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6L中熵编码原理的分析与改进

H.26L中熵编码原理的分析与改进

一、H.26L中熵编码原理分析及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卢亚广[1](2017)在《基于分组统计及梯度结构相似度的AVS2帧内预测高效算法》文中提出AVS2视频编码是我国第二代音视频编解码标准AVS2的第二部分,主要面向高清与超高清视频编解码应用。AVS2的视频压缩率是上一代标准的二倍,与HEVC的水平相当,并且引入了监控场景编码,3D视频编码等。AVS2视频编码在引用传统视频编码技术的基础上,引进了众多新颖的技术,但是也给编码器带来了较高的计算复杂度,导致编码器编码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实时编码的需要。因此,结合全I帧配置的项目背景,本文研究了 AVS2视频编码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基于分组统计的帧内亮度预测模式快速选择算法和基于梯度结构相似度的编码单元快速判决算法。本文首先介绍经典的视频处理技术及国内外视频标准的发展过程,然后详细分析了 AVS2视频标准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帧内预测,帧间预测,逻辑单元划分,变换,量化,熵编码及环路滤波等。分析研究了 AVS2的帧内亮度预测算法及其在官方代码RD14.0中的实现方式,发现AVS2帧内亮度预测包含两个过程:粗略模式选择(Rough Model Decision, RMD)和率失真优化模式选择(Rate Distortion Optimization, RDO)。RMD主要完成从33种亮度预测模式中选出9种最佳预测模式,RDO过程主要是利用率失真优化的准则从9种预测模式中选择一种最佳的预测模式。针对RDO过程中候选模式较多,计算复杂度较高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组统计的帧内预测模式快速选择算法。在该算法中依据帧内亮度预测模式预测方向的相似性,把33种预测模式划分为7个组。然后对经过RMD选出的9种模式在7个组内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利用MPMs的特殊性,从9种预测模式中筛选出几种模式进行RDO的计算,如此,达到降低计算复杂度,提高编码效率的目的。在帧内编码单元判决方面,研究发现AVS2的帧内编码单元判决过程采用了基于四叉树递归划分的方式,每个最大编码单元(Large Coding Unit, LCU)划分情况的判决过程都需要进行85次不同等级编码单元的率失真计算,计算复杂度较高。针对该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结构相似度的编码单元快速判决算法。在该算法中,根据图像的空间相关性和梯度结构相似度能够有效分析出图像块差异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当前编码单元与相邻的左边或上边已编码单元的梯度结构相似度,并结合相邻的左边或上边已编码单元的大小来提前终止当前编码单元的向下划分,或跳过一些不必要大小的编码单元的率失真计算的目的。最后,对于本文提出的相关算法在官方代码RD14.0上实现,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根据实现结果可以发现,本文提出的基于分组统计的帧内预测模式快速选择算法可以节省26.79%~32.82%的编码时间;本文提出的基于梯度结构相似度的编码单元快速判决算法,可以节省26.05%~28.45%的编码时间。

姚建军[2](2014)在《速记式加密算法在裸眼3D图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视频编解码技术的不断进步,立体视频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加上人们对3D视频也越来越感兴趣,立体视频的编解技术得到空前发展。但是现阶段得到广泛使用的立体技术依然存在着缺陷,例如,在播放立体视频的时候,人们需要佩戴辅助的特制眼镜才能观赏到立体效果,并且,佩戴观影太久还会导致头晕目眩等身体不适的状态,严重的阻碍了立体视频的发展,也就导致了裸眼3D视频的萌芽。同样,对于裸眼3D技术来说,它本身的一些技术难点还没有被攻破,比如网络大数据的传输问题、海量数据的编解码融合问题、裸眼3D视频不能被直接编码存储的问题,甚至是硬件方向所面临的问题等。虽然现阶段已有以MVC视频编码技术为代表的很多优秀多视点编码技术,但MVC技术在编码多个视频时,需要把多个视频文件编码为单独的视频文件,因此裸眼3D中的大数据传输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决。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解决大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问题,根据本文的方法可以实现在网络上不利用任何的附加资源使得裸眼3D可以以传统的2D视频的方式传输数据信息。论文主要是以H.264为视频编解码基础,利用速记式加密算法把深度图的数据信息隐藏到视频数据中,基于这样的思想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裸眼3D视频和深度信息同时编解码的系统。本文主要涉及的工作如下:本文首先从整体框架上讲解了视频编解码设计过程,及详细介绍了速记式加密算法的来历及思想,并从H.264的编解码结构上剖析使用速记式加密算法的可能性。然后则详细的解释了LSB算法的原理,并且实现了以X.264中添加隐藏深度图像数据的模块,然后利用FFMPEG中的264解码库添加了提取深度信息的模块,并且从理论上分析出改进型的LSB算法在本文中的利用有两大主要缺点------载体容量不够和一帧深度图对应多帧视频。因此引用和改进了BPCS算法,根据BPCS算法在X.264和FFMPEG中实现了对深度信息的隐藏和提取处理,最后得出结果,并与LSB算法做了详细的对比,表明BPCS算法解决了LSB算法的两大缺点,同时还提高了融合之后裸眼3D图片的质量效果。最后还利用视频图像的客观评价方式通过数学模型计算表明利用BPCS算法实现的深度图像隐藏技术表现优秀。

