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晶状体蛋白作为分子伴侣的作用及其翻译后修饰在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α-晶状体蛋白作为分子伴侣的作用及其翻译后修饰在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α-晶体蛋白作为分子伴侣及其翻译后修饰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季敏,管怀进[1](2021)在《白内障的分子病理改变》文中研究表明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失明的主要原因。正常晶状体是富有弹性的形似双凸透镜的透明体,是机体内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组织,由晶状体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和悬韧带构成。白内障为晶状体透明度下降,表现为晶状体混浊。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免疫学、有机化学等学科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白内障也进行了大量分子水平的研究,探讨了白内障发生发展相关分子机制,为未来基因治疗和靶向药物等治疗白内障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白内障分子病理改变的了解,是白内障精准诊治的基础。

李心如[2](2021)在《先天性白内障致病机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层面研究先天性白内障致病机制,并探讨对白内障形成机制的干预。方法:根据收集到的18例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患者的不同表型,选择不同的筛查及研究方式。对于遗传性白内障家系及单纯散发性家系,选择涵盖4813个临床相关基因所有外显子区域的panel或者全外显子测序以筛查可疑的核苷酸变异;对于先天性白内障伴发先天性心脏病的10例核心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检测以筛查可疑的核苷酸变异及大片段拷贝数变异。在遗传性白内障家系中发现了GJA8,CRYBA1,GALK基因的新突变,对其中两例:GJA8,CRYBA1新突变进行功能验证及机制研究。构建GJA8野生型突变型的PEGFP-N1过表达质粒及CRYBA1的p3×Flag-CMV-14过表达质粒,对野生型突变型蛋白在亚细胞定位,聚集形成,溶解度改变,细胞增殖及凋亡进行研究。由于本研究发现CRYBA1基因突变其致病机制为晶状体蛋白聚集体形成。根据现已报道研究,羊毛甾醇可以逆转白内障中晶状体蛋白聚集体,所以我们对本课题中发现的CRYBA1基因突变形成的晶状体蛋白聚集体进行羊毛甾醇溶解实验,讨论羊毛甾醇对不同类型晶状体蛋白聚集的溶解作用。结果:在6例遗传性白内障家系及2例单纯性散发白内障核心家系中,我们筛查到8个先天性白内障致病突变位点。在10例先天性白内障伴发先天性心脏病核心家系遗传分析中,我们筛查出2个致病性的染色体变异及1个候选基因突变位点。其中有4个基因突变为我们发现的新突变,为家系1中GJA8(c.669G>C,p.E223D),家系2中CRYBA1(c.591dup G,p.E197fs),家系5中GALK(c.1159G>A,p.A387T)及家系11中GJA8(c.590C>T,p.S197F)。我们对这些基因及染色体变异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对于患者只具有单纯白内障表型无其他系统疾病的家系1及家系2的新发突变,我们对其功能进行验证。发现E223DCX50蛋白错误定位于内质网,并且引起细胞发生凋亡。E197fs-CRYBA3蛋白在细胞核中形成聚集体,并且其溶解度降低。随后我们用羊毛甾醇溶解E197fsCRYBA3蛋白,发现其对该蛋白有一定的溶解作用。结论:本研究再次证明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遗传异质性;对先天性白内障伴发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机制进行了分析;初步验证了GJA8(c.669G>C,p.E223D),CRYBA1(c.591dup G,p.E197fs)导致遗传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在体外实验中证明羊毛甾醇可以部分溶解晶状体细胞内聚集的晶状体蛋白,进而为药物治疗白内障提供了思路。

王晓娜,王林,于永斌[3](2021)在《晶状体蛋白在激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获益的疾病,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虽然学者们对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出了许多学说,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近年来,研究陆续发现晶状体蛋白的各种功能与多种临床疾病具有密切相关性。本文着重总结已发现的各种晶状体蛋白功能,进而讨论激素性白内障与晶状体蛋白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课题组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激素性白内障的具体机制,为未来开展预防和逆转激素性白内障的治疗打下基础。

令狐绍容[4](2020)在《Hsp47在兔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文中认为目的:研究Hsp47(Heat Shock Protein-47)在幼兔眼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囊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探索Hsp47在兔眼PCO发生发展中对囊膜组织纤维化的作用,为后期在体调控Hsp47以防治PCO提供新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6周龄健康白色幼兔3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分5亚组,即幼兔右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于术后即刻、12小时、5天、1月、3月,术后观察并记录囊膜混浊情况,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后留存晶状体囊膜组织。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手术处理;6周龄幼兔直接处死后摘除眼球置于冰块上,晶状体前囊膜撕5.0mm囊口,剪除角膜,虹膜,离断悬韧带,取晶状体囊膜组织留存。剪取前囊至后囊(2×6mm)条形囊膜,予4%甲醛固定用于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囊膜组织纤维化的表达情况。余囊膜组织用QRT-PCR法和Western-Boltting法检测各组兔眼囊膜组织中Hsp47、I型胶原、a-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a-SMA)、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蛋白酶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HE染色及Masson染色后见正常对照组晶状体囊膜结构完整,上皮细胞呈线状整齐排列,形态一致,大小均一,细胞核呈杆状。术后即刻可见细胞水肿,胞质淡染疏松;术后12小时晶体上皮细胞胞质淡染疏松,细胞间隙增大;术后第5天,晶体上皮细胞增生,部分开始疏松,脱落;术后1月,晶体上皮细胞脱落,变形,细胞间有散在胶原组织;术后3月,晶体上皮细胞不同程度萎缩,脱落,细胞间见大量胶原组织,囊膜内表面基底膜见不连续胶原纤维沉积。