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边境的入侵和耕作问题

宋夏边境的入侵和耕作问题

一、宋夏沿边的侵耕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方圆[1](2021)在《从屈野河“侵耕”事件看宋夏边疆危机的管控》文中认为屈野河位于北宋麟府路境内,是贯穿麟府路的战略要道,且宜耕宜戍,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北宋天圣至嘉佑年间,宋夏就屈野河划界问题纠纷不断,边民侵耕、边兵交战与边官交涉的情况时有出现。不过由于"庆历和议"对宋夏双方的制约以及宋辽夏三方关系的变化,宋夏皆保持着相对克制的态度,最终通过政治谈判达成了各守河岸、互不越界的协议。这场纠纷的产生、发展及其解决,既是管窥宋夏关系复杂性之一斑,更是中国古代不同政权管控边疆危机的一次独特实践。

康华,邵霞[2](2020)在《陕北地区党项民族文化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当前学界有关陕北党项民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风俗文化等方面。其中对早期党项族发展、榷场贸易、沿边蕃部的争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对陕北地区的地方建制、经济发展状况、建筑、丧葬、服饰、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赵瞳[3](2017)在《北宋农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宋时期,封建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这就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文章重点考察北宋农田发展模式、土地开发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技术进步、影响农业因素和自然灾害等五个问题,以此揭示北宋农业的一般特点。北宋时期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农业生产技术获得很大提高,在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方面,乃至土地占有类型和契约租佃制、定租制和赋役制度等方面,都体现出这时期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关土地占有形式分为官田和民田两种,官田由北宋统治者直接管理,主要用于国防开支、行政管理和救灾应急等方面,民田属于民间私有土地。这时期封建契约租佃制发展和定租制产生,对于北宋农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北宋建国以后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地主大量占有土地,很多自耕农逐渐沦为佃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封建租佃契约制开始发展,并成为当时较为普遍的生产关系。北宋农业赋税很重,官府还以各种借口巧立名目,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一些民众难堪重负甚至逃离故乡。因此北宋的熙丰变法就直接涉及到农业赋税问题,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存在密切相关。北宋时期的土地利用是一次重大进步。由于北方长期与辽国和西夏发生战争,原本一些重要的粮食产区遭到破坏,这就导致北方一些百姓向南迁移,并开始逐渐经营南方的广大地域,并视之为重要的经济命脉。从而大量开垦荒地,并施行轮作复种的耕地措施。开垦土地较大地区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两湖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北宋时期已经变成阡陌纵横、村落相望的社会面貌。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耕区域的逐步扩展,中原地区洪涝灾害也频繁发生。北宋时期对于农田水利建设非常重视,这时期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体现在河北淀泊的开发利用、古渠旧堰的整治和引浊放淤等三个方面。这些淀泊发源于太行山及燕山的诸多河流,在东入大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北宋政府在淀泊地带修堤筑坝,主要目的在于防御辽骑南侵。兴建这些水利设施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种植起到了积极作用。北宋南部农田水利建设有了空前发展,主要在丘陵平原的陂湖灌溉、圩田和东南沿海的扞海石塘方面。北宋农业技术已经比汉唐时期有很大进步,在农作物种植结构方面,调整了原本单一的产粮品种,大力推广水稻栽培技术,南方在原耕作面积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北方不仅增加很多水稻产区,还增加很多生产小麦产区,并逐渐向南方各地推广,因此原本以粟和麦为主的粮食结构,逐渐被稻和麦为主的粮食结构替代。这种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改变低产的粟增加高产的水稻和小麦,从而填补了人口大量增加产生的粮食不足问题。而且一些官员来到地方以后,帮助农民解决很多农业问题,特别是教会农民改变种植结构,增加高产的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北宋时期还出现了秧马和粪耧等新农具,翻车和筒车等传统水利灌溉工具得到普及,钢刃熟铁农具被广泛利用,这在《梦溪笔谈》中就详细记述了炼钢工艺及原理。以现代钢铁锻造技术原理来看,精铁的反复锻打不仅可以排除杂质,还可使其成分均匀组织致密,有时亦可使晶粒细化,从而锻造出优质的钢材。这些工匠制造出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为北宋粮食增产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连年对外战争,导致北宋时期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在北宋统治的167年里,正是中国处在地球气候波动较大的历史时期,再加上连年战争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森林,这就必然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而且这时期黄河多次决堤,严重影响到下游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农业耕作更是致命打击。特别是内湖洪涝灾害严重,海潮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因此很多原本粮食高产区都呈现下滑趋势,为了减少粮荒确保政权延续,福建等地区修建很多梯田增加粮食产量。宋辽和宋夏多次大规模战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多年遭受战乱困扰的前提下,统治者不得不思考休养生息恢复和平。北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主要有风灾、雹灾、旱灾和蝗灾等,对于农业生产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不胜枚举。每当这些自然灾害发生时,北宋统治者能够积极应对,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经济损失,也对庶民百姓起到保护作用。鉴于北宋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开垦荒地促进粮食产量增加,成为确保庶民基本生活的唯一途径,然而这就导致很多山地丘陵的树木被砍伐,一旦森林原有的吸收水分等功能遭到人为破坏,原本自然环境处在良性循环的地区,也逐渐增加洪涝灾害的次数,面对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问题,北宋统治者采取了非常开明的治理措施,尤其是在救灾方法上,对庶民发放粮食和救灾物质,乃至蠲免赋税和租借钱粮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北宋统治者理性仁德政治务实的治国理念,也促使灾后农业生产获得全面恢复。从而北宋时期在农业发展方面,不论是农作物种植结构还是水利设施建筑,不论是土地开发利用还是农业技术革新,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防灾治灾方面,都能够看到北宋统治者较为务实的政治态度。

