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研究

W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研究

一、W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安娜[1](2021)在《2.1GHz频段5G NR与现有通信系统的兼容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随着5G业务量的不断上升,频谱资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未来5G的全面部署将面临频谱资源短缺和建设运维成本大的问题。根据我国通信系统的实际部署情况,现考虑在2.1GHz频段进行频谱重耕,探索该频段部署NR FDD系统的可能性。在该频段进行频谱重耕,可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低频段频谱资源优越的传播特性;同时可充分利用已有的通信网络基础建设,减少5G网络全面覆盖时的运维成本。频谱重耕的前提是确保预部署系统和该频段已部署通信系统间的干扰在各系统的干扰评估准则之内。基于上述需求和企业需求,论文结合理论分析,搭建系统级仿真平台模拟2.1GHz频段NR FDD系统和LTE FDD系统、WCDMA系统、MSS系统的干扰共存。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1)NRFDD系统与LTE FDD系统的共存研究。明确了 2.1GHz频段NR FDD系统和LTE FDD系统基站和用户间的干扰场景,确定各自系统的干扰评估准则。计算上下行链路的隔离度ACIR。通过蒙特卡洛方法搭建系统级仿真平台,并不断校准,保证仿真结果的可靠性。给出了仿真平台的整体架构、关键子模块的实验方案。基于仿真平台,给出了两系统在2.1GHz频段的邻频共存结果。(2)NRFDD系统与WCDMA系统的共存研究。确定两系统间干扰的研究场景和研究假设,计算隔离度ACIR。搭建静态仿真平台,给出仿真平台中WCDMA系统架构和关键子模块功率控制模块的实验方案。分析不同部署方式、不同NR系统功率控制参数、不同天线相同系数下,两系统在2.1GHz频段临频共存所需的额外隔离度。(3)NRFDD系统与MSS系统的干扰共存研究。明确NR FDD系统和GEO卫星通信系统在2.1GHz频段共存时地对空、空对地、地对地的四种干扰场景和干扰评估准则。计算两系统间的隔离度ACIR。搭建仿真平台,给出仿真平台中MSS系统架构和关键子模块包括网络拓扑等的实验方案。分析NR系统功率控制参数、天线的相关系数和水平维度对两系统在2.1GHz频段临频共存的干扰影响。

董宏[2](2012)在《TD-SCDMA与WCDMA系统共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是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重点基金项目:“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的子课题。它主要对系统间的共存干扰进行研究,分析共存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随着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移动通信数据量需求的增加,第三代通信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同时存在并使用着三种不同的通信标准,即TD-SCDMA、WCDMA以及CDMA2000,并且目前它们仍存在着尚未投入使用的补充频段,因此,为了保证将来可能会投入使用的补充频段系统能够高性能的运行,必须对它们的共存干扰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TD-SCDMA系统的核心频段与WCDMA系统的补充频段的共存问题进行了研究,完成的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分析了共存系统间干扰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了目前尚未投入使用的WCDMA系统补充频段与TD-SCDMA系统核心频段在共存时存在的干扰类型,确定了对共存系统性能起主要作用的干扰类型。同时,为了保证系统在共存及共站时能够平稳运行,用确定性算法获得了系统间所需的附加隔离损耗要求。2、对在WCDMA系统干扰情形下的TD-SCDMA系统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系统的共存仿真模型,分析了共存干扰对用户通信质量和系统容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功率控制技术对共存系统性能的改善作用。3、对影响共存系统性能显着的功率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对上行链路的内环功率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上行链路内环功率控制的因素和可用作功率控制的反馈信息。建立了功率控制的仿真过程模型,对决定其性能的功率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在现有的DCPC算法及CSOPC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对它们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从仿真的结果可以看出改进后的功率控制算法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刘莉,曹亘,张欣,杨大成[3](2010)在《TD-LTE系统与WCDMA及TD-SCDMA系统干扰共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首先介绍了系统内和系统间干扰产生的原理,其次介绍了研究系统干扰的方法和仿真模型,包括网络结构、功率控制、路损模型、仿真参数等,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不同参数设置对TD-LTE系统与WCDMA及TD-SCDMA系统共存时的影响,给出两系统共存的ACIR建议值。

