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西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西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锡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课题组,姜波[1](2021)在《绿色发展背景下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路径探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践行"两山"理论的理念,要把经济发展与绿色资源链接在一起,挖掘出绿色资源的经济价值,从而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经济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理念下,构建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成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在欠发达的地区,面临着金融支持产业链发展供应不足的困境。本文从欠发达地区打造绿色畜产品产业链的现状和面临问题出发,探究如何解决绿色畜产品产业链发展中面临的金融供应链不足问题。

弓宇飞[2](2021)在《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以下简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中国首款以草原畜牧业养殖户为主要承保对象的指数类保险产品,其保障的是由于恶劣天气(旱灾、雪灾)导致肉羊养殖牧户改变生产方式而造成的饲料成本增加的风险。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适应草原畜牧业风险特征,能够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简化查勘定损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指数类保险产品。该产品作为中央财政补贴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险奖补”项目,于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盟试点实施。为了深入、量化地研究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政策的实施效应,进一步完善草原天气指数保险制度,本论文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8个旗县区,500多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梳理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应用严谨的实证分析方法,识别牧户对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保险制度是否有助于提高牧户信贷获得能力,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检验该产品是否具有促进牧户收入的效应。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一、内蒙古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项目组实地访谈资料和500多户牧户的调研数据,梳理得知: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锡林郭勒市实施两年来,在中央、省、地县各级政府财政保费补贴支持下,各旗县区均已开展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对该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产品合约设置不科学(如指数选择、阈值确定等)、运行机制不完善、理赔金额不到位等的问题。二、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试点后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各地参保率差异化较为明显,其中,阿巴嘎旗参保率最高,为84.3%,最低的为乌拉盖管理区,参保率仅为1.8%,因此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初期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识别,将有助于该保险政策在我区的进一步推广及实施。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牧户购买行为受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风险因素影响,根据双栏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草场面积、保险认知程度、宣传、是否担任公职、邻居是否购买及灾害风险程度评价对牧户购买倾向方面有着显着的影响;保险认知程度、灾害风险程度评价、草场面积及地区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显着影响着参保牧户投保只数选择。三、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将牧户生产行为聚焦于牧户饲养规模及信贷规模中。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理性的投资者在由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其进行风险保障后,会扩大其肉羊饲养规模,但根据内生转换模型及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可能的解释为,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肉羊养殖多受市场、土地资源禀赋及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目前还很难在一定程度上对牧户肉羊饲养量有着显着的影响;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否会在信贷供需双方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需要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进行检验,在系统梳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的信贷可得性及最优贷款数额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实地牧户调研数据,应用Tobit模型及CLAD法实证检验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四、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的影响牧户生产行为发生改变是否会促进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是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最重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关于政策效应是否确切落实到收益群体身上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OLS回归及PSM方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本文继续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不同条件分布牧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地影响高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对其他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影响不显着。五、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应认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汇集多方力量继续优化保险条款;第二,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第三,各地政府应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的实施;第四,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应惠及范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为:首先,研究对象新,本文研究对象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我国首款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草原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制度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第二,研究内容新,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及牧区、牧户特征,准确识别了影响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购买行为的因素,系统地、量化地研究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效应,从而为评估天气指数保效提供稳健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第三,研究结论新,本文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收入效应对整体牧户收入及不同收入层次牧户同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与前人相比较为创新。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本文丰富了国内天气指数保险研究领域内容,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结论对此项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必要性及可持续性提出重要的理论参考。