刘存明[4](2017)在《北宋使北诗研究》文中提出北宋在与辽金的交往过程中曾互派使者。出使者、迎送对方使臣的陪伴使以及他们亲友们围绕着与“使北”有关的活动,写下了大量的统称为使北诗的诗作。这些诗歌建立在北宋与辽金密切交往的基础之上,与北宋复杂多变的外交局势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同时还具有丰富而又深沉的思想内涵。这些诗,一方面反映了北宋时居于中原地区的士人对辽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民情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表现出北宋士人对于国家主权、民族情感、夷夏区别的思想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具体的主题情感,如大国以德怀远的自豪感、屈辱求和的无奈与悲愤以及羁旅苦寒,思乡念国等。北宋使北诗具有文学、历史、政治、地理、民俗、现实等多重意义,从中也可以看出特殊时代背景之下,北宋士人的国家观念的高扬与强化,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现实屈辱无奈,应成为古代文学研究中有意义的重要景观之一。

孙雪梅[5](2014)在《北宋西北边境粮食安全研究》文中指出北宋时期,地处宋与西夏接界的西北边境地区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该地因其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多险厄之处而着称,为镇守中原之门户。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得西北边境一直都是宋夏双方极力争夺的对象,而粮食安全又是边境安全的重要保障。北宋西北边境随着宋夏关系的演变呈不断变动的态势,该区地处黄土高原和沙漠地带,受地理环境与气候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基础比较落后,所以边境地区的粮食很难保障战争的需要。随着宋夏战事的紧张,赵宋王朝对西北边境各路驻军都有所增加,而且数目庞大。如此庞大的军队均需朝廷给养,加之西北边境地区民族关系复杂,为了团结各民族,巩固边疆稳定使该区有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北宋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边境粮食生产,兴修各种水利和实行屯田,提高粮食产量,以保证边境人民获得充足的粮食;通过完善粮食购买制度,加强粮食贸易,平衡了地区间的粮食供应;通过加强仓储管理制度和广积备荒保障灾荒年间的粮食救济。以上措施的实行,使北宋西北边境的粮食安全取得了较好的保障。

李恺[6](2014)在《宋夏关系中的堡寨》文中认为北宋与党项一直存在矛盾,特别是元昊脱离宋朝,成立西夏以后,宋与西夏矛盾再次升级,双方开始在缘边大规模修筑堡寨。堡寨作为双方防御据守点和攻击的发起点,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堡寨的研究能让我们全面深入的认识宋夏关系。运用历史比较法和统计法,解释宋夏二者间堡寨数量多于宋辽之间的原因,说明堡寨在宋夏战争与贸易中的地位。宋夏战争中,北宋的堡寨是扭转其在宋夏战场劣势的关键,并成为最终制服西夏的有力武器;宋夏贸易中,堡寨为两国贸易提供安全交易场所,贸易活动又将人口吸引至堡寨周围,改变了堡寨的军事性质,成为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聚集点。宋夏关系的研究离不开对宋夏堡寨作用的探讨。

