新型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它具有表面张力低、活性高、去污能力强,对皮肤刺激性小,自然环境中易被分解,具有清洁、环保等特点。在多个行业如美容、餐饮、医药、清洁、建材、生化、物料等应用领域前景较好,有良好的应用。天然维生素E能够抑制自由基的氧化反应,且其活性较人工合成的VE更高,这种天然VE市场前景广阔,已在化妆品、营养保健、卫生医疗、餐饮食品等多个行业大规模应用。本论文首先通过HLB值的测定、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及与吐温80的复配比例,得到烷基糖苷(APG1214)的最佳乳化条件;然后利用烷基糖苷的乳化特性,通过Turbiscan法、粒径分布法、离心快速检测法,明确了烷基糖苷乳化天然维生素E的最佳用量及最佳乳化工艺;最后在建立的酸性乳饮料和含DHA复原乳模型基础上,将乳化好的天然维生素E乳液应用到模型中,验证乳液的抗氧化性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乳化法确定了烷基糖苷(APG1214)的HLB值约在11.79~12.86之间。通过乳化温度、乳化时间的单因素梯度实验,明确了烷基糖苷(APG1214)的最佳乳化条件为:95℃、60min;以吐温80复配烷基糖苷(APG1214)的乳化作用,经过乳液的稳定性测试,得到吐温80与烷基糖苷(APG1214)以3:2时得到的乳液稳定性较好,在3000r/min状态下离心处理30min不出现分层,粘度值为35.4mpa·s,55℃高温2天不出现分层,常温40天不出现分层。(2)通过将乳化剂溶解在70℃~75℃条件热水中,将预热到65℃~80℃的天然维生素E加入到体系中,剪切搅拌60min,用高压均质机均质3次的乳液制备方法,研究了乳化剂用量、均质压力及均质温度对乳化天然维生素E的影响,利用Turbiscan检测、粒度检测、离心快速检测的方法评估制得的天然维生素E乳液稳定性,确定了天然维生素E的乳液中最佳的乳化剂用量比例为3.0%,工艺中最佳均质压力为30Mpa,最佳均质温度为75℃。(3)通过建立酸性乳饮料模型及含DHA复原乳模型,以POV值评判方法发现天然维生素E乳液具有明确的乳脂抗氧化效果;以风味品评方法,验证了天然维生素E乳液在防止DHA等油脂类原料氧化具有显着的效果;研究的结果表明烷基糖苷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利用其乳化的天然维生素E乳液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为更好的开发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一种有前景的途径。

陈怀祥[6](2020)在《450g/L咪鲜胺水乳剂配方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咪鲜胺是拜耳公司于1977年开发的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咪唑类杀菌剂,可用于种子、苗木处理及水果保鲜,也可与大都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随配随用。在国内,咪鲜胺是目前使用面积大,防治对象较多的杀菌剂品种之一,是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联合推广产品和水稻稻瘟病政府采购品种。咪鲜胺制剂产品适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主要剂型是25%咪鲜胺乳油,醇和苯类有机溶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咪鲜胺水乳剂是以水为流动相的水性化农药制剂,符合市场和生态需求。本文对水乳剂组成、配方工艺及制剂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成功筛选了水乳剂配方中溶剂、表面活性剂、防冻剂、增稠剂等各种助剂,研发了450g/L咪鲜胺水乳剂产品配方。具体为:咪鲜胺450g/L,150#溶剂油(20%)、高效水乳乳化剂SD-EW-M4(4%)、抗冻剂(8%),黄原胶0.04%,消泡剂SAG1522适量,去离水补至100%。并将自制产品与市售产品富美实同规格产品进行了性能及生物活性对比,发现在小麦白粉病的杀菌效果两者相当或略优。

徐欣祥[7](2019)在《织物洗涤过程中痕量表面活性剂和芳香化合物残留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织物的洗涤过程中,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或芳香化合物通过疏水、氢键等作用吸附在织物上。残留在衣物上的化合物可能会刺激皮肤,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是,由于化合物在织物上的吸附量低,常规的检测手段灵敏度不够高,导致定量分析较为困难。本课题主要研究纺织品在洗涤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和芳香化合物的吸附残留情况,旨在探索和建立痕量化合物在纺织品上吸附的定量检测技术,掌握不同有机物和不同织物对吸附过程及吸附量的影响规律,为后续探究残留化合物的生物安全性提供方法。本论文以常见的纯棉和涤棉织物为基材,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为模型表面活性剂,以乙酸苯乙酯、对茴香醛、丁香酚、α-紫罗兰酮为模型芳香化合物,探究了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技术定量检测上述化合物在织物上吸附量的方法,并比较了各方法之间的优缺点,再进一步研究了两类有机物在不同织物上的吸附行为。本论文具体内容如下:(1)分别将织物放入AE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OPEO(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洗涤(模拟洗涤过程),采用毛效法、接触角法等测定洗涤前后织物润湿性能的变化,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半定量测定织物表面化学组成的变化,进而考察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情况。采用洗涤残液分析法或萃取法,即分别采用总有机碳分析洗涤残液或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萃取液,定量检测织物上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并对表面活性剂在棉织物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在30℃温度条件下,每次洗涤30 min,洗涤5次后,总有机碳法测得棉织物上吸附的AES约为6.67 mg/g,吸附的OPEO约为4.19 mg/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棉织物上吸附的AES约为6.44 mg/g,吸附的OPEO约为3.95mg/g。两种方法测得的表面活性剂吸附量基本一致,且总有机碳法操作更为简便,但需要模拟洗涤过程,不能用于检测已有纺织品样品上的表面活性剂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精确度更高,但需经过溶剂萃取步骤,工序较多,用时较长。(2)选用四种不同结构的芳香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测定其在棉和涤棉两种纺织品上的吸附量。首先通过改变进样口温度和载气流速优化了气质联用法的条件,再测定并比较了四种芳香化合物在不同纺织品上的吸附量。并进一步以丁香酚为模型,探究了其在棉和涤棉材料上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并对热力学吸附方程和动力学速率方程进行拟合,加深了对芳香化合物在织物上的吸附行为的理解。实验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纤维材料对乙酸苯乙酯、对茴香醛、丁香酚、α-紫罗兰酮均具有一定的吸附效果,其吸附能力大小为:酚类>酯类≥醛类>酮类。不同纤维材料材质对有机物吸附能力不同,对于丁香酚而言,其在棉纤维材料上的吸附量高于涤棉混纺材料。丁香酚在棉材料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特征。

