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分段局域网的安全问题与策略

站点分段局域网的安全问题与策略

一、站段局域网的安全问题及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芃,田海波,季宏志[1](2021)在《铁路综合信息网区域边界风险及防护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铁路综合信息网内区域划分的复杂化及边界安全防护策略的多样化,文章从铁路综合信息网区域划分现状以及跨区域通信特点出发,依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系列标准对区域边界的防护要求,提出了5种铁路信息网中典型的区域边界类型,并结合业内主流边界安全防护技术,为不同类型区域边界提供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建议。所提出的典型区域边界类型及防护措施将为铁路综合信息网日常运维工作提供模板化的参考,为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杨秀杰[2](2013)在《基于SNMP协议的铁路基层网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铁路基层网是铁路地区(原分局)和车站等基层单位间的计算机通信网。随着网络应用逐渐增多,基层网承载的负荷越来越重,网络性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同时,病毒及网络攻击也加剧了网络性能的恶化,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营生产系统的正常作业。传统的解决办法是依靠管理员对网络进行人工管理,但随着网络规模的膨胀,这种人工管理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往往是在问题发生后,才予以解决,影响了系统的正常应用,让信息管理部门很被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就要研究应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网络性能管理可以合理调度网络资源,优化网络资源配置,保障网络应用的服务质量。性能监测是网络性能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网络管理功能的重要模块。通过采集网络性能特征参数,实时监测网络性能,有助于及时发现网络性能异常状况,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赢得时间,为调度和优化网络资源提供依据。因此,本文以铁路基层计算机通信网为背景,研究基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监测网络性能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基层网缺乏性能监测手段的问题,最终达到随时掌握基层网的性能状况,尽早确定基层网的性能瓶颈节点和链路的目的。网络性能数据采集是监测基层网性能状况的基础和关键步骤。本文首先研究网络性能数据采集技术,分析基层网性能数据采集的原理、技术特点和被管对象,采用动态频率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即根据网络的不同状况采用不同的时间间隔采集数据,解决数据采集过程过多占用网络带宽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铁路基层网网络性能监测系统。系统是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Microsoft Visual C++6.0结合第三方软件开发包SNMP++进行开发的。系统主要监测网络的连通性以及网络接口速率、带宽利用率、丢包率、吞吐量、网络设备内存使用率和CPU利用率等性能指标的动态变化。当网络性能出现异常时,系统可利用声音和文字告警,提醒网络管理人员,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基层网的服务质量。

赵莉莉[3](2013)在《基于物联网的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运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铁路事故频频发生,大大削弱了铁路在运输领域的竞争实力及经济效益。十八大召开后,国务院正式宣布了铁道部政企分开这一重大事项,中国铁路总公司将全面负责铁路的安全生产运营,铁路运营安全与否、效率高低将直接决定铁路总公司的发展前程。物联网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大力支撑了数字化管理运营,而且数字化管理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并推动众多企业面向现代化的成功转型。然而目前我国铁路仍沿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因此将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到铁路运营安全管理中,将具有极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那么基于物联网的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本质、框架以及其所遵循的运作机制便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并有助于指导铁路的运营安全管理。本研究在对铁路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物联网技术、管理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铁路的数字化安全管理过程当中。首先,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提出本研究问题,指明本研究所用的方法,给出研究结构;接着,对铁路运营安全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与界定,并引出支撑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运作机制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第三,详细讨论了物联网条件下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演进、功能组件,建构基于物联网条件的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结构模型,分析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相关因素;最后,基于集成管理理论、协同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上文的理论研究为支撑,重点对物联网条件下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价值生成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伙伴信任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构建基于物联网的铁路运营安全新型数字化管理模式。

何冀东[4](2013)在《基于网络重要度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货物超偏载问题一直是影响铁路货运安全的重大惯性问题,随着铁路的发展,特别是高铁线路的开通,既有线路运能得到释放,现有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配置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铁道部计划对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进行布局优化。有鉴于此,本文对铁路超偏载检测设备的布局方案进行优化研究,建立相关的优化模型,并针对沈阳铁路局现有的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布局方案的优化。论文首先从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框架和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选型入手,介绍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技术选型的相关标准。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是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的方法以及对沈阳铁路局货运系统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的优化。通过对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以及对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相关配置要求、安装要求研究,基于网络重要度模型的基本理论,结合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网络重要度模型进行改进,最终构建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的优化模型;结合相关要求确定模型节点选择的原则和方法,选定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的影响指标;以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研究为案例,利用MATLABR2012a软件对模型进行0-1整数规划编程求解,得出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的优化方案。

