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M COM的视频传输设计

基于NM COM的视频传输设计

一、基于NM COM的视频传输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左超,陈钱[1](2022)在《计算光学成像:何来,何处,何去,何从?》文中指出计算光学成像是一种通过联合优化光学系统和信号处理以实现特定成像功能与特性的新兴研究领域。它并不是光学成像和数字图像处理的简单补充,而是前端(物理域)的光学调控与后端(数字域)信息处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照明、成像系统进行光学编码与数学建模,以计算重构的方式获取图像与信息。这种新型的成像方式将有望突破传统光学成像技术对光学系统以及探测器制造工艺、工作条件、功耗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使其在功能(相位、光谱、偏振、光场、相干度、折射率、三维形貌、景深延拓,模糊复原,数字重聚焦,改变观测视角)、性能(空间分辨、时间分辨、光谱分辨、信息维度与探测灵敏度)、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获得显着提高。现阶段,计算光学成像已发展为一门集几何光学、信息光学、计算光学、现代信号处理等理论于一体的新兴交叉技术研究领域,成为光学成像领域的国际研究重点和热点,代表了先进光学成像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国内外众多高校与科研院所投身其中,使该领域全面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发展局面。作为本期《红外与激光工程》——南京理工大学专刊“计算光学成像技术”专栏的首篇论文,本文概括性地综述了计算光学成像领域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与所依赖的核心赋能技术,以求抛砖引玉。

符永铨,赵辉,王晓锋,刘红日,安伦[2](2022)在《网络行为仿真综述》文中指出网络行为描述了网络上各类元素对象动态交互过程.它以各类网络服务协议及应用为运行载体,形成不断变化的丰富多样的网络行为,反映出网络拓扑结构给定时间内网络上的场景特点.网络行为仿真主要包括运行框架、背景流仿真、前景流仿真,将生产网络环境下网络行为按需映射到测试网络环境,提供一种按需灵活定制仿真再现能力.网络仿真应用场景不断发展,包括性能分析评估、产品和技术验证、网络入侵检测、网络攻防演练与研究发展等.为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梳理了网络行为仿真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框架,从框架、背景流、前景流等技术层面总结了网络行为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相关商业产品和开源软件工具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调研,最后对网络行为仿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宇明[3](2021)在《面向边缘计算的智慧标识网络资源协同与适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设备数量与流量规模的持续增长,边缘计算已成为当今网络环境下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用户体验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网络技术“静态、僵化”的原始设计弊端,导致其在跨网资源利用、差异化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能力不足,进而难以为边缘计算提供高效的支撑。为此,设计基于新型网络架构与技术的边缘计算网络已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共识。智慧标识网络作为新型网络架构的一种,在资源适配、网络管控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为边缘计算的高效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架构基础。为此,本文依托于智慧标识网络的设计理念,就网络资源的协同与适配开展研究,重点解决边缘计算所面临的任务卸载性能评估、传输与存储资源协同、差异化服务资源提供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终端设备与边缘服务器之间的任务卸载问题,设计了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管控框架,构建了基于端-边协同的任务卸载性能评估模型。首先,将任务卸载问题描述为一个多队列系统;随后,使用马尔可夫链对两种卸载策略(本地优先策略和基于概率的策略)进行分析,并推导出任务平均响应时间与系统平均能耗的闭式解;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优化的资源适配方法,同时考虑终端需求、计算资源与传输资源;最后,实验结果显示,所提评估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卸载策略的性能,所提资源适配方法可以动态调整资源的适配策略,满足不同终端的需求。(2)针对边缘网络之间的传输资源协同问题,设计了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传输组件功能模型,提出了基于随机优化的边缘资源协同传输调度机制。首先,使用队列调度模型对基于资源协同的传输调度问题进行描述,并构建了一个随机优化问题;随后,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和分解,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控制算法,可以实现基于即时网络状态的传输策略制定;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能够在不损失吞吐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数据包的队列等待时间。(3)针对边缘网络之间的存储资源协作问题,设计了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缓存组件功能模型,提出了基于多代理强化学习的边缘协作缓存方法。首先,构建了协作缓存的优化问题,并证明该问题是NP-hard;随后,将强化学习与所提缓存组件相结合,设计了一个协作缓存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代理强化学习的协作缓存算法,并将其输出定义为低复杂度的缓存策略,在降低学习模型复杂度的同时,为每个缓存节点提供一定的性能保障;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牺牲单个节点的本地命中率,提升整体的命中率。(4)针对边缘服务器与云服务器之间的任务卸载和服务资源适配问题,设计了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资源适配框架,提出了基于服务功能切换的云-边资源协同适配机制。首先,构建了一个随机优化模型,对基于服务功能切换的资源适配问题进行描述,旨在最大化任务处理收益与最小化服务切换代价;随后,利用虚拟队列技术,将任务需求与服务资源进行关联,并提出了一个低复杂度的任务卸载与资源适配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入任务的主动拒绝机制,对上述算法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提供确定的时延保障;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均能有效降低任务的等待时间,并且可以提供基于服务功能切换的差异化资源适配策略。