赵策[3](2007)在《H.264/AVC视频压缩编码码率控制技术的研究与改进》文中认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会议、视频流媒体通信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等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对视频压缩编码进行了不少深入的研究。作为新一代视频压缩算法,H.264/AVC吸收了以往各种编码方案的优点,并在语法结构、编码预测算法和数据变换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很大改进,使得其在编码效率、清晰度、抗误码性以及网络接入等性能上有较大提高。码率控制是视频编码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通过码率控制,编码器可以根据特定的带宽和缓冲区要求,在保证稳定的编码质量前提下,控制输出码流的码率。在H.264/AVC视频压缩标准中,率失真优化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这在改善编码效果的同时也使得H.264的码率控制变得比原来的视频标准更加复杂和困难。本文总结了H.264/AVC编码标准的码率控制原理和结构,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结论,详尽分析了当前码率控制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其中重点阐述了帧层比特数分配误差问题、场景切换检测和处理的问题。通过对现有问题的详细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在编码之前有效地指示图像序列内容变化的图像动态复杂度度量标准,即图像的像素亮度差值比,并由此建立了有效的突变型的场景切换判断模型,同时引入二次编码方案,保证后续图像编码的质量;本文还利用像素亮度差值比和PSNR变化比率,改进了H.264/AVC码率控制方案中的比特分配模型。本文根据各项改进结论,提出了改进的H.264/AVC码率控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结构中所应用的像素差值比能有效表征图像序列的运动情况,相对于原来的方案,本文所改进的码率控制结构使得场景切换帧的判断和处理更加完善,新的比特分配模型更接近图像编码实际比特值,图像编码PSNR较高,主观质量也有所上升。

夏超[4](2007)在《H.264编码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频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与当前视频技术编码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这个矛盾,VCEG和ISO/IEC两大国际组织在各自推出H.26x和MPEG-x等视频压缩编码标准之后,联合制定了新一代也是目前最新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标准,它具有同类标准所无法企及的编码优势,能支持各种网络环境中甚低码率下的高质量视频通信,但是由于这种编码性能是以更多先进编码技术的引入为基础的,编码复杂度也急剧增加,这大大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降低编码复杂度同时又保持编码性能就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本文在对视频压缩原理和现有压缩编码标准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比较详细的介绍了H.264编解码器的整体构架和编码特点,对其中的帧内预测,帧间预测,变换量化和熵编码等模块的原理加以剖析,并在VC平台上具体实现了H.264的编解码过程。之后,重点对帧间预测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现有相关算法的性能和不足,针对其原因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改进:一方面,研究发现现有块匹配算法存在搜索路径单一和搜索模板与块运动矢量分布状况适应性不强的特点,为增强搜索的针对性和自适应性,提出了基于块运动范围进行分类,并按类分模板展开搜索的混合型块匹配算法;另一方面,在选择帧间预测模式时,官方参考软件JM采用检测所有模式的“遍历”方式,尽管效果最好但是时间消耗极大,而某些快速算法则通过只对部分预设模式进行检测的“采样”方式来加快选择速度,但是由于选择原则过于粗糙,导致编码性能严重下降,在分析它们编码质量和编码速度不能兼顾的原因之后,基于视频序列特征和模式之间相关性,提出了模式分组提前判决的快速模式选择算法。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优化,增强了编码的针对性,能较多地去除编码冗余。实验表明,与目前的编码标准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在取得同等峰值信噪比和码率的条件下,编码速度提高55%以上,有利于H.264标准的实用化。

荆萍[5](2007)在《H.264/AVC解码器设计与硬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市场对高质量视频业务的需求的不断膨胀,使多媒体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的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已经成为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新一代的视频压缩标准H.264/AVC就是这个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半导体工艺的大幅进步和芯片开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集成电路的性能空前强大,芯片已经成为最新科技概念的一个重要承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先进的SoC芯片解决方案来实现新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4/AVC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论述的H.264/AVC解码SoC是一块多媒体视频解码芯片。本文主要介绍了H.264/AVC解码SoC芯片的设计框架,阐述了熵解码模块的设计,阐述了帧内预测模式模块的设计,以及SoC的FPGA验证平台的实现,同时给出了硬件模块的验证策略和实现方案。本人负责设计的这些模块都达到了高清码流解码的设计要求。

