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服务质量和可靠性

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服务质量和可靠性

一、台式机,笔记本服务质量与可靠性(论文文献综述)

雷泽坤[1](2020)在《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价格指数反映价格的相对变化趋势,要想得到准确的价格指数,关键在于确保样本的“同质可比性”,而由于质量变化所引起的价格变化不应在价格指数中反映,需要在价格指数构建的过程中剔除属于核算中物量变化的范畴。特征价格法可以避免传统匹配法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质量调整法。然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成长,促使产品更替速度加快、功能增强、质量大幅提升,也使得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从而流通中产品的价格和销量波动日益频繁。因此,经典特征价格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以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发展速度空前,电商平台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为完善特征价格理论方法与应用提供新契机。鉴于此,本文力图在经典特征价格指数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对经典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予以全面、系统地优化。首先,详细梳理由Lancaster消费偏好理论、Rosen特征供需均衡理论和Diewert特征价格理论构成的特征价格法理论基础,对经典特征价格法(包括:特征虚拟时间变量法、直接特征法、特征价格估计法和质量调整系数法)的实现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情况进行详实而细致地梳理和评析,并指出在新经济背景下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诸多困难与不足(包括:数据来源不足、权重缺失、模型设定不足和链式漂移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经典特征价格法奠定基础。其次,针对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不足,提出一个系统的优化方案。就经典特征价格模型的权重缺失和模型设定不足,提出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并采用完全匹配数据下的RYGEKS价格指数化解链式漂移。将直接特征法与特征价格估计法相结合,有效地应对规格品出现的新特征。从应用层面,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分别编制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平板电脑、优盘和移动硬盘等典型ICT产品基于经典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加权—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和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的特征价格指数,定量分析改进前后特征价格指数出现的偏差幅度。通过编制相邻时期匹配数据价格指数,测度并分离传统价格指数由样本更替的时滞性和质量调整不足所导致的偏差。最后,产品质量调整不足仍是造成官方价格指数产生向上偏差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实际GDP的低估,影响了对实际经济增速和生产率的准确判断。本文根据现有数据样本编制ICT设备居民消费特征价格指数,分别根据现有数据样本和跨国转移法估计ICT设备投资特征价格指数,进而监测传统ICT设备价格指数由于质量调整不足而产生的系统性偏差,并基于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模型,定量分析我国ICT设备的投入产出构成与传统价格指数的偏离对实际GDP增长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的平均拟合优度明显高于经典特征价格模型,改进后模型的精确度和解释力显着增强。(2)测算ICT产品特征价格指数发现: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有效地纠正了由于经典特征价格模型权重缺失和模型设定不足而产生的偏差;月度Laspeyres和Paasche指数容易发生链式漂移,Fisher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链式漂移,而RYGEKS指数可有效地化解链式漂移;传统价格指数样本更替的时滞性和质量调整不足,均可导致各类ICT产品价格指数产生向上偏离。(3)由于质量调整不足而导致我国ICT设备价格指数年均降幅被低估约10至12个百分点,导致我国实际GDP增速被低估约0.34至0.41个百分点。