王潇正[4](2021)在《多场景可见光通信信道损伤与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各种大容量业务爆炸性增长,人们对高速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高。相较于传统射频通信,基于发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以其超宽的光谱频段、抗干扰能力强、高速率、绿色环保、安全保密性好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工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突破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与频谱资源瓶颈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物联网、水下无线通信、智能交通和未来6G网络等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这种新兴的通信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以介质衰减、多径散射、背景光噪声、湍流衰落等为代表的信道损伤会严重影响可见光通信系统性能,降低通信速率与最大传输距离,进而制约其大规模商用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围绕水下、室外和室内三种应用场景下的可见光通信信道损伤及系统设计展开研究,完成了理论性能分析、仿真平台设计、补偿算法实现和工程样机测试等工作,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围绕浅水域可见光通信多径色散效应与背景光噪声,基于光子追踪算法设计了模块化仿真平台与可视化界面,并通过样机测试验证。该平台整合了信道建模与性能评估功能,同时结合海平面太阳光辐照度实测数据,给出了不同工作深度下的背景光噪声强度量化方法,可从时延扩展、空间光强分布、统计性衰减以及误码率特性等方面对水下光信道进行综合分析。基于仿真结果,完成了通信系统总体设计,通过实测结果验证了仿真算法的准确性,并得出了通信距离的上限。该研究对于不同水质下的实时样机设计和链路性能评估具有指导意义。(2)围绕室外远距离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背景光噪声问题,基于FPGA设计并实现了自适应滤波降噪算法。搭建了一个灵活的可见光通信收发样机并采集室外背景光噪声,根据实测噪声数据对不同的自适应滤波算法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确定最终参数并利用FPGA开发板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抑制背景光噪声影响,在输入信噪比为2dB条件下,实现了约7.84dB的性能提升。(3)围绕船间灯光通信中的自动识别系统设计,提出了一种改进型聚类算法并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针对传统人工拍发方式的不足,引入了机器学习中的k-means聚类算法并通过优化聚簇中心对其进行改进,该方法可以自动调节判决门限设定并识别光莫尔斯信号中的元素。为解决背景光噪声造成的精度下降问题,设计了基于跳变电平位置的纠错方案并利用STM32嵌入式系统实现,可有效消除跳变点带来的误差。离线仿真与原型机测试结果表明,在信噪比大于5dB的环境下该系统可实现超过99%的自动识别精度,在低信噪比环境下也表现出较好的鲁棒性。(4)围绕室内多径干扰及物联网节点的能耗问题,首次提出了一种大规模可见光反向散射通信网络框架和建模方法。基于广义高斯泊松过程对网络拓扑进行建模分析,理论推导了累积干扰功率的概率分布特性,得出了成功概率与网络容量的近似解析表达式。相较于数值仿真分析,该方法大幅减少了计算时间,可给出反向散射通信网络性能的下界和最优参数选择,用于表征网络链路的可靠性以及空间成功传输密度,为物联网中的极低功耗可见光通信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

黄俊泽[5](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面阵相机与高光谱成像仪的机载成像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光谱成像仪可依据地物空间形态特征、光谱特征地物反射和发射特性同步进行目标精细分类和识别,广泛应用于城市安全、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精准农业、野外搜救等领域。在目标探测领域,尽管高光谱成像仪可以通过高光谱分辨率对一个或多个像素的点目标进行光谱探测,但如果没有目标的先验光谱信息或高空间分辨率的几何信息就很难实现对目标的快速准确识别。此外,在传感器确定的情况下,高光谱成像仪的高空间分辨率与高光谱分辨率是彼此制约,无法同时提高。因而本论文设计并研制一套基于高分辨率面阵相机和高光谱成像仪的机载成像系统,针对目标探测与识别应用,可同时实现光谱维和空间维的高分辨率检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论文提出了高光谱异常检测与高空间图像识别相结合的总体技术路线,设计了轻小型高空间与高光谱成像集成系统,完成了高集成度原理样机的研制,为基于无人机平台获取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数据提供了重要手段。(2)本论文提出了USB3.0(universal serial bus 3.0)高速可调同步传输系统关键技术,USB3.0外设控制器使用同步FIFO(first in first out)、自动DMA(direct memory access)和数据块定量定时传输设计,避免了UVC(USB video class)协议的丢帧问题,解决了USB3.0采用批量传输模式时带宽不能稳定的难题。相比较异步FIFO和手动DMA传输方式,实现了最高数据传输带宽159MBps,提高了USB3.0的稳定传输速率。(3)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单板计算机的多USB3.0接口高速数据采集方案,解决了高分辨率高光谱相机帧频高、数据量大的难题,实现了两个高光谱探测器和一个面阵全色探测器共360MBps稳定数据采集,其中可见相机200Hz帧频(数据速率100MBps),短波相机100Hz帧频(数据速率10MBps),全色相机4Hz帧频(数据速率250MBps)。(4)开展了机载飞行实验,系统工作正常,同时获得了地物目标的高光谱影像数据与高空间分辨率相机数据,验证了高光谱成像仪与高分辨率面阵相机相结合实现地物目标异常检测和图像识别方案的有效性。

刘天颖[6](2021)在《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激光水平仪是一种为建筑行业和机电设备安装行业提供水平度和垂直度基准标定的设备。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激光水平仪校准精度低、调校工序复杂、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由于缺乏激光水平仪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发,国内各激光水平仪生产企业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产量无法提高,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激光水平仪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升级是当前各大生产厂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激光水平仪的装配过程中激光组模的调校工艺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了一种以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为控制核心的自动调校系统。该系统采用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阵列为核心的激光检测光靶对激光水平度、垂直度偏移量进行采集并输入至PLC,由PLC计算出步进电机的调节量,进而调整激光组模调节螺丝的旋转角度和圈数。通过三维坐标定位系统对激光组模调节螺丝进行位置寻位和换位。经PID控制系统的不断修正,直至激光组模的水平精度以及铅垂精度均控制在±0.2mm误差范围之内,正交精度则控制在±2°的误差范围之内,从而达到修正激光水平度和垂直度的目的。系统整体工作流程由CCD检测、组模分步初调、正交统调、PID微调四个阶段组成。系统原型机采用了国产三菱FX3U可编程控制器、57系列两相步进电机、TCD1206SUP线阵CCD传感器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的精确度和鲁棒性符合激光组模的调校工艺要求。