郑瑞明[4](2010)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未来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将是由不同的接入制式、多样的网络部署方法以及混合异构网络的形式共同组成的,它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速便捷的服务。相对于现在的移动通信标准,它将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对于这样复杂的通信系统和网络场景,传统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管理手段可能不再适用。更为高效的无线资源管理机制引起了更多学者和工业界的关注。其中对于多种系统混合异构网络中的资源分配以及蜂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干扰抑制和干扰管理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论文以围绕传统无线资源管理方法中的资源调度机制和干扰管理两个方向为主线,展开研究进行论述。文章结合不同的多址接入方法、网络载波部署手段、混合异构网络以及不同制式系统间等多种场景,对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进行算法研究、理论分析和系统级仿真。从单一制式系统下的小区内资源分配(针对CDMA系统,对调度算法、功率控制算法和干扰删除技术的研究),到小区间的干扰管理和资源调度(针对OFDMA系统,对下行频率复用、上行功率控制和资源调度设计的研究);接着考虑多载波聚合系统的调度算法(对联合多载波系统下调度算法的研究);然后再从单一系统升级到考虑有家庭基站情况下的混合异构网络的干扰管理算法(对功率控制算法、干扰协调算法和动态频率复用的研究);最后对不同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间的干扰进行了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结论和贡献如下:(1)针对无线通信系统蜂窝网络中CDMA系统小区内的无线资源调度机制和干扰管理手段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在CDMA系统前向链路基于时延敏感业务的新型调度算法,该算法无论在系统丢帧率、控制业务队列时延或扇区吞吐量、公平性方面,都有很好的性能表现;针对CDMA系统反向链路对集中式调度和分布式速率控制进行了比较和研究,重点研究了一种分布式速率控制算法,并从系统稳定性、扇区吞吐量、公平性和时延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与集中式调度进行对比;提出了一种在CDMA系统级中反向链路应用干扰删除技术的方案,重点研究了基于RoT和Load不同控制方法下采用干扰删除技术后的系统性能。推导出了应用完全/不完全干扰删除技术在CDMA系统级的理论容量。(2)针对无线通信系统蜂窝网络中,OFDMA系统小区间的干扰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下行频率复用技术和上行功率控制算法。对于下行频率复用,介绍了软频率复用和部分频率复用方案及两种方案的特点。对于上行功率控制技术,介绍了LTE系统中已经采用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以一个普通的OFDMA系统为例,从上行基本开环功率控制技术到基于部分路损补偿和路损差补偿等技术进行研究。接着给出了基于小区间干扰指示(IoT)的功率控制方案。通过系统级仿真,比较了这几种算法的性能并进行分析。此外对OFDMA系统上行开环功率控制的收敛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讨论。这部分还对OFDMA系统下如何联合系统调度策略和小区间干扰管理进行系统设计给出自己的观点。在OFDMA系统中需要考虑对快速调度和慢速上行功率控制联合设计的思路。(3)研究了在多载波聚合系统下的两种调度算法,对两种调度算法在动态业务模型下进行了性能分析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多载波调度算法相对于独立载波调度算法在支持部分负载(Partial Load)情况下队列时延更小,用户体验更好。(4)研究了宏蜂窝和家庭基站混合异构网络下的干扰管理算法。这部分首先详细介绍了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的不同干扰场景的干扰路径和干扰模型,并给出了两种典型的家庭基站部署模型,即Suburban部署模型和密集家庭基站Dual Stripe部署模型。基于不同干扰场景,提出了三个针对不同优化方向的家庭基站混合网络下的干扰管理算法。第一个算法是针对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的家庭基站下行功率控制算法。该算法降低了家庭基站对宏蜂窝用户的干扰。在保证家庭基站用户的性能损失不大的前提下,提高了宏蜂窝边缘用户的性能。第二个算法是针对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的联合动态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宏蜂窝网络和家庭基站之间的联合动态频率划分,能够联合考虑两层网络(宏蜂窝网络和家庭基站网络)的吞吐量,使整体性能得到优化。第三个算法是针对密集家庭基站场景下的干扰协调频率复用算法。该算法基于干扰图原理建模,分集中式干扰协调和分布式频率复用两个子算法。该算法能够同时提高家庭基站平均吞吐量以及边缘用户的吞吐量。(5)研究和分析3G/B3G移动通信系统邻频共存系统间干扰。研究以2500-2690MHz这一国内未分配的3G扩展频段为主要对象,给出了三套不同移动通信系统间的共存干扰分析过程和结果。这三个场景分别是WiMAX和WCDMA系统间共存干扰分析、LTE和WCDMA系统间共存干扰分析、以及两个LTE系统间的共存干扰分析。针对这三套场景,分别给出了详细的系统模型假设和分析过程,并对多种系统网络参数组合和不同关键技术下得到的结果进行干扰分析。最后分别对这些场景给出量化的共存指标和网络部署上的建议。该章的部分结果已被中国通信标准协会(CCSA)接受做为中国2.6GHz频段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何颖[5](2010)在《TD-SCDMA系统的干扰抑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是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的一个子课题。论文的研究目标是TD-SCDMA系统内存在的干扰、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间相互干扰,进一步对相应的工程实施提供指导。自TD-SCDMA的牌照发放,各个城市陆续开通TD-SCDMA,随着其无线网络的发展和建设,TD无线网络优化工作越来越重要。干扰问题是无线网络优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包括TD-SCDMA与其它3G系统之间的干扰、TD-SCDMA与第二代移动通信(2G)之间的干扰、TD-SCDMA系统内的干扰等。这些干扰的存在严重导致掉话、系统容量损失、覆盖面积减小等问题,有必要进行符合我国特点的移动通信系统间的干扰共存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重点研究TD-SCDMA系统内干扰,智能天线技术是抑制TD-SCDMA系统内干扰的有效措施。