侯筱婷[8](2018)在《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在发用产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不再限于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人们对于日常使用的头发洗护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大,除功能性需求外,对于香气要求也越来越高。日用香精常作为增香剂应用在各类日化品、护肤品、洗涤产品中,起到遮盖原料本身异味、调节使用感的作用。但由于香精本身的特性,其直接添加在发用产品中时往往无法长时间缓慢释放。本文采用乙基纤维素、淀粉、单硬脂酸甘油酯为壁材,香精为芯材,采用机械乳化法制备微胶囊化缓释香精,探究了混合温度、芯壁比、水油比、乙基纤维素浓度、淀粉浓度、单甘酯浓度对微胶囊包埋率、包埋效率、粒径的影响;使用正交试验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将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应用在洗发香波、护发素、结冷胶中,考察其香气缓释性能。结果显示:制备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较优条件为:单甘酯浓度为2%,芯壁比为2:1,温度为60℃,水油比为7:1,制得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包埋率为46.83%,包埋效率为88.17%,平均粒径为1.78μm,粒径分布较为均匀。通过红外光谱表征确定了香精的包埋效果较好,并使用人评法和热重分析法考察了该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缓释性能。将该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应用到洗发香波、护发素、结冷胶中后,使用人评法证明了微胶囊化缓释香精与未包埋的香精相比,微胶囊应用在发用产品中后,发束香气释放时间更长,体现了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在实际应用中良好的缓释性能。

张炜婕[9](2018)在《退役复合绝缘子清洗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硅橡胶复合绝缘子以其重量轻、憎水性好、耐污闪能力强、免清扫的优点逐渐成为中高压电网中挂网数量最多的一类绝缘子。随着服役年限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绝缘子从电网中退役,因此,退役绝缘子的资源化处理问题迫在眉睫。硅橡胶复合绝缘子在回收前,必须要将其表面污秽清洗干净,以保证下一步粉碎后的胶粉质量和性能。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退役复合绝缘子专用清洗剂以及清洗工艺,期望可以做好退役复合绝缘子资源化处理的第一步。首先,本文对郑州地区的退役复合绝缘子污秽成分做了系统分析,通过扫描电镜、离子色谱测定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等表征,分析了绝缘子污秽的形貌特征、污秽中水溶性组分及含量、污秽中水不溶性污秽成分。结果显示:郑州地区的硅橡胶退役复合绝缘子表面可溶性污秽的主要成分为CaSO4,同时含有少量的NaCl和硝酸盐;不溶性污秽主要成分为SiO2,另外含有少量Al(OH)3和油脂;污秽之间堆积致密,硅橡胶层老化严重,缝隙中有较多的污秽渗入,一般水洗难以清除。其次,测定了十二种表面活性剂的克拉夫点、浊点、HLB值等基础数据,筛选出三组复配体系: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3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AEC-9)复配体系、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复配体系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椰油基葡糖苷(APG0814)复配体系,进行了复配性能研究,结果显示:(1)CAB-35/AEC-9复配体系稳定性高,溶解性强;在质量比为8:2时,复配体系临界胶束浓度最低,达到52.95 mg·L-1,对应的γCMC为26.4 mN·m-1;在该配比下,泡沫性能和润湿性能均达到最好,二者之间表现出协同作用。(2)、在LAS与AEO-9的质量比为6:4,3:7,2:8以及1:9处,临界胶束浓度低于两个单一体系,结合泡沫性能和润湿时间数据,确定在质量比2:8时协同作用较好。(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椰油基葡糖苷APG0814复配体系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但很弱。最后,设计了润湿-刷洗-清洗工艺,以可溶性污秽清洗效率η1和不溶性污秽η2为指标,对CAB-35/AEC-9体系和LAS/AEO-9体系进行配方设计,确定了一种高效环保清洗剂,其配方(以100g计)为:1.67 g LAS,5.00 g AEO-9,3.33 g LF-221,5.00 g EDTA二钠,0.0068 g AFE-3168,85 g水。清洗工艺参数为:清洗剂使用浓度0.30%,润湿时间120 s,刷洗时间120 s。在此条件下,清洗效率η1和η2分别可达86%和93%以上。

叶健诚[10](2017)在《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严重威胁我国农林业生产。自1982年在南京发生该病后的20年间,已经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它不仅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破坏了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对中国丰富的松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商品化的杀线虫剂虽然能有效防治线虫病害,但还是毒性大,线虫抗药性也强,所以开发新的杀线虫剂成为了迫切的需求。植物次生代谢物资源丰富,可用于研究杀线虫活性。山萘(Rhizoma kaempferiae),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为块状,有芳香气味,其中含挥发性次生化合物-肉桂酸乙酯(Ethyl Cinnamate),具有杀线活性,但未有生产应用。为了开辟肉桂酸乙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途径,本研究釆用高速剪切乳化和震荡制乳两种方法,研制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并通过盆栽试验对其杀线活性进行药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联合使用高速剪切乳化和震荡制乳化两种方法,先对单个助剂及其用量进行了筛选,再采用正交试验对配方进行了优化,获得了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的最优配方为:原药肉桂酸乙酯10%,溶剂二甲苯5%,乳化剂2.5%(500#0.2%,TS-10 1.8%,NP-10P 0.5%),增稠剂阿拉伯树胶1.5%,去离子水补至100%。2.对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肉桂酸乙酯含量10.78%,乳液稳定性(稀释200倍)经检测无沉淀,合格,倾倒稳定性合格,冷贮不析出结晶,热贮分解率为4.22%,持久起泡性0.2cm,pH值为4.24,该制剂符合国家标准。3.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对松材线虫2龄幼虫的LC50为25.4μg/mL,其效果优于肉桂酸乙酯原药(32.25μg/mL)。4.松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对松树苗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松材线虫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250μg/mL)处理后的松苗病情减轻,处理后15d,病情指数降低至0.22,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处理的病情指数(0.54)。接种后15d,虽然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处理的松枝没有停止流脂,但其流酯量级别为3.00±0.00,而对照组的松枝流脂量显着减少,其流酯量级别为3.66±0.33。

