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软性隐形眼镜破损情况调查

各种软性隐形眼镜破损情况调查

一、各种软性角膜接触镜破损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20)在《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研究 ——以Z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将实践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过程相结合,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毕业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岗位的适应时间会明显缩短。Z学校居于眼镜产业集聚地,眼视光技术专业在该区域具有良好的产业环境,推进产教融合是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眼视光技术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从仅仅安排实习和就业的浅层次校企合作到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的全方位深入合作,从低效率的实训室模拟实训教学到高效率的真实生产线上的产教融合。为了了解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眼视光技术专业进行“校中厂”的人才培养的改革,为了解“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优势和问题,本研究以Z学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采用文献检索、问卷和访谈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展开探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眼视光技术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存在错位、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不协调、专业技能与临床思维训练失衡、师资队伍与师资质量较薄弱。根据这些问题和不足,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中厂”,构建“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突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助推专业办学的降费增效,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优化校企双方的供需关系。在“校中厂”人才培训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不到位,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校企的供需关系不匹配,校企互惠互利的机制不完善,教学与生产经营结合不紧密,兼职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良性发展,提高“校中厂”人才培养的效率,通过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来确保“校中厂”的有效开展,对供给侧进行协调促进校企关系的融合,调整教学的空间与时间来衔接生产经营增加教学效果,开展“双导师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多样式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吴鹏伟[2](2019)在《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与框架眼镜效果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与框架眼镜对婴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矫正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312月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患儿46例(72眼)的临床资料。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根据屈光矫正方式分为2组:A组为佩戴RGPCL者,20例(31眼);B组为佩戴框架眼镜者,26例(41眼)。A组患儿于术后1个月左右佩戴RGPCL,B组患儿于术后1周左右佩戴框架眼镜。术后进行视功能训练,随访12个月,具体项目:优先注视法查矫正视力、检影验光查屈光度、A超测眼轴长度、角膜映光法检查眼球震颤及眼位、4△三棱镜底向外与15△三棱镜底向外试验查双眼同时视、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段及镜片完整性情况等。结果1.两组患儿术后12个月较术后1个月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Z=-6.791,P=0.000;B组Z=-7.427,P=0.000);且术后12个月A组较B组视力提高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96,P=0.000)。2.A组患儿佩戴RGPCL前眼球震颤率为55.0%(11/20),随访期末眼球震颤缓解率为54.5%(6/11);B组患儿佩戴框架眼镜前眼球震颤率为46.2%(12/26),随访期末眼球震颤缓解率为25.0%(3/12)。两组患儿随访期末眼位偏斜均较起始有改善。3.术后12个月15△三棱镜底向外试验A组5例(55.6%)、B组3例(21.4%)建立了双眼同时视;4△三棱镜底向外试验,两组所有患儿眼位均未见移动。4.两组屈光度均随年龄呈递减趋势,且术前6个月较后6个月屈光度变化快。两组之间屈光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5.术前和术后12个月眼轴长度的比较:两组患儿术前眼轴长度分别为:18.63±1.02mm、18.42±1.21 mm,术后12个月眼轴长分别为:21.13±0.57 mm、20.99±0.61mm。两组术后眼轴均高于术前眼轴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t=-11.980,P=0.000;B组t=-12.082,P=0.000)。两组术后12个月眼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A组1例因佩戴繁琐、镜片护理困难在佩戴9个月后弃戴RGPCL,1例在佩戴12个月后弃戴RGPCL;1例出现结膜充血,经停戴RGPCL及抗生素滴眼液治疗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未见因佩戴而出现与视力相关的眼部并发症。结论1.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佩戴RGPCL进行屈光矫正可使患儿视力稳步提升,且效果优于佩戴框架眼镜。2.RGPCL用于矫正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不正安全有效,有助于视功能的重建,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光学矫正方式。