智能天线的智能主要体现在天线阵的加权矢量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和天线传播环境的改变而自适应地进行调整,使天线主波束对准期望用户的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的到达方向,达到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而这个自适应的过程是由自适应算法控制的,自适应算法是智能天线技术的核心,算法的收敛性能、运算量的大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实现电路的复杂度。因此,寻求用较少的运算量和简洁的结构实现自适应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对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算法进行研究,包括:最小均方(LMS)算法、归一化LMS算法、最小二乘(RLS)算法、采样矩阵求逆(SMI)算法。然后在MATLAB平台下,使用软件方式进行自适应算法的仿真,验证智能天线对干扰信号的抑制作用,对仿真结果分析比较,得出各个算法的优缺点。最后基于FPGA在Xilinx公司提供的开发平台ISE下实现TD-SCDMA系统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网络,本波束形成模块可以应用于智能天线开发系统中,设计增强了系统灵活性,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实现方法。三、针对两大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使用的3G,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之间的干扰进行研究,采用确定性方法得出两系统之间需要的隔离度,从而指导工程中抑制两系统间干扰隔离的实施,并对不同系统的混合组网及网络优化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郭涛[6](2009)在《WCDMA网络规划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起,WCDMA网络的建立将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对网络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引起了公众对这一新技术的极大兴趣。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正方兴未艾。这一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与传统的GSM网络规划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开发和研制新的规划工具和计算方法,设计新的工作流程。无线通信系统网络规划工作是随着小区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而提出的。在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中,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容量都由设备性能直接决定,而不需要考虑太多复杂的规划。到了蜂窝移动系统阶段,随着基站和小区数目增加,覆盖和容量不但与设备性能相关还与各小区基站的站点选择、参数选择、小区间干扰、网络结构等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网络规划技术。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应用和研究背景下提出来的。本文首先分析研究了无线电环境的特点以及WCDMA技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WCDMA网络规划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并结合沈阳城市的特点做出了网络规划的实例。最后,对WCDMA网络规划技术做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G网络的规划中,由于WCDMA网络各小区使用同一频率,具有自干扰的特性,因此,控制每个小区的覆盖范围非常重要。详细准确的站点堪察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基站主控范围的控制和布局必需在规划中就得到充分的考虑。此外,由于3G和GSM网络覆盖存在的差异性,3G网络存在小区呼吸效应,某些地区GSM现网可能可以覆盖,但并不能代表WCDMA也可以覆盖很好。网络的关于基站天线方面的方向角及下倾角等参数,需要基于WCDMA网络的特性进行进一步优化分析,才能更好的应用于3G网络。

陈寿峰[7](2008)在《3G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营牌照即将在中国发放,针对3G系统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研究也日益呈现出紧迫性与重要性。本文根据3G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阐述了目前主流的三种3G系统——WCDMA系统、cdma2000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无线网络特性和空中接口的无线帧结构,并通过综合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三种3G系统的基础技术都是码分多址CDMA技术,但系统特性及空中接口上有着各自的特点,特别是TD-SCDMA系统在采用了时分双工TDD技术的同时利用智能天线技术实现了空分多址SDMA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无线频谱利用率。同时指出这三种3G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前景:WCDMA系统技术最成熟,商用最广泛;cdma2000系统升级成本最低,升级速度最快;TD-SCDMA系统新技术最多,政策优势最多。接着阐述了无线网络环境和移动通信系统中最常用的无线传播模型,从2G系统的无线传播模型引申到3G系统的无线传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描述了移动通信系统无线网络优化的流程与方法。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通过无锡联通cdma2000系统无线网络优化工程的具体过程,指出了无线网络优化在移动通信系统日常维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与系统性,并验证了优化工作对无线网络的性能改善。在对2G系统无线网络优化的理论与经验的总结基础上,以3G系统的无线特性及技术特点为依据,提出了3G系统无线网络优化的技术特点:3G系统的无线网络优化的基础流程与方法与2G系统一样,但在切换控制、干扰控制和业务负载平衡管理上有着自身的特点,且这三种3G系统之间在优化技术的细节上也不同,如cdma2000系统的PN优化、TD-SCDMA系统的接力切换优化等。最后,总结上述的研究、学习与工作,归纳出本课题的结论,并指出由于中国3G系统运营牌照迟迟未发而导致本课题的不足,提出了后续可研究的课题。