二、空气/花卉界面上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保鲜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花卉界面上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保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湿润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注水研究现状
        1.2.2 注水添加剂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复合湿润剂配方优选
    2.1 表面活性剂单体性质研究
        2.1.1 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能分析
        2.1.2 表面活性剂单体溶液表面张力及接触角测定
    2.2 表面活性剂复配实验及配方优选
        2.2.1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原则
        2.2.2 复配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测定与结果分析
        2.2.3 复合湿润剂配方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湿润剂对煤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3.1 复合湿润剂对煤质的影响
    3.2 复合湿润剂对煤体含水率的影响
    3.3 复合湿润剂对煤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3.3.1 复合湿润剂对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3.3.2 复合湿润剂对冲击能量指数的影响
        3.3.3 复合湿润剂对动态破坏时间的影响
        3.3.4 煤体力学性质变化原因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复合湿润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应用研究
    4.1 复合湿润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机理分析
        4.1.1 复合湿润剂改变煤体物理力学性质机理分析
        4.1.2 冲击地压扰动失稳理论
    4.2 煤层注水方案设计
        4.2.1 工作面概况
        4.2.2 现场注水参数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2)泡沫轻质土在淤地坝地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泡沫轻质土研究及应用
        1.2.1 泡沫轻质土的特点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泡沫轻质土在淤地坝地基应用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二章 试验理论及内容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掺和料
        2.1.3 发泡剂
        2.1.4 稳泡剂
    2.2 试验研究
        2.2.1 泡沫轻质土的成型机制
        2.2.2 发泡剂试验与评价
        2.2.3 泡沫轻质土的制备
    2.3 泡沫轻质土的测试与评价
        2.3.1 流动度
        2.3.2 湿容重
        2.3.3 含水率与吸水率
        2.3.4 抗压强度
        2.3.5 水稳性能
        2.3.6 干湿循环
        2.3.7 干缩性能
        2.3.8 冻融循环
第三章 发泡剂的研制
    3.1 发泡剂的优选
        3.1.1 十二烷基二乙醇酰胺
        3.1.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3.1.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3.2 稳泡剂的优选
        3.2.1 硅树脂聚醚乳液
        3.2.2 氯化钠
        3.2.3 明胶
        3.2.4 聚丙烯酰胺
        3.2.5 羟乙基纤维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泡沫轻质土配合比研究
    4.1 水胶比对泡沫轻质土的影响
    4.2 掺和料对泡沫轻质土的影响
        4.2.1 掺和料种类
        4.2.2 复配掺和料比例
    4.3 养生温度对泡沫轻质土强度的影响
    4.4 浇筑高度对泡沫轻质土容重的影响
    4.5 耐久性
        4.5.1 水稳性
        4.5.2 干缩性能
        4.5.3 冻融循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施工设备
        5.2.1 设备介绍
        5.2.2 设备组成
        5.2.3 配套设备
        5.2.4 泡沫轻质土制备工艺流程
        5.2.5 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5.2.6 设备安装及注意事项
    5.3 现场施工
        5.3.1 淤地坝地基处理施工
        5.3.2 现场模板或挡板安装施工
        5.3.3 现场浇筑
        5.3.4 养护及脱模
        5.3.5 沉降缝的设置
        5.3.6 质量控制
        5.3.7 纵横坡调整及水稳层铺设
    5.4 应用效果监测
        5.4.1 监测仪器及安装
        5.4.2 监测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噻苯隆·敌草隆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制备与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保无人机
        1.1.1 植保无人机简介
        1.1.2 植保无人机的种类
        1.1.3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
    1.2 超低容量喷雾剂与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简介
        1.2.1 超低容量喷雾剂
        1.2.2 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1.3 草地贪夜蛾及防治简介
        1.3.1 转基因技术防治
        1.3.2 生物农药防治
        1.3.3 化学农药防治
    1.4 棉花脱叶剂简介
    1.5 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噻苯隆与敌草隆简介
    1.6 农药制剂对靶行为简介
    1.7 文献总结
第二章 论文立题依据及设计思想
    2.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2 论文设计思想
    2.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3.1 开发植保无人机专用超低容量喷雾油剂
        2.3.2 解释专用制剂在离心喷头上的雾化分散规律
        2.3.3 开展制剂的对靶润湿、铺展、沉积等研究
第三章 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制备及应用评价