石增硕[6](2007)在《H.264中基于内容匹配的自适应二进制算数编码》文中研究指明ITU-T的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全面应用了视频编码理论的最新成果,与现有的各种标准相比,在相同的视频质量下,比特率减少了一倍以上,这也意味着在相同比特率下,视频质量可大大提高。因此H.264在视频通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讨论了H.264视频编码标准的特点及其数据编解码的过程,深入研究了H.264中基于内容匹配的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CABAC)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的实现。重点研究了CABAC熵编码和熵译码,其中主要涉及熵编码的二进制化、context modeling的算法,以及熵编、解码器的具体模块设计。在分析编、解码器的相同处及差别的基础上,用H.264标准中CABAC实现了对数据的编、解码。

杨宇红[7](2006)在《数字电视信源解码SOC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与SOC相关的研究工作正成为国际设计自动化领域的热点,它的研究成果将不仅对IC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更会对整个信息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芯片和系统的统一在未来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SOC技术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系统设计方法,对一个复杂的高性能的SOC架构应该在不同的架构模块之间进行较好的平衡,以便以合理的代价(面积,功耗,输入输出率)提供所需的功能;如何在硬件和软件设计中取得平衡,获得最优的设计结果也是需要认真探讨的。其次是IP核的设计和使用,IP核的生成绝非是简单的设计抽取和整理,它所涉及的设计思路、时序要求、性能要求等均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己经熟知的设计方法;IP核的使用也绝不等同于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单元库的使用,它所涉及的内容几乎覆盖了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所有经典课题,包括测试、验证、模拟、低功耗等。第三个内容是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对于0.15um或更细线条的时候无法保证现在的设计思路和布局规划和时序驱动的方法仍然有效,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方法的根本性突破是SOC设计方法学中最具挑战性的。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第一和第二个方面的一些设计技术应用于数字电视信源解码系统中,对基于H.264/AVC的视频信源解码SOC的设计实现进行研究,即有效的系统级设计空间搜索以及SOC平台架构及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和可重用的解码器IP核的开发,叙述围绕该课题的详细内容。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将敏感度分析与参数关联性相结合的SOC系统设计空间搜索方法,可对系统进行快速准确的参数设计空间的搜索,提取均衡最优解集。进而采用基于平台的虚拟原型设计方法对数字电视信源解码SOC系统架构进行了合理的开发设计,权衡来自软硬件的所有要求和条件限制,如平台架构的灵活性、存储访问带宽以及有效合理的仲裁策略等要求,采用了多级系统总线结构。在IP核的设计和集成时将功能计算模块与通信模块的设计相分离,中间用通用的封装接口衔接的方法以增强IP的重用性,多个IP从模块的通信功能可以采用共享模块由系统设计者完成。最后对整个设计进行了模块级和系统级功能和时序的仿真验证,系统级验证是在本文提出的虚拟原型机仿真环境中进行软硬件协同的仿真验证,在该环境中的仿真结果提供了更真实有效的系统功能和性能指标数据。IP核的内部性能的好坏和功耗、面积等是否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SOC的性能和实际应用,因此本文对集成于信源解码SOC平台的视频解码IP核首先进行硬件优化设计,使之作为硬件加速器,提高整个电路的解码性能指标。采用高度并行和流水(Pipeline)的结构进行快速有效的设计。对H.264/AVC视频解码的整体架构就采用了基于块、宏块和/或帧的混合流水级设计,对其中的主要模块在算法复杂度和计算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硬件的优化设计,尽可能的减小处理时延,提高实现效率,同时兼顾了存储需求和硬件复杂度等方面。由于现在多种标准并存,新的标准和工具也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考虑架构的灵活性和兼容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扩展指令集加协处理器的视频流语法解析架构,对熵解码和算术解码这些复杂度较高模块采用硬件协处理器实现,在指令集中增加相应的特殊指令。随着多媒体标准的不断改进和日益增多,在消费产品内如何快速升级实现这些标准的兼容和互操作是产品获得成功所必需的,采用多媒体可编程架构设计的意义在于可编程处理器的灵活性,宜于实现多种标准的互操作和升级,因此现在主要的设计工作从硬件实现转移到了嵌入式软件和整体架构实现。基于对H.264/AVC视频解码器模块复杂度和计算行为的分析,将部分模块逐步抽出改由软件实现,深入研究了如何利用可编程处理器的并行处理能力和高效的多媒体处理指令来优化H.264/AVC视频解码器模块的设计,并与硬件实现的性能进行了比较,以期满足高分辨率实时解码的规范要求。而对其它的一些具有复杂和规则计算行为特征的模块,如熵解码,算术解码和去块滤波器等则采用了硬件协处理的实现方式,以达到更高效和实时处理的性能要求。对嵌入了多媒体处理器的整个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包括系统集成方式和软硬件的接口及其通信协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崔林[8](2006)在《H.264解码器在DSP上的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通信产业的发展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对视频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视频业务,则在生活中以及商业上使低码率视频通信得到广泛的应用。新的业务需求和无线信道要求新的视频通信标准能够满足高压缩比,以及具有更强的信道容错能力,各种视频压缩标准在努力提高编码的压缩效率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码流对高误码率信道的容错能力。