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骨科杂志第 7 卷目录索引

临床骨科杂志第 7 卷目录索引

一、临床骨科杂志 第7卷目次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17)在《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勃兴,中医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其科研、教育、医疗、管理、交流、传播、评价等方法体系,都与建立在现代科学思想基础上的西医大为迥异,也与基于西方的近代中国社会建制格格不入。为了谋求发展,近代中医不断改良、汇通、论战、抗争,直至尝试“科学化中医”,希望改造中医,使其融入近代科学的体系。伴随着抗争与羁绊中的前行,中医自觉不自觉吸收和借鉴了西医的思想和制度,开始了中医体制化的探索。科学体制化是科学体制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是医院、医学院、医生组织以及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形成。其显着的特征是医学知识与政治的结合,以及对医疗空间的制度性分割。由于近代社会政治制度源于西制,中医天然地被社会体制排除在外,晚清和民国政府没有主动启动中医体制化进程。中医体制化基本上萌生于中医民间,由中医界自下而上努力探索,其层次、范围、效果上与西医的近代体制化相比,距离很大。与民国政府的“抑中扬西”的卫生政策相左,近代山西地方政府对中医采取扶持政策,中医体制化在近代山西得以率先发轫。山西模仿西方科学和西医体制,成立中医社团、开展中医学校教育、创办医院、出版发行中医期刊和书籍,以及制订和完善中医学术、研究制度等努力,在中医体制化中作出独到的努力。本文以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及其活动为视角,放眼整个近代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医与社会的关系、中医与西医的矛盾和媾和。通过历时共时的分析,探讨体制化对中医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为时下政府在中医药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职责界定、市场划分,提供有益参照。本文主体包括绪论、正文(共七章)、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概念释名。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其后五章是关于山西中医体制化的探索实践内容;最后一章总结山西中医体制化的贡献与启示。第一章是关于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近代中医体制化以中医思想文化变革为基础,“西学东渐”的近代化思潮是中医的近代化转型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种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下,面对薄弱的医疗卫生基础,山西从统治和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推动开展中医改进。中医体制化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近代山西发端。第二章是关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建及发展内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的中医社团。山西行政长官阎锡山在学会的创办、发展、运行中都发挥主导作用,给予经费、政策、发展环境的支持。由于组织稳定,经费充裕,中医改进研究会发展迅速。研究会在管理制度、科研方法、学术奖励等各个方面吸收西学,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规范,保障了中医研究的有序开展。研究会发展中期,由于政治、社会局面发生巨大转变,及“中医科学化”思潮出现,研究会进行了改组,从人员、机构、组织多方面发生较大调整。研究会宗旨也从最初的“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演变。第三章是关于中医教育探索的部分。近代山西山西医学教育历经波折,先后创办了“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山西医学传习所”和“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后者几易其名,学制、课程、教育方向也随之不断变化。特别是其办学方针的“由中转西”,反映了中西医教育难以实现良好契合的矛盾。近代中医教育界在探索建立学制,统一课程设置,编辑中医教材,兴办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过程中的努力,也是不断寻求合理医学教育建制的过程。最终,在中医向西医的参习和妥协中,近代中医教育建制得以建立。第四章是关于中医临床与防疫实践的内容。作为中医研究和中医教育的实践场所,中医改进研究会的附设中医医院设立后,引入了西医医院的理念,设立养病室(病房)、加强院感管理、完善诊疗制度,不断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能力。为了弥补中医在卫生防疫中显露出的不足,研究会建立了疫情报告和研判制度,积极探索中医在卫生防疫中的作用。由于西医对传染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方面具有证据确凿、逻辑合理的实践优势,使得基于西制的近代政府,有充分理由选择西医理论和制度作为卫生防疫的立法和行政依据,西医在国家卫生防疫体系中的地位得以通过政治制度确立,成为卫生防疫的主角,中医逐渐退出了卫生防疫体系。第五章介绍了中医改进研究会在历次中医抗争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中医界面对政府、西医的不公正政策和歧视,从维护自身权益以及中医地位出发,积极投入到抗争和中西医论战中。在纳入教育体系、创设中央国医馆、建立中医社会体制等方面,中医改进研究会与全国中医药界,互通声气,积极运用请愿抗争和参政提案等手段,奔走呼号,终获一定成效。《中医条例》、《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使中医在法律地位上与西医平等;中央国医馆、卫生署中医委员会的成立,成为中医行政管理建制化的标志;中医纳入学制的章程获得通过,中医执业考核得到实施等一系列突破,使得中西医并存的二元医疗卫生体制渐见雏形。第六章是关于中医学术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内容。医学交流机制与系统的形成,是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中医“秘而不宣”的习惯,随着近代报纸、期刊在中国的出现,发生了巨大改变。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作为中医学术交流的载体,业界沟通的桥梁,中西医论战的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研究会的改组,《医学杂志》的办刊思想也由“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发生转换。同时,研究会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集审查民间验方活动,出版了蕴含巨大学术价值的《审查征集验方》。研究会采取出版代销名家医书、与其他中医团体交换期刊、在杂志刊登医药信息等的形式,广泛进行业界交流,在近代中医的学术传播交流体制化中取得积极成效。第七章总结了山西在中医体制化中的贡献与启示。由于地方行政力量的鼎力支持,甚至将发展中医作为省政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山西强化中医管理,从机构、组织、制度、机制方面,在神州一隅开辟了中医体制化的试验田。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实践表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基础。辩证认识中西医,以包容胸怀接受在一定时期内中西医二元化格局的局面,有助于未来产生真正的新的生命科学。