本研究通过智能化检测和自动化调校工艺初步解决了激光水平仪人工调校工艺误差大、出错率高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闫朋[7](2021)在《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技术因其监测范围广、无源探测、布设方式自由等独特优势,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安防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油气管线、周界安防等领域。其中,基于激光干涉原理的光纤振动传感系统可准确感知外界的振动信号,满足安防区域内入侵事件的监测需求。但该系统在监测范围、实时性能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以迈克尔逊干涉与萨格奈克干涉原理为基础,利用光纤分路器将上述两类干涉结构进行了融合,从而扩展了同步监测的防区数量,提升了系统监测范围。设计了多路信号采集与高速通讯硬件电路,提高了光纤振动预警系统的响应实时性能。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基于激光前向干涉的光纤振动传感理论,通过干涉结构性能对比与系统器件参数选型,搭建了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与萨格奈克干涉融合结构的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提升了系统检测范围。(2)设计了激光器供电电路、光电探测电路、信号滤波电路、多路采集电路,并研究了USB通信、以太网通信等数据传输通讯方案,提升了振动检测的实时性能。(3)利用MFC编译环境设计了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具有多防区的运行控制、数据显示、数据存储、报警阈值设置、入侵事件记录等功能,并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调用实现了摄像头视频监控的联动,以及利用企业微信客户端实现了微信预警信息的推送。(4)通过机械结构设计与电路布局优化,实现了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工程样机的集成,并对工程样机的标准波形检测、频率响应范围、入侵事件漏报率、系统功率损耗、系统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与评估。上述研究表明,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可通过相互独立的多个防区实现不同外界入侵事件的实时检测,为重点场所周界安防预警提供了监测范围与实时性能的提升优化方案。

贾磊[8](2021)在《恶臭气体及工业废水处理工艺VR教学软件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工程实践在环境工程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环境工程实践教学面临着时间空间的限制、现场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积极性低下等问题。为满足学生对于环境工程构建筑物、设备、管路的学习需求,本研究将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于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开发了废气除臭系统和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共两套VR软件,并采用多种方法对软件进行了优化设计。本研究在以往VR软件开发流程中加入虚拟现实软件性能优化理念,形成了 Cinema 4D 建模、RizomUV 处理模型 UV、Quixel Mixer 制作贴图、Unreal Engine 4开发VR软件的工作流程,提出了开发流程中的性能优化方法和规范。根据上述开发流程完成了某污水厂废气生物除臭系统VR教学软件和某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VR教学软件。废气除臭系统展示了废气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的全过程,完整呈现了双层滴滤塔内外结构,为学习生物滴滤除臭工艺提供了媒介。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展示了煤化工废水处理过程中核心的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为学习煤化工行业废水处理过程原理和设计要点提供支持。两套虚拟现实软件场景庞大,为优化软件运行、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从软件逻辑、剔除方法、渲染管线三个方面入手,运用视锥体剔除、实例化模型与材质、编程逻辑调优等多种性能优化方法,实现了全部构筑物的单场景的流畅呈现,避免了由于场景分割造成的学习不连贯、系统性减弱的问题。在软件功能方面,本研究除实现全场景漫游、流程控制、设备与构筑物展示等传统交互内容外,还根据项目中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难点设置了管路突出显示与流向展示、位置指引、场景画面控制等交互。以解决传统实习中管路认识困难、大场景中的构筑物辨识困难等问题,满足场景的自由调控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的学习指引和更加自由的学习方式。除实现以上研究内容外,本文还对基于Unreal Engine4和Premiere的全景视频制作方式、基于Niagara的复杂构筑物结构内絮体运动的约束与模拟进行探索,并将以上内容率先应用于案例视频制作与项目开发过程中,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经验与借鉴。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论文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废气除臭VR系统在环境工程本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该虚拟现实软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效率,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窦天琦[9](2021)在《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自古以来,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就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形式。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就变得尤为重要。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量子保密通信作为一种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受到广泛关注。与基于计算复杂度的经典密码体系相比,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量子保密通信系统能够建立更加强大的信息安全壁垒。第一个量子保密通信协议——BB84协议提出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量子保密通信在理论、实验和实用化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量子保密通信不仅在金融、证券等行业受到广泛关注,而且在政务、国防等领域逐步应用。“京沪干线”、“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以及商用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部署与应用标志着我国在量子保密通信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量子保密通信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并对量子保密通信系统进行了概述。目前,量子保密通信系统逐渐从理论上的实验验证,朝着实用化、面向不同应用场景不断迈进。具体来说,就是提高安全密钥生成率和传输距离以及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更加灵活高效的实现多用户间无条件安全的信息传递。