陆瑶[7](2014)在《宋辽夏金政权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疆界变迁》文中研究指明10至13世纪是我国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及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这一历史阶段里先后建立的辽、北宋、西夏、金各政权间关系错综复杂,引起各方间的疆界不断变动。“河曲”地区即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这里被流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的黄河从西、北、东三面所围绕,南面以白于山山脉为界连接陕北黄土高原。自辽、北宋建立起,这里先后呈现出辽、北宋、西夏的鼎足之势及西夏与金的对峙而立,宋、辽、西夏、金各政权在此上演了激烈的疆域争夺。本文以鄂尔多斯高原地区为研究范围,主要探讨从北宋建立至金朝灭亡两百八十多年时间里各政权的疆界变迁过程。首先,介绍鄂尔多斯高原的地理概况及辽、宋、夏、金在这一地区的建制情况。从空间上为研究辽、宋、夏、金的疆界变迁确定范围。鄂尔多斯高原地形复杂,临河靠山,交通便利。这里分布着诸多蕃族部落,又处在各政权疆域交界地带,因而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为加强对本地区的管理,以及出于军事进攻与防御的考虑,辽、西夏、金分别仿效宋制建立府、州、县等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并结合自身民族特点建置招讨司、监军司等负责军务管理。其次,具体论述宋夏、辽夏、金夏之间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疆界变动。其一,随着各个阶段宋夏关系的不断变化,两国疆界在此地区也呈现交替变动。其疆界扩张、收缩的范围涵盖从陕西北部到横山、白于山地区,再到整个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其二,辽夏之间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疆界变动总体变化不大。西夏建国初期,由于对辽的依附,辽夏关系和平友好,双方的疆界矛盾并不突出。但在辽夏关系交恶甚至发生战争时,双方之间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隅也发生多次领土争夺。辽圣宗两次伐夏战争胜利后,占据西夏东北部分疆土,改建河清、金肃二军管理新占地区。此后至辽灭亡,辽夏疆界基本未再发生变化。其三,金朝在灭辽之后,基本继承了辽的疆域。金与西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疆界变化情况受金与南宋战争的影响而不断变化。为联夏抗宋,金曾许诺将部分领地分与西夏,并与西夏划定疆界。在宋、金战争时期,西夏也乘隙扩张版图,侵占金的州军堡寨,双方间在边界地区的争斗直至被蒙古灭亡才告终止。最后,在对上述政权间疆界推移、变迁分析的基础上,复原两宋时期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内辽宋夏金政权的疆域,并总结其疆界变动的特点与规律。

罗翠红[8](2013)在《北宋河东边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宋前期,北部的辽、西部的西夏等游牧民族强势崛起,与宋成三足鼎立之势。河东路,即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因独特的地理优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又与辽、夏分别接壤,因此北宋对其边防极为重视。河东路也因此在宋辽、宋夏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在战后防御中作出很大贡献。本文专门对河东路边防进行研究,从地理形势、城防体系、军队防御体系、边塞交通管理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对河东路边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河东路在北宋边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显示了河东路边防的独特性及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章:北宋河东路的地理和战略地位。本章从河东路的地理概述、古人论河东路的形势、河东路在辽、夏边防的重要战略地位三个方面来阐述河东路重要的地理、战略优势。第二章:北宋河东路的城防体系。本章以河东路重要的城池,如太原城、麟州建设和保卫为例,论述北宋对其城防建设的重视及战争前后城防防御的巨大作用。第三章:北宋河东路的军队防御体系。本章以禁军、厢军、乡兵的重点,通过三种主要兵种的分布、数量、发展论述,显示出在战争影响下河东路驻军的变化以及对战争的影响。第四章:北宋河东路的边塞交通管理体系。河东路与辽、夏接壤,在战争前后,通往辽、夏的边塞和边界是北宋防御的重点。本章分别对辽、夏边塞的防御及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突出两国之间边塞管理的重要性。第五章:总结论文内容,概述论文意义。

