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金融区域网络建设概述

朔州金融区域网络建设概述

一、朔州市金融区域网建设概要(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1](2018)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与前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要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高质量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这既是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向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本文围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和开发前景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我国不同城市、不同功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特征和前景,并针对南京市展开了具体分析。本文从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历程和发展现状的调研开始入手,总结了国际上由不同需求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和特点和建国以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工作的几个阶段,通过对比归纳的方法将国内城市的地下空间现状开发水平划分为初始化、规模化、初始网络化、规模网络化四类,分类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功能和特征,并对国内市政、交通、人防、公共服务和地下储藏设施的开发现状进行了统计梳理。接下来本文从地下空间开发的驱动因素出发,分析了驱动地下空间开发的各类内因、外因及影响,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当前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的驱动因素,以及相应地下空间发展趋势。本文进一步从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人均地下空间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因子,并通过对未来我国城市对地下空间的需求等级划分,以及不同等级城市人口容量,推算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量,预测了面向2030和2050年我国全国地下空间的规模,并分析预测了未来不同功能地下空间的开发需求和前景。最后,本文以南京市为实例,结合南京城市具体发展需求和地质特点,用人均空间指标法和分类预测法两种方法对南京市2030年地下空间开发需求量进行预测,并从南京市具体地质条件和发展现状出发以新街口、江北新区等几处实例对地下空间协同开发的前景进行分析。

梁红梅[2](2011)在《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运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平均用力,实行“一刀切”模式。本文提出并论证了种植业优势区域是耕地保护的重点区域这一基本观点和策略,并采用信息量法在县级尺度上测度了7种主要农作物区域优势,以信息量为基础识别和划分了相应的优势区域,探讨了它们的形成、演化规律及其与种植业布局变化的关系,最后选择并确定了种植业7个主要优势区域,作为耕地的重点保护区域,并以这一基本策略为依据,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耕地保护措施。这一研究以种植业区域优势测度和优势区域的识别、划分与选择为重点,试图回答我国究竟哪里应该保护耕地?为什么那里要保护耕地?那里应该怎样保护耕地等基本问题,从一个方面丰富了耕地保护的研究内容,为耕地保护政策有效实施和种植业优势区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也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信息量法模型与要求,构建了“本源+表象”综合指标体系、解决了指标分级、样本单元选择、信息量计算与分析、变量与信息量组合等技术问题,测度了7种主要农作物的区域优势。这一方法克服了多变量分析中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同时还考虑了指标值级的影响,计算简便,结果可信。(2)种植业区域优势根据总信息量大小可划分为优势、弱势与劣势3类,评价单元可相应归为优势单元、弱势单元和劣势单元。以区域优势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原则,识别和划分出7种主要农作物的优势区域。水稻有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3个优势区。小麦有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3个优势区。玉米有东北、北方、西南和新疆4个优势区。大豆有东北、北方和西南3个优势区。薯类有东北、北方和西南3个优势区。棉花有西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3个优势区。油料有华北、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4个优势区。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和东北地区还是我国最重要的种植业双重优势区。同时,长江中下游还是最显着的种植业三重优势区。(3)根据众数变量和信息量组合的时空变化规律,识别出影响7种主要农作物各优势区形成的主导因素、积极因素和限制因素。在所有优势区中,播种面积、单产、有效灌溉率、农业供水能力、土地生产潜力和劳均耕地面积出现频率最高,在种植业优势区域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平均信息量的变化反映了各优势区近20年的演化过程与发展轨迹。尽管生产状况有所不同,但7种主要农作物各优势区的区域优势总体均趋于增强,优势单元数量增加,空间分布更加集中,且优势区地理位置向北移动。(4)生产布局现状图和差值图显示,我国种植业在空间上向北迁移,北方已成为种植业生产重心。