乌云嘎[3](2020)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草原生态保护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锡林郭勒盟总面积为20.3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总面积为19万多平方公里,占到锡林郭勒盟总面积的将近95%,同时也占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近25%的总面积。草原是锡林郭勒盟的生命线,滋养了锡林郭勒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人民从草原上获取食物给养、开发财富,锡林郭勒草原不仅养育了锡林郭勒盟的万物,而且还为周边地区,及首都北京提供绿色屏障。因此,维护锡林郭勒盟草原对于维护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不断健全与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制度,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不断增加,草原生态保护成效显着,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功能得到恢复和好转。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以及不正确开发方式的破坏,如牲畜数量超出草原承载力、农牧民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工业化进程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较为脆弱,人与自然矛盾,生态环境历史遗留问题等,造成当前的草原生态保护形势还比较严峻,草原生态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角度”出发,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在探究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有益之处的同时,分析了锡林郭勒盟社会经济发展对牧区和牧民的生活的重要性,深化了本文研究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历史上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不同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近年来锡林郭勒盟草原保护的一些举措和成效。在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总结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后,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最后,在针对问题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温昕[4](2020)在《锡林郭勒草原草地退化与承载压力时空格局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草地退化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草地退化的过程较长,随之带来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会干扰遥感指标的诊断,影响草地承载压力的评估。草地退化一方面表现为遥感指标可以直接检测出的数量性退化;另一方面也会体现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改变。对于结构性退化草地,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无人机遥感验证遥感指标是否能说明生态系统的退化。为应对草地退化,返青期休牧和草畜平衡成为最主要的保护措施,目前各地区春季休牧时间基本统一,但实际返青期的时间年际间、区域间差异很大,因没有空间上清晰表达的数据资料的支持,使得休牧时间没有准确的依据。本研究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畜牧业统计数据,开展锡林郭勒盟草地退化与草地承载压力的评估研究:首先,以锡林郭勒草地生态系统供给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关系为依据,通过估算草地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畜牧业养殖对草地资源的消耗量,分析锡林郭勒盟各地区草地承载状态及其变化机理;其次,分析数量性草地退化的时空格局与承载压力进行对比,针对结构性草地退化进行试验区的研究,结合面向对象分类、可见光植被指数等方法,在不同类型草地灌丛区与非灌丛区的植被指数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返青期休牧作为防止草地退化最主要的措施之一,科学的分析草原返青期,为休牧政策的制定在空间和时间上提供准确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锡林郭勒盟草地承载压力以2005和2011年为分界点,呈现先降低后平稳增加的波动变化趋势,草地承载压力从超载状态下降至盈余状态,随后增长至临界超载状态,2000年以来由于生态保护政策的影响,超载程度有所缓解。2011年之后的波动趋势也与政策发展、畜牧业及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超载的地区稳定分布在草地供给量低、草地面积较小的低覆盖度草原。从生态消耗量来看,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消耗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期间草地资源消耗强度较大,一直都超过了草地资源的供给量,对当地草地生态系统的利用强度较大,东乌旗和西乌旗草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消耗了锡盟1/3的草地资源,锡盟单位面积草地消耗量为23.96gC/m2,东部和南部旗县的单位面积草地供给量高于全盟均值。从生态供给量来看,锡林郭勒盟草地NPP平均值为101.00gC/m2,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草地资源供给量在1.36-3.42TgC区间波动,供给量最低较平均状态低约42%,供给量丰年较平均状态高43%。从空间位置来看,锡林郭勒盟草地NPP空间分布不均,东部、南部和北部地区NPP值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这与当地气候和降水有着很大的关系。(2)锡林郭勒盟数量性草地退化面积较为广阔,中度和重度退化区主要分布在阿巴嘎旗北部、东乌旗西部、镶黄旗西部、锡林浩特西南部和西乌旗东南部草地,该地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对草地资源的保护,减少牲畜养殖规模,避免草地退化进一步加重,过度消耗草地资源。将数量性草地退化结果与锡盟承载状态时空分布进行对比,草地退化分布与全盟承载状态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存在着部分不一致地区,可能是由于草地退化中结构性退化现象导致,因此对结构性草地退化地区结合无人机遥感数据进行试验区验证。将无人机影像与Sentinel-2A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无人机影像与遥感影像在地物特征上基本一致,但由于卫星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10m)有限,难以辨别分散的灌丛,由于灌丛在遥感影像中融入了混合像元,对草地的观测带来了一定的不足。两个试验区的灌丛分布特征有所不同,荒漠草原试验区灌丛的分布较典型草原试验区的灌丛分布更为分散。对比灌丛区和非灌丛区的植被指数情况,非灌丛区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小于灌丛区、植被指数分布的差异性大于灌丛区,说明灌丛对地物光谱的干扰灌丛区的植被指数大于非灌丛区,造成了灌丛区植被长势好于非灌丛区的“假象”,干扰了对草地退化的判断。(3)2000-2018年锡林郭勒盟返青期均值为132d(5月13日),且呈现自东部向西逐渐推迟的趋势,该分布情况与草地覆盖度分布情况以及NPP分布一致,NPP分布高的地方牧草返青时间早。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和阿巴嘎旗北部的高覆盖度草原的稳定性较强,西部草地的返青时间的差异性较大,更容易受到气温降水等因素的影响。2000-2018年锡林郭勒盟草原返青期总体呈现提前的趋势,在2008年之前返青期基本保持平稳波动的趋势,2008年后呈现“提前—推迟—提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后的变化趋势可能与当地的气温和降水等因素有关。将2018年遥感提取的锡林郭勒盟草原返青期与政策规定实际休牧时间进行对比,遥感数据与实际休牧时间产生一定的差异,遥感提取草原返青期,准确的掌握牧草长势的时空变化,可以使得休牧时间有准确的数据支撑,指导休牧政策的实施,加强草原的科学管理,保护脆弱的草原生态。