2003年年中,国际电联关于数字视频编解码的技术建议H.264被国际标准组织正式接受,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新的标准也带来新的需求,并且迫切的需要将新的标准实现到终端上。 目前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高速发展,为实现高效的音视频信号处理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最新的低码率视频压缩标准H.264的出台,提供了适合通信的视频标准和算法指导。因此,将两者结合,把H.264算法在DSP上实现,对于多媒体通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H.264工作组推出的JM模型是用于测试H.264定义的相关功能实现的。代码复杂性较大,没有进行优化之前,远不能实现软件实时编解码的要求。 软件优化分为语法的优化和算法的优化,论文着重介绍软件语法的优化,这是软件优化的通用方法,合理的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软件的执行效率。这些优化方法的使用,贯穿H.264编解码器语法优化的始终。对DSP代码的优化共分为四个层次:结构级优化、算法级优化、C代码级优化、汇编程序级优化。 同时本项目的目标是丌发出一个适用于DSP环境的解码器终端设备。整个系统核心解码器采用H.264,核心处理芯片采用Philip的TM1300,系统在时实嵌入式操作系统PSOS环境下协调运作。在编码器和解码器分别都可以在DSP上正常工作之后,我们需要利用嵌入式系统pSos把编码器和解码器链接起来,并且协调两者之间的竞争同步和通信。嵌入式把编码器和解码器分别看成是两个进程。编码器进程和解码器进程分别执行、等待、就绪。由PSOS负责掌握两个进程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共享。所以需要对编码器进程,解码器进程和系统进程之间进行仔细的计划,使其能够连续的进行数据的交换和匹配。同时加上和底层驱动模块的匹配,实现视频入,视频出,同时进行编码和解码。在论文的最后对编码器,解码器,以及自环的性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李鑫锢[9](2006)在《H.264/AVC时空域预测及环路滤波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数字化后的视频信息具有数据海量性,为了便于存储和传输,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的采用成为必然。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视频压缩编码的本质就是去除视频图像的冗余度。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和国际电讯联合会(ITU-T)制定的一系列视频编码标准使得视频压缩算法的应用获得巨大成功。为了进一步提高视频编码的压缩效率,由ISO/IEC和ITU-T联合提出的最新视频编码标准H.264采用了众多新颖的技术来去除视频图像的冗余信息。 针对视频图像空间像素的相关冗余,H.264视频编码标准提出了空间域帧内预测算法。该算法引入了多种预测模式来提升帧内预测编码的压缩效率,但由此导致的运算和存储复杂度制约了基于嵌入式平台的视频编解码器设计。本文第二章根据预测模式较强的方向性,从满足实时性和降低存储空间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帧内预测快速算法,在保证编码图像质量和数据压缩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执行时间和存储空间。 H.264视频压缩编码标准中引入了1/4像素精度的运动矢量,该特性保证了当前块与参考块有更佳的匹配效果,从而减少了编码比特数,但大量的插值操作成倍增加了计算复杂度。本文第三章利用嵌入式处理器MediaDSP32的指令集特点,提出了插值算法的SIMD指令优化方案;同时,为了减少编解码器因等待数据搬运而造成的性能降低,提出了一种像素级/宏块级自适应的边界扩充策略,有效地降低了片内外数据的交互次数,提升了存储器的带宽利用率。 基于块的混合编码技术是现在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视频编码的主流。由于每个编码块的处理相对独立,使得该技术存在一个严重的缺点:在压缩率较高的情况下会产生明显的块效应,导致编码图像主观质量下降。H.264引入的环路滤波操作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该操作涉及庞大的数据吞吐,严重影响了处理器性能的提升。本文第四章从提高存储器带宽利用率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环路去块滤波和帧内预测模块的数据相关性,提出了一种更加有效的存储空间优化策略。

王卓凌[10](2006)在《H.264视频编码标准中模式选择和快速搜索算法研究》文中认为JVT发布的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H.264,相对于其他早期视频编码标准有很大改进,性能较MPEG4和H.263++有明显提高。它在网络的服务质量适配性方面也得到加强,同时也促进了对视频压缩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的研究。在整个视频编码过程中,运动估计和搜索算法占运算量的主要部分,成为视频编码的瓶颈。目前存在的大多数运动估计部分的搜索算法都是基于块匹配的整像素搜索,成果也较为丰富;而针对模式选择和亚像素运动估计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H.264采用多种预测模式,多参考帧以及多种块类型,因此进行模式选择和运动快速搜索算法的研究对视频编码的实际应用有一定意义。 本文着重介绍了视频编码的原理、H.264的改进和优越性能,改进了有效的帧内预测模式选择算法并验证了结合帧间模式选择的亚像素运动估计快速搜索算法。 本文改进的二次精选帧内模式选择算法主要着眼于通过率失真函数和SAD判断,筛选合适的预测模式,并设定早期中止阈值,以此减小运算量。通过第一次的粗选排除部分可能性最小的模式,得出需要进一步计算的待选择模式。并可以在计算时采用子集计算方法使计算复杂度大大减小,得到的结果与计算全部像素点的结果之间的误差可以接受。 帧间模式选择和运动估计搜索算法的结合,可进一步减少搜索的模式,对子像素搜索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从而达到减少运算量,提高编码效率的目的。在模式选择的过程中排除的预测模式在整像素和子像素搜索中不再进行搜索,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运算量。其中,在模式选择部分,本文采用了根据变换域的SATD选择的方式;有别于在计算量大的时域进行筛选。在亚像素值的计算部分,将预先计算存储和及时计算相结合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但这部分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二、H.26L中熵编码原理分析及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26L中熵编码原理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组统计及梯度结构相似度的AVS2帧内预测高效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视频编码技术原理介绍