常枫[3](2018)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文中提出引言近视是当前世界备受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和干预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对其治疗机理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目前的研究多注重戴镜后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来观察对近视控制效果的观察,研究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结膜并发症来观察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但对戴镜后眼的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研究不多。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可能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为此我们设计这个课题,拟研究戴镜前后眼的调节功能改变、对角膜散光改变的矢量分析、前房深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改变与眼内压改变的关系,从生物测量参数方面来研究塑形镜的安全性,完善其控制近视效果的理论论证。第一部分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的比较观察目的: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与单焦点框架眼镜2种矫正方法,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方法:选择青少年患儿100例,随机分成角膜塑形组(Ⅰ组)50人,框架眼镜组(Ⅱ组)50人。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屈光度、眼轴、调节参数的变化。结果:调节滞后量:1年后复查Ⅰ组的调节滞后量明显较矫正前显着降低(P<0.05),Ⅱ组无统计学改变。Ⅰ组的调节滞后量降低较Ⅱ组更显着(P<0.05);调节灵敏度变化:1年后复查,2组调节灵敏度均较矫正前有提高(P<0.05),Ⅰ组较框架眼镜组Ⅱ组提高更显着(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儿配镜后1年观察,角膜塑形镜组较框架眼镜组,更显着改善调节功能,显着降低调节滞后量,增加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的改善也是角膜塑形镜减缓近视进展的因素之一。第二部分 矢量分析法比较环曲面和普通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的散光变化目的:采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观察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患者,分别配戴球面角膜塑形镜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成Ⅰ组(球面角膜塑形镜组)14例27眼和Ⅱ组(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组)10例20眼。定期观察配镜后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改变以及患者主观感觉、并发症。结果:配戴前Ⅰ组、Ⅱ组近视度数无差别(P>0.05);角膜散光J0、J45均无差别(P>0.05)。戴镜1晚、1周、1月后,Ⅰ组、Ⅱ组裸眼视力无差别(P>0.05);角膜散光J0有差别,Ⅰ组大于Ⅱ组(P<0.05);角膜散光J45无差别(P>0.05)。戴镜3月后裸眼视力Ⅱ组好于Ⅰ组、角膜散光J0Ⅱ组小于Ⅰ组(P<0.05);角膜散光J45无差别(P>0.05)。Ⅰ组中14.8%有重影、视力模糊等不适症状,Ⅱ组未述明显视觉症状。结论: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配戴普通球面角膜塑性镜虽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但是角膜散光的降低及镜片稳定性低于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第三部分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眼压变化的分析目的:比较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的眼压变化。方法:选取来我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患儿80例。比较戴镜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和眼压变化的关系。结果:角膜曲率在戴镜1周后较戴镜前下降(P<0.05),后面的随访中无明显改变;角膜厚度在1周时较配戴前无明显变化(P>0.05),1个月及以后较配戴前减小(P<0.05),但趋于稳定(P>0.05);戴镜后前房深度较戴镜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戴前及戴塑形镜后,患者非接触式眼压计测得的眼压变化,戴后1周及以后复查均较戴前下降(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后主要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来提高裸眼视力,生物测量参数和眼压会发生相应改变。但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卢红[4](2017)在《软性接触镜应用环节的风险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性接触镜(俗称隐形眼镜)是目前屈光校正的成熟技术之一。由于软性接触镜使用数量庞大,影响配戴效果因素多样,其不良事件经常见诸报端和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本文结合技术审评要求,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介绍了如何通过完善产品说明书中的相关内容,加强对患者的正确引导和宣传,以此降低合格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给患者带来的风险。

