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凝油藏动态监测技术

高凝油藏动态监测技术

一、高凝油油藏动态监测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胡效青[1](2017)在《东坪基岩气藏试井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东坪气田作为国内最大的基岩气田,目前进入了全面生产阶段。为了能够保证产能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气田,最大程度地依靠自然能力采出天然气,迫切需要相配套的动态监测试井技术。但国内的动态监测技术主要是基于常规气藏提出的,基岩气藏目前缺少相配套的动态监测及分析技术。首先,以渗流公式、生产数据特征、钻杆测试资料或借助邻井资料四种方法获得的压力达到拟稳定的时间为依据,形成了基岩气藏产能试井设计方法;其次,根据东坪气田径向流时间与地层流动系数的关系,确定了压力恢复试井的合理关井时间;第三,形成了“三参数法”产能试井分析方法,处理基岩气藏二项式方程中系数为负值的异常情况,提高了产能试井出参率;第四,提出了采用反褶积试井、数值试井、全压力历史拟合的精细解释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基岩气藏不稳定试井解释多解性强的问题;第五,根据动态监测技术标准和动态分析规范,建立气藏开发的不同阶段动态监测目标,进而确定了东坪气藏动态监测体系和各类动态监测选井原则,并据此编订2016年东坪气藏动态监测方案;最后,从气藏渗流规律、压力、产量变化、出水水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东坪基岩气藏开发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方法完全能够满足东坪气田基岩气藏动态监测需求。现场23井次的应用效果反映动态监测方案制定合理,设计符合实际,出参率达100%。该气藏呈现多种储集体特征,地层压力下降幅度较大,产量呈现双曲递减规律,主要以凝析水、纵向裂缝水为主,水体能量较弱。

张楠[2](2017)在《动态监测技术在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吸汽剖面、产业剖面、井温剖面测试技术资料对稠油、超稠油层的纵向动用程度进行监测分析,指导实施选注分注和调剖等强制性措施,改善了油藏产液剖面,提高了油藏开发效果。

杨承禹[3](2017)在《大民屯凹陷S257块录井资料含油性二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辽河油田的油品性质多样,储层物性不好,准确识别含油气性难度较大,且在油田勘探开发初期,鉴于录井、测井等技术手段落后、储层评价方法有限,均造成部分油层判别不准确,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勘探开发工作。本研究是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指导下,结合录井、测井、地震解释等资料,分析了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S257块沙四段的储层特征,该区块目的层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相沉积,岩石类型以混合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储层原生粒间孔隙不发育,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此外,S257块油藏沙四段原油性质属高凝油。在查明储层地质特征基础上,运用综合参数法、含油饱和度法、最小二乘法、相关系数法等多种方法,建立了不同品质原油的地化录井资料解释判别标准及图版;确定了核磁共振T2弛豫谱资料的油层、水层、同层及干层的判别标准,并可根据图谱形状进一步落实储层特点和含油性。针对研究区高凝油油藏特征,应用地化录井技术,对老井岩心、岩屑、井壁取心等样品,进行了含油性二次评价,建议重新试油304层/29口井;已试油54层/10口井,累计油层厚度261.6m,低产油层厚度72.8m。将录井资料二次评价技术应用于储量计算中,可提高对油层的识别精度,使计算储量增加。

陈浩,杨胜来,聂向荣,吴永彬,丁景辰,王智林,吕三波[4](2015)在《高凝油油藏原油析蜡超声波探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层原油的析蜡点是确定注水开发高凝油油藏合理注水温度的关键指标.鉴于地层条件下含气油在原油组成和压力条件的差异,针对目前国内外常规测试方法普遍局限于地面脱气油等实际问题,利用声速、幅度比及频率等声学参数在原油析蜡过程的声学响应,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的高凝油析蜡特征的超声波综合探测系统,以乌干达Kingfisher典型高凝油藏脱气油和含气油为例,分别研究了脱气油和含气油在不同压力下的析蜡点、析蜡量及动态析蜡过程.结果表明:高凝油的析蜡过程存在明显的结核和生长两个主要阶段;溶解气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原油的析蜡点;饱和压力以上,压力越高,析蜡点越高;声时、幅度比和频率均可作为判断高凝油析蜡点、析蜡量及析蜡过程的敏感参数.

