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意义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1](2021)在《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认为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损伤特异性标志物,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危险分层、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首选生物标志物。本共识从检验和临床两个视角阐述了肌钙蛋白的最新进展和国内现阶段应用要求。包括心肌肌钙蛋白检测性能标准及分类定义、性能验证和质量控制要求、结果报告规范化、检测影响因素和标准化, 并给出了适合不同敏感度肌钙蛋白检测方法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流程, 以及不同临床应用场景下的肌钙蛋白结果的解读。本共识强调检验和临床在肌钙蛋白应用中缺一不可, 只有两方面深入沟通才能发挥肌钙蛋白的最大应用价值。

邱金玉[2](2021)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24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对照组常规术前准备,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TMI分级、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肌钙蛋白峰值、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病变血管数量(单支、双支、三支)、病变部位(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平均支架植入数及反扩张压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无复流发生率为2.50%,较对照组的8.33%显着降低(P<0.05);术后两组患者TIMI分级均显着改善(P<0.05),但是术前、术后两组患者TIMI分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肌钙蛋白峰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峰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随访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67%、4.17%,较对照组的7.50%、12.50%显着降低(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能够有效预防无复流的发生,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值得推广。

郭敏[3](2021)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及联用替罗非班两种治疗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及预后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示靶血管病变明确并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指征的3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择期组、非ST段抬高心梗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组随机分为对照组A(49例,PCI术)、观察组A(53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急性ST段抬高心梗择期组随机分为对照组B(48例,PCI术)、观察组B(50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非ST段抬高心梗组随机分为对照组C(50例,PCI术)、观察组C(52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六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以外,对照组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治疗、观察组患者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六组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脏功能指标(脑尿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的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78%、6.00%、5.76%分别低于相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无复流发生率10.20%、8.32%、1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分别低于相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观察组A与对照组A、观察组B与对照组B、观察组C与对照组C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观察组A和观察组C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皆有所降(P<0.05),且观察组A和观察组C各组分别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和对照组C(P<0.05),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小时观察组B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皆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B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B(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A与对照A、观察组B与对照组B、观察组C与对照组C术前的BNP、LVEF及LVEDD的差异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随访时,六组患者的BNP和LVEDD有所降低,LVEF有所升高,且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的BNP和LVEDD皆分别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LVEF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P<0.05),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A较对照组A在BNP、LVEF及LVEDD指标上的改善更明显(P<0.001)。4.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术后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再次血运重建等MACE的总发生率9.43%、6.00%、9.62%皆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发生率16.32%、16.66%、18.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六组患者术后48小时皆没有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轻微出血的发生率7.55%、8.00%、9.61%皆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发生率4.08%、4.16%、4.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相比,次要出血、主要出血及致死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六组的患者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皆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AMI患者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能使H-FABP水平相应降低,H-FABP水平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与BNP、LVED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替罗非班能够减少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AMI患者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能使H-FABP水平相应降低,H-FABP与AMI患者心功能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评价心功能的指标。

