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疝50例治疗体会

外伤性脑疝50例治疗体会

一、外伤性脑疝50例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陆云鹏[1](2018)在《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已经成为一个威胁公众健康的社会问题,交通事故伤是导致TBI发生的首要原因。TBI后所致硬膜外血肿主要由于脑外伤导致颅骨和硬脑膜间出现血肿,手术治疗是目前清除硬膜外血肿最为有效的方式。由于硬膜外血肿的发病较急,极易导致脑疝形成,且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最终增加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因此探讨影响TBI致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尤为重要。目的:探讨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汇总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血肿部位、血肿量、合并颅内其它损伤、并发症及手术方式等。对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并严格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分,Ⅰ为死亡、Ⅱ为植物生存、Ⅲ为重度残疾、Ⅳ为轻度残疾、Ⅴ为恢复良好,能正常学习工作。本次研究以ⅠⅢ级作为不良预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标准: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单因素分析: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不良预后组与预后良好组在年龄(χ2=4.761,P=0.029)、瞳孔改变(χ2=10.827,P=0.001)、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χ2=5.271,P=0.022)、术前GCS评分(χ2=6.452,P=0.011)、血肿量(χ2=3.953,P=0.047)、手术方式(χ2=5.648,P=0.017)、合并颅内其它损伤(χ2=3.953,P=0.008)、并发症(χ2=4.675,P=0.03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在性别(χ2=4.675,P=0.570)、血肿部位(χ2=1.776,P=0.212)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年龄(P=0.023,OR=1.575,95%CI:1.1252.062)、瞳孔改变(P=0.008,OR=3.157,95%CI:2.2515.035)、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P=0.018,OR=2.231,95%CI:1.8233.539)、术前GCS评分(P=0.012,OR=0.507,95%CI:0.3210.833)、合并颅内其它损伤(P=0.036,OR=2.035,95%CI:1.5793.152)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单因素包括:年龄、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血肿量、手术方式、合并颅内其它损伤、发生并发症,而性别、血肿部位对患者不良预后无影响。2.年龄、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合并颅内其它损伤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与临床经验相符。

胡宴阁[2](2012)在《外伤性脑疝救治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在创伤中仅次于四肢骨折占第二位。随着CT的普及治疗手段的提高,其治疗效果大大提高。然而即使是最严密的监护和最积极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仍有30%~40%以上的死亡率和15%~20%以上的病残率。发生脑疝时,病情严重,发展迅速,预后差,如不及时抢救,很快将危及生命。外伤性脑疝发生后病情严重,发展迅速,危及患者生命。迅速手术减压解除脑疝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回顾我院2006至

吕凤鸣,陈平,许志安,吕伟[3](2000)在《外伤性脑疝50例治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习书晗[4](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杨丽萍[5](2020)在《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分析。方法:于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天津三中心医院的所有脾破裂患者中选取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并发症情况、免疫功能以及心理情绪状况。结果: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包括I、Ⅱ、Ⅲ、Ⅳ各级患者,脾损伤分级中Ⅰ级13例,占总例数18.31%,Ⅱ级23例占总例数32.39%,Ⅲ级18例,占总例数25.35%,Ⅳ级17例,占总例数23.94%。71例患者中,开腹手术有四组,为脾修补术12例,脾部分切除术15例,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11例,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23例,而腹腔镜手术仅一组,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10例。脾修补术组手术时间(140.67±38.76)min、输血量(418.36±38.92)ml、住院时间(14.47±3.68)天要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而脾部分切除术组手术时间(220.87±41.26)min最长,但输血量(445.47±39.42)ml、住院时间(16.32±4.12)天较其他开腹手术组无显着差异;LS组手术时间(110.45±38.45)min、输血量(400.13±36.74)ml、住院时间(12.14±2.89)天均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脾修补术组并发症发生率(8.33%,1/12)最低,其次为LS组(20.00%,2/10),其他开腹手术组之间并发症无显着差异;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人。术后30d,各组患者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术后15d水平显着提高,P<0.05;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脾修补术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其中脾部分切除术组术后15d、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又较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OS、LS组高;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淋巴细胞水平较OS组、LS组略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LS两组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LS组SAS评分(46.57±2.63)分、SDS评分(45.11±2.74)分显着低于开腹手术各组,P<0.05,而开腹手术各组之间评分无显着差异。脾修补术术后并发症最少,术后脾脏功能最大程度保留;脾部分切除术部分保留脾脏功能,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较非LS组水平无显着差异,利于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迅速恢复,但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在快速止血同时可保留部分脾脏功能,但有可能脾量不够不能达到保留部分脾脏功能的目的;OS是公认快速止血手术方式,适合粉碎性脾破裂或者年龄较大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LS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预后效果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对大夫要求高,术中有中转改为OS可能,且不能保留脾脏功能。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势与不足,应该根据患者脾损伤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脾功能。