        1.2.1 帧内预测
        1.2.2 帧间预测
        1.2.3 变换
        1.2.4 量化
        1.2.5 熵编码
    1.3 视频编码标准发展及研究概况
        1.3.1 视频编码标准发展回顾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AVS2视频编码核心技术
    2.1 AVS2视频编码框架
    2.2 AVS2的逻辑单元及划分
        2.2.1 编码单元
        2.2.2 预测单元
        2.2.3 变换单元
        2.2.4 三种逻辑单元在帧内预测中的关系
    2.3 AVS2视频编码关键技术
        2.3.1 帧内预测编码
        2.3.2 帧间预测编码
        2.3.3 变换
        2.3.4 量化
        2.3.5 熵编码
        2.3.6 环路滤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分组统计的帧内预测模式快速选择算法
    3.1 AVS2帧内预测模式选择算法
        3.1.1 AVS2算法描述及流程
        3.1.2 粗略模式选择及筛选准则
        3.1.3 率失真优化模式选择及代价函数
        3.1.4 帧内亮度预测耗时分析
    3.2 基于分组统计的帧内预测模式快速选择算法
        3.2.1 算法原理分析
        3.2.2 算法实现及流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
        3.3.2 性能指标
        3.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梯度结构相似度的编码单元快速判决算法
    4.1 AVS2编码单元判决算法
        4.1.1 AVS2编码单元判决算法描述及流程
        4.1.2 RD14.0中帧内预测耗时分析
    4.2 基于梯度结构相似度的编码单元快速判决算法
        4.2.1 图像特性与编码单元划分关系分析
        4.2.2 编码单元快速判决算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总结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2)速记式加密算法在裸眼3D图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关键技术简介
    2.1 视频基础知识介绍
    2.2 H.264
    2.3 多视点编码
    2.4 速记式加密算法
        2.4.1 LSB算法
        2.4.2 BPCS算法
    2.5 裸眼 3D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信息嵌入的裸眼 3D视频系统的整体设计
    3.1 整体系统设计
    3.2 编码端设计
    3.3 解码端的设计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植入深度信息模块与提取深度信息模块的实现
    4.1 深度信息嵌入的实现
        4.1.1 深度图像的预处理
        4.1.2 对视频容器的预处理
    4.2 利用BPCS算法编码数据
    4.3 深度信息提取及实现
        4.3.1 BPCS算法解析
        4.3.2 深度信息的预处理解析
    4.4 实验结果分析及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频的质量评价
    5.1 图像质量评价的含义
    5.2 图像质量的评价分类
        5.2.1 主观评价
        5.2.2 客观评价
    5.3 数字图像质量评价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3)H.264/AVC视频压缩编码码率控制技术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视频压缩编码的原理和发展
    1.3 码率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课题背景
    1.4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码率控制的原理
    2.1 引言
    2.2 码率控制的基本原理
    2.3 码率控制的基本结构
    2.4 经典的TM5 码率控制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264 码率控制方案
    3.1 引言
    3.2 H.264 码率控制中的基本理论
    3.3 H.264 码率控制的原理及结构
    3.4 H.264 码率控制方案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264 码率控制算法改进
    4.1 引言
    4.2 像素亮度差值比的概念
    4.3 场景切换的判断和处理
    4.4 比特分配模型的改进
    4.5 改进后的码率控制结构
    4.6 整体方案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获奖及专利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4)H.264编码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视频压缩概述
    1.1 引言
    1.2 视频压缩的必要性和压缩原理
    1.3 视频编码技术
        1.3.1 基于波形的编码