陈冠男[9](2011)在《宋夏沿边侵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近些年来逐渐被很多历史地理学人所关注。随着近些年来自然环境变化地加剧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地不断恶化,学者们越来越注意对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并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深入和扩大。总的来讲,这类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植被破坏,河渠修建、农业发展、土地开垦等问题的考察上,但这些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在某-政权的范围内进行探讨,对于政权间的人地关系的讨论尚不多见。本文以北宋与西夏沿边的侵耕为例,对宋夏双方的侵耕行为进行详细讲解,并对侵耕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并从中提炼出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文分以下几部分:一、系统分析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到目前为止,对于侵耕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学术界还比较少见,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不够,并且几乎没有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研究论文。本文以宋夏侵耕为立足点,结合前人对北宋和西夏的环境、气候、农业、植被、疆域等研究做出自己的探讨,以期能弥补这-领域的空白。二、阐述了宋夏沿边的地理环境,西夏境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西夏的经济社会结构等问题。三、详细说明了宋夏双方侵耕的具体过程。四、分析探讨了宋夏双方侵耕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并根据侵耕造成的影响剖析了此一时期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封婷[10](2011)在《战争影响下的社会 ——北宋中后期西北拓边的负面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北宋西北地区包括永兴军路、鄜延、秦凤、泾原、环庆四路以及神宗熙宁开边之后的熙河路,通称为“西北六路”,是多民族聚居地、军事战略要地、重要物资基地。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北宋中后期经略西北的重要原因,北宋经略西北地区在取得巩固边疆、稳定边防、扩大边界、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等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从拓边战争与人口的关系看,对蕃族人口的诛杀、战场上士兵的死亡、运输途中民夫的伤亡等,都使得当地人口减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拓边战争与民生的关系看,北宋的西北拓边,使民众的赋税负担、兵役负担、劳役负担都得到了加重,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从拓边战争与财政的关系看,军费支出的巨大、北宋对官吏、士兵奖赏的费用、入中的费用等都不同程度的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从拓边战争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在西北地区的屯田,特别是在一些不宜耕作的土地上的屯田,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另外,森林和草场的被破坏,也影响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北宋后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劣与其不无关系。北宋中后期西北拓边活动产生的人口的减少、民生凋敝、财政危机、环境破坏等,是北宋经略西北整体内容的一部分,是反映西北拓边活动的一个重要侧面。

二、宋夏沿边的侵耕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夏沿边的侵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从屈野河“侵耕”事件看宋夏边疆危机的管控(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端出现的背景
二、事态发展的进程
三、双方对策的分析
四、余论

(2)陕北地区党项民族文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方面
        1. 职官与基层建制
        2. 外交
        3. 部族、人口
        4. 其他方面
    (二)经济方面
        1. 经济开发
        2. 农业生产与手工业发展
        3. 榷场贸易
    (三)军事方面
        1. 军事防御
        2. 军事冲突
        3. 军事遗址
        4. 军事将领
    (四)风俗文化方面
        1. 宗教文化
        2. 丧葬习俗
        3. 建筑文化
        4. 服饰与饮食
        5. 汉化研究
二、目前学界研究的特点

