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吃苦的机会

给孩子一个吃苦的机会

一、给孩子一个经受磨难的机会(论文文献综述)

常睿[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党和国家历来深切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可见,意志品质作为能够影响大学生目标追寻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品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此背景下,能否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使大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战胜困难,具有明确生活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并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现实来看,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缺乏勇气、毅力,心态不稳等突出问题,对其进行意志品质培育更具紧迫性与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尝试系统地研究意志品质及大学生意志中品质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逻辑进路,全面阐述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问题,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现实样态和实践创新。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本部分是对“是什么”的具体回应,也是本研究前提和基础。从厘清意志品质一般界定出发,重点阐述意志品质社会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发展可塑性等综合特征,探索分析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以及在大学生动机冲突、确定目标、执行决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和面对成功时的具体呈现,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志品质的本质的同时揭示了研究意志品质的复杂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本部分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指导、方法借鉴和思想依循三个方面。以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意志品质论述为培育的理论指导,立足积极心理学、挫折主义与挫折教育论等方法理论,从意志品质的民族文化属性入手,探寻文化资源中培育可依循的思想智慧,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第三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本部分是对现实环境“怎么样”的回答,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分析新的时代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方向;阐述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意志品质培育对于大学生巩固信仰、持续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以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大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参照,洞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由此明晰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实指向和目标要求。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考察。本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怎么样”的考察,是实证研究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把握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表象透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呈现的基本样态,考察大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认同及是否践行等方面的问题,剖析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症结所在,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路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本部分解答了“如何办”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路径选择和优化机制,即在坚持引导与自觉性共恰、目标与规律统一、系统与环节协调、认知与实践对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培育内容、营造教育氛围、构建实践平台等路径开展培育。同时,从体制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机制、培育运行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从而为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做出努力。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2](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陈龙花[3](2020)在《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承袭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思想家的幸福哲学思想,尤其深受斯多葛派思想家的幸福哲学的影响。卢梭认同斯多葛派幸福哲学中,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观念,因此,尽管他童年的生活充满不幸和痛苦,他也仍然坚持尽自己的力量使世界的人们看到儿童,并在教育中培养儿童享受快乐、获得幸福的能力。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爱弥儿》中,当然也有一些散落在其他着作中。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是针对于十八世纪法国新旧教会对教育垄断并且压制儿童人格发展的教育现状而提出的,卢梭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并且从顺应儿童自然天性,尊重自然教育原则的基础,以及结合他本人的教育生活经历和教育经验的总结上,来建构幸福教育理论框架,开展幸福教育。本文旨在明确,了解并研究其幸福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总结、归纳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我国幸福教育提供实践参考。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即由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主要思路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组成。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分析卢梭幸福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其中形成背景包括:家庭生活的缺失、幼年教育的阴影、自由流浪的经历。理论基础则从自然主义教育哲学、性善论、幸福观展开,而无论是历史背景还是理论基础,皆为卢梭幸福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奠基。第三部分剖析了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幸福教育的内涵与目的、维度与方法。而这些内涵、目的、维度和方法无一不为幸福教育的充实提供了新的理论知识来源,成为充实幸福教育内容的参考依据。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幸福教育的特征即自然性、差异性、道德性、内在性、双向性五个特征。其五个鲜明的特征也为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实际应用做好了普适性的准备。第五部分通过对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理论的升华和提炼,并联系当今教育实际,对其进行现实性的考察,分析、总结出对我国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的当代价值。