杨景良[5](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锡盟地区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对策,既能为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南,又能加快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新征程,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期盼。面临当前愈发窘迫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实现“自然”、“人”、“社会”三者科学合理的协同发展,成为有效推进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面对并要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中国以及世界的着名草原之一,是内蒙古地区的天然草场。草原生态环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变化、遇到的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以下简称“锡盟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反思一些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共性问题并探索其成因,深入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对策,从而为一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指导。本文正文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及基本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文明智慧等都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指导、借鉴和智慧启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理论内涵,如“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坚持最严格最严密法治保护制度”等,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第二部分,阐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公民生态保护意识、资源过度开发与使用、环境监管以及环保生态法律法规的执行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对这些问题成因的分析是探究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症结与破解这些症结的关键。第三部分,阐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对策。以内蒙古锡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以破解一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困境为依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实践对策:一是要强化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要构建绿色的生产方式;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四是要加强生态监管和执法力度。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与阐述,能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旨在为加快我国一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与可行性建议。

宋凯[6](2020)在《锡林郭勒东北部地区定牧草场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牧民长期居住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是传统游牧生活中的重要特征,可是无节制的放牧给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各项政策纷纷出台,牧民开始由游牧转变为“定牧”纷纷定居,草场民居及周围环境作为牧民进行各项生产生活的主要活动范围,但其现有民居建设体系并未成熟,设计施工水平较低,缺乏保温措施、气密性差、供暖设施简陋,导致牧区采暖季消耗大量能源,并直接造成牧民民居冬季室内热舒适度较差的现状。因此,如何将锡林郭勒东北部地区当地的自然、气候、人文环境进行结合,建造出低能耗、高舒适度的牧民民居,是值得我们进行讨论的问题。本文将锡林郭勒东北部地区现有定牧草场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整理、田野调研、热环境测试、模拟研究的研究方法,结合当地定牧草场民居现状,热环境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特征等,并结合建筑学、气候学、建筑热工学等相关理论,对当地牧民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进行定性分析,以提炼总结出适合于当地民居的气候发展策略,对适宜于定牧草场民居建设采取的措施做出定量分析,确定适宜于当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的技术手段,为当地民居的优化改造提供参考。文章首先通过文献整理,搭建起地域特色、气候、建筑三者密不可分的理论联系;其次,掌握当地的气候特征资料和建筑基础资料,以及对定牧草场民居的实地调研、测试、问卷的总结分析,进而明确建筑空间、建筑界面两个定牧草场民居中气候适应目标的应对策略;在得出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提出的适应性策略进行定量分析,判断策略的可行性及实际效果,提出适宜于当地的改善措施;最后得出对定牧草场民居的优化设计方案。本研究以“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究适宜于锡林郭勒东北部地区定牧草场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建筑改造与设计方法,为今后的定牧草场民居建设及既有民居的节能降耗改造提供借鉴及理论指导,对提高该地区牧民的生活环境质量,降低当地建筑能耗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敏[7](2020)在《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文中认为草原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发展影响着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牧区经济发展逐渐放缓。因此,寻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必然要求在保持传统畜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向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转变,从而实现牧区振兴的目标。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作为一个典型的牧业旗,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畜产品供应地之一。因此本文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通过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农业发展三阶段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结合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发展实际,从牧业投入、产出、草原生态、牧区社会发展四个维度建立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苏尼特左旗2001年-2017年期间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促进牧区现代化建设。研究表明草场生态建设是制约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化水平较低是其现代化发展的突出问题;畜棚、水利等建设不完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牧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牧区应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牧业设施水平、深化信息化建设,从而夯实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提高生产效率、拓宽牧民增收渠道,促进牧区向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转变。

刘佳佳,黄甘霖[8](2019)在《锡林郭勒盟和锡林浩特市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的草原生态、产业结构和牧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锡林浩特市(以下简称锡市)作为锡林郭勒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展变化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推动草原城市可持续研究的发展,本文对研究地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综述。结果表明,目前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草原生态系统、牧户福祉、气候变化与灾害、产业结构与发展、城市生态研究。综述发现,在气候变化、灾害和草地产权政策调整的影响下,锡盟和锡市的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尤其是供给服务呈下降趋势,对牧民的收入和福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系列旨在恢复草地的管理政策出台后,草地恢复初见成效。当地主要产业包括畜牧业、采矿业和旅游业等。畜牧业是绝大多数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受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采矿业增加了政府收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但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何将采矿业的发展转化为当地居民的福祉,提高可持续性,是研究地面临的一大挑战。旅游业所占份额不大,但是增长迅速,有望成为牧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增加生计多样性。