中医体制化是中医科学化概念的重要延伸,是中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束语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二是指出了本文仍需努力的方向;三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附录共有9个部分,汇总了近代山西中医体制化相关制度和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等等,为研究提供详实的参证。纵观中医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医发展的各个兴盛阶段多得益于体制的促进。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化”等概念和思路,都是基于振兴中医发展的目的提出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医自身的特性与历次被强加之上体制的不适应。直到17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寻求出适合中医的发展之路;如何处理中西医二者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医和西医的“范式”不可通约,源于西医的近代医疗体制无法适应中医发展的自身属性。有着五千年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传统中医,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又一次科学和意识形态的革命,需要再次审视其发展规律,完善中医体制化建设。

孙丹丹[2](2015)在《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我国进入现代辞书出版时期。自此以来,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出版了汉语知识辞书11080多部。如果加上汉语语文辞书和外语辞书,已达2万多部。从出版规模看,我们可以算得上辞书大国了。然而,我国还不是辞书强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及文化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书强国梦”。因此关于汉语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了探讨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对策,需要回顾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总结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并藉此分析我国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汉语知识辞书研究的意义,知识辞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主要阐述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现状、理论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在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知识辞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已有辞书理论和知识辞书信息库中的知识辞书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简约分类体系。第四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我们把进入现代出版时期的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12-1948),转折期(1949-1977),繁荣期(1978-2000),新世纪(2001-2012)。第五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辞书内部世界、语言世界、辞书外部世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我国知识辞书经历了由起步期草创既成、随着建国后辞书出版政策的变化而转折、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的。汉语知识辞书理念由朦胧到清晰、类型从无到有、品种由少到多、理论由粗浅到成熟、体例由略到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出版社、教育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杜鹃[3](2012)在《金元医家药性理论文献研究》文中认为《内经》《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五味、四气等理论的论述,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但金元以前,药性理论发展缓慢。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开辟了中医药学理论创新的黄金时代,金元医家药性方面的理论也独具特色。据统计,金元医家中撰有本草着作的医家主要有31位。本文采用中国历史学、文献学等方法研究其中13位医家对药性理论的阐述与应用的成就。金元医家药性理论的内容包括发展五味、四气理论,创立归经、引经、升降浮沉等新理论,并使药性理论具体化、体系化。以张元素、李杲、王好古为主的易水学派药性理论是金元医家药性理论的主体,其中张元素药性理论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影响也最大。忽思慧、吴瑞、李鹏飞将五味理论作为专篇应用于食疗本草,成为食疗本草中指导养生和治疗的重要法则。金元医家的药性理论除对明清药性理论发展有一定引导外,还促使明清两代本草风格、本草研究内容发生变化,成为明清本草中两种学术流派的分界。

潘荣华[4](2010)在《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大规模的西医东渐发端于19世纪初,传教士具有首创之功。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初始目标是引领中国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结果却造成另一种历史图景:大批传教医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纱,开始把医院作为撒播西医仁爱精神的初始阵地。此后,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医学校、成立西医社团、译述西医书籍和创办西医报刊,这些现代性传播工具在将西医传播到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注入崭新的现代性因素,特别是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的采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打破普通人际传播的局限,不仅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将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而且大大提高西医传播的效果。如果说传教士拉开报刊传播西医的序幕,那么,晚清时期,早期的本土西医群体和留日医学生群体创办的启蒙报刊,则打破外国人操控西医传播权的局面,开创国人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西医的历史新篇章。当然,从其规模和影响上看,自办启蒙报刊尚不足以与传教士报刊相抗衡,但客观上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对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祛除教会医学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陈垣,在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支持收回医学教育权的运动,善于利用报刊的强大宣传和教育功能,开辟一条独特的医学救国之路,他以“着述医”自称,以卫生报刊为阵地,以医学救国为主线,努力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使救国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彰显和传播。