田嘉宁[5](2015)在《产出剖面监测技术概述及优化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各测井监测技术的测量原理及适用性,以经济适用性为原则,从生产井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用的产出剖面优化测井系列。该研究可以为二次采油及三次采油提供技术支持。

米杰[6](2015)在《沈阳油田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注空气开采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沈阳油田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其储层特点为基质岩性致密、渗透率低,裂缝和基质交互渗流困难,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该区块经过近30年的注水开发,现面临油藏温度下降、裂缝发育、剩余油难以动用,注水开发中控制含水与稳定地层压力的矛盾突出,急需寻找到解决该类油藏提高产能的可行方法。本文以实验为基础,考虑高凝油的特有物理化学性质,依据研究区块地质特征建立了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注空气物理模型,利用相似原理确定模型运行参数。通过研究气水渗流特征、注气压力、原始含水饱和度及注气方式对该类型油藏注空气开发效果的影响,系统的研究了利用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开采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温度下高凝油与空气接触后发生低温氧化反应,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产生CO2和CO并释放出热量,高凝油组分中的石蜡含量降低、轻烃含量增加,其粘度下降、析蜡点温度升高,能够缓解注水开发带来的冷伤害,提高原油在地层中的流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其产能的目的。对于潜山裂缝性油藏注空气开采,延缓气窜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注气压力的增加能够提高低温氧化反应速率,有效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流度比,提高空气在地层中的波及体积;注水后的油藏注气时,由于其含水饱和度增加,增大了气相在地层多孔介质中的渗流阻力,利于延长气体在地层中的滞留时间;气水交替注入方式综合了气驱和水驱的优点,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一注气条件相比其最终采收率较高。通过上述研究认为辽河油田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注空气开采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可行。现场实践证明,本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穆龙新,王瑞峰,吴向红[7](2015)在《苏丹地区砂岩油藏衰竭式开发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苏丹地区主要油藏类型为中高孔渗砂岩油藏,投产以来利用天然能量衰竭式高速开发,形成了以"稀井高产、大压差生产、延迟加密和注水、快速回收投资"为特征的天然能量开发技术政策。H油田、FN油田和P油田分别为强底水稀油油田、强底水稠油油田和层状边水高凝油油田,在苏丹地区具有代表性。3个油田的开发特征表现为稀井高产、采油速度高、稳产时间短,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大,大段合采、层间矛盾突出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结合实验室研究、现场动态监测和方案研究等手段对开发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采油速度有利于提高合同期采出程度和采收率;根据原油流度范围部署稀井网,结合合同条款确定加密单井产量下限值有利于实现技术经济优化;利用隔夹层阻隔底水可延缓底水锥进,实现底水油田有效开发;层状高凝油油藏推迟注水不影响合同期采出程度。

张健[8](2014)在《超稠油开发中油藏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曙一区超稠油自1997年投入开发以来,随着开发水平的提高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井底温度、压力测试,油层动用程度测试,井间连通性测试及流体性质测试等。完善的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有效指导了油井增产措施及SAGD开发动态调整,有利促进了油藏开发水平的提高。