(2)IHC检测正常对照组Ⅰ型胶原和Hsp47的表达均呈弱阳性;实验组Ⅰ型胶原和Hsp47的表达均呈阳性,且术后5天后,Hsp47和I型胶原表达均呈增加趋势。(3)QRT-PCR检测:Hsp47、I型胶原mRNA在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的总体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sp47 F=14.792,P=0.000;I型胶原F=50.302,P=0.000)。其中正常对照组Hsp47较实验组各亚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仅术后3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SMA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在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的总体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a-SMA F=31.224,P=0.000),正常对照组较实验组中个亚组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差异(P<0.05)。MMP-2、TIMP-2 mRNA在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的总体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MP-2 F=23.315,P=0.000;TIMP-2 F=19.437,P=0.000),正常对照组较实验组中个亚组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差异(P<0.05)。(4)Western-Blot检测:Hsp47蛋白表达水平:正常对照组,术后即刻、12h、5天、1月、3月分别是:774.46±51.40、598.67±34.11、393.75±36.49、1675.22±66.97、1492±69.81、1113.01±45.12。I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882.57±63.6、574.27±27.49、311.11±63.61、2521.91±25.67、1719.3±36.59、1155.53±7.46。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Hsp47、I型胶原蛋白总体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sp47 F=177.524,P=0.000,I型胶原F=343.08,P=0.000)。Hsp47和I型胶原蛋白分别在术后各时间点表达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5天,Hsp47、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均达最高值。a-SMA蛋白表达水平各组依次是403.14±87.79、658.23±37.93、671.72±9.3、2098.01±62.3、1729.716±52.59、1330.24±33.89,正常对照组较实验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MP-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556.57±15.12、943.54±76.83、1148.81±52.82、2058.69±35.68、1708.43±28.33、1277.84±65.2,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不同时点MMP-2蛋白总体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F=436.385,P=0.000)。TIMP-2蛋白表达水平各组依次是1367.57±12.68、843.60±30.28、569.84±41.529、1614.24±4.74、269.71±13.76、746.01±44.04,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TIMP-2蛋白总体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F=386.421,P=0.000)。(5)经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兔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组织中Hsp47与I型胶原的mRNA相对表达量间呈高度正相关(P<0.05,r=0.960)。Hsp47与I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呈高度正相关(P<0.05,r=0.933)。结论:1.Hsp47在兔眼正常晶状体囊膜组织以及PCO囊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PCO中表达明显增高。PCO中Hsp47与I型胶原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呈高度正相关。且随时间变化,二者表达趋势吻合。2.术后早期(5天左右)是幼兔PCO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该结论为临床干预PCO发生发展的最佳时机提供理论依据。3.MMP-2参与PCO发生发展的全过程,MMP-2持续高表达是机体受损伤修复刺激,加之细胞外基质尤其是Ⅰ型胶原增多调控其继续增高,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智强[5](2020)在《CRYAB在人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CRYAB蛋白在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回顾性分析其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63例经病理确诊的胰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CRYAB蛋白的表达,并采用单因素回顾性病例方法分析CRYAB蛋白表达情况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18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RYAB的表达。结果:IHC结果显示胰腺癌组织中CRYAB蛋白的高表达率(76.2%,48/6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9.7%,25/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顾性病例分析表明CRYAB蛋白的高表达与胰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紧密相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胰腺癌组织中CRYAB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对应癌旁组织的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YAB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CRYAB蛋白的高表达与胰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RYAB高表达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胰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CRYAB可能有望作为胰腺癌的潜在治疗靶标及评估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闫一嘉[6](2020)在《拟南芥LYKs受体激酶介导几丁质激发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丁质属于自然界中含量第二丰富的多糖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昆虫类动物的骨架以及真菌的细胞壁中,是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几丁质和其衍生物能够与多种含有几丁质受体的植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诱导植物启动自身的免疫反应,抵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并保护植物自身。