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方法专利”:未来金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商业方法专利”:未来金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一、“商业方法专利”:未来金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论文文献综述)

陆天驰[1](2020)在《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几经起伏,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更是成为全球化的热点话题。放眼全球,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对全球影响较大且具有强代表性,而世界主要大国为了保持自身在国际竞争态势中的优势地位,日益关注出口管制相关研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推行,这要求我国高度重视出口管制问题的竞争情报体系构建。与此同时,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其相关领域已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争相角逐的科技战场。在人工智能技术大背景下的新一轮时代角逐下,各国纷纷出台相应战略,力争在顶层设计的角度抢抓人工智能时代主导权。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客观认识中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差距变得意义重大。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正飞速发展,但因为起步较晚,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方面仍存在差距。通过对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制度的研究,可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提升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竞争情报理论、技术差距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共词分析法等方法,构建美国出口管制制度中具有竞争情报研究价值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模型。通过以美国出口管制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管制清单”的三大行业进行研究,量化统计出其中的ECCN编码以及对应文字说明Description的相关特性,对其中的特征进行挖掘,力争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商品管制清单中对电子产业限制尤其突出,并且对系统、设备与组件的关注度高于原料、软件、技术以及测试、检测和生产设备。存在多个ECCN编码对应同一个Description的情况,其中主要是行业与产品类别相同,但管制原因是国家安全或者反恐、区域安全、联合国制裁和犯罪控制,需要特别关注,同时也存在三大行业内部并行以及三大行业与其他行业并行的情况。(2)ECCN编码对应Description的词频统计显示,除了以集成电路产业为管制重心之外,商品管制清单对技术的应用场景、使用过程,乃至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和交叉体现出限制。前6位重点关键词对应共现词之间的共词网络示意图显示,管制技术中硬件与软件结合密切,集成电路相关产业与加工处理方式结合密切,体现出重视自主研发、设计与创新的特征。(3)通过559种混合词以及Dononhue高频低频词分界公式法对应的30种高频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都尤其关注集成电路词群,材料化学词群和软件词群紧随其后,同时还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和属性。(4)通过Gephi中混合词以及Dononhue高频低频词分界公式法对应高频词的网路属性比较,发现高频词网络连接性更强、联系更加紧密频繁,呈现更加显着的小世界特性,说明其传播路径短、时效强、相关性高,其中涉及技术尤其值得高技术领域关注,而混合词网络平均聚类系数和模块化指数所展示的凝聚力更强。文章最后根据模型构架与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竞争情报视角和技术差距论的支撑下,从数据结果分析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劣势(W),从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优势(S)、机遇(O)和威胁(T),进行出口限制背景下中美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并且分别从SO策略、WO策略、ST策略和WT策略这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有关部门关注针对美国出口管制制度的情报分析结果,增加对管制领域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多元激励;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加强自身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预测,深化战略风险评估,注重出口合规、优化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三者有机结合;科研机构加强情报的智力支持作用,注重人才培养并积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动态性咨询和建议服务,及时梳理相关管制规定和趋势,通过案例分析,帮助政府和企业及时了解相关规定和变化。

刘家良[2](2020)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中美贸易摩擦处于僵持阶段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油价、股市三重影响下,世界经济衰退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保护主义、单边措施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半导体产业一直是中国的关键产业,也在这次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较大的冲击。日本半导体产业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一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因此也成为了美国强力干扰的对象。中日两国的半导体产业都曾经和正在经历美国的干扰甚至打压,中国应该吸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以尽快实现半导体的强劲发展。半导体产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有政府的影响,日美两国的半导体贸易摩擦更是政府直接参与,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本文的核心理论,幼稚产业理论解释了后发国家保护半导体产业的必要性,囚徒困境解释了为什么政府的保护不能持续。本文从微观着眼,兼顾日美两国的宏观情况,重点围绕半导体贸易摩擦进行全面的分析。日本在石油危机之后依旧保持稳定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电子产业,而电子产业的核心就在于半导体。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半导体出口大国,这引来美国的反击。美国依托自身的综合实力优势,以国内制裁推动国际谈判,逼迫日本采取措施开放市场;日本试图像往常一样推诿拖拉,但由于半导体产业的特殊性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对半导体产业的争夺,最终导致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一度衰落。日美半导体产业所发生的摩擦,对两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虽然短期内获得了巨额的收益,但是这种收益是依托于泡沫经济之上,为半导体产业的萎缩埋下伏笔;美国不再坚持自由贸易的立场,转向国家干预,并且获得了在半导体产业内的长足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主义色彩加深,但是全球半导体技术取得了进步,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从日美摩擦中发展了本地的半导体产业。虽然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追赶阶段,但是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给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从宏观上讲,要深化改革开放,提升本国的经济活力,协调“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微观上讲,半导体产业要立足研发、加大投资,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突破。在国际事务中,企业应主动开拓出口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政府在谈判中坚持底线,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论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对论文内容进行铺垫;第二章是理论和定义,阐述半导体产业的特点,界定“贸易摩擦”和“半导体贸易摩擦”,涉及的经济学理论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和囚徒困境理论;第三章首先介绍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产生的四个原因,然后对两国的半导体产业及其贸易摩擦的历史过程进行叙述。以两次半导体协议的签署时间为节点,将贸易摩擦分为三个阶段;第四章总结美国在贸易摩擦中所采取的措施,概括来说,就是美国凭借其国际地位采取政治手段,对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进行打压;第五章归纳日本的应对策略。总体而言,就是防守策略,通过让步缓解矛盾,通过迂回手段化逆境为顺境;第六章从日本、美国、世界三个角度分析此次摩擦所产生的影响。整体来看,既有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有主观上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七章,将视角拉回到中国,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提炼出对中国的启示,概括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以及中美半导体摩擦过程,总结日本应对策略中在经济、政治上的经验与教训,根据这些经验与教训为中国提出建议。