    3.1 实验设备及试剂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主要化学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开发与制备
        3.2.2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质量指标的测定
        3.2.3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性能测试
        3.2.4 田间药效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构建稳定贮药体系
        3.3.2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质量指标
        3.3.3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对靶性能评价
        3.3.4 田间药效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噻苯隆·敌草隆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制备与应用评价
    4.1 实验设备及试剂
        4.1.1 主要仪器设备
        4.1.2 主要化学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开发与制备
        4.2.2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质量指标的测定
        4.2.3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性能测试
        4.2.4 田间药效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构建稳定贮药体系
        4.3.2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质量指标
        4.3.3 超低容量喷雾油剂对靶性能评价
        4.3.4 雾化性能分析
        4.3.5 田间药效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所取得的结论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课题来源
    2 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4)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与真菌杀虫剂
        1.1 昆虫病原真菌概述
        1.2 昆虫病原真菌的发生与侵染机制
        1.3 虫生真菌的应用
        1.4 真菌杀虫剂
    2 昆虫生防真菌的规模生产
        2.1 菌株与繁殖体的选择
        2.2 固体发酵
        2.3 液体发酵
        2.4 双相发酵
        2.5 发酵条件对孢子耐逆性与毒力的影响
        2.6 发酵后处理
    3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技术研究概述
        3.1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
        3.2 真菌杀虫剂的制剂加工
        3.3 真菌杀虫剂制剂技术研究
    4 玫烟色棒束孢及其应用
        4.1 玫烟色棒束孢菌的寄主范围、致病力与适生特性
        4.2 玫烟色棒束孢的应用
    5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5.1 立题依据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应用特性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热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测试培养基
        1.3 低值固体培养基
        1.4 低值液体培养基
        1.5 接种液配制
        1.6 接种
        1.7 培养产孢与孢子悬浮液配制
        1.8 孢子萌发率测定
        1.9 孢子耐热性测定
        1.10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3 种固体培养基所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2 3 种液体培养基所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2.3 6 种低值固体培养基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4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紫外辐照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悬滴法紫外辐照实验
        1.3 平板菌落计数法紫外辐照实验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
        2.4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芽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减模型拟合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供试表面活性剂
        1.3 接种液制备
        1.4 孢子粉的制备
        1.5 表面活性剂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的测定
        1.6 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吸附曲线的测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
        2.2 表面活性剂溶液标准工作曲线测定
        2.3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4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5 分生孢子粉对2 种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规模发酵技术研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固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接种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4 接菌与发酵
        1.5 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固体发酵基质的产孢量
        2.2 维生素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2.3 氨基酸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液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接种液配制
        1.3 低值液体培养基
        1.4 培养基浓度
        1.5 液体发酵温度
        1.6 接种量和摇床转速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的产孢量
        2.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3 不同发酵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4 不同转速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双相发酵与发酵后处理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初始接种液配制
