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死亡日记》

阅读《死亡日记》

一、读《死亡日记》断想(论文文献综述)

姜碧华[1](2018)在《话语与权力:网络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以“李天一事件”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日益凸显,并且由于其对个人、网络和社会的威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给予了关注,但就目前而言,网络暴力现象的应对仍是一大难题。要解决网络暴力这一棘手的问题,就需要先对其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寻找新的视角和思路来研究网络暴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网络暴力,成了本文的研究出发点。本文选取了 2013年的“李天一事件”作为网络暴力现象研究的深度个案,尝试从该事件中出现的话语着手,以福柯等人的话语权力理论为分析视角,通过话语分析和过程-事件分析法还原网络暴力出现的来龙去脉。本文把网络暴力看作是一种网络话语暴力,考察了话语发生时的社会语境、网络语境以及话语对象的特质;分析了网络话语暴力发生时表现出的种种特点;并深入探讨了网络暴力背后的话语权争夺情况;最后从网络暴力事件的话语-权力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其形成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网络暴力现象的出现与当前社会矛盾冲突的积聚及网络话语权力的释放有关,现实社会中的仇官仇富、焦虑、不公平感等社会心态与网络世界里的匿名性、自由性、开放性、即时性、聚集性等特点交织,给了网民们用网络话语权弥补现实话语权的机会·,网络话语对事件的介入是网络暴力的起点;事件进入网络被引爆之后,网络话语会出现扩张和流变,衍生出“人肉搜索”、“网络谣言”、“网络段子”、“网络流行语”等话语形式,展现出“网络暴力”的面目;“网络暴力”实际上是伴随着网络话语权争夺而出现的结果。进而,“网络暴力”事件形成的内在逻辑也得以呈现:某事件作为一个导火索,激发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道德评判,道德评判区分出的“不道德”将面临网络公开羞辱和标签化歧视,而在当事人发表声明进行澄清或解释后,又将遭遇各种质疑,当事人声明或辩解的意义也将遭到扭曲;在这整个过程中,网络大V、网络媒体以及网络大众等主体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却形成了一股合力,并在话语资源助力下将“网络暴力”事件推向了高潮。

许苗苗[2](2014)在《网络文学研究:跨界与沟通——贺麦晓教授访谈录》文中研究指明贺麦晓(Michel Hockx),1964年生,荷兰人。曾获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英国汉学协会会长。研究范围包括中国现当代诗歌、新诗诗学以及文学社会学。曾进行民国期刊研究,最近关注中文网络文学。专着有:《雪朝:通往现代之路上的八位中国诗人》(1994)、《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场》(1999)、《文体问题:现代中国的文学社团与文学期刊》(2003)、《当代中国文化》(2006)等。中文文章发表于《读书》、《学人》、《诗探索》、《现代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当代作家评论》等杂志。本刊特邀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许苗苗博士对其进行访谈,在面谈、邮件基础上改定本文。

郜冬艳[3](2014)在《从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的备考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作文在高考语文乃至整个高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考作文是典型的选拔性考场作文,衡量高考作文的唯一标尺,就是《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笔者拟从研究这一标准入手,采取一线经验总结法,探讨高考作文的备考策略。笔者立足于我国目前的高考作文评价体系,对现行《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高考作文命题者重视“基础等级”对“内容”和“表达”的要求,尤其重视“表达”项中的文体要求并有鼓励考生写论述类文章的倾向;此外,笔者通过对《标准》的执行细则和实际评分流程的分析,发现在“基础等级,,所涉及的内容项中,作文评分员尤其侧重“题意”“中心”“文体”“语言”“结构,,“字迹”等方面,而“发展等级”中的“文采”也颇受重视。然而与这些要求相对应的考生写作情况却不容乐观。在高考作文中,考生暴露出逻辑性差、审题不准,文体意识淡薄,知识面狭窄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其实反映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仍存在错漏之处,如过于求稳、鼓励平庸,重视形式、忽略基础,都是造成学生以上问题的重要因素。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以当前高考作文评价体系为依托,对备考策略展开了思考:首先分析了高考作文的命题动态,明确了备考方向;对有些教师在高考作文教学中“淡化文体”的情况提出质疑,并根据实践提出了强化学生文体意识的方法;强调了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的指导作用,并总结出通过阅读教学锻铸学生语言的策略;为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献计献策,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用方法;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还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写作细节进行了强调。