姚科敏[3](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夏婧[4](2019)在《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NSBFs)成长期战略适应研究 ——技术资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组织的创业活动在大学技术商业化从实验室到商业市场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催化中介,这种趋势导致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New science-based firms,NSBFs)的兴起。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是致力于实现大学科学技术商业化的企业。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任务、众多挑战和克服困难,面对不断持续变化的环境,以及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战略适应是新创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做出的反应,把不断变化的环境信号释义为企业多样和频繁的战略行动,能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获得战略优势。具有较高战略适应能力的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更能获得竞争优势和更高的企业绩效。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引发思考影响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战略适应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于具有技术优势的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而言,企业核心或独特的技术资源对企业战略适应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论文围绕研究影响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战略适应的主要因素,提出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1)影响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如何测量主要因素和分析它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战略决策的影响;(3)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技术资源如何影响成长期战略适应。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依赖于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大学学术研究者主导从创意产生开始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的一系列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学术研究者扮演着学术研究者、企业创建者和企业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并且他们的决策是在学术环境与产业环境交互影响的情形下做出的。然而,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以及技术如何推动企业成长有待进一步探讨。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面对不断持续变化的环境和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不同,战略决策也不尽相同,技术资源在各阶段的作用就会存在差异。因此,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活动中,能够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去满足技术资源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分析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不同的成长特征,介于技术资源在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的作用,认识到企业核心或独特的技术资源对企业战略决策的作用不可忽视,引发了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发展成长动态过程,以及技术资源重要作用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及影响因素的探索和讨论,研究发现科学研究为基于科学的企业提供知识基础,企业可以迅速把握技术的更新脉搏离不开充足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基础性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开拓新的产品市场,实现持续发展和快速成长。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在初创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核心技术,在此阶段的战略行动集中于核心技术研发,进行技术资源的积累。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的成长期是企业的战略选择阶段,需要应对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识别机会和实现企业盈利。企业将依据已有的关键资源,采取一系列的战略行动。因此,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在初创期形成的技术资源对成长期战略行动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是企业成长期战略适应表现的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揭示。论文从问题导向出发,通过认识-发现-分析的递进式研究逻辑,开展了三部分工作,形成论文主要的三个章节:(1)认识技术资源在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动态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2)发现技术资源是影响战略决策的主要因素;(3)分析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技术资源对战略适应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的安排如下:首先,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的概念、特点和动态性,以及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对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总结整理了学者们对技术资源如何影响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的研究;最后,阐述了战略适应的概念,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总结整理了学者们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战略适应性理论研究。第二,阐述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关键节点,从而提出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过程模型,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演绎过程模型,探讨学术研究者的行为活动和角色,以及技术资源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了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相关研究。基于成长过程的动态性,通过总结整理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和影响因素相关文献,构建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通过分解系统动力学模型命题,运用案例研究对命题进行演绎,阐述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总结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过程的动态性,认识和理解了技术资源在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动态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不同的成长特征,介于技术资源在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的作用,引发了技术资源对成长期战略适应影响的关注和思考。