        1.3 液体发酵制备接种液
        1.4 固体发酵产孢
        1.5 发酵产孢量与孢子耐热性
        1.6 气生孢子干燥
        1.7 孢子贮存存活率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相发酵产孢
        2.2 不同干燥温度和贮存温度对孢子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与助剂的相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孢子相容性测定与验证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2 芽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3 助剂SC90 对应浓度与孢子的相容性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分散悬浮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发酵与产孢
        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5 孢子悬浮液透光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孢子悬浮液透光率的影响
        2.2 孢子悬浮液表面活性剂方案的正交优化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紫外保护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紫外保护助剂
        1.3 萌发液与含紫外保护助剂萌发液的配制
        1.4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5 水琼脂平板配制
        1.6 孢子悬浮液的紫外辐照处理(悬滴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4 种紫外保护助剂与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相容性
        2.2 UV-531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3 A200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4 Py-12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5 Py-14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的性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制备
        1.2 含孢量测定
        1.3 水分含量测定
        1.4 孢子萌发率测定
        1.5 润湿时间测定
        1.6 悬浮率测定
        1.7 细度测定
        1.8 pH值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温室药效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实验条件
        1.3 实验小区设计
        1.4 试验设计和安排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普通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2.2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富碳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3 讨论与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博士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5)烷基糖苷乳化天然维生素E及其乳液抗氧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活性剂
    1.2 新型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
        1.2.1 烷基糖苷的特性
        1.2.2 烷基糖苷的应用
    1.3 维生素E
        1.3.1 维生素E的结构
        1.3.2 天然VE的生化性质
        1.3.3 天然VE抗氧化原理
    1.4 乳状液
        1.4.1 乳状液
        1.4.2 乳化液形成机理
        1.4.3 乳化液的稳定性
        1.4.4 乳状液的失稳类型
    1.5 食品级O/W乳状液的制备
        1.5.1 乳化剂
        1.5.2 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1.6 抗氧化评价—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评价方法
第二章 烷基糖苷乳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烷基葡萄糖苷(APG1214)的HLB值
        2.3.2 乳化温度对烷基葡萄糖苷乳化效果的影响
        2.3.3 乳化时间对烷基葡萄糖苷乳化效果的影响
        2.3.4 与吐温80 及进行复配,测试乳液的稳定性
    2.4 结论
第三章 烷基糖苷乳化天然维生素E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化剂的最佳用量
        3.3.2 最佳均质压力
        3.3.3 最佳均质温度
    3.4 结论
第四章 乳液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酸性乳饮料的POV值
        4.3.2 含DHA复原乳的风味品评
        4.3.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450g/L咪鲜胺水乳剂配方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药水乳剂概述
        1.1.1 农药剂型及其发展方向
        1.1.2 农药水乳剂的概念及其优点
        1.1.3 农药水乳剂发展现状
    1.2 咪鲜胺简介和剂型发展
        1.2.1 基本信息
        1.2.1.1 作用特点
        1.2.2 咪鲜胺原药登记现状
        1.2.3 咪鲜胺制剂登记现状
    1.3 咪鲜胺水乳剂存在的问题
        1.3.1 农药水乳剂现实稳定性问题
        1.3.1.1 分散稳定性
        1.3.1.2 分层或沉降
        1.3.1.3 奥氏熟化
        1.3.1.4 450g/L咪鲜胺水乳研发过程中不稳定性问题
        1.3.2 农药水乳剂的性能评价指标
        1.3.3 水乳剂配方组成
        1.3.3.1 有效成分
        1.3.3.2 溶剂
        1.3.3.3 乳化剂
        1.3.3.4 防冻剂
        1.3.3.5 增稠剂
        1.3.3.6 消泡剂
        1.3.3.7 抗微生物剂
        1.3.3.8 水质
        1.3.4 水乳剂乳状液的形成研究
        1.3.4.1 乳状液不稳定性方式
        1.3.4.2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1.3.4.3 提高水乳剂稳定性途径
    1.4 乳状液中乳化剂的概述与选择依据
        1.4.1 乳化剂的分类
        1.4.1.1 合成表面活性剂
        1.4.1.2 合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1.4.2 乳化剂的选择