刘津津[5](2016)在《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并伴有中高度散光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并伴有中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沈阳市爱尔眼视光医院收治的49例(95只眼)8至18岁(11.67±2.672)轻中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角膜散光≥1.50 D配戴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23人(45只眼),B组角膜散光<1.50 D配戴普通设计的角膜塑形镜26人(50只眼),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戴镜前的裸眼视力、近视度数、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散光、眼轴长度及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3mm区角膜散光、角膜中央厚度及戴镜1年后的眼轴长度与角膜中央厚度,数值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1个月及3个月后裸眼视力(0.1232±0.16075、0.0011±0.07219、-0.0147±0.05829)与戴镜前(0.6895±0.17774)相比较均有提高(t=30.047、39.465、33.533,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1个月及3个月后3mm区规则散光(0.5719±0.34736、0.4387±0.33623、0.4975±0.28774)D与戴镜前(1.436±0.6235)D比较均有下降(t=11.975、13.902、13.725,P<0.05),且A组变化(1.3864±0.58101、1.5373±0.49810、1.4382±0.59866)D较B组变化(0.3936±0.41096、0.5108±0.45312、0.4884±0.30644)D明显(t=9.689、10.519、9.877,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1个月及3个月后角膜中央厚度(535.09±28.263、535.0.2±28.705、534.91±28.773)μm与戴镜前比较(542.88±29.450)μm均有下降(t=15.891、18.364、13.308,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停戴1个月,测得眼轴长度(24.9414±0.77990)mm与角膜中央厚度(542.4316±29.13237)μm未见明显变化,与戴镜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13,1.039,P>0.05)。(5)戴镜后裸眼视力、3mm区规则散光、角膜中央厚度及戴镜前后眼轴长度的变化在配戴不同设计镜片患者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Ⅱ级以上角膜着染及其他并发症,各有1例(2只眼)患者出现双眼结膜充血及角膜表层轻度点状荧光素染色,均发生于戴镜一周内,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患者均于2至3d内角膜上皮缺损愈合。结论: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可有效的提高青少年近视伴有散光患者的裸眼视力,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速度,方法安全有效。

姚广鹏[6](2016)在《绷带镜对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对角膜上皮的影响,探讨角膜绷带镜对此类患者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前排除患有严重干眼、睑缘炎等可能影响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绷带镜进行治疗,分别在术后1天,1周,2周,3周,1月进行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眼部症状、疼痛情况、视力,眼压等,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期间共有符合条件患者46例(46眼),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3眼)。术前观察组BUT平均值为7.81±3.21s,对照组为8.01±2.10s,两组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t=0.234,P=0.612);观察组泪液分泌试验平均值为10.73±6.12mm,对照组11.02±5.62mm,两组间差别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306,P=0.412)。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5天到62天,平均21.6±11.2天,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11例,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3天到42天,平均13.3±8.4天,其中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超过2周患者5例。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631,p=0.003)。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第一周愈合例数(观察组11例,占47.8%,对照组4例,占17.3%),第二周(观察组18例,占比例78.3%,对照组为12例,占52.1%),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其中观察组1例患者因绷带镜贴合不紧密致上皮愈合时间超过6周。两组患者眼部舒适度比较,第一周患者眼部异物感观察组0.34±0.27分,对照组0.53±0.22分(χ2=2.6163,P=0.0121);眼部刺痛观察组0.69±0.25分,对照组0.96±0.21分(χ2=3.96,P=0.0003);畏光流泪观察组 0.41±0.39 分,对照组 0.65±0.33(χ2=2.253,P=0.029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随着两组角膜上皮的逐渐愈合,其舒适度在后期逐渐接近,但前3周内其评分仍存在统计学差异。眼部疼痛方面比较,第一周观察组0.5级有22例(95.65%),1级仅为1例,没有2级疼痛患者;对照组0.5级有16例(69.57%),1级6例(26.09%),2级疼痛1例(4.35%),观察组在0.5级及1级疼痛上明显优于对照组(0.5级χ2=4.072,P=0.044;1级χ2=16.133,P=0.000)。结论:角膜上皮持续不愈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后常见的眼表并发症,角膜绷带镜能显着促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的愈合,对减轻患者眼部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杨卫华,毛良,方晖,孙元强[7](2014)在《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矫治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文中指出目的:评估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对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的矫治效果。方法:对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患者72例118眼验配RGPCL,1mo后复诊记录戴镜矫正视力。综合验光记录的最正之最佳矫正视力为对照。将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最正之最佳矫正视力比较。结果:综合验光最正之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其中4.7共17眼(14.4%),4.8共52眼(44.1%),4.95.0共49眼(41.5%)。RGPCL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其中4.7共6眼(5.1%),4.8共21眼(17.8%),4.95.0共91眼(77.1%)。RGPCL矫正视力4.95.0提高了42眼(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GPCL对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矫治效果好。