第三,阐述了技术资源对企业成长各阶段的影响,然后总结和整理学者们对技术资源的划分基础上,本文把技术资源分为技术深度和技术宽度两个维度,在学者们对技术深度和宽度的测量研究基础上,测量和分析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技术资源深度和技术宽度,为实证研究技术资源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战略适应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实证研究样本采用新三板挂牌的医药制造产业中,处于成长期的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探讨技术深度与宽度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战略适应的影响。因为,专利是企业技术知识的表现形式,通过国际专利分类和专利IPC代码识别计算企业挂牌时的技术深度和技术宽度。战略适应表现为一系列的战略行动,从而对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时点之后的各类战略行动数量进行汇总,并计算企业的战略行动多样性和频次。用回归分析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技术深度和宽度对战略适应的影响,探讨企业技术知识结构如何影响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战略适应,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李国敏[5](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韩雪[6](2019)在《雄安新区发展功能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继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雄安新区最初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而做出的规划布局,通过反复论证、多方对比,雄安新区功能定位逐渐转变为缓解北京”大城市病“所带来的隐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增长极,以及缓解国内南北发展失衡,打造世界级新型城市。《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对雄安新区的定位,雄安新区将打造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这一功能定位既符合新时代发展理念,也是当地城市、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生产的理论、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雄安规划纲要》为基本方针,通过灰度预测定量分析,论证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设定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有利于平衡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提升京津冀的整体实力。本文共分为六章:前两章为学理性分析研究,第三、四章通过现实环境的分析与对比提炼出新区建设的经验总结,第五章引用数据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是《河北雄安规划纲要》贯彻执行所提出的一些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果如下:第一,系统的介绍了雄安新区设立的理论和实践内涵。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关于雄安新区、非首都功能区疏解以及城市创新发展的研究情况,为雄安新区在其功能定位下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基于国家战略背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具有纵观全局的理论意义,和促进我国缓解大城市病,建设全国战略意义新区的实践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文献,借助非首都功能区疏解研究以及国家新区建设的文献综述,可以了解有关城市创新发展功能定位的研究。第二,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经验。一方面,国内研究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功能定位发展路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不仅作为改革的窗口,其功能定位也渐渐从发展自身经济转移到引领全国经济开放度;另一方面,国外成功经验看雄安新区模式的可能性,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城市负重,为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下的发展提供现实支撑,趋利避害,以实现雄安新区的发展与优化。第三,详细介绍了雄安新区设立的多元背景。通过四个视角研究了设立雄安新区战略思想决策的时代背景。从世界角度来看,雄安新区处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立的重要一环,肩负着我国强国战略的使命;从中国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失衡的状况亟待解决,需要从我国总体区域战略布局上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雄安新区的设立作为一个杠杆,撬开中国改革与转型的大门;从京津冀战略的角度看,雄安新区的设立也是为了弥补京津冀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环京津贫困带”,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从北京定位的角度看,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为了疏解北京现实的压力,以更好的实现其作为首都的功能开展和城市发展。第四,详细介绍了雄安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根据国家计划要颁布的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要建立一个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雄安新区选择河北雄县、安新县和容城县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区疏解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产业优势,通过雄安新区设立建设的发展历程,雄安新区具有协调区域发展、构建北京新格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意义,选取相关数量数据,分析雄安新区在其功能定位的相关指标,了解雄安新区的现状,为雄安新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并且根据其功能定位详细解析了《雄安规划纲要》的具体执行措施。最后,为雄安新区发展功能定位提供政策建议。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为雄安新区的规划提出符合其功能定位下的意见建议,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现代化经济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文化、机制体制建设六个方面,对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相对于《规划纲要》细节方面的构思,也对雄安新区的发展实现其功能定位提供一种解析,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的情况下,实现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宜居、创新驱动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的功能定位。

刘芸[7](2019)在《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关键是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创新驱动来突破我国产业的低端锁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及高端化发展。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关键是对产业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突破;对全球技术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是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核心标志,不掌握核心技术和标准规则,产业越大越容易成为被宰的“羔羊”;技术制高点只是冰山一角,其下面的创新生态系统才是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不竭动力。本文在剖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创新链和价值链互动规律的基础上,对架构创新能力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一),探究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成长机制与构成要素(研究二),根据主导设计路线是否确立把产业划分为两种类型,研究三以汽车产业为例,探讨主导技术路线确定的成熟产业中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提升及其对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四则探讨主导技术路线尚未确定的新兴产业中的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成长、全球价值网络扩展与攀登全球价值链制高点的微观机理。研究五总结前面研究架构创新能力演进的一般规律,围绕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演进的路径,设计架构创新能力提升导向的产业环境培育和创新政策体系。