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软件实现局域网内存共享

用软件实现局域网内存共享

一、用软件实现局域网中的内存共享(论文文献综述)

杜长江[1](2020)在《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经济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层面也相继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战略举措以加快海洋强国建设。而船舶工业是集水路交通、海洋经济开发以及国防建设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制造产业。船舶机舱监控系统是船舶设备智能化升级重点改造对象之一,肩负着机舱机电设备工作状态感知的使命,主要负责获取机电设备状态数据、状态监测与控制。而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是全船综合分布式监控处理系统的一部分,也是极为关键的底层,其对于船舶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设计中首先重点参照了钢质海船入级规范自动化篇章、国家船舶行业标准以及船舶工业标准体系等技术规范准则,同时还对康斯伯格K-Chief700、海兰信VMS 200等当前主流机舱监控系列产品设计思路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了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的技术趋势及需求分析。总体遵循IEEE802.3标准、UDP协议以及TCP协议,提出了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方案,借助以太网进行指令发布与数据传输,通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实现应用的多任务管理,并采用文件系统实现过程数据的格式化存储与记录。在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基础上,对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进行软硬件设计。方案设计主要分为系统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两大部分,采用EDA工具软件Altium Designer18.07进行硬件电路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24V-5V电压转换模块、5V-3.3V电压转换模块、时钟电路模块、系统复位模块、以太网通信模块、数字量和模拟量采集与输出控制模块、SD卡存储电路模块等;在Keil μVersion 5.29集成开发环境中进行下位机软件设计,主要完成了 ARM Cortex-M7内核启动分析、软件开发环境搭建、软件任务流程设计、各硬件驱动模块设计、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移植、FATFS文件系统移植、数字量和模拟量采集与输出任务设计、通信协议设计等工作。最后基于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进行联合测试,结合Windows10平台PC端、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以及交换机等组建测试平台进行联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设计方案能够准确采集信号、通信稳定、可靠性高、实时性好、数据存储与记录完整且与测试上位机良好交互,系统整体运行良好,符合方案预期并满足船舶行业相关体系准则。

陈梦亮[2](2020)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物联网网关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网络覆盖率和芯片性价比不断提高,这极大的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物联网领域中各大厂商的产品在底层接口、通信协议和安全上的标准都各不相同,相互之间不能兼容,且不能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使得大量资源消耗在相同的工作上,这严重阻碍了物联网市场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物联网网关,支持多种网络通信、多种感知层接口,且具有加密通信功能,在适用于不同应用场合的同时,也保证了物联网的安全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阐述了网关在物联网系统中连接服务器与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中转作用,提出本文设计的物联网网关的三个设计目标:多种网络通信、多种感知层接口、加密通信功能。随后重点分析了不同的处理器、通信技术和基础软件设计技术,在此基础上给出物联网网关的总体设计方案和硬件、软件上的设计框图。之后对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进行详细介绍,其中硬件部分主要介绍了i.mx6ul处理器的各种接口、三种网络(以太网、WIFI、4G通信)相关硬件设计及物联网网关上的感知层接口的设计。软件部分包含嵌入式Linux系统运行环境准备、Web参数设置功能设计和SSL加密通信功能。其中关键之处在于多种网络的接入和使用SSL协议来实现加密通信。最后,对网关进行测试,包含网关参数设置功能、三种不同网络通信功能的测试、SSL加密通信功能测试和综合测试,并在测试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达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的结论,并指出了网关的几个有待完善的地方,展望物联网将来的发展。

孙亮[3](2020)在《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无线多热点网络(Multi-hotspot Network)中广泛存在且矛盾日益突出的多接入点接入中的切换、负载均衡等问题进行研究,利用博弈论以及网络优化等工具,提出有效的无线带宽分配、负载均衡以及多接入点选择接入算法,从而最优化无线多热点网络的用户体验以及最大化利用网络资源。研究通过对现有系统和既有工作的深入分析,发现当前无线多热点负载均衡系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使用网络带宽的过程中过度占用带宽资源从而导致其他用户的网络体验降低以及网络性能降低;在现有的无线局域网网络容量理论和标准模式基础上,没有充分考虑网络容量和延迟的不同要求;在用户要求链接的过程中,忽视用户负载均衡的问题,以及网络拥塞甚至造成网络瘫痪;缺少定价机制,不能够有效保证每个用户可以获得与其支出相对应的服务体验等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和算法入手,从多个方面提出相关的算法优化和解决方案,主要贡献在于:1)针对无线多热点网络中用户行为特征的研究,探寻多热点网络中用户行为模式。绝大多数仍然假设用户的网络业务以及通用的网络拓扑或者信道访问模式,而较少的考虑到多热点网络中特有的用户行为模式,如应用程序、接入点(Access Point,AP)选择的趋势、移动性、自私行为分析以及网络体验,本文重点考虑多热点网络中不同用户对网络带宽以及延迟的要求,在深入理解用户行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和负载均衡的快速网络切换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Mininet-WiFi仿真平台进行模拟实验,实验对于不同切换方式的切换延迟、丢包率、切换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不同接入点之间的切换时延和丢包率,同时稳定性得到提升。2)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WLAN)运营商和服务商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连接和用户体验,总是会提高无线接入点的密度。因此,WLAN用户通常会发现自己被多个接入点覆盖,并且须决定关联哪个接入点。针对多热点网络中网络拥塞问题,在现有的无线局域网络容量理论和802.11标准的AP接入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热点网络中不同用户对网络速率及网络延迟的不同要求,研究适用于公共多热点网络中热点接入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在线关联AP选择接入算法。本文提出新的热点接入评价模型及分布式算法,通过接入控制机制和接入后用户获得的网络性能分析预测两种方式,达到优化热点接入的目的。