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嗜水气单胞菌病原学研究

牛蛙嗜水气单胞菌病原学研究

一、牛蛙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山[1](2020)在《鲫鱼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提出鲫鱼是我国目前养殖的主要淡水鱼之一,在我国绝大多数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都有一定养殖量,为辐鳍鱼纲(拉丁学名)、鲤形目、鲤科、鲫属的一种鱼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鲫鱼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量相当巨大。养殖量比较大的几个地区是:江苏、江西、湖北,全国年均产量已经超过100万吨。随着养殖量的不断增加,鲫鱼受到不同种类疾病的困扰越来越多,大规模的病害现象越来越频繁。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属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常见的人—兽—鱼共患条件致病菌,可以导致人患各种疾病,也已明确是很多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原菌。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某养殖场品种为中科3号的鲫鱼出现大量死亡现象,外观检查发现患病鱼体表有1个或者多个疥疮样病灶,疥疮处鳞片松动或脱落,并有渗血现象,疥疮内部肌肉已溶解并化脓。解剖发现腹腔内有大量液体,肝脏有充血现象。从病鱼的疥疮和肝脏取样,在固体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后得到四个优势菌株,分别命名为AHWH-1、AHWH-2、AHWH-3、AHWH-4。通过对纯化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判定所纯化的菌株属于气单胞菌属细菌。接着对四个菌株的16S r RNA进行PCR扩增,对目的条带进行纯化回收后送测序。所得的测序结果在NCBI中进行同源性搜索,通过多重序列比对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四个菌株均为温和气单胞菌,因此选择AHWH-1菌株进行后续试验。采用常规PCR的方法,对AHWH-1菌株进行十种气单胞菌主要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HWH-1菌株含有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酯酶(Lip)、鞭毛(Fla)、弹性蛋白酶(ahy B)、溶血素(hly A)、热不稳定性肠毒素(Alt)七种毒力基因,不含有热稳定性肠毒素(Ast)、核酶(Exu)和丝氨酸蛋白酶(Ser)。研究AHWH-1菌株在不同的温度和p H条件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AHWH-1菌株在所选的15~40℃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快的温度为30℃。在PH为4~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小于4或大于10基本不生长,生长最适p H为7.0。通过药敏纸片法检测AHWH-1菌株对13种常见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结果显示:AHWH-1菌株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氟苯尼考、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多西环素、甲氧苄氨嘧啶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菌的LD50为1.0×107CFU/ml。

郭玉丹[2](2019)在《细鳞鱼三种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属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形科(Salmonidae),鲑亚科(Salmoninae),细鳞鱼属(Brachymystax),近年来野生细鳞鱼分布范围逐渐缩小,野生种群急剧衰退,为了阻止该种群灭绝,对细鳞鱼保护和驯养显得尤为重要,在细鳞鱼驯养繁育中发现细鳞鱼会出现厌食、独居、水中打转、体表溃疡和肝肾脏出血症状,从患病鱼肝、肾、肠液和鳃中分离出三种细菌,它们分别是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AS)、迟钝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Et)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迫切需要一种快捷、简便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准确、快速诊断,用于疫病早期预防和治疗。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三种菌的方法,及时早发现细鳞鱼感染的这三种细菌,阻止细鳞鱼疫情暴发和大规模蔓延,为细鳞鱼驯化带来保障。方法:本试验取患病鱼的肝、肾、肠积液或者腮丝经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得到了三种菌株,使用四种鉴别培养基,根据在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初步确定菌株种类,并用20余种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使用16S rRNA来对分离纯化后的菌进行测序。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菌、温和气单胞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针对嗜单胞菌pilin基因、迟钝爱德华菌eth A基因、温和气单胞菌的zipA基因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每种菌设计五套引物进行优化筛选,反应体系是25μL,其中环引物浓度为40 pmol,内引物浓度为40 pmol,外引物反应浓度为5 pmol,缓冲液浓度为2.5 mol/L,镁离子浓度为150 mmol/L,dNTP浓度为10 mmol/L,聚合酶浓度为8U,模板为2μL,补加去离子水至25μL,在61-65℃之间设定温度梯度,优化出最佳的反应温度,在该恒温条件下进行LAMP扩增,进而优化出最佳镁离子、缓冲液、引物比例和dNTP的量,采用琼脂糖电泳和核酸染料颜色法对扩增结果进行比较判定。将模板DNA进行10倍倍比稀释以后,分别用10-11至10-2倍比稀释的DNA为模板来检测其灵敏性;提取杀鲑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的基因组DNA作为模版,用上述优化体系进行反应,观察有无白色沉淀,加入染料后有无颜色变化和梯形条带,检验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将建立的LAMP方法与传统鉴定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比较,检测所建立LAMP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建立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中每种菌筛选出一套最佳引物,最佳反应体系是环引物浓度为40 pmol,内引物浓度为30 pmol,外引物反应浓度为5 pmol,缓冲液浓度为2.5 mol/L,镁离子浓度为150 mmol/L,dNTP浓度为10 mmol/L,聚合酶浓度为8U,模板为2μL,60 min内观察结果。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菌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是6.35×10-10、1.663×10-9、9.86×10-1010 ng/μL,该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将病源检测时间控制在1天以内,传统检测方法所需时间至少两天,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扩增浓度为10-1111 ng/μL基因组DNA,但所需加样环境有较高要求,不适宜在基层推广。结论:该方法所需仪器简单、准确高效、操作方便、适宜在临床、生产上推广使用。