付秀莹[4](2020)在《他乡》文中研究说明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陈凡[5](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教育功利主义”现象愈发普遍:“升学率”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家长们对就业压力的恐惧以及相互之间的攀比心理,使家长们纷纷以分数定乾坤;各种补习班的蜂拥而至更是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外时间。学校、家长甚至学生自身只想着取得好的文化成绩,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与学习成绩无关的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边缘化。本文意图通过对《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一方面弥补国内对劳动教育研究的空缺,另一方面也试图为我国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开展寻找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尚未发现有学位论文对《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将《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探索《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相通性,进而探寻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的改善路径,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章分三步研究卢梭《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探寻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劳动教育的启示。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卢梭个人的经历及其所处时代背景出发,探寻《爱弥儿》劳动思想的创作过程,并系统阐述其哲学基础;梳理《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主要从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原则三个方面来探究。研究的第二步是对《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并探究其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分析《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和其历史局限性,从中探寻其时代意义,进而阐述《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融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可能性。研究的第三步是分析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并从当前我国现状出发,去分析劳动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及其原因。尝试从卢梭《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中探寻改善我国劳动教育缺失现状的路径。

牛志敏[6](2019)在《《家庭朗读:建立有意义且持久的亲子关系》(第二-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子女教育一直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问题,尤其是亲子关系。而家庭朗读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子女教育和亲子关系问题。笔者此次翻译实践选取了美国作家莎拉·麦肯齐的《家庭朗读:建立有意义且持久的亲子关系》的第二至四章作为原文,力求对中国子女教育和家庭关系的改善有所启发。原文多用抽象名词、介词、非人称主语和复合句,充分体现了英语的抽象、静态、物称和综合表达习惯,然而,汉语倾向于用具体、动态、人称和分析的表达方式。通过英汉对比分析,笔者进一步认识了英语和汉语的特性。原文作者善用习语,在翻译时,笔者有意识地注意到中英两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考虑原语习语的形象和喻义的基础上,兼顾汉语的表达习惯以及汉语读者的接受心理。经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对翻译工作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对翻译工作者多了一份敬重。

朱佳佳[7](2019)在《J市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对困境儿童越来越重视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和权益,但是在保护监护缺失儿童方面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监护缺失儿童面临的处境是极其紧急和危险的,无法继续在原生家庭生活下去,急需为其寻找一个安全且稳定的安置场所。本文通过对J市监护缺失儿童的寄养安置情况和儿童寄养生活境况进行分析探讨,展示寄养儿童的成长现状,分析现有的寄养安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通过调查及研究发现,监护缺失儿童的寄养安置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层面,我国的寄养安置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组织架构不明晰、资源配备不齐全、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二是社会组织层面,社会组织的专业性服务保障不到位、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困境儿童寄养安置服务人才并且对儿童的寄养安置领域参与度不高;三是照料者层面,缺少寄养融合期、缺乏对照料者的相关培训并且寄养照管的监督评估不到位;四是寄养儿童层面,寄养儿童的“声音”被忽略、身心发展被忽视。因此本文认为政府应尽快出台并完善寄养安置的法规政策、设立相关的组织架构、完善资源配备、健全相关配套设施;社会组织应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吸纳专业社工人才、积极参与儿童寄养安置事业;照料者应尽快与儿童建立亲密关系、提升养育寄养儿童的能力和水平并接受评估监管;最后寄养儿童的“声音”应该被倾听,儿童的参与权应该得到保障,注重寄养儿童身心发展。

施新佳[8](2017)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文中研究说明西南联大与“鲁艺”同年成立,两者都在战争的硝烟中守护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着共同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向度,但不同的社会场域和意识形态导向使得两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方针上形成了不同特色。两校师生的文学创作和文事活动在主题内容、文体类别、话语风格方面也大相径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体系——精英文学传统和工农兵文学范式。西南联大赓续“五四”新文学传统,秉承学院派的通识教育,延续并发展着精英文学传统,注重浓郁的人文精神关怀,讲究精致的艺术品位,追求审美的现代性,希冀以优美的文学作品改造人心,影响社会;“鲁艺”坚持实践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区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序,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将文学视为政治的一翼,在战火纷飞的解放区,把文学的社会动员功能放大到极致,掀起沸反盈天的大众文学运动:街头诗、新秧歌、旧剧改造……虽然,西南联大和“鲁艺”的文学审美取向明显不同,成就各有千秋,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衡量之、对比之,但它们都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此后的“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乃及新世纪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当代文学史都表现为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两种不同文学样态的龃龉和此消彼长。梳理和解读它们背后潜隐的信息符码,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话语支持。