同时,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关联算法的竞争比达到1-1/e,与传统的基于RSSI的方法相比,不仅提高了总吞吐量,对解决网络拥塞、减少延迟、提高用户网络体验效果明显。3)针对多热点接入控制不灵活的问题,为了能够达到更加灵活地获得带宽分配和全局优化用户接入的目标,接入点对网络中存在的用户关联请求决策时,综合考虑用户负载均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DN的面向负载均衡的接入控制机制。理论上,结合面向全局公平的带宽分配算法,在比例公平和最大最小公平中,来权衡统筹网络中资源的分配,结合博弈论中贝叶斯平衡理论,更加合理深入调度资源。负载均衡算法框架方案实验过程中,采用Mininet仿真平台进行模拟,拓展了 OpenFlow协议使AP能及时将接入请求发送至控制器。相应的为了收集信号强度、吞吐量、丢包率三个指标信息,在SDN控制器上拓展了智能接入点关联模块,AP信息采集模块和负载均衡模块,进而计算多个可连接的接入点的网络质量,来确定最佳接入点,从而均衡各接入点的负载,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同时,算法运行在SDN控制器中,避免了对接入网络的用户设备进行修改,提升了兼容性,方便部署。综上,研究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旨在能够对已部署的网络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对于将要部署的网络可以提供合理规划的指导。同时,对于无线运营商、无线热点网增值商家如购物中心、咖啡厅、机场、社区等有着现实的经济效益。

史月华[4](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模切件缺陷检测系统软件研发》文中研究说明模切件是指将原材料按照预先给定的形状进行裁切和精密加工而形成的零配件。随着电子消费品行业的飞速发展,对模切件的海量需求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对模切件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基于人工的缺陷离线抽检方法存在成本高昂、检测效率低下、参检率不足、易引入额外损坏等问题,因此,研发一种自动化的高精度在线模切件缺陷检测系统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针对模切件缺陷检测的自动化需求,以及对检测实时性、正确性、可回溯性的要求,研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模切件缺陷检测系统软件。该系统与生产线衔接,采用高速线阵相机采集实时图像,实现了缺陷检测、实时检测信息推送、检测数据分析、历史检测数据回溯等功能。本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在线检测软件、数据服务平台软件和远程监控软件三部分,其中在线检测软件负责缺陷检测任务的执行,支持从DXF格式文件获取待检工件的相关检测参数,并利用共享内存传输实时检测信息到数据服务平台。数据服务平台软件支持与在线检测软件和远程监控软件进行消息交互,能够响应远程请求,并负责推送实时检测信息到监控中心。远程监控软件支持对多个缺陷检测现场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并可对接收到的实时检测信息进行显示、存储和分析。同时,本文还研发了模切件缺陷检测算法,并利用嵌入式GPU和CUDA编程特点实现了算法的并行优化,有效提升了算法的处理效率。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实现了对模切件缺陷准确、高效的检测,并支持远程监控,可对检测数据进行回溯和分析,满足了功能要求;同时该系统的尺寸缺陷检测偏差不超过0.02mm,表面缺陷的检测精确率达到了 97%以上,并且能够保证每分钟8米的实时在线检测,满足了系统性能要求。

李博杰[5](2019)在《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数据中心是支持当今世界各种互联网服务的基础设施,面临硬件和应用两方面的挑战。硬件方面,通用处理器的性能提升逐渐放缓;应用方面,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对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同于容易并行的Web服务,大数据与机器学习需要各计算节点间更多的通信,这推动了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的快速提高,也对共享数据存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数据中心的网络和存储基础设施主要使用通用处理器上的软件处理,其性能落后于快速增长的网络、存储、定制化计算硬件性能,日益成为系统的瓶颈。与此同时,在云化的数据中心中,灵活性也是一项重要需求。为了同时提供高性能和灵活性,近年来,可编程网卡在数据中心被广泛部署,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定制化硬件加速虚拟网络。本文旨在探索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可编程网卡在加速虚拟网络之外,还可以加速网络功能、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为此,本文用FPGA可编程网卡实现云计算数据中心计算、网络、内存存储节点的全栈加速。首先,本文提出用可编程网卡加速云计算中的虚拟网络功能,设计和实现了首个在商用服务器中用FPGA加速的高灵活性、高性能网络功能处理平台ClickNP。为了简化FPGA编程,本文设计了类C的ClickNP语言和模块化的编程模型,并开发了一系列优化技术,以充分利用FPGA的海量并行性;实现了ClickNP开发工具链,可以与多种商用高层次综合工具集成;基于ClickNP设计和实现了200多个网络元件,并用这些元件组建起多种网络功能。相比基于CPU的软件网络功能,ClickNP的吞吐量提高了10倍,延迟降低到1/10。其次,本文提出用可编程网卡加速远程数据结构访问。本文基于ClickNP编程框架,设计实现了一个高性能内存键值存储系统KV-Direct,在服务器端绕过CPU,用可编程网卡通过PCIe直接访问远程主机内存中的数据结构。通过把单边RDMA的内存操作语义扩展到键值操作语义,KV-Direct解决了单边RDMA操作数据结构时通信和同步开销高的问题。利用FPGA可重配置的特性,KV-Direct允许用户实现更复杂的数据结构。面对网卡与主机内存之间PCIe带宽较低、延迟较高的性能挑战,通过哈希表、内存分配器、乱序执行引擎、负载均衡和缓存、向量操作等一系列性能优化,KV-Direct实现了 10倍于CPU的能耗效率和微秒级的延迟,是首个单机性能达到10亿次每秒的通用键值存储系统。最后,本文提出用可编程网卡和用户态运行库相结合的方法为应用程序提供套接字通信原语,从而绕过操作系统内核。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个用户态套接字系统SocksDirect,与现有应用程序完全兼容,能实现接近硬件极限的吞吐量和延迟,多核性能具有可扩放性,并在高并发负载下保持高性能。主机内和主机间的通信分别使用共享内存和RDMA实现。为了支持高并发连接数,本文基于KV-Direct实现了一个RDMA可编程网卡。通过消除线程间同步、缓冲区管理、大数据拷贝、进程唤醒等一系列开销,SocksDirect相比Linux提升了7至20倍吞吐量,降低延迟到1/17至1/35,并将Web服务器的HTTP延迟降低到1/5.5。

田诗奇[6](2019)在《面向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的实时通信中间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飞行仿真系统多采用集中式的仿真模式、虚拟化的软件设计方法,这对软件设计和硬件性能要求比较高,带来的结果是低下的设计效率和居高不下的故障率,这就要求采用分布式仿真结构;而对于分布式系统仿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节点间通信,采用传统的管道、Socket等通信方法,对于大规模、要求高实时的飞行仿真系统,在功能性、扩展性与实时性能都无法满足要求。本文基于分布式仿真环境,设计实现了基于ACE框架与DDS技术的通信中间件;同时基于部分现有成果,设计并完善了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完成简化的健壮性设计,辅助仿真验证;最后经反复测试,证明通信中间件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当前环境可用的通信方式,采用更优的DDS中间件技术,对比主流产品RTI-DDS和OpenDDS,在RTI-DDS基础上,增设OpenDDS的ACE框架提高中间件的跨平台性;在ACE框架中,增设DDS模块的网络层,设计配置、通信、数据、日志和存储模块,得到基于ACE框架与DDS技术的通信中间件。(2)研究了通信中间件发现机制的运转方法,对简单发现算法、布隆过滤算法、基于内容的过滤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在基于内容过滤算法的基础上,借鉴布隆过滤算法的哈希表应用,增加本地的数据词典哈希映射,对过滤内容做数值型的匹配,减少发现过程中的交换数据量,提高通信中间件的实时性能。(3)研究了通信中间件的QoS策略,对应用方法进行分析,提出QoS策略模型搭建方法,以二维决策树模型为基,设计线性与非线性模型,通过线性回归对模型进行优化,最后生成动态配置的QoS策略组,提高通信中间件的实时性能。(4)研究了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设计了数据源模块,连接飞行仿真功能模块,借鉴田口方法,对系统进行了健壮性的辅助设计,运行数据监控软件,对功能和实时指标进行仿真验证。通过反复的仿真测试证明,功能验证方面,经本文改进的ACE框架的使用,使得通信中间件能够具有满足需求的跨平台性,在原中间件不匹配的平台间完成通信,设计的QoS策略模型,能够生成高吞吐量和低时延的两个方案的QoS策略组,在健壮性的设计上,能够对数据和操作的错误作出应急反应;在综合的实时性能方面,中间件在吞吐量、时延和丢包率方面的结果都达到预期要求。