霍聪[4](2021)在《高敏肌钙蛋白Ⅰ的动态检测在疑似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究高敏肌钙蛋白Ⅰ(hs-cTnⅠ)动态检测在疑似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确定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高敏肌钙蛋白Ⅰ诊断界值。方法:对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就诊0小时及3小时动态检测高敏肌钙蛋白Ⅰ,0h及6小时检测肌钙蛋白Ⅰ,按照常规诊疗流程采集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检验判定和临床判定结果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一致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高敏肌钙蛋白Ⅰ动态检测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确定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高敏肌钙蛋白Ⅰ诊断界值。采用IBM SPSS26.0和Med Calc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最终依照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临床判定确诊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1例(29.19%),其中男性占72.13%(44例)。检验判定中初始浓度判定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4例(25.84%),依据男女性别分组,NSTEMI患者58例(27.75%);浓度差判定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5例(26.32%),依据性别分组,NSTEMI患者60例(28.71%)。(2)初始浓度和性别分组的检验判定结果与临床判定结果的符合率均高达91.87%,其敏感度分别为88.52%和95.08%,特异度93.92%和90.54%,阳性预测值(PPV)分别为85.70%和80.60%,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5.20%和97.80%。(3)浓度差和性别分组的检验判定结果与临床判定结果的符合率达94.26%和95.69%,浓度差判定总体和性别分组的结果的敏感度分别为90.16%和98.36%,特异度为95.95%和81.08%,PPV为90.20%和68.20%,NPV为95.90%和99.20%。(4)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s-c Tn I的初始浓度诊断界值是33.37ng/L,曲线下面积(AUC)为0.961(95%CI:0.935~0.987),Youden指数0.824;男性诊断界值:32.85ng/L,敏感度97.83%,特异度95.10%,AUC为0.986(95%CI:0.969~1.000),Youden指数0.929;女性诊断界值:26.66ng/L,敏感度86.67%,特异度80.43%,AUC为0.890(95%CI:0.803~0.976),Youden指数0.671。(5)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s-c Tn I的浓度差诊断界值34.40ng/L,AUC为0.962(95%CI:0.934~0.990),Youden指数0.861;男性诊断界值:32.90ng/L,敏感度95.65%,特异度93.33%,AUC:0.980(95%CI:0.955~1.000),Youden指数为0.908;女性诊断界值:16.13ng/L,敏感度93.48%,特异度80.00%,AUC为0.928(95%CI:0.859~0.997),Youden指数为0.928。结论:(1)动态检测高敏肌钙蛋白Ⅰ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临床诊疗中可行性强且准确性较高。(2)本研究确定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高敏肌钙蛋白Ⅰ初始浓度及浓度差诊断界值,浓度差的诊断效力可能优于初始浓度,或可成为未来诊断NSTEMI的更为精确的指标。(3)高敏肌钙蛋白Ⅰ的检测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引入这种性别分组可以提高NSTEMI的诊断率,这可能能够使我们更加可靠、及早地对疑似心肌梗死人群进行危险分层,识别高危人群,指导临床策略。

李军政[5](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常见的和较严重的冠心病,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则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同时AF也是ACS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国报道的ACS患者新发房颤(new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发生率介于6.7%到13.4%之间。研究表明,ACS患者住院期间NOAF,与未发生房颤患者相比,出现严重不良结局事件的风险更高。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ACS患者NOAF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也构建了基于少数临床特征或者单一生物标记物的预测模型。但是,这些预测模型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问题是:模型区分度较低、未对模型进行全面评价、模型缺少外部验证等。此外,ACS包括三个临床亚型,亚型之间的临床特征、发病和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均有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ACS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患者院内NOAF的相关因素可能与ACS有差异,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开展ACS患者和UA患者住院期间NOAF预测模型相关研究,为住院早期及时发现高风险患者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筛选ACS患者和UA患者住院期间NOAF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外部验证和评价,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可视化,为方便快捷地定量评估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辅助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分别来自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ACS和UA患者,分为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入院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测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情况等信息,分别在建模组和外验证组中描述患者临床特征。建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NOAF预测因子,构建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在外部验证组中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临床效用进行评价。分别绘制nomogram,并制作交互式网页,对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1.建模组共纳入1535例ACS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包括UA 820例;外部验证组纳入1635例ACS患者,包括UA 1288例。ACS患者住院期间,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NOAF发生率分别为8.21%和6.12%。无论是建模组还是外部验证组,与未发生房颤患者相比,NOAF患者呈现出较高的年龄、入院心率升高、BNP水平升高、左/右心房横径增大的临床特征。2.