唐鹤淑[2](2020)在《基于信息追溯系统的口腔专科CSSD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应用于口腔专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器械质量管理的信息追溯系统,建立评估信息追溯系统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并临床应用于口腔专科器械的质量追溯管理,为进一步推广CSSD信息追溯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提高其对口腔专科医院器械全方位质量安全管理。方法:课题组成立研究小组参与构建口腔专科医院CSSD信息追溯系统软件Smart Track,口腔护理专家联合软件工程师和高级网络工程师根据CSSD要求和特点研发整合医院信息追溯系统,交互接入扫码识别系统、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成立订单及管理系统,建立信息追溯系统在口腔医院全院器械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前期扎实的相关文献调研、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Smart Track软件运行情况,初步构建信息追溯系统在口腔专科CSSD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指标,通过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开展专家函询,统计分析专家的综合意见,筛选各级指标、赋予权重,最后构建口腔专科CSSD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最后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CSSD集中处理的门诊器械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工记录方法;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的门诊器械作为实验组,采用信息追溯系统管理记录方法。从前一阶段已构建的41个三级指标中随机抽取4个指标为结果指标进行回顾性对照试验,统计分析两组器械清洗合格率、损坏率、包装合格率以及发放合格率的差异,结果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并行χ2检验。结果:1.参与构建了基于信息追溯系统的口腔专科CSSD器械质量管理的Smart Track程序并进行了运行,该系统运行良好,符合口腔专科特点及临床质量管理规范。2.通过文献回顾及两轮专家函询法最终确定了口腔专科CSSD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1个。3.临床应用分析显示采用信息追溯系统的口腔门诊器械质量管理显着优于传统手工记录方法,提高了器械清洗合格率(97.62%vs 94.83%,P<0.05)、包装合格率(97.02%vs 93.77%,P<0.05)和发放合格率(98.07%vs 94.98%,P<0.05),有效降低了器械处理过程中的损坏率(0.30%vs 1.37%,P<0.05)。结论:口腔专科医院CSSD构建的信息追溯系统软件运行稳定、实用性强。针对这一系统构建的质量评价指标全面,包含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和软硬件指标,可综合反映这一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信息追溯系统可显着提高器械清洗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和发放合格率,降低损坏率。信息追溯系统相比于传统手工记录方法可实现对器械处理过程的全程监控,无纸化操作也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有效提升CSSD医疗器械管理质量。本研究也为信息追溯系统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沈映涛[3](2020)在《H(中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与普及应用,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消费市场,也是最具备潜力的市场。电子消费类产品也渐渐成为商务办公、社交沟通、游戏娱乐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伴随着一系列优惠外贸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进入了中国市场。同时伴随着计算机研发技术的不断成熟、标准化与国内产业链企业的产能释放,2011年之前,国内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量呈现直线上涨趋势。随着消费市场的渐渐饱和、消费者行为更加理性化、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大规模普及,2012年至今,以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量稳中放缓。据悉,目前可供国内消费者选择的计算机品牌多达210种,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品牌竞争异常激烈。H公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信息科技公司之一。H(中国)公司成立之初时,是国内信息科技企业业务增长最为迅猛的企业之一,主要生产电脑与打印机。随着国内一系列优惠外贸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品牌加入到中国消费市场的竞争;其次,国内越来越重视研发创新工作,更多中国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电子产品逐渐推向市场;最后,中美贸易摩擦使得H品牌这种美国品牌在国内的业务拓展受到了较大影响,诸多政府、教育、交通、国防、航天、军工等行业,越来越重视“国产化替代”,侧重选用国产化计算机品牌,使得H品牌被许多机会排斥在外。因此H公司近年来的业绩已进入平稳期,利润率下降情况明显。面对高昂的企业运转成本,目前的业绩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显得捉襟见肘。本研究以H(中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开展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文章首先从宏观背景、企业背景阐述选题依据,归纳研究方法,在阅读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形成文献综述;其次对文章内容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介绍,包括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与特点、战略管理的层次与常用分析工具;接下来,文章系统性开展了H(中国)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竞争环境分析与内部环境分析,在战略制定原则与公司发展愿景的框架下,梳理了企业存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基于内外部矩阵分析的H(中国)公司战略类型选择;在前文分析结论基础上,在战略方向的指导下,开展了H(中国)公司的公司层、业务层与职能层战略设计,最后在此框架下开展相应的战略实施措施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深入分析了现阶段H(中国)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分析H(中国)公司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结合企业发展实践确定发展战略,协助H公司确定重点业务发展领域,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文章的研究路线与研究结论,也可以为其他类似IT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寻求新的突破创新。