孟祥国[8](2007)在《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无线接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移动通信系统,充分考虑了WCDMA系统基站选址困难、电磁辐射不可避免、建设初期网络覆盖不全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设想使用低压电力线来代替现有WCDMA中的光纤和同轴电缆等传输介质,组建一种结合电力线通信(PLC)和WCDMA无线通信的新型通信系统,使其具备了布网便捷,移动终端接入距离短,收发功率低等优点,在避免了建设大量的大功率发射基站,实现真正的“绿色通信”的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移动通信网的布设造价和建设周期。在采用电力线为部分传输介质后,可以预见的WCDMA系统的变化有:小区范围更小、接入装置分布更密集、软切换发生更加频繁等,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原有的无线接入方案(包括原有的接入门限)可能不再适用,导致移动终端不能顺利完成无线接入的同时,造成不必要的通信中断和通信失败。本文从系统的主要特点出发,将重点讨论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问题,在新的无线接入场景下提出了部分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接入算法,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从WCDMA系统的小区搜索角度出发,在采用经典信道损耗模型的基础上验证其可能存在的空间信号强度模糊问题只在大基站与无线接入终端距离很小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推导出其距离界限的同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基于电力线的WCDMA系统的分布特点,利用了新系统中信号处理器的集中控制功能,提出了一种速度更快且可以避免软切换混乱的扰码分配方案。针对新型系统中的信道码分配不宜采用码字重排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剩余服务时间准则和缓冲池结构的单信道码分配方法,其有效利用码树、合理安排呼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同时降低了码字阻塞概率和呼叫阻塞概率;在此基础上,由于新型系统在小范围之内可能存在着多个无线接入装置,这时利用抑制干扰能力更强的自适应天线阵将成为可能,本文基于这种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天线的OVSF码分配方法,在一定信干比下可以进行码字复用是其主要优点。在信道码分配中,与单码分配相比,多码分配可以更好的利用带宽,提高频谱利用率。本文在考虑不同终端具有不同QOS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满足不同终端需求的多码分配方案,经过仿真证明,其在阻塞概率,系统流量和接入公平性方面都有较好的性能。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移动通信系统,充分考虑了现有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实际要求,其提出的兼容思路也符合未来通信的发展趋势,无论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重点讨论了新系统在无线接入方面的核心问题,其中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既为基于电力线的WCDMA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大部分的常用WCDMA系统中。

梅琼,吴晓峰[9](2007)在《TD-SCDMA/WCDMA无线网规要点对比解析》文中提出本文基于TD系统所赋予的技术特色,就频点布置、覆盖设计、容量配置等无线网规要点与WCDMA系统进行逐项对比解析,其思路及结果可供实际TD-SCDMA网络设计参考。同时,本文所提及的TD网规遗留课题还留待业界共同思考、解决。

张洪生[10](2006)在《W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详细介绍了WCDMA系统中的智能天线技术,总结了在WCDMA系统中应用智能天线的几个主要形式、体系结构和信号模型,对智能天线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路。

二、W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1GHz频段5G NR与现有通信系统的兼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间干扰共存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2.1GHz频段通信系统概述
        2.2.1 5G NR系统
        2.2.2 LTE系统
        2.2.3 WCDMA系统
        2.2.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2.3 无线通信系统间干扰共存研究
        2.3.1 干扰原理及类型
        2.3.2 干扰共存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G NR系统与LTE系统的干扰共存研究
    3.1 引言
    3.2 干扰场景与评估准则
        3.2.1 干扰场景
        3.2.2 评估准则
    3.3 隔离度计算
        3.3.1 ACLR计算
        3.3.1.1 NR FDD终端干扰LTE FDD基站的ACIR
        3.3.1.2 LTE FDD终端干扰NR FDD基站的ACIR
        3.3.2 ACS计算
    3.4 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3.4.1 仿真平台架构
        3.4.2 仿真平台子模块
    3.5 仿真结果校准与分析
        3.5.1 仿真平台校准
        3.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GNR系统与WCDMA系统的干扰共存研究
    4.1 引言
    4.2 干扰场景与保护准则
        4.2.1 干扰场景
        4.2.2 保护准则
    4.3 隔离度计算
        4.3.1 ACLR计算