阳建国,钟兴明,汪一棋,赵朝辉,蔡勇,费振海,张磊,顾华,杨涛,徐贞珍,唐坎凯,陈志冬[6](2019)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与颅内压联合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与颅内压联合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择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的1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家属意愿,术后应用PICCO与颅内压联合监测进行液体管理72例(治疗组),应用中心静脉压与颅内压联合监测进行液体管理66例(对照组)。统计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时颅内压和脑灌注压,术后新发外伤性脑梗死、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住院时间、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术后2周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伤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 退出研究者7例(其中对照组3例、治疗组4例),2组患者中途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131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63例、治疗组68例。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脑灌注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新发外伤性脑梗死、神经源性肺水肿及肺部感染,术后头皮渗液、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治疗组患者的GCS评分[(11.88±1.7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06±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76.5%)较对照组(54.0%)明显提高,死亡率(5.9%)较对照组(17.5%)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与颅内压联合监测能有效地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优化脑灌注,减少外伤性脑梗死、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能降低患者暴露于抗菌药物的广度和强度、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从而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牛倩影,方秀华,宣娟娟[7](2019)在《先行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的临床效果,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因外伤引起的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及时建立有效的通气和循环,两组均采取开颅清除颅内血肿手术并行去骨瓣减压手术且预后方法一致。其中观察组手术前先采取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血肿再行开颅手术,对照组直接采取常规行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与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住院时间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GOS评分,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前采用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患者,创伤较小,迅速缓解颅内高压,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引流效果好,更加安全有效。

钟波[8](2019)在《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目的分析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与常规治疗组在6个月的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开颅手术概率、去骨瓣减压概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同时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神经外科的85例双额叶脑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以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与临床观察联合CT动态复查为导向的传统治疗方案的差别。通过比较两组间的6个月GOS评分、开颅手术率、去骨瓣减压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出血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结果根据术后6个月的GOS预后评分结果提示阴性结局,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治疗组比较,以ICP监测为指导的治疗组保守成功率高(P<0.05),双侧开颅手术比例下降,去骨瓣减压比例下降,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P<0.05);并且两组患者在穿刺道出血的发生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置入后以颅内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可使双额叶脑挫伤患者获益并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最大限度控制损伤、降低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第二部分TCD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CD参数与颅内压及灌注压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TCD监测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对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8分)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持续监测。术后次日起连续动态TCD监测,主要监测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图像,同时测量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并计算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每日监测ICP值,分析比较患者TCD参数改变情况以及与ICP的关系,伤后6个月评估病人的GOS评分。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伴随着ICP的改变,TCD参数出现明显改变。本实验研究可以发现,伴随颅内压的逐渐升高,RI增大,PI同样升高并且更加显着,Vd及Vm减小,其中Vd减小更加显着,因此PI、RI与ICP呈正相关,而Vd及Vm与ICP呈负相关。重要的是我们发现CPP与Vs、Vd、Vm均呈正向相关,CPP与RI也呈负相关。其中与P1相关性最大,最有统计价值。Vs和Vd值在颅脑损伤后伴随ICP的变化而逐渐降低至第7d左右降至最低水平,随后缓慢恢复;PI则与脑血流速度负相关。另外本研究中超过30%的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血管痉挛,重度血管痉挛患者常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不良预后。结论1.通过TCD动态监测可以明确其参数与颅脑损伤后ICP的关系,初步判断ICP及CPP的变化,同时监测其变化趋势,为TCD进行无创ICP监测提供依据;2.TCD动态监测可以初步判断颅脑损伤患者血管痉挛并为治疗提供依据,初步评估患者预后。第三部分BIS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在亚低温镇静、镇痛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72例就诊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8分)行长程(>7天)亚低温及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其中同时接受24小时动态BIS监测30例,无BIS监测42例。BIS监测组以BIS值为导向给予调整药物控制镇静、镇痛深度;无BIS监测组予以常规镇静、镇痛。通过比较两组间的镇静、镇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凝血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比较行BIS监测初始的BIS值与6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OS)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与无BIS监测治疗组比较,以BIS值为导向的镇静镇痛治疗组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比例明显下降(P<0.05),凝血异常的发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的控制相对平稳;根据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初始BIS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好,初始BIS值高组预后明显优于初始BIS值低组(P<0.05)。结论:1.BIS监测可调控镇静镇痛的深度,有利于亚低温治疗的管控;2.以BIS监测为导向的镇静镇痛可以降低镇静镇痛并发症的发生率;3.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初始BIS值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IS值越高预后越好。

