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致肾小管酸中毒临床分析

两性霉素B致肾小管酸中毒临床分析

一、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玲[1](2021)在《中医院ICU急性肾损伤患者特征、预后分析及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肾功能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方法: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11月至2019年11月ICU中符合国际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中 AKI 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基础病、合并症、危重病评分、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情况以及临床转归等资料,研究影响AKI发生、肾功能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结果:(1)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149例患者,AKI发生率为65.10%,AKI发生的中位数时间为11天;AKI1期、2期、3期分别占16.49%、20.62%、62.89%;肾前性、肾性、肾后性病因分别占70.10%、27.84%、2.06%。(2)按照是否发生AKI分组,结果显示:AKI组患者97例(65.10%),非AKI组患者52例(34.90%),AKI组男性患者占比高于非AKI组(P<0.05);AKI组合并少尿/无尿、酸中毒、休克、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比例及脏器衰竭个数高于非AKI组(P<0.05);AKI组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机械通气、替代治疗应用率高于非AKI组,中药汤剂应用率低于非AKI组(P<0.05),AKI组的SOFA评分、APACHEII评分高于非 AKI 组(P<0.05);AKI 组 WBC、CRP、PCT、K+、入院 BUN、入院 Scr、出院Scr高于非AKI组,PH低于非AK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脏器衰竭个数(OR=1.796,P<0.05)、多巴胺的应用(OR=3.935,P<0.05)、SOFA评分(OR=1.325,P<0.05)及 APACHEII 评分(OR=1.096,P<0.05)是 AKI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脏器衰竭个数、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SOFA评分和APACHEII评分预测 AKI 发生的 AUC 分别为 0.814、0.733、0.703、0.887 和 0.830。(3)AKI患者按照肾功能是否恢复分组,结果显示:肾功能恢复组患者28例(28.87%),肾功能未恢复组患者69例(71.13%),肾功能恢复组的中药汤剂应用率高于肾功能未恢复组(P<0.05),肾功能未恢复组的SOFA评分高于肾功能恢复组(P<0.05);肾功能未恢复组GLU、出院Scr高于肾功能恢复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辨证使用中药汤剂(OR=0.192,P<0.05)在影响AKI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方面呈现出一定的保护趋势。(4)按照临床转归分组,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106例(71.14%),生存组患者43例(28.86%),死亡组合并少尿/无尿、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AKI的比例及脏器衰竭个数高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的抗生素、多巴胺、机械通气、去甲肾上腺素的应用率高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的SOFA评分、APACHEII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CRP、GLU、出院Scr高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休克(OR=6.289,P<0.05)、去甲肾上腺素的应用(OR=5.269,P<0.05)、APACHEII评分(OR=1.107,P<0.05)是ICU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休克、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APACHEII评分预测ICU患者死亡的AUC分别为0.767、0.762、0.606 和 0.808。(5)在病性方面,ICU中AKI患者单纯虚证、虚实夹杂证、单纯实证分别占11.34%、58.76%、29.90%,非AKI患者单纯虚证、虚实夹杂证、单纯实证分别占13.46%、36.54%、50.00%,AKI患者虚实夹杂证居多,非AKI组实证居多(P<0.05)。在虚证证候要素方面,AKI组气虚者39例(40.21%)、血虚者9例(9.28%)、阴虚者47例(48.45%)、阳虚者23例(23.71%),其中阴虚居多,气虚次之;在实证证候要素中,火热者40例(41.24%)、血瘀者 42 例(43.30%)、痰证者 50 例(51.55%)、水停者 24 例(24.74%),其中痰证居多,血瘀次之;AKI患者阴虚、阳虚证候较非AKI患者发生率高(P<0.05)。不同肾功能预后及临床转归患者在中医证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医院ICU中AKI发生率为65.10%,男性居多,肾前性为主要病因,分期以AKI3期为主;(2)脏器衰竭个数、多巴胺的应用、SOFA评分、APACHEII评分是ICU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AKI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3)辨证使用中药汤剂在影响AKI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方面呈现出一定的保护趋势;(4)APACHEII评分、休克、去甲肾上腺素的应用是ICU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ICU患者的临床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价值;(5)ICU中AKI患者病性以虚实夹杂证为主,虚证证候中阴虚最常见,其次为气虚,实证证候中痰证最常见,其次为血瘀,且AKI患者阳虚及阴虚证候较非AKI患者发生率高。综上,对于危重患者的治疗应注意避免可能诱发AKI的因素,特别是肾前性因素,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积极评估各脏器功能,中西医治法相结合,中医治疗AKI时应结合证候特点重视养阴益气,化痰逐瘀之法的运用,发挥中医药在改善肾功能方面的独特优势。