袁立福[5](2011)在《铁路货车车辆段企业信息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铁路目前正在进行的跨越式发展,与当今世界计算机、通讯、航空、医药等高新领域新对比,铁路建设和发展还属于比较传统的产业,必然要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来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铁路信息化建设制订了详细的目标,铁路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成败因素也相当多。铁路信息化建设以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全面系统地指导铁路信息化的进程,及时地满足了铁路系统不断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要求。铁路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于铁路整体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是铁路系统发展建设的具体体现。其中车辆信息化在整个铁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确保铁路运输行车安全、人身安全以及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有效方式。近年来,铁路车辆热轴预报系统、车辆技术信息系统、行车安全预警系统、车辆设备管理系统等软件的现场应用,在不同的生产层面中均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管理优势,效果也非常明显,为车辆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延伸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然而,在车辆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也不免表现出一些不利因素。伴随着铁路车辆系统不断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本身持续建设发展的需求,通过信息化体系构建分析,细化车辆系统数据结构,依托车辆信息系统共用基础平台,做好车辆段信息化管理系统总体设计及分析,充分体现车辆段企业信息化应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降低各级生产管理环节的重复劳动,发挥信息化建设在铁路运输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保证作用,同时,制定相应的指导思想、阶段目标和落实措施。在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计划的指导下,铁路系统内部各企业均可持续开展各项工作,改变以往铁路系统各信息软件相对独立的现状,减少在建设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已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为此,做好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对目前铁路系统的各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起到决定性作用。

孙汉武[6](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陈青辉[7](2010)在《电子签章技术及其在铁路基层站段OA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铁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范围逐渐扩大。铁路基层站段已开始实施和应用OA (Office Automation)系统,使得铁路基层站段用电子公文取代纸质公文成为可能。电子公文在铁路系统的成功应用将为铁路系统的办公与现代化管理提供有利的保证,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企业效益的提高。然而,在铁路基层站段享受OA系统无纸化办公带来便利的同时,如何保障电子文档的完整性、机密性、文档来源认证以及签署人的抗抵赖性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护铁路基层站段OA系统中电子公文的安全,研究合适的电子签章技术并开发满足铁路基层站段OA系统需要的电子签章系统开始提上日程。本文通过分析电子签章系统中的密码学、公钥基础设施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和USB Key等相关技术,结合铁路基层站段OA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数字签名算法并利用其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铁路基层站段OA环境的电子签章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超混沌与椭圆曲线密码(ECC: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的数字签名算法。在该算法中,利用二维超混沌加密来增强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的安全性。与标准的ECDSA (ECDSA: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数字签名算法相比,改进的电子签章算法能够有效抵抗单信息密钥泄漏攻击、重复使用单信息密钥攻击和重复使用签名密钥等攻击;2.设计并开发了一套面向铁路基层站段OA的电子签章系统。基于改进的数字签名算法构造了一种电子签章方案,利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对系统进行了分析和建模,并采用OPenSSL和CryptoPP算法库和Office自动化技术,开发了一套面向基层铁路站段OA系统的电子签章系统,同时实现电子签章系统与MSOffice的无缝集成;3.对面向基层铁路站段OA系统的电子签章系统进行了测试。分别从系统安装、系统主要功能等方面对电子签章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并给出了相应的测试结果。

孙远运,刘刚,马均培[8](2009)在《铁路客运专线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文中认为复杂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不仅定义了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拓扑结构,并且显示了系统需求和构成系统元素之间的关系,是系统设计的核心工作、并对研发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现一流信息化水平的基础前提是打造一流的总体技术架构。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依据总体架构的结构,依次对业务系统设计原则、统一通讯网络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6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构建了统一的客运专线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架构。