二、外伤性脑疝50例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脑疝50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与处理
        2.1.1 一般资料
        2.1.2 入选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仪器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患者临床资料统计
        2.2.2 预后评估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患者入院类型及病情评估
    3.3 患者治疗情况分析
    3.4 患者预后情况分析
    3.5 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6 影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硬膜外血肿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4.1.1 性别
        4.1.2 年龄
        4.1.3 瞳孔改变
        4.1.4 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
        4.1.5 术前GCS评分
        4.1.6 血肿部位
        4.1.7 血肿量
        4.1.8 手术方式
        4.1.9 合并颅内其它损伤
    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的诊疗与预后
    1 硬膜外血肿的定义、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
        1.1 硬膜外血肿的定义及临床特点
        1.2 硬膜外血肿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1.3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断
    2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治疗
        2.1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保守治疗
        2.2 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
    3 影响TBI的预后相关因素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3)外伤性脑疝50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致伤原因
    1.3 脑疝类型及临床分期
    1.4 形成脑疝的原因
    1.5 合并伤及并发症
    1.6 治疗方法及结果
    1.7 尸解结果
2 讨论
    2.1 脑疝的分期及手术时机
    2.2 遗漏血肿和复发血肿
    2.3 手术时开窗不合理及体位不当
    2.4 脑疝病人昏迷时间长, 大多数病人需行气管切开, 易导致肺部感染。
    2.5 基层医院专业人员少, 设备条件差, 不能做开颅手术, 交通不发达贻误抢救时机, 也是病死率高的原因之一。
    2.6 正确处理合并伤是提高治愈率的必要措施。

(4)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手术方法
    1.1.3 术前检查及损伤分级
    1.1.4 术后患者并发症
    1.1.5 免疫功能检查
    1.1.6 心理功能评分
    1.1.7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脾损伤分级
    1.2.2 患者住院一般情况比较
    1.2.3 手术各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1.2.4 各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1.2.5 五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比较
1.3 讨论
    1.3.1 随着对脾脏功能的认识,外伤性脾破裂的救治理念在进步
    1.3.2 充分评估病情,选择相应手术方式
    1.3.3 术后并发症原因
    1.3.4 术后免疫功能有助于评价手术治疗效果
    1.3.5 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心理状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先行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颅内血肿定位:
        1.2.2 硬通道穿刺引流:
        1.2.3 血肿清除及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1.3 疗效评价标准[5]: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及瞳孔情况:
    2.2 两组入院与出院时GC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GOS预后评分比较:
    2.4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8)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CD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IS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四、外伤性脑疝50例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D]. 陆云鹏. 江苏大学, 2018(02)
  • [2]外伤性脑疝救治体会[J]. 胡宴阁. 河北医药, 2012(12)
  • [3]外伤性脑疝50例治疗体会[J]. 吕凤鸣,陈平,许志安,吕伟. 临沂医专学报, 2000(04)
  • [4]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D]. 杨丽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与颅内压联合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阳建国,钟兴明,汪一棋,赵朝辉,蔡勇,费振海,张磊,顾华,杨涛,徐贞珍,唐坎凯,陈志冬.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9(12)
  • [7]先行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的临床观察[J]. 牛倩影,方秀华,宣娟娟. 浙江创伤外科, 2019(05)
  • [8]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D]. 钟波.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外伤性脑疝50例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