覃华斌[3](2019)在《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作为一种感染谱广、致病力强的人-畜-鱼共患病致病菌,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亚甲基双硫氰酸酯(dithiocyano-methane)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杀菌、杀线虫能力的有机硫氰化合物,应用于工业水处理、植物浸种以及水霉病防治。本人在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对本药物进行应用期间,发现本药物对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水产养殖企业的实践生产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尚未见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细菌的抑菌能力报道,更未有本药物对细菌的抑菌机制研究。本文系统研究了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以及药物发挥作用的机制,取得结果如下:1、通过琼脂扩散法检测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试验菌X1的体外抑菌活性,用二倍稀释法和平板涂布计数测定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试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本药物对试验菌X1的抑菌圈直径为32±1 mm,MIC与MBC均为1.4648 mg/m L,本药物具有极强的抑菌能力。2、从菌体超微结构、胞壁完整性、胞膜通透性、膜完整性,呼吸代谢、核酸与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等方面较全面的阐述亚甲基双硫氰酸酯的抑菌机理,透射电镜图显示菌体细胞内含物泄漏,出现质壁分离。嗜水气单胞菌胞外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极显着增高,说明亚甲基双硫氰酸酯破坏了菌体细胞壁。嗜水气单胞菌胞内电解质以及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作为胞内代谢酶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也泄漏至胞外,说明甲基双硫氰酸酯破坏了菌体细胞膜完整性并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呼吸抑制试验显示,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呼吸抑制率为31.59±5.3%,本药物对菌体的呼吸代谢有抑制作用,通过抑制戊糖磷酸途径(HMP),抑制菌体呼吸代谢。琼脂糖凝胶电泳图显示,亚甲基双硫氰酸酯能够影响菌体基因组DNA的合成量。SDS-PAGE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证明,亚甲基双硫氰酸酯能够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细胞壁合成相关的asd-1基因表达上调,与肽聚糖降解相关的AHA-3100基因表达上调。与菌体丙酮酸相关的pps A基因表达上调;与细菌三羧酸循环途径相关的glt A基因表达下调。编码同源重组蛋白的rec A基因表达上调。编码分子伴侣蛋白的gro L基因表达上调。上述结果为更好的运用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发挥其抑菌作用提供理论支撑。综上所述,亚甲基双硫氰酸酯破坏菌体细胞壁、细胞膜完整性,增加菌体细胞膜通透性,使核酸、蛋白质以及重要胞内代谢酶等泄漏;同时影响蛋白质合成以及核酸合成量;抑制细菌戊糖磷酸途径(HMP)从而抑制菌体能量代谢,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曲俐俐[4](2019)在《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东北林蛙TLRs/MyD88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IKKs的动态变化》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性两栖类种群数量锐减,推测其主要原因是两栖类动物生境的破坏、环境污染和感染疾病等。而两栖类因皮肤通透性高,极易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特别是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已成为两栖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压力之一。两栖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了天然免疫防御系统以抵御环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因子的侵害。已报道的哺乳动物研究显示,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在固有免疫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TLRs信号通路通过MyD88依赖途径和非依赖途径诱导下游的效应分子参与机体免疫应答。IKKs作为TLR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在MyD88依赖途径和非依赖途径中参与下游核转录因子的激活。而目前两栖类中IKKs在TLR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东北地区优势两栖物种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为研究对象,以蛙类易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为刺激源,探究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东北林蛙TLRs/MyD88通路中关键分子IKKs(IKK α、IKKβ和TBK1)参与免疫应答的变化及规律,为进一步了解两栖类先天性免疫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将东北林蛙分为Ah感染组、LB(阴性对照)组和LPS(阳性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1ml的嗜水气单胞菌悬液(1×107cfu/ml)、LB液体培养基和LPS溶液(1mg/ml)。荧光定量PCR检测东北林蛙肾、肝、肺和脾脏中IKK α、IKKβ和TBK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Ah感染后4-72h IKK α、IKKβ和TBK1 mRNA的表达量均升高,LPS组变化趋势同Ah组,且IKK α和IKKβ 比TBK1 mRNA的变化更为显着。IKKα、IKK β和TBK1在肾、肝、肺和脾中的表达量存在组织特异性,尤以IKKα在肝脏中的特异性表达最为显着。Western Blot检测显示,72h内肝脏IKKα的蛋白量上调,Ah组为LB组的4.4倍(p<0.05),LPS组为LB组的5.87倍(p<0.01)。肝细胞IHC染色结果显示,肝组织中IHC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且IKK α、IKKβ集中于细胞质中。综上所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东北林蛙过程中,IKK α、IKK β和TBK1均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并以MyD88依赖途径为主,MyD88非依赖途径为辅。