优势区是稳定的生产中心,诱导或吸引种植业生产作“向心”运动,一方面使自身区域优势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还决定了生产布局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种植业生产布局变化也会导致新的优势区出现,并力图不断强化,有时也会出现少量背离区域优势现象。(5)我国有7个种植业主要优势区域(东北区、北方区、黄淮海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和东南区)。它们是耕地保护的重点区域,涉及1624个县级行政区域,国土面积约570x 104km2。1997~2007年间,其耕地面积从9296.04x 104hm2降至8401.51×104hm2,减幅高达894.53×104hm2,变化率为-9.62%。灰色关联分析揭示了种植业主要优势区域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和基本原因,折射出耕地保护的突出问题。种植业主要优势区域耕地保护的基本策略与措施是:①探索和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②产业结构调整应保护种植业区域优势;③特别重视水土资源的充分供给和高效利用;④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刘征兵[3](2006)在《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作为有效化解中国城市水污染治理设施困境的重要路径,近10年的实践证明它符合我国政治、经济和城市社会发展的国情,这种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市政设施的市场化并不会损害公众利益,相反,由于市场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融资困境,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对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及公众生命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几乎还属于新生事物范畴,加上它独特的专业性、实践性、公益性、特许性和商业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形态,它在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进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于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有的属于制度环境方面的问题。对于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必须进行外部政策供给的创新、设计、改造和完善,以满足市场化建设与运营的需要;对于制度环境方面的问题,必须通过建立配套的推进政策、规范的管理手段加以解决。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纵深推进以及社会公共事业市场化进程逐步启动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下,本文以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七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提出的起因及选题的意义,交代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全文的创新之处。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研究文献进行了综合述评。第二章重点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在对外部性和公共物品传统理论进行分析、检讨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取向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二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这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不能象私人物品一样有着平等进入、公平竞争和利益最大化为普适性的市场特征,它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三是这种市场化的取向和市场化的局限性需要以一定的规制设计进行协调,要通过规制的建立来解决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这一公共物品市场化局限性的矛盾以及保证市场化取向的有效实施。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的内容。本章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在国际和国内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的考察和评价,对当前国内市场化进程中三种较为典型的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当前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现状作了一个总体性评价。与此同时,还研究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化战略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二是市场化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是讨论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和政策研究问题,也是本研究的重中之重。该部分对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如何建设与运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进行了制度安排和政策研究,其中第四章主要讨论了融资机制的创新和政策策略研究问题,第五章主要研究市场化模式的改革路径的选择及实施,第六章通过模型设计和定量研究重点讨论了关系到市场化生命线的定价机制问题。第四部分也是第七章的内容。主要是本研究的结论及对未来的展望。随着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预见,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程度将在政府外部政策的供给推力主导以及投资运营商内部利益诱导的配合下逐步提高,前景将十分乐观。