吴其晶[2](2021)在《基于“阿霉素肾病”模型探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目的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病人数的增多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CKD成为临床医师亟需面对的问题。药物治疗是延缓CKD进展的主要手段,尽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CKD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临床可选择的保护肾脏、延缓CKD进展药物的种类较为局限,且多数造价昂贵,亟需寻找更多廉价高效的CKD治疗药物。中医药在CKD的传统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名老中医经验为我们寻找CKD治疗药物指明了方向。江苏省名中医、知名肾病专家孙伟教授投身临床实践40余载,在治疗CKD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其用药经验是寻找CKD治疗药物的重要潜在宝库。本项目立足孙伟教授治疗CKD的临证经验,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疗效及用药规律,寻找潜在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中药,通过构建CKD药理学疾病模型对潜在有效药物的作用进行验证,并对作用机制进行探索,运用网络药理数据库对有效活性成分及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期科学高效地寻找中医药中潜在的CKD治疗药物,明确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为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按统一标准对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应用创新联盟大数据平台系统中实时记录的孙伟教授门诊CKD诊治病案及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和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前后疗效进行评价,并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筛选出孙伟教授延缓CKD进展最常使用的药物。使用盐酸阿霉素(DOX)体外干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构建阿霉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模型。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中药提取物进行干预,观察不同中药对DOX引起的细胞损伤的影响。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比色TUNEL染色和蛋白印迹法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活性氧(ROS)/超氧化物(O2-)荧光探针评价细胞内氧化应激损伤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中药对阿霉素诱导的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另外,给予雄性Balb/c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DOX(10mg/kg),构建体内阿霉素肾损伤模型。分别使用相应不同浓度中药提取物灌胃治疗两周后,收集尿液、血清和组织标本。对肾脏组织进行H&E、Masson、PAS等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使用试剂盒检测蛋白尿、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和肾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观察中药在体内对阿霉素引起的肾损伤和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利用TCMSP数据库及文献挖掘等方法获取有效中药的单体活性成分,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的网络图谱,寻找不同药物间的交叉活性成分,运用阿霉素肾损伤模型对中药单体疗效及机制进行探索,具体方法同前。结果运用数据挖掘及统计学方法对导师治疗CKD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孙伟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CKD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的总体有效率为66.52%,中医整体症候改善有效率为79.96%,且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尿素氮、蛋白尿、尿隐血等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在遣方用药方面,随着CKD病程的进展,清利活血中药的使用比例逐渐升高,最常使用的清利活血中药包括石韦、虎杖、郁金、川芎、当归、土茯苓、穿山龙、白花蛇舌草、茵陈、鸡血藤、积雪草、六月雪、玉米须、泽兰、鬼箭羽等。阿霉素体外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体内引起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坏死以及肾间质纤维化。同时,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在体内与体外均能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害,体外抑制阿霉素引起的ROS及超氧化物的过度生成及细胞凋亡,作用与抗氧化剂NAC的作用相似,且抑制阿霉素引起的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体内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减轻阿霉素诱导的组织病理损伤,抑制阿霉素引起的SOD活性下降、GSH含量降低以及MDA水平增加。清利活血中药重要的活性成分Apigenin在体内与体外均能够显着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的损伤,减轻阿霉素诱导的ROS过度生成,改善体内SOD活性,恢复GSH水平,抑制MDA的生成,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还能够抑制肾脏NLRP3,IL6,IL1β等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①孙伟教授运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CKD疗效显着;②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凋亡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阿霉素肾损伤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③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MAPK信号通路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伤;④清利活血中药重要活性成分Apigenin能够通过抗氧化、抗凋亡、抑制MAPK通路以及抗炎作用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伤。