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上述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系统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1)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的参考系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研究分析量子密钥分发的相关理论协议,并考虑实际通信系统源制备的不完美,提出基于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的参考系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与目前广泛使用的衰减的弱相干光源相比,该协议使用单光子部分占比较大的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考虑到实际系统在制备量子态时可能出现的不完美,该协议采用可容忍源缺陷的loss-tolerant 协议,同时结合无需参考系校准的参考系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仿真结果显示该协议在密钥生成率和传输距离上优于基于弱相干光源的协议,对于量子保密通信系统的性能优化具有参考意义。(2)可自由选择用户的量子通信方案考虑实际的量子通信网络中参与通信的用户会随着信息需求的不同而改变这一实际问题,提出一个可自由选择用户的量子通信方案。发送方Alice可以任意选择与之通信的用户,没有被选择的用户将不会参与到此次通信。利用双向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和环形量子秘密共享协议,该方案极大地提高了量子保密通信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3)完全对称的可制备和测量量子态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根据现有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编码方案,提出一个完全对称的可制备和测量量子态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在该系统中,通信双方具有完全相同且对称的装置,不仅易于系统的集成、降低系统的搭建复杂性,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此外,该系统是一个单向编码系统,有利于通信双方通过提高重复频率的方式而提高成码率,无需考虑时序引起的编码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实用化。(4)基于波分复用的参考系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性能研究结合现有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详细分析基于波分复用的参考系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性能。研究经典信号和量子信号共纤传输过程中信道串扰噪声和拉曼散射噪声对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密钥生成率和传输距离的影响,并对不同信道参数下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具体性能进行了理论仿真分析。将高通信容量的波分复用技术结合可抵抗环境扰动的参考系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对于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实际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刘大建[10](2021)在《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持续深入发展,各领域对网络的依赖不断增强,作为其核心支撑的光通信系统、数据中心面临重大挑战。硅基光电子芯片凭借其CMOS兼容、低成本、小尺寸等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硅光滤波器是其最重要的元件之一,作为关键器件在波分复用和光谱传感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围绕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及其应用为主题开展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集成光学的发展、硅光的优势及其在光通信、光传感等领域的典型应用。之后,本文概述了硅光滤波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需求,并对片上硅波导单元器件的仿真设计和测试流程及装置做了简要介绍。其次,本文针对如何获得超大自由频谱范围(FSR)的微环(MRR)滤波器做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基于多模弯曲波导和弯曲耦合结构的单环滤波器,引入多模弯曲波导以降低弯曲损耗,并优化弯曲耦合结构以调控模式,实现的亚微米尺寸微环滤波器FSR高达93nm,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大值。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高阶绝热渐变椭圆环(AEM)的高阶环滤波器,通过引入宽度和曲率均绝热渐变的椭圆环以实现超紧凑微腔,引入弯曲耦合结构以获得所需耦合,实验表明该高阶环滤波器FSR达37nm,为目前报道的高阶MRR的最大纪录。第三,基于多模波导光栅(MWG),本文研制了两种新型硅光滤波器。首先,针对新通信窗口、重要传感波段—2μm波段,本文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基于MWG的插分型滤波器,验证的2μm硅光滤波器具有低损耗(~1dB)、高边模抑制比(>20dB)、带宽灵活可调(6~26nm)等优异性能。另外,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光栅的偏振不敏感滤波器,该滤波器由一个双偏振模式解复用器和双光栅(包括三角形MWG和矩形MWG)组成,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偏振调控以实现偏振不敏感特性,并引入特殊的三角形MWG以减少反射并抑制FP共振,实现了带宽~10nm、FSR不限的偏振不敏感滤波器。第四,基于级联MWG结构,通过调控各MWG光谱特性,本文研制了多种多通道波分复用器,包括四通道粗波分复用器(CWDM)、单纤三向复用器(Triplexer)和单纤四向复用器(Quadplexer)。利用MWG滤波器光谱调控的极高灵活性和扩展性,实现了各类复用器波长、带宽各异的要求;采用切趾技术以降低串扰,并引入了渐变光栅和弯曲波导来抑制FP共振以进一步降低串扰。实验结果表明,各复用器均获得了低损耗、低串扰和平坦响应的高性能特性,且均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特别地,对于Quadplexer稀疏的通道波长和不均匀的带宽要求,在其它波导结构滤波器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本文多波长、多通道协同设计优化了 MWG的结构及光谱特性,首次在片上实现了高性能Quadplexer。总而言之,在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及其应用方面,本文对基于MRR和MWG的滤波器做了深入且系统的研究,并成功研制了多种高性能的硅光滤波器,为今后大规模的硅光链路系统的集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石。

二、基于NM COM的视频传输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NM COM的视频传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光学成像:何来,何处,何去,何从?(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光学成像:何来?