        1.3.2 基于内容的编码
    1.4 国际视频压缩编码简介
        1.4.1 MPEG标准系列
        1.4.2 H.26x标准系列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H.264编码基础
    2.1 H.264编解码器结构
    2.2 基本概念
        2.2.1 视频源的格式
        2.2.2 宏块编码类型
    2.3 帧内预测
        2.3.1 4×4亮度预测模式
        2.3.2 16×16亮度预测模式
        2.3.3 8×8色度块预测模式
    2.4 帧间预测
        2.4.1 树形结构运动补偿
        2.4.2 运动矢量
        2.4.3 MV预测
        2.4.4 B片预测
    2.5 H.264的 SP/SI帧技术
    2.6 整数变换和量化
        2.6.1 整数变换
        2.6.2 量化
        2.6.3 DCT直流系数的变换量化
    2.7 熵编码
        2.7.1 熵编码的原理
        2.7.2 CAVLC编码
    2.8 去方块滤波
    2.9 H.264参考编解码器性能分析
第三章 块匹配搜索算法改进
    3.1 块匹配法的原理
    3.2 块匹配准则
    3.3 几种常用的块匹配搜索算法
        3.3.1 全搜索法(FS)
        3.3.2 三步搜索法(TSS)
        3.3.3 菱形搜索法(DS)
        3.3.4 EPZS算法
        3.3.5 UMHexagonS算法
    3.4 基于运动分类的多模板(MCMM)块匹配算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帧间模式选择算法改进
    4.1 帧间预测模式分析
    4.2 快速帧间模式选择算法
        4.2.1 Skip模式的选择
        4.2.2 帧内和帧间模式的选择
        4.2.3 几种帧间模式的选择
        4.2.4 快速帧间模式选择算法的实现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H.264/AVC解码器设计与硬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数字视频处理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1.1 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及其发展
        1.1.1 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概况
        1.1.2 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主要原理
    1.2 现代集成电路设计的发展概况
        1.2.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
        1.2.2 SoC设计和系统级设计的概念
    1.3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以及本人负责完成的工作
第2章 H.264视频压缩标准
    2.1 概述
    2.2 H.264标准简介
        2.2.1 视频压缩编码原理
        2.2.2 H.264视频数据的分层结构
        2.2.3 网络适应性
        2.2.4 H.264算法的主要特点
    2.3 H.264中关键模块的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264解码芯片的硬件实现
    3.1 H.264解码器结构
    3.2 实现方式选择
    3.3 H.264解码芯片设计
        3.3.1 H.264解码器设计目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熵解码模块的设计
    4.1 熵解码部分的设计
    4.2 WISHBONE总线
    4.3 Exo_golomb(指数哥伦布)编码原理
    4.4 Exp_golomb的硬件实现方案
        4.4.1 模块功能
        4.4.2 模块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帧内预测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5.1 帧内预测模式概述
        5.1.1 Intra 4x4帧内预测模式
        5.1.2 Intra 16x16帧内预测模式
        5.1.3 色差分量的帧内预测模式
        5.1.4 帧内预测的优势
    5.2 帧内预测模块设计实现
        5.2.1 帧内预测模块内部寄存器设计
        5.2.2 帧内预测模块中状态机的设计
        5.2.3 帧内预测模块的预处理
        5.2.4 帧内预测模式的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硬件解码器的验证
    6.1 功能验证
        6.1.1 静态RTL code check
        6.1.2 RTL Simulation
        6.1.3 Post-RTL Verification
    6.2 基于FPGA的验证平台的设计
    6.3 芯片系统的功能仿真验证
    6.4 项目实现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H.264中基于内容匹配的自适应二进制算数编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视频编码的发展
    1.2 课题背景、内容及其目的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和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H.264和其中的CABAC
    2.1 H.264视频编码标准简介
        2.1.1 H.264的视频编解码器
        2.1.2 H.264的主要特点
    2.2 编码原理简介
        2.2.1 Huffman定理和Huffman编码的基本原理
        2.2.2 算术编码的基本原理
        2.2.3 自适应算术编码的基本原理
        2.2.4 基于内容匹配的自适应算术编码原理
        2.2.5 二进制算术编码基本原理