何昌盛[3](2021)在《PSTPIP2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抑制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文中认为顺铂是在临床治疗上有显着疗效的一种化疗药物,在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上有其广泛的应用,但不容忽视的是顺铂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肾损伤、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急性肾损伤可导致肾功能的严重紊乱,损伤组织中的的细胞不规则地收缩,当位置改变时容易脱落。从病理特征来看,肾细胞的死亡和增殖被延迟,巨噬细胞的浸润和炎性因子的释放被延迟。诱发急性肾脏损伤的原因有多种,例如缺血再灌注,肾毒性药物和败血症。目前针对顺铂诱到的急性肾损伤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相互作用蛋白2(PSTPIP2)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骨架蛋白,参与先天性免疫与自身炎症性疾病,在免疫性疾病中抑制炎症的发生,激发巨噬细胞的活性,参与中性粒细胞的运动以及破骨细胞的分化。最近,我们发现了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相互作用蛋白2(PSTPIP2)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特定作用。然而,PSTPIP2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实验模型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广泛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PSTPIP2在急性肾损伤的小鼠的和HK2细胞中均呈低表达,而PSTPIP2与急性肾损伤损伤的关系尚不明确,是否参与了肾小管上皮凋亡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探索。为进一步探究PSTPIP2蛋白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C57雄性小鼠、HK2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经体内体外实验观察PSTPIP2对急性肾损伤中肾小管上皮作用。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4个部分:1.探讨PSTPIP2在急性肾损伤中体内体外的表达本研究首先通过小鼠肾脏的病理切片及血清的生化指标判断造模成功,然后分离出小鼠的肾脏选用Western blot检测PSTPIP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发现PSTPIP2的表达降低。在体外用HK2细胞作为实验细胞用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Western blot分析显示,KIM-1显着上调,PSTPIP2表达下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KIM-1和PSTPIP2的表达模式相似。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PSTPIP2在顺铂处理的小鼠和顺铂处理的HK-2细胞中表达降低。2.体内验证PSTPIP2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通过尾静脉注射rAAV9–PSTPIP2并注射r AAV9作为对照组,模型建立后通过对肾脏组织病理切片、小鼠体重变化及血清指标的变化验证造模成功。外表上,r AAV9-PSTPIP2可以显着改善肾功能,改善保护肾脏形态有关。PAS染色组织学分析显示,与CP组相比,r AAV9-PSTPIP2组的组织损伤明显减少与CP组相比,r AAV9-PSTPIP2组体重略有增加。与正常组接近,同样,r AAV9-PSTPIP2显着降低了CRE和BUN水平的升高。Western blot分析显示,CP治疗组中KIM-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而r AAV9-PSTPIP2可降低KIM-1蛋白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显示PSTPIP2能够明显减缓顺铂造成的急性肾损伤损伤。3.STPIP2在体内体外抑制凋亡作用的验证在病毒感染成功的基础上,通过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的凋亡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标志蛋白Capase-3的变化,结果显示PSTPIP2可以抑制肾脏的凋亡,与此同时使用p EX-2-PSTPIP2和si RNA-PSTPIP2转染HK2细胞,以上调和下调PSTPIP2在HK2细胞中的表达,并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im-1和Capase-3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流失细胞术定量分析凋亡变化。结果显示:过表达PSTPIP2之后,凋亡指标显着降低,沉默PSTPIP2之后,凋亡指标显着升高。体内体外结果均显示PSTPIP2在急性肾损伤损伤中发挥着抗凋亡的作用。4.通过HDAC抑制剂进一步探讨PSTPIP2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我们研究了PSTPIP2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通过UCSC基因组浏览器的数据找到表观遗传标记的富集位点。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检测发现,顺铂处理降低了PSTPIP2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乙酰化。结果表明TSA上调H3K27Ac蛋白表达。与CP组相比,CP和TSA处理组的KIM-1和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

谭柏森,潘裕华,董伟,劳海燕[4](2020)在《1例两性霉素B致重度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病例分析》文中指出两性霉素B是多烯类抗真菌药,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肾毒性,常出现在用药早期,大部分是可逆的。但用药不当,两性霉素B也可能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的损伤。肾损伤程度可能与两性霉素B的剂型选择、剂量、疗程、合并用药等因素相关。本文对1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后导致重度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5](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张剑,吴晓娇,苏兰,刘春雨,陈泽莲[6](2019)在《两性霉素B制剂及肾损害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两性霉素B对绝大部分真菌治疗有效且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的耐药菌株相对较少,但仍可作为真菌病治疗最有效的药物。但两性霉素B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肾毒性即肾损害从而限制其临床应用。新剂型两性霉素B通过改变两性霉素B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可以降低肾损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故临床探究两性霉素B不同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肾损害成为关键问题,从而为临床诊断与防治肾损害提供重要参考。