陈仓[9](2017)在《小上帝》文中认为一、末日并未到来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并未到来,人类仍将继续存在于地球之上。二〇一三年一月七日,上海,据天气预报称,受重度雾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见度不足一百米。即便如此,人间并没有丝毫毁灭的迹象。那一天,对其他人太普通了,对我与小青来说,却有些不好的预感。大概六点吧,小麻雀就在窗外叽叽喳喳地叫着我们了。我们约好了要去医院检查,所以比往常起来早那么一点,带着空腹昏昏沉沉地出门了。

沈捷[10](2016)在《记忆的青春 ——知青记忆的建构和传承》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一代作为特殊年代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特殊人生。本研究选择在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发端近50周年,知青一代领导人步入政坛的当下时间节点,阐述普通知青对插队记忆的建构和传承。研究借助社会记忆理论框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访谈法为主,辅以参与观察和文献研究法,重点突出两个研究问题:一是当下知青记忆的建构和评价,二是知青记忆的多主体传承。论文在对相关议题进行再诠释的过程中,一方面补充和修正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研究视角。论文由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正文、结语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讨论知青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相互关系;阐释知青记忆的主线——“受苦”和理性选择,以及青春有悔/无悔评价背后的复杂动因;解说有关知青记忆的自我传承、家庭代际传承和物化传承。本研究力求深入而全面地讨论知青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相互建构,既探求形形色色知青个体记忆的共性特点,也从群体内部分析不同知青次群体和个体或明显或隐晦的记忆差异。就知青群体而言,其集体记忆蕴含在千差万别的个体故事叙述中。在知青记忆的叙事建构里,他们的诉苦主题为下乡之苦和城乡之别。在“诉苦”的集体记忆强音之下,个体记忆的“微光”依然时时闪现,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等精神在生存理性面前或多或少受到了压制。不过尽管诉苦和生存理性是知青记忆的两条主线,但正因为受苦深重才启动了生存理性,最终的诉说还是落脚于“苦难”的主旨。在知青记忆的评价建构里,本研究力求多向度解读青春“无悔”抑或“有悔”的争议。从人生价值角度而言,知青对插队生涯的评价包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双重评判标准。从生命历程理论角度来看,知青的下乡经历和后知青时代的人生历程都影响其对知青生涯的评价。再者,美化青春记忆的现象在近年步入老年阶段的知青群体中日渐流行。他们在怀旧与乡愁交织的情绪下生发了对青春岁月的眷恋。而作为在两种意识形态夹缝里存活的群体,知青又不得不以美化或规避过往伤痛的姿态来保持认同一致。从知青记忆的传承来看,知青不仅积极进行自我记忆的传承,也开拓家庭记忆传承渠道,并与政府、市场合力推动知青物化记忆的流传。知青自身的记忆传承包括身体和文本两种传承方式。而在知青记忆的家庭代际传承里,苦难记忆、有悔/无悔记忆和“知识改变命运”记忆是传承的三大主题。“青二代”对知青记忆有一定的情感附着,但物质生活和价值观差异、“文化反哺”现象令知青记忆的代际传承面临挑战。就知青记忆的物化传播而言,知青群体对记忆流传的需求与政权合法性需求、市场经济利益需求一起,共同推动了知青物化记忆的传承。政府和市场以知青博物馆、纪念碑、主题器物售卖等方式把控重塑记忆的话语权,但也遭遇知青群体和非知青群体的话语解构。论文的结语部分进一步探究知青记忆的建构性和官方知青记忆与延安记忆的勾连。知青记忆的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社会变迁而改变,具有当下性特征,也不乏连续性。知青记忆的建构性也意味着不存在绝对真实的知青记忆。而当下出于维护政治秩序的需要,拥有知青经历的现任国家领导人对知青记忆进行筛选,将其与延安精神紧密勾连,形成对延安记忆和知青记忆的双重再建构。不过受访知青的记忆建构并未受官方记忆掌控。