马小宁[9](2010)在《铁路信息共享的Web服务组合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建成了若干铁路业务信息系统,但是,各业务信息系统大多相互独立、自成体系,没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导致各信息系统间信息交换困难,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利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严重制约了铁路信息化的发展,其现状已不能适应铁路运输快速发展的需要。面向服务架构(SOA)为突破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深化业务协同、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的铁路信息化应用带来了新的曙光。SOA的基本思想是以服务为核心,首先将企业的IT资源整合成可操作的、基于标准的服务,进而通过服务的快速组合和重用,保证应用的敏捷性与扩展性,满足铁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基于SOA及Web服务组合的架构对于实现铁路信息共享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铁路信息共享的需求为背景,对基于SOA的铁路信息共享及Web服务组合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在对铁路信息共享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OA的铁路信息共享平台架构,分析了铁路信息共享的策略及实施要点;针对现有Web服务组合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与/或树的Web服务组合模型,对算法进行了程序实现,并结合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及算法的有效性;将线性物理规划理论引入到Web服务选择中,在对其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线性物理规划及遗传算法的Web服务选择模型,对其进行了程序实现,并通过算例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及适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基于SOA的铁路信息共享平台针对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分析了铁路信息共享的需求,提出了基于SOA的铁路信息共享平台技术架构,分析了铁路信息共享的策略及实施要点。(2)基于与/或树的Web服务组合分析了基于智能规划及图搜索的Web服务组合方法在输入/输出依赖关系的表达上所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与/或树的Web服务组合模型。首先给出了输入/输出依赖与/或树的形式化定义,进而讨论了构建输入/输出依赖与/或树的搜索算法,包括基本的与/或树搜索算法及针对Web服务组合的搜索策略。基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C++搜索类库”对Web服务组合的与/或树搜索算法进行了实现,并以铁路货物运输中货物运输费用的计算流程为例,分析了基于与/或树的Web服务组合的实施步骤,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及算法的有效性。(3)对线性物理规划的两点改进分析了线性物理规划中存在的两点局限性:求解凸度系数时存在的反复迭代及偏好函数表达形式的复杂性,提出了无循环的求解凸度系数的方法及针对Web服务选择问题的形式简单的分段线性偏好函数。(4)基于线性物理规划及遗传算法的Web服务选择针对现有的基于简单加权法的Web服务选择所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线性物理规划及遗传算法的Web服务选择模型,包括基于线性物理规划的组合服务QoS评价方法以及基于遗传算法的Web服务选择求解模型。首先给出了该方法的实施步骤,进而对基于遗传算法的Web服务选择进行了程序实现,并通过算例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及适用性。本文以铁路信息共享的需求为背景,对基于SOA的铁路信息共享及Web服务组合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突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及服务之间的无缝集成,形成功能强大的企业级流程服务以完成企业的业务目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张勇[10](2009)在《站段局域网IP地址冲突的预防》文中指出对站段局域网发生IP地址冲突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解决IP冲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对如何预防IP冲突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应用实例进行了典型分析。