    1.5 论文设计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依据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试剂和相关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咪鲜胺水乳的制备方法
    2.3 咪鲜胺溶解试验
    2.4 乳化剂的选择
        2.4.1 乳化剂最佳使用量的确定
    2.5 防冻剂的选择
    2.6 析水率的测定
        2.6.1 黏度的测定
        2.6.2 水乳剂样品倾倒性测定
    2.7 水乳剂持久起泡沫性的测定
    2.8 样品稳定性表征
        2.8.1 样品贮存稳定性的测试
        2.8.2 流变学性能测试
        2.8.3 使用多重光散射仪Turbiscan Lab表征水乳剂稳定性
    2.9 水乳剂防治效果测试
        2.9.1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
        2.9.1.1 试剂材料
        2.9.1.2 药剂配制
        2.9.1.3 喷药处理
        2.9.1.4 病原菌接种与培养
        2.9.1.5 药效计算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450g/L咪鲜胺水乳剂中溶剂选择
    3.2 450g/L咪鲜胺水乳剂乳化剂的选择
        3.2.1 乳化剂HLB的测定
        3.2.2 水乳剂配方中乳化剂的筛选
        3.2.3 通过Zeta电位法验证复筛乳化剂用量
    3.3 增稠剂的选择
    3.4 抗冻剂的筛选
    3.5 消泡剂的选择
    3.6 确定配方样品稳定性能的检测与比较
        3.6.1 贮存稳定性测试
        3.6.2 水乳剂流变稳定性能对比
        3.6.3 多重光散射技术应用于水乳剂稳定性研究
        3.6.3.1 稳定性评价
        3.6.3.2 样品不稳定因素分析
        3.6.3.3 冻融样品稳定性分性
    3.7 药效试验
        3.7.1 结果与分析
        3.7.1.1 药剂间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
        3.7.2 综合评价
        3.7.2.1 药剂间效果比较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织物洗涤过程中痕量表面活性剂和芳香化合物残留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1.2.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质
        1.2.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2.3.1 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1.2.3.2 在洗涤工业中的应用
        1.2.3.3 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2.3.4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3.5 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1.2.4 表面活性剂的危害
        1.2.4.1 对动植物体的毒性
        1.2.4.2 对人体的影响
        1.2.4.3 环境污染
    1.3 芳香化合物的概述
    1.4 有机物残留量的检测技术现状
        1.4.1 化学分析法
        1.4.2 仪器分析法
        1.4.2.1 气质联用法
        1.4.2.2 液质联用法
        1.4.2.3 拉曼光谱法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棉织物上表面活性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2.2.1.1 实验材料
        2.2.1.2 实验药品
        2.2.2 实验方法
        2.2.2.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2.2.2 织物的预处理
        2.2.2.3 洗涤液的配制
        2.2.2.4 洗涤实验
        2.2.2.5 毛效测试
        2.2.2.6 接触角测试
        2.2.2.7 棉织物XPS实验
        2.2.2.8 残液分析法-总有机碳实验
        2.2.2.9 萃取法-高效液相色谱实验
        2.2.2.10 吸附动力学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毛效测试分析
        2.3.2 接触角测试分析
        2.3.3 棉织物XPS分析
        2.3.4 总有机碳分析残液法
        2.3.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萃取液法
        2.3.6 吸附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芳香化合物在纯棉和涤棉织物上吸附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3.2.1.1 实验材料
        3.2.1.2 实验药品
        3.2.2 实验方法
        3.2.2.1 GC/MS的操作条件
        3.2.2.2 标准混合溶液的配制
        3.2.2.3 色谱条件优化
        3.2.2.4 定量分析
        3.2.2.5 芳香化合物对纤维材料的吸附实验
        3.2.2.6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3.2.2.7 吸附动力学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色谱条件优化
        3.3.1.1 进样口温度优化
        3.3.1.2 载气流速的优化
        3.3.1.3 优化后的GC/MS操作条件
        3.3.2 定量分析
        3.3.2.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3.3.2.2 精密度和最低检出限
        3.3.3 纤维材料对不同种类有机物的吸附性能
        3.3.4 有机物浓度对纤维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3.3.5 吸附等温线及吸附量吸附率曲线
        3.3.6 吸附模型
        3.3.7 动力学曲线
        3.3.8 动力学速率拟合方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在发用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微胶囊的技术发展
        1.1.2 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2 香精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微胶囊化香精的研究进展
        1.2.2 香精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2.3 香精微胶囊的表征方法
        1.2.3.1 香精微胶囊形态、粒径及其分布表征方法
        1.2.3.2 包封率和载药量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制备与优化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制备方法
        2.2.2 探究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包埋率与包埋效率影响的方法
        2.2.3 探究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粒径影响的方法