鲁柳利[9](2013)在《油田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预测建模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国内油田陆续进入到高含水期、地层压力保持状况不稳定、油层动用程度不均衡等问题,研究如何利用油井监测指标来对油田区块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其开发动态指标。首先通过单井动态监测技术,根据监测仪器提取的动态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再以单井处理数据为基础研究实现区块监测动态表征,并研究区块监测指标预测方法;最后建立区块监测动态与开发动态的关联关系,并根据该关联关系实现基于监测指标对区块开发指标的预测。目前,动态监测技术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这些技术更多用于单井的解释评价中,对油田区块的动态分析及开采措施指导意义不强。为了利用油井监测指标对整个油田区块的开发形势提前做出预判,本文利用单井监测指标表征区块监测指标特征,通过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的相关分析与模拟建模实现对区块开发指标的动态预测,为提前对油田区块实施相关措施,实现区块产量优化提供技术支撑。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深入研究:(1)提出基于单井监测指标预测油田区块开发指标,不能仅仅依靠动态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应研究监测指标的应用,特别是其在区块开发动态预测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监测指标预测开发动态的相关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对预测模型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可行性及局限性,以便提高预测的准确性。(2)提出一种基于油田单井监测指标新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首先,基于单井监测资料时间序列从历史数据库中提取出所需数据,针对监测数据具有波动性和不连续性,采用组合插值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插补,从而构造出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单井监测资料。(3)单井监测指标定量表征区块监测指标的方法研究。将单井监测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后,根据渗流力学、油气藏工程方法,利用单井监测指标(吸水剖面、产出剖面、试井解释、压力监测等)定量表征区块监测指标(区块吸水能力、区块产油能力、区块产液能力、区块渗流能力、区块压力保持水平等)。(4)开展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构建和研究油田区块监测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区块监测指标和区块开发指标的关联关系,基于区块监测指标实现油田开发指标的预测。因此,有必要进行区块监测指标和开发指标的关联度分析,关联程度越大,相关性越强。在建立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关系的时候,就可以以关联度为依据调节各监测指标的权重。(5)提出区块监测指标预测的一种最优方法。针对区块监测指标历史数据,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灰色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随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分别对将来的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最后提出一种基于上述方法的组合预测法。该预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预测模型的不足,充分利用了相异模型的优点,提高了预测精度。(6)构建基于系统输入输出的功能模拟模型。根据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关系,通过建立系统模拟模型、随机模拟模型、模糊神经网络模拟模型三种功能模拟模型,从油田实际应用出发,采用预测效果最好的输入数据,通过模型求解,求得油田开发指标的预测值。通过三种预测方法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确定动态模糊神经网络在利用监测指标预测开发指标的过程中效果最好。以上研究成果,为单井监测数据用的途开辟了更宽的途径,对发展和完善利用监测指标预测区块开发动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成果的应用为准确把握油田区块未来开发动态提供了另外一条有效途径,还可为区块未来应采取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王国栋[10](2012)在《油藏监测技术在曙一区开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曙一区超稠油自1997年投入开发以来,随着开发水平提高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井底温度、压力测试,油层动用程度测试,井间连通性测试及流体性质测试等。完善的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有效指导了油井增产措施及SAGD开发动态调整,通过监测认清剩余油分布状况,指导直井调剖、分选注、三元复合吞吐等增产措施的实施,指导水平井注汽管柱下深、双管注汽措施及组合式注汽等措施的实施,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井开发效果;通过对SAGD先导试验区的井底温度、压力及蒸汽腔发育状况监测,有效指导动态调控,确保先导试验获得较好效果。

二、高凝油油藏动态监测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凝油油藏动态监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东坪基岩气藏试井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基岩气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油气田动态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4 试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5.3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东坪基岩气藏概况
    2.1 气藏地质特征
        2.1.1 气藏概况
        2.1.2 地层特征
        2.1.3 构造特征
        2.1.4 储层特征
        2.1.5 气藏特征
    2.2 气藏开发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坪基岩气藏试井监测技术优化
    3.1 试井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产能试井工作制度不合理
        3.1.2 产能试井数据质量较低
        3.1.3 压力恢复试井关井时间过长
        3.1.4 试井解释结果单一
    3.2 试井监测技术优化方法研究
        3.2.1 东坪气田产能试井优化
        3.2.2 不稳定试井方法优化与改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坪气田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
    4.1 东坪气田动态监测目标建立
    4.2 东坪气田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及选井原则
        4.2.1 东坪气田动态监测选体系的建立
        4.2.2 东坪气田动态监测的选井原则
    4.3 2016 年动态监测方案的制定及适应性评价
        4.3.1 2016年动态监测方案的制定
        4.3.2 2016年动态监测方案适应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坪基岩气藏动态特征分析
    5.1 储层评价
    5.2 开采特征分析
        5.2.1 产量变化特征分析
        5.2.2 压力变化特征分析
    5.3 出水水源分析
        5.3.1 综合识别方法研究
        5.3.2 东坪气田水源类型识别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压力恢复试井解释成果表
附录B 产能试井解释成果表
致谢