郑茂宽[4](2018)在《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世纪末以来世界范围内制造业服务化的深刻变革,基于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成为制造型企业新的利润和价值增长点。传统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企业运营模式,逐渐被以面向客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与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所取代。同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崛起,世界正处在通向新的创新与变革时代的门口,推动价值链由基于产品的模式向基于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模式转变。同时,生态战略已经成为当前创新型企业构建全兴竞争格局的新思路,通过生态开放、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等社会化方式打破企业边界,推动各类商业要素的整合与重构。随着当前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转型、智能互联技术的提升、企业生态战略的实施,各个领域都在朝着打造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Smart Product Service Ecosystem,SPSE)的方向发展,然而当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围绕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关键核心问题展开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框架。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基于对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等发展趋势的分析,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框架: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基础定义;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智能、生态、服务三大特征;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六面体构成要素模型,包括智能技术、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市场定位、关联关系及联接交互;进一步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六大要素与三大特征之间的映射矩阵,以及系统要素之间的交互逻辑关系;提出了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解析、系统设计、服务交付等环节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研究技术路线图,为企业向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2)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从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运行边界分析入手,研究了业务范畴横向、纵向拓展以及生态价值识别的相关方法;基于对客户需求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两个方面特征的分析,开发了基于模糊认知图(Fuzzy Cognitive Mapping,FCM)的客户隐性需求挖掘方法和基于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的客户动态需求预测方法。(3)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解析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应用生态化可生存系统模型(Eco-Viable System Model,EVSM)对系统结构进行层次拓扑分析,基于耗散结构理论、Type 2模糊集生态位理论等研究了SPSE的平衡态发展过程,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双维度评估方法,以及增强系统稳健性的冗余机制,研究了基于涌现理论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增值模型。(4)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开发了基于模糊关联聚类方法的智能产品/功能层次聚类方法,开发了基于服务蓝图、业务流程建模与标注(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BPMN)等多方法融合的智能服务流程配置模型,并提出了基于价值网络分析(Value Network Analysis,VNA)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交互与基于价值传递矩阵的价值平衡理论。(5)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基于智能生态产品服务交付体系架构的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及战略、战术、执行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能力层次模型,开发了智能产品服务资源虚拟化方法,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交付的产品互联协同、服务业务协同、服务组织协同、生态价值协同等四个层次的协同化过程,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交付渠道,开发了基于动态资源池的服务资源共享配置方法。通过智能家居和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两个应用示例对以上理论研究内容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了本论文所提出方法和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与相关解决方案的研究,源于工业界实际需求,也将会对企业向服务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谢攀辉[5](2017)在《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的信息化高速发展,以电脑类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化产品早已成为消费者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巨量的电脑类产品(传统电脑、智能电脑影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对其售后服务质量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然而,目前我国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现状却难以适应并达到这样的高要求。科学地评价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是提升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的基本前提。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来看,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是相对比较缺乏相关的科学理论指导的,这为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本论文首先基于服务质量的相关管理理论,比较全面地梳理了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的特性及评价方法。论文选取A企业的电脑类售后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及图表说明进行分析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管控当前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采用SERVQUAL量表,确定评价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的量表测试项目。即调查问卷测试项目包括了5个维度,共22个测试项目(有形性4项、可靠性5项、响应性4项、保证性4项、移情性5项等)。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系统量化了各测试维度对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的影响大小,进而构建了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对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提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策略研究。本论文属于企业诊断类型,为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方面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分析总结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相关理论研究及策略分析,探索研究解决服务质量管控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措施;2、找到A公司在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管控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方案;3、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对服务质量差距感知进行研究,科学得出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状况及各测评维度对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结合相关管理理论,研究分析提升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的相关策略。

何昕迪[6](2017)在《移动微云中的任务分配框架及算法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移动云计算随着云计算、无线通信、智能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移动云计算也在越来越深地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打车不再靠在路边招手,而是通过APP将打车请求和自己的GPS位置发送给周围空闲状态的出租车。逛街累了也不再需要费劲地去走路找餐馆,而是通过手机软件找离自己比较近的高评价的餐馆。上下班途中在公交车上也不再只能是发呆度过,而是可以用智能手机看系统根据个人兴趣推荐的新闻或者是看最新的电视剧。虽然移动设备在这些年来在硬件和软件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依然不能像服务器或者是台式机一样快速处理计算密集型的任务。即使不在乎响应时间,在移动设备上执行计算密集型的任务也会快速降低移动设备电池的续航时间。移动设备计算能力和电池续航时间的瓶颈制约了很多高计算量的应用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如增强现实(AR)和游戏。为了让移动设备可以短时间、低消耗地完成计算密集型任务,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将计算密集型的任务上传到微云去完成。微云指的是距离移动设备很近的设备组成的规模不大的云。移动设备可以通过将计算密集型的任务上传到微云,让微云去完成然后返回结果的方式来降低任务的响应时间并且提升移动设备的续航时间。与传统的任务卸载(将任务上传到云端去执行)相比由于微云距离移动用户很近,不会出现由于网络拥塞导致的排队、抖动或者是由于距离远产生的高延迟,所以特别适合一些对延迟要求特别高的应用。微云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云服务器功能强大,而且数量也不会那么多,甚至可能是由电池供电的移动结点。由此就会带来两个问题,移动性问题和电池电量消耗不均衡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将大大缩短微云为移动设备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时间。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要通过改进微云架构和任务分配策略的方式来延长微云为移动设备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时间。大致思路就是找到离开概率大的结点,避免给这些结点分配任务;在分配任务的时候考虑微云结点电量开销,使结点之间的电量开销尽可能均衡。具体就是设计一套微云提供增效服务的流程和一个任务分配的策略。在微云建立的时候选择管理结点和管理结点的备份结点等;在任务来时先请求,然后分配,最后发送任务的程序和数据给分配好的微云结点。任务分配的时候考虑到结点的电量、移动性、网络拓扑结构、计算能力等因素,找到合适的结点和传输路径去计算和传输任务。在多个场景下的仿真实验证明了本文的分配策略相比于传统云中的分配策略可以使得微云为移动设备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时间有较大的提升。最后又设计了一种针对微云增效服务的结点重要性的计算方法,在仿真实验中也证明了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这个计算方法更适合衡量微云结点的重要性。