王翠[7](2019)在《肾结石/肾钙质沉积症遗传及非遗传病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肾结石/肾钙质沉积症非遗传病因探讨—继发于干燥综合征的肾小管酸中毒目的:肾结石/肾钙质沉积症(Nephrolithiasis,NL/Nephrocalcinosis,NC)是一大类包括遗传性与非遗传性病因的疾病。本部分旨在探究继发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 SS)的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在NL/NC形成中的影响,以期加强对NL/NC的非遗传性病因的理解。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明确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的患者中,选取p SS合并RTA或者p SS合并NL/NC或者p SS合并RTA及NL/NC的患者共计38例,其中p SS+RTA组共7例,p SS+NL/NC组共22例,p SS+RTA+NL/NC组共9例。回顾性分析纳入的各组病例在我院分别被同时诊断为p SS+RTA、p SS+NL/NC、p SS+RTA+NL/NC的时间节点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治疗干预等信息。对所有患者进行末次随访相关资料的统计,包括生化指标、RTA或NL/NC的改善及肾功能的进展。并单独报道2例具有NC典型影像学特征的p SS患者。结果:在38例患者中,16(7+9)例p SS+RTA及p SS+RTA+NL/NC两组患者均表现为典型的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 RTA),余22例p SS+NL/NC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表现。p SS+RTA、p SS+NL/NC、p SS+RTA+NL/N三组患者之间性别和年龄分布无差异。p SS可早于、晚于RTA或NL/NC的确诊时间,或者与RTA或NL/NC的确诊时间节点相同。其中p SS先于RTA或NL/NC诊断的间隔时间范围是8个月13年,平均间隔时间为(5.3±1.7)年;p SS后于RTA或NL/NC诊断的间隔时间是17年,平均间隔时间为(4.5±0.9)年。继发于p SS的RTA患者中NL/NC形成的比例为56.25%(9/16)。p SS+NL/NC组与p SS+RTA+NL/NC组合并NL或NC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三组患者之间的血p H、HCO3-、血钾、血氯、血磷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血钠、血镁、血钙、血肌酐、血尿酸及尿p H在三组之间均未见明显差异。三组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肾脏损害,包括血尿、蛋白尿、NL/NC的形成及肾功受损。病因治疗之外,补钾、碱化治疗基本可以纠正酸中毒表现,总体来说,大部分患者预后相对较好。2例有NC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患者(分别为p SS+RTA+NL/NC组和p SS+NL/NC组),其p SS的确诊分别早于和晚于NC被发现的时间,时间间隔分别是10年和7年,其中pSS+NL/NC组患者最终出现重度骨质疏松。结论:RTA或NL/NC的出现可能早于或晚于p SS的诊断,或与其同时发生,诊断顺序不呈必然联系。本研究中继发于p SS的RTA患者中NL/NC形成的比例为56.25%(9/16)。p SS+NL/NC组虽未表现出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但存在该组患者合并不完全性d RTA的可能,尚需NH4Cl试验进一步明确。第二部分肾结石/肾钙质沉积的遗传病因探讨目的:肾结石/肾钙质沉积症(NL/NC)是一大类可由单基因遗传病导致的疾病。本部分旨在通过探讨原发性d RTA和Bartter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BS)中NL/NC的特点,以期探究遗传性因素在NL/NC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研究组既往收集的已经诊断明确的21例原发性d RTA患者和9例I型Bartter Syndrome(BS1)患者,上述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和/或基因检测证实诊断。整理并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影像学信息等资料。结果:19例(19/21)d RTA患者被证实存在确切的致病突变,其中SLC4A1基因突变患者7例(7/19),ATP6V0A4基因突变患者7例(7/19),ATPV1B1基因突变患者5例(5/19),余2例未发现相关的致病突变。20例(20/21)出现p H降低(7.24±0.06),21例均出现血HCO3-降低(13.02±4.30 mmol/L)、尿液p H>6.0(7.64±0.59)。17例(17/21)出现血钾降低。共有19例(19/21,90.48%)原发性d RTA患者经泌尿系统超声整证实存在NL/NC,其中在SLC4A1基因突变患者中的比例是71%(5/7),在ATP6V0A4(7/7)和ATP6V1B1(5/5)基因突变患者及未发现突变患者(2/2)中的比例均为100%,不同致病基因突变患者中NL/NC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共有4例(4/21)患者合并佝偻病。除外1例患者治疗不及时,后进展至ESRD,其余患者均经枸橼酸合剂及补钾等治疗后恢复良好。在9例BS1患者中,8例(8/9)表现为出生前BS(antenatal BS,a BS)。除1例患者血p H处于正常范围内之外,其余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代谢性碱中毒(CO2CP:31.4±3.6mmol/L);9例(9/9)均表现为低血氯(93.4±3.3 mmol/L),并伴有肾素及醛固酮水平的升高。5例(5/9)存在低钠血症,7例(7/9)出现低血钾,7例(7/9)尿钾/尿肌酐升高,4例(4/9)尿钙/尿肌酐水平升高,6例(6/9,66.67%)BS1患者经泌尿系统超声证实存在双侧NC。合并NC与未合并NC两组间血p H、CO2CP、血钠、血钾、血氯、尿钙/尿肌酐及肾素活性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d RTA患者合并NC的概率较高,本研究组总体概率为90.48%(19/21),但NL/NC发生率在不同致病基因突变患者中无明显差异。BS1患者合并NL/NC的概率为66.7%(6/9);尿钙/尿肌酐对于BS1患者是否合并NL/NC的指导性较差。