从化学结构来看,几丁质是β-1,4-N-乙酰基-葡聚胺的聚合而成的多糖化合物。目前已知的几丁质中能够有效诱导植物自身强烈先天免疫反应的是聚合度为6-8的几丁质寡糖链。在拟南芥中,发挥几丁质受体功能的是Lys M类受体激酶(LYKs)家族。该家族共有五个蛋白成员。其中LYK1/CERK1和LYK5作为主要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真菌中有效的几丁质成分,并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受体复合体,随后激活前者胞内的激酶结构域向下游传递免疫信号。但是目前关于LYKs家族中其他蛋白成员发挥的作用和其之间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本课题从CERK1和LYK5之间的互作关系出发,探索拟南芥LYKs家族其他蛋白成员在介导几丁质免疫信号时所发挥的具体功能。其中CERK1在介导几丁质信号中发挥着主要功能,LYK5的功能较CERK1来说有所减弱但较其他LYKs受体蛋白成员来说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LYK3和LYK4在这条信号通路发挥部分作用,其转导几丁质免疫信号的功能较CERK1和LYK5来说相对微弱。同时我们找到了在CERK1转导几丁质信号通路中的一个下游互作蛋白,属于热激蛋白家族的HSP1。并通过CRISPR-Cas9的方法在拟南芥中构建了hsp1-4功能缺失突变体。随后我们通过在拟南芥hsp1-4中检测CERK1蛋白表达量的方法初步得出其可能对CERK1受体蛋白的加工或修饰过程起到正调控作用,进而影响CERK1转导的几丁质免疫信号。本项研究,从分子机制的角度揭示拟南芥几丁质受体LYKs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转导拟南芥免疫信号时所发挥功能的强弱。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几丁质触发的植物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进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植物免疫系统的优势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最终达到提高作物抗真菌的能力。

胡晨阳[7](2020)在《散发性先天性白内障的DNA甲基化发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散发性先天性白内障的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我们分别取了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各4位的外周血作为实验组,同时招募了4位正常被试取外周血作为对照组,然后将收集到的外周血进行了全基因组的亚硫酸盐测序并进一步分析得到的测序结果。结果:在三组样本的任何两组组合之间,我们在其全基因组序列中发现了大量的甲基化差异区域。同时,在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组和对照组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五个核心甲基化差异区域相关性基因,包括(ACTN4,ACTG1,TUBA1A,TUBA1C,TUBB4B);而在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组和对照组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核心甲基化差异区域相关性基因,为TUBA1A。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涉及细胞骨架以及细胞间连接的建立。结论:核心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的改变可能妨碍了细胞骨架以及细胞间连接的功能,最终导致了散发性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

董媛[8](2019)在《内质网应激调控晶状体上皮的生物学行为参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拟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探索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凋亡、上皮-间质转化、胶原沉积、炎症因子表达等生物学行为和过程的影响,初步查明ERS与白内障的关系以及ERS参与白内障发生发展调控的机制。单核甘酸多态性是基因组最常见的遗传多态性形式,对金属基质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基因 rs243865 位点的多态性检测和分析,为白内障遗传易感性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数据,也可能为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本研究丰富了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为寻找白内障潜在的生物学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对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也可能为研发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提供新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方法1.将20只8日龄无特殊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大鼠按20 μ mol/kg一次性经腹腔注射亚硒酸钠溶液,隔日注射一次,连续5次,诱导建立硒性白内障大鼠模型,通过裂隙灯观察和病理检查验证造模成功。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其余操作同模型组。2.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随机分为ERS激活剂组、ERS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细胞相应的处理措施。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晶状体上皮中ERS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Glucose regulation protein-78/Binding Protein 1,GRP78/Bip)、激酶 R 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活化转录因子(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EBP-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水平,以及与晶状体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蛋白如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MMP-2表达水平;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晶状体上皮中ⅣV胶原沉积情况;ELISA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3.