吴锦辉[7](2014)在《SDN控制器架构研究与功能开发》文中认为过去的园区网络只需要提供基本的网络连接。今天,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园区网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如何进行接入控制,如何简化网络管理、提高可扩展性。移动办公的趋势日益明显,导致网络边界的模糊化;应用的丰富,除了带来了服务质量方面的难题,也让对不同应用的访问控制变得复杂。这些都是接入控制面临新挑战。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设备的繁杂,新的应用的不断涌现,要求网络简化管理、提高可扩展性。通过软件定义网络的部署,本论文回答了如何简化网络管理、提高可扩展性。通过基于流的网络接入控制方法的实施,本论文回答了如何进行接入控制。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把网络自下而上划分为基础设施层、控制层和应用层,使用统一接口实现集中式管理,简化了网络管理。此外,软件定义网络还实现了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分离,让网络具有了可编程性[25],这赋予了网络良好的可扩展性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基于流的网络接入控制方法根据用户身份、应用类型和权限等级进行网络接入控制。该接入控制方法的实施,分了控制器架构研究、系统部署和应用开发三步。在控制器架构研究中,对NOX的事件驱动机制和支撑该机制的NOX组件进行了分析。系统部署分了OpenFlow交换机部署,系统架构描述与部署两部分。在OpenFlow交换机部署中,对无线路由器硬件结构、OpenWrt的系统特性作了充分了解之后,于OpenWrt系统添加OpenVSwitch软件包,并为提供了无线接入点功能的hostapd添加了对OpenVSwitch的支持。在应用开发中,涉及了数据库、portal服务器和NOX。通过数据库表的设计实现了从OpenFlow流表到用户身份、应用类型、权限等级的抽象,全局访问控制策略的制定。通过portal服务器,实现了用户登录状态的管理。通过NOX的功能开发,实现了整个接入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及网络访问控制等模块。最后,经过系统测试,本系统能够在多用户、多应用、多权限环境下,根据由管理员配置的全局访问控制策略,实施相应的访问控制。

个人电脑编辑部[8](2012)在《云及未来 大话云计算》文中认为1994年,SUN公司提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响亮口号,揭开了云计算的序幕。如今云计算已让互联网与个人生活高度融合,并产生了新的计算形态。当时SUN公司的技术精英认为,未来的计算资源应该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前提是只要用户能够接上互联网。一、云计算的产生及历史早在1994年,SUN公司提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响亮口号,揭开了云计算的序幕。作为硅谷唯一一家信奉技术驱动至上的企业,SUN公司对未来的前瞻能力的确无人可及,当时SUN公司的技术精英

徐晓萌[9](2011)在《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笔记本电脑满意度研究 ——以X品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功能越来越细化的新型电子产品受欢迎程度不断提高,笔记本电脑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笔记本电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内竞争也日益白热化。因此,要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就要求笔记本电脑供应商更加重视消费者满意度,这是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采用实证调查方式,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总结提炼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公共因子,并通过调查数据得出大学生消费群体对于x品牌笔记本电脑的满意程度,给出建设性意见。本文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实证调查,问卷涉及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是消费者对于笔记本电脑所涉及各方面指标的认知感受,也就是重要程度,二是消费者对于各项指标的满意程度。该问卷从消费者认知感受和实际消费感受两个视角,比较分析了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各项因素,并针对x品牌进行实证研究,给出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建议。

个人电脑编辑部[10](2011)在《商用产品采购专刊 新平台 新选择》文中指出商务笔记本电脑在商用电脑领域,笔记本电脑现在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办公的主流设备。相对于台式机甚至是最新的LCD一体机,笔记本电脑在移动上的灵活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无线网络的普及更加增强了笔记本电脑的移动性。我们可以在任何覆盖了无线网络的环境中连接互联网,可以通过VPN来安全的访问内部网络,即便不在公司也可以获得各种工作所需的数据。

二、台式机,笔记本服务质量与可靠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式机,笔记本服务质量与可靠性(论文提纲范文)