二、给孩子一个经受磨难的机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孩子一个经受磨难的机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意志品质的概念发展与内涵特征
        (一)意志品质在哲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二)意志品质在心理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三)意志品质的一般界定及特征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
        (一)生成意志品质的内部结构系统
        (二)生成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
        (三)意志品质内化、外化的生成机理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的呈现
        (一)意志品质在大学生动机冲突中的呈现
        (二)意志品质在大学生确定目标中的呈现
        (三)意志品质在大学生执行决定中的呈现
        (四)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呈现
        (五)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呈现
        (六)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成功时的呈现
第二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理论指导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价值指向
        (二)主客体统一的塑造: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核特性
        (三)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源动力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方法借鉴
        (一)积极意志品质的塑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
        (二)消极意志品质的对抗:挫折理论与挫折教育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依循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二)革命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第三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条件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出了新挑战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锚定了新坐标
        (三)“时代新人”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规定了新方向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意义
        (一)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涵育大学生持续奋斗的精神
        (三)增强大学生不屈不挠的动力
        (四)鞭策大学生前赴后继成就事业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群体时代特征相适应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主体性发展相互促进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效果如何与人才全面发展要求相符合
        (四)大学生个人意志品质如何与集体意志、国家意志高度统一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一)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毫不退缩的勇气
        (二)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的自觉
        (四)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坚韧不拔的干劲
        (五)新时代大学生要保持宠辱不惊的稳健心态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研目的及总体思路
        (二)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五个维度的差异
        (三)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四)大学生对意志品质认知、认同、实践的情况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现状
        (一)访谈实施及案例描述
        (二)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
        (三)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问题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问题的归因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完善的影响
        (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干扰影响
        (三)高校意志品质培育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四)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引导与自觉共恰的原则
        (二)坚持目标与规律统一的原则
        (三)坚持系统与部分协调的原则
        (四)坚持认知与实践对接的原则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理想信念为先导多维教化
        (二)以群己互励为重点促进感化
        (三)以实践锻炼为关键深入内化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
        (一)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意志品质培育的引导力
        (二)资源整合机制,增强意志品质培育的支撑力
        (三)培育运行机制,有力回应意志品质的现实要求
        (四)跟踪评价机制,完善意志品质培育的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1.3.1 思想价值
        1.3.2 审美价值
        1.3.3 娱乐价值
        1.3.4 教育价值
        1.3.5 认同价值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3.1.1 韵文体
        3.1.2 韵散相间体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3.2.1 问答叙事类型
        3.2.2 问答主体类型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4.1 词语程式
        4.1.1 数字程式
        4.1.2 时间程式
        4.1.3 人物名称程式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4.2 句法程式
        4.2.1 排比平行
        4.2.2 递进平行
    4.3 主题程式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4.4 引导性程式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5.1.1 时序
        5.1.2 叙述节奏
        5.1.3 叙述频率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6.2 阈限阶段-考验
        6.2.1 阈限时空
        6.2.2 阈限生活
    6.3 融合阶段-团圆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6.3.2 其他融合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研究的缺失
        二、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反思
        三、学术兴趣之所在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幸福
        二、幸福教育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二、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分析法
第二章 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启蒙运动
        二、科学与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个人生活教育背景
        一、家庭生活的缺失
        二、幼年教育的阴影
        三、自由流浪的经历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自然主义教育哲学
        二、性善论
        三、幸福观
第三章 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幸福教育的内涵
        一、遵循儿童自由之天性
        二、让儿童正确面对生活的痛苦
        三、让儿童保持能力与欲望的平衡
        四、让儿童享受当下的生活
        五、幸福教育过程中儿童的幸福与快乐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幸福教育的目的
        一、从容应对生活的考验
        二、建立坚固的友情关系
        三、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四、幸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幸福能力
    第三节 幸福教育的维度
        一、健康的体魄是幸福教育实施的基础
        二、自我满意是开展幸福教育的内在动力
        三、有用的知识是构建幸福教育的来源
        四、幸福教育的实施需要解除痛苦
    第四节 幸福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主动争取来获得幸福
        二、通过劳动使儿童健康的成长
        三、帮助儿童学会行善以获取最真实的幸福
        四、消极教育
        五、个性化教育
第四章 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幸福教育的自然性
        一、自然的环境是幸福教育施行的乐土
        二、幸福教育就是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
    第二节 幸福教育的差异性
        一、能力与欲望的平衡
        二、不同教育阶段的差异
        三、合适的等级教育
    第三节 幸福教育的道德性
        一、避免义务与利益发生冲突
        二、拥有美德是幸福教育的路径
    第四节 幸福教育的内在性
        一、幸福来自个人的体会
        二、幸福来自个人的情感
        三、幸福来自个人的努力
    第五节 幸福教育的双向性
        一、主体幸福的来源是相互的
        二、幸福的情感感受是相似的
第五章 卢梭幸福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夯实幸福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夯实已有的幸福教育的内涵
        二、夯实潜在的幸福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借助幸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一、把握和尽情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二、形成“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三、准确定义幸福,成功实践幸福教育
        四、健康的身体是获取幸福的重要前提
    第三节 促使幸福教育的主体的能力与欲望保持平衡
        一、能力与欲望的矛盾贯穿儿童身心发展的整个过程
        二、遵循自然的法则是保持能力与欲望的平衡的唯一途径
    第四节 激发幸福教育主体获取幸福的自动性
        一、发扬主动追求幸福的精神
        二、个人的努力是获取幸福的钥匙
    第五节 丰富幸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一、增加课程内容——有用的知识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一
    二
    三
    四
        彼此
    五
    六
    七
    八
        跌宕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下篇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谁起了反叛之心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三十三
        断章,或者浮云
        三十四
        亲爱的某