杨学军,邹淳辉,龙丽萍,李金兰[8](2012)在《对2011年我国角膜接触镜不良事件的思考》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我国2011年上报的2666例角膜接触镜引起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探讨角膜接触镜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我国2011年度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采集的2666例角膜接触镜不良事件有效报告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男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年龄以2130岁年龄段为主(1563例,占58.63%),不良事件主要表现是眼有异物感。结论:加强对角膜接触镜的监管力度,并重点教育在校学生和2030岁人群正确使用角膜接触镜和对并发症进行正确处理。

翟伟平[9](2012)在《湛江卫生学校学生配戴和护理软性角膜接触镜方法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发现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学生配戴和护理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误区,为防治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眼部检查、镜片的护理、镜片的使用周期、镜盒的使用周期以及戴镜午睡等五个问题,对学校154名使用过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约有40%的学生配戴和护理软性角膜接触镜方法有误。其中54%的学生戴镜前不做眼部检查;56%做眼部检查的学生一年以上才做一次眼部检查;14%的学生不冲洗或揉搓镜片;41%的学生传统型镜片使用时间超过镜片规定的使用期限;61%的学生超过3个月不更换镜盒;39%的学生会戴镜午睡;17%的学生会戴镜过夜。结论:学校中职生在配戴和护理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让学生了解正确配戴和护理软性角膜接触镜的方法是一项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工作。

徐珊[10](2012)在《健康教育对艺术类大学生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认知及戴镜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艺术类大学生中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的使用现状,分析艺术类大学生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的相关认知以及使用习惯,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配戴者认知正确率以及改善戴镜行为的影响。方法:(1)选择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10级学生271人为研究对象,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近视发生率以及SCL使用情况。(2)将82名SCL女性戴镜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干预后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SCL的认知以及戴镜行为的调查。(3)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结果:(1)艺术类大学生近视发生率为61.62%,SCL使用率达到31.73%。(2)对照组干预前后的认知正确率,除定期检查一项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认知正确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与对照组研究前两组间的认知,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认知提高,与对照组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的正确配戴SCL各项行为,研究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戴镜行为正确率较干预前均有提高,其中戴镜前用护理液清洗手指等4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比较两组学生正确配戴SCL各项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比较两组学生正确配戴SCL各项行为有一定差异,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其中戴镜前剪好指甲等5项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艺术类大学生近视发生率较全国大学生近视发生率低,但是SCL使用率高于普通院校大学生。(2)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艺术类大学生SCL配戴者对SCL的相关认知。(3)健康教育对纠正配戴者不良戴镜行为有一定作用。(4)还应找到其他可行有效的方法加强大学生人群中相关医学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以预防或减少因不合理配戴隐形眼镜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二、各种软性角膜接触镜破损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种软性角膜接触镜破损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研究 ——以Z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校中厂
        1.4.2 产教融合
        1.4.3 人才培养模式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 我国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
        2.1.1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1.2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2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2.1 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匹配错位
        2.2.2 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缺乏协调
        2.2.3 专业技能与临床思维训练失衡
        2.2.4 师资数量与师资质量无法弥合
    2.3 “校中厂”人才培养改革的提出
        2.3.1 突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3.2 助推专业办学降费增效
        2.3.3 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成长
        2.3.4 优化校企双方供需关系
第三章 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3.1 基本合作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3.2 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3.2.1 《验光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3.2.2 《角膜接触镜验配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3.2.3 《眼镜定配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3.3 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4 “校中厂”模式下实习实训的改革
第四章 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观测
    4.1 调查设计与实施
        4.1.1 问卷的基本信息
        4.1.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4.1.3 访谈的基本信息
    4.2 调查结果及分析
        4.2.1 学生对校企合作认可度高
        4.2.2 “校中厂”实践教学效果好
        4.2.3 企业教师参与授课开阔学生视野
        4.2.4 企业教师稳定性影响教学秩序
        4.2.5 企业生产与教学存在矛盾
    4.3 “校中厂”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政策支持不到位
        4.3.2 规章制度不健全
        4.3.3 供需关系不匹配
        4.3.4 经营教学不挂钩
        4.3.5 激励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改革的优化策略
    5.1 修订完善制度保实施
    5.2 协调供给需求促融合
    5.3 机制互惠互利求长效
    5.4 调整时间空间增效果
    5.5 双导师制队伍提质量
    5.6 评价多元多样促全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与框架眼镜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3)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的比较观察 1.前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矢量分析法比较近视伴较高散光青少年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散光变化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眼压的变化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软性接触镜应用环节的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重点内容
    2.1 产品的基本信息及技术参数
    2.2 适用范围
    2.3 警示信息
    2.4 禁忌症
    2.5 注意事项
    2.6 其它
3 思考