综述发现,以往的研究多针对某个单一议题开展,关于可持续性的综合研究较少,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提高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荣丽华[9](2015)在《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桥头堡”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正在由沿海向沿边和内陆延伸。内蒙古因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备受关注。内蒙古空间广阔,地域狭长,城镇规模小,布局松散,一体化网络较难形成,均衡发展投入大见效慢。针对这一独特的地域特征,为了在区域竞争和协作中取得优势地位,论文研究认为,内蒙古应打破行政界域,以跨区域的视角,重新审视区域空间发展条件,选择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优化区域中心城市体系,空间上培育战略门户节点和区域联动轴线,构筑外向型空间格局,通过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发展轴线的扩散效应,融入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发展网络。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资源富集,锡盟南部地区近邻“京津冀”,具有参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条件,同时也是我国打通中蒙国际通道、内蒙古连接东西的战略节点。论文研究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内蒙古区域空间布局、锡盟自身发展诉求三个层面,以区域中心城市生成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培育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这一论题,并围绕这一论题对该区域中心城市的必要性、适宜性选址、途径与策略展开论述。首先,论文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生长环境、空间布局特征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和县级以上城市综合规模的量化测度,认为亟需在锡盟南部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其次,论文研究针对内蒙古地域特征,提出符合内蒙古区情的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条件,对比分析锡盟南部空间发展条件,初判选址可能,选取适宜性评价因子量化校核,遴选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合宜选址。再次,论文研究认为这个“将有的”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生长型”特征,并以“生长型”规划理念和方法,从产业发展、人口与城镇化、区域交通和城市空间布局等角度,探讨传统草原城镇生长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途径与策略。论文研究认为,培育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锡盟南部可以以这个“将有的”区域中心城市为门户和节点,打通区际联系通道,融入“京津冀”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网络,实现“洼地崛起”。论文研究有助于内蒙古优化区域中心城市体系,完善城镇规模结构;利于内蒙古打通国际性通道和区域联系走廊,构筑外向型空间格局;通过探讨典型草原城镇“生长”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途径与策略,拓展了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层次性和地域性。

万政钰[10](2013)在《我国草原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巨大的自然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在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不容忽视。早在1987年世界资源研究所就曾指出,全世界已有60%以上的草原存在严重的恶化问题,而我国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更令人担忧。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存在不同程度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问题的草原已经占到了全国草原总量的90%,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引发了草原生态功能减退、沙尘暴频发、湿地面积缩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草原文化丢失等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草原破坏,其二是自然因素引起的草原退化。其中前者是人类自身有能力改变的,而且是主要的;后者则是人力目前所难以扭转的。过去我国关于草原的保护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技术领域,近年来才逐步认识到,草原的保护既需要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修补”,又需要社会科学制度的保障,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保障。法律具有其他社会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强制性,与此相比,政策、经济、教育等均属于“软”手段。由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来自于人的行为,而法律又是调整人的行为的更为强有力的手段,所以适用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以保护草原,应当是人类明智的选择。回溯我国草原法制的发展历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相对完整的草原立法,这一点在早期的历史朝代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草原保护的法律规范主要依附于畜牧业的相关法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西夏时期的《天盛律令》,时至元朝时期才出现了全国性的草原立法,即成吉思汗颁行的《大札撒》。此后的明清时期,草原立法多为地方性法规且内容较为松散。新中国成立后,草原立法才进入了萌芽、发展、逐步完善时期,1985年《草原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草原保护结束了无法可依的局面,2003年《草原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草原保护真正步入了法制化时代。2003年《草原法》堪称我国草原法制的核心,该部法律较好地反映了我国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明确了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增强了草原法律责任追究的可操作性,增加了草原建设的专项规定,扩展了草原保护和利用的内容。然而,2003年《草原法》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没能完全彻底的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这是导致人的行为成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的根源;草原立法内容不够完整,缺少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生态补偿和草原保护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草原立法技术略显粗疏,表现为刑事责任适用性差和行政责任范围狭窄等;草原立法与《环境保护法》等部门法的规定存在冲突。由此,我国草原立法尚需完善。由于法制的完善离不开实证调研,所以本文选取了内蒙、新疆、四川、云南、宁夏和吉林六大省区作为调研区域,这些区域涵盖了我国南北方的主要草原省份。通过对草原破坏的行为及其主体、草原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草原犯罪构成与刑罚裁量等方面进行调研,得出的结论与上述理论分析具有实质的一致性,例如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人的行为和草原犯罪立法可操作性较差等。综上,我国现行的草原立法已初具规模,草原法制保护也初见成效,然而草原的总体状况仍然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这种局面的形成尽管是多种原因所致,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的草原法制还不能完全满足草原保护建设的实际需要,实证调研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正是基于对我国草原立法的理论分析与草原法制保护的实证调研,并借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域外国家在草原立法理念和立法内容等,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和草原有效监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草原立法提出以下完善对策:其一,转变草原立法理念,包括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坚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目的,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全面彻底地融入草原立法、司法与执法的全部进程。其二,健全草原立法内容,包括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的强化、生态补偿以及公众参与制度的补充与增设,增加《宪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中相关内容,同时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等专门立法;其三,提高草原立法技术,包括细化草原保护相关法律责任规定,实现草原立法技术的规范化;其四,增进草原立法与相关立法的协调性,协调草原立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同时提升地方草原立法的具体适用性,包括增强地方草原立法的先行性和可操作性,尊重草原地区民族习惯等。