利用TaqMan-MGB探针对晶状体上皮-间质转化密切相关的MMP-2基因rs243865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和分析,初步探索MMP-2基因多态性与白内障易感性的关系。结果1.用20 μ mol/kg亚硒酸钠溶液经腹腔隔日注射5次,10天即成功在模型组大鼠中诱导出硒性白内障,建模成功率100%;其中晶状体Ⅱ级浑浊2例(20%),Ⅲ级浑浊3例(30%),Ⅳ级浑浊3例(30%),Ⅴ级浑浊1例(10%),Ⅵ级浑浊1例(10%)。2.HE染色后可见模型组大鼠晶状体正常上皮和异常上皮相间分布,异常上皮可见水肿、形态和大小不一,胞质淡然疏松,有大量空泡,核多形性,细胞间隙增大;纤维粗细不均一、排列无规律,纤维之间有囊泡和水裂,可见扭曲、断裂。3.白内障大鼠晶状体组织中GRP78、p-PERK、ATF4和CHOP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3.89±0.22)倍(p<0.01)、(2.97±0.09)倍(p<0.01)、(2.15±0.17)倍(p<0.01)和(3.11±0.19)倍(p<0.01)。4.ERS激活剂组SRA01/04细胞GRP78、p-PERK、ATF4和CHOP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细胞的(1.76±0.11)倍(p<0.01)、(3.62±0.17)倍(p<0.01)、(3.35 ± 0.13)倍(p<0.01)和(4.39±0.20)倍(p<0.01);ERS 抑制剂组细胞GRP78、p-PERK、ATF4和CHOP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细胞的(0.43 ±0.05)倍(p<0.01)、(0.52±0.08)倍(p<0.01)、(0.32±0.06)倍(p<0.01)和(0.29 ± 0.04)倍(p<0.01)。5.ERS 激活剂组SRA01/04 细胞第 Ohr、12 hr、24 hr、48 hr、72 hr 和 96 hr存活率分别为(102±5)%,(108±9)%,(119±6)%,(134±5)%,(152±8)%,(168±8)%;ERS 抑制剂组 SRA01/04 细胞第 Ohr、12 hr、24 hr、48 hr、72 hr 和 96 hr 存活率分别为(102±4)%,(117 ± 7)%,(130±6)%,(162±7)%,(186±8)%,(209±8)%。ERS 激活剂处理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曲线整体在对照组下方,其中第48 hr、72 hr和96 hr的存活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ERS抑制剂处理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曲线整体在对照组上方,其中第48 hr和72 hr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ERS激活剂组SRA01/04细胞凋亡率为(15.83±1.07)%,较对照组细胞的(7.94±0.56)%显着升高(p<0.01);ERS抑制剂处理的SRA01/04细胞凋亡率为(5.05±0.71)%,较对照组细胞降低(p<0.05)。7.ERS激活剂组SRA01/04细胞α-SMA、E-cadherin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2.78±0.13)倍、(0.29±0.09)倍和(1.70±0.08)倍(p均<0.01);ERS 抑制剂组 SRA01/04 细胞α-SMA、E-cadherin 和 MMP-2 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0.17±0.06)倍、(2.89±0.12)倍和(0.20±0.07)倍(p 均<0.01)。8.ERS激活剂组SRA01/04细胞中ⅣV胶原大量沉积,平均光密度为(0.65 ±0.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3±0.03)(p<0.01);ERS抑制剂处理组细胞中ⅣV胶原平均光密度为(0.11 ± 0.06),低于对照组(p<0.05)。9.ERS激活剂组SRA01/04细胞IL-1 β、IL-6、CRP和TNF-lα表达水平分别为(42.53±4.14)ng/ml、(6.17±2.51)ng/ml、(9.27±0.80)mg/L 和(25.22±3.28)ng/ml;ERS 抑制剂组晶状体上皮 IL-1 β、IL-6、CRP 和 TNF-1α表达水平分别为(28.52 ± 5.00)ng/ml、(3.23±2.01)ng/ml、(2.01 ±0.35)mg/L 和(11.17±2.01)ng/ml;对照组晶状体上皮 IL-1 β、IL-6、CRP和 TNF-1α表达水平分别为(30.47 ± 4.83)ng/ml、(4.41±1.74)ng/ml、(2.23±0.29)mg/L 和(15.57±3.08)ng/ml。ERS 激活剂组晶状体上皮IL-1 β、IL-6、CRP和TN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RS抑制剂组IL-6和TN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10.白内障组CC、CT和TT 3种基因型的检测频率和期望频率分别为62%和57.01%,30%和 39.90%,12%和 7.01%;对照组 CC、CT 和 TT 3 种基因型的检测频率和期望频率分别为72%和70.04%,25%和26.20%,3%和2.40%。经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吻合度检验,两组MMP-2基因的rs243865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具有可比性。11.白内障组患者MMP-2基因多态性位点rs243865的GG、GA、AA三种基因型分布人数分别是62例、30例和12例,分别占57.01%、28.85%和11.54%;对照组MMP-2基因多态性位点rs243865的GG、GA、AA三种基因型分布人数分别是72例、25例和3例,分别占72%、25%和3%。三种基因型在两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白内障组患者C和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74.04%和25.96%,对照组C和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84.50%和15.50%,C/T等位基因在两组的分布频率有差异(p<0.05)。13.对MMP-2基因rs243865的遗传模型分析,白内障组和对照组在加性模型下存在差异(p<0.05),但隐性模型和显性模型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白内障大鼠晶状体组织中存在过度激活的ERS反应,ERS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大鼠明显升高;2.过度激活的ERS能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胶原沉积和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行为和过程,对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3.MMP-2基因的rs243865位点多态性与人类白内障易感性相关。