从历史传承和空间扩散上看,民国时期西医传播事业较之晚清时期有空前发展,这不仅表现为西医报刊总量飞速增长,也表现在西医传播事业的历史进程上。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西医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顿挫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始终弦歌不绝,艰难发展。特别是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总量超过前期任何一个阶段,传播中心也历经数次变迁,先是以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向周围扩散,抗战时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中心多向性扩散网络,传播环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报刊传播西医的能力。革命根据地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严重威胁军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据地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广泛利用各种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结合其它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卫生宣教运动。虽然根据地卫生报刊种类少,生存难,但是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下,胜利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把根据地建设成中国卫生宣教事业的先进地区,为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放后全国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从传播主体上看,医校报刊、团体报刊、官办报刊、专科报刊和报纸副刊的纷纷出现,表明多主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组织传播最终成为报刊传播西医的主要形式。首先,医校报刊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医学救国精神和职业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团与报刊共生是当时中国医界的一道风景线。西医群体、西医社团和西医报刊相辅相成,构成医学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特别是专科报刊,为西医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现代医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以通俗、简明为特征的报纸副刊纷纷问世,标志着西医传播已经开始由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教化的等级传播模式。此外,作为政府喉舌的官办报刊,在舆论导向、采编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对西医传播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多元传播格局下西医传播事业的繁荣,给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文章分别以医校报刊、学术期刊、医团报刊为中心,对西医传播的效果作一宏观考察。首先,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权,推行学制改革,自办医学院校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传播组织,为西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大批后备人才。其次,西医的不断传入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从信息接收转变到体制构建上来——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学术社团和学术报刊的问世为西医体制在中国的移植与再造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向专深方向发展,也促成西医共同体的壮大。再次,西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医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成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政府施为、社会参与、服务大众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医学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过程。事实上,西医共同体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卫生制度时,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推进,从而指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王占奎[5](2010)在《清泻浊毒法对实验性高尿酸血症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清泻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1.氧嗪酸钾混悬液一次性腹腔注射小鼠,制作高尿酸血症模型。2.观察清泻浊毒法对模型小鼠血尿酸及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3.观察清泻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尿量、尿尿酸浓度及尿尿酸总量的影响。4.观察清泻浊毒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步态、体重、关节肿胀度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结果:1.小鼠腹腔注射氧嗪酸钾盐后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给予降尿酸药物后明显降低。2.清泻浊毒法可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血尿酸浓度及黄嘌呤氧化酶活性(P<0.01)。3.土茯苓熟大黄组小鼠24h尿量及尿尿酸总量最高,其次为清泻浊毒方组;土茯苓熟大黄组和苯溴马隆组尿尿酸浓度明显升高。4.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组大鼠的步态呈中重度跛行,踝关节周径显着增大。造模72小时后,模型组和清泻浊毒方组的踝关节周径与造模后24小时比较均有轻度下降,而吲哚美辛组大鼠踝关节周径仍轻度增加,并且与造模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吲哚美辛组大鼠体重下降,清解浊毒方组和空白组大鼠体重增加无明显差异(P>0.05)。清泻浊毒方降低模型大鼠关节组织中升高的TNF-α、IL-1β水平,对MMP-3影响不明显,并减轻关节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1.腹腔注射氧嗪酸盐法能够成功制造动物高尿酸血症模型,并能筛选降尿酸药物;2.清泻浊毒法能够降低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血尿酸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降低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水平;3.清泻浊毒法增加模型大鼠的尿量、尿酸浓度和24h尿尿酸总量,其中土茯苓熟大黄起了主要作用;4.清泻浊毒方水煎剂能够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踝关节功能,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对大鼠的消化功能没有影响;降低关节组织中的TNF-α、IL-1β水平,对MMP-3影响不明显。