黎慧[5](2019)在《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蛙类养殖业可以满足人类食用、药用等需求,但是,一些疾病的爆发常使得蛙类养殖户遭受巨大的损失。当蛙类在养殖过程中爆发疾病的时候,常见多为细菌性疾病,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是,首先调查病原体,从病蛙的体内分离并纯化得到细菌,然后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分子手段去鉴定细菌,接着通过回归感染实验验证病原菌,最后通过药敏试验,提出治疗药物的选择建议。这一过程,往往周期比较长,并且此时许多蛙患病程度已经很严重。本研究从致病菌的角度入手,以最常见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蛙类致病菌(嗜水气单孢菌(A.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作为研究重点,利用环境DNA技术和多重PCR,建立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并试图从属的水平上提供用药参考,以期为蛙类细菌性疾病早期防治工作提供新思路及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提取水体环境DNA的方法。采用滤膜法和沉淀法对两个不同大小的水域进行环境DNA提取,并比较了所得环境DNA的产量和质量,以此建立了一种高效实用的水环境DNA提取方法,可以适用于条件不同的水体。2、通过比较4种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及其他14个非气单胞菌的蛙类致病菌属16S rDNA序列,筛选出了2对可以用于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PCR扩增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229bp和688bp,并且还可以结合环境DNA技术对水体进行气单孢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检测。3、通过比较嗜水气单孢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这4种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gyrB基因序列,设计筛选出4对可以用于鉴定这4种气单胞菌的特异性引物,其中,用于鉴定嗜水气单孢菌的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为266bp;用于鉴定温和气单胞菌的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为99bp;用于鉴定豚鼠气单胞菌的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为518bp;用于鉴定维氏气单胞菌的引物PCR产物大小为120bp。并利用多重PCR技术,建立了嗜水气单孢菌/维氏气单胞菌的双重PCR以及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的双重PCR,可以用于这四种气单胞菌快速检测。4、根据文献筛选出的10种抗菌药物,由此对嗜水气单孢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这4种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这10种抗菌药物的对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都很好。

钟为铭,陈康勇,彭芳,高志鹏[6](2018)在《中国蛙类疾病病原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增大,蛙类养殖在中国迅速发展,但因养殖密度过高、管理不当,蛙病流行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蛙类疾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详细介绍病原体种类、抗菌药物筛选、致病机理、疫苗制备等相关研究,为防治养殖蛙类主要疾病提供参考。