(2)动态监测技术在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简介
    1.1 主要测试工艺
        1.1.1 吸汽剖面
        1.1.2 产液剖面
        1.1.3 井温剖面
2 应用效果分析
    2.1 应用吸汽剖面、产液剖面资料, 改善油藏纵向动用程度
    2.2 应用井温剖面, 指导水平井双管注汽实施
3 存在问题
4 结语

(3)大民屯凹陷S257块录井资料含油性二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2 区域构造背景
    1.3 地层发育特征
    1.4 区域构造沉积背景
第二章 地质特征研究
    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1.1 岩矿组成特征
        2.1.2 岩石结构特征
    2.2 岩相分析
    2.3 地层划分
    2.4 沉积特征
        2.4.1 泥岩颜色
        2.4.2 结构粒度特征
        2.4.3 沉积构造特征
        2.4.4 沉积相类型
        2.4.5 岩电关系分析
        2.4.6 沉积相分布特征
    2.5 储层特征
        2.5.1 储层产状
        2.5.2 储层宏观物性分析
        2.5.3 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分析
        2.5.4 成岩作用特征
    2.6 原油特征
第三章 录井资料含油性二次评价方法的建立
    3.1 地化录井评价方法建立
        3.1.1 高凝油解释方法
        3.1.2 稀油解释方法
        3.1.3 超稠油解释方法
    3.2 核磁共振T_2弛豫谱评价油气水层方法
        3.2.1 油层的T_2弛豫谱特征
        3.2.2 水层的T_2弛豫谱特征
        3.2.3 干层的T_2弛豫谱特征
        3.2.4 利用核磁共振参数进行储层评价(碎屑岩)
第四章 录井资料含油性二次评价
    4.1 录井资料二次评价的过程
    4.2 大民屯凹陷S257块高凝油油藏二次评价
    4.3 录井资料二次评价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高凝油油藏原油析蜡超声波探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
    1.1实验材料
    1.2实验装置
    1.3实验步骤
    1.4数据处理
2实验结果分析
    2.1 DSC及流变仪对比实验
    2.2析蜡过程的超声分析
    2.3溶解气和压力对析蜡点的影响
3结论