        2.2.4 正交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包埋率与包埋效率影响
        2.3.1.1 芯壁材比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包埋率与包埋效率的影响
        2.3.1.2 乙基纤维素质量浓度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包埋率与包埋效率的影响
        2.3.1.3 单甘酯质量浓度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包埋率与包埋效率的影响
        2.3.1.4 水油比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包埋率与包埋效率的影响
        2.3.1.5 温度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包埋率与包埋效率的影响
        2.3.1.6 淀粉浓度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包埋率与包埋效率的影响
        2.3.2 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粒径影响
        2.3.2.1 芯壁材比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粒径的影响
        2.3.2.2 乙基纤维素质量浓度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粒径的影响
        2.3.2.3 单甘酯浓度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粒径的影响
        2.3.2.4 水油比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粒径的影响
        2.3.2.5 温度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粒径的影响
        2.3.2.6 淀粉浓度对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粒径的影响
        2.3.3 正交试验结果
    2.4 小结
第3章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性能表征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包埋率与包埋效率测试方法
        3.2.2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粒径分布测试方法
        3.2.3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形貌的测试方法
        3.2.4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红外光谱表征方法
        3.2.5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缓释性能测试方法
        3.2.5.1 人评法实验方法
        3.2.5.2 热重分析法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包埋率与包埋效率
        3.3.2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粒径分布
        3.3.3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形貌
        3.3.4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红外光谱表征分析
        3.3.5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缓释性能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在发用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4.1 实验原料和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发用产品的制备方法
        4.2.1.1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洗发香波的制备方法
        4.2.1.2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护发素的制备方法
        4.2.1.3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护发喷雾的制备方法
        4.2.2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发用产品理化性质的检验方法
        4.2.2.1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洗发香波理化性质检验方法
        4.2.2.2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护发素理化性质检验方法
        4.2.2.3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护发喷雾理化性质检验方法
        4.2.3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发用产品的香气缓释效果测定方法
        4.2.3.1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洗发香波缓释效果测定方法
        4.2.3.2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护发素缓释效果测定方法
        4.2.3.3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护发喷雾缓释效果测定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发用产品理化性质的检验
        4.3.1.1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洗发香波理化性质检验
        4.3.1.2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护发素理化性质检验
        4.3.1.3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护发喷雾理化性质检验
        4.3.2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发用产品的香气缓释效果测定
        4.3.2.1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洗发香波香气缓释效果
        4.3.2.2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护发素香气缓释效果
        4.3.2.3 含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护发喷雾香气缓释效果
    4.4 小结
第5章 总论
    5.1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制备与优化
    5.2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的性能与表征
    5.3 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在发用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9)退役复合绝缘子清洗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硅橡胶复合绝缘子概述
        1.1.1 绝缘子污秽成分
        1.1.2 绝缘子清洗技术