在ACS患者建模组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入院心率、左心房横径、右心房横径、心衰分级、BNP水平、服用他汀、PCI治疗可作为NOAF独立的预测因子,基于这些指标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建模组AUC为0.891(95%CI:0.863-0.920),验证组AUC为0.839(95%CI:0.796-0.883),且两组均通过校准度检验(P>0.05),临床效用评价显示域概率取值在一定范围内,模型有临床净获益。3.在UA患者建模组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左心房横径、右心房横径、心衰分级、BNP水平、PCI治疗可作为NOAF预测因子,以此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建模组AUC为0.894(95%CI:0.854-0.934),验证组AUC为0.844(95%CI:0.790-0.891),且模型的校准度较好,具有临床净获益。4.通过nomogram、交互式网页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定量显示发病风险。结论1.高龄、入院时较高的心率、左心房和(或)右心房横径增大、以及心功能生物标志物BNP升高、有心衰是ACS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和接受PCI治疗则是新发房颤的保护因素。2.高龄、左心房和(或)右心房横径增大、以及心功能生物标志物BNP升高、有心衰也是UA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PCI治疗则是新发房颤的保护因素。3.分别构建了ACS患者和UA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内部、外部验证和评价,证实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稳定的校准度和一定的临床净获益。预测模型的可视化使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早期定量评估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为辅助临床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王雅[6](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11.1-2019.10.31杭州某三甲综合医院1337例诊断为ACS并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纳入、排除和剔除标准筛选后,共936例患者最终进入研究。根据患者术后60天内是否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将患者分为再入院组(92例)和未再入院组(844例)。应用医院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病历数据,分析患者年龄、既往史、用药史、实验室数据、血管病变情况等因素对再入院的影响以及分析再入院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Epidate 3.0进行数据录入,双人核对录入。数据分析使用SPSS 23.0。正态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以是否发生再入院为因变量,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共936例患者最终纳入本研究,其中92例患者发生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再入院率为9.8%。1.再入院的原因:因心脏原因再入院的患者共71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心绞痛20例(28.17%)、急性心肌梗死13例(18.31%)、胸闷11例(15.49%)、胸痛7例(9.86%)、冠心病7例(9.86%)、心衰3例(4.23%)、心律失常2例(2.82%)、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2.82%)、亚急性心肌梗死1例(1.42%)及其他心脏原因5例(7.04%)。因非心脏原因再入院的患者共21例,其中包括糖尿病5例(23.81%)、感冒或发烧3例(14.29%)、胸腔积液2例(9.52%)、药物副作用2例(9.52%)、其他非心脏原因9例(42.86%)。2.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与未发生再入院的患者相比,再入院的患者年龄较大(P=0.008)、自费人数较多(P=0.014)、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多(P=0.013)、紧急PCI较多(P=0.004)、住院天数较久(P<0.001)、胰岛素用药史较多(P=0.005)、糖尿病史较多(P=0.007)。3.在实验室检查资料方面,与未发生再入院的患者相比,再入院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中性粒细胞(P=0.016)、CK-MB(P=0.002)、血清葡萄糖(P=0.015),血肌酐(P=0.002)、D-二聚体(P<0.001)和C-反应蛋白(P=0.001)水平,以及更低的血红蛋白(P=0.033)、血清钠(P=0.011)和血清白蛋白(P<0.001)水平。4.在造影剂和手术资料方面,与未发生再入院的患者相比,再入院的患者具有更高的ACEF评分(P<0.001)、更多的病变血管数(P<0.001)、左主干病变(P=0.014)、左回旋支病变(P=0.001)、右冠病变(P<0.001)和多支血管病变(P<0.001),以及更少的手术时间(P=0.040)。5.通过Loge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天数增加(P=0.002)、吸烟指数增加(P=0.013)、多支血管病变(P=0.001)、ACEF评分增加(P=0.003)、糖尿病史(P=0.040)是ACS患者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住院天数增加、吸烟指数增加、多支血管病变、ACEF评分增加及糖尿病史是ACS患者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彪[7](2021)在《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中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图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而心电图未见ST段抬高的可能因素,进一步总结这部分患者相对更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尝试找出新的方法早期识别这些高危的NSTEMI患者。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185例N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组61例,梗死相关动脉非完全闭塞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胸痛管理时间节点、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c Tn I)、B型脑钠肽(BNP)、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和生存(SAVE)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统一采用IBM 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NSTEMI患者在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三支血管受累多见,最常见的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且多为近段病变。3.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最常见于回旋支(47.54%)。4.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组术后首次肌钙蛋白I(c Tn I)明显高于非完全闭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B型脑钠肽(BN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多数延迟了侵入性血运重建治疗(>2小时)。6.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心电图表现。7.采用GRACE评分对两组N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AVE风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VE风险评分早期识别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的灵敏度为73.77%,特异度为54.84%。结论:约有三分之一的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这些患者通常被延误了最佳侵入性治疗时机。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SAVE风险评分能识别74%的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来识别这部分患者,目前仍需更好的风险分层工具来识别此类高危患者,并进行及时的血运重建以改善临床结局。