二、站段局域网的安全问题及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站段局域网的安全问题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SNMP协议的铁路基层网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铁路基层网网络结构分析
    2.1 基层网概况
        2.1.1 基层网的地位和作用
        2.1.2 基层网的特点
    2.2 基层网拓扑结构
        2.2.1 星型拓扑结构
        2.2.2 环型拓扑结构
    2.3 基层网健康运行的保证
        2.3.1 冗余链路
        2.3.2 数据分流
        2.3.3 访问控制策略
    2.4 基层网性能监测需求分析
        2.4.1 现存网络性能问题
        2.4.2 性能监测的功能需求
第3章 SNMP网络管理技术分析与研究
    3.1 网络管理功能
        3.1.1 故障管理
        3.1.2 性能管理
        3.1.3 配置管理
        3.1.4 安全管理
    3.2 网络管理架构
        3.2.1 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型
        3.2.2 网络管理模式
    3.3 网络管理协议分析
        3.3.1 基层网的网络管理协议
        3.3.2 SNMP协议的管理框架
        3.3.3 SNMP协议的基本操作
        3.3.4 NMP协议的安全机制
第4章 网络性能数据采集技术
    4.1 数据采集机制
        4.1.1 数据采集方法
        4.1.2 基于SNMP协议的数据采集原理
        4.1.3 采集信息分类
    4.2 基层网性能数据采集的技术特点
        4.2.1 利用SNMP++采集数据
        4.2.2 多线程数据采集
        4.2.3 不同模式的函数调用
    4.3 被管理对象分析
        4.3.1 网络性能相关的被管理对象
        4.3.2 被管理对象的实例
        4.3.3 被管理对象的标识
    4.4 原始数据处理
        4.4.1 保证数据的精确
        4.4.2 性能指标计算
    4.5 数据采集过程负面影响分析
        4.5.1 网络资源的消耗
        4.5.2 合理解决网络带宽占用问题
第5章 网络性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基层网性能监测系统方案
        5.1.1 总体目标
        5.1.2 总体结构
        5.1.3 系统模块
        5.1.4 开发模式
        5.1.5 编程接口
    5.2 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5.2.1 系统开发环境
        5.2.2 代理设备配置
    5.3 系统实现说明
        5.3.1 系统主界面
        5.3.2 网络性能指标监测
        5.3.3 网络性能监测阈值的设置
    5.4 系统测试
        5.4.1 实验环境下的系统测试
        5.4.2 关键网络性能指标采集测试
        5.4.3 测试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物联网的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运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内涵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联网及相关技术
        2.1.1 物联网概念
        2.1.2 物联网的基本体系及技术
        2.1.3 物联网的相关应用
    2.2 相关支撑理论
        2.2.1 集成管理理论
        2.2.2 协同管理理论
        2.2.3 知识管理理论
    2.3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2.3.1 铁路运营安全管理
        2.3.2 铁路数字化安全管理
        2.3.3 物联网环境下的铁路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联网环境下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
    3.1 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演进
        3.1.1 传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3.1.2 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管理的相关因素
        3.1.3 物联网环境下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优势
    3.2 物联网环境下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功能组件
        3.2.1 物联网环境下铁路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成
        3.2.2 物联网环境下铁路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型
    3.3 物联网环境下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
        3.3.1 铁路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体系框架
        3.3.2 物联网环境下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内部结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联网环境下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运作机制设计
    4.1 价值生成机制
        4.1.1 价值形成
        4.1.2 资源配置
        4.1.3 铁路资源配置效益
        4.1.4 提升系统价值及其数理模型
    4.2 伙伴信任机制
        4.2.1 信任机制的内涵
        4.2.2 物联网环境下铁路信息共享
        4.2.3 信息共享下的信任机制
        4.2.4 信任机制的形成
    4.3 利益分配机制
        4.3.1 利益相关者
        4.3.2 铁路利益相关者界定
        4.3.3 联盟利益的分配原则与方法
        4.3.4 算例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网络重要度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超偏载检测设备原理及系统结构
    2.1 超偏载仪检测原理
        2.1.1 车辆重量的计量方式及其原理
        2.1.2 轮重的测量原理
    2.2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结构
        2.2.1 总体架构
        2.2.2 逻辑架构
        2.2.3 网络结构
3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技术选型
    3.1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技术要求
        3.1.1 超偏载检测设备技术要求
        3.1.2 站场用轨道衡的技术要求
    3.2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选型要求
    3.3 小结
4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研究
    4.1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2 超偏载检测设备配置要求以及安装技术要求
        4.2.1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配置要求
        4.2.2 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安装技术要求
    4.3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比选
    4.4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节点的选择
    4.5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重要度指标的选定
    4.6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重要度模型研究
        4.6.1 重要度模型研究
        4.6.2 优化模型的建立
    4.7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4.7.1 整数规划算法
        4.7.2 启发式算法
        4.7.3 算法比选
    4.8 小结
5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方案研究
    5.1 沈阳铁路局概况
    5.2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影响因素
        5.2.1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节点的选择
        5.2.2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路线的确定
        5.2.3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节点重要度指标的确定
    5.3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研究
        5.3.1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现状
        5.3.2 布局优化方案求解
        5.3.3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铁路货车车辆段企业信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信息化发展的内涵
第2章 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2.1 目标
    2.2 车辆信息化体系组成
第3章 车辆信息化体系数据结构
    3.1 车辆信息化体系结构图
    3.2 车辆信息化应用体系
第4章 信息系统公用基础信息平台的构建
    4.1 车辆信息通信网络基础平台
        4.1.1 网络结构
        4.1.2 网络安全
        4.1.3 数据传送
        4.1.4 网络及数据传输的维护与管理
    4.2 车辆信息共享平台
    4.3 车辆公用基础信息平台
第5章 车辆段信息化管理系统总体设计及分析
    5.1 车辆段体系信息基础平台的构建
    5.2 车辆段段修管理总体结构分析
        5.2.1 段修工艺过程的原始检修数据采集
        5.2.2 段修工艺过程信息的采集
        5.2.3 段修工艺过程质量的互动与互控
        5.2.4 现场生产组织,车间动态资源调配
        5.2.5 段修过程的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
        5.2.6 段修现场的物料消耗及配送管理
        5.2.7 自动检测设备的数据共享与交换
        5.2.8 货车电子履历信息的下载与应用
    5.3 系统应用部署
    5.4 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5.5 系统功能设计
        5.5.1 对货车段修记录实现工位级数据采集
        5.5.2 新制规的数据采集,新制规的数据接入
        5.5.3 新轮规的数据采集,新轮规的数据接入
        5.5.4 货车车检修技术管理智能化控制
        5.5.5 货车检修生产组织网络化协调
        5.5.6 货车检修智能计算与预警分析
        5.5.7 货车电子履历信息的下载与应用
        5.5.8 转向架、轮轴流水线条码扫描功能
        5.5.9 设备点检记录
        5.5.10 生产执行计划
        5.5.11 自动数据共享
        5.5.12 系统设置
        5.5.13 生产指挥
        5.5.14 工序服务
        5.5.15 信息发布
        5.5.16 部门管理
    5.6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5.6.1 修车子系统
        5.6.2 修配子系统
        5.6.3 轮轴系统
        5.6.4 修车PDA系统
        5.6.5 修配PDA系统
        5.6.6 轮轴PDA系统
        5.6.7 生产执行计划子系统
第6章 车辆段信息化的应用
    6.1 应用情况及效果
    6.2 存在问题
    6.3 改进方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4.1 用户分类
    4.2 用户需求
    4.3 数据需求
    4.4 业务流程分析
    4.5 数据流程分析
    4.5 平台功能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5.1 平台建设目标
    5.2 平台总体设计
    5.3 平台功能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接口设计
    5.6 运行环境设计
    5.7 安全设计
    5.8 关键技术研究
    5.9 技术创新点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实例
    7.1 项目背景简介
    7.2 系统建设情况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7.6 系统运行效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1 移动设备
    2 固定设备
    3 自然灾害
    4 视频监控
    5 应急救援