(5)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依据
    二、《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一、卢梭的生平经历
        二、《爱弥儿》的创作过程
    第二节《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教育背景
    第三节《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自然哲学论
        二、感觉经验论
        三、性善论
        四、自由论
第二章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体系
    第一节 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自然教育原则
        二、协调一致原则
        三、兴趣培养原则
        四、教师模范原则
        五、自由平等原则
    第二节 劳动教育的内容
        一、农业劳动:掌握农活是基本
        二、手工劳动: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
        三、实用技术:掌握一门诚实的职业
    第三节 劳动教育的方法
        一、实践学习法
        二、体格锻炼法
        三、磨难教育法
        四、模范教育法
        五、环境陶冶法
第三章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独立自由的人
        二、有利于促进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
        三、有利于促进德、智、体、美育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一、理想化
        二、片面性
        三、矛盾性
    第三节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方法借鉴
第四章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二、《爱弥儿》劳动教育融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节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不足的表现及产生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劳动教育不足的表现
        二、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产生的问题
    第三节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正确的劳动思想观念
        二、国家和社会缺少劳动教育的氛围
        三、学校缺乏课程设置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四、家长缺乏合理的劳动教育方式
        五、学生劳动自觉性、主动性的缺失
    第四节 运用《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改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方面:加强劳动教育思想认识
        二、教育环境方面:合力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三、教育方法方面:重视实践,反对空洞式的说教
        四、教育内容方面:保持适度的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家庭朗读:建立有意义且持久的亲子关系》(第二-四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
翻译实践报告
    1 任务描述
        1.1 文本介绍
        1.2 选材意义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译中难点
        2.3 译后审校
    3 英汉对比视角下的译例分析
        3.1 英汉语言对比
        3.2 英汉文化对比
    4 任务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7)J市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海外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监护缺失儿童
        1.4.2 寄养安置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心理依恋理论
        1.5.2 国家亲权理论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观察法
        1.6.3 访谈法
第2章 J市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的背景
    2.1 J市监护缺失儿童的概况
    2.2 监护缺失对儿童的恶劣影响
        2.2.1 监护缺失容易使儿童的生存权益受到侵害
        2.2.2 监护缺失容易使儿童的学业受到影响
        2.2.3 监护缺失容易使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出现偏差
    2.3 J市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的制度框架
        2.3.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政策,在制度上给予保障