蒋海霞[4](2014)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我国以来,这种女性主义理论就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实践,对我国当代女性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方法的改进,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批评方式和理论视角。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接轨,表征着中国当代女性作家对人性的深层探索,表明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本文尝试从女性意识的内涵与理论出发,梳理了中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女性主义的某些理论来解读作品,深入研究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从而挖掘出女性意识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以求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建构女性文学。一、引言。归纳总结学术界关于“女性意识”这一重要命题及与之相关命题的研究成果,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说明对“女性意识”进行研究阐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正文。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第一部分:从女性意识的内涵阐释及理论渊源出发,辨析在女性文学批评里歧义很多经常引起争论的几个文学概念,借鉴当今学者对这些概念的种种理解,本文以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参照物,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具体分析了女性意识的内涵:即对女性经验的强调;女性要求平等自由的政治诉求。通过对异域化女性主义的阐释,分析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轨迹。第二部分:梳理中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衍变过程。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状况、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传统的女性意识;具有现代性质的女权启蒙思潮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内在探寻导致了女性意识的消融;当代女性作家在对男性中心文化霸权的解构中建构女性空间和女性意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为下文对当代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分析做好铺垫。第三部分:阐释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这一部分是论文论述的重点。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深入挖掘出当代女性作家在她们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即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无情消解的围城意识;用批判的眼光对女性自身的弱点进行剖析的自审意识;凸显女性生命本体的性别意识;触及女性生存和精神文化处境的孤独意识;女性挣脱父权文化和男权文化束缚的逃离意识;拯救女性于孤独荒诞的生存困境之中的黑夜意识。第四部分:为了突破以往的文化观念对女性文学的批评方式,更好地建构女性文学,提出迈向“双性和谐”的文学理想境界;与超越自身性别局限的“超性别意识”。女性意识的发展对保持文化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和活力,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深刻揭示了处在男权文化下的两性关系,对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文学形态进行了性别意识的启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涵与审美经验,彻底动摇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但随着文学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女性写作的文化消费倾向日益明显,女性文本中的私欲放纵、情感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女性身体”沦为欲望的代码,远远超出了理性伦理的界线,从而跌入男权意识和商业主义合流设置的陷阱,成为满足庸俗大众趣味的低级读物。女性意识的发展,不是以追崇消费欲望、顺应时俗恶流为代价,而是希望女性写作在争取自身权益、关注自我命运的同时,能将女性独特的观察优势融入到对所有人的悉心呵护与对生命个体的真诚关怀之中。因此,女性文学应以其独立的文化审美立场,建构起科学、合理、健康的女性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人类文化的传统,作为一种观念被男性和女性同时接受,进而达到男女和谐共处的局面,这才是女性文学探索的最终目标。

邓寒梅[5](2012)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安乐死的道德困惑与伦理诉求》文中研究表明巴金、史铁生、周国平、毕淑敏等作家怀着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了安乐死实施对传统生死观、医德和家庭伦理观等的冲击,阐述了安乐死蕴含着的伦理道德意义:实施安乐死是对病人生命权利和生命价值的尊重,是现代医学人道主义和利他原则的体现。作家们通过身体力行或者文学创作等方式,将人道主义的精神延伸到个体生命的临终舞台,折射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王雷[6](2012)在《当代美国惊悚电影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多元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电影作为一种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完美融合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因为它是将高密度地将整个社会百态都汇聚到一部片子里,所以说,电影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随着整个电影产业的盛行,作为类型电影——惊悚电影,也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在文艺美学方面对于惊悚电影的研究,还停留在60年代对于哥特小说的存在与接受层面上,所以,针对惊悚电影的美学表达与观众消费心理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以当代最为权威和经典的美国惊悚电影为例,进行理论性、创新性和全局性的探究。本论文秉承“诗思根基——感性生成——审美体验——人本关怀”这一文艺美学研究脉络,分为四个部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利用美学原理,通过浅向和深入两个层面对惊悚电影做了界定,并从多方面与恐怖电影进行了比较,以明确了界限,清晰概念。第二部分,从创作者的感性角度出发,对惊悚所产生刺激的位置,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此部分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入手,尤其在视觉、听觉两种生理体验与惊悚感知的论述上具有创新意义。第三部分,结合自身的观影经历和审美体验,将当代美国惊悚电影的多元化创作主要划分成个体化和社会化两类,认为“性别关系上的不平等规律的认知”、“本体分裂前后的矛盾碰撞”以及“对病态群体的特殊关照”是三种典型的个体创作角度,这对于类型化电影来说具有拓展意义。而从“文化悲剧”和“灾难危机”是当今社会炙手可热的话题入手是具有现实性意义的。最后一部分,从三种普遍的观影心理:本性释放、重压转移、猎奇心理的角度,对惊悚电影的消费动机进行了研究,从而对未来的消费趋势作了客观的评判和展望。本文四个部分的衔接,既能够充分体现文艺美学体系的极强的逻辑性,也能有使更多的人直观的清晰的理解惊悚电影的文化意蕴。