张玉冬[6](2010)在《Th1/Th2漂移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及抵当汤干预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Th1/Th2漂移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抵当汤干预DVT中Th1/Th2漂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临床研究选取DVT患者66例,分别根据病程和中医证型分组,按病程分为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和16~30天组,按证型分为湿热下注型组、血瘀湿重型组,观察Th1/Th2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水平。实验研究以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DVT大鼠模型,采用抵当汤治疗,与穿王消炎片和复方丹参片作对照,观察各组大鼠的血清TNF-α、IFN-γ、IL-4和IL-10的水平以及下腔静脉病理形态学改变及静脉壁中炎性细胞、TNF-α、IL-10和IFN-γmRNA、IL-4mRNA的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显示DVT患者的TNF-α、IFN-γ、IL-4、IL-10均升高(P<0.05,P<0.01),1-3天组、4-7天组的IL-10/TNF-α比值较对照组降低,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增高;8-15天组和16~30天显示相反的结果,说明DVT的早期可能存在向Th1漂移;血栓机化再通期可能存在向Th2漂移。在证型研究中,湿热下注型IL-10/TNF-α比值较对照组降低、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增高;血瘀湿重型中显示相反的结果,说明DVT的湿热下注型可能存在向Thl漂移,血瘀湿重型可能存在向Th2漂移;实验研究显示血栓模型组大鼠的下腔静脉病理形态学改变较假手术组程度重,其血清TNF-α、IFN-γ、IL-4、IL-10的水平以及静脉壁中炎性细胞、TNF-α、IL-10和IFN-ymRNA、IL-4mRNA的表达增强(P<0.05,P<0.01),IL-10/TNF-α、IFN-γ/IL-4比值随着病程而出现动态变化,证实了DVT大鼠中也存在着Th1/Th2漂移。抵当汤能通过降低DVT大鼠血清TNF-α、IFN-γ水平,升高IL-4和IL-10的水平(P<0.05,P<0.01),影响Th1/Th2漂移方向和程度,并能减少静脉壁中炎性细胞、降低静脉壁中TNF-α及IFN-ymRNA的表达、增强IL-10及IL-4mRNA的表达(P<0.05,P<0.01),效果优于穿王消炎片组和复方丹参片组。结论:DVT中存在Th1/Th2的漂移失衡,Th1/Th2的漂移可以作为临床判断病情和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而抵当汤可以通过干预Th1/Th2的漂移来达到治疗DVT的目的。

刘冬梅[7](2010)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玻璃体切割术后前房氧浓度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晶状体纤维细胞凋亡情况以、caspase-8和DLAD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分五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建立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动物模型,术后裂隙灯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并照相。第二部分:于术后1天、3天、7天、1月、3月抽取前房房水检测氧浓度和IL-2、TNF-a的变化;第三部分:于术后1天、3天、7天、1月、3月取兔眼晶状体,病理学观察晶状体纤维细胞形态、原位末端核苷标记(TUNEL)法检测其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测定Caspase-8的表达。第四部分: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测定术后1天、3天、7天、1月、3月晶状体上DLAD基因的表达情况。第五部分:应用DNA芯片技术对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差异表达谱分析,并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成功建立了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动物模型;玻璃体切割术后前房氧含量和炎性因子IL-2、TNF-a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纤维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内Caspase-8明显表达;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的DLAD基因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减弱;芯片结果表明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变化的基因主要有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细胞分化粘附等相关基因。实时定量PCR与芯片检测结果具有相同的方向性,且数据非常接近。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周围微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某些调控机制的破坏,使晶状体纤维细胞凋亡增加,而细胞器的降解减少,这种动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导致了白内障的发生。硅油填充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涉及多基因改变;实时定量PCR进一步验证了基因芯片的可靠性。

张念平[8](2010)在《应用中药紫河车膜治疗硬脑膜缺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紫河车膜治疗硬脑膜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豚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将豚鼠颅顶部冠状缝后、矢状缝两侧开骨窗。在右侧骨窗下切除硬脑膜,缺损处用冻干紫河车膜贴敷修补。左侧骨窗下切除硬脑膜后再将切下的硬脑膜修补复位,做为对照。4组豚鼠分别在术后第15d、30d、60d、90d处死。取修补部位脑膜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在豚鼠术前及处死前采集血液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神经外科手术需要硬脑膜修补的24例患者中,6例使用紫河车膜,18例使用脑膜建。实验和临床中所得到的数据均运用SPSS16.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所有动物行为无异常,皮肤切口如期愈合,无感染、无脑脊液漏发生。植入物逐渐被降解并被一层结缔组织覆盖,修补部位与大脑表面无粘连。术后15d较多散在的成纤维细胞出现在修补材料内。术后30d部分修补材料消失,修补材料中心部位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未见炎细胞浸润。术后60d修补材料大部分消失,被增生及轻度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替代,周围见少量的异物巨细胞。术后90d修补材料呈胶原变性,其周围见骨化组织及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未见炎细胞浸润。豚鼠术前、处死前的白细胞总数无显着差异(P>0.05)。临床研究组所有病例术后的颅脑CT检查中未发现在两种材料的修补部位有异常的影像学改变。紫河车膜组与脑膜建组相比较,其感染、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痫等无显着性差异(P>0.05)。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基本痊愈,随访期间未见不适。结论:冻干紫河车膜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硬脑膜修补材料广泛用于临床。