论文从对中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问题的阐述与分析入手,在对理论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缺口,基于架构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入探究本土市场、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动态演进、网络空间扩展与攀登全球产业技术制高点的内在微观机理。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和企业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具有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内在要求。论文在剖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创新链和价值链互动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架构创新、架构创新能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内在机制。架构创新引发产业价值链重构。通过架构创新,创新者可以打破原来产业标准的桎梏,着眼于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引进新技术变量,以系统设计师的身份重新设计关键模块与通用模块、专用模块之间的界面和标准。基于产业的关键模块创新,建立支撑整个产业发展的新产品平台,进而形成新的技术轨道、新的产业架构,掌握新的产业标准,从而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科学度量架构创新能力是研究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推动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基础性工作。鉴于现有文献相对比较欠缺,论文甄选了振华重工这一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分析,试图来探究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从中提炼出架构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企业的架构创新能力主要由市场感知能力、新技术感知能力、探索与利用的双元性能力、产品架构设计能力、网络规划与构建能力、网络治理能力构成。企业的架构创新能力具有累积性、层次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测度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量表,并以72家汽车产业上市公司为例运用时序全局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的架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论文选取汽车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对72家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架构创新能力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效应,架构创新能力的累积性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越高级的架构创新能力越有利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三个假设。运用“能力——时间——空间”三维立体式分析框架对比亚迪的架构创新历程和能力提升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归纳梳理了成熟产业“利基市场——架构创新——新产业标准”的攀登机制。围绕主导设计的技术标准竞赛是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萌芽与形成阶段竞争的焦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否成为领先市场以及市场的成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核心技术及其产业标准能否成为被世界广泛采纳的全球主导设计。领先市场形成的实质是通过架构创新建立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在把新兴产业全球价值网络的形成逻辑和发展历程划分为初创、快速发展、完善和成熟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论文总结提出了新兴产业“领先市场——架构创新——产业标准”的攀登机制。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和企业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具有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内在要求。论文在剖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创新链与价值链互动的内在要求的基础上,在借鉴国内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供给面、需求面、环境面政策经验,着眼于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提升,从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的政策建议。

白恩来[8](2018)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至今已经过去了8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其中有成绩也有不足之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端产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进一步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探索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可以更好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支持因素,通过政策优化更大限度释放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政策的介入,总结了现有政策支持机制作用的发挥;进而运用实证分析法找到了影响政策支持机制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结合发达经济体的经验,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政策优化的建议。首先,本文在市场失灵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演化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产业政策的功能,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做了理论分析,同时分析了产业政策工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最终构建了产业政策工具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需要、产业政策功能相适应的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该机制的构建成为了本文研究和论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其次,在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机制的框架下,初步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及机制作用的体现做了描述性的分析。本文从总体的角度盘点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性政策和七大产业政策的演变并总结了政策在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一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作用的发挥而受到了限制,寻找制约政策支持机制作用发挥的阻碍因素成了下一步分析的关键,为本文遵循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运行原理寻找答案开辟了突破口。再次,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对现行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宏观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现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在宏观层面是有效的,但是总体宏观政策效果非常微弱,这与第三章的结论是一致的,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已经建立,且作用已初步发挥,但存在着巨大的政策完善空间。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选择了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作为考察对象,微观分析再一次印证了第三章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产业的分析结论,并找到了阻碍机制作用发挥的根本原因——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对产业异质性缺乏足够的关注,研究结果为产业政策的优化提供了现实的依据。最后,总结了发达经济体设计需求层面、供给层面、环境层面政策的经验,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找到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的阻碍因素、发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的作用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样本。