(6)沈阳油田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注空气开采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原油低温氧化机理研究进展
        1.2.2 溶气原油流变性研究进展
        1.2.3 裂缝性油藏注空气研究方法
        1.2.4 裂缝性油藏物理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沈阳油田静北潜山储层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2.1 区块基本地质概况
    2.2 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构造特征
    2.3 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储层特征
        2.3.1 储层划分
        2.3.2 储集空间
        2.3.3 储集类型
        2.3.4 储层发育的地质因素
        2.3.5 孔隙度分布特征
        2.3.6 渗透率分布特征
    2.4 储层流体性质
        2.4.1 地面原油性质
        2.4.2 天然气及地层水性质
    2.5 压力和温度系统
    2.6 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6.1 开发历程
        2.6.2 开采现状
    2.7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8 开展注空气开采技术的有利因素
第三章 高凝油注空气低温氧化机理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理及方法
        3.1.1 实验油样的预处理
        3.1.2 高凝油注空气低温氧化实验
        3.1.3 高凝油注空气低温氧化流变性实验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高凝油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中族组分变化规律研究
        3.2.2 高凝油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中气体组分变化规律研究
        3.2.3 高凝油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流变特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注空气物理模型的建立
    4.1 基质—裂缝双重多孔介质的物理模拟方法
        4.1.1 基质的物理模拟
        4.1.2 裂缝的物理模拟
        4.1.3 裂缝与基质的接触关系
    4.2 模型相似性分析及实验参数的确定
        4.2.1 几何尺寸相似
        4.2.2 动力相似
        4.2.3 运动相似
    4.3 潜山裂缝性油藏物理模型的制作
        4.3.1 模型制作及实验所需设备
        4.3.2 实验流体的制备
        4.3.3 模型渗透率的测定
        4.3.4 模型孔隙度的测定
        4.3.5 模型基本参数平均值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注空气开采实验研究
    5.1 实验仪器
    5.2 实验流程及方案
    5.3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5.3.1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处理
        5.3.2 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中气体含量计算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注空气过程中气体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5.4.2 注空气过程中油气水三相渗流规律研究
        5.4.3 不同注气压力下注空气开采实验效果对比
        5.4.4 不同含水饱和度下注空气开采实验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水气交注实验研究
    6.1 实验条件
    6.2 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替效率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沈阳油田潜山裂缝油藏注空气开发实例
    7.1 沈625-12-26井组简介
    7.2 沈625-12-26井空气注入情况
    7.3 沈625-12-26井组生产情况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苏丹地区砂岩油藏衰竭式开发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苏丹地区砂岩油藏概况
2 天然能量开发特征与开发矛盾
    2.1 稀井高产的开发特征
    2.2 含水和产量递减特征
    2.3 天然能量开发的水驱曲线特征
    2.4 天然能量开发的层间层内矛盾
    2.5 剩余油分布特征
3 天然能量开发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3.1 采油速度
    3.2 井距和加密井论证
    3.3 隔夹层对阻隔底水的影响
    3.4 层状高凝油油藏推迟注水的影响
4 结论

(8)超稠油开发中油藏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概况
2 超稠油动态监测系统
    2.1 油藏动用程度测试
    2.2 油、气、水动态测试
    2.3 温度、压力测试
3 超稠油动态监测技术应用
    3.1 应用油藏动用程度测试, 指导油井增产措施
    3.2 应用多离子分析识别超稠油蒸汽吞吐产出水水性
    3.3 综合利用动态监测资料, 指导SAGD开发调整
        3.3.1 利用示踪剂资料, 判断水平井与周围直井是否形成热连通。
        3.3.2 利用光纤测温技术分析蒸汽腔扩展范围。
        3.3.3 利用井下温度、压力测试资料进行生产动态调整。
4 结论