        2.2.6 基于内容匹配的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CABAC)基本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BAC中的关键技术及熵编码的实现
    3.1 CABAC的BINARIZATION和CONTEXT MODELING
        3.1.1 四种基本Binarization方案简介
        3.1.2 Context Modeling
    3.2 H.264中CABAC熵编码关键技术的设计实现
        3.2.1 Binarization设计
        3.2.2 主路编码和旁路编码
        3.2.3 Context Modeling
        3.2.4 概率状态
        3.2.5 概率状态的自适应更新
        3.2.6 概率状态的初始化
        3.2.7 CABAC常规编码模式
        3.2.8 旁路编码
    3.3 H.264中CABAC熵编码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BAC熵译码及其实现
    4.1 算术译码
        4.1.1 主路译码
        4.1.2 旁路译码
    4.2 逆二进制化
    4.3 H.264中CABAC熵译码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数字电视信源解码SOC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数字电路SOC 系统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意义
        1.1.1 集成电路设计的发展历程
        1.1.2 SOC 设计方法研究包含的内容
    1.2 多媒体系统设计架构的发展
    1.3 多媒体可编程处理器架构
    1.4 电视信源的多媒体处理系统介绍
        1.4.1 接收机中有关信道解调和解码部分
        1.4.2 接收机中的信源解码和视频后处理部分
    1.5 本文的工作
    1.6 论文组织
    参考文献
2 SOC 系统设计空间搜索
    2.1 参数化SOC 系统设计空间搜索方法背景概述
        2.1.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提出
        2.1.2 设计空间搜索方法
    2.2 参数化系统模型及其功耗/性能评估方法
        2.2.1 参数化的系统模型
        2.2.2 代价函数的生成
    2.3 基于参数相关性和敏感度分析的设计空间搜索方法
    2.4 设计空间均衡最优配置搜索的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基于IP 核的平台架构设计和软硬件协同的仿真验证
    3.1 SOC 系统设计的相关方法介绍
        3.1.1 基于平台的设计方法
        3.1.2 软硬件协同的设计方法
        3.1.3 可重用IP 核的设计和集成方法
    3.2 数字电视信源解码SOC 平台设计
        3.2.1 灵活的系统平台的设计
        3.2.2 可重用IP 核及其通信接口设计
    3.3 软硬件协同的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H.264/AVC 视频解码硬件加速器设计
    4.1 概述
        4.1.1 H.264/AVC 标准概述及其主要特性
        4.1.2 视频编解码系统结构设计背景
    4.2 H.264/AVC MAIN PROFILE视频解码器核的硬件设计
    4.3 H.264/AVC 视频解码器的计算行为和计算复杂度分析
    4.4 H.264/AVC 解码器中主要子模块的基于不同算法特征的优化设计
        4.4.1 位流解析和可变长解码子模块的设计
        4.4.2 有效的上下文自适应二进制算术解码器设计
        4.4.3 反变换模块硬件实现架构
        4.4.4 帧内预测与帧间预测模块设计
        4.4.5 基于模式选择的去块滤波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H.264/AVC 视频解码器模块的可编程设计及软硬件通信和系统实现探索
    5.1 概述
    5.2 可编程处理器VP8 的结构
        5.2.1 高度并行的多媒体可编程处理器架构及其指令集
    5.3 H.264/AVC 视频解码器在多媒体可编程处理器上的优化设计
        5.3.1 帧内预测模块
        5.3.2 运动补偿1/4 象素精度内插模块
        5.3.3 反变换模块
        5.3.4 实现性能分析
    5.4 视频解码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和软硬件通信探索
        5.4.1 软硬件协同设计
        5.4.2 软件/硬件通信协议和接口设计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创新工作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附录A: 英文缩写列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统计

(8)H.264解码器在DSP上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简介
    1.2 视频终端及硬件平台简介
第二章 H.264概述
第三章 H.264解码器概述
    3.1 开源解码器简介
    3.2 解码器介绍
    3.3 解码器详解
    3.4 存储要求
    3.5 时间复杂度分析
第四章 Trimedia开发平台概述
    4.1 TM1300芯片介绍
    4.2 系统介绍
    4.3 PSOS操作系统
第五章 解码器DSP平台实现
    5.1 软件优化通用方法
    5.2 PC机H.264代码的DSP化
    5.3 解码器算法结构优化
第六章 自环实现
    6.1 任务间的通信与同步
    6.2 vi和vo部分
    6.3 自环实现
第七章 性能分析
    7.1 编码器性能
    7.2 解码器性能
    7.3 自环性能
参考文献
致谢

(9)H.264/AVC时空域预测及环路滤波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视频编码技术的本质
        1.1.1 空间抽样
        1.1.2 预测