武丹丹[9](2019)在《晶状体衰老中Hsf4负调控p21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UV照射、代谢异常、基因突变、老化等因素能导致眼睛中的晶状体代谢紊乱,晶状体混浊,这些是白内障的主要发病原因。哺乳动物眼睛中的晶状体是透明的结构,由两种细胞组成,上皮细胞和纤维细胞。上皮细胞主要排列在晶状体前半球,由单层细胞组成,具有终身增殖与分化的能力。其余部分是由终末分化的纤维细胞组成,主要维持晶状体的内部稳定及透明度。在哺乳动物的晶状体中,上皮细胞会经过细胞周期停滞、伸长并分化成晶状体纤维细胞。晶状体上皮对维持晶状体纤维的稳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晶状体的生长,分化与稳态。老年性白内障是白内障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浑浊,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衰老会使细胞增殖受抑制,细胞周期阻滞,导致白内障的发生。热休克因子(HSF)是介导热休克反应的主要转录因子,主要是转录调控热休克蛋白(Hsps)的表达。热休克蛋白作为分子伴侣保护细胞免受蛋白毒性等损伤。在热休克或在某些压力条件下,热休克因子结合热休克蛋白(HSPs)基因启动子上的热休克元件(HSE),激活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转录。哺乳动物中热休克因子至少由三个成员组成,Hsf1、Hsf2和Hsf4。Hsf4属于HSF家族成员,主要在晶状体中表达,是与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相关的常见基因之一。Hsf4含有保守的DNA结合结构域和三聚化结构域。与其它热休克转录因子相比,缺少抑制三聚化的结构域,因此Hsf4一直以三聚体的形式存在,作为转录激活因子调控热休克蛋白的表达。Hsf4突变,如R74H、L115P等导致常染色显性和隐性先天性白内障,而Q62R、R117H等位点的突变会导致年龄相关白内障的发生。Hsf4功能异常导致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机制仍然不清楚。调控细胞衰老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多种分子途径。最常见的分子通路包括ATM-p53-p21、p16-Rb等,而端粒缩短、衰老相关的分泌因子增加也会导致细胞衰老。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在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敲除Hsf4,导致衰老相关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DKN1A)p21的表达量上升。但是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f4如何通过调控p21表达,参与调节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目的通过揭示Hsf4调控p21表达的分子机制,阐述Hsf4参与晶状体细胞衰老的分子功能及作用机制。为深入了解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的分子机制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方向。方法1.取不同年龄段的野生型和敲除Hsf4的成年斑马鱼,用0.003%的Tricaine麻醉剂麻醉后,在裂隙灯下观察斑马鱼的眼睛。2.取野生型和敲除Hsf4的成年斑马鱼晶状体,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检测斑马鱼晶状体上皮细胞出现的衰老表型;取野生型和敲除Hsf4的成年斑马鱼晶状体的RNA,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衰老相关的分泌因子的表达量。3.利用已构建的敲除Hsf4的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mLEC),在UV刺激条件下,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与衰老相关的基因p21、p53、p-p53的表达量。4.构建p21启动子不同截短体的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Hsf4与p21启动子的结合情况。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实验检测Hsf4与p21启动子直接结合情况。5.取不同年龄段的野生型与敲除Hsf4斑马鱼的晶状体的RNA,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p21的表达量。6.将p21干扰RNA转染到3a、Hsf4-/-的小鼠晶状体细胞中,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检测细胞中出现的衰老表型。7.Hsf4对p21启动子的表观遗传修饰调控检测方法:在mLEC/Hsf4b-/-、HA-Hsf4b细胞中,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组蛋白H3赖氨酸的三甲基化情况。并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IP),在mLEC/Hsf4-/-、HA-Hsf4细胞中,检测H3K27M3与p21启动子结合情况。利用生物素标记的p21启动子DNA进行DNA pull down技术,检测甲基转移酶EZH2、G9a与p21启动子的结合情况。8.Hsf4与甲基转移酶EZH2、G9a相互作用的检测方法:在mLEC/Hsf4-/-、HA-Hsf4b细胞中,利用免疫沉淀(IP)技术,HA-tag抗体免疫沉淀Hsf4,免疫印迹实验检测EZH2、G9a与Hsf4蛋白的相互作用。利用带有GST标签的Hsf4的3个截短体,GST-Hsf4(1-230)、GST-Hsf4(196-493)、GST-Hsf4(320-493),运用GST Pull down实验检测Hsf4各截短体与EZH2、G9a的相互作用。在mlec/Hsf4b-/-和HA-Hsf4b细胞中,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sf4与EZH2、G9a的亚细胞共定位。结果1.裂隙灯下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敲除Hsf4斑马鱼的眼睛中会出现严重的白内障症状。2.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敲除Hsf4斑马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呈现细胞衰老表型;敲除Hsf4斑马鱼晶状体中衰老相关分泌因子zIL15、zIF、z-CXCL12a的表达量增加,而分泌因子zIL1b、zIL7alf、zIL12a、zIL13、zp16的表达量不变,结果显示敲除Hsf4斑马鱼的晶状体具有衰老相关表型。3.与野生晶状体上皮细胞相比,在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敲除Hsf4,导致不依赖于p53的p21表达量上升。4.双荧光素酶报告技术结果发现,Hsf4与p21启动子的HSE结合,并且负调控p21表达。同时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结果发现Hsf4可以直接结合在p21启动子上。5.与野生斑马鱼相比,敲除Hsf4斑马鱼的晶状体中p21的表达量明显上升。6.在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敲除Hsf4,干扰p21,会减弱细胞的衰老表型,Hsf4敲除导致的细胞衰老依赖于p21表达上升。7.与mLEC/Hsf4-/-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相比,在过表达Hsf4小鼠晶状体上皮的细胞系中,Hsf4促进p21启动子上H3K27三甲基化水平。8.与mLEC/Hsf4-/-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相比,在过表达Hsf4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f4蛋白与甲基转移酶EZH2、G9a蛋白相互作用。结论1.在动物模型中,敲除Hsf4斑马鱼的晶状体出现白内障表型,同时衰老相关的分泌因子的表达增加,衰老相关基因p21的表达上升。2.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f4通过招募甲基转移酶EZH2、G9a,使p21启动子上的H3K27发生三甲基化修饰,从而导致p21的表达量下降,这可能是Hsf4敲除导致晶状体上皮发生细胞衰老的原因。