(9)油田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预测建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田动态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油田动态监测指标预测开发指标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单井监测技术原理
        2.1.1 吸水剖面监测技术原理
        2.1.2 产出剖面监测技术原理
        2.1.3 压力监测技术原理
        2.1.4 试井解释技术原理
    2.2 时间序列分析基础
        2.2.1 时间序列分析基本特征
        2.2.2 时间序列模型
        2.2.3 时间序列建模的基本步骤
    2.3 模糊数学基础知识
        2.3.1 模糊集与隶属函数
        2.3.2 模糊数及其运算
        2.3.3 常用的模糊模型及其应用
    2.4 功能模拟方法
        2.4.1 功能模拟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4.2 系统输入输出关系建模的黑箱方法
        2.4.3 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建模步骤
第3章 油田区块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预处理研究
    3.1 单井监测数据解释参数及其数据处理研究
        3.1.1 单井监测数据解释参数
        3.1.2 单井监测数据特征
        3.1.3 单井监测数据处理
    3.2 区块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3.2.1 区块监测指标的定性分析
        3.2.2 区块监测指标的定量分析
    3.3 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度分析
        3.3.1 关联度分析原理及意义
        3.3.2 基于灰理论的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度分析
        3.3.3 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度分析实例
第4章 油田区块监测指标预测方法研究
    4.1 油田区块监测指标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4.1.1 监测指标的自回归预测方法
        4.1.2 监测指标的滑动平均百分率预测方法
        4.1.3 基于时间序列预测的监测指标预测实例
    4.2 油田区块监测指标的灰色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4.2.1 灰色时间序列预测的基本原理
        4.2.2 监测指标的灰色时间序列预测步骤
        4.2.3 基于灰色时间序列预测的监测指标预测实例
    4.3 油田区块监测指标的随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4.3.1 随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4.3.2 监测指标的随机时间序列预测步骤
        4.3.3 基于随机时间序列预测的监测指标预测实例
    4.4 油田区块监测指标的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4.4.1 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4.4.2 监测指标的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步骤
        4.4.3 基于模糊时间序列预测的油田监测指标预测实例
    4.5 油田区块监测指标的组合预测方法
        4.5.1 组合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4.5.2 组合预测模型权重的几种选取方法
        4.5.3 监测指标的组合预测步骤
        4.5.4 基于组合预测的油田区块监测指标预测实例
第5章 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的关联关系建模
    5.1 基于系统模拟的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关系建模
        5.1.1 基于微分模拟的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关系建模
        5.1.2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的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关系建模
    5.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关系建模
        5.2.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关系建模
        5.2.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关系建模
        5.2.3 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关系建模
    5.3 基于随机模拟的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关联关系建模
第6章 基于区块监测指标的开发指标预测
    6.1 基于系统模拟方法的开发指标预测
        6.1.1 基于微分模拟方法的开发指标预测
        6.1.2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开发指标预测
    6.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方法的开发指标预测
        6.2.1 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开发指标预测
        6.2.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方法的开发指标预测
        6.2.3 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方法的开发指标预测
    6.3 基于随机模拟方法的开发指标预测
    6.4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油藏监测技术在曙一区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概况
2 超稠油动态监测系统介绍
    2.1 油藏动用程度测试
    2.2 油、气、水动态测试
    2.3 温度、压力测试
3 超稠油动态监测技术应用
    3.1 应用油藏动用程度测试资料, 指导油井增产措施
        3.1.1 利用吸汽剖面、产液剖面, 指导增产措施实施, 提高油藏动用程度。
        3.1.2 应用井温剖面, 指导水平井双管注汽实施。
        3.1.3 连续实施PND-S测试, 指导辅助措施提高油藏动用程度。
    3.2 应用多离子分析识别超稠油蒸汽吞吐产出水水性
    3.3 综合利用动态监测资料, 指导SAGD开发调整
        3.3.1 利用示踪剂监测资料, 判断水平井与周围直井热连通形成状况。
        3.3.2 利用光纤测温技术分析蒸汽腔扩展范围。
        3.3.3 利用井下温度、压力测试资料进行生产动态调整。
        (1) 根据井下热电偶流温曲线, 调整注汽井点, 提高水平段动用程度。
        (2) 应用井下流温曲线, 合理控制SAGD生产液面, 防止闪蒸。
4 结论

四、高凝油油藏动态监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坪基岩气藏试井监测技术研究[D]. 胡效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2]动态监测技术在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中的应用[J]. 张楠. 化工管理, 2017(09)
  • [3]大民屯凹陷S257块录井资料含油性二次评价研究[D]. 杨承禹.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4]高凝油油藏原油析蜡超声波探测与分析[J]. 陈浩,杨胜来,聂向荣,吴永彬,丁景辰,王智林,吕三波. 科学通报, 2015(33)
  • [5]产出剖面监测技术概述及优化选择[J]. 田嘉宁. 化工管理, 2015(28)
  • [6]沈阳油田潜山裂缝性高凝油油藏注空气开采实验研究[D]. 米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15(06)
  • [7]苏丹地区砂岩油藏衰竭式开发特征及影响因素[J]. 穆龙新,王瑞峰,吴向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03)
  • [8]超稠油开发中油藏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张健.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4(17)
  • [9]油田区块监测指标与开发指标预测建模及应用研究[D]. 鲁柳利.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3)
  • [10]油藏监测技术在曙一区开发中的应用[J]. 王国栋.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02)

标签:;  ;  ;  ;  ;  

高凝油藏动态监测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