        4.3.2 ACS计算
    4.4 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4.4.1 仿真平台架构
        4.4.2 仿真平台子模块
    4.5 仿真结果分析
        4.5.1 5G NR系统干扰WCDMA系统
        4.5.2 WCDMA系统干扰5G NR系统
        4.5.3 仿真结果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5GNR系统与MSS系统的干扰共存研究
    5.1 引言
    5.2 干扰场景与评估准则
        5.2.1 干扰场景
        5.2.2 保护准则
    5.3 隔离度计算
        5.3.1 ACLR计算
        5.3.2 ACS计算
    5.4 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5.4.1 仿真平台架构
        5.4.2 仿真平台子模块
    5.5 仿真结果校准与分析
        5.5.1 仿真平台校准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2)TD-SCDMA与WCDMA系统共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TD-SCDMA 与 WCDMA 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TD-SCDMA 系统技术特点
        2.1.1 时分双工技术
        2.1.2 智能天线技术
        2.1.3 联合检测
        2.1.4 接力切换
    2.2 WCDMA 系统的技术特点
        2.2.1 Rake 接收机
        2.2.2 软切换
    2.3 TD-SCDMA 与 WCDMA 系统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D-SCDMA 与 WCDMA 系统间的干扰分析
    3.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划分
    3.2 共存系统干扰产生的原因
    3.3 TD-SCDMA 与 WCDMA 系统间的干扰类型分析
    3.4 TD-SCDMA 与 WCDMA 系统间干扰的确定性算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率控制对共存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4.1 共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1.1 系统共存的仿真模型
        4.1.2 系统共存对容量和信噪比的影响分析
        4.1.3 信噪比对共存系统通信质量的影响分析
    4.2 功率控制对系统共存性能的改善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影响共存系统性能的功率控制技术改进
    5.1 功率控制技术的分类
        5.1.1 开环功率控制
        5.1.2 内环功率控制
        5.1.3 外环功率控制
    5.2 上行链路内环功率控制
        5.2.1 影响上行链路内环功率控制的因素
        5.2.2 功率控制算法的反馈信息
    5.3 上行链路内环功率控制技术的改进
        5.3.1 功率控制算法的改进
        5.3.2 功率控制仿真过程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TD-LTE系统与WCDMA及TD-SCDMA系统干扰共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共存干扰分析
    2.1 CDMA系统内干扰
    2.2 TD-LTE与WCDMA系统间干扰[2]
3 系统共存研究方法
    3.1 蒙特卡洛静态仿真
    3.2 各系统性能评价准则
4 系统共存仿真方案
    4.1 双系统仿真流程
    4.2 双系统宏小区网络结构
    4.3 传播模型
        4.3.1 TD-LTE系统基站到移动台的传播模型
        4.3.2 TD-LTE基站到WCDMA基站的传播模型
    4.4 干扰计算与功率控制
        4.4.1 接收机的底噪计算
        4.4.2 TD-LTE移动台干扰计算
        4.4.3 TD-LTE系统功率控制
        4.4.4 WCDMA系统功率控制
        4.4.5 TD-SCDMA系统功率控制
    4.5 TD-S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技术
    4.6 系统容量/吞吐量计算
5 系统共存仿真结果分析
    5.1 不同系统间的干扰研究
        5.1.1 TD-SCDMA系统与TD-LTE系统之间的干扰研究
        5.1.2 WCDMA系统与TD-LTE系统之间的干扰研究
    5.2 影响系统共存的参量
        5.2.1 小区间站间距
        5.2.2 TD-LTE功控方式
        5.2.3 系统间相对地理位置偏移
        5.2.4 TD-LTE的系统带宽
6 结束语

(4)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主要标准简介
        1.1.1 cdma2000标准
        1.1.2 WCDMA标准
        1.1.3 WiMAX标准
        1.1.4 LTE标准
    1.2 传统无线资源管理算法介绍
        1.2.1 调度和速率控制
        1.2.2 功率控制
        1.2.3 干扰管理
    1.3 系统级仿真方法概述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创新点和主要贡献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工作
第2章 CDMA系统调度算法和干扰删除技术
    2.1 CDMA系统传统调度算法
        2.1.1 最大C/I算法
        2.1.2 轮循(Round Robin)算法
        2.1.3 正比公平算法
        2.1.4 传统调度算法特点和性质
    2.2 一种基于时延敏感业务的调度算法
        2.2.1 算法建模
        2.2.2 算法模型求解
        2.2.3 系统级仿真参数
        2.2.4 算法性能评估和分析
        2.2.5 结论
    2.3 基于集中式调度和分布式速率控制的研究
        2.3.1 分布式速率控制算法
        2.3.2 集中式调度算法
        2.3.3 系统级仿真及算法性能分析
        2.3.4 结论
    2.4 反向干扰删除技术