马天驹[10](2019)在《Nrf2与ATF4相互作用在氧化-内质网联合应激中保护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Nrf2(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在过氧化氩(H2O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氧化-内质网联合应激状态下的保护机制,同时求证Nrf2与ATF4(激活转录因子4)是否在联合应激过程中发生相互作用,为延缓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发展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方法:hLEC在400μM H2O2中预培养24h建立联合应激损伤模型,通过细胞转染分别上调、下调hLEC中Nrf2和/或ATF4表达。光镜下分析细胞形态、CCK-8法评估细胞存活率、检测H2O2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表达程度、RT-PCR在RNA水平同步验证;分离细胞质及细胞核蛋白,检测Nrf2、ATF4及其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法)检测转录水平上Nrf2和ATF4相互作用程度。分别检测经过Nrf2或ATF4上调或下调的hLEC在联合应激中细胞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GSH、超氧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及各项下游Ⅱ相抗氧化酶表达水平。结果:1.Nrf2增加hLEC在联合应激中存活,降低H2O2和ROS含量。2.H2O2培养诱导内质网应激3条途经激活,Nrf2和ATF4在PERK途径的转录过里发生相互作用。3.Nrf2和ATF4都可以增强hLEC在联合应激下的抗氧化能力,但Nrf2是hLEC抵御应激的必要条件,ATF4在过程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结论:Nrf2与ATF4的相互作用可在氧化-内质网联合应激条件下保护hLEC。

二、α-晶体蛋白作为分子伴侣及其翻译后修饰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α-晶体蛋白作为分子伴侣及其翻译后修饰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白内障的分子病理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 晶状体囊膜的分子病理改变
2 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子病理改变
    2.1 LECs细胞膜蛋白表达改变
    2.2 LECs细胞膜脂质改变
    2.3 LECs胞内蛋白表达改变
    2.4 LECs核酸改变
3 晶状体纤维分子病理改变

(2)先天性白内障致病机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18 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变异筛查及研究
    1 前言
    2 实验对象及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试剂及仪器
        2.2.1 常用仪器
        2.2.2 常用试剂
        2.2.3 常用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遗传家系及散发核心家系血液样本收集及DNA提取
        2.3.2 对部分家系成员DNA进行高通量全外显子测序(WES)(WES测序由诺禾致源测序公司进行)
        2.3.3 对部分家系成员进行高通量4813 个临床相关基因外显子区域panel测序
        2.3.4 通过高通量测序结果对家系进行致病突变筛查及Sanger验证
        2.3.5 对先天性白内障伴发先天性心脏病核心家系进行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array CGH)(array CGH由博奥晶典检测)
        2.3.6 通过array CGH结果对核心家系致病CNV筛查
    3 实验结果
        3.1 遗传家系及核心家系基本信息
        3.2 18 个家系测序结果分析
        3.2.1 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Panel及 WES测序结果分析
        3.2.2 单纯散发先天性白内障核心家系WES测序结果分析
        3.2.3 先天性白内障伴发先天性心脏病核心家系WES及 aCGH检测结果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两个先天性内障家系基因新突变的致病机制研究
    家系一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常用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对象
        2.2.2 构建GJA8 基因的pEGFP-N1 野生型及突变型过表达载体
        2.2.3 细胞培养和转染
        2.2.4 免疫荧光实验
        2.2.5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2.2.6 流式细胞仪Annexin V-APC/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临床信息
        3.2 E223D-Cx50 蛋白在293T细胞中呈现错误定位
        3.3 E223D-Cx50 蛋白影响293T细胞增殖
        3.4 E223D-Cx50 蛋白诱导293T细胞凋亡
        4 讨论
        5 结论
    家系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对野生型及突变型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
        2.2.3 构建CRYBA1的p3×Flag-cmv-14 野生型及突变型过表达载体
        2.2.4 细胞培养和转染
        2.2.5 免疫荧光实验
        2.2.6 蛋白质提取
        2.2.7 BCA法蛋白定量及蛋白变性
        2.2.8 Western Blot
        3 结果
        3.1 临床信息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CRYBA3 野生型及突变型蛋白
        3.3 E197fs-CRYBA3 蛋白在293T细胞核中形成聚集体
        3.4 E197fs-CRYBA3 蛋白溶解度降低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羊毛甾醇对白内障中蛋白聚集体的溶解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构建CRYBA1(c.591dup G,p.E197fs)p3×Flag-cmv-14 突变型过表达载体
G,p.R120G)的PEGFP-N1 突变型过表达载体'>2.2.2 构建CRYAB(c.358A>G,p.R120G)的PEGFP-N1 突变型过表达载体
        2.2.3 实验分组
        2.2.4 细胞培养和转染
        2.2.5 免疫荧光实验
        2.2.6 细胞计数
    3 结果
        3.1 验证羊毛甾醇可以溶解R120G-CRYAB蛋白聚集