熊高峰[7](2018)在《基于Nginx服务器的负载均衡策略的研究与改进》文中提出随着因特网和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服务器的并发访问量和负载量呈指数增加。单一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和负载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为了避免单服务器过载引起的网络延迟乃至系统崩溃,人们引入了服务器集群和负载均衡技术。本论文针对校园门户网站,特别是选课系统,在选课期间高并发请求带来的服务器负载过大问题,使用了服务器集群和负载均衡技术,搭建了基于Node的服务器集群,同时为了避免前端负载均衡器出现故障时会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对外提供服务,论文中采用Nginx和Keepalived高可用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双机热备份方案,保证系统可以稳定运行。为了实现前端Nginx负载均衡器与后端集群之间及时交换负载信息,利用Redis和Keepalived搭建了拥有主从复制功能的缓存服务器。本论文还研究分析了Nginx服务器的源码,为了使负载均衡效果达到更佳,针对其内置负载均衡策略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动态负载均衡策略,通过开发负载采集软件来周期性的获取后端集群的负载信息,根据采集到的负载信息计算得到节点的承载能力和负载情况,进而计算得到节点的权重,最后根据节点的响应时间和连接数来计算复合负载,若节点权重越大,复合负载越小,则其分配到请求的概率越大,因此,根据后端集群中节点的复合负载与权重比值的最小值来选取一个节点来转发请求,若有多个节点都为最小值,则采用roundrobin策略从中选取一个节点。通过对Nginx内置的roundrobin和leastconn策略以及本论文所提出的动态负载均衡策略进行测试,统计用户请求的平均响应时间和后端集群未能成功处理的请求数,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后的负载均衡策略使得服务器集群中的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系统的吞吐量和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段延松[8](2016)在《遥感影像处理云模型及快速地形提取服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影像获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影像波段数的增加与分辨率的提高,导致影像数据呈几何级数增长,产生了海量内容丰富的遥感大数据。如何有效地提升遥感大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高性能计算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在发展,特别是云计算技术正不断走向成熟,为有效提升遥感大数据处理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然而,现有云计算平台主要考虑通用计算,并未考虑遥感影像处理的特点,导致现有云计算平台在进行遥感影像处理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从云计算技术的本质出发,在分析遥感影像通用处理特点基础上,结合高性能并行处理分而治之的基本思想,设计了遥感影像处理云计算模型C-RSIP;在遥感影像专业处理上,提出了用于快速地形提取的两类膨胀影像匹配算法ETM、自适应密度分析噪声点剔除算法和离散点分级加权拟合规则格网算法;应用方面,论文将C-RSIP模型与资源卫星地面处理中心、天绘卫星地面处理中心的业务相结合实现了 ZY-3-APGS分系统和TH-1B-APGS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适合于遥感影像处理的通用云计算模型C-RSIP。通过分析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过程、常用算法总结出遥感影像处理的共性和特点,结合高性能并行处理的分而治之的基本思想设计通用遥感影像处理云计算模型C-RSIP。C-RSIP模型严格按云计算三层服务架构设计,在基础设施服务IaaS层面,以多线程CPU守护、无阻塞广播应答以及多节点协同作业三个关键技术做支撑,通过相互引用实现IaaS服务,回避了传统虚拟机技术的效率损失和执行体不能跨平台的问题;在平台服务PaaS层面,通过Multi-NAS存储、C-RSIP三接口并行处理模型和基于节点的被动式负载均衡调度策略三个核心技术实现PaaS服务,解决现有云平台在存储与计算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2)在通用云计算模型C-RSIP基础上,设计了遥感影像快速地形提取服务C-DSM,其目的是通过遥感影像快速地形提取实例进一步探讨遥感影像处理云计算平台的建设方法和意义。同时针对地形提取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并实现了用于快速地形提取的两次膨胀影像匹配算法ETM(Extend Twice Match)、自适应噪声点密度分析剔除算法和离散点分级加权拟合规则格网算法,使遥感影像的地形提取方法在效率上有显着提升;(3)将C-RSIP云计算模型与资源卫星地面处理中心、天绘卫星地面处理中心的业务相结合实现了 ZY-3-APGS分系统和TH-1B-APGS系统。详细讨论了系统架构、系统环境、系统部署以及系统实现的具体方法,展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以及部分成果,系统实际运行情况表明C-RSIP模型结构合理、性能可靠,快速地形提取算法正确、效果显着。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遥感影像处理云计算模型C-RSIP可以有效地提升遥感大数据处理能力,可做到实时应对资源三号、天绘一号卫星标定分景、DEM和正射影像的数据生产(当天获取的数据当天完成生产),精度基本满足1:50000比例尺的规范要求;提出的两次膨胀影像匹配算法ETM(Extend Twice Match)、自适应密度分析噪声点剔除算法和离散点分级加权拟合规则格网算法对地形提取的效率提高显着,其中ETM匹配算法比SGM匹配算法快近20倍,离散点分级加权拟合规则格网算法可处理的离散点数量没有限制。本研究将C-RSIP模型成功应用于资源卫星地面处理中心、天绘卫星地面处理中心,可以为其他行业应用移植到云计算平台提供一种新途径。

房骥[9](2013)在《基于多核CPU的软件无线电平台研发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传统基于专用硬件实现的通信设备由于功能单一且固定,造成各通信标准和系统之间不能互相兼容,而且升级困难。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可以将不同无线电系统整合在同一通用硬件平台上,利用软件实现无线通信协议,充分发挥软件的灵活性。目前,很多软件无线电平台都是基于可编程硬件实现,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这样的硬件平台虽然能满足现代高速无线通信协议对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及时间的要求,但是编程相对困难。相比之下,基于通用处理器架构(如:普通PC)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在性能与开发难易度方面提供了新的权衡,程序员在一个熟悉的架构与开发环境中,使用相对便宜的射频板卡就可以实现新的无线通信协议。但是,由于PC的硬件和软件并不是专为无线信号处理而设计,现有基通用处理器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只能实现有限的性能。