(7)电子签章技术及其在铁路基层站段OA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子签章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密码学基础与PKI技术
    2.1 概述
    2.2 密码学基础
        2.2.1 对称密码体制
        2.2.2 非对称密码体制
        2.2.3 密钥管理
        2.2.4 Hash函数
        2.2.5 数字签名
    2.3 PKI技术
    2.4 USB KEY技术
        2.4.1 USB Key简介
        2.4.2 USB Key技术的发展
        2.4.3 USB Key安全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二维超混沌与ECC的数字签名算法研究
    3.1 前言
    3.2 ECDSA与二维超混沌系统
        3.2.1 ECDSA及其安全性分析
        3.2.2 二维超混沌系统
    3.3 基于二维超混沌与椭圆曲线的数字签名算法
        3.3.1 数字签名的生成
        3.3.2 数字签名的验证
    3.4 数字签名算法的安全性分析与效率分析
        3.4.1 数字签名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3.4.2 数字签名算法的效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铁路基层站段OA的电子签章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前言
    4.2 面向铁路基层站段OA的电子签章方法
    4.3 面向铁路基层站段OA的电子签章系统分析与设计
        4.3.1 面向铁路基层站段OA的电子签章系统拓扑结构
        4.3.2 电子签章系统的功能分析
        4.3.3 电子签章系统的系统结构
        4.3.4 电子签章系统用例设计
        4.3.5 电子签章系统活动设计
        4.3.6 电子签章系统签章与验证签章过程控制与交互过程设计
    4.4 面向铁路基层站段OA的电子签章系统开发与实现
        4.4.1 系统基本要求和所需的开发工具
        4.4.2 CryptoPP与OpenSSL算法库
        4.4.3 加密模块的实现
        4.4.4 PKI的实现
        4.4.5 电子签章控件的实现
        4.4.6 电子签章系统与MSOffice的连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签章系统测试
    5.1 前言
    5.2 系统测试
        5.2.1 测试环境
        5.2.2 系统安装测试
        5.2.3 系统功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铁路客运专线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客运专线信息系统总体架构概述
3 客运专线信息系统逻辑层次划分
4 客运专线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1 客运专线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原则
    4.2 客运专线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4.3 通信网络基础平台架构设计
        (1) 广域网
        (2) 部调度中心局域网
        (3) 调度所 (动车段、维修基地) 局域网
        (4) 客专站 (段) 局域网
    4.4 资源共享平台架构设计
    4.5 公用基础信息平台
    4.6 信息安全保障平台架构设计
    4.7 电子商务平台架构设计
5 结束语