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锡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锡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发展背景下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路径探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锡盟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雏形
    (一)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独特优势
    (二)锡盟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状况
二、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现状
三、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模式的具体实践
四、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五、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建议

(2)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指数保险内涵、运行机制及优缺点
        1.2.2 指数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1.2.3 提升指数保险参保率
        1.2.4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1.2.5 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农业风险及其管理
        2.1.2 风险管理理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1 消费者行为概念及各阶段呈现特点
        2.3.2 效用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际及我国指数类保险发展历程及介绍
    3.1 印度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3.1.1 印度种植业特点及主要风险
        3.1.2 印度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概况
        3.1.3 印度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介绍
    3.2 印度尼西亚天气指数保险
        3.2.1 印度尼西亚种植业概况及主要风险
        3.2.2 印度尼西亚水稻天气指数保险
    3.3 蒙古牲畜指数保险
        3.3.1 蒙古国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风险
        3.3.2 蒙古牲畜死亡指数保险(LBLIP)
    3.4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
        3.4.1 肯尼亚畜牧业基本情况及主要风险
        3.4.2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IBLI)
    3.5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概况
    3.6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6.1 国际各国指数保险发展规律性总结
        3.6.2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3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7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自治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4.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意义
        4.1.1 契合新时期草原畜牧业的风险特征
        4.1.2 符合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4.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合约要点
    4.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现状
        4.3.1 锡林郭勒盟全境实施,不同旗县参保率不同
        4.3.2 政府提供保费补贴,部分补贴资金不到位
        4.3.3 经营主体实施了预赔付,赔付标准各不相同
    4.4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度及满意度
        4.4.1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程度
        4.4.2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满意程度
    4.5 肉羊天气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政府赔付标准未能贯彻,导致理赔金额迟迟未到位
        4.5.2 运营标准不明确,导致经营主体不规范经营
        4.5.3 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参保率较低
        4.5.4 条款设置不合理,导致保险的不可持续性
        4.5.5 政府部门职责不协调,导致组织监管工作不清晰
    4.6 本章小结
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5.2 实证模型选择
    5.3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行为特征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取
        5.3.3 被调研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特征
    5.4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影响因素
        5.4.1 变量统计描述
        5.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影响
    6.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影响
        6.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饲养规模影响理论分析
        6.1.2 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6.1.3 模型描述
        6.1.4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1.5 结果分析
    6.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影响
        6.2.1 理论分析
        6.2.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牧户收入效应研究
    7.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理论与机理分析
        7.1.1 理论分析框架
        7.1.2 作用机理分析
    7.2 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7.2.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统计
        7.2.2 模型设定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OLS回归模型结果
        7.3.2 PSM估计结果
        7.3.3 分位数回归模型结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但问题显着
        8.1.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认知度及满意度差异明显
        8.1.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较多
        8.1.4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
        8.1.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信贷规模
        8.1.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影响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直视实施中所存在问题,继续优化保险条款
        8.2.2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
        8.2.3 各地政府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实施