    1.1 成像系统的雏形
    1.2 光学成像系统的诞生——金属光化学摄影
    1.3 第一次成像革命——感光版光化学摄影
    1.4 第二次成像革命——胶卷光化学摄影
    1.5 第三次成像革命——数码相机
    1.6 第四次成像革命——计算成像?!
2 计算光学成像:何处?
    2.1 功能提升
        2.1.1 相位成像
        2.1.2 光谱成像
        2.1.3 偏振成像
        2.1.4 三维成像
        2.1.5 光场成像
        2.1.6 断层(体)成像
        2.1.7 相干测量
    2.2 性能提升
        2.2.1 空间分辨
        2.2.2 时间分辨
        2.2.3 灵敏度
        2.2.4 信息通量
    2.3 成像系统简化与智能化
        2.3.1 单像素成像
        2.3.2 无透镜成像
        2.3.3 自适应光学
        2.3.4 散射介质成像
        2.3.5 非视域成像
        2.3.6 基于场景校正
3 计算光学成像:何去?
    3.1 优势
        3.1.1“物理域”和“计算域”的协同
        3.1.2 潜在的“通用理论框架”
    3.2 弱点
        3.2.1 成本与代价
        3.2.2 数学模型≈甚至于≠物理过程
        3.2.3 定制化vs标准化
        3.2.4 技术优势vs市场需求
    3.3 机会
        3.3.1 科学仪器
        3.3.2 商业工业
        3.3.3 国防安全
    3.4 威胁
4 计算光学成像:何从?
    4.1 新型光学器件与光场调控机制
    4.2 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的发展
    4.3 新兴的数学与算法工具
    4.4 计算性能的提升
        4.4.1 专用芯片
        4.4.2 新材料和新器件
        4.4.3 云计算
        4.4.4 光计算
        4.4.5 量子计算
    4.5 人工智能
5 结论与展望

(3)面向边缘计算的智慧标识网络资源协同与适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1 边缘计算架构
        1.2.2 资源适配架构
        1.2.3 相关研究工作
    1.3 面向边缘计算的SINET架构
    1.4 主要问题及意义
    1.5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架构
2 基于端-边协同的任务卸载性能评估模型
    2.1 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相关工作
    2.2 任务卸载模型描述
        2.2.1 应用场景简介
        2.2.2 队列模型描述
        2.2.3 卸载策略分析
    2.3 平均响应时间分析
        2.3.1 终端平均响应时间
        2.3.2 服务器平均响应时间
        2.3.3 整体平均响应时间
    2.4 任务卸载能耗分析
        2.4.1 终端设备能耗
        2.4.2 边缘服务器能耗
    2.5 多终端资源适配方法
    2.6 性能评估
        2.6.1 实验场景与参数
        2.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随机优化的边缘资源协同传输调度机制
    3.1 引言
        3.1.1 背景介绍
        3.1.2 相关工作
    3.2 协同传输模型描述
        3.2.1 应用场景简介
        3.2.2 队列模型描述
    3.3 动态传输调度方法
        3.3.1 辅助变量与问题转化
        3.3.2 问题解耦与子问题求解
        3.3.3 动态传输调度算法描述
        3.3.4 算法性能与复杂度分析
    3.4 算法性能评估
        3.4.1 实验场景与参数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代理强化学习的边缘协作缓存方法
    4.1 引言
        4.1.1 背景介绍
        4.1.2 相关工作
    4.2 协作缓存模型描述
        4.2.1 应用场景简介
        4.2.2 缓存优化模型
    4.3 基于强化学习的协作缓存方法
        4.3.1 强化学习协作缓存框架
        4.3.2 特征定义与动作选择
        4.3.3 边缘协作缓存算法描述
    4.4 算法性能评估
        4.4.1 实验场景与参数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服务功能切换的云-边资源协同适配机制
    5.1 引言
        5.1.1 背景介绍
        5.1.2 相关工作
    5.2 服务切换模型描述
        5.2.1 应用场景简介
        5.2.2 队列模型描述
    5.3 资源适配算法设计
        5.3.1 虚拟队列与问题解耦
        5.3.2 资源适配算法的描述
        5.3.3 算法性能与复杂度分析
    5.4 基于任务拒绝的算法改进
        5.4.1 拒绝机制与时延队列
        5.4.2 改进后的算法描述
        5.4.3 改进算法的性能分析
    5.5 算法性能评估
        5.5.1 实验场景与参数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多场景可见光通信信道损伤与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VLC技术特点
        1.1.2 VLC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道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实时系统与样机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场景可见光通信信道理论基础
    2.1 多场景可见光信道特性
        2.1.1 信道损伤
        2.1.2 衡量指标
    2.2 噪声来源及特性分析
        2.2.1 光域噪声
        2.2.2 电域噪声
    2.3 吸收散射特性分析
        2.3.1 海水吸收效应
        2.3.2 海水散射效应
        2.3.3 海水水体特性细分
    2.4 湍流衰落特性分析
        2.4.1 湍流信道模型
        2.4.2 通信性能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下可见光通信仿真平台与样机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及仿真平台设计
        3.2.1 光子追踪算法流程
        3.2.2 背景光噪声计算
        3.2.3 GUI界面设计
    3.3 信道损伤与系统性能分析
        3.3.1 时延展宽特性分析
        3.3.2 空间光强分布特性分析
        3.3.3 空间统计性衰减特性分析
        3.3.4 浅水域强背景光下误码率特性分析
    3.4 仿真与样机测试结果对比
        3.4.1 样机总体设计原则
        3.4.2 链路衰减仿真与实测
        3.4.3 最大通信距离估算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室外背景光噪声抑制与船间自动识别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FPGA的室外可见光通信自适应滤波算法实现
        4.2.1 自适应滤波算法原理
        4.2.2 系统搭建与测试结果
    4.3 基于改进型聚类算法的船间光通信自动识别系统设计
        4.3.1 光莫尔斯码表征与抖动控制
        4.3.2 改进型聚类算法
        4.3.3 系统模型与自动识别方案设计