秦振阳[7](2018)在《黑斑蛙“歪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蛙类歪头病是一种以头部歪斜、眼球白内障、运动失调为典型症状的蛙类疾病,该病致死率高、传播迅速、连年发生、用药效果不佳,严重威胁蛙类养殖业。不同研究者从具有该类症状的病蛙中分离出至少9种具致病力的细菌,其中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最多见。本研究从湖南岳阳发生歪头病的黑斑蛙脑部、眼球、肝脏、卵巢等多处组织器官分离到一株革兰阴性杆菌,经回归试验确认其致病性,通过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等传统方法,认为其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但经全基因组测序,比对物种鉴定相关的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NR,Non-Redundant Protein Database),证实其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扫描电镜显示,菌体表面常具一凹陷,不同菌体之间有桥状结构连接,菌体平均大小1.72±0.6μm×0.48±0.7μm,透射电镜下可见菌体明显分三层。病原菌在BHI液体培养基,28℃、160r/min的培养条件下,第17h起进入平台期。该病原对对美福仙、链霉素、强力霉素、阿奇霉素、麦迪霉素、氟苯尼考、利福平等7种药物敏感。自然发病蛙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肝细胞肿大,多空泡出现,变性坏死;有心外膜炎;脑细胞轻度水肿,有炎症灶;眼球视杆视锥层细胞变性溶解;其他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这是病蛙歪头、运动失调、出现白内障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最后,本研究对米尔伊丽莎白菌分离株HNW1681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概览了其基因组基本情况,挖掘了其基因组中关于病原生存、致病、抗性产生、进化等多方面的基因信息并选取重点做了初步解读。通过以上研究,证实米尔伊丽莎白菌为引起本次黑斑蛙歪头病的病原,传统鉴定手段不能清晰区别米尔伊丽莎白菌和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首次报道了本菌的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通过大体症状和病理学观察的联合解读,描述了其心脏、肝脏、脑、眼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揭示了该病各类症状的病理基础。在基因组研究中揭示出的病原特性,进一步揭示了该病原的致病机理。

吴兴镇[8](2016)在《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蛙类养殖业的发展,一些蛙类疾病也开始频频爆发。蛙类白内障是其中的一种,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给蛙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防治方法简单粗暴且效果不佳,还存在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本研究从患病黑斑蛙的心脏及肝脏部位分离纯化了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实验、生化鉴定实验、药敏实验、根据16S rDNA序列的测序结果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实验,最终确认该病原菌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药敏结果显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在30种药物中达到敏感程度以上的有万古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先锋霉素VI、氨苄西林、复达欣6种,仅占总数的20%,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为了蛙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寻求更加高效环保的防治办法。天然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丰富、药效显着、可再生、对环境压力小等特点。通过对60种常用中药的抑菌作用研究,把60种中药聚为6类,从中筛选出抑菌效果最好的5种中药。中药药效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提取过程中常常受浸泡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提取液浓度对中药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浓度的时候抑菌效果随着药液浓度的提高药效有所增强,当药液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药液浓度,抑菌效果不会显着提高。在对5种中药的单因素研究实验里发现浸泡时间对其中4种中药具有极显着的影响,分别是五味子、柯子、半枝莲、五倍子,对乌梅的影响不显着,浸泡时间在0min40min的范围内,这5种中药的抑菌圈直径随浸泡时间的加长而扩大。乙醇浓度对其中2种中药具有极显着的影响,分别是半枝莲、五倍子,对五味子、柯子、乌梅的影响不显着,这三种中药的曲线随乙醇浓度变化的幅度不大。提取时间对4种中药具有极显着的影响,分别是五味子、半枝莲、乌梅、五倍子,对柯子的影响不显着,提取时间在10min-50min范围内时乌梅、半枝莲、五味子的抑菌效果逐渐增强,另外两种中药呈下降或不变趋势。液料比对5种中药具有显着的影响,5种中药的最佳抑菌效果出现在50:160:1的范围内。提取温度对5种中药的影响是显着的,当温度从30℃提高到90℃的过程中5种中药的抑菌效果都呈上升趋势,柯子的上升幅度最小,其它4种中药的药效提高幅度较大。通过该实验确定了影响每味中药药效的主要条件,为各中药进一步优化提取条件提供了基础数据。通过前期的实验确定了在提取过程中影响中药药效的主要条件,根据每种中药的不同情况设计了5个对应的正交实验。在乌梅的正交实验中考察了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分别设定了3个水平,实验结果显示利用优化后的提取条件提取的中药抑菌效果提高了7.81%。五味子的正交实验考察了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分别设定3个水平,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优化提取条件能有效提高了五味子的药效6.83%,是提高药效幅度最小的。五倍子正交实验涉及4个条件,分别是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优化提取条件能有效提高五倍子药效13.13%,是5个中药里提高幅度最大的。柯子的正交实验涉及3个条件分别是浸泡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设定3个水平,提高了柯子抑菌效果10.79%。半枝莲正交实验考察了5个条件,设定3个水平,优化提取条件能提高抑菌效果10.7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优化提取与普通提取的差异,结果表明差异是显着的,由此说明优化这5种中药的提取条件能显着提高5种中药的抑菌效果。正交实验优化了各中药的提取条件,为复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复方研究实验中把5种中药按棋盘法组合成10种复方,首先对这10种复方做了协同作用研究,根据判读方法DHC=LJC/DJC+LYC/DYC,LJC:中药联用时甲药的MIC,DYC:甲药单用时MIC,LYC:中药联用时乙药的MIC,DYC:乙药单用时MIC。若DHC≤0.5为显着协同作用;0.5<DHC<1为协同作用;1≤DHC<2为无关作用;2≤DHC为拮抗作用,判读复方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显着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无关作用、各3个复方,拮抗作用一个复方。进一步做的复方配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复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单味中药药效更强的那种中药,得到了复方抑菌效果最好的一组复方为A2D8。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了引起黑斑蛙患白内障疾病的病原菌;找到了有效防治该病原菌的常用西药以及单味中药;优化了单味中药的提取条件;筛选了效果更好的中药复方;为中药在防治蛙类白内障疾病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乔毅,万夕和,沈辉[9](2015)在《我国水产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抗菌药物在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细菌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国内水产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耐药现状、研究方法、耐药基因等方面对我国水产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了综述,以期针对耐药近况为采取科学合理的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宋婷婷,郑荣泉,张俊美,颉志刚,董宝娟,赵蒙蒙[10](2014)在《一种棘胸蛙新类型疾病病原分析》文中认为从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分离到三株细菌,分别采用口服、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4种方式对分离株制备的菌液进行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除口服方式外,其他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棘胸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等方法鉴定该致病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通过抑菌圈法研究该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氯霉素、吡哌酸、头孢哌酮、链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和红霉素不敏感。