夏群[9](2007)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力学基础目的测试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副人腰椎,前侧切除腰5椎体,以钛网支撑固定,后侧通过椎弓根系统固定腰4、骶1椎体,建立前后联合短节段三维重建模型。采用生物力学机测试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下的即刻稳定性,测试前屈、后伸1万次疲劳时的疲劳稳定性,测试疲劳后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下的即刻稳定性。结果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的相对活动度非常小,三种工况之间相比,前屈与侧屈之间无明显差别,后伸的活动度要略大于前屈和侧屈的活动度(P<0.01)。经过1万次的疲劳后,后伸活动度略增加,钛网与腰4和骶1椎体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结论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后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和疲劳稳定性,无论前屈、后伸,还是侧屈运动,椎体间的活动度均非常小,经过1万次的疲劳后,钛网与腰4和骶1椎体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疲劳运动对前屈与侧屈的稳定性影响非常小,而后伸活动度略增大。第二部分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目的探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0月至2005年9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92例,对其中34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者采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男25例,女9例;年龄18~56岁,平均34.2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11例,L2 8例,L3 5例,L4 2例,L4,5 1例。Magerl分型:A3型12例,B1型2例,B2型2例,C1型12例,C2型4例,C3型2例;ASIA分级:A级7例,B级10例,C级8例,D级6例,E级3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3例。患者取侧卧位,先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临时固定。同体位下再行损伤节段的前路减压支撑植骨,对于骨折脱位者前后协同复位。复位满意及减压彻底后,后路椎弓根钉系统适度加压抱紧前侧支撑植骨,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重建三柱稳定性。结果手术时间180~320 min,平均230 min。出血量900~2400ml,平均1200 ml。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2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6例出现肋间神经损伤症状,保守治疗后好转。32例随访6~60个月,平均13个月。X线和CT片显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与术后比较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断裂及松动。结论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可充分发挥前路与后路手术各自的优势,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为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高嵬[10](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二、临床骨科杂志 第7卷目次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骨科杂志 第7卷目次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0.4 方法与创新
    0.5 概念释名
第一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
    1.1 近代化思潮对中医的影响
        1.1.1 海防思潮下的中西医参合
        1.1.2“中体西用”思潮下的中西医汇通
        1.1.3 维新变法后的中医改良
        1.1.4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医科学化
    1.2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发轫
        1.2.1 社会制度与中医的关系
        1.2.2 近代中医社团的建立
        1.2.3 近代中医教育的开展
        1.2.4 近代中医医疗机构的创设
        1.2.5 近代中医期刊的发行
    1.3 近代山西的医疗卫生状况
        1.3.1 山西悠久的中医药历史
        1.3.2 近代山西的医疗体系
        1.3.3 近代山西的卫生防疫
    1.4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背景
        1.4.1 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
        1.4.2 阎锡山对中医的思想认同
        1.4.3 重要幕僚和在晋中医的影响
        1.4.4 卫生经济的现实需要
    1.5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特点
        1.5.1 远大的目标
        1.5.2 合理的原则
        1.5.3 体制化的方向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团体:从创建到改组
    2.1 兼容并蓄中逆袭创设(1919-1929)
        2.1.1 官办社团的特征
        2.1.2 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设经过
        2.1.3 理事为中心的中医学共同体
    2.2 历经坎坷后改弦更张(1930-1937)
        2.2.1 改组原因及过程
        2.2.2 会员和分会制度的完善
        2.2.3 中医师职业团体的雏形
    2.3 宗旨:从“改进”到“科学化”的嬗变
        2.3.1 成立初期:弘扬与改进
        2.3.2“中西医论战”中:衷中参西
        2.3.3“废止中医案”后:科学化的提出
    2.4 系统全面的研究规范
        2.4.1 不断完善的制度规程
        2.4.2 持之以恒的研究例会
        2.4.3 行之有效的学术奖励
    2.5 源于西学的研究思路
        2.5.1 引进还原论思维:分级与分科
        2.5.2 实证主义方法