沈文锋[7](2008)在《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 ——以泉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急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工作的展开深刻改变着城市文化的旧观。城市文化在逐步被解构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重构,形成多元的、活跃的、共生的状貌。作为城市大众传播强势媒介的城市电视台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和变化着;它受城市文化的制约,同时反过来参与城市文化的建构。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亦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电视的发展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把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看作互为主体的关系则有两个维度:一是城市电视台对城市文化的作用,另一个则是城市文化对城市电视台的作用。泉州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枢纽位置,是着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城市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泉州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以闽南文化为基础,同时受到了港澳台侨文化、西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影响,显示出一种特别驳杂、多元的特征。泉州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城市文化发展具有更大的地方优势。在这个背景下,泉州电视台的诞生和快速发展,表现出不同于中央台和省级台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具有与基层特别贴近、关系特别密切的地位优势,使它既成为泉州城市文化的一种新景观,也更进一步促进了泉州城市文化的发展。泉州电视台以泉州作为传播区域,以泉州市民作为服务对象,以闽南文化作为传播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的共同发展证明了城市与城市电视台、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之间的依存关系。泉州电视台正是在泉州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生态中被培育、被塑造、被推进的;同时,它从一开始作为党政喉舌,朝着建构城市公共领域的方向发展,也显示其文化观念的变化轨迹,并在这样的变化中为建构和传播城市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泉州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城市文化发展和城市电视台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推进城市电视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张灵毅[8](2007)在《关于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读写结合是我国写作教学的优良传统,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反观现状,写作教学中读写功利化、无序化、疲软化、孤立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语文教学生态环境令人担忧。如何扭转写作教学中主体缺席或失语的局面;如何培养写作主体可持续发展的读写能力;如何在教改实践中建立写作教学生态链都需要探索。首先,本课题针对当前中学写作教学中读写关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其次,着重阐述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写作模式。这个教学模式中,阅读是实现表达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整个过程读写环环相扣呈链状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推进,往复上升动态生成,营造一个相对良性的读写生态。在此,学生逐步认识了读写循环互动规律,逐步把握了自己作为写作主体的心理、思维机制,有助于他们成长为“能写的人”。

马季[9](2006)在《网络文学写作断想》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热热闹闹的网络文学,虽然在网上网下都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自身的发展却一再陷入困境,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中国的网络文学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期,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经济的深刻烙印,价值取向的市场化便成为它与生俱来的特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文学以破竹之势,以勇士之姿打破了

郑惠生[10](2006)在《关于当前中学生视听与读购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若不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强有力措施,学生的读书状况将会离理想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应该根据当今学生课外兴趣和活动的多样化特点来开设选修课;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采用“技术掌握”与“技术批判”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应该考虑开设课外阅读课,以此来强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

二、读《死亡日记》断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死亡日记》断想(论文提纲范文)