在前文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中找到了阻碍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思路和具体优化产业政策的建议,以期通过政策的调整,消除制约政策支持机制的阻碍因素,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机制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构建了产业政策工具与产业政策功能和产业发展政策需求相适应的政策支持机制分析框架,揭示了产业政策工具与产业政策功能和产业发展政策需求相适应的政策演化机制。(2)提出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运行的原理,以及通过政策的反馈修正,找到制约机制作用发挥的阻碍因素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完善了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机制的理论结构。(3)建立了与政策支持机制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效应评价方法(4)在借鉴发达经济体发展新兴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经济理论、市场客观规律、政策协同的三维政策优化思路,为开展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蔡晓丹[9](2018)在《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制造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知识技术和自主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占领制造业中高端和发展中国家占据加工端的双重挤压的困境,而生产性服务贸易通过集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重要的支撑功能逐渐成为制造业增强创新能力的推动力。在此背景下,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17年我国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为17500亿元,同比增长11.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12%,制造业的研发人员规模呈持续增长趋势,专利申请量也在迅速增加。但目前仍有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我国R&D投入及其投入强度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高端复合型人才缺失等。另外,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总体占比仍偏低,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合理,贸易逆差呈不断扩大趋势,高端要素供给不足等问题则进一步阻碍了制造业自主创新。鉴于此,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所产生的影响。首先,本文在介绍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机理进行剖析;其次,通过研究分析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指出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采用静态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动态的VAR模型和扩展的C-D生产函数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来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最后,从合理放宽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力度、优化进出口结构等方面对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刘泽霖[10](2017)在《新松机器人:从商业模式创新看制造业转型升级》文中提出新松公司的发展轨迹中,贯穿着由自主技术创新推动的、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商业模式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他还预言:未来企业的竞争是商业模式与资本层面的竞争。本文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公司")为例,管窥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方

二、“商业方法专利”:未来金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方法专利”:未来金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论文提纲范文)

(1)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1 技术竞争情报相关研究现状
        1.3.2 美国技术出口限制相关研究现状
        1.3.3 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关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竞争情报理论
    2.2 技术差距论
    2.3 人工智能技术概念
    2.4 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概述
        2.4.1 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概述
        2.4.2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
3 美国出口管制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定量研究的模型构建与设计
    3.1 模型构建
        3.1.1 模型主体
        3.1.2 模型要素
        3.1.3 模型框架
    3.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2.1 数据采集
        3.2.2 数据预处理
    3.3 本章小结
4 美国商品管制清单人工智能技术定量研究的数据分析
    4.1 主要管制领域和多对应关系
        4.1.1 管制物品行业与种类分析
        4.1.2 ECCN复合对应关系分析
    4.2 管制重点词频统计与词间网络分析
        4.2.1 重点词频统计结果
        4.2.2 重点关键词对应词语共词网络分析
    4.3 混合词与高频词网络比较与分析
        4.3.1 混合关键词共词分析
        4.3.2 Dononhue高频关键词共词分析
        4.3.3 结果差异比较与分析
    4.4 网络属性比较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与应对策略
    5.1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S)
        5.1.2 劣势分析(W)
        5.1.3 机遇分析(O)
        5.1.4 威胁分析(T)
    5.2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应对策略
        5.2.1 SO策略——响应国家政策,引导重点行业理论向成果转化
        5.2.2 WO策略——整合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完善产业生态
        5.2.3 ST策略——警惕技术垄断,充分鼓励自主研发与创新
        5.2.4 WT策略——多方共同努力,建立出口限制竞争情报预警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
        1.2.2 国外相关文献
第2章 贸易摩擦及相关理论
    2.1 贸易摩擦的相关概念
        2.1.1 贸易摩擦的概念
        2.1.2 半导体贸易摩擦的概念及其特点
    2.2 相关理论
        2.2.1 幼稚产业保护论
        2.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2.3 囚徒困境理论
第3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起因与演变过程
    3.1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起因
        3.1.1 产业发展模式不相同
        3.1.2 市场开放度不一致
        3.1.3 进出口数量不平衡
        3.1.4 美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的维护
    3.2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演变过程
        3.2.1 签署《日美半导体协议》之前的日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
        3.2.2 两次日美半导体协议之间的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3.2.3 《新日美半导体协议》签署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发展
第4章 美国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所采取的措施
    4.1 制造国际压力逼迫日本在经济领域的让步
        4.1.1 通过外交谈判签署协议
        4.1.2 依据美国法律开展各项调查
        4.1.3 通过政治手段干预日本企业的发展
    4.2 国内通过相关议案赋予政府部门干预权限
        4.2.1 对原有法律体系扩充
        4.2.2 国会讨论或通过关于日美贸易问题的相关议案
第5章 日本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的应对策略