杨庆和,康全仁[4](2000)在《朔州市金融区域网建设概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朔州市金融区域网技术规范和网络系统设计原则,并详细介绍了系统方案。

二、朔州市金融区域网建设概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朔州市金融区域网建设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与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空间开发阶段及其不同特征研究
    2.1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
    2.2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及历程
    2.3 国内不同功能地下空间开发特点
    2.4 国内不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统计分析
    2.5 调研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分析
    2.6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阶段划分结果及特征分析
第三章 地下空间开发的驱动因素与发展趋势研究
    3.1 地下空间开发驱动要素理论分析
    3.2 当前我国开发地下空间的驱动因素分析
    3.3 当前形势下地下空间开发总体趋势
第四章 未来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与功能类型研究
    4.1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4.2 城市不同功能地下空间需求与前景
第五章 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趋势与前景分析
    5.1 南京市概况及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5.2 南京未来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要求
    5.3 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5.4 南京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需求计算
    5.5 南京市多种资源协同开发模式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工作简介

(2)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索引
图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单元与数据来源
        1.6.1 研究单元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比较优势理论与种植业区域优势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 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与布局变化
        2.2.1 对种植业优势区域的理论认识
        2.2.2 种植业优势区域研究历程
        2.2.3 主要农作物优势区域与布局变化
    2.3 耕地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3.1 耕地保护的涵义
        2.3.2 耕地保护的理论依据
        2.3.3 耕地多功能保护
        2.3.4 种植业优势区域与耕地资源优化配置
    2.4 本章小结
3 种植业优势区域基本问题与耕地保护
    3.1 种植业区域优势的概念、内涵与影响因素
        3.1.1 种植业区域优势的概念与内涵
        3.1.2 种植业区域优势的影响因素
    3.2 种植业优势区域的概念与特征
        3.2.1 种植业优势区域基本概念
        3.2.2 种植业优势区域与农业区划
        3.2.3 种植业优势区域的基本特征
    3.3 种植业优势区域与耕地保护
        3.3.1 种植业优势区域是耕地保护的重点区域
        3.3.2 种植业优势区域耕地保护的可行性
    3.4 本章小结
4 种植业区域优势测度方法
    4.1 应用信息量法测度种植业区域优势的原理与模型
        4.1.1 基本原理
        4.1.2 计算模型
    4.2 指标体系
        4.2.1 指标体系结构
        4.2.2 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4.2.3 指标分级与变量
    4.3 样本单元选择
        4.3.1 样本单元选择的方法与步骤
        4.3.2 主要农作物样本单元的确定
    4.4 变量及其信息量
        4.4.1 变量与信息量计算
        4.4.2 变量与信息量分析
    4.5 总信息量与变量组合
        4.5.1 总信息量
        4.5.2 最佳变量组合
        4.5.3 众数变量组合
    4.6 本章小结
5 种植业区域优势与优势区域
    5.1 种植业区域优势
        5.1.1 水稻区域优势
        5.1.2 小麦区域优势
        5.1.3 玉米区域优势
        5.1.4 大豆区域优势
        5.1.5 薯类区域优势
        5.1.6 棉花区域优势
        5.1.7 油料区域优势
    5.2 种植业优势区域
        5.2.1 优势区域划分原则与方法
        5.2.2 主要农作物优势区域
    5.3 讨论一:种植业综合优势与比较优势
        5.3.1 特例1:强综合优势+弱比较优势
        5.3.2 特例2:弱综合优势+强比较优势
        5.3.3 综合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关系
    5.4 讨论二:多重优势区域
        5.4.1 双重优势区域
        5.4.2 三重优势区域
    5.5 本章小结
6 种植业优势区域的形成与演化
    6.1 优势区域信息量分析
        6.1.1 优势区域众数变量组合与影响因素
        6.1.2 变量信息量组合与种植业优势区域的形成
        6.1.3 信息量对种植业优势区域演化过程的反应
    6.2 水稻优势区域形成与演化
        6.2.1 水稻优势区域形成
        6.2.2 水稻优势区域演化
    6.3 小麦优势区域形成与演化
        6.3.1 小麦优势区域形成
        6.3.2 小麦优势区域演化
    6.4 玉米优势区域形成与演化
        6.4.1 玉米优势区域形成
        6.4.2 玉米优势区域演化
    6.5 大豆优势区域形成与演化
        6.5.1 大豆优势区域形成
        6.5.2 大豆优势区域演化
    6.6 薯类优势区域形成与演化
        6.6.1 薯类优势区域形成
        6.6.2 薯类优势区域演化
    6.7 棉花优势区域形成与演化
        6.7.1 棉花优势区域形成
        6.7.2 棉花优势区域演化
    6.8 油料优势区域形成与演化
        6.8.1 油料优势区域形成
        6.8.2 油料优势区域演化
    6.9 本章小结
7 种植业优势区域与生产布局变化
    7.1 数据分级与制图
    7.2 水稻生产布局变化
        7.2.1 水稻生产布局现状
        7.2.2 水稻生产布局变化
    7.3 小麦生产布局变化
        7.3.1 小麦生产布局现状
        7.3.2 小麦生产布局变化
    7.4 玉米生产布局变化
        7.4.1 玉米生产布局现状
        7.4.2 玉米生产布局变化
    7.5 大豆生产布局变化
        7.5.1 大豆生产布局现状
        7.5.2 大豆生产布局变化
    7.6 薯类生产布局变化
        7.6.1 薯类生产布局现状
        7.6.2 薯类生产布局变化
    7.7 棉花生产布局变化
        7.7.1 棉花生产布局现状
        7.7.2 棉花生产布局变化
    7.8 油料生产布局变化
        7.8.1 油料生产布局现状
        7.8.2 油料生产布局变化
    7.9 讨论:种植业优势区域与生产布局的相互关系
        7.9.1 优势区域与生产布局变化方向
        7.9.2 生产布局变化与优势区域培育
        7.9.3 背离优势现象
    7.10 本章小结
8 种植业优势区域耕地保护策略
    8.1 种植业优势区域耕地变化
        8.1.1 种植业优势区域耕地变化总体态势