张瑞晓[8](2019)在《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基因突变分析暨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tubular acidosis,dRTA)是由于集合管α闰细胞泌氢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本研究对6个原发性dRT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分析与确定,并探讨基因型和表型关系,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研究方法:描述来自6个家系共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直接测序方法对6个家系中的6例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对发现的可疑候选突变位点设计PCR引物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发现的错义突变,运用在线软件(PolyPhen-2,SIFT,Mutation Taster)和Grantham Matrix评分系统分析其致病性。采用Vector NTI Advance 11.5-Align分别对8种生物的同源蛋白AE1及H+-ATPase的a4和B1亚单位蛋白进行序列比对。采用在线软件BDGP、NetGene2和Spliceview对剪切位点进行预测,采用HSF 3.0预测突变对剪切的影响,并提取患者外周血RNA,验证剪切产物。总结本研究组既往确诊的原发性dRTA患者基因型和表型,为该病的基因型-表型关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通过测序分析,5例患者中共发现突变位点9个,其中SLC4A1基因突变位点1个:c.1765C>A(p.Arg589Ser);ATP6V0A4基因突变位点4个(其中新发现3个):c.580C>T(p.Arg194*),c.639+1G>A,c.1504dupT(p.Tyr502Leufs*22),c.2351dupT(p.Phe785Ilefs*28)和ATP6V1B1基因突变位点4个(其中新发现2个):c.409C>T(p.Pro137Ser),c.785+1G>A,c.904C>T(p.Arg302Trp),c.133-134delTG(p.Cys45Glnfs*37)。其中1例患者未发现相关致病基因突变。(2)通过SIFT、PolyPhen-2、MutationTaster三种在线软件和Grantham Matrix评分系统分析,表明本研究中发现的ATP6V1B1基因1个错义突变(c.904C>T,p.Arg302Trp)和SLC4A1基因1个错义突变(c.1765C>A,p.Arg589Ser)均为高度致病可能。Grantham Matrix评分系统和PolyPhen-2均预测ATP6V1B1基因突变c.409C>T(p.Pro137Ser)为中度致病可能,但SIFT和MutationTaster评估其为有害性突变。经同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LC4A1基因突变位点(p.Arg589)和ATP6V1B1基因突变位点(p.Pro137和p.Arg302)均高度保守。(3)ATP6V0A4基因突变c.639+1G>A,位于第8号内含子经典剪接供点,预测显示其可导致8号外显子跳跃。ATP6V1B1基因突变c.785+1G>A位于第8号内含子的经典剪接供点,经在线软件BDGP、NetGene2和Spliceview预测其可导致剪切供点损伤和ATP6V1B1第8号外显子剪切跳跃;通过患者cDNA验证该突变确实导致第8号外显子跳跃。HSF 3.0预测发现其他突变对剪切无显着影响。(4)基因型-表型相关分析:本研究共汇总了21例原发性dRTA患者,其中SLC4A1基因突变患者7例(占33.3%),ATP6V0A4基因突变患者7例(占33.3%),ATPV1B1基因突变患者5例(占23.8%),未发现基因突变患者2例(占9.5%)。除了1例患者表现为不完全性dRTA,其余患者皆表现为完全性dRTA。感音神经性耳聋可见于ATP6V0A4和ATP6V1B1基因突变患者。研究结论:本研究共发现dRTA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SLC4A1基因突变位点1个,ATP6V1B1基因突变位点4个,ATP6V0A4基因突变位点4个,其中共5个新突变位点,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库;通过总结本研究组既往确诊的原发性dRTA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为该病的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提供依据。