(1)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
        1.4.2 实证研究
        1.4.3 比较分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本文的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Lancaster消费偏好理论
        2.1.1 基本思想
        2.1.2 模型构建
        2.1.3 最优决策
        2.1.4 替代效应
        2.1.5 新产品的引入
    2.2 Rosen特征供需均衡理论
        2.2.1 假定条件
        2.2.2 消费者决策
        2.2.3 生产者决策
        2.2.4 市场均衡
    2.3 Diewert特征价格理论
        2.3.1 假定条件
        2.3.2 理论构架
        2.3.3 特征价格模型选择的理论基础
        2.3.4 特征价格理论评述
第3章 经典特征价格法梳理与评价
    3.1 特征函数的构建
        3.1.1 特征函数的识别
        3.1.2 函数形式的选择
        3.1.3 变量的选择
        3.1.4 残差的解释
    3.2 经典特征价格法介绍与评述
        3.2.1 特征虚拟时间变量法
        3.2.2 直接特征法
        3.2.3 特征价格估计法
        3.2.4 质量调整系数法
    3.3 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问题
        3.3.1 数据来源不足
        3.3.2 权重缺失
        3.3.3 模型设定不足
        3.3.4 链式漂移
第4章 经典特征价格法的改进
    4.1 引入电商平台大数据
        4.1.1 电商平台大数据的相对优势
        4.1.2 电商平台大数据对经典特征价格法的优化
    4.2 加权特征价格模型
        4.2.1 权重的经济意义
        4.2.2 权重的选择
        4.2.3 权重对特征价格模型的优化
    4.3 特征价格模型的设定改进
        4.3.1 非参数和半参数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4.3.2 基于截面数据排序的ADL模型
        4.3.3 非参数与半参数模型同ADL模型的比较
        4.3.4 基于ADL模型的特征价格模型优化
    4.4 多边特征价格指数
        4.4.1 GEKS价格指数
        4.4.2 GEKS价格指数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4.3 RYGEKS价格指数
        4.4.4 基于RYGEKS指数的特征价格指数优化
第5章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ICT产品特征价格指数实证分析
    5.1 改进的特征价格指数构建
        5.1.1 经典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5.1.2 加权—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5.1.3 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5.1.4 RYGEKS指数构建
    5.2 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预处理
        5.2.3 数据描述
    5.3 特征变量的量化
        5.3.1 智能手机特征的量化
        5.3.2 计算机类设备特征的量化
        5.3.3 计算机存储设备特征的量化
    5.4 特征变量的选取
        5.4.1 文献总结法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逐步回归分析
        5.4.4 新特征的处理方法
    5.5 测算结果分析
        5.5.1 基本模型检验
        5.5.2 权重影响的差异分析
        5.5.3 模型误设定影响的差异分析
        5.5.4 链式漂移处理效果分析
    5.6 传统价格指数的偏差分析
        5.6.1 传统价格指数的偏差来源
        5.6.2 传统价格指数偏差的量化分析
第6章 ICT设备特征价格指数与实际经济增速的调整
    6.1 ICT产业的界定
        6.1.1 ICT产业的概念界定
        6.1.2 ICT产业的范围界定
        6.1.3 ICT设备的分类
    6.2 ICT设备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
        6.2.1 ICT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模型
        6.2.2 数量调整乘数
        6.2.3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与实际GDP增速的调整
    6.3 ICT设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6.3.1 规格品的选取
        6.3.2 权重的确定
        6.3.3 ICT设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与调整
    6.4 ICT设备投资价格指数
        6.4.1 构建ICT设备投资价格指数面临的困难
        6.4.2 ICT设备投资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
        6.4.3 跨国转移法
    6.5 实际GDP增长速度的调整
        6.5.1 ICT设备投入产出构成分析
        6.5.2 实际GDP增速调整幅度的估算
        6.5.3 实际GDP增速调整的国际比较
    6.6 关于调整实际GDP增速的几点说明
    6.7 ICT与生产率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基于信息追溯系统的口腔专科CSSD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信息追溯系统应用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外专科化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1.3 存在的不足和科学问题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口腔专科医院CSSD信息追溯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软件建构与分析
        2.1.1 信息追溯系统结构
        2.1.2 软件系统条目设计与研发
        2.1.3 信息化追溯系统特点
    2.2 系统模块说明与总体需求
        2.2.1 系统管理与登录
        2.2.2 数据管理模块
    2.3 系统的主要功能管理模块
    2.4 手术室特色外来器械数据的管理与使用流程
        2.4.1 口腔外来器械数据管理
    2.5 系统运行质量控制
        2.5.1 追溯系统软件与硬件测试环境要求
        2.5.2 完善追溯系统临床使用人员培训
    2.6 讨论
第三章 信息追溯系统应用于口腔专科CSSD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3.1.3 初步构建条目列表
    3.2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及总结分析
        3.2.1 函询专家一般情况分析
        3.2.2 咨询专家的积极性指标
        3.2.3 专家函询权威系数(Cr)指标
        3.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3.2.5 专家函询意见协调度
    3.3 追溯系统应用于口腔专科CSSD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
    3.4 讨论
第四章 信息追溯系统在口腔专科医院CSSD的临床应用评价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资料和实施方法
        4.1.2 评价指标
        4.1.3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两组器械资料对比
        4.2.2 两组清洗合格率比较
        4.2.3 两组器械损坏率比较
        4.2.4 两组器械包装合格率比较
        4.2.5 两组器械发放合格率比较
    4.3 讨论
        4.3.1 信息追溯系统对器械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4.3.2 信息追溯系统在CSSD质量管理中的效用
        4.3.3 信息追溯系统的优势和实用性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质量控制
        5.2.1 研究设计与测试阶段
        5.2.2 研究实施阶段
        5.2.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3 本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5.3.1 创新点
        5.3.2 局限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3)H(中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战略管理概述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2.3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2.4 战略管理的层次
        2.4.1 公司层发展战略
        2.4.2 业务层发展战略
        2.4.3 职能层发展战略
    2.5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2.5.1 内外部矩阵