        8.1.2 主要农作物优势区域耕地变化
        8.1.3 种植业主要优势区域选择及其耕地变化
    8.2 种植业主要优势区域耕地变化与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8.2.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与步骤
        8.2.2 灰色关联度分析
    8.3 种植业主要优势区域耕地保护策略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能的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3)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城市的概念
        1.4.2 市场化的概念
        1.4.3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概念
    1.5 相关文献综合述评
        1.5.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5.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7 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理论框架的构建
    2.1 传统的政府管制模式的理论基础
        2.1.1 公共物品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实行环境管制的效率损失分析
    2.2 市场化取向的理论构建
        2.2.1 关于外部性转换的理论分析
        2.2.2 不可分割性转换的理论探析
        2.2.3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转换的理论研究
    2.3 市场化取向条件下的有限规制理论
    2.4 市场化与有限规制的协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发展历程、效应及挑战
    3.1 国际上城市污水处理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3.1.1 市场化的国际发展态势
        3.1.2 市场化产生的成因
        3.1.3 有关国家和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基本特征
        3.1.4 国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3.2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3.2.1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进程及主要模式分析
        3.2.2 中国城市污水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3.2.3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沿革
        3.2.4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几种主要模式分析
        3.2.5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
    3.3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效应分析
        3.3.1 市场化有利于缓解城市水资源的稀缺性矛盾
        3.3.2 市场化有利于解决环境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现象
        3.3.3 市场化有利于打通资金需求缺口的瓶颈
        3.3.4 市场化有利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3.3.5 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3.3.6 市场化有利于改善和加强行政机制的作用
        3.3.7 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3.4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融资问题研究
    4.1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融资理论分析
    4.2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缺口模型分析
    4.3 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的融资途径研究
        4.3.1 公共财政融资途径研究
        4.3.2 排污收费融资途径研究
        4.3.3 利用外资渠道融资机制研究
        4.3.4 市场化融资渠道的策略
    4.4 融资的地区差异化策略研究
    4.5 融资风险研究
        4.5.1 经营者风险
        4.5.2 政府的风险
        4.5.3 政府的风险防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路径依赖研究
    5.1 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改革路径研究
        5.1.1 污水管网建设环节市场化改革路径的设计
        5.1.2 污水管网运营环节市场化改革路径研究
    5.2 厂网之间的策略研究
    5.3 污水处理厂改革的路径机制研究
        5.3.1 污水处理厂市场化改革路径的简单回顾
        5.3.2 污水处理厂市场化改革路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研究
    6.1 城市污水处理排污收费定价的理论研究
        6.1.1 污水处理排污收费的涵义及其发展
        6.1.2 城市污水处理费定价的理论模型
        6.1.3 资产专用性理论对定价机制的效用
        6.1.4 定价的基本原则及假设前提条件
        6.1.5 污水处理费价格构成研究
    6.2 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深圳样本为例
        6.2.1 深圳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6.2.2 深圳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的基本情况及市场化拟采取的模式
        6.2.3 深圳污水处理成本测算模型建立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6.2.4 既定内部收益率情况下深圳污水处理费价格计算模型
        6.2.5 各污水处理厂处理费价格的计算
        6.2.6 深圳污水处理费价格的调整设计
    6.3 案例分析:市场化、不对称信息、双重管制条件下污水处理费的价格决策分析
        6.3.1 问题的提出
        6.3.2 惠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6.3.3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公用产品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分析
        6.3.4 城市污水处理企业何以能持续调价的原因分析
        6.3.5 结论
    6.4 定价的非经济因素的说明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公开发表论文情况以及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朔州市金融区域网建设概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与前景研究[D]. 王睿. 南京大学, 2018(01)
  • [2]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 梁红梅. 浙江大学, 2011(09)
  • [3]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研究[D]. 刘征兵. 中南大学, 2006(02)
  • [4]朔州市金融区域网建设概要[J]. 杨庆和,康全仁. 金融电子化, 2000(01)

标签:;  ;  ;  ;  ;  

朔州金融区域网络建设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