        2.5.3 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中西医兼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学教育:实践与机制
    3.1 中西医兼业: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和晋城医学馆
        3.1.1 山西医学专门学堂
        3.1.2 晋城医学馆
    3.2 分层培养:山西医学传习所与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2.1 山西医学传习所
        3.2.2 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3 改弦易辙: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3.1 山西医学专科学校
        3.3.2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4 建立中医学制的探索
        3.4.1 编订课程和教材
        3.4.2 加入近代学制
    3.5 借鉴西医的中医教育模式
        3.5.1 中西医并行教授
        3.5.2 初试中医护理教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与卫生:从医院到社会
    4.1 引进西医理念的中医院
    4.2 养病室在中医医院的设立
    4.3 院感管理制度的雏形
    4.4 中医防疫的体制化实践
        4.4.1 中医参与防疫的背景
        4.4.2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
    4.5 中医退出传染病防控的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制化的社会行动:联合与抗争
    5.1 面对“管理医士规则”秉持
    5.2 在加入教育体系中凸显
    5.3 在“存废之争”中联合
    5.4 为设立中央国医馆呼号
    5.5 中医体制化构想的提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术传播交流:期刊与书籍
    6.1 编辑出版期刊
        6.1.1 《医学杂志》的出版
        6.1.2 《医学杂志》的发行
        6.1.3 《医学杂志》的编者
        6.1.4 《医学杂志》的作者
    6.2 从“改进”向“科学化”的调适
        6.2.1 办刊宗旨
        6.2.2 栏目设置
        6.2.3 文章主题
        6.2.4 作者倾向
    6.3 征集审查民间验方
        6.3.1 民间验方的征集活动
        6.3.2 严谨合理的审查程序
        6.3.3“贱便验”为纲的收录标准
        6.3.4 《审查征集验方》的社会影响
    6.4 出版发行名家论着
        6.4.1 彭承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6.4.2 赵缉庵与《针灸传真》
        6.4.3 杨百城及《灵素生理新论》
        6.4.4 时逸人和《中国时令病学》
    6.5 革新中医学术交流
        6.5.1 转变交流思想
        6.5.2 初建引文规范
        6.5.3 丰富交流途径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启示
    7.1 官办背景成就了中医体制化的独特样本
    7.2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助力中医体制化发展
    7.3 中医体制化的思想在抗争过程中凸显
    7.4 制度变迁导致产生近代中西医二元格局
    7.5 中医体制化建设要规避中医科学化的悖论
    7.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改进研究会重要管理制度规章
附录2 中医改进研究会教育活动相关资料
附录3 中医改进研究会医疗卫生相关资料
附录4 中医改进研究会社会行动相关资料
附录5 中医改进研究会学术传播相关资料
附录6 《医学杂志》全期目录
附录7 近代山西医学人物小传及名录
附录8 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小辞书 大民生
        1.1.2 辞书出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
        1.1.3 辞书出版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1.1.4 辞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1.1.5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1.1 建立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1.2.1.2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
        1.2.1.3 分析知识辞书出版的影响因素
        1.2.1.4 探讨知识辞书发展对策
        1.2.2 研究思路
        1.2.2.1 理论驱动
        1.2.2.2 摸清家底
        1.2.2.3 找出问题
        1.2.2.4 提出对策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
    2.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2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内容
    2.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状况
        2.2.1 知识辞书系列化理论的研究
        2.2.2 知识辞书系列化状况的研究
        2.2.2.1 辞书系列化现状的研究
        2.2.2.2 辞书系列化历史的研究
        2.2.3 知识辞书系列化建设的研究
    2.3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和材料
        2.3.1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原则
        2.3.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3.1.2 系统观
        2.3.1.3 辞书类型学理论
        2.3.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材料
第3章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1 国外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2 国内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3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3.1 普及型与学术型知识辞书
        3.3.2 大型、中型、小型知识辞书
        3.3.3 单科、多科、百科、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3.3.4 单语、双语、多语知识辞书
第4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
    4.1 汉语知识辞书起步期
        4.1.1 单科知识辞书
        4.1.2 多科知识辞书
        4.1.3 百科知识辞书
        4.1.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2 汉语知识辞书的转折期
        4.2.1 单科知识辞书
        4.2.2 多科知识辞书
        4.2.3 百科知识辞书
        4.2.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3 汉语知识辞书的繁荣期
        4.3.1 单科知识辞书
        4.3.