        2.4.1 干扰删除技术原理
        2.4.2 反向干扰删除系统级建模
        2.4.3 系统级性能分析
        2.4.4 反向干扰删除技术理论容量研究
        2.4.5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OFDMA系统频率复用和功率控制技术
    3.1 OFDMA系统下行频率复用技术
        3.1.1 软频率复用
        3.1.2 部分频率复用
    3.2 OFDMA系统上行功率控制技术
        3.2.1 LTE系统上行功率控制
        3.2.2 OFDMA系统上行基本开环功率控制
        3.2.3 基于路损差补偿的功率控制
        3.2.4 基于小区间干扰指示的功率控制方法
        3.2.5 系统级仿真及算法分析
        3.2.6 结论
    3.3 OFDMA系统下调度算法和干扰控制的系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载波聚合系统下的调度算法
    4.1 多载波聚合场景及方式
    4.2 多载波聚合调度算法设计
        4.2.1 独立载波调度算法
        4.2.2 联合多载波调度算法
    4.3 系统建模和仿真假设
        4.3.1 系统仿真假设和参数
        4.3.2 动态业务模型及理论分析
    4.4 算法性能评估和分析
        4.4.1 Full buffer业务
        4.4.2 Burst业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宏蜂窝和家庭基站混合网络共存干扰管理
    5.1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典型干扰场景
    5.2 家庭基站部署模型及系统参数假设
        5.2.1 Suburban部署模型
        5.2.2 密集家庭基站Dual Stripe部署模型
    5.3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干扰管理
    5.4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下行功率控制算法
        5.4.1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干扰场景分析
        5.4.2 自适应下行功率控制算法
        5.4.3 算法性能分析
        5.4.4 结论
    5.5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联合动态资源分配算法
        5.5.1 动态资源分配算法
        5.5.2 算法性能分析
        5.5.3 结论
    5.6 密集家庭基站干扰协调频率复用算法
        5.6.1 密集家庭基站干扰场景分析
        5.6.2 干扰图原理
        5.6.3 集中式干扰协调和分布式频率复用算法
        5.6.4 算法性能分析
        5.6.5 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3G/B3G移动通信系统共存和系统间干扰
    6.1 系统间干扰分析方法
        6.1.1 干扰原理
        6.1.2 干扰场景分析
        6.1.3 确定性分析方法
        6.1.4 系统级仿真方法
        6.1.5 系统间共存干扰研究
    6.2 WIMAX和WCDMA系统间干扰共存分析
        6.2.1 系统仿真假设及信道模型
        6.2.2 系统间干扰计算方法和功控算法
        6.2.3 系统干扰共存评估准则
        6.2.4 干扰共存结果和分析
        6.2.5 结论与建议
    6.3 LTE和WCDMA系统间干扰共存分析
        6.3.1 系统仿真假设及信道模型
        6.3.2 系统间干扰计算方法和功控算法
        6.3.3 LTE系统带外泄露频谱模板建模
        6.3.4 系统干扰共存评估准则
        6.3.5 干扰共存结果和分析
        6.3.6 结论与建议
    6.4 两个LTE系统间干扰共存分析
        6.4.1 LTE系统参数及系统间共存拓扑模型
        6.4.2 系统间干扰信道模型
        6.4.3 LTE系统间干扰计算方法和功控算法
        6.4.4 LTE系统带外泄露频谱模板建模
        6.4.5 系统干扰共存评估准则
        6.4.6 干扰共存结果和分析
        6.4.7 智能天线对系统间干扰的影响
        6.4.8 频率复用对系统间干扰的影响
        6.4.9 结论与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本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表
附录2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系统参数
    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系统仿真关键参数
    SUBURBAN部署模型下的信道模型
    密集家庭基站(DUAL STRIPE)部署模型下的信道模型
附录3 系统间干扰分析系统参数
    移动WIMAX(802.16E)系统仿真关键参数
    WCDMA系统仿真关键参数
    LTE系统仿真关键参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目录

(5)TD-SCDMA系统的干扰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扰研究现状
        1.2.2 智能天线研究现状
    1.3 干扰分析
        1.3.1 频谱划分
        1.3.2 干扰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智能天线技术在抑制TD-SCDMA系统内干扰中的应用
    2.1 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
    2.2 智能天线对TD-S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
    2.3 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准则
        2.3.1 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
        2.3.2 最小二乘(LS)准则
        2.3.3 最大似然(ML)准则
    2.4 智能天线算法研究
        2.4.1 最小均方(LMS)算法