针对基于通用处理器的软件无线电平台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交叉学科思想,结合计算机与通信学科,介绍了基于多核CPU的软件无线电平台-SORA;针对无线通信中信号处理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高效、模块化的软件编程模型-CORA;基于SORA软件软件无线电平台及CORA编程模型实现了IEEE802.11n2x2MIMO系统;利用软件无线电天然跨层特性,对目前无线局域网中MAC协议效率低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跨层解决方案-FICA。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多核CPU实现了软件无线电平台-SORA。通过分析无线通信协议中物理层与MAC层的特性,提出基于通用处理器的软件无线电平台所需具备的条件,并基于多核CPU实现了软件无线电平台-SORA,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高性能性。SORA利用现代处理器中多核心及高容量、低延迟缓存结构,通过查找表、SIMD并行指令、多核流水线处理及独占CPU核心等技术,加速无线信号处理的速度,满足了系统对无线通信协议中延迟及定时的需求。同时,基于SORA平台,实现了一个实时802.11a/b/g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处理物理层编/译码以及MAC层协议,可以与商业802.11设备无缝地相互通信,在各调制速率下,达到与商业802.11设备相似的性能。2.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灵活、模块化的信号处理编程模型-CORA。SORA展示了当代通用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可以满足高速无线通信协议中数字信号处理的需求,但是在实际中使用软件实现高速信号处理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程序员需要具备大量的优化经验,甚至使用底层汇编指令,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的程序往往结构凌乱,难以实现代码复用,程序难以并行化,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效、模块化的数字信号编程模型。本文在SORA软件架构的基础上,针对无线通信中数字信号处理的特点,利用现代处理器结构中多核心并行处理的特点,结合现代编译器的优化能力,提出了一个灵活、模块化的编程模型-CORA,具有灵活、高效、低延时、高代码复用性等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编程效率。利用CORA编程模型及辅助开发库,程序员可快速、灵活地实现不同通信协议物理层,并具有高效的执行效率。3.基于SORA实现了802.11n2×2MIMO系统。以802.11n2×2MIMO为例,介绍了物理层编/译码过程及算法,对系统实现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做了介绍并给出了解决方法。基于CORA编程模型实现了物理层编/译码过程,对各部分算法针对多核CPU结构做了特定的优化,提高算法运行速度。基于SORA软件无线电平台中实现了原型通信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物理层编/译码吞吐率可以满足实时计算的要求,并在实际物理信道中评估了物理层译码性能。该系统的开发和实验进一步展示了SORA软件无线电平台的高性能及灵活性,又进一步验证了CORA模型的易用性和有效性。4.细粒度信道接入媒体访问控制技术-FICA。SORA软件无线电平台的灵活性促使了无线新系统的研究。本文针对目前无线局域网中随着物理层数据速率提高而MAC层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基于OFDM的细粒度信道随机接入方案-FICA,将整个宽带信道分为宽度相等的子信道,多个终端可以根据各自需求同时使用子信道,从而提高总体效率。在SORA软件无线电平台中实现了FICA的物理层,在实际信道中验证了物理层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基于NS-3的仿真进一步验证了在大规模网络中,FICA的网络效率比802.11有了极大地提高(10%-600%)。

邓垚彪[10](2012)在《一种透明访问远程内存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CPU和系统主存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依然不能满足应用程序日益增长的内存需求,特别是I/O设备的发展相对滞后,磁盘性能成为影响计算机整体性能的重要瓶颈。为了提高局域网中内存利用率和系统I/O性能,利用高速局域网中高带宽、低延迟的传输特点,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扩充系统交换区容量,提高交换区换页速度,设计和实现了I/O密集型应用和内存密集型应用透明访问远程内存系统(NS-DSM)。该系统实现了在局域网范围内对远程内存的透明共享。本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首先,为了能够访问其他节点的空闲内存,本文在客户端节点创建网络块设备来接收响应访问远程内存的操作,然后通过基数树结构查找、插入、删除操作把系统内存页映射到远程内存,从而实现对远程内存的访问。其次,NS-DSM系统通过创建和激活交换空间的方法把网络块设备挂载到客户端节点,从而使应用程序能够透明的访问远程内存。为了使内存页能够在最大传输单元为1500KB的以太网中分片、重组后快速传输,系统通过实现轻量级的传输协议——访问网络内存协议(ANMP)来对需要传送的页面进行分片、重组以及数据包传输。最后,本文设计和实现了客户端-服务端服务加载和转换策略。该策略根据系统内存使用情况的不同而加载不同的状态,并在系统运行时定期检测结点的空闲内存并做相应的服务转换。该策略使得系统中各结点尽可能的负载均衡,从而使整个系统处于一个资源利用的“平衡”状态。NS-DSM系统实现了局域网内内存的透明共享,并且不用对系统内核作任何修改,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API或者函数库。它对应用程序完全透明,同时不用进行繁杂的数据一致性检验和完整性检验。实验表明,对于大量磁盘访问和内存密集型的应用,该系统能有效地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和大型应用程序的执行速度。

二、用软件实现局域网中的内存共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软件实现局域网中的内存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机舱DPS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2 嵌入式技术理论与系统总体设计
    2.1 嵌入式系统技术基础
        2.1.1 嵌入式系统技术概述
        2.1.2 μC/OS-Ⅲ操作系统分析
        2.1.3 FATFS文件系统研究
    2.2 关键网络通信技术分析
        2.2.1 以太网技术分析
        2.2.2 UDP通信协议
        2.2.3 Socket通信技术
        2.2.4 HTTP通信协议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 分布式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原理图电路设计
        3.1.1 主处理器选型
        3.1.2 电源模块电路
        3.1.3 复位与时钟电路
        3.1.4 数字量处理电路
        3.1.5 模拟量处理电路
        3.1.6 以太网接口电路
        3.1.7 存储模块电路
    3.2 PCB印刷电路板设计
4 分布式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4.1.1 STM32系列开发方式选择
        4.1.2 基于KeiluVersion的开发环境搭建
        4.1.3 STM32F767IGx引导分析
    4.2 系统模块驱动软件设计
        4.2.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移植
        4.2.2 文件系统FATFS移植设计
        4.2.3 以太网卡W5500驱动设计
    4.3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4.3.1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设计
        4.3.2 系统内部任务介绍
        4.3.3 电源任务设计
        4.3.4 时间任务设计
        4.3.5 数字量采集/输出任务设计