    5.1 提高日本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
        5.1.1 调整关税体系
        5.1.2 对现有市场结构进行改革
        5.1.3 签订个别市场分类协议
    5.2 通过价格管制间接实现“全面”的自主限制出口
    5.3 通过扩大对外投资“迂回”缓解贸易摩擦
        5.3.1 通过对美国的投资缓解贸易摩擦
        5.3.2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避贸易摩擦
第6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产生的影响
    6.1 对日本的影响
        6.1.1 短期影响
        6.1.2 长期影响
    6.2 对美国的影响
        6.2.1 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明显改善
        6.2.2 美国企业不得不大力研发新技术以保证技术优势
        6.2.3 美国开始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6.2.4 美国获得了日本直接投资的一部分
    6.3 对世界的影响
        6.3.1 短期内进一步加重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6.3.2 促进了全球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进步
        6.3.3 半导体产业从日本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第7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7.1 中美贸易摩擦在半导体产业上的表现
        7.1.1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
        7.1.2 中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7.2 日本应对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上的经验与教训
        7.2.1 日本在应对摩擦时的经验
        7.2.2 日本在应对摩擦时的教训
    7.3 吸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7.3.1 调整出口结构,促进产品差异化与市场多元化
        7.3.2 加强自主研发力度以掌握核心技术
        7.3.3 面对贸易摩擦要积极应对
        7.3.4 有效利用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NSBFs)成长期战略适应研究 ——技术资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科学产业的兴起
        1.1.2 新创企业生存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主要贡献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
        2.1.1 新创企业成长影响因素
        2.1.2 新创企业成长过程
        2.1.3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特点
    2.2 资源基础与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
        2.2.1 资源基础理论
        2.2.2 新创企业资源基础
        2.2.3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的技术资源特点
    2.3 战略适应与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
        2.3.1 战略适应概念演进
        2.3.2 战略适应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
        2.3.3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战略适应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动态性研究
    3.1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关键节点
    3.2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过程模型构建
    3.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3.1 方法选择
        3.3.2 案例企业选择
        3.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4 华中数控案例分析
        3.3.5 复旦复华案例分析
    3.4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4.1 系统动力学方法
        3.4.2 系统动力学分析
        3.4.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4.4 系统动力学模型命题分解
    3.5 研究方法与设计
        3.5.1 研究方法及案例选择
        3.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3.5.3 分析框架与测量
        3.5.4 东软集团成长分析
    3.6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动态性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技术资源测量与分析
    4.1 技术资源在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特点
        4.1.1 技术资源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
        4.1.2 初创期和成长期技术资源特点
    4.2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技术资源的测量
        4.2.1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技术资源结构
        4.2.2 技术深度与技术宽度的测量
    4.3 医药产业新创企业技术深度与技术宽度统计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战略适应研究
    5.1 技术资源与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战略适应
        5.1.1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战略适应
        5.1.2 技术资源的影响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3.2 变量设定
        5.3.3 研究过程与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B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雄安新区发展功能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雄安新区规划发展研究
        二、非首都功能区疏解研究综述
        三、城市创新发展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写作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写作框架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二章 雄安新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一、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思想
        二、恩格斯的空间生产思想
        三、马恩的城市空间理论
    第二节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
        一、空间的含义
        二、空间的生产
    第三节 空间经济学空间布局理论
        一、空间经济学空间理念
        二、“中心—外围”理论
        三、增长极
        四、区域二元论
        五、梯度转移
    第四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五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发展理念
        一、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二、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雄安新区发展示范区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比较研究
    第一节 经济特区、国家新区功能定位
        一、深圳特区发展的功能定位
        二、上海浦东新区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 国外城市发展功能定位比较研究
        一、美国纽约城市发展功能区的疏解
        二、日本东京首都圈发展功能区的疏解
        三、韩国行政首都世宗市的功能定位
第四章 设立雄安新区的多元空间背景
    第一节 全球空间视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一、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
        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新发展
        三、中国强国战略新要求
    第二节 中国空间视角-区域发展大战略
        一、区域发展呈现南北失衡
        二、中国协调发展新战略
    第三节 京津冀空间视角-区域协调发展