二、牛蛙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蛙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鲫鱼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病鱼的来源
        2.1.2 试剂材料
        2.1.3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2.1.4 仪器设备
    2.2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3 菌株的保种
    2.4 革兰氏染色观察与生理生化鉴定
        2.4.1 菌液的制备
        2.4.2 革兰氏染色观察
        2.4.3 氧化酶试验
        2.4.4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试验
    2.5 细菌总DNA的提取和16S rRNA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2.5.1 细菌总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2.5.2 琼脂糖凝胶电泳
        2.5.3 对目的条带切胶回收
    2.6 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
    2.7 毒力基因检测
    2.8 pH值对细菌的生长影响
    2.9 温度对细菌的生长影响
    2.10 药敏试验
    2.11 人工回归感染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患病鲫鱼的临床症状
    3.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3 菌落形态
    3.4 革兰氏染色结果
    3.5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3.6 PCR凝胶电泳图
    3.7 AHWH-1 16S rRNA测序结果
    3.8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9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10 pH对 AHWH-1 菌株生长的影响
    3.11 温度对AHWH-1菌株生长的影响
    3.12 AHWH-1菌株的药物敏感性
    3.13 人工回归感染试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细鳞鱼三种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细鳞鱼的概况
        2.1.1 形态特征
        2.1.2 生态特征
        2.1.3 繁殖
        2.1.4 人工养殖的概况
        2.2 三种菌的研究进展
        2.2.1 迟钝爱德华菌的研究进展
        2.2.2 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2.2.3 温和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2.3 环介导等温扩增的研究进展
        2.3.1 环介导等温扩增的原理
        2.3.2 环介导等温扩增的应用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细鳞鱼三种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三种菌的分离培养
        1.2.2 生化鉴定
        1.2.3 药敏试验
        1.2.4 DNA的提取
        1.2.5 16srRNA扩增核苷酸序列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株的培养特性
        2.2 生化特性
        2.3 药敏结果
        2.4 16S rRNA扩增核苷酸序列结果
        3 讨论
        3.1 检测结果准确性
        3.2 检测所需的时间
        4 小结
    试验二 细鳞鱼三种细菌的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细菌DNA模板的制备
        1.2.2 引物设计
        1.2.3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1.2.4 LAMP反应引物的筛选
        1.2.5 三种菌的LAMP反应体系的优化分析
        1.2.6 三种菌LAMP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
        1.2.7 LAMP、常规PCR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2 结果
        2.1 三种菌LAMP引物的筛选
        2.2 LAMP反应条件和体系的优化
        2.3 LAMP方法的特异性和重复性结果
        2.4 LAMP、常规PCR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3 讨论
        3.1 所选基因的优越性
        3.2 结果的判定
        3.3 该方法的可行性
        4 小结
    试验三 细鳞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的试剂
        1.2 菌株及其来源
        1.3 DNA的提取
        1.4 引物的设计
        1.5 梯度PCR
        1.6 引物特异性和通用性检测
        1.7 荧光定量PCR结果
        2 结果
        2.1 荧光定量扩增条件的确定
        2.2 引物特异性及通用性检测结果
        2.3 标准曲线的构建
        3 讨论
        3.1 两个方法的印证
        3.2 两个方法的优缺点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1.1.1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
        1.1.3 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控现状
    1.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研究进展
        1.2.1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概述
        1.2.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应用
        1.2.3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4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1.3 抑菌效果与抑菌机理的研究方法进展
        1.3.1 抑菌试验
        1.3.2 抗菌药物对菌体细胞壁的完整性影响
        1.3.3 抗菌药物对菌体细胞膜的完整性与通透性影响
        1.3.4 抗菌药物对细菌基因组DNA合成与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1.3.5 抗菌药物对细菌呼吸代谢的影响
        1.3.6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原菌菌株来源
        2.1.2 病原菌的活化与培养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溶液制备
        2.1.6 抑菌圈测定
        2.1.7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1.8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抑菌圈测定
        2.2.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X1的MIC与 MBC
    2.3 讨论
第三章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机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悬液
        3.1.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溶液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透射电镜
        3.2.2 呼吸抑制实验
        3.2.3 碱性磷酸酶(AKP)测定
        3.2.4 相对电导率测定
        3.2.5 菌体细胞内容物泄漏测定
        3.2.6 胞内代谢酶(ALT、AST、LDH)的测定
        3.2.7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细菌基因组DNA合成的影响
        3.2.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
        3.2.9 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3.3 结果
        3.3.1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X1超微结构的影响
        3.3.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细菌呼吸代谢的影响
        3.3.3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菌体细胞壁的影响
        3.3.4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菌体细胞膜完整性
        3.3.5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影响
        3.3.6 胞内代谢酶(ALT、AST、LDH)活性变化
        3.3.7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细菌基因组DNA合成影响
        3.3.8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菌体蛋白合成的影响
        3.3.9 细菌生命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
    3.4 讨论
        3.4.1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细胞结构的影响
        3.4.2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细胞膜影响
        3.4.3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能量代谢的影响
        3.4.4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基因组DNA的影响
        3.4.5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
        3.4.6 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蛋白合成的影响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受资助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致谢