        4.3.6 模拟量采集/输出任务设计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硬件测试与分析
    5.2 以太网模块测试与分析
    5.3 数字量采集与输出测试分析
    5.4 模拟量采集与输出测试分析
    5.5 SD+FATFS读写测试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基于嵌入式Linux的物联网网关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物联网网关与设计方案
    2.1 物联网系统原理及本文目标
        2.1.1 物联网系统组成
        2.1.2 物联网网关工作原理
        2.1.3 本文物联网网关设计目标
    2.2 物联网网关相关软、硬件技术
        2.2.1 相关嵌入式微处理器
        2.2.2 相关移动通信技术
        2.2.3 相关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2.2.4 相关基础软件技术介绍
    2.3 本文设计方案
    2.4 小结
第3章 物联网网关硬件平台设计
    3.1 网关总体硬件设计说明
    3.2 嵌入式处理器i.mx6ul及其最小系统
    3.3 网络相关硬件设计
        3.3.1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3.2 USB WIFI电路接口设计
        3.3.3 EC20移动通信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 物联网感知层接口硬件设计
        3.4.1 RS-485接口电路设计
        3.4.2 RS-232接口电路设计
        3.4.3 ZigBee接口电路设计
    3.5 小结
第4章 物联网网关软件设计
    4.1 网关总体软件设计说明
    4.2 嵌入式Linux运行环境准备
        4.2.1 启动加载器(bootloader)准备
        4.2.2 根文件系统准备
        4.2.3 Linux内核准备
    4.3 网关参数设置功能设计
        4.3.1 基于Boa的 Web服务器设计
        4.3.2 基于CGI的登陆功能和网关参数存储功能设计
    4.4 基于SSL协议的加密通信功能设计
        4.4.1 常用加密算法和SSL协议介绍
        4.4.2 SSL协议实现加密通讯原理
        4.4.3 基于Open SSL的加密通信设计
    4.5 小结
第5章 物联网网关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参数设置功能测试
        5.1.1 在Windows系统浏览器上的功能测试测试
        5.1.2 在安卓系统浏览器上的功能测试
    5.2 多种通信功能测试
        5.2.1 以太网通信功能测试
        5.2.2 无线网络通信功能测试
        5.2.3 4G移动通信功能测试
        5.2.4 SSL加密通讯功能测试
    5.3 综合测试
    5.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与综述
        1.2.1 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测量及分析
        1.2.2 信道接入和带宽分配问题及其相关实现技术
        1.2.3 无线热点接入算法的研究
        1.2.4 基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的负载均衡
        1.2.5 研究挑战和未来方向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无线多热点网络快速切换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无线多热点网中的快速切换以及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2.2.1 多热点网中的切换阶段
        2.2.2 用户行为特征及切换的触发原则
    2.3 基于负载均衡的快速切换机制(LFHM)
    2.4 基于SDN的多热点网络快速切换方案
        2.4.1 SDN切换过程分析
        2.4.2 切换延迟分析
        2.4.3 应用SDN控制器的切换方案
    2.5 实验环境设计及结果分析
        2.5.1 实验环境
        2.5.2 实验拓扑图
        2.5.3 场景设计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无线多热点网络中在线关联负载平衡算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背景
    3.3 网络和系统描述
    3.4 支持多热点无线负载均衡在线关联算法
    3.5 负载均衡在线关联算法理论分析
    3.6 实验和讨论
        3.6.1 关联算法Matlab模拟实验
        3.6.2 负载均衡的在线关联算法TestBed实验方法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
    4.1 引言
    4.2 研究背景
    4.3 负载均衡算法建模与理论分析
        4.3.1 网络系统描述
        4.3.2 算法原理
        4.3.3 负载均衡算法设计与复杂度分析
    4.4 负载均衡算法(SLBA)在SDN网络中应用的流程
    4.5 负载均衡算法的实现
        4.5.1 主要衡量指标
        4.5.2 基于SDN的W1Fi中指标的测量方法
        4.5.3 AP网络质量评估
        4.5.4 最佳AP选择算法
    4.6 Mininet-WiFi仿真及结果分析
        4.6.1 仿真实验环境
        4.6.2 网络拓扑搭建
        4.6.3 传统AP的负载算法性能评估
        4.6.4 基于SDN的AP负载算法性能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机器视觉的模切件缺陷检测系统软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视觉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
        1.2.2 模切件的检测技术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工业相机相关技术
    2.2 CUDA编程技术
    2.3 嵌入式QT编程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3.2.1 图像采集设备
        3.2.2 数据处理平台
    3.3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4.1 在线检测软件设计
        4.1.1 界面方案设计
        4.1.2 数据管理模块
        4.1.3 实时检测流程设计
    4.2 数据服务平台软件设计
        4.2.1 消息事件管理模块
        4.2.2 数据推送模块
        4.2.3 远程配置和管理
    4.3 远程监控软件设计
        4.3.1 界面方案设计
        4.3.2 数据管理模块
        4.3.3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
    4.4 基于DXF的图元信息提取方法
        4.4.1 DXF格式简介
        4.4.2 图元信息提取流程
        4.4.3 坐标转换算法
    4.5 本章小结
5 模切件缺陷检测算法设计
    5.1 缺陷检测算法设计
        5.1.1 图像预处理
        5.1.2 缺陷判定
    5.2 基于嵌入式GPU的算法并行优化
        5.2.1 算法流程的并行优化
        5.2.2 内存访问和流处理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概要
        6.1.1 测试环境
        6.1.2 测试内容
    6.2 测试方案及结果
        6.2.1 功能测试
        6.2.2 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优化软件
        1.2.2 利用新型商用硬件
        1.2.3 设计新硬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数据中心与可编程网卡概论
    2.1 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2.1.1 资源虚拟化