        4.3.4 基于跳变电平位置的纠错方案设计
        4.3.5 光莫尔斯解码与精度计算
        4.3.6 离线仿真与原型机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室内大规模可见光反向散射通信网络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反向散射通信原理性测试
        5.2.1 反向散射原理
        5.2.2 LCD性能测试
    5.3 VL-BackCom网络模型架构
        5.3.1 网络拓扑与信道模型
        5.3.2 VL-BackCom系统与性能指标
    5.4 VL-BackCom网络性能分析
        5.4.1 网络中断概率分析
        5.4.2 累积干扰特征分析
        5.4.3 VL-BackCom成功传输概率分析
        5.4.4 VL-BackCom传输容量分析
        5.4.5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前景与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高分辨率面阵相机与高光谱成像仪的机载成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高光谱成像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据采集与存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关键技术概述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机载成像系统研究
    2.1 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机载成像系统概述
        2.1.1 需求分析
        2.1.2 总体设计
        2.1.3 关键参数分析
    2.2 机载成像系统原理样机设计与实现
        2.2.1 高光谱光机系统
        2.2.2 高光谱成像电子学系统
        2.2.3 高分辨率面阵相机系统
        2.2.4 电源供配电系统
        2.2.5 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处理控制系统
    2.3 机载成像系统集成测试与结果分析
        2.3.1 高光谱成像仪系统集成装调
        2.3.2 高光谱成像仪系统静态传函与噪声测试
        2.3.3 高分辨率面阵相机集成与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USB3.0 高速可调同步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USB3.0 高速可调同步传输系统概述
        3.1.1 需求分析
        3.1.2 总体设计
        3.1.3 同步传输机制特点
    3.2 USB3.0 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3.2.1 TLK2711 高速芯片传输机制设计
        3.2.2 USB3.0 外设控制器同步传输机制设计
        3.2.3 单板计算机上位机软件的采集存储同步控制机制设计
        3.2.4 多通道数据采集的存储带宽分析与设计
    3.3 USB3.0 传输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3.3.1 系统测试方法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载成像系统性能测试与成像实验
    4.1 高光谱成像仪性能测试与地面成像实验
        4.1.1 信噪比估算与实测结果分析
        4.1.2 地面成像验证实验与结果分析
        4.1.3 摇摆台模拟飞行成像测试与结果分析
    4.2 机载成像系统外场航飞成像实验
        4.2.1 外场航飞成像实验概述
        4.2.2 航飞成像实验设计与数据预处理方法
        4.2.3 航飞成像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论文的创新性体现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国内外研发现状
    1.3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研发目标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研发的理论基础
    2.1 线阵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检测技术
    2.2 运动控制理论基础
    2.3 模糊PID控制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总体设计方案
    3.1 总体设计方案
    3.2 调校装备总体结构
    3.3 自动调校工艺流程分析
    3.4 激光水平仪组模检测系统组成模块
        3.4.1 激光组模水平度、垂直度、正交度检测模块
        3.4.2 检测数据采集与编码模块
    3.5 调校平台三轴调校控制系统组成模块
        3.5.1 三轴运动控制系统
        3.5.2 调节平台三轴驱动模块
        3.5.3 激光组模夹装旋转平台模块
        3.5.4 激光组模限位螺丝微调进给模块
    3.6 激光水平仪组模调校控制算法分析
        3.6.1 直角坐标平台轨迹跟踪
        3.6.2 CCD激光角度偏差的测算方法
        3.6.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CCD检测系统
    4.1 激光水平仪组模检测CCD系统分析
    4.2 检测数据采集与编码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校平台三轴运动调校控制系统
    5.1 三轴运动控制伺服系统及编码器
    5.2 三轴运动控制多轴运动控制器功能模块
        5.2.1 DSP模块
        5.2.2 PCI模块
        5.2.3 DAC模块
        5.2.4 I/O接口板
        5.2.5 Power模块
    5.3 激光组模三轴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寄存器配置及控制要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算法分析及程序设计
    6.1 运动机构算法
        6.1.1 加减速规划
        6.1.2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6.2 CCD检测阵列激光角度偏差的测量运算
    6.3 模糊PID控制算法
    6.4 控制系统软件整体架构
    6.5 PLC输入输出寄存器地址分配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系统功能验证
    7.1 观测二值化处理过程中CCD的输出信号
    7.2 激光组模激光水平度、垂直度检测测试
    7.3 激光水平仪组模水平度、垂直度调节测试
    7.4 测试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模型实物图
    附录二.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代码
    附录三. verilog HDL语言描述,程序代码
    附录四. 模糊规则库
    附录五.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梯形图设计
致谢

(7)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介绍