(1)话语与权力:网络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以“李天一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网络暴力
        1.2.2 话语
        1.2.3 权力
        1.2.4 话语权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及案例选取
        1.5.2 资料收集方法
        1.5.3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李天—事件”的语境及其眼球效应
    2.1 一波三折的“李天一事件”
    2.2 “李天一事件”的语境
        2.2.1 社会语境:矛盾冲突的积聚
        2.2.2 网络语境:话语权力的释放
    2.3 “李天一事件”的“眼球效应”
        2.3.1 “轮奸”丑闻:性、暴力与伦理道德
        2.3.2 “X二代”的身份标签:社会民众的公平焦虑
        2.3.3 从“名门之后”到“涉案嫌犯”:社会印象的颠覆
第3章 事件曝光后的话语乱象
    3.1 铺天盖地的“新闻”和成千上万的“评论”
        3.1.1 话题引爆:微博爆料后的全媒体报道
        3.1.2 众声喧哗:全民参与的围观和讨论
        3.1.3 从现实案件到网络事件:网络议程设置
    3.2 信息匮乏:“人肉搜索”与“网络谣言”的催生
        3.2.1 信息:互联网场域下的话语“资本”
        3.2.2 人肉搜索:隐私信息的曝光
        3.2.3 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
    3.3 娱乐至死:“段子”与“流行语”的盛行
        3.3.1 娱乐化:李天一事件的媒体呈现
        3.3.2 段子:戏谑式的批判
        3.3.3 流行语:感性化的讽喻
第4章 网络暴力事件中的话语权争夺
    4.1 事实真相的揭示——当事人的自证清白
        4.1.1 辟谣表态:从“声明”到“关于声明的声明”
        4.1.2 隔空交战:“陪酒女”的论争
        4.1.3 微博、微访谈:开庭前的舆论引导
    4.2 话语主题抢夺——网络大V的激扬文字
        4.2.1 即时转发评论:事件扩散和意见引导
        4.2.2 质疑与诘难:话题的转移
        4.2.3 “一边倒”:与网络推手联合操纵的舆论
    4.3 话语传播垄断——网络媒体的符号暴力
        4.3.1 “吸睛”策略:“标题党”与碎片化传播
        4.3.2 策划专题:从斑斑劣迹到内幕细节的披露
        4.3.3 符号暴力:与知情人、权威方的合作
    4.4 话语阵地抢占——网络大众的以众暴寡
        4.4.1 先发制人:“道德”制高点的占据
        4.4.2 群起而攻:充斥网络的非理性话语
        4.4.3 “多数人暴政”:“十年”量刑
第5章 话语-权力实践中网络暴力事件的内在逻辑
    5.1 羞辱与歧视:社会道德下的话语排斥
        5.1.1 道德审判与道德绑架
        5.1.2 对“不道德”的公开羞辱
        5.1.3 标签化的偏见与歧视
    5.2 质疑与扭曲:寻求“真相”中的话语流变
        5.2.1 先入为主与习惯性质疑
        5.2.2 信息的选择性接受与理解
        5.2.3 过度阐释与意义的扭曲
    5.3 合谋与压制:多元主体卷入的话语霸权
        5.3.1 利益共生下的事件炒作
        5.3.2 信息、技术、知识资源下的话语操控
第6章 网络空间面临的挑战及其净化
    6.1 网络空间面临的挑战
        6.1.1 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
        6.1.2 网络空间话语的发展态势
    6.2 网络空间净化:多措并举治理网络话语环境
        6.2.1 社会矛盾的化解:从根源上入手
        6.2.2 网络舆情的监察:在过程中应对
        6.2.3 相关法规的完善:制度化的举措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2)网络文学研究:跨界与沟通——贺麦晓教授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新媒介与新空间
二、比较与交流中的网络文学研究
三、文学研究的视野与边界

(3)从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的备考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当前高考作文评价体系的由来与构成
    (一)我国高考作文评价体系的演变
    (二)我国目前高考作文评价体系的特点
        1、高考作文评分规则及特点
        2、高考作文评分执行细则及其特点
        3、高考作文实际评分流程与特点
二、高考作文备考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考生作文暴露出来的问题
        1、审题不准,立意不新
        2、文体意识淡薄
        3、知识面狭窄、知识储备薄弱
        4、脱离生活,夸张个人情绪
        5、或语言无味,或堆砌词藻
        6、字迹潦草,卷面不洁
    (二)教师的备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强调“保险分”,鼓励平庸
        2、重视表面工夫,忽略基础教育
        3、忽视阅读训练
三、当前高考作文评价体系下的备考策略探讨
    (一)了解高考作文的命题动态,明确备考方向
        1、命题形式的变化
        2、命题内容的变化
        3、命题价值取向的变化
    (二)坚持“全面之中有重点”的指导原则
    (三)把“审题”作为训练的重中之重
        1、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内涵
        2、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打开思路
        3、论述要联系生活实际或者社会现实
        4、科学确立中心论点
        5、精心拟制作文题目
    (四)强化高考作文的“文体”意识
        1、文体的定义及重要性
        2、文体训练策略
    (五)注重基础训练,在“读”和“写”上下功夫
        1、阅读对写作的指导作用
        2、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如何做到有机结合
        3、通过阅读教学锻铸学生语言的策略
    (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我
        1、适当选取热点素材,引导学生关注
        2、指导分析社会热点的方法
    (七)备考备在“细”处,减少“隐形”失分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4)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一) 女性意识之研究原因及意义
    (二) 女性意识之研究现状及局限
一、女性意识的内涵阐释及理论渊源
    (一) 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的界定与内涵
        1. 基本概念界定
        2. 女性意识内涵分析
    (二) “女性意识”: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发端词
        1. 女性主义的异域化发展
        2. 女性主义的本土化演进
二、中国女性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一) 传统女性意识的积淀
    (二) 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消融
        1. 丁玲对女性及女性生存的社会深层意识的揭示
        2. 张爱玲对女性传统意识中深层痼疾的展露
    (三) 当代女性意识的建构与张扬
三、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
    (一) 围城意识
    (二) 自审意识
        1. 玫瑰之门:母性文化之途
        2. 文化记忆:寻找失落的女性天空
    (三) 性别意识
    (四) 孤独意识
    (五) 逃离意识
    (六) 黑夜意识
四、研究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 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的建构
        1. 实现双性和谐
        2. 超性别意识
    (二) 女性意识的发展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国当代文学中安乐死的道德困惑与伦理诉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作品中安乐死引发的道德困惑
    (一) 安乐死是对“乐生恶死”传统生死观的颠覆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人及其生命。《黄帝内经》
    (二) 安乐死是对“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传统医德的偏离
    (三) 安乐死是对“父慈子孝”传统家庭伦理观的挑战
二、安乐死叙事蕴含的伦理道德意义
三、作家对安乐死的伦理追求
    (一) 作家对安乐死的人道主义理解
    (二) 作家渴望自己能够适时实施安乐死