(3)北宋农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北宋农田发展的基本模式
        二、北宋土地开发与农田水利
        三、北宋农业技术进步
        四、北宋农业的影响因素
        五、北宋自然灾害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结构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三、结构设计
第一章 北宋农田发展的模式
    第一节 官田与民田及“不抑兼并”
        一、官田和民田
        二、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第二节 契约租佃关系的发展和定租制出现
        一、契约租佃关系的发展
        二、定额租的发展
    第三节 北宋农业赋税
        一、北宋时期的赋税
        二、农业税赋的加重
        三、“熙丰变法”中的农业税赋问题
第二章 北宋土地开发与农田水利建设
    第一节 北宋农业土地的利用
        一、北方土地的垦复与利用
        二、南方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
    第二节 低地滨水地区的土地利用
        一、滨水地区的主要土地类型
        二、围湖造田与退田还湖
    第三节 农田水利建设
        一、北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二、南部地区农业水利建设
        三、水文知识的进步
第三章 北宋农业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
        一、农作物结构经历较大变化
        二、水稻地位的提升
        三、麦类种植范围的扩大
        四、农作物种植发展的状况
    第二节 农具的创制、改进和普及
        一、秧马和粪耧的创制
        二、钢刃熟铁农具的推广应用
        三、翻车、筒车的普及
第四章 影响北宋农业发展的因素
    第一节 自然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战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北宋主要的农业政策
        一、宋初的农业政策
        二、北宋中期“改革”中的相关农业政策
第五章 农业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第一节 农业自然灾害概况
        一、旱灾
        二、蝗灾
        三、风灾、雹灾和霜灾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
        二、人为因素
    第三节 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一、防灾措施
        二、救灾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北宋使北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辨析
    二、北宋外交关系研究
    三、北宋使北诗研究现状及不足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使北的政治背景及其诗歌创作
    第一节 北宋外交局势
        一、契丹初建阶段(960 年以前)
        二、宋辽争战阶段(960 年—1105 年)
        三、宋辽友好阶段(1005 年—1115 年)
        四、联金灭辽阶段(1115 年—1125 年)
        五、宋金争战阶段(1125 年—1127 年)
    第二节 北宋交聘制度及出使者
        一、宋辽交聘制度
        二、(北)宋金交聘制度
        三、出使名目
        四、出使者
    第三节 使北诗构成
        一、出使诗
        二、迎送馆伴使臣所作陪使诗
        三、出使者亲友与出使有关诗作
第二章 物色虽同土俗殊——使北诗中的辽金形象
    第一节 出使者笔下的辽金描写
        一、路途中的自然风光
        二、蕴含深厚的人文景观
        三、“土风犹似茹毛纯”
    第二节 出使者亲友的辽金想象
        一、“白裘貂帽着不暖”
        二、“授馆毡为幄,供庖酪和羹”
        三、“汉使下西清,胡人拥道迎”
    第三节 接送馆伴使笔下的辽金刻画
第三章 使北诗中的主体情感
    第一节“使行劳苦诚无惮,所喜殊方识汉恩”
        一、以德怀远
        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三、文化的双向融合
    第二节“悲伤此邦旧”的屈辱无奈
        一、燕云之痛
        二、自我排遣
        三、和平之思
    第三节“夜梦京华阻,披衣望北辰”
        一、拒斥无奈
        二、艰辛苦楚
        三、家国之思
结语
    一、从北宋使北诗看北宋士人的国家观念
    二、北宋使北诗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北宋西北边境粮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北宋西北边境地区的范围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西北边境地区的范围
        一 东段辖界
        二 中段辖界
        三 西段辖界
    第二节 西北边境的地理环境
        一 地形地貌
        二 河流水系
        三 交通路线
第二章 驻军与西北边境粮食消费
    第一节 驻军的种类、数量与分布
        一 驻军的种类
        二 驻军的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驻军的粮食消费
        一 禁军和厢军的粮食消费
        二 其他驻军的粮食消费
第三章 民族关系与西北边境粮食安全
    第一节 西夏对北宋的侵耕与扰耕
        一 西夏对宋侵耕与扰耕的原因
        二 西夏侵耕的范围
        三 侵耕与扰耕对北宋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宋夏间的粮食走私
        一 走私的原因
        二 走私的情况
        三 走私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三节 吐蕃与西北边境粮食安全
        一 西北吐蕃的分布
        二 吐蕃对西北边境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四章 北宋保障西北边境粮食安全的措施与影响
    第一节 加强边境粮食生产
        一 兴修水利
        二 保护与开发土地资源
    第二节 完善粮食购买制度
        一 加强粮食贸易
        二 打击走私
    第三节 加强仓储管理
        一 加强仓储管理制度
        二 增加粮食储备
第五章 北宋保障西北边境粮食安全的效果
    第一节 加强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完善购买制度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三节 加强仓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宋夏关系中的堡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意义及内容
    (二) 学术前史
        1. 宋夏堡寨基本状况研究
        2. 宋夏战争与堡寨的关系
        3. 宋夏贸易与堡寨关系
二、宋夏间堡寨的特点
    (一) 堡寨聚落的源起与发展
    (二) 宋夏间影响堡寨存在的因素
    (三) 宋夏堡寨的比较
三、堡寨在宋夏战争中作用
    (一) 宋仁宗时期的宋夏关系与陕西之战
    (二) 宋神宗时期的宋夏关系与三次战争
    (三) 宋仁宗与宋神宗时期战役比较
四、堡寨于宋夏贸易之考量
    (一) 宋夏贸易的主要形式
    (二) 宋夏贸易中堡寨的作用及其性质的改变