李妙男[8](2021)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心血管急症,近年来,ACS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其发病急骤、心肌损害后的不可再生性,ACS仍然是导致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而且呈现出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ACS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机体自身代谢过程和途径的改变与ACS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在外界环境和个体自身的遗传背景共同作用下,相关代谢活动和途径的改变,导致机体代谢产物水平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展,我们能够检测到更多的代谢产物,通过对这些代谢产物的分析,可能会更加利于我们了解ACS的发病机制,并为其诊治提供可能的靶点。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是一种单糖,在自然界中较为广泛分布,尤其是在碳水化合物中,其作为基本成分参与了很多糖蛋白、糖肽和糖脂的构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由于Neu5Ac的重要作用,其衍生物是药物干预靶点的明星分子。基础临床研究显示:Neu5Ac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1)通过炎症反应的激活;2)刺激循环系统中血小板聚合形成血栓;3)干扰铁代谢过程;4)影响脂质代谢过程;5)影响微循环和血管内微环境的改变导致细胞局部缺氧坏死;6)参与动脉内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抑制Neu5Ac调解酶-神经氨酸苷酶-1,可改善缺氧状态下葡萄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而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或通过结扎的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通过对神经氨酸酶的药理学抑制也能够保护心肌细胞和心脏免受心肌损伤,今后可能成为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的药物。但其与冠心病之间的真实世界研究国内外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观察血浆Neu5Ac在不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水平,并分析其和生化代谢指标、临床危险分层和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ACS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新药研发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2.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危险分层、TIMI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3.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及结果]:第一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0月到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700例连续病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检验检查结果、CAG结果等,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09)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N=591)。其中ACS组又分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97)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N=494)。入选标准: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对照组标准:选择同期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的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患者,感染性疾病,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及其他消耗性疾病等。2.入院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5mL送至我院心肺实验室,30min内离心,分离出血清,放入连盖离心管中,标记后置于-80℃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所有样品收集后,解冻复温、离心取上清液,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检测每位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的差异。3.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行CAG检查,记录相关数据及结果,通过Gensini评分和血管病变支数评估疾病严重程度。4.ACS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5.采用双变量相关性法分析血浆Neu5Ac水平与ACS危险因素和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6.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对ACS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出临界值。[研究结果]:1.入选的700例患者中,女性310人,男性390人,平均年龄(63.8±10.6)岁。AC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且男性患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相较于对照组患者,ACS组患者中吸烟比例明显升高,且具有更高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生化指标显示:ACS组患者的血尿酸、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ACS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52.00(124.75;325.00)VS 180.49(105.36;252.00)ng/mL(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Neu5Ac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血肌酐水平、血尿酸水平、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D-二聚体水平成正相关(P<0.05),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5)。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eu5Ac、血糖、血肌酐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水平可以辅助ACS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80(0.631-0.729)),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92.7%,其临界值为288.50ng/mL。联合血肌酐、血糖两个危险因素后,对ACS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和敏感性均升高,AUC(0.743(0.698-0.788)),敏感性为54.2%,特异性为84.4%。6.将ACS组患者分为UAP组和AMI组后发现,AMI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 UAP 组,UAP 组高于对照组:279.50(165.83.25;349.50)VS 248.00(122.53;318.2)VS 180.49(105.36;252.00)ng/mL(P<0.05)。7.