(4)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东北林蛙TLRs/MyD88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IKKs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两栖动物
        1.1.1 两栖动物概述
        1.1.2 两栖动物生存现状
        1.1.3 两栖动物衰退的原因
    1.2 东北林蛙
        1.2.1 东北林蛙概述
        1.2.2 东北林蛙的研究进展
    1.3 嗜水气单胞菌
        1.3.1 嗜水气单胞菌概述
        1.3.2 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
    1.4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研究
        1.4.1 TLRs概述
        1.4.2 TLRs研究进展
        1.4.3 MyD88依赖途径和非依赖途径
        1.4.4 IKKs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提取
        2.2.2 目的基因条件筛选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4 Western Blot
        2.2.5 免疫组化染色(IHC)
    2.3 本章小结
3 结果
    3.1 样品提取结果
        3.1.1 组织总RNA提取结果
    3.2 目的基因条件筛选
        3.2.1 退火温度的筛选
        3.2.2 PT-PCR扩增结果
    3.3 荧光定量结果
        3.3.1 熔解曲线
        3.3.2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东北林蛙时IKKs表达量的影响
    3.4 Western Blot结果
    3.5 IHC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实验条件的优化
        4.1.1 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4.1.2 抗体浓度的优化
    4.2 东北林蛙免疫机制研究
        4.2.1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与病原微生物
        4.2.2 MyD88依赖途径与非依赖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蛙类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
        1.1 蛙类疾病及致病因素
        1.2 蛙类常见细菌性疾病
        1.3 蛙类细菌性疾病传统防治方法
        1.4 蛙类致病细菌研究概况
    2 气单胞菌属常见蛙类致病菌
        2.1 嗜水气单孢菌
        2.2 温和气单胞菌
        2.3 豚鼠气单胞菌
        2.4 维氏气单胞菌
        2.5 点状产气单胞菌
    3 蛙类致病菌药敏试验概况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一种水体中环境DNA提取方法建立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水样来源及其处理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水环境eDNA提取
        3.2 环境DNA检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各组环境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4.2 环境DNA PCR扩增结果
    5 讨论
第三章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筛选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菌种来源及其处理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3.2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引物设计与分析
        3.3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
        3.4 PCR产物的测序鉴定
        3.5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引物的特异性验证
        3.6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在环境DNA上的应用
    4 结果与分析
        4.1 细菌DNA的提取结果
        4.2 气单胞菌属特异性引物筛选结果
        4.3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引物的特异性验证结果
        4.4 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在环境DNA上的应用结果
    5 讨论
第四章 多重PCR鉴定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样品来源及其处理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3.2 多重PCR引物设计与分析
        3.3 多重PCR反应体系建立
    4 结果与分析
        4.1 单重PCR扩增及引物特异性验证结果
        4.2 多重PC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结果
    5 讨论
第五章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药敏试验及抗菌药物筛选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样品来源及其处理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四种气单胞菌药敏试验
        3.2 不同气单胞菌对同一抗菌药物敏感差异程度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各气单孢菌药敏试验结果
        4.2 不同气单胞菌对同一抗菌药物敏感程度差异分析结果
    5 讨论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中国蛙类疾病病原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菌性病原及其引起的疾病
    1.1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1.1.1 红腿病
        1.1.2 烂趾病
        1.1.3 肝肿大病
        1.1.4 腹水病
        1.1.5 腐皮病
    1.2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um
    1.3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1.4 克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kristensenii
    1.5 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1.6 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1.7 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
    1.8 腐败希瓦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1.9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1.1 0 布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braakii
    1.1 1 弗氏柠檬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
    1.1 2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1.1 3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
    1.1 4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1.1 5 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1.16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
    1.17藤黄葡萄球菌Micrococcus luteus与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
2 真菌性病原及其引起的疾病
    2.1 水霉Saprolegnia
    2.2 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3 病毒性病原及其引起的疾病
4 寄生虫性病原及其引起的疾病
    4.1 裂头蚴Sparganum
    4.2 舌杯虫Apiosoma spp.
    4.3 车轮虫Trichodiniasis spp.
5 小结与展望