        2.4.2 归一化LMS算法
        2.4.3 最小二乘(RLS)算法
        2.4.4 采样矩阵求逆(SMI)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天线的软件仿真
    3.1 最小均方算法仿真
    3.2 递推最小二乘法仿真
    3.3 采样矩阵求逆算法仿真
    3.4 算法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天线的硬件实现
    4.1 FPGA技术
        4.1.1 FPGA设计流程
        4.1.2 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
        4.1.3 ISE开发环境
    4.2 FPGA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4.3 智能天线的FPGA设计与实现
        4.3.1 智能天线的设计
        4.3.2 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网络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间干扰抑制研究
    5.1 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间干扰分析
    5.2 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间干扰抑制方法
        5.2.1 系统间干扰分析方法
        5.2.2 TD-SCDMA与WCDMA系统间干扰分析方法
    5.3 两系统间干扰建模
        5.3.1 杂散干扰的数学模型
        5.3.2 阻塞干扰的数学模型
        5.3.3 互调干扰的数学模型
    5.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WCDMA网络规划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目标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状况
    1.3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1.4 论文的结构特点
第2章 WCDMA无线网络规划技术特点分析
    2.1 WCDMA无线网络规划基础及特点
        2.1.1 WCDMA无线网络规划基础
        2.1.2 WCDMA无线网络规划特点
    2.2 业务模型
        2.2.1 典型业务参数
        2.2.2 业务分布
        2.2.3 用户分布估计
    2.3 其他的参数与模型
        2.3.1 噪声估算
        2.3.2 基于功率值的系统负荷估计计算
    2.4 覆盖分析
    2.5 容量分析
        2.5.1 话务预测
        2.5.2 容量分析
        2.5.3 基站小区容量计算
        2.5.4 WCDMA系统软容量
    2.6 系统控制策略设置
        2.6.1 小区选择控制及规划
        2.6.2 小区接入控制及规划
        2.6.3 小区切换控制及规划
        2.6.4 小区功率控制
        2.6.5 小区负荷控制
第3章 WCDMA无线网络规划流程和方法的研究
    3.1 WCDMA网络规划的流程
    3.2 WCDMA网络规划的方法
    3.3 相关数据收集
    3.4 网络规模预算
    3.5 候选站址选择
    3.6 基站天线工程
        3.6.1 基本天线类型
        3.6.2 智能天线
    3.7 网络规划分析
    3.8 网络模拟分析
    3.9 WCDMA网络建设问题剖析
        3.9.1 软切换问题
        3.9.2 导频污染问题
        3.9.3 干扰问题
第4章 与其它网络的共同规划方法的研究
    4.1 与GSM网络的共同规划
        4.1.1 WCDMA与GSM网络的共同建设
        4.1.2 WCDMA与GSM网络系统间的干扰
第5章 WCDMA网络规划实例
    5.1 WCDMA与2G无线网络规划的区别
    5.2 WCDMA技术特点对网络规划的影响
    5.3 WCDMA预规划思路及解决方案
        5.3.1 天馈系统选择
        5.3.2 基站建设和选址原则
    5.4 规划区域划分
        5.4.1 规划区域描述
        5.4.2 场景划分及规划解决方案
    5.5 规划软件简介
        5.5.1 规划仿真软件介绍
        5.5.2 Netact Planner优势和特点
        5.5.3 Netact Planner的输入和输出
        5.5.4 Netact Planner仿真简介
        5.5.5 蒙特卡罗仿真的运行机制
    5.6 WCDMA网络仿真与分析
        5.6.1 仿真参数输入
    5.7 仿真结果汇总及分析
        5.7.1 密集市区
        5.7.2 环城高速公路
        5.7.3 站点优化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3G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3G移动通信系统标准
        1.1.1 3G系统标准化组织
        1.1.2 3G系统的目标与特征
        1.1.3 3G系统主要技术标准
        1.1.4 3G系统的频率资源划分
    1.2 CDMA系统的优点与关键技术
        1.2.1 CDMA系统的优点
        1.2.2 CDMA系统关键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主要工作
第二章 3G系统无线特性与技术比较
    2.1 3G系统的空中接口
    2.2 WCDMA系统无线特性
        2.2.1 WCDMA系统特性
        2.2.2 WCDMA系统无线帧结构
        2.2.3 WCDMA系统的无线信道
    2.3 cdma2000系统无线特性
        2.3.1 cdma2000系统特性
        2.3.2 cdma2000系统无线帧结构
        2.3.3 cdma2000 1xEV-DO系统的无线信道
    2.4 TD-SCDMA系统无线特性
        2.4.1 TD-SCDMA系统特性
        2.4.2 TD-SCDMA系统无线帧结构
        2.4.3 TD-SCDMA系统的无线信道
    2.5 3G系统无线特性优缺点比较
    2.6 3G系统标准的技术比较
        2.6.1 3G系统的系统性能比较
        2.6.2 3G系统业务提供能力比较
        2.6.3 3G系统的设备成熟度