韩鹏勋[9](2019)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证型及代谢特点和蒿甲醚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DKD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首位病因,晚期只能依赖肾移植或透析治疗维持肾脏功能,医疗费用巨大,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DK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主要与遗传因素、表观遗传修饰作用、血流动力学异常、炎症反应、线粒体功能失调等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研究证据支持肾脏线粒体功能失调在DK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肾脏固有细胞在早期糖尿病状态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线粒体生物合成、能量代谢和信号传导异常。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抗疟药物的代表,近年研究显示其在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代谢性疾病中也呈现出显着的疗效,而此类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也与调节线粒体功能有关。然而,此类药物在2型DKD领域中的应用尚未见有报道。因此,本课题拟从临床研究部分探讨早中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体质和证型分布规律、代谢特点和肾脏功能形态变化,进而在动物实验研究中验证青蒿素类代表药物蒿甲醚是否可通过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的能量代谢和肾脏功能形态起到肾脏保护作用。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中医院肾病科招募的临床观察试验志愿者,正常健康对照组(NC组)30例,单纯2型糖尿病组(T2D组)3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Ⅰ期和Ⅱ期患者组(DKD(1-2)组)3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和Ⅳ期患者组(DKD(3-4)组)30例。收集各个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体重和BMI等基本资料;使用中医综合诊断系统采集中医脉象和舌面象信息,填写中医体质辨识问卷表,然后由系统对各种体质进行自动判别;根据采集到的中医信息并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定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采集血、尿标本;行肾脏超声检查测量双侧肾脏长轴、短轴和厚度,计算肾脏体积;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相关生化指标;使用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使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血清乙酰基肉碱和丁酰基肉碱含量。2、动物实验研究将8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2型糖尿病组(即db/db组),db/db+蒿甲醚治疗组(db/db+artemether,即db/db+Art组),野生型对照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正常对照组(T2D control,即T2D-ctrl组)。T2D-ctrl和db/db组小鼠给予标准饲料喂养,db/db+Art组小鼠给予含药饲料(蒿甲醚/饲料:0.67g/kg)喂养,蒿甲醚开始治疗时设置为0周点,共计用药干预12周。使用小鼠代谢笼留取0、6、12周点各组小鼠24h尿液,同时采集24h饮水量、尿量、进食量及粪便量数据;使用能量代谢系统测定0、6、12周点小鼠RER值和能量消耗数据;于0、4、8、12周点称量各组小鼠体重,并使用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药物干预12周后,留取各组小鼠全血、血清、胰腺、肾脏等标本。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血清胰岛素;使用生化法测定尿糖结果;在PAS染色下测量肾小球血管襻面积和系膜基质面积,并计算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体积,测量肾小管面积和肾小管管腔面积,并计算肾小管管壁面积;在HE染色下测量胰腺面积和每个胰岛面积,计算平均胰岛面积、胰岛面积/胰腺面积和胰岛密度;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并计算胰岛内α、β和δ细胞阳性面积比例;使用透射电镜测量足细胞足突宽度、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厚度,观察胰岛细胞形态改变;使用UltraRed检测血清H202水平和尿液中H2O2的排泄率;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catalase和SOD2的分布;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组织中PGC-1α、catalase和SOD2蛋白含量,肾脏线粒体中MPC1、MPC2、PDK1、PDP1、PDH和VDAC蛋白含量。结果:1、临床研究(1)纳入研究的各组病例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T2D组、DKD(1-2)组和DKD(3-4)组体重及BMI均明显大于NC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2)T2D组、DKD(1-2)组和DKD(3-4)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3)与NC组比较,DKD(1-2)组和DKD(3-4)组尿ACR均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与NC组比较,DKD(1-2)组eGFR有显着性升高,DKD(3-4)组eGFR有显着性下降。与T2D组比较,DKD(1-2)组尿ACR并无显着性差别,DKD(3-4)组尿ACR则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与T2D组比较,DKD(1-2)组eGFR也有显着性升高,DKD(3-4)组eGFR亦有显着性下降。(4)与NC组比较,T2D组、DKD(1-2)组和DKD(3-4)组TG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与NC组比较,T2D组、DKD(1-2)组和DKD(3-4)组HDL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与NC组比较,T2D组、DKD(1-2)组和DKD(3-4)组TC和LDL变化无明显差异。(5)与NC组比较,DKD(1-2)组左肾脏体积和右肾脏体积均明显增大,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与T2D组比较,DKD(1-2)组左肾脏体积和右肾脏体积也明显增大,差异有显着性意义。随着疾病发展,DKD(3-4)组肾脏体积有所减小,但与DKD(1-2)组相比,减小并无显着性差异。(6)与NC组比较,T2D组和DKD(3-4)组血清代谢产物乙酰肉碱和丁酰肉碱均有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与T2D组比较,DKD(3-4)组乙酰肉碱和丁酰肉碱也有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DKD(1-2)组与NC组和T2D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7)NC组主要以平和质、气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有少许气郁质、阳虚质和阴虚质,无血瘀质个体。T2D组无平和质个体,主要以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为主,有少许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和血瘀质患者。DKD(1-2)组无平和质个体,主要以气虚质为主,其他类型体质分布相对均匀。DKD(3-4)组无平和质个体,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为主,且无明显规律。(8)T2D组患者主要以阴虚燥热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DKD(1-2)期仍以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证为主,但脾肾气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有少许增多,随着疾病进展,阴虚燥热证和气阴两虚证逐渐减少,至DKD(3-4)期转变为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阴阳两虚证也有明显增多。2、动物实验研究(1)蒿甲醚可明显降低db/db小鼠尿白蛋白排泄率、减轻肾脏重量、减小肾小球血管襻面积和体积、肾小球系膜区面积、肾小管及其管腔和管壁的面积。(2)蒿甲醚可改善db/db小鼠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厚度、减小足突宽度。(3)蒿甲醚可降低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尿糖水平、并改善其多饮、多食、多尿、多便的糖尿病症状。(4)蒿甲醚可恢复db/db小鼠胰岛内α、β和δ细胞比例失衡,增加血清胰岛素水平,使胰岛内胰岛素颗粒变得致密浓集,并降低α细胞和δ细胞被观察到的机会。(5)蒿甲醚在不影响单个小鼠总能量消耗的情况下,增加6周点和12周点db/db小鼠的RER值。(6)蒿甲醚可降低db/db小鼠的血清H2O2水平、减少尿液中H2O2的排泄率。(7)蒿甲醚可增加肾组织中PGC-1α水平、线粒体中MPC和PDP1蛋白的含量。结论:(1)随着DKD进展,机体的体质逐渐发生改变,由早期的气虚、痰湿、湿热逐渐发展为阴虚、阳虚和血瘀。机体的证型也由早期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逐渐转变为脾肾气虚和阴阳两虚。该过程还伴随着机体能量代谢的转变,即糖利用障碍的同时蛋白质和脂肪酸氧化增强。(2)本研究首次验证了蒿甲醚可显着降低2型糖尿病db/db小鼠的尿白蛋白排泄率,改善肾脏肥大,减轻肾脏病理损伤,起到肾脏保护作用。(3)本研究首次证实了蒿甲醚可在不改变单个小鼠总能量消耗情况下,增加小鼠的RER值,同时蒿甲醚还可增加肾组织PGC-1α水平,调节氧化还原状态,增加肾脏线粒体MPC和PDP1蛋白含量,增强肾脏线粒体对丙酮酸的摄取和氧化能力。