        2.5.2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H(中国)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3.2.1 新进入者威胁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3.2.4 替代品威胁
        3.2.5 竞争者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公司简介
        3.3.2 营收情况
        3.3.3 人力资源
        3.3.4 企业文化
        3.3.5 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
        3.3.6 市场渠道
第四章 H(中国)公司战略分析与匹配
    4.1 H(中国)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4.2 H(中国)公司SWOT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遇
        4.2.4 威胁
    4.3 H(中国)公司内外部矩阵分析
        4.3.1 梳理IFE矩阵与EFE矩阵的内容
        4.3.2 确定各要素与分要素权重
        4.3.3 分要素评分值计算
        4.3.4 战略类型确定
第五章 H(中国)公司战略选择与规划
    5.1 发展愿景、使命与战略目标
    5.2 H(中国)公司战略选择研究
        5.2.1 公司层发展战略
        5.2.2 业务层发展战略
        5.2.3 职能层发展战略
        5.2.4 小结
    5.3 H(中国)公司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5.3.1 拓展高新服务业务
        5.3.2 转变产品盈利模式
        5.3.3 新产品开发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挑战
        1.1.1 研究背景
        1.1.2 面临的挑战
    1.2 产品服务系统的智能化和生态化转型
        1.2.1 转型路径分析
        1.2.2 转型需求分析
        1.2.3 解决方案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分析
    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框架研究现状
        2.1.1 智能化服务化转型研究现状
        2.1.2 生态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
    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及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2.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现状
        2.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2.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现状
        2.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建模理论研究现状
        2.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态研究现状
    2.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2.4.1 智能产品功能层次聚类与系统生成
        2.4.2 智能产品服务流程图形化建模与量化分析
    2.5 智能生态产品服务交付研究现状
    2.6 研究现状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总体框架
    3.1 引言
    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定义
    3.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3.3.2 智能的特征
        3.3.3 生态的特征
        3.3.4 服务的特征
    3.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3.4.1 智能技术
        3.4.2 用户体验
        3.4.3 市场定位
        3.4.4 商业模式
        3.4.5 关联关系
        3.4.6 联接交互
        3.4.7 生态特征与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3.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研究框架与流程
    3.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示例验证
        3.6.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的定义与演变
        3.6.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的特征体现
        3.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要素构成分析
    3.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
    4.1 引言
    4.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4.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拓展特征分析
        4.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特征分析
        4.2.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分析研究框架流程
    4.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4.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业务边界研究
        4.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边界研究
    4.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预测
        4.4.1 客户需求分析方法选择
        4.4.2 基于模糊认知图(FCM)的客户隐性需求挖掘方法
        4.4.3 基于ARIMA模型的客户动态需求预测方法
    4.5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示例验证
        4.5.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4.5.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动态预测
    4.6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
    5.1 引言
    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5.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的问题特征
        5.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框架流程
    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层次结构拓扑分析与建模
        5.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层次分析
        5.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生存系统模型(EVSM)
        5.3.3 基于EVSM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结构建模
    5.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5.4.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思路
        5.4.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演变
        5.4.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生态位分离
        5.4.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评价
        5.4.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冗余机制
    5.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5.5.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机理
        5.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价值空间的拓展
        5.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空间评价
    5.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示例验证
        5.6.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结构拓扑层次分析
        5.6.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5.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5.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