(7)黑斑蛙“歪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黑斑蛙及其常见疾病
        1.1 黑斑蛙简介及养殖概况
        1.2 黑斑蛙常见感染性致病原
    2 米尔伊丽莎白菌研究概况
    3 微生物基因组学概述
        3.1 基因组学概述
        3.2 微生物基因组学发展现状
        3.3 微生物比较基因组学
第二章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3 研究创新点
第三章 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发病区调查及病样采集
        2.2 大体观察及病理剖解
        2.3 病毒性病原检测
        2.4 细菌性病原分离鉴定
        2.5 回归试验
        2.6 组织病理学观察
        2.7 病原形态观察
        2.8 病原菌生长曲线测定
        2.9 药物敏感性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发病区调查
        3.2 大体观察及病理剖解
        3.3 病毒性病原检测
        3.4 细菌性病原分离鉴定
        3.5 回归试验
        3.6 组织病理学观察
        3.7 病原形态观察
        3.8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3.9 药物敏感性试验
    4 讨论
        4.1 两种传统手段为何不能有效区别鉴定
        4.2 该病为何难以根治
        4.3 发病病理过程的推测
        4.4 防治建议
第四章 米尔伊丽莎白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测序菌株全基因组DNA的准备
        2.2 HiSeq平台建库及库检
        2.3 菌株测序和原始数据处理
        2.4 序列组装和数据上传
        2.5 全基因组组分分析
        2.6 编码序列基因功能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数据概况
        3.2 基因组概况
        3.3 基因组组分分析
        3.4 编码基因功能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5.1 基因组学分析证明测序菌株为米尔伊丽莎白菌
        5.2 潜在抗菌素开发价值——羊毛硫肽化合物(Lanthipeptides)
        5.3 部分具潜在开发价值的病原基因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蛙类养殖及病害研究现状
        1.1.1 蛙类养殖现状
        1.1.2 蛙类的常见病害研究
        1.1.3 蛙类的病害防治现状
    1.2 蛙类白内障病原菌的研究现状
        1.2.1 由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引发的病害
        1.2.2 人源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的耐药性研究
        1.2.3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的药物防治研究
    1.3 中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4 提高中药药效的方法研究现状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3.1 材料与试剂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2 病原菌的人工感染实验
        3.2.3 病原菌胞外酶活性实验
        3.2.4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3.2.5 病原菌DNA模板制备
        3.2.6 DNA均一性检测与浓度检测
        3.2.7 16S rDNA PCR扩增
        3.2.8 琼脂糖凝胶电泳
        3.2.9 16S rDNA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造
        3.2.10 病原菌药敏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分离纯化结果
        3.3.2 人工感染结果
        3.3.3 胞外酶活测定结果
        3.3.4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3.3.5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3.3.6 药敏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治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有效中药筛选
    4.1 材料与试剂
        4.1.1 中药与菌种
        4.1.2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病原菌活化
        4.2.2 不同浓度药液制备
        4.2.3 不同浓度药液的抑菌实验
        4.2.4 影响中药提取效果的条件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浓度对药效的影响
        4.3.2 60种中药的聚类分析及中药筛选
        4.3.3 各条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几种有效中药的提取条件优化研究
    5.1 材料与试剂
        5.1.1 材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乌梅正交实验设计
        5.2.2 五味子正交实验设计
        5.2.3 五倍子正交实验设计
        5.2.4 柯子正交实验设计
        5.2.5 半枝莲正交实验设计
        5.2.6 体外抑菌实验
        5.2.7 验证对比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乌梅的优化提取条件
        5.3.2 五味子的优化提取条件
        5.3.3 五倍子的优化提取条件
        5.3.4 柯子的优化提取条件
        5.3.5 半枝莲的优化提取条件
        5.3.6 验证对比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防治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中药复方研究
    6.1 材料与试剂
        6.1.1 材料
        6.1.2 试剂
        6.1.3 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五种中药的协同作用研究
        6.2.2 复方的配比研究
        6.2.3 复方的效价比研究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协同作用实验结果
        6.3.2 复方配比研究结果
        6.3.3 复方的效价比研究结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9)我国水产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产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现状
    1.1 β-内酰胺类药物
    1.2 氨基糖苷类药物
    1.3 四环素类药物
    1.4 酰胺醇类药物
    1.5 磺胺类药物
    1.6 喹诺酮类药物
2 水产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方法
3 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及扩散机制研究进展
    3.1 耐药基因研究进展
    3.2 耐药基因扩散机制
4 展望