        1.1.3 退役绝缘子的回收利用
    1.2 工业清洗剂概述
        1.2.1 工业清洗剂的分类
        1.2.2 工业清洗剂的发展方向
        1.2.3 表面活性剂原理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绝缘子表面污秽成分分析
    2.1 实验仪器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绝缘子污秽表面的形貌分析
        2.2.2 污秽水溶性组分分析
        2.2.3 污秽水不溶性组分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与复配性能研究
    3.1 表面活性剂单组份筛选
        3.1.1 实验方法
        3.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复配性能研究
        3.2.1 实验部分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复配性能研究
        3.3.1 实验部分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椰油基葡糖苷复配性能研究
        3.4.1 实验部分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清洗剂复配体系的选择
    3.6 本章小结
4 清洗剂配方确定及清洗工艺考察
    4.1 清洗工艺设计
        4.1.1 清洗工艺流程
        4.1.2 清洗指标确定
    4.2 CAB-35/AEC-9体系清洗剂配方设计及清洗工艺参数优化
        4.2.1 CAB-35/AEC-9体系清洗剂配方设计
        4.2.2 CAB-35/AEC-9体系清洗工艺参数优化
        4.2.3 不同来源绝缘子对清洗的影响
    4.3 LAS/AEO-9体系清洗剂配方设计及清洗工艺参数优化
        4.3.1 LAS/AEO-9体系清洗剂配方设计
        4.3.2 LAS/AEO-9体系清洗工艺参数优化
        4.3.3 清洗剂配方及清洗工艺参数
    4.4 两种配方清洗剂生物降解性能的测定
        4.4.1 清洗剂生物降解性能的测定方法
        4.4.2 两种清洗剂COD含量的测定
        4.4.3 两种清洗剂BOD含量的测定
        4.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植物线虫病与防治
    1.2 植物源杀线虫剂
    1.3 肉桂酸乙酯及其农药应用潜力
    1.4 水乳剂应用现状
    1.5 本研究的思路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乳液的制备方法
        2.3.2 稳定性测定
        2.3.3 溶剂的选择
        2.3.4 溶剂用量的筛选
        2.3.5 乳化剂种类的确定
        2.3.6 乳化剂用量的初筛
        2.3.7 磷酸酯类乳化剂的筛选
        2.3.8 增稠剂种类的筛选
        2.3.9 试验设计
        2.3.10 加工工艺
        2.3.11 肉桂酸乙酯的HPLC分析方法
        (1)色谱条件
        (2)标准溶液的配制
        (3)操作步骤
        (4)结果计算
        (5)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性测定
        (6)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测定
        (7)检测方法的回收率测定
        2.3.12 肉桂酸乙酯水乳剂性能测试
        (1) 外观
        (2)pH测定
        (3) 分散性测定
        (4)乳液稀释稳定性的测定
        (5) 倾倒性
        (6)持久起泡性
        (7)低温稳定性
        (8)热稳定性
        2.3.13 毒杀活性的测定
        2.3.14 盆栽试验
        (1)供试线虫
        (2)松苗采集和培养
        (3)松苗接种
        (4)病状观察
        (5)松苗流脂量测定
3.结果与分析
    3.1 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助剂筛选
        3.1.1 溶剂种类的筛选
        3.1.2 溶剂用量的筛选结果
        3.1.3 最佳乳化剂的筛选
        3.1.4 乳化剂含量的筛选
        3.1.5 磷酸酯类乳化剂的筛选
        3.1.6 增稠剂的筛选
    3.2 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配方优化
    3.3 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优化配方理化性质测定
        3.3.1 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性测定
        3.3.2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
        3.3.3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测定
    3.4 性能测定结果
        3.4.1 主要理化性能
        3.4.2 产品质量控制指标
    3.5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3.6 盆栽试验结果
        3.6.1 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对松材线虫病室内防治结果
        3.6.2 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对松材线虫病盆栽试验松苗流脂量的影响
4.讨论与结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空气/花卉界面上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保鲜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湿润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研究[D]. 秦志娇. 辽宁大学, 2021
  • [2]泡沫轻质土在淤地坝地基的应用研究[D]. 王嘉. 长安大学, 2021
  • [3]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噻苯隆·敌草隆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制备与应用评价[D]. 韦昆. 贵州大学, 2020(04)
  • [4]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D]. 刁红亮.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5]烷基糖苷乳化天然维生素E及其乳液抗氧化性能研究[D]. 许明向. 浙江大学, 2020(01)
  • [6]450g/L咪鲜胺水乳剂配方研发[D]. 陈怀祥.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织物洗涤过程中痕量表面活性剂和芳香化合物残留量测定方法的研究[D]. 徐欣祥.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8]微胶囊化缓释香精在发用产品中的应用[D]. 侯筱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8(02)
  • [9]退役复合绝缘子清洗工艺的研究[D]. 张炜婕. 郑州大学, 2018(01)
  • [10]10%肉桂酸乙酯水乳剂的研制[D]. 叶健诚.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气/花界面上的保存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