(5)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并伴有中高度散光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机制
    2.1.1 基因遗传因素对近视的影响
    2.1.2 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影响
2.2 近视的治疗及发展现状
    2.2.1 屈光矫正
    2.2.2 药物治疗
    2.2.3 手术治疗
2.3 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原理
2.4 角膜塑形镜发展现状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一般资料
    3.1.2 镜片及分组
    3.1.3 试戴前检查
3.2 主要检查仪器、设备、材料
3.3 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视力情况
4.2 角膜散光变化
4.3 角膜中央厚度变化
4.4 眼轴变化
4.5 视觉干扰症状
4.6 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5.1 两组不同设计镜片的效果分析
5.2 Toric角膜塑形镜设计特点
5.3 Toric角膜塑形镜配适
5.4 不足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绷带镜对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观察设计
    2.2 纳入标准
    2.3 器械药品及材料
    2.4 手术方法
    2.5 治疗方法
    2.6 疗效评价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角膜愈合时间比较(荧光染色评分为0分为愈合)
    3.2 两组患者眼部舒适度的比较表
    3.3 两组患者眼部疼痛情况的比较(治疗后第一周)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角膜上皮损伤的因素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矫治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湛江卫生学校学生配戴和护理软性角膜接触镜方法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眼部检查
        3.1.1 配镜前常规眼部检查
        3.1.2 戴镜后定期眼部检查
    3.2 镜片护理
    3.3 镜片更换周期
    3.4 镜盒使用周期
    3.5 戴镜过夜或午睡

(10)健康教育对艺术类大学生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认知及戴镜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艺术类大学生软性角膜接触镜使用现状调查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健康教育对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认知和戴镜行为的影响
    硏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各种软性角膜接触镜破损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研究 ——以Z学校为例[D]. 张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与框架眼镜效果对比[D]. 吴鹏伟. 郑州大学, 2019(07)
  • [3]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D]. 常枫.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4]软性接触镜应用环节的风险管理[J]. 卢红.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7(04)
  • [5]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并伴有中高度散光的临床观察[D]. 刘津津. 吉林大学, 2016(03)
  • [6]绷带镜对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D]. 姚广鹏. 浙江大学, 2016(06)
  • [7]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矫治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J]. 杨卫华,毛良,方晖,孙元强. 国际眼科杂志, 2014(05)
  • [8]对2011年我国角膜接触镜不良事件的思考[J]. 杨学军,邹淳辉,龙丽萍,李金兰.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2(07)
  • [9]湛江卫生学校学生配戴和护理软性角膜接触镜方法调查[J]. 翟伟平.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2(03)
  • [10]健康教育对艺术类大学生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认知及戴镜行为的影响[D]. 徐珊.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各种软性隐形眼镜破损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