        2.1.2 分布式计算
        2.1.3 定制化硬件
        2.1.4 细粒度计算
    2.2 “数据中心税”
        2.2.1 虚拟网络
        2.2.2 网络功能
        2.2.3 操作系统
        2.2.4 数据结构处理
    2.3 可编程网卡的架构
        2.3.1 专用芯片(ASIC)
        2.3.2 网络处理器(NP)
        2.3.3 通用处理器(SoC)
        2.3.4 可重构硬件(FPGA)
    2.4 可编程网卡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2.4.1 微软Azure云
        2.4.2 亚马逊AWS云
        2.4.3 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
第3章 系统架构
    3.1 网络加速
        3.1.1 网络虚拟化加速
        3.1.2 网络功能加速
    3.2 存储加速
        3.2.1 存储虚拟化加速
        3.2.2 数据结构处理加速
    3.3 操作系统加速
    3.4 可编程网卡
第4章 ClickNP网络功能加速
    4.1 引言
    4.2 背景
        4.2.1 软件虚拟网络与网络功能的性能挑战
        4.2.2 基于FPGA的网络功能编程
    4.3 系统架构
        4.3.1 ClickNP开发工具链
        4.3.2 ClickNP编程
    4.4 FPGA内部并行化
        4.4.1 元件间并行化
        4.4.2 元件内并行
    4.5 系统实现
        4.5.1 ClickNP工具链和硬件实现
        4.5.2 ClickNP元件库
        4.5.3 PCIE I/O通道
        4.5.4 Verilog元件
    4.6 应用与性能评估
        4.6.1 数据包生成器和抓包工具
        4.6.2 OpenFlow防火墙
        4.6.3 IPSec网关
        4.6.4 L4负载平衡器
        4.6.5 pFabric流调度器
    4.7 讨论: 资源利用率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KV-Direct数据结构加速
    5.1 引言
    5.2 背景
        5.2.1 键值存储的概念
        5.2.2 键值存储的工作负载变化
        5.2.3 现有键值存储系统的性能瓶颈
        5.2.4 远程直接键值访问面临的挑战
    5.3 KV-Direct操作原语
    5.4 键值处理器
        5.4.1 哈希表
        5.4.2 Slab内存分配器
        5.4.3 乱序执行引擎
        5.4.4 DRAM负载分配器
        5.4.5 向量操作译码器
    5.5 系统性能评估
        5.5.1 系统实现
        5.5.2 测试床与评估方法
        5.5.3 吞吐量
        5.5.4 能耗效率
        5.5.5 延迟
        5.5.6 对CPU性能的影响
    5.6 扩展
        5.6.1 基于CPU的分散.聚集DMA
        5.6.2 单机多网卡
        5.6.3 基于SSD的持久化存储
        5.6.4 分布式键值存储
    5.7 讨论
        5.7.1 不同容量的网卡硬件
        5.7.2 对现实世界应用的影响
        5.7.3 可编程网卡内的有状态处理
    5.8 相关工作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SocksDirect通信原语加速
    6.1 引言
    6.2 背景
        6.2.1 Linux套接字简介
        6.2.2 Linux套接字中的开销
        6.2.3 高性能套接字系统
    6.3 架构概览
    6.4 系统设计
        6.4.1 无锁套接字共享
        6.4.2 基于RDMA和共享内存的环形缓冲区
        6.4.3 零拷贝
        6.4.4 事件通知
        6.4.5 连接管理
    6.5 系统性能评估
        6.5.1 评估方法
        6.5.2 性能微基准测试
        6.5.3 实际应用性能
    6.6 讨论: 连接数可扩放性
        6.6.1 基于可编程网卡的传输层
        6.6.2 基于CPU的传输层
        6.6.3 多套接字共享队列
        6.6.4 应用、协议栈与网卡间的接口抽象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7.2.1 基于片上系统的可编程网卡
        7.2.2 开发工具链
        7.2.3 操作系统
        7.2.4 系统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6)面向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的实时通信中间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 论文目录安排
第二章 通信中间件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通信中间件的需求分析
    2.2 通信中间件的技术对比分析
        2.2.1 集中式与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的对比分析
        2.2.2 通信中间件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2.2.3 通信中间件内核技术的应用分析
    2.3 通信中间件的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CE通信中间件框架的优化设计与实现
    3.1 自适应通信环境ACE框架的引进与研究
    3.2 ACE框架的层次结构的研究与分析
    3.3 基于ACE框架的改进与应用处理
        3.3.1 ACE框架的网络层的增设
        3.3.2 ACE框架的类型与应用处理
    3.4 改进ACE框架的模块设计与实现
        3.4.1 网络层的模块设计与实现
        3.4.2 组件层的模块设计与实现
        3.4.3 C++Wrapper层的模块设计与实现
        3.4.4 基于ACE的改进通信框架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信中间件内核发现算法的改进与设计实现
    4.1 发现机制的研究与改进
        4.1.1 简单发现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4.1.2 布隆过滤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4.1.3 基于内容的过滤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4.1.4 发现机制的算法对比与分析
        4.1.5 发现机制算法的调整与改进
    4.2 基于发现算法的功能设计
        4.2.1 基于数值的匹配方法
        4.2.2 基于哈希数据词典的数值匹配方法
    4.3 基于发现算法的通信中间件的实现
        4.3.1 基于XML的数据结构设计
        4.3.2 通信中间件的实体类属建立
        4.3.3 基于哈希数据词典的内容过滤算法的中间件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间件QoS策略配置的二维决策树模型设计实现
    5.1 质量服务QoS策略的研究与分析
        5.1.1 通信中间件的QoS策略
        5.1.2 QoS策略的问题分析
    5.2 QoS策略建模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5.2.1 决策树算法的研究
        5.2.2 基于线性回归的二维决策树算法的设计
    5.3 QoS策略特征属性处理
        5.3.1 QoS策略的特征分析与提取
        5.3.2 基于PCA与FA的特征清洗
    5.4 QoS策略的建模与优化
        5.4.1 基于二维决策树算法的QoS策略模型建模
        5.4.2 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样本数据处理
        5.4.3 基于线性回归的模型优化
    5.5 基于QoS质量服务模型的中间件的实现
        5.5.1 QoS服务质量的策略模型