    (三) 北宋将贸易作为遏制西夏的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宋辽夏金政权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疆界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第一章 北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节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
        一、地理范围和地形
        二、河流和湖泊
    第二节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民族政权分布
        一、契丹族建立的辽朝
        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三、女真族建立的金朝
    小结
第二章 宋夏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疆界变动
    第一节 西夏建国初期的宋夏疆界
        一、西夏建国之前的夏州政权控制区域
        二、西夏建国初期的宋夏疆界(1038-1067年)
    第二节 宋神宗、哲宗时期的宋夏疆界
        一、宋夏战争时期的疆界(1067-1084年)
        二、宋夏议和时期的疆界(1085-1099)
    第三节 北宋末年的宋夏疆界
    小结
第三章 辽夏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疆界变动
    第一节 辽兴宗时期的辽夏疆界(1031-1055年)
        一、辽夏战前形势
        二、辽夏战争概况
    第二节 河清军、金肃军与宁边州
        一、河清军
        二、金肃军
        三、宁边州
    小结
第四章 金夏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疆界变动
    第一节 金朝建立初期与西夏的疆界(1122-1146年)
        一、金朝允割之地
        二、伪楚政权与西夏的边界
        三、金夏疆界的变动
    第二节 金夏交好时期的疆界(1146-1190年)
        一、金主完颜亮时的疆界位置
        二、金世宗时期的疆界位置
        三、金朝后期与西夏的疆界(1190-1227年)
    小结
第五章 宋辽夏金疆界变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宋辽夏金疆界变动的特点与规律
        一、时间上的变动特点
        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第二节 影响各政权疆界变迁的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三、山界蕃部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北宋河东边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史料、方法
第一章 北宋河东路的地理和战略地位
第二章 北宋河东的城防体系
    第一节 重要城池的改造、防御及维护功能,以太原城为例
    第二节 重要关隘、砦铺的设置、防御及维护,以代、忻为例
    第三节 重要堡寨的设置、防御及维护,以麟、府、丰为例
第三章 北宋河东的军队防御体系
    第一节 河东路的驻军状况
    第二节 禁军、厢军的分布及变化
    第三节 乡兵的发展
第四章 北宋河东的边境管理
    第一节 战后边界的防御
    第二节 对辽、夏边境的防御管理
    第三节 对辽、夏边境的交通管理
        一、对间谍的打击及相关措施
        二、对禁物出境管理及相关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9)宋夏沿边侵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对北宋和西夏环境方面的研究
        (二) 对北宋和西夏人类活动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夏沿边地理环境
    第一节 麟府地区
    第二节 横山鄜延地区
第二章 西夏境内自然地理环境
第三章 西夏社会经济结构
第四章 宋夏双方的侵耕与反侵耕活动
    第一节 西夏对北宋的侵耕
        一、西夏对麟府地区的侵耕
        二、西夏对鄜延地区的侵耕
        三、西夏对环庆地区的侵耕
    第二节 北宋对西夏的侵耕
第五章 宋夏双方侵耕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 宋夏双方侵耕的原因
        一、西夏对北宋侵耕的原因
        二、北宋对西夏侵耕的原因
    第二节 宋夏双方侵耕的影响
        一、侵耕对宋夏双方政治军事的影响
        二、侵耕活动对西夏经济的影响
        三、侵耕活动对宋夏沿边环境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10)战争影响下的社会 ——北宋中后期西北拓边的负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北宋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一节 北宋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
    第二节 北宋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
        一、多民族聚居地
        二、军事战略要地
        三、重要物资基地
    第三节 北宋中后期西北拓边概况
第二章 西北拓边对人口的影响
    第一节 西北拓边对蕃部人口的影响
    第二节 西北拓边对汉族人口的影响
第三章 西北拓边对民生的影响
    第一节 生产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赋役加重
        一、赋税沉重
        二、兵役沉重
        三、劳役沉重
第四章 西北拓边对财政的影响
    第一节 军费支出
    第二节 奖赏费用
    第三节 入中费用
    第四节 其他费用
第五章 西北拓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西北屯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西北拓边对森林与草场的破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宋夏沿边的侵耕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屈野河“侵耕”事件看宋夏边疆危机的管控[J]. 孙方圆. 理论学刊, 2021(03)
  • [2]陕北地区党项民族文化研究综述[J]. 康华,邵霞.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3]北宋农业研究[D]. 赵瞳. 郑州大学, 2017(05)
  • [4]北宋使北诗研究[D]. 刘存明. 青海师范大学, 2017(02)
  • [5]北宋西北边境粮食安全研究[D]. 孙雪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6]宋夏关系中的堡寨[D]. 李恺. 湖北大学, 2014(04)
  • [7]宋辽夏金政权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疆界变迁[D]. 陆瑶.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8]北宋河东边防研究[D]. 罗翠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9]宋夏沿边侵耕问题研究[D]. 陈冠男.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10]战争影响下的社会 ——北宋中后期西北拓边的负面影响研究[D]. 封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4)

标签:;  ;  ;  ;  

宋夏边境的入侵和耕作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