        2.3.2 加强组织架构建设,在机构组织上给予保障
        2.3.3 完善资源配备,在人员和资金上给予保障
第3章 J市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现状及实施分析
    3.1 J市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现状
    3.2 J市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的实施分析
        3.2.1 监护缺失儿童机构养育的实施分析
        3.2.2 监护缺失儿童家庭寄养的实施分析
第4章 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层面
        4.1.1 寄养安置的法规政策缺乏
        4.1.2 寄养安置的组织架构不明晰
        4.1.3 寄养安置的资源配备不齐全
        4.1.4 寄养安置的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4.2 社会组织层面
        4.2.1 专业性服务保障不足
        4.2.2 缺乏专业社会工作人员
        4.2.3 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
    4.3 照料者层面
        4.3.1 缺少寄养融合期
        4.3.2 缺乏相关的培训
        4.3.3 监管评估不到位
    4.4 寄养儿童层面
        4.4.1 寄养儿童的“声音”被忽略
        4.4.2 寄养儿童的身心发展被忽视
第5章 完善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的相关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尽快出台或完善寄养安置的法规政策
        5.1.2 设立寄养安置相关的组织架构
        5.1.3 完善寄养安置的资源配备
        5.1.4 健全寄养安置的相关配套措施
    5.2 社会组织层面
        5.2.1 提高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政府加强监督管理
        5.2.2 吸纳专业社工人才,加快培养儿童社工
        5.2.3 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寄养安置事业,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5.3 照料者层面
        5.3.1 落实寄养融合期,确保寄养儿童与其照料人相处融洽
        5.3.2 加强对主要照料人的培训,提升寄养儿童养育水平
        5.3.3 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机制,加强寄养照料的监管
    5.4 寄养儿童层面
        5.4.1 保障儿童的参与权,为寄养儿童的发声提供机会
        5.4.2 注重寄养儿童的身心发展,防止被忽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 Words
绪论西南联大、“鲁艺”与中国新文学史
    一、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
    二、已有研究成果回溯与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争语境下的建校历程与校园氛围
    第一节 抗战烽火下的艰难起步
    第二节 冲突渗透中的思想指引
    第三节 矛盾交融中的教育理念
第二章 救亡强音中的个体与群体
    第一节 抗战救亡话语的出场与沸腾
    第二节 西南联大:群体呼号中的个体诘问
    第三节 “鲁艺”:个体认同后的群体“聚焦”
    第四节 个体与群体的纠结
第三章 现实观照中的思想启蒙
    第一节 西南联大:批判现实的延续
    第二节 “鲁艺”:歌颂与批判的交响
    第三节 启蒙、革命与农民书写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精神气度与思想改造
第四章 生命存在与人性深度的探询
    第一节 生命存在:诗性品格、救世情怀的对立与对话
    第二节 救亡、革命、爱情、自我多重碰撞中的人性
第五章 文学创作的体式探索与语言风貌
    第一节 战争不同阶段的文体选择与语言风貌
    第二节 西南联大:学院派的文体实验与“新文言”风貌
    第三节 “鲁艺”:民族形式的新变与革命白话的兴起
第六章 外国文学资源的移植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西南联大的盛行
    第二节 苏联文学对“鲁艺”的吸引
    第三节 “亲欧美”与“亲苏俄”的价值取向
第七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生成与建构
    第一节 “社会场域”的导向与文学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 精神传统的赓续与文学观念的再认
    第三节 主体定位的选择与文学价值的追求
第八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及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不同维度下的文学创作路径
    第二节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
    第三节 多样现代性的分化与融合
    第四节 两种文学样态的文学史价值及当下启示
结语 话语讲述的时代和讲述话语的时代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小上帝(论文提纲范文)