    6.1 引言
    6.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6.3 智能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6.3.1 主要问题特征与研究思路分析
        6.3.2 智能产品功能模糊层次聚类算法
    6.4 智能产品服务流程建模
        6.4.1 智能产品服务配置框架
        6.4.2 基于服务蓝图的智能产品服务包划分
        6.4.3 基于BPMN图的智能产品服务过程建模
    6.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6.5.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价值交叉补贴
        6.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网络分析
        6.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传递矩阵
    6.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示例验证
        6.6.1 智能家居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6.6.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智能家居服务流程建模
        6.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6.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
    7.1 引言
    7.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7.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问题特征分析
        7.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研究框架流程
    7.3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规划
        7.3.1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层次分析框架
        7.3.2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与资源的虚拟池化
    7.4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管理
        7.4.1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协同化过程
        7.4.2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渠道
        7.4.3 基于动态共享资源池的智能产品服务资源配置
    7.5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示例验证
        7.5.1 智能家居服务能力规划
        7.5.2 智能家居服务运营管理
    7.6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示例验证
    8.1 案例背景
    8.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框架结构
        8.2.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基础框架
        8.2.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的特征体现
        8.2.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
    8.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需求分析
        8.3.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8.3.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动态预测
    8.4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解析
        8.4.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结构拓扑层次分析
        8.4.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8.4.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8.5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设计
        8.5.1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8.5.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流程建模
        8.5.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8.6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交付
        8.6.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能力规划
        8.6.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运营管理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1.1 内容总结
        9.1.2 创新点
    9.2 展望
        9.2.1 不足之处
        9.2.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附录二 模糊层次聚类算法的MATLAB实现
附录三 基于EXCEL的资源动态配置算法实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撰写中和拟投稿论文
    与他人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售后服务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2.1 售后服务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
        2.1.1 服务、质量和服务质量
        2.1.2 售后服务与电脑售后服务
    2.2 售后服务质量管理现状研究及评价
        2.2.1 售后服务质量管理
        2.2.2 售后服务质量管理评价方法研究
        2.2.3 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第三章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管控现状分析
    3.1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概述
        3.1.1 A企业背景介绍
        3.1.2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概述
    3.2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管控现状
        3.2.1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团队建设体系
        3.2.2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管控体系
    3.3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3.3.1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
        3.3.2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KPI参数
        3.3.3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的过程管控
第四章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调查及数据分析
    4.1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评价主体与理论模型
    4.2 研究的基本前提与假设
    4.3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测量维度(标准)
        4.3.1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的测评指标
        4.3.2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问卷调查设计及前测校验
    4.4 问卷调查数据处理分析
        4.4.1 服务质量差距感知基本分析
        4.4.2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差距感知数据分析
        4.4.3 数据分析结论
第五章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5.1 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评价的相关结论分析
    5.2 提升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的策略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改进
        6.2.1 研究局限
        6.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调查表