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可以辅助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40(0.582-0.698)),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83.5%,其临界值为330.50ng/mL。8.将AMI组患者分为ST段抬高型AMI组(N=76)和非ST段抬高型AMI组(N=21),研究发现血浆Neu5Ac水平在两个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89.00(178.73;350.25)VS 251.00(140.06;346.50)ng/mL(P>0.05)。结论:1.血浆Neu5Ac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年龄、合并高血压、血尿酸、血肌酐、脂蛋白a、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成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是可以反映ACS患者代谢水平的一个指标。2.血浆Neu5Ac、血肌酐、血糖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浆Neu5Ac≥288.50ng/mL时,对ACS诊断的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92.7%。联合血肌酐和血糖后,对ACS诊断的敏感性升高为54.2%。3.血浆Neu5Ac可以辅助AMI的诊断,当≥330.50ng/mL,其诊断的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83.5%。4.血浆Neu5Ac可能成为协助ACS临床诊断的新型代谢标志物。第二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TIMI危险评分和GRACE危险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本研究中,对ACS组患者的危险分层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风险评分系统,UAP/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按不同评分标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2.对于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组患者,采用GRACE评分系统,即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3.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对TIMI危险分层和GRACE危险分层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出临界值。[研究结果]:1.采用TIMI危险分层后,ACS组患者根据危险程度被分为3组,其中高危组(102例)、中危组(412例)、低危组(77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我们发现高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265.50(137.49;333.50)VS 228.00(116.88;289.50)ng/mL(P<0.05)。2.对TIMI危险分层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析:1)Gensini评分显示:高危组患者评分值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30.00(11.50;52.00)VS 10.00(5.00;40.5)(P<0.05);2)血管病变支数显示:高危组和中危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者高于低危组,低危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高于高危组和中危组(P<0.05);但三组之间双支血管病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Gensini评分中位数27.00将ACS患者分为2组,结果评分>27.00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评分≤27.00组患者,259.50(126.52;340.00)VS 245.00(122.91;299.50)ng/mL(P<0.05)。4.采用GRACE危险分层对NSTE-ACS组患者进行评分后显示:高危组(30例)、中危组(228例)、低危组(257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我们发现高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272.00(144.45:436.00)VS 234.00(117.72;303.00)ng/mL(P<0.05)。5.但对GRACE危险分层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显示:三组患者之间血管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可以辅助GRACE危险分层中高危组患者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36(0.535-0.737)),敏感性为33.3%,特异性为80.0%,其临界值为390.00ng/mL。但在TIMI危险分层中对高危组患者的诊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IMI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高于低危组患者,且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与血管狭窄病变程度有关。2.GRACE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高于低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390.0Ong/mL时对NSTE-ACS高危患者的诊断特异性达80%。3.血浆Neu5Ac可作为ACS患者临床危险评分的参考依据。第三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设计随访调查表,出院后对ACS组患者每3个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平均随访21.5个月,记录Maces事件发生的情况和Maces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根据Maces事件将ACS组患者分为Maces组和非Maces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浆Neu5Ac水平的差异。2.本研究所定义的Maces事件包括: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3.应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和Maces事件之间的相关性。4.依据所有ACS患者血浆Neu5Ac测得数值的中位数252.00ng/mL,将受试者分为 Neu5Ac>252.00ng/mL 组和 Neu5Ac≤252.00ng/mL 组,利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累计终点事件发生曲线,评估两组不同Neu5Ac水平患者长期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结果]:1.在随访的591例患者中,发生Maces事件者83例(14.04%),失访者15例(2.54%),未发生 Maces 事件者 493 例(83.42%)。2.在发生Maces事件的患者中:复发心绞痛58人次(9.81%)、心力衰竭29人次(4.91%)、再发心肌梗死21人次(3.5%)、脑卒中2人次(0.34%)、出血12人次(2.03%)、再次血运重建10人次(1.7%)、支架内血栓0人次、支架内再狭窄1人次(0.17%)、心源性死亡5人次(0.85%)、全因死亡2人次(0.34%)。3.基线资料显示,Maces事件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血肌酐、D-二聚体、CK-MB、Gensini评分水平上明显高于非Maces组患者(P<0.05)。4.相较于未发生Maces事件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在发生Maces事件组的患者中明显升高,284.00(13.90;353.00)VS 250.00(124.14;319.00)ng/mL(P<0.05)。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aces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血浆Neu5Ac水平、年龄以及Gensini评分(P<0.05)。6.在所有ACS组患者中Neu5Ac>252.00ng/mL的共有292人,其中共52人随访期间发生终点事件(17.8%);Neu5Ac≤252.00ng/mL组的共有299人,其中共31人随访期间发生终点事件(10.4%)。