(6)当代美国惊悚电影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惊悚电影的美学界定
    (一) 惊悚电影的美学特质
    (二) 惊悚电影与恐怖电影的多维关系
二、 当代美国惊悚电影创作中的理论依据
    (一) 惊悚之源——生理体验的冲击与刺激
    (二) 惊悚之髓——心理恐惧的记忆与妄想
三、 当代美国惊悚电影创作多元化的特质表达
    (一) 创作意象的个体化表达
    (二) 创作意象的社会化呈现
四、 惊悚电影消费动机的认知
    (一) 人的本性的释放与解脱
    (二) 重压之下的转换与排解
    (三) 精神空虚的新奇与刺激
    (四) 崭新的消费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 ——以泉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样本选取
第2章 从喉舌到代言者
    2.1 前言
    2.2 政治文化转向
    2.3 从宣传到政治传播
    2.4 从喉舌到舆论监督
第3章 民生化转向
    3.1 前言
    3.2 "两会"报道的民生化发展
    3.3 弱势群体救助性报道解读
第4章 身份认同:"新泉州人"
    4.1 前言
    4.2 "农村包围城市"
    4.3 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
    4.4 "新泉州人"?
第5章 传统符号的当代述说
    5.1 前言
    5.2 重构传统
    5.3 方言再发现
第6章 公民与城市的对话
    6.1 前言
    6.2 跨越专业鸿沟
    6.3 吴泰山现象
    6.4 培养公共意识
第7章 培育公共文化
    7.1 前言
    7.2 作为公共领域的城市电视台
    7.3 小若莲事件
    7.4 公众身份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关于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序言
第一章 中学写作教学中读写关系的现状与分析
    一、写作教学中读写的功利化倾向
    二、写作教学中读写的无序状态
    三、写作教学中读写的疲软现象
    四、写作教学中读写的孤立困境
    五、写作教学国内改革与国外动态
第二章 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反思
    一、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的方向探寻
    二、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三、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的具体操作
        第一环节:为写而读
        第二环节:由读导写
        第三环节:由写促读(再读)
        第四环节:由读(再读)创写(再写)
    四、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的结果分析
    五、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的延伸反思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佳作—创作谈—师生点评
附录二 文章修改
附录三 写作评析
致谢

四、读《死亡日记》断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话语与权力:网络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以“李天一事件”为例[D]. 姜碧华. 华东理工大学, 2018(10)
  • [2]网络文学研究:跨界与沟通——贺麦晓教授访谈录[J]. 许苗苗. 文艺研究, 2014(09)
  • [3]从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的备考策略[D]. 郜冬艳.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4]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D]. 蒋海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1)
  • [5]中国当代文学中安乐死的道德困惑与伦理诉求[J]. 邓寒梅.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6]当代美国惊悚电影审美文化研究[D]. 王雷.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7]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 ——以泉州为例[D]. 沈文锋.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
  • [8]关于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D]. 张灵毅.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6)
  • [9]网络文学写作断想[J]. 马季. 文艺争鸣, 2006(04)
  • [10]关于当前中学生视听与读购状况的调查研究[J]. 郑惠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6)

标签:;  ;  ;  ;  ;  

阅读《死亡日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