一、末日并未到来
二、我们的舍弃
三、名字的意义
四、男儿的眼泪
五、衣裳的花样
六、未知的遗产
七、被改的生日
八、第一次离别
九、月子房的秘密
十、最干净的路
十一、曲折的奶水
十二、多病的世界
十三、奶爸的忧虑
十四、生命的恐惧
十五、什么是死的
十六、他想做的人
十七、被改变的人
十八、儿子的预言

(10)记忆的青春 ——知青记忆的建构和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和背景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知青领导人积极重构知青记忆
        二、知青群体进入回忆黄金期
        三、笔者缘何研究知青记忆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回顾
    第一节 社会记忆研究
        一、记忆概念的界定和记忆类型的阐述
        二、社会记忆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知青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知青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知青:社会记忆的当代叙事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知青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
        二、研究对象的介绍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
        二、参与观察
        三、文献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思路
第四章 知青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
    第一节 知青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
        一、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
        二、知青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
    第二节 知青集体记忆的形成
第五章 知青记忆的叙事建构:受苦与理性选择
    第一节 苦难记忆研究和理性选择理论
        一、苦难记忆的研究
        二、理性选择理论
    第二节 知青记忆的下乡之苦
        一、强制性集体下乡与个体理性选择
        二、劳作与生活之苦
        三、竞争上调与个体理性选择
    第三节 知青记忆的城乡之别
        一、贫困乡村
        二、被农民排斥
        三、与农民修复关系的努力
        四、无法调和的城乡差异
第六章 知青记忆的评价建构:受苦与有悔/无悔的关联
    第一节 下乡受苦是否值得:生命价值视野下的“有悔”与“无悔”
        一、个体生命价值理论
        二、知青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
        三、知青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节 苦感与生命历程的关联:生命历程视野下的“有悔”与“无悔”
        一、生命历程理论
        二、下乡经历与有悔/无悔的关联
        三、后知青时代社会阶层分化与有悔/无悔的关联
    第三节 “无悔”话语背后的美化青春现象
        一、距离之美
        二、自由之美
        三、认同和谐之美
第七章 知青记忆的传承
    第一节 知青个体和群体的记忆传承
        一、知青的身体记忆传承
        二、知青的文本记忆传承
    第二节 知青记忆的代际传承
        一、知青记忆的家庭传承内容
        二、知青记忆代际传承面临的挑战
        三、知青记忆代际传承的可能性和价值意义
    第三节 知青物化记忆传承的兴起:个体、政府与市场的分歧和媾和
        一、知青记忆的传承形式与传承主体
        二、知青群体对政府和市场介入物化记忆的需求
        三、政府和市场对知青物化记忆的主导
        四、受众对知青物化记忆的解构
第八章 结语:个体苦难与集体政治的互构
    第一节 知青记忆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一、知青记忆的叙事建构
        二、知青记忆的评价建构
        三、知青记忆的传承
        四、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知青记忆的建构性
        一、知青记忆的变迁性
        二、知青记忆的当下性
        三、知青记忆的延续性
        四、知青研究的真实性
    第三节 官方知青记忆与延安记忆的勾连
        一、上山下乡运动对延安记忆的重构
        二、当下官方以延安精神重塑知青记忆
        三、官方知青记忆对口述记忆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1:知青访谈名录
附录2:知青访谈提纲
致谢

四、给孩子一个经受磨难的机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D]. 常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 [3]卢梭的幸福教育思想研究[D]. 陈龙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5]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爱弥儿》劳动教育思想研究[D]. 陈凡.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家庭朗读:建立有意义且持久的亲子关系》(第二-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牛志敏.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J市监护缺失儿童寄养安置问题研究[D]. 朱佳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D]. 施新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9]小上帝[J]. 陈仓. 芳草, 2017(02)
  • [10]记忆的青春 ——知青记忆的建构和传承[D]. 沈捷. 南京大学, 2016(05)

标签:;  ;  ;  

给孩子一个吃苦的机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