        一、京津冀地区各省市基本情况分析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比重分析
        三、京津冀地区产业区位商分析
    第四节 北京空间视角-提供新功能定位
        一、北京新功能定位变化
        二、打造“一核两翼”新发展格局
第五章 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空间分析
    第一节 雄安新区发展历程
        一、雄安新区发展定位
        二、雄安新区设立建设优势
        三、雄安新区设立和建设大事记
        四、雄安新区设立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环境空间—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一、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现状
        二、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
        三、打造宜居生活空间
        四、建设集约高效生产空间
    第三节 产业空间—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一、雄安新区创新产业现状
        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三、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四、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第四节 地理空间—协调发展示范区
        一、雄安新区协调发展现状
        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
        三、建立新城住房保障体系
    第五节 开放空间—开放发展先行区
        一、雄安新区开发发展现状
        二、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
        三、提升京津冀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第六章 贯彻落实雄安新区发展功能定位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贯彻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新理念
        一、“投资+创新“双驱动模式建设雄安新区
        二、“整体布局+全面推进”建设雄安新区
        三、“顶层+落地”模式建设雄安新区
        四、以新一代信息产业为支撑建设雄安新区
        五、实现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 “PPP”模式建设雄安新区
    第二节 科学规划雄安新区空间布局
        一、雄安新区空间形态的现状
        二、在地文化打造雄安新区物质空间形态
        三、在地文化创新雄安新区非物质空间形态
    第三节 构建雄安新区空间化现代经济体系
        一、《雄安规划》打造高端高新产业
        二、把握高定位格局,发展“俱乐部式”高新技术产业
        三、以国有企业为龙头,构建“领头羊式”的集群创新模式
    第四节 雄安新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一、《雄安规划》构建城乡融合发展
        二、雄安新区农村问题现状
        三、实现雄安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五节 树立雄安新区特色文化空间
        一、《雄安规划》有关新区文化保护
        二、雄安新区的城市文化使命
        三、雄安新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四、雄安新区文化产业发展
        五、雄安新区城市文化价值观
    第六节 激发雄安新区市场空间活力
        一、《雄安规划》有关深化改革的机制创新
        二、优化决策机制,处理好行政的集中性
        三、完善激励机制,处理好人才的驱动性
        四、明确约束机制,处理好风险的可控性
        五、启动发展机制,处理好文化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7)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3 研究的框架设计、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驱动理论
    2.2 架构创新理论回顾
    2.3 全球价值链研究回顾
    2.4 研究述评
3. 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理论分析
    3.1 技术创新、分工深化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
    3.2 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创新链与价值链互动规律研究
    3.3 架构创新、企业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机制分析
4. 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测度:振华重工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4.2 振华重工架构创新能力的演进路径及其跨越式发展
    4.3 振华重工架构创新能力演进的实现机制
    4.4 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4.5 企业架构创新能力量表开发与测度
5. 成熟产业中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实证分析及其攀登机制:以汽车产业为例
    5.1 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研究结果与讨论
    5.5 比亚迪架构创新的“能力——时间——空间”三维立体式分析
    5.6 结论:成熟产业“利基市场——架构创新——新产业标准”的攀登机制
6. 新兴产业中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攀登机制
    6.1 架构创新、领先市场与全球主导设计的形成机理
    6.2 基于架构创新的新兴产业全球价值网络的自主建构路径
    6.3 领军企业架构创新与新兴产业全球价值网络的治理挑战
    6.4 结论
7. 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成长导向的创新政策设计
    7.1 产业发展各阶段创新链与价值链互动的内在要求
    7.2 科技创新政策工具
    7.3 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成长导向的创新政策设计
8. 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8)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1.2.3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1 关于政府角色与产业政策的探讨
        2.1.1 有机的政府和机械的政府
        2.1.2 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的变迁
    2.2 产业政策工具及功能
        2.2.1 产业政策工具
        2.2.2 弥补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
        2.2.3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优势生成
        2.2.4 推动创新体系的形成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
        2.3.1 创新引领需要政策支持
        2.3.2 战略安排需要政策引导
        2.3.3 风险化解需要政策护航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设计
        2.4.1 政策支持机制特殊性界定
        2.4.2 动力组成
        2.4.3 力量传导
        2.4.4 运行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变和产业发展现状
    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变
        3.1.1 综合性产业政策演变
        3.1.2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演变
    3.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效果
        3.2.1 政策的激励催化作用初步显现
        3.2.2 政策的资源配置作用开始初见成效
        3.2.3 政策的信息传导作用明显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产业发展状态分析
        3.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产业的统计分类
        3.3.2 产业发展状态描述的方法
        3.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细分产业发展差异分析
    3.4 政策工具与政策功能和政策需求不协调问题分析
        3.4.1 政策功能定位不准
        3.4.2 政策工具针对性不强
        3.4.3 政策需求内容缺失
        3.4.4 政策支持执行失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机制的实证检验
    4.1 产业政策支持机制的实证模型和方法
        4.1.1 现有政策支持机制的检验——政策效应评价
        4.1.2 产业政策效应评价的标准及内容
        4.1.3 产业政策效应的评价方法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宏观实证分析