        8.2.4 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果惠及范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草原牧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问卷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草原生态保护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3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现状
    3.1 锡林郭勒盟概况
    3.2 历史上的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
    3.3 不同时期的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3.4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举措和成效
        3.4.1 建立健全制度,层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责任
        3.4.2 严格落实保护措施,确保草原资源科学合理利用
        3.4.3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减轻草原生态承载压力
        3.4.4 实施重大修复治理工程,恢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
        3.4.5 不断提升监管执法水平,震慑草原生态破坏行为
4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问题
        4.1.1 草原环保管理制度缺陷,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4.1.2 草原生产经营活动过度,破坏草原修复能力
        4.1.3 草场承包工作开展不畅,公用草场退化严重
        4.1.4 公众参与环保效果甚微,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4.2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问题原因分析
        4.2.1 相关政策机制不健全
        4.2.2 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4.2.3 公共草场管理权限不清晰
        4.2.4 多方参与制度不完善
5 促进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体系
    5.2 树立完善草原保护绿色新型政绩观
    5.3 规范管理草原牧区的工业开发行为
    5.4 建立有激励性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
    5.5 发展新型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
    5.6 建立通畅的相关联者信息反馈机制
    5.7 加大强化科技支撑及科技投入力度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锡林郭勒草原草地退化与承载压力时空格局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草地退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1.2.2 对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意义
        1.2.3 对休牧政策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草地退化机理研究进展
        1.3.2 草地承载状态的研究进展
        1.3.3 草地退化的识别研究进展
        1.3.4 返青期提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方法
    2.1 锡林郭勒盟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2.1 研究数据
        2.2.2 研究方法
第3章 草地承载压力时空变化分析
    3.1 草地生态供给能力
    3.2 草地消耗强度
    3.3 草地承载压力及其形成机理
    3.4 小结
第4章 草地退化空间格局分析
    4.1 数量性草地退化
        4.1.1 数量性草地退化分布
        4.1.2 数量性草地退化与承载压力分析
    4.2 结构性草地退化
        4.2.1 精度分析
        4.2.2 灌丛在UAS与RS中的表观特征及其对比
        4.2.3 灌丛在UAS与RS中的指数特征及其对比
    4.3 小结
第5章 返青期与实际休牧政策的对比
    5.1 草原返青期的空间格局
    5.2 返青期年际变化
    5.3 草原返青期与实际休牧期对比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6.2.1 草地承载压力研究展望
        6.2.2 草地退化研究展望
        6.2.3 返青期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锡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方法
        3.历史分析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论文的创新点
        2.论文的不足之处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及主要内容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成果
        3.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智慧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1.“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生态行动观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
        3.“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
        4.“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
        5.“坚持最严格最严密法治保护制度”的生态法治观
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2.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和使用
        3.生态监管部门监管能力弱
        4.生态保护法落实低效
    (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部分民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低
        2.粗放型经济模式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
        3.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完善
        4.生态法治化执行缺位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强化民众生态文明理念
        1.培育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
        2.努力提高全民生态保护实践的参与度
    (二)构建绿色生产发展方式
        1.培育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与思维方式
        2.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产业
        3.优化产业结构及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三)建立和完善生态治理体系
        1.提升党的生态治理领导力
        2.强化当地政府生态治理的带动作用
        3.提高社会民众的生态治理参与能力
    (四)加强生态监管和执法力度
        1.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生态保护工程的监管力度
        3.依法依规加大执法与处罚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锡林郭勒东北部地区定牧草场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定牧草场民居现状及特点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动态
        1.3.1 关于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牧区人居环境的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6 课题来源
    1.7 研究框架
2 建筑气候适应性与地域性建筑相关理论
    2.1 建筑气候适应性
        2.1.1 建筑气候学
        2.1.2 热力学建筑
        2.1.3 建筑标准中的气候
    2.2 地域性建筑理论
        2.2.1 新乡土主义
        2.2.2 抽象的地域主义
    2.3 建筑气候适应性与地域性绿色理念的关联
        2.3.1 建筑适应气候环境的地域性
        2.3.2 气候环境对地域建筑的塑造
    2.4 本章小结
3 锡林郭勒东北部地区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征
    3.1 锡林郭勒东北部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3.1.1 地形、地貌特征
        3.1.2 生态环境现状
    3.2 锡林郭勒东北部地区气候环境特征及气候条件分析