        1.1.3 变换
        1.1.4 熵编码
    1.2 视频编解码的框架
    1.3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发展
    1.4 基于DSP的视频编解码器优化设计
        1.4.1 存储复杂度优化
        1.4.2 时间复杂度优化
    1.5 本文重点优化模块
        1.5.1 帧内预测
        1.5.2 帧间预测
        1.5.3 环路去块效应滤波
    1.6 全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H.264/AVC帧内预测复杂度分析及优化方案
    2.1 视频图像的空间冗余度
        2.1.1 MPEG-4 SP标准的帧内预测
        2.1.2 H.264标准的帧内预测
        2.1.3 MPEG-4 SP与H.264帧内预测比较
    2.2 H.264/AVC帧内预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2.2.1 H.264/AVC帧内预测算法
        2.2.2 帧内预测快速算法分析
    2.3 一种新的帧内预测算法研究
        2.3.1 帧内宏块平滑度衡量算法
        2.3.2 三步模式抉择法
        2.3.3 三步模式抉择法计算复杂度和存储空间要求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三步模式抉择法与Bojun Meng模型1的比较
        2.4.2 三步模式抉择法与王嵩模型2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264/AVC运动补偿复杂度分析及优化
    3.1 运动补偿技术的发展
    3.2 MPEG-4 ASP和H.264中的插值算法介绍
        3.2.1 MPEG-4 ASP的插值算法
        3.2.2 H.264的插值算法
    3.3 H.264运动补偿的复杂度分析
        3.3.1 运动补偿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3.3.2 运动补偿的空间复杂度分析
    3.4 解码端运动补偿模块运算速度的提升
        3.4.1 全16位运算的1/4象素精度运动补偿方法
        3.4.2 SIMD指令在运动补偿模块的应用
    3.5 解码端运动补偿模块存储空间优化
        3.5.1 插值算法中边界扩充策略分析
        3.5.2 优化后的边界扩充策略
        3.5.3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264/AVC环路去块滤波空间复杂度分析及优化
    4.1 视频编码中块效应产生的原因
    4.2 视频编码中去块滤波的发展
        4.2.1 后处理去块滤波技术
        4.2.2 环路去块滤波技术
    4.3 H.264/AVC的环路去块滤波器
        4.3.1 环路去块滤波的目的与性能
        4.3.2 环路去块滤波的流程
    4.4 环路去块滤波存储空间优化
        4.4.1 存储空间优化的背景
        4.4.2 片上存储空间分析
        4.4.3 片上存储空间分配方案比较
        4.4.4 帧内预测与环路去块滤波数据相关性的处理
    4.5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10)H.264视频编码标准中模式选择和快速搜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视频编码标准
    1.3 本文内容安排
第2章 H.264视频编码标准
    2.1 H.264标准介绍
        2.1.1 H.264的改进
        2.1.2 H.264的应用
    2.2 H.264的编解码器
    2.3 H.264关键模块介绍
        2.3.1 帧内预测
        2.3.2 帧间预测
        2.3.3 整数变换与量化
        2.3.4 码率控制
第3章 快速搜索和模式选择算法介绍分析
    3.1 帧内预测算法
    3.2 帧间预测算法
        3.2.1 运动估计
        3.2.2 基于块匹配的搜索算法
第4章 快速搜索和预测模式选择算法优化和验证
    4.1 帧内模式选择算法的优化
    4.2 帧间模式选择及快速搜索算法性能的验证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四、H.26L中熵编码原理分析及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组统计及梯度结构相似度的AVS2帧内预测高效算法[D]. 卢亚广.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2]速记式加密算法在裸眼3D图像中的应用研究[D]. 姚建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3]H.264/AVC视频压缩编码码率控制技术的研究与改进[D]. 赵策.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1)
  • [4]H.264编码算法研究[D]. 夏超.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6)
  • [5]H.264/AVC解码器设计与硬件实现[D]. 荆萍. 同济大学, 2007(02)
  • [6]H.264中基于内容匹配的自适应二进制算数编码[D]. 石增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7)
  • [7]数字电视信源解码SOC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杨宇红.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4)
  • [8]H.264解码器在DSP上的实现[D]. 崔林.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9]H.264/AVC时空域预测及环路滤波优化研究[D]. 李鑫锢. 浙江大学, 2006(09)
  • [10]H.264视频编码标准中模式选择和快速搜索算法研究[D]. 王卓凌.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H.26L中熵编码原理的分析与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