        3.2 羊毛甾醇对溶解E197fs-CRYBA3 蛋白聚集有一定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概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3)晶状体蛋白在激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α晶状体蛋白
    1.1 αA晶状体蛋白
        1.1.1 磷酸化作用
        1.1.2 分子伴侣作用
        1.1.3 抗细胞凋亡作用
    1.2 αB晶状体蛋白
        1.2.1 分子伴侣作用
        1.2.2 抗细胞凋亡作用
2 β晶状体蛋白
    2.1 βB2晶状体蛋白
    2.2 βA1/3晶状体蛋白
    2.3 β晶状体蛋白在GIC发病中的作用
3 γ晶状体蛋白
    3.1 翻译后修饰作用
    3.2 γ晶状体蛋白在GIC发病中的作用
4 结 语

(4)Hsp47在兔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CRYAB在人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6)拟南芥LYKs受体激酶介导几丁质激发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植物免疫
        1.1.1 病原分子所触发的植物免疫系统
        1.1.2 效应蛋白所触发的植物免疫系统
        1.1.3 R蛋白对效应蛋白的识别
        1.1.4 ETI伴随的防御反应表征
    1.2 拟南芥对几丁质的识别
        1.2.1 几丁质
        1.2.2 拟南芥中几丁质受体家族LYKs
        1.2.3 几丁质介导受体二聚体的形成
    1.3 热激蛋白HSPS
        1.3.1 HSPs蛋白家族
    1.4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
        1.4.1 CRISPR-Cas基因编辑
        1.4.2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在拟南芥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
        2.1.2 质粒和菌株
        2.1.3 抗生素
        2.1.4 培养基
        2.1.5 化学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重组质粒构建等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
        2.2.2 酵母双杂交技术
        2.2.3 拟南芥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2.2.4 ROS活性氧的测定
        2.2.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2.2.6 拟南芥总DNA的提取
        2.2.7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3 实验结果
    3.1 拟南芥LYKS家族成员对几丁质的选择性研究
        3.1.1 几丁质或几丁质八聚体诱导LYKs不同突变体的MAPK磷酸化检测
        3.1.2 几丁质或几丁质八聚体诱导LYKs不同突变体的CERK1 磷酸化检测
        3.1.3 几丁质诱导LYKs不同突变体的ROS检测
        3.1.4 几丁质诱导的下游防御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检测
        3.1.5 拟南芥突变体cerk1,lyk3,cerk1/lyk3中MAPK磷酸化检测
    3.2 拟南芥中HSP1蛋白功能分析
        3.2.1 酵母双杂交方法验证HSP1与CERK1 相互作用
        3.2.2 通过CRISPR-Cas9 方法构建hsp1 突变体植株
        3.2.3 几丁质诱导的下游防御相关基因在hsp1-4突变体中表达情况检测
        3.2.4 几丁质诱导的hsp1-4 突变体中MAPK磷酸化情况检测
        3.2.5 HSP1 在几丁质处理前后对CERK1 蛋白合成或修饰过程的影响
4 讨论
    4.1 总结
    4.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本实验所用引物
致谢

(7)散发性先天性白内障的DNA甲基化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引言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数据质量
    2.2 C位点的甲基化率
    2.3 甲基化C位点周围序列偏好的组间差异
    2.4 不同序列环境和不同功能区域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
    2.5 DMR相关基因和启动子在三种序列中的分布
    2.6 DMR甲基化分布
    2.7 DMR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及显着性
    2.8 PPI分析
    2.9 通路富集分析
    2.10 核心DMR相关基因
3讨论
4、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学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内质网应激调控晶状体上皮的生物学行为参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一、晶状体的一般生理
    二、白内障的类型和发病机制
    三、内质网应激与白内障
    四、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 硒性白内障大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方法公司
        1.4.1 实验分组
        1.4.2 造模
        1.4.3 实验观察
        1.4.4 晶状体浑浊程度判断依据
        1.4.5 组织病理染色
        1.4.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
        2.2 晶状体浑浊情况观察
        2.3 晶状体HE染色检查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内质网应激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胶原沉积、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细胞系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方法
        1.5.1 大鼠处理
        1.5.2 细胞培养和分组
        1.5.3 组织和细胞总蛋白提取和定量
        1.5.4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1.5.5 免疫组化检测IV型胶原沉积
        1.5.6 MTT检测细胞增殖
        1.5.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1.5.8 ELISA检测炎症因子
    2. 结果
        2.1 Western Blot检测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ERS相关GRP78、PERK、p-PERK、ATF4、CHOP的表达水平
        2.2 晶状体上皮细胞培养与活性鉴定
        2.3 Western Blot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系ERS相关GRP78、PERK、p-PERK、ATF4、CHOP的表达水平