(10)一种棘胸蛙新类型疾病病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致病菌的分离
    1.2 人工感染试验
        1.2.1 菌液制备
        1.2.2 人工感染
    1.3 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1.4 16 S r DNA鉴定
    1.5 药物敏感试验
2 结果
    2.1 病蛙症状
    2.2 病原分离结果
    2.3 回归感染试验结果
        2.3.1 组织滤液感染试验
        2.3.2 致病菌毒力及再感染试验
    2.4 菌株鉴定结果
        2.4.1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4.2 16S r DNA测序、鉴定结果
    2.5 药敏试验
3 讨论

四、牛蛙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鲫鱼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分析[D]. 张山.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细鳞鱼三种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D]. 郭玉丹. 石河子大学, 2019(08)
  • [3]亚甲基双硫氰酸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研究[D]. 覃华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
  • [4]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东北林蛙TLRs/MyD88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IKKs的动态变化[D]. 曲俐俐.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开发[D]. 黎慧.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6]中国蛙类疾病病原学研究进展[J]. 钟为铭,陈康勇,彭芳,高志鹏. 水产学杂志, 2018(03)
  • [7]黑斑蛙“歪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D]. 秦振阳.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8]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D]. 吴兴镇. 西南大学, 2016(02)
  • [9]我国水产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J]. 乔毅,万夕和,沈辉.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5(05)
  • [10]一种棘胸蛙新类型疾病病原分析[J]. 宋婷婷,郑荣泉,张俊美,颉志刚,董宝娟,赵蒙蒙. 福建水产, 2014(05)

标签:;  ;  ;  ;  ;  

牛蛙嗜水气单胞菌病原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