        4.2.1 实证样本的选择
        4.2.2 变量的选择
        4.2.3 实证结果
        4.2.4 结论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微观实证研究——以财税政策为例
        4.3.1 理论阐述
        4.3.2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4.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4.3.4 实证结果
        4.3.5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兴产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发达经济体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5.1.1 着眼未来,规划先行
        5.1.2 多措并举,定位精准
        5.1.3 精心打造产业发展环境
    5.2 发达经济体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经验总结
        5.2.1 培育产品需求市场助产业成长
        5.2.2 要素多方位供给助产业发展
        5.2.3 引导集群化的形成建产业生态
    5.3 对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5.3.1 打造产品的全价值链
        5.3.2 提供充分的市场发展环境
        5.3.3 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作用发挥的政策优化建议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优化思路
        6.1.1 产业结构政策要着眼于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6.1.2 产业技术政策要着眼于协同创新网络形成
        6.1.3 产业组织政策要着眼于培育产业生态
        6.1.4 产业布局政策要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协作共赢
    6.2 需求面政策优化建议
        6.2.1 加强专利保护措施完善专利政策
        6.2.2 建立实现客户需求价值的政策支持体系
    6.3 供给面政策优化建议
        6.3.1 建立健全科学技术交流扩散系统
        6.3.2 建立协助企业拓宽资本融通渠道
        6.3.3 建立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4 环境面政策优化建议
        6.4.1 建立产业发展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
        6.4.2 建立科学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方略
        6.4.3 加快科学民主专业化智库建设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A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政策汇总
附录B 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表
附录C 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表

(9)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拟解决的问题、基本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
        1.3.2 基本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机理分析
    2.1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内涵及分类
        2.1.1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内涵
        2.1.2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分类
    2.2 专业化分工与产业关联理论
        2.2.1 专业化分工理论
        2.2.2 产业关联理论
    2.3 内生增长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2.3.1 内生增长理论
        2.3.2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2.4 生产性服务贸易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机理分析
        2.4.1 规模经济效应
        2.4.2 技术溢出效应
        2.4.3 人力、知识资本效应
        2.4.4 产业融合效应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1 我国制造业具体分类
        3.1.2 我国制造业整体发展情况
        3.1.3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概况
        3.1.4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3.2.2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情况
        3.2.3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各行业结构分析
        3.2.4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实证分析
    4.1 生产性服务影响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4.1.1 投入产出法简介
        4.1.2 分析指标说明
        4.1.3 数据获取及结果分析
        4.1.4 小结
    4.2 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自主创新动态关系分析
        4.2.1 计量模型的设定及说明
        4.2.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4.2.3 单位根检验
        4.2.4 VAR模型的建立
        4.2.5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4.2.6 小结
    4.3 生产性服务各行业对制造业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计量模型的设定及说明
        4.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3 单位根检验
        4.3.4 回归模型估计及相关检验
        4.3.5 逐步回归分析法及相关检验
        4.3.6 协整检验
        4.3.7 Granger因果检验
        4.3.8 小结
第五章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合理放宽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力度
        5.1.1 以制度建设推动贸易便利化
        5.1.2 促进高端要素充分自由流动
    5.2 优化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
        5.2.1 优化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
        5.2.2 优化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5.3 着力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
        5.3.1 加快传统生产性服务贸易转型升级
        5.3.2 重点培育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
    5.4 提高产业关联度和集聚水平
        5.4.1 拓展生产性服务外包领域
        5.4.2 提高生产性服务集聚水平
    5.5 提高人力资本的专业化水平
        5.5.1 加速高端人力资本积累
        5.5.2 提高对国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商业方法专利”:未来金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D]. 陆天驰. 南京大学, 2020(02)
  • [2]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D]. 刘家良. 吉林大学, 2020(08)
  • [3]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NSBFs)成长期战略适应研究 ——技术资源的影响[D]. 夏婧. 重庆大学, 2019(05)
  • [5]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6]雄安新区发展功能定位研究[D]. 韩雪.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D]. 刘芸.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1)
  • [8]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研究[D]. 白恩来.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9]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 蔡晓丹. 福州大学, 2018(03)
  • [10]新松机器人:从商业模式创新看制造业转型升级[J]. 刘泽霖. 中国工业评论, 2017(04)

标签:;  ;  ;  ;  ;  

“商业方法专利”:未来金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