        1.2.1 光纤振动传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光纤周界安防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干涉型振动传感理论分析与系统设计
    2.1 干涉型光纤振动传感系统介绍
        2.1.1 迈克尔逊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2.1.2 马赫-泽德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2.1.3 萨格奈克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2.1.4 干涉型传感系统特性对比
    2.2 环型萨格奈克与迈克尔逊原理分析
        2.2.1 光纤振动相位检测机理
        2.2.2 环型萨格奈克干涉系统
        2.2.3 迈克尔逊干涉系统
    2.3 多防区周界安防系统设计
        2.3.1 多防区系统整体方案研究
        2.3.2 多防区电路系统设计
        2.3.3 关键器件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硬件设计
    3.1 多防区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3.1.1 多防区切换方案设计
        3.1.2 多防区同步监测方案设计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2.1 可调激光器电路设计
        3.2.2 光电探测器电路设计
        3.2.3 AD采集电路设计
        3.2.4 有源滤波电路设计
        3.2.5 声光报警电路设计
    3.3 多节点组网通讯方案设计
        3.3.1 USB数据传输设计
        3.3.2 以太网数据传输设计
        3.3.3 物联网无线通讯传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概述
        4.1.1 MFC技术介绍
        4.1.2 MDK5 技术介绍
    4.2 监控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4.2.1 软件需求分析
        4.2.2 功能结构分析
    4.3 监控软件模块设计
        4.3.1 ARM采集传输模块
        4.3.2 软件框架初始化模块
        4.3.3 多节点组网通讯软件配置
        4.3.4 图形化交互界面设计模块
        4.3.5 联动报警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系统集成
    5.1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1.1 单防区信号检测
        5.1.2 频率响应测试
        5.1.3 多防区同步检测
    5.2 联动报警测试与分析
        5.2.1 模拟入侵报警测试
        5.2.2 联动监控测试
        5.2.3 预警漏报测试
    5.3 样机集成方案设计
    5.4 功耗与响应时间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恶臭气体及工业废水处理工艺VR教学软件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虚拟仿真软件的教学应用
    2.2 虚拟现实的发展及基本概念
    2.3 VR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2.3.1 VR教学应用
        2.3.2 VR教学效果
        2.3.3 环境工程教学中虚拟仿真软件的使用
    2.4 VR软件开发比选
        2.4.1 三维建模软件
        2.4.2 贴图制作软件
        2.4.3 VR开发软件
    2.5 实时渲染性能优化概述
        2.5.1 虚拟现实软件的实时渲染
        2.5.2 虚拟现实软件的硬件需求
        2.5.3 UE4的实时渲染概述
        2.5.4 VR中性能优化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发流程
    3.1 对原开发流程的改进
    3.2 新开发流程详述
        3.2.1 C4D建模
        3.2.2 模型优化
        3.2.3 UV处理
        3.2.4 贴图制作
        3.2.5 模型的碰撞体制作
        3.2.6 场景搭建
        3.2.7 材质制作
        3.2.8 光照构建
        3.2.9 粒子制作
        3.2.10 场景优化
        3.2.11 软件交互设计
        3.2.12 音效设置
        3.2.13 打包发行
    3.3 软件使用概述
        3.3.1 操作说明
        3.3.2 场景漫游
        3.3.3 模型拾取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废气除臭系统VR软件设计
    4.1 项目简介
    4.2 项目重点与难点分析
    4.3 软件功能展示
        4.3.1 设备内部结构展示
        4.3.2 流向展示
        4.3.3 工况展示
    4.4 场景权重划分
    4.5 材质制作
        4.5.1 母材质制作与使用
        4.5.2 泛用材质制作与使用
        4.5.3 管路水动画材质
        4.5.4 液位计参数可调材质的制作
    4.6 交互开发
        4.6.1 三维菜单的制作
        4.6.2 强制旋转与借助宏的主菜单更新
    4.7 性能优化效果分析
        4.7.1 项目优化前后主要性能参数对比
        4.7.2 进一步的性能优化方向
    4.8 视频录制
        4.8.1 定序器(Sequencer)概述
        4.8.2 视频录制中的项目更改
        4.8.3 基于Sequencer的项目衍生视频制作
        4.8.4 VR旁观者视角(VR Specttor)
        4.8.5 全景视频的制作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煤化工废水厂VR软件设计
    5.1 项目简介
    5.2 项目重点与难点分析
    5.3 基于DataSmith的工作流改进
    5.4 性能优化功能与应用
        5.4.1 实例化静态几何体排布
        5.4.2 距离剔除
        5.4.3 LOD与HLOD
        5.4.4 流送虚拟纹理
    5.5 基于Quixel Mixer的PBR材质制作
        5.5.1 以带式污泥脱水机加药箱为例的复杂材质制作
        5.5.2 Quixel蒙版原理简介
        5.5.3 表面及边缘锈蚀的制作
        5.5.4 内部污垢的制作
        5.5.5 定制贴图方法的性能测试
    5.6 基于Niagara的粒子效果制作
        5.6.1 Niagara简介
        5.6.2 三沉池絮体类圆周运动分析
        5.6.3 基于Niagara自定义约束组件实现
        5.6.4 自定义约束组件方法的完善
        5.6.5 基于Niagara配合矢量场的实现方法
        5.6.6 Niagara粒子模拟的实时性评价
    5.7 交互内容
        5.7.1 位置提示功能设计
        5.7.2 管路突出展示功能的实现
        5.7.3 后期效果的开关控制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学应用与反馈
    6.1 教学设计
    6.2 教学反馈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密码学的发展史
        1.1.1 经典密码学
        1.1.2 量子密码学
    1.2 量子保密通信的研究进展
        1.2.1 量子密钥分发
        1.2.2 量子秘密共享