Neu5Ac>252.00ng/mL组患者Maces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P<0.05)。两组之间的平均终点事件的发生天数为567.51天和618.16天,log-rank检验可以得出χ2=7.406,P<0.05。[结论]:1.血浆Neu5Ac水平、年龄、Gensini评分是Maces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高于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3.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平均时间早于血浆Neu5Ac≤252.00ng/mL 组的患者。4.血浆Neu5Ac对ACS的远期预后具有参考价值,为ACS的预后判断及靶向防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唐薇薇[9](2021)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然是医疗卫生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十分高危的类型,目前认为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在ACS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炎症介质,研究其与ACS的关系,对ACS的早期评估和干预尤为重要。右心室收缩功能与心肌梗死等许多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是反映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常用指标,对AC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探讨LP-PLA2水平与ACS的相关性;2.探讨LP-PLA2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3.探讨ACS患者LP-PLA2与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冠脉造影术的220例入选者,结合临床症状、相关临床指标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ACS组(n=182)和对照组(冠脉造影提示狭窄直径小于50%,且心电图、心肌肌钙蛋白无明显异常者)(n=38),ACS组根据临床症状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等,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82)和急性心肌梗死组(n=100);急性心肌梗死组根据心电图特点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64)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36),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按照心电图病变定位分为急性前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组(n=34)、急性下壁和/或右室心肌梗死组(n=30)。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血管病变结果,ACS组分为三支病变组(n=79)与非三支病变组(n=103);根据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ACS组分为0-39分组(n=66)、≧40分组(n=74)。所有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采用连续检测法测量血浆LP-PLA2水平、使用心脏彩超机测量所有患者的TAPSE,并采集基础临床资料及其他临床指标。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20.0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LP-PLA2水平(421.72±122.75U/L)、不稳定性心绞痛组LP-PLA2水平(416.02±110.00U/L)明显高于对照组(333.03±87.17U/L)(P<0.001);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LP-PLA2水平(472.69±84.87)高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393.04±106.50U/L)(P<0.001);冠脉病变支数越多、冠脉Gensini评分越高,LP-PLA2水平越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水平与冠脉Gensini评分独立相关(P<0.001)。ACS组、对照组、急性前壁和/或侧壁心梗组、急性下壁和/或右室心梗组TAPSE水平分别为22.49±3.27、20.91±2.70、20.68±3.41、8.66±2.24mm,ACS组TAPS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下壁和/或右室心肌梗组高于急性前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组(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P-PLA2与TAPSE独立相关(P<0.05)。[结论]1.血浆LP-PLA2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CS的发生有一定关系;2.血浆LP-PLA2水平与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ACS患者的血浆LP-PLA2水平与其右心室收缩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赵曙辉[10](2021)在《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对左回旋支(LCX)病变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警觉,早期采取合理应对措施,改善预后。方法连续收集从2016年1月到2020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患者162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并证实其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根据罪犯血管分为左回旋支组、右冠状动脉(RCA)组。比较左回旋支组、右冠状动脉组的临床资料、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表现、心脏彩超检查、冠脉造影结果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左回旋支组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侧壁心肌梗死的比例高于RCA组(50.9%vs16.8%,21.8%vs9.8%;P<0.05),且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患者闭塞部位为左回旋支远端和钝缘支(OM)的比例比左回旋支近端组更高(68.4%vs58.8%vs26.3%;P<0.05)。左回旋支组组中左回旋支相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LCX-STEMI)组和回旋支相关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LCX-NSTEMI)组的患者的预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冠状动脉组晕厥、心功能Killip Ⅳ级、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出现房室传导阻滞、24小时内行PCI术、再住院和死亡的比例高于左回旋支组(分别为11.2%vs1.8%,11.2%vs1.8,60.7%vs30.4%,20.8%vs10.9%,19.6%vs7.3%,70.9%vs84.1%,24.3%vs10.9%,11.2%vs1.8%;P<0.05)。两组患者其临床基线特点、临床症状、心肌酶谱变化和心脏彩超检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回旋支闭塞的患者心电图更易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侧壁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闭塞更易表现为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更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右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可能较左回旋支闭塞差。左回旋支闭塞的患者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可能无显着差异。

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治疗