        3.2.1 气象数据统计
        3.2.2 气候条件分析
    3.3 锡林郭勒东北部地区人文环境特征
        3.3.1 牧民的生态观念
        3.3.2 牧民营建房屋中蕴含的生态理念
    3.4 本章小结
4 锡盟东北部地区定牧草场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4.1 锡盟东北部地区定牧草场民居现状
        4.1.1 空间形制布局总结
        4.1.2 围护结构材料及构造
    4.2 建筑室内热环境
        4.2.1 现场实测内容
        4.2.2 定牧草场民居热环境实测结果分析
        4.2.3 定牧草场民居能耗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锡盟东北部地区定牧草场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4.3.1 空间应对策略
        4.3.2 热工应对策略
        4.3.3 小结
    4.4 本章小结
5 锡盟东北部地区气候适应性策略的效能研判
    5.1 分析方法及软件选取
        5.1.1 分析方法及差异模型建立
        5.1.2 软件选取
    5.2 空间设计的气候效能研判
        5.2.1 建筑朝向的效能研判
        5.2.2 平面与功能布局
        5.2.2.1 阳光间的效能研判
        5.2.2.2 北向廊道空间的效能研判
        5.2.2.3 东西向附属空间的效能研判
    5.3 热工设计的气候效能研判
        5.3.1 外围护结构的效能研判
        5.3.1.1 屋顶保温的效能研判
        5.3.1.2 外墙保温的效能研判
        5.3.1.3 地板保温的效能研判
        5.3.1.4 窗户保温的效能研判
        5.3.2 内维护结构的效能研判
        5.3.2.1 顶棚保温的效能研判
        5.3.2.2 内墙保温的效能研判
        5.3.2.3 南向窗墙面积比变化的效能研判
    5.4 牧户单元综合优化方案效能研判
        5.4.1 优化方案
        5.4.2 优化前后差异模型与基础模型能耗数据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未尽研究工作
    6.3 未来研究展望
    6.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表目录
附录B 定牧草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调研问卷
附录C 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定牧草场民居调研资料汇总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现代化概念
        2.1.2 传统草原畜牧业概念和特征
        2.1.3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界定
        2.1.4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2.2 理论基础
        2.2.1 梅勒(John.W.Mellor)的农业发展三阶段理论
        2.2.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
    3.1 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变迁
    3.2 苏尼特左旗发展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3.2.1 草地生产力水平低下
        3.2.2 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增速不稳定
        3.2.3 基础设施薄弱
        3.2.4 草原畜牧业劳动力水平偏低
        3.2.5 草原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3.3 小结
四、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
    4.1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4.1.2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4 指标选取的说明和计算
        4.1.5 指标属性说明
    4.2 研究方法
        4.2.1 选择研究方法
        4.2.2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
    4.3 数据来源
    4.4 综合评价过程
        4.4.1 KMO和 Bartlett检验结果
        4.4.2 提取主成分
        4.4.3 计算主成分得分
        4.4.4 综合得分计算
    4.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5.1 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测评分析
        4.5.2 苏尼特左旗与其他牧业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差异分析
    4.6 小结
五、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促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5.2.1 加强草原生态建设,提高草地生产力
        5.2.2 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人才建设制度
        5.2.3 完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5.2.4 优化牧区组织体系,提高牧户抗风险能力
        5.2.5 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信息化建设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方位开放背景下,内蒙古构筑外向型空间发展格局
        1.1.2 桥头堡战略背景下,锡盟南部地区由边缘向桥梁转变
        1.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草原城镇构筑城乡发展新格局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国家宏观战略层面
        1.2.2 内蒙古区域空间布局
        1.2.3 锡盟自身发展诉求
    1.3 题目及相关概念释义
        1.3.1 锡盟南部地区
        1.3.2 区域中心城市
        1.3.3 城市空间发展
    1.4 研究内容
        1.4.1 必要性和重要性
        1.4.2 适宜性选址
        1.4.3 途径与策略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区域中心城市生成理论
        2.1.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1.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1.4 城市空间布局方法
    2.2 既有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研究综述
        2.2.2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综述
        2.2.3 关于城市中心性研究综述
    2.3 典型案例分析
        2.3.1 深圳市跨越式发展经验
        2.3.2 榆林构建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3.1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与空间布局
        3.1.1 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与演进
        3.1.2 区域中心城市的生长环境
        3.1.3 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3.1.4 城镇空间布局特征
    3.2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现状
        3.2.1 区位与交通
        3.2.2 自然与生态
        3.2.3 经济与社会
        3.2.4 资源与产业
    3.3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中心性分析
        3.3.1 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分析
        3.3.2 县级以上城镇场强格局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宜性选址与构建条件
    4.1 区域中心城市的构建条件
        4.1.1 辐射带动能力
        4.1.2 适宜的城市规模
        4.1.3 交通通达能力
        4.1.4 综合服务功能
        4.1.5 良好的生态环境
    4.2 锡盟南部及周边区域概况
        4.2.1 锡林郭勒盟城镇空间布局分析
        4.2.2 锡盟南部与冀北六县比较分析
        4.2.3 锡盟南部区域概况
    4.3 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评价
        4.3.1 评价因子选择及数据获取
        4.3.2 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适宜性指数
        4.3.3 区域中心城市适宜性选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5.1 多伦诺尔产业发展基础及发展环境分析
        5.1.1 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