苏涛[10](2019)在《抗生素相关肾损伤》文中提出抗生素相关肾损伤是抗感染治疗过程中需要警惕的不良反应之一。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基于不同的药理生理作用机制,在易感个体所引发肾脏损伤的类型、急缓、严重程度不完全相同,以肾小管间质损伤最为常见,需要结合实验室和肾组织病理检查来确诊,针对用药史的仔细分析、及时停药是治疗的关键。

二、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院ICU急性肾损伤患者特征、预后分析及中医证候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肾损伤的西医研究概况
        1. AKI的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概况
        2. AKI的病因
        3. 西医对AKI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
        4. AKI的防治
        5. AKI诊断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肾损伤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有关AKI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AKI病因病机的认识
        3. AKI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4. AKI的辨证论治
        5. 中药静脉制剂、中药活性成分防治AKI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诊断标准
        1.6 数据收集
        1.7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ICU患者的资料分布特征比较及AKI发生的危险因素
        2.2 ICU不同肾功能预后AKI患者特征比较及影响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2.3 ICU不同临床转归患者特征比较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2.4 预测ICU患者AKI发生及临床转归的ROC曲线
        2.5 ICU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
    3. 讨论
        3.1 ICU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
        3.2 ICU中AKI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基于“阿霉素肾病”模型探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CKD的基本概念
        1.1 现代医学中CKD的定义
        1.2 祖国医学中CKD的含义
    2 对CKD的病因机制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CK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
    3 CKD的治疗
        3.1 CKD的现代医学治疗
        3.2 CKD的中医药治疗
    4 清利活血法治疗CKD的理论基础
        4.1 CKD的分子机制
        4.2 CKD的常用研究模型
        4.3 清利活血法在CKD治疗中的作用机理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研究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案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预处理
        2.2 信息采集方法
        2.3 信息处理方法
        2.4 疗效评估方法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入选病例的疗效评价结果
        3.3 辨证及方药统计分析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清利活血中药延缓CKD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1. 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物和试剂
        2.2 药品制备
        2.3 细胞
        2.4 动物
        2.5 血清和尿液检测
        2.6 组织病理检测
        2.7 蛋白质印迹检测
        2.8 细胞活性检测
        2.9 流式细胞分析
        2.10 细胞凋亡检测
        2.11 氧化损伤检测
        2.1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阿霉素体外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3.2 阿霉素体内引起肾损害
        3.3 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是阿霉素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
        3.4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阿霉素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过程
        3.5 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鬼箭羽和六月雪体外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3.6 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体内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肾损害
        3.7 清利活血中药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能够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阿霉素引起的细胞凋亡
        3.8 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抑制阿霉素引起的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清利活血药延缓CKD进展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引言
    1. 泽兰、积雪草、鬼箭羽活性成分分析
    2. 泽兰、积雪草和鬼箭羽共有的活性成分分析
    3. Apigenin延缓CKD进展的作用验证与机制探索
        3.1 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问题与不足
    2.解决方法
    3.展望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PSTPIP2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抑制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小鼠和细胞株
    2.2 实验试剂
    2.3 仪器设备
    2.4 部分实验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2.5 数据分析软件
3 实验方法
    3.1 小鼠饲养及处理
    3.2 HK2 细胞的培养及处理
    3.3 总蛋白的提取
    3.4 Western blot
    3.5 总RNA提取
    3.6 Real-time PCR
    3.7 免疫沉淀实验
    3.8 实验分组设计方案
    3.9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PSTPIP2 在急性肾损伤中表达降低
    4.2.PSTPIP2 改善顺铂诱导的肾损伤
    4.3 PSTPIP2 在体内抑制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
    4.4 PSTPIP2 在体外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
    4.5 HDAC抑制剂在体内和体外对PSTPIP2 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药源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1例两性霉素B致重度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概况及治疗经过
2 讨论
    2.1 重度慢性肾小管-间质性损伤与两性霉素B的关联性评价
    2.2 两性霉素B造成该患者重度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的风险因素
    2.3 临床药师对预防两性霉素B造成肾损伤给予的建议
3 小结

(5)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6)两性霉素B制剂及肾损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两性霉素B
    1.1 主要类型
    1.2 临床表现
2 两性霉素B不同制剂类型的作用机制及其肾损害
    2.1 AmB-D的作用机制及其肾损害
    2.2 L-AmB的作用机制及其肾损害
3 药物性肾损害诊断及防治
4 小结