        5.5.2 基于XML的QoS策略的动态配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的通信中间件测试验证
    6.1 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的研究与总体方案设计
        6.1.1 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的模块分析
        6.1.2 飞行仿真系统的健壮性分析
        6.1.3 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的方案设计
    6.2 分布式飞行仿真通信测试环境的功能模块设计
        6.2.1 数据仿真系统
        6.2.2 健壮性设计与实现
    6.3 中间件验证-功能、实时性
        6.3.1 通信中间件的功能验证
        6.3.2 通信中间件的实时性能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后续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基于Nginx服务器的负载均衡策略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Keepalived
        2.1.1 VRRP协议
        2.1.2 Keepalived概述
    2.2 Nginx服务器
        2.2.1 Nginx概述
        2.2.2 Nginx进程模型
        2.2.3 Nginx代理服务
    2.3 Node.js
    2.4 Redis
        2.4.1 Redis概述
        2.4.2 Redis发布订阅
        2.4.3 Hiredis和 ioredis
    2.5 负载均衡技术
        2.5.1 负载均衡技术的含义
        2.5.2 负载均衡技术的分类
        2.5.3 负载均衡技术的实现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3.1 实现负载均衡的关键
        3.1.1 负载状况的定义
        3.1.2 负载状况的探知
        3.1.3 负载的调度分配
    3.2 系统架构的设计
    3.3 系统架构的实现
        3.3.1 Nginx和 Keepalived高可用
        3.3.2 Redis和 Keepalived高可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载均衡策略设计与实现
    4.1 Nginx负载均衡研究
        4.1.1 upstream运行机制
        4.1.2 load-balance运行机制
        4.1.3 Nginx负载均衡模块源码分析
    4.2 负载均衡策略的模块设计
    4.3 算法调度模块
        4.3.1 算法设计思路
        4.3.2 参数的选择
        4.3.3 相关指标计算
        4.3.4 算法实现
    4.4 负载采集模块
        4.4.1 负载探知软件Server端
        4.4.2 负载探知软件Client端
    4.5 健康检查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性能测试
    5.1 测试说明及性能指标
    5.2 测试环境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测试结果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遥感影像处理云模型及快速地形提取服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云计算相关研究
        1.2.2.云环境下遥感影像处理相关研究
        1.2.3.遥感影像快速地形提取相关研究
    1.3.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内容
        1.3.3.难点与关键问题
    1.4.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遥感影像处理云计算模型C-RSIP
    2.1.遥感影像处理概述
    2.2.C-RSIP云计算模型
    2.3.C-RSIP的IaaS
        2.3.1.C-RSIP的逻辑虚拟
        2.3.2.多线程CPU守护
        2.3.3.无阻塞广播应答
        2.3.4.多机协同模式
    2.4.C-RSIP的PaaS
        2.4.1.C-RSIP的影像存储管理
        2.4.2.C-RSIP的分布式并行处理
        2.4.3.C-RSIP的负载均衡
    2.5.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RSIP的地形提取服务C-DSM
    3.1.C-DSM的地形提取技术
        3.1.1.影像匹配研究现状
        3.1.2.C-DSM地形提取相关算法
        3.1.3.C-DSM地形提取相关算法实验
    3.2.应用服务平台设计
        3.2.1.设计思想
        3.2.2.体系结构
        3.2.3.设计特色
    3.3.C-DSM地形提取服务
    3.4.本章小结
第4章 C-RSIP在ZY-3和TH-1B地面系统的应用
    4.1.C-RSIP在ZY-3地面系统的应用
        4.1.1.ZY-3-APGS系统架构
        4.1.2.ZY-3-APGS系统运行环境
        4.1.3.ZY-3-APGS系统功能实现
        4.1.4.ZY-3-APGS系统实际运行情况
    4.2.C-RSIP在TH-IB地面系统的应用
        4.2.1.TH-1B-APGS系统架构
        4.2.2.TH-1B-APGS系统运行环境
        4.2.3.TH-IB-APGS系统功能实现
        4.2.4.TH-IB-APGS系统实际运行情况
    4.3.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主要研究工作
    5.2.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5.3.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基于多核CPU的软件无线电平台研发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软件无线电概述
    1.3 软件无线电发展历史
    1.4 软件无线电关键技术
        1.4.1 宽带/多频段天线
        1.4.2 高速ADC与DAC
        1.4.3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
    1.5 软件无线电研究现状
        1.5.1 基于可控制硬件的软件无线电平台
        1.5.2 基于可编程硬件的软件无线电平台
        1.5.3 基于通用处理器的软件无线电平台
    1.6 软件无线电应用动态
    1.7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
    1.8 论文组织结构
2 基于多核CPU的软件无线电平台
    2.1 SORA简介
    2.2 软件无线电系统需求分析
        2.2.1 物理层需求分析
        2.2.2 MAC层需求分析
        2.2.3 软件无线电平台系统要求
    2.3 SORA架构
        2.3.1 SORA硬件架构
        2.3.2 SORA软件架构
    2.4 SORA软件无线电处理技术
        2.4.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2.4.2 多核流水线处理技术
        2.4.3 实时性的支持
    2.5 SORA系统实现
        2.5.1 硬件结构
        2.5.2 软件结构
        2.5.3 性能评估
    2.6 基于SORA的应用:SoftWiFi
    2.7 SoftWiFi系统性能评估
        2.7.1 实验环境设置
        2.7.2 吞吐量测试
        2.7.3 CPU利用率
        2.7.4 接收过程各模块CPU利用率
    2.8 SORA扩展应用
        2.8.1 巨型帧扩展
        2.8.2 TDMA扩展
    2.9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核CPU的数字信号编程模型研究
    3.1 CORA架构
        3.1.1 模块
        3.1.2 链接(CHANNEL)
        3.1.3 数据流图
        3.1.4 控制流
        3.1.5 内存模型