        5.1.2 多伦诺尔产业发展基础
        5.1.3 锡盟产业经济发展环境
        5.1.4 首都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和北京产业外迁趋势分析
    5.2 构建多伦诺尔多元产业体系
        5.2.1 多伦诺尔未来产业层次划分
        5.2.2 多伦诺尔未来产业发展选择
    5.3 多伦诺尔产业空间布局
        5.3.1 产业空间布局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5.3.2 多伦诺尔地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与城镇化途径
    6.1 中心城市适宜人.规模
        6.1.1 适宜人.规模下限
        6.1.2 适宜人.规模上限
    6.2 区域人.发展趋势与多伦诺尔人.现状
        6.2.1 区域人.发展变化趋势
        6.2.2 多伦诺尔人.发展特征
        6.2.3 多伦诺尔人.发展趋势
    6.3 多伦诺尔人.与城镇化途径
        6.3.1 产业发展带动人.聚集
        6.3.2 宜居城市吸引人.聚集
        6.3.3 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回流
        6.3.4 承接生态移民迁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
    7.1 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7.1.1 区域交通与城市形成及发展
        7.1.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交互作用
    7.2 区域交通基础及发展趋势
        7.2.1 区域公路交通现状
        7.2.2 区域铁路交通现状
        7.2.3 区域航空交通现状
        7.2.4 锡盟南部交通通达性分析
    7.3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需求及主要流向分析
        7.3.1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需求分析
        7.3.2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主要流向分析
        7.3.3 区域综合交通发展趋势与前景
    7.4 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
        7.4.1 构建通疆达海区域性通道
        7.4.2 构建多蓝综合交通枢纽
        7.4.3 建立便捷高效的内外交通网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长型”规划理念下城市空间布局
    8.1 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8.1.1 多伦诺尔城市发展历程回顾
        8.1.2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8.1.3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8.2 “生态导向”空间拓展条件评价
        8.2.1 适宜性建设用地评价
        8.2.2 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8.2.3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
    8.3 多伦诺尔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8.3.1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特征
        8.3.2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8.3.3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9.1.1 主要结论
        9.1.2 创新点
    9.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在读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Ⅱ图录
附录-Ⅲ表录
附录-Ⅳ城镇综合规模指数计算附表

(10)我国草原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草原资源概述
    一、我国草原概况
        (一)草原的概念
        (二)我国草原概况
    二、我国草原恶化状况
        (一)草原恶化现状及其危害
        (二)草原恶化原因及其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草原立法沿革
    一、建国以前相关草原立法
        (一)《大札撒》之前相关草原立法
        (二)《大札撒》之后相关草原立法
    二、建国以后相关草原立法
        (一)1979 年《环境法》之前相关草原立法
        (二)1979 年《环境法》之后相关草原立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草原立法评析
    一、我国草原立法亮点
        (一)单列专章规定监督检查
        (二)加强草原法律责任规范
        (三)补充增加草原建设章节
        (四)扩展草原利用自成一章
    二、我国草原立法不足
        (一)草原立法理念相对滞后
        (二)草原立法内容不够完整
        (三)草原立法技术略显粗疏
        (四)草原立法与相关法律存在冲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草原立法调研
    一、调研情况概述
        (一)调研目的与范围及其对象
        (二)调研方式与过程及其问卷
    二、调研统计分析
        (一)草原破坏行为与行为主体反映的问题
        (二)草原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反映的问题
        (三)草原犯罪构成与刑罚裁量反映的问题
        (四)草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反映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草原立法完善
    一、转变草原立法理念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
        (二)坚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目的
    二、健全草原立法内容
        (一)强化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
        (二)补充明确草原生态补偿制度
        (三)增设草原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三、提高草原立法技术
        (一)细化草原法律责任相关规定
        (二)实现草原立法技术的规范化
    四、增进草原立法与相关立法的协调性
        (一)协调草原立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
        (二)提升地方草原立法的具体适用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与导师科研工作
在学期间参与学术活动
致谢
附录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锡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发展背景下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路径探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J]. 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课题组,姜波. 北方金融, 2021(06)
  • [2]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D]. 弓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草原生态保护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D]. 乌云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4]锡林郭勒草原草地退化与承载压力时空格局特征分析[D]. 温昕.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锡盟地区为例[D]. 杨景良.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锡林郭勒东北部地区定牧草场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D]. 宋凯.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7]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D]. 马敏. 内蒙古大学, 2020
  • [8]锡林郭勒盟和锡林浩特市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研究综述[J]. 刘佳佳,黄甘霖. 草业科学, 2019(02)
  • [9]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荣丽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10]我国草原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万政钰.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西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