        2.4 MTT法检测ERS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ERS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2.6 Western Blot检测ERS对晶状体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2.7 免疫组化检测ERS对晶状体上皮IV型胶原沉积的影响
        2.8 ELISA检测ERS对晶状体上皮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金属基质蛋白酶多态性与白内障易感性的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病例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方法
        1.4.1 收集临床资料
        1.4.2 外周血DNA提取
        1.4.3 基因型检测
        1.4.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HWE平衡检验
        2.3 MMP-2基因rs243865位点基因型分布
        2.4 MMP-2的C/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比较
        2.5 MMP-2基因rs243865位点遗传模型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文章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晶状体衰老中Hsf4负调控p21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主要材料
        1.2.1 抗体与试剂
        1.2.2 试剂盒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分子克隆
        1.4.1 超级感受态制备
        1.4.2 构建质粒
        1.4.3 提取组织RNA
    1.5 细胞培养
        1.5.1 细胞复苏
        1.5.2 细胞传代与铺板
        1.5.3 细胞转染
        1.5.4 细胞冻存
    1.6 动物模型
        1.6.1 动物来源
        1.6.2 饲养条件
        1.6.3 斑马鱼繁殖
        1.6.4 裂隙灯拍照
        1.6.5 剥离斑马鱼晶状体
    1.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
    1.8 染色质免疫沉淀
    1.9 免疫印迹
    1.10 免疫荧光
    1.11 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
    1.12 免疫沉淀
    1.13 DNA pull down技术
    1.14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敲除Hsf4 的斑马鱼呈现白内障表型
    2.2 敲除Hsf4 斑马鱼的晶状体具有衰老相关表型
    2.3 在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敲除Hsf4,导致不依赖于p53的p21 表达量上升
    2.4 Hsf4 敲除导致的细胞衰老依赖于p21 表达上升
    2.5 Hsf4 直接结合在p21 启动子上负调控其表达
    2.6 敲除Hsf4 斑马鱼晶状体中,衰老相关的基因p21 表达量增加
    2.7 在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敲除Hsf4,干扰p21,会减弱细胞的衰老表型
    2.8 在小鼠晶状体上皮的细胞中,过表达Hsf4 促进p21 启动子上H3K27 三甲基化水平
    2.9 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f4 募集EZH2、G9a甲基转移酶至p21 启动子上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奖励

(10)Nrf2与ATF4相互作用在氧化-内质网联合应激中保护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与设备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生长观察
    2.4 小干扰RNA制备和瞬时转染
    2.5 BCA法蛋白定量
    2.6 H_2O_2测定
    2.7 TAC测定
    2.8 CAT测定
    2.9 ROS测定
    2.10 GSH测定
    2.11 SOD测定
    2.12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蛋白测定
    2.13 免疫共沉淀
    2.14 RNA提取和RT-PCR
    2.1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Nrf2降低细胞内ROS促进hLEC存活
    3.2 Nrf2抑制内质网应激时的UPR通路
    3.3 Nrf2和eIF2α的磷酸化提示PERK通路的启动
    3.4 Nrf2与Keap1分离并进入细胞核内
    3.5 内质网应激中Nrf2与Keap1和ATF4的相互作用
    3.6 Nrf2改善联合应激、启动抗氧化应激元件依赖的抗氧化酶类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内质网应激和未折叠蛋白反应
    2. Keap1-Nrf2信号通路
    3. Nrf2对白内障的保护作用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α-晶体蛋白作为分子伴侣及其翻译后修饰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内障的分子病理改变[J]. 季敏,管怀进. 眼科学报, 2021(08)
  • [2]先天性白内障致病机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 李心如.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3]晶状体蛋白在激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王晓娜,王林,于永斌. 中国临床研究, 2021
  • [4]Hsp47在兔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D]. 令狐绍容.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CRYAB在人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李智强.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拟南芥LYKs受体激酶介导几丁质激发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D]. 闫一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散发性先天性白内障的DNA甲基化发病机制研究[D]. 胡晨阳. 浙江大学, 2020(02)
  • [8]内质网应激调控晶状体上皮的生物学行为参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D]. 董媛. 山东大学, 2019(02)
  • [9]晶状体衰老中Hsf4负调控p21的分子机制研究[D]. 武丹丹. 河南大学, 2019(01)
  • [10]Nrf2与ATF4相互作用在氧化-内质网联合应激中保护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D]. 马天驹.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α-晶状体蛋白作为分子伴侣的作用及其翻译后修饰在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