(9)铁路信息共享的Web服务组合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铁路信息共享问题的提出
        1.1.1 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2 铁路信息共享的目的及意义
        1.1.3 基于SOA的铁路信息共享平台
        1.1.4 Web服务组合在铁路信息共享中的作用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
2 Web服务组合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面向服务的架构
        2.1.1 SOA
        2.1.2 Web服务
    2.2 Web服务组合
        2.2.1 Web服务组合的概念
        2.2.2 研究现状
        2.2.3 存在的问题
    2.3 Web服务选择
        2.3.1 Web服务选择的概念
        2.3.2 研究现状
        2.3.3 存在的问题
3 基于SOA的铁路信息共享平台
    3.1 铁路信息共享需解决的问题
    3.2 铁路共享信息需求分析
        3.2.1 铁路共享信息的分类
        3.2.2 路内信息共享需求
        3.2.3 路外信息共享需求
    3.3 基于SOA的铁路信息共享平台技术架构
        3.3.1 共享信息
        3.3.2 支撑服务
    3.3.3 业务应用
    3.3.4 服务展现
    3.3.5 安全保障体系
    3.3.6 标准规范体系
    3.4 实施要点
        3.4.1 信息共享
        3.4.2 业务协同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与/或树的Web服务组合
    4.1 问题归约法
        4.1.1 问题的分解与等价变换
        4.1.2 问题归约的与/或树表示
    4.2 基于与/或树的Web服务组合模型
        4.2.1 输入/输出依赖与/或树
        4.2.2 基本搜索算法
        4.2.3 针对服务组合问题的搜索算法
        4.2.4 执行路径的建立
    4.3 算例分析
        4.3.1 算例
        4.3.2 算法实现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线性物理规划及其改进
    5.1 多目标优化
        5.1.1 解的定义
        5.1.2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解法
    5.2 线性物理规划
        5.2.1 偏好的定性分类
        5.2.2 偏好函数
        5.2.3 综合偏好函数
        5.2.4 求解步骤
    5.3 本文对线性物理规划的两点改进
        5.3.1 凸度系数β的确定
        5.3.2 偏好函数的表达式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线性物理规划及遗传算法的Web服务选择
    6.1 服务质量
        6.1.1 服务质量的概念
        6.1.2 单个服务的QoS
        6.1.3 组合服务的QoS
    6.2 遗传算法
        6.2.1 遗传算法与自然选择
        6.2.2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6.2.3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6.2.4 遗传算法的特点
    6.3 基于线性物理规划及遗传算法的Web服务选择
        6.3.1 算法流程
        6.3.2 基于线性物理规划的组合服务QoS评价
        6.3.3 基于遗传算法的Web服务选择
    6.4 算例分析
        6.4.1 算例
        6.4.2 基于线性物理规划的组合服务QoS评价
        6.4.3 基于遗传算法的Web服务选择
        6.4.4 算法优势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站段局域网的安全问题及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综合信息网区域边界风险及防护策略[J]. 王一芃,田海波,季宏志.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1(11)
  • [2]基于SNMP协议的铁路基层网监测技术研究[D]. 杨秀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3]基于物联网的铁路运营安全数字化管理系统运作机制研究[D]. 赵莉莉. 大连交通大学, 2013(06)
  • [4]基于网络重要度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 何冀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5]铁路货车车辆段企业信息建设研究[D]. 袁立福.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
  • [6]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7]电子签章技术及其在铁路基层站段OA中的应用研究[D]. 陈青辉. 湖南大学, 2010(04)
  • [8]铁路客运专线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J]. 孙远运,刘刚,马均培.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34)
  • [9]铁路信息共享的Web服务组合关键技术研究[D]. 马小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1)
  • [10]站段局域网IP地址冲突的预防[J]. 张勇. 上海铁道科技, 2009(04)

标签:;  ;  ;  ;  ;  

站点分段局域网的安全问题与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