(7)肾结石/肾钙质沉积症遗传及非遗传病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肾结石/肾钙质沉积症非遗传病因探讨—继发于干燥综合征的肾小管酸中毒
    引言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取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回顾性分析
        2.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获得各组相应诊断时的临床资料
        1.1 患者一般信息
        1.2 pSS、RTA、NL/NC诊断各自确立的时间顺序
        1.3 患者合并RTA情况
        1.4 患者合并NL/NC情况
        1.5 三组患者之间生化指标差异
        1.6 三组患者存在的其他肾脏损害
        2 末次随访
        3 两例存在肾钙质沉积的经典pSS患者病例报道
        3.1 pSS+NL/NC组的病例1
        3.2 pSS+RTA+NL/NC组的病例2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肾结石/肾钙质沉积的遗传病因探讨
    引言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取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整理
        2.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21例dRTA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影像学特点
        2 9例BS1 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影像学特点
    讨论
        1 dRTA与 NL/NC
        2 BS与NL/NC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基因突变分析暨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相关数据查询、分析网站和软件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1 DNA测序分析
        2.2 T-A克隆
        2.3 RNA测序分析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临床表现
    2 基因检测结果
    3 基因型-表型关系的相关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证型及代谢特点和蒿甲醚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论治
    第二节 糖尿病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
        二、遗传因素
        三、表观遗传修饰
        四、血流动力学异常
        五、炎症反应
        六、线粒体功能失调
    第三节 青蒿素类药物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一、青蒿素类药物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二、青蒿素类药物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
        三、青蒿素类药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四、青蒿素类药物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五、青蒿素类药物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早中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体质证型规律、代谢特点及肾脏形态变化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中医体质和证型评定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伦理学审核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使用的研究仪器和设备
        二、研究对象分组
        三、血清样本收集
        四、尿液样本收集
        五、生化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六、肾脏彩超检查
        七、血清代谢产物乙酰基肉碱和丁酰基肉碱检测
        八、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各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情况
        二、各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比较
        三、各组尿ACR和eGFR情况
        四、各组血脂结果比较
        五、各组肾脏体积大小情况
        六、各组血清代谢产物乙酰基肉碱和丁酰基肉碱测定结果
        七、各组研究对象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八、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动物实验研究 2型糖尿病小鼠能量代谢特点和肾脏形态改变及蒿甲醚干预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用动物
        二、主要仪器设备
        三、主要试剂及药物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动物实验分组
        二、标本处理与收集
        三、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糖检测
        四、光镜病理
        五、透射电镜病理
        六、免疫荧光
        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九、血清、尿液H202测定
        十、线粒体提取
        十一、蛋白质免疫印迹
        十二、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各组小鼠0、6、12周点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变化情况
        二、各组小鼠12周点肾脏重量和大体形态
        三、各组小鼠12周点肾小球毛细血管襻面积、体积、系膜基质面积
        四、各组小鼠12周点近端肾小管面积、肾小管管腔、肾小管管壁面积
        五、各组小鼠12周点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和足突宽度变化情况
        六、各组小鼠12周点肾小管基底膜厚度变化
        七、各组小鼠0、6、12周点糖尿病症状变化
        八、各组小鼠0、4、8、12周点体重和空腹血糖变化情况
        九、各组小鼠12周点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糖结果
        十、各组小鼠12周点血清胰岛素测量结果
        十一、各组小鼠12周点平均胰岛面积、胰岛面积/胰腺面积、胰岛密度变化
        十二、各组小鼠12周点胰岛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阳性面积比例
        十三、各组小鼠12周点胰岛超微结构变化情况
        十四、各组小鼠0、6、12周点RER及能量代谢变化情况
        十五、各组小鼠12周点血清H_2O_2水平及尿液H_2O_2排泄情况
        十六、各组小鼠12周点肾组织catalase和SOD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十七、各组小鼠12周点肾组织PGC-1α、catalase、SOD2蛋白表达情况
        十八、各组小鼠12周点肾脏线粒体PDK1、MPC2、MPC1、PDP1、PDH变化
    第四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10)抗生素相关肾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易感人群
    1. 发病机制:
    2. 易感人群:
三、临床表现特点
    1. 肾损伤的临床表现
    2. 常伴随的肾脏以外的全身表现:
    3. 不同种类抗生素相关肾损伤的特征
四、治疗方案

四、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院ICU急性肾损伤患者特征、预后分析及中医证候分布研究[D]. 陈美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阿霉素肾病”模型探讨清利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其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PSTPIP2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抑制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D]. 何昌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1例两性霉素B致重度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病例分析[J]. 谭柏森,潘裕华,董伟,劳海燕. 中南药学, 2020(08)
  • [5]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6]两性霉素B制剂及肾损害的研究进展[J]. 张剑,吴晓娇,苏兰,刘春雨,陈泽莲. 医学综述, 2019(14)
  • [7]肾结石/肾钙质沉积症遗传及非遗传病因探讨[D]. 王翠. 青岛大学, 2019(02)
  • [8]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基因突变分析暨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D]. 张瑞晓. 青岛大学, 2019(03)
  • [9]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证型及代谢特点和蒿甲醚干预的实验研究[D]. 韩鹏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抗生素相关肾损伤[J]. 苏涛. 临床内科杂志, 2019(03)

标签:;  ;  ;  ;  ;  

两性霉素B致肾小管酸中毒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