    3.2 CORA实现
        3.2.1 模块的实现
        3.2.2 链接(CHANNEL)的实现
        3.2.3 数据流调度实现
        3.2.4 并行计算实现
    3.3 CORA性能测试
        3.3.1 并行处理延迟
        3.3.2 处理性能比较
    3.4 基于CORA的并行算法
        3.4.1 FIR滤波器
        3.4.2 FFT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SORA实现MIMO系统
    4.1 IEEE 802.11n物理层帧格式
        4.1.1 L_STF域
        4.1.2 L_LTF域
        4.1.3 L_SIG域
        4.1.4 HT_SIG域
        4.1.5 HT_LTF域
        4.1.6 服务字段(SERVICE)
        4.1.7 尾比特字段(TAIL)
        4.1.8 填充比特(PAD)
    4.2 物理层数据发送过程
        4.2.1 卷积编码器
        4.2.2 加扰器
        4.2.3 数据流分割
        4.2.4 数据交织
        4.2.5 导频子载波
        4.2.6 QAM调制
        4.2.7 循环移位
    4.3 物理层数据接收过程
        4.3.1 帧检测
        4.3.2 符号同步
        4.3.3 载波频偏
        4.3.4 采样时钟频偏
        4.3.5 频偏追踪
        4.3.6 频偏补偿
        4.3.7 MISO信道估计
        4.3.8 噪声估计
        4.3.9 MISO信道补偿
        4.3.10 MIMO信道估计
        4.3.11 MIMO信道补偿
        4.3.12 数据解交织
        4.3.13 解调器
        4.3.14 数据流合并
        4.3.15 解扰器
        4.3.16 Viterbi译码
        4.3.17 CRC32帧校验
    4.4 物理层各模块实现细节
        4.4.1 卷积编码:查找表结构
        4.4.2 扰码器/解扰器:查找表结构
        4.4.3 交织/解交织器:查找表结构
        4.4.4 QAM调制/解调:查找表结构
        4.4.5 导频载波:查找表结构
        4.4.6 Viterbi译码器
    4.5 物理层发送过程实现
        4.5.1 物理层发送数据流图
        4.5.2 能量归一化
        4.5.3 数据流图执行方式
    4.6 物理层接收过程实现
        4.6.1 物理层接收数据流图
        4.6.2 数据流图执行方式
    4.7 物理层性能评估
        4.7.1 发送过程性能评估
        4.7.2 接收过程性能评估
        4.7.3 并行Viterbi译码器性能评估
    4.8 本章小结
5 WLAN中细粒度信道接入媒体访问控制技术
    5.1 背景与挑战
    5.2 FICA设计
        5.2.1 符号定时误差的影响
        5.2.2 FICA物理层结构
        5.2.3 基于频域竞争信道
        5.2.4 多AP节点与双向数据传输
        5.2.5 多竞争域与隐藏/暴露节点问题
        5.2.6 性能分析
    5.3 FICA系统仿真
        5.3.1 禁用数据帧聚合
        5.3.2 启用数据帧聚合
        5.3.3 混合网络流量
        5.3.4 隐藏终端
    5.4 FICA系统实现
        5.4.1 频偏校准
        5.4.2 帧检测与同步
        5.4.3 信道估计与跟踪
        5.4.4 载波侦听
        5.4.5 BAM阈值设定
    5.5 FICA性能评估
        5.5.1 符号定时误差
        5.5.2 物理层信号的可靠性
        5.5.3 物理层译码性能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一种透明访问远程内存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Munin
        1.2.2 TreadMarks
        1.2.3 CVM
        1.2.4 JIAJIA
        1.2.5 Anemone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背景知识
    2.1 计算机集群系统
        2.1.1 集群概念
        2.1.2 集群的特点和应用
    2.2 Linux 设备管理
        2.2.1 设备驱动程序
        2.2.2 Linux 内核模块
        2.2.3 块设备驱动
    2.3 页面回收和页交换
        2.3.1 交换区的组织
        2.3.2 检查内存的使用情况
        2.3.3 选择要换出的页
    2.4 Linux 网络设备驱动程序
    2.5 小结
第3章 NS-DSM 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3.1 存储系统架构
        3.1.1 存储器的技术指标
        3.1.2 存储系统结构层次
    3.2 网络存储系统架构
    3.3 网络块设备
        3.3.1 块设备请求处理过程
        3.3.2 网络块设备
        3.3.3 网络块设备的请求过程
    3.4 网络内存的映射
        3.4.1 基数树
        3.4.2 网络内存的映射
    3.5 网络内存访问协议
        3.5.1 ANMP 协议首部
        3.5.2 数据包的分片与重组
    3.6 网络交换区
        3.6.1 交换空间的管理
        3.6.2 网络交换区的实现
        3.6.3 网络交换区的工作流程
    3.7 小结
第4章 服务加载和转换策略
    4.1 设计需求
    4.2 策略的设计思想
        4.2.1 分布式资源的发现
        4.2.2 定时及延缓技术的应用
    4.3 动态切换策略描述
        4.3.1 初始阶段
        4.3.2 切换阶段
    4.4 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软件环境
    5.2 系统性能测试
        5.2.1 测试工具
        5.2.2 NS-DSM 的测试分析
        5.2.3 文件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5.3 应用程序的加速比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用软件实现局域网中的内存共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M32的机舱分布式处理系统设计[D]. 杜长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基于嵌入式Linux的物联网网关设计与实现[D]. 陈梦亮. 湖南大学, 2020(07)
  • [3]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D]. 孙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4]基于机器视觉的模切件缺陷检测系统软件研发[D]. 史月华. 浙江大学, 2020(02)
  • [5]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D]. 李博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6]面向分布式飞行仿真系统的实时通信中间件的研究与实现[D]. 田诗奇.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基于Nginx服务器的负载均衡策略的研究与改进[D]. 熊高峰.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8]遥感影像处理云模型及快速地形提取服务的研究与实现[D]. 段延松. 武汉大学, 2016(05)
  • [9]基于多核CPU的软件无线电平台研发及应用技术研究[D]. 房骥.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1)
  • [10]一种透明访问远程内存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邓垚彪. 湖南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用软件实现局域网内存共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