        1.2.3 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1.2.4 量子保密通信的标准化与产业化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量子保密通信概述
    2.1 量子密钥分发系统
        2.1.1 光源
        2.1.2 传输信道
        2.1.3 编码与解码调制
        2.1.4 探测器
        2.1.5 后处理
        2.1.6 量子随机数
    2.2 量子秘密共享协议
        2.2.1 HBB99协议
        2.2.2 单比特QSS协议
        2.2.3 有层级的动态QSS协议
    2.3 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2.3.1 BB84协议
        2.3.2 诱骗态协议
        2.3.3 MDI-QKD协议
        2.3.4 TF-QKD协议
第三章 基于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3.1 RFI-QKD协议
    3.2 缺陷光源下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3.3 四态的HPCS的参考系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3.4 密钥率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自由选择用户的量子通信方案
    4.1 理论协议
        4.1.1 双向QKD协议
        4.1.2 环形QSS协议
        4.1.3 安全性分析
    4.2 可自由选择用户的量子通信方案
        4.2.1 方案原理图
        4.2.2 偏振模块
        4.2.3 可自由选择用户模块
        4.2.4 方案实施
    4.3 仿真模拟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全对称的可制备和测量量子态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
    5.1 QKD的方案类型
        5.1.1 相位编码
        5.1.2 偏振编码
        5.1.3 Time-bin编码
    5.2 方案内容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参考系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性能分析
    6.1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
    6.2 波分复用技术
    6.3 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参考系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6.3.1 基于波分复用的RFI-QKD协议
        6.3.2 信道噪声
        6.3.3 密钥生成率计算
        6.3.4 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硅基光电子学
    1.2 硅光滤波器概述
        1.2.1 基于马赫-曾德干涉仪的硅光滤波器
        1.2.2 基于微环谐振器的硅光滤波器
        1.2.3 基于波导布拉格光栅的硅光滤波器
        1.2.4 基于阵列波导光栅的硅光滤波器
        1.2.5 总结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2 硅基集成光电子器件的理论仿真、制备和测试
    2.1 硅波导光学仿真
        2.1.1 硅波导模式理论
        2.1.2 硅波导模式计算
        2.1.3 硅波导的光场传输计算
    2.2 硅基光电子器件的制备
    2.3 硅基光电子器件的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微环谐振器的硅光滤波器
    3.1 微环谐振器的基本原理
        3.1.1 全通型微环谐振器
        3.1.2 插分型微环谐振器
    3.2 具有超大自由频谱范围的插分型单环滤波器
        3.2.1 结构和设计
        3.2.2 制备和测试
        3.2.3 结果和分析
    3.3 具有超大自由频谱范围的平顶型高阶环滤波器
        3.3.1 结构和设计
        3.3.2 制作和测试
        3.3.3 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波导布拉格光栅的硅光滤波器
    4.1 波导布拉格光栅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4.2 2 μm波段的硅基多模波导光栅滤波器
        4.2.1 结构和设计
        4.2.2 制备和测试
        4.2.3 结果和分析
    4.3 基于双光栅的偏振不敏感光学滤波器
        4.3.1 结构和设计
        4.3.2 制备和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级联多模波导光栅的多通道波分复用器
    5.1 面向短距通信的四通道粗波分复用器
        5.1.1 结构和设计
        5.1.2 加工和测试
        5.1.3 结果和分析
    5.2 面向无源光网络的硅基单纤三向复用器
        5.2.1 结构和设计
        5.2.2 制作和测试
        5.2.3 结果和分析
    5.3 面向无源光网络融合升级的硅基单纤四向复用器
        5.3.1 结构和设计
        5.3.2 制备和测试
        5.3.3 结果和分析
        5.3.4 总结和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基于NM COM的视频传输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光学成像:何来,何处,何去,何从?[J]. 左超,陈钱.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 [2]网络行为仿真综述[J]. 符永铨,赵辉,王晓锋,刘红日,安伦. 软件学报, 2022(01)
  • [3]面向边缘计算的智慧标识网络资源协同与适配机制研究[D]. 张宇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多场景可见光通信信道损伤与系统设计研究[D]. 王潇正.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高分辨率面阵相机与高光谱成像仪的机载成像系统研究[D]. 黄俊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6]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与开发[D]. 刘天颖. 扬州大学, 2021(08)
  • [7]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设计[D]. 闫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恶臭气体及工业废水处理工艺VR教学软件设计及应用研究[D]. 贾磊.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9]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D]. 窦天琦.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及其应用研究[D]. 刘大建.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基于NM COM的视频传输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