        1.2.3 术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1.3.1 TIMI血流分级[4]
        1.3.2 PCI术中无复流判断标准
        1.3.3 临床指标
        1.3.4 手术情况
        1.3.5 不良心血管事件监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2.2 术前、术后TMI分级比较
    2.3 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肌钙蛋白峰值比较
    2.4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观察指标
    3 实验室检测
    4 疗效评定
        4.1 无复流现象的评价
        4.2 出血事件根据REPLACE-2 研究出血评分标准分为非致命性出血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CTFC结果比较
    3 比较各组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
    4 比较各组患者的BNP、LVEF及 LVEDD
    5 比较各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
    6 比较各组患者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
    7 比较各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
    8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或缩略词表
致谢

(4)高敏肌钙蛋白Ⅰ的动态检测在疑似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
    1.3 仪器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资料收集和处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2 初始浓度及浓度差检验判定结果的人群分布
    2.3 检验判定和临床判定结果对比分析
    2.4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初始浓度诊断界值
    2.5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浓度差诊断界值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敏肌钙蛋白Ⅰ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可视化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发房颤流行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回顾
    2.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般临床特征
        2.1.1 诊断
        2.1.2 流行病学
        2.1.3 发病机制
    2.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评估
        2.2.1 STEMI
        2.2.2 NSTE-ACS
    2.3 再灌注策略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人群及样本量确定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标准
    3.2 诊断标准及研究指标
        3.2.1 诊断标准
        3.2.2 研究指标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开展前的准备
        3.3.2 统计学方法
        3.3.3 质量控制
        3.3.4 伦理审查
4 结果
    4.1 再入院的发生情况
    4.2 再入院原因分布
    4.3 再入院时间分布
    4.4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4.5 研究对象实验室数据比较
    4.6 研究对象造影剂及手术资料比较
    4.7 多因素Loge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PCI术后60 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5 讨论
    5.1 住院天数
    5.2 吸烟指数
    5.3 多支血管病变
    5.4 ACEF评分
    5.5 糖尿病
6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早期再入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表
1.研究对象及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附录 A
参考文献
综述 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1.1 研究目的
    1.2 材料与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IMI危险分层、GRACE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总结
总的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与冠心病代谢组学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外文文章1
外文文章2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
    2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的生物学特性
    3 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ACS及 LP-PLA2 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受试者基线资料
    2 LP-PLA2 与其他入选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LP-PLA2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4 TAPSE与 ACS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基础临床指标分析
    2 LP-PLA2与ACS的相关性
    3 TAPSE与 ACS及 LP-PLA2 的相关性
    4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10)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心电图检测
    1.5 心脏彩超检测
    1.6 手术方法
    1.7 随访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存在的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7)
  •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影响[J]. 邱金玉.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06)
  • [3]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D]. 郭敏. 青岛大学, 2021
  • [4]高敏肌钙蛋白Ⅰ的动态检测在疑似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霍聪. 延安大学, 2021(09)
  • [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研究[D]. 李军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雅.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7]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D]. 孙彪. 大理大学, 2021(09)
  • [8]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李妙男. 山东大学, 2021(10)
  • [9]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 唐薇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10]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赵曙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