(6)移动微云中的任务分配框架及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云的兴起
    1.2 移动通信的兴起
    1.3 研究现状
        1.3.1 与移动端计算任务卸载相关的研究
        1.3.2 与计算能耗相关的研究
        1.3.3 与计算能延迟相关的研究
        1.3.4 与移动云计算结构相关的研究
        1.3.5 服务器端任务分配相关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1.5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
    2.1 服务质量QoS
    2.2 生存时间
        2.2.1 基于剩余结点数量的生存时间
        2.2.2 基于覆盖范围的生存时间
        2.2.3 基于连通性的网络生存时间
        2.2.4 基于服务需求的生存时间
    2.3 中心度
        2.3.1 度中心度
        2.3.2 接近中心度
        2.3.3 中间中心度
        2.3.4 特征向量中心度
    2.4 启发式搜索
    2.5 响应时间对用户的感受
    2.6 设备参数与基准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云计算与微云增效
    3.1 云计算
    3.2 移动设备的多样性
    3.3 移动计算
    3.4 移动云计算
    3.5 移动云计算的计算模式
        3.5.1 云接入模式
        3.5.2 云增效模式
        3.5.3 微云模式
        3.5.4 分析比较
    3.6 微云增效的应用
    3.7 微云增效潜在的挑战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云增效架构的研究
    4.1 管理方式
    4.2 微云增效架构问题描述
    4.3 三层的微云增效架构设计
    4.4 微云增效架构设计
    4.5 微云增效的流程设计
        4.5.1 微云建立
        4.5.2 增效服务流程
    4.6 微云的维护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云增效任务分配策略的研究
    5.1 设计目标
    5.2 问题描述和分析
        5.2.1 结点移动性
        5.2.2 移动结点电量消耗不均衡
        5.2.3 其他问题
    5.3 问题建模
        5.3.1 移动性模型
        5.3.2 电池电量消耗模型
        5.3.3 cpu负载模型
        5.3.4 网络结构模型
        5.3.5 回程带宽模型
        5.3.6 适应性函数
        5.3.7 任务分配算法
    5.4 性能评估
        5.4.1 实验设计
        5.4.2 其他算法的简要描述
        5.4.3 处理移动性问题的性能评估
        5.4.4 处理电池电量消耗不均衡的性能评估
        5.4.5 处理结点自然新增和离开的性能评估
        5.4.6 处理在一小部分结点有持续供电情况下的性能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客户中心度
    6.1 问题描述
    6.2 问题建模
    6.3 性能评估
    6.4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7)SDN控制器架构研究与功能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园区网络现状
    1.2 论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软件定义网络及控制器架构分析
    2.1 传统网络
    2.2 SDN架构介绍与分析
    2.3 传统网络与SDN架构对比
    2.4 OpenFlow协议
    2.5 OpenFlow控制器——NOX架构研究
        2.5.1 异步编程和事件驱动编程
        2.5.2 NOX事件驱动机制
        2.5.2.1 Openflow_event事件检测
        2.5.2.2 OpenFlow事件处理
        2.5.3 NOX组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入控制系统架及部署
    3.1 OpenFlow网络架构与接入控制系统架构
    3.2 OpenFlow交换机部署
        3.2.1 无线路由器端部署OpenVSwitch
        3.2.1.1 无线路由器硬件结构及选型
        3.2.1.2 OpenWrt系统选择及网络配置
        3.2.1.3 添加OpenVSwitch至OpenWrt Package
        3.2.1.4 为hostapd添加OpenVSwitch支持
    3.3 安装部署NOX,MySQL,Apache,dnsmasq
    3.4 两种不同的网络构建方式
        3.4.1 使用实体设备搭建系统
        3.4.2 部分使用虚拟设备搭建系统
        3.4.2.1 系统搭建结构
        3.4.2.2 系统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流的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应用开发
    4.1 现有技术分析
    4.2 基于流的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设计与分析
    4.3 数据库表内容设计
        4.3.1 表app_info内容设计
        4.3.2 表device_list内容设计
        4.3.3 表ids_to_require_permission内容设计
        4.3.4 表user_account_info内容设计
    4.4 Portal服务器功能开发
    4.5 OpenFlow控制器功能开发
        4.5.1 基于流的网络接入控制方法步骤
        4.5.2 OpenFlow控制器功能模块
        4.5.2.1 数据库访问部分
        4.5.2.2 网络访问控制模块
        4.5.2.3 DHCP质询模块和portal监听模块
        4.5.2.4 系统初始化介绍
    4.6 接入控制系统内部交互示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多用户、多应用、多权限下,访问范围测试
    5.2 多用户、多权限下,服务质量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成果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笔记本电脑满意度研究 ——以X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现状分析
        1.1.2 理论背景
        1.1.3 小结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文流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
    2.2 顾客满意度的测量模型
        2.2.1 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SI)
        2.2.2 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
    2.3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2.3.1 顾客让渡价值的定义
        2.3.2 顾客让渡价值的意义
        2.3.3 顾客让渡价值的实现途径
    2.4 顾客让渡价值与顾客满意度的等价性分析
第三章 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笔记本电脑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
    3.1 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笔记本电脑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顾客总价值"理论涉及的因素
        3.1.2 "顾客总成本"理论涉及的因素
    3.2 模型建立及指标体系确定
        3.2.1 指标体系建立
        3.2.2 模型假设
    3.3 相关指标计算
        3.3.1 各因素重要性计算
        3.3.2 各因素满意度计算
        3.3.3 顾客让渡价值各因素的权重及其满意度计算模型
第四章 X品牌笔记本满意度实证研究
    4.1 调查数据的收集
        4.1.1 问卷的设计
        4.1.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4.2 数据统计分析
        4.2.1 样本指标整理
        4.2.2 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4.2.3 因子分析
    4.3 不同背景顾客满意度分析
        4.3.1 性别差异
        4.3.2 收入差异
    4.4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4.4.1 相关性分析
        4.4.2 回归分析
    4.5 假设检验
        4.5.1 让渡价值各因素的重要性
        4.5.2 笔记本电脑各因素的满意度
        4.5.3 顾客满意度与顾客总价值满意度、顾客总成本满意度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四、台式机,笔记本服务质量与可靠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D]. 雷泽坤. 辽宁大学, 2020(07)
  • [2]基于信息追溯系统的口腔专科CSSD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D]. 唐鹤淑. 南京大学, 2020(02)
  • [3]H(中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沈映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 郑茂宽.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A企业电脑类售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D]. 谢攀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7)
  • [6]移动微云中的任务分配框架及算法的研究[D]. 何昕迪.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7]SDN控制器架构研究与功能开发[D]. 吴锦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云及未来 大话云计算[J]. 个人电脑编辑部. 个人电脑, 2012(10)
  • [9]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笔记本电脑满意度研究 ——以X品牌为例[D]. 徐晓萌.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10]商用产品采购专刊 新平台 新选择[J]. 个人电脑编辑部. 个人电脑, 2011(05)

标签:;  ;  ;  ;  ;  

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服务质量和可靠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