        2.6.4 3G系统的知识产权
        2.6.5 3G系统的后续发展
第三章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网络优化技术
    3.1 移动通信无线环境与常用传播模型
        3.1.1 Okumura(奥村)模型
        3.1.2 Okumura-Hata模型
        3.1.3 COST-231 Hata模型
        3.1.4 COST231-Walfish-Ikegami模型
    3.2 无线网络优化概述
        3.2.1 无线网络优化
        3.2.2 网络优化的内容
    3.3 CDMA系统无线网络优化
        3.3.1 网络优化的主要目标
        3.3.2 网络优化的流程
        3.3.3 网络数据的采集
        3.3.4 网络优化措施
    3.4 CDMA系统网络优化的难点
    3.5 优化与规划的不同
第四章 3G系统无线网络优化
    4.1 无锡联通cdma2000系统无线网络优化
        4.1.1 概述
        4.1.2 系统优化的主要工作
        4.1.3 系统性能指标优化
        4.1.4 优化结果
    4.2 3G系统无线网络优化的技术特点
        4.2.1 软切换开销管理
        4.2.2 干扰控制
        4.2.3 业务量负载平衡管理
    4.3 TD-SCDMA系统无线网络优化的独特性
        4.3.1 切换控制
        4.3.2 信道分配
        4.3.3 室内覆盖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电信业重组与3G系统运营牌照发放
    5.3 后续可研究的课题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无线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WCDMA 移动通信系统
    1.3 电力线通信
    1.4 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 无线通信系统
    1.5 本文的研究问题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室内接入兼容及扰码分配问题
    2.1 引言
    2.2 室内接入问题
    2.3 扰码分配问题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剩余服务时间和缓冲池的单信道码分配
    3.1 引言
    3.2 分配模型
    3.3 基于剩余服务时间最大的准则
    3.4 缓冲池结构
    3.5 算法流程
    3.6 阻塞率分析及仿真结果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智能天线的单信道码分配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基于自适应天线阵的单OVSF 码复用
    4.4 算法流程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基于终端不同QOS 的多信道码分配
    5.1 引言
    5.2 分配中的内部碎片和外部碎片
    5.3 多码分配准则
    5.4 终端不同QOS 下的多码分配模型
    5.5 算法流程
    5.6 仿真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及主要贡献
    6.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TD-SCDMA/WCDMA无线网规要点对比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频点布置
    2.1 公共与业务信道覆盖匹配
    2.2 干扰消除
3 覆盖设计
    3.1 关键参数选取
        3.1.1 扩频处理增益
        3.1.2 干扰余量
        3.1.3 相关增益与损耗值
        3.1.4 各业务Eb/No目标值
    3.2 覆盖设计案例分析
        3.2.1 规划参数取定
        3.2.2 链路预算
        3.2.3 公共信道覆盖核算
        3.2.4 对于业务信道
        3.2.5 对于公共信道
4 容量配置
5 TD网规遗留问题思考

(10)W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智能天线的几种形式
3 智能天线的体系结构
4 智能天线的信号模型
5 智能天线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6 智能天线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7 结束语

四、W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1GHz频段5G NR与现有通信系统的兼容性分析研究[D]. 安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TD-SCDMA与WCDMA系统共存研究[D]. 董宏. 天津理工大学, 2012(10)
  • [3]TD-LTE系统与WCDMA及TD-SCDMA系统干扰共存分析[J]. 刘莉,曹亘,张欣,杨大成. 广东通信技术, 2010(07)
  • [4]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的研究[D]. 郑瑞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5]TD-SCDMA系统的干扰抑制研究[D]. 何颖. 天津理工大学, 2010(02)
  • [6]WCDMA网络规划技术的研究[D]. 郭涛. 大连海事大学, 2009(S1)
  • [7]3G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优化[D]. 陈寿峰. 江南大学, 2008(04)
  • [8]基于电力线为部分载体的WCDMA无线接入技术研究[D]. 孟祥国.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9]TD-SCDMA/WCDMA无线网规要点对比解析[J]. 梅琼,吴晓峰.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7(03)
  • [10]W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应用[J]. 张洪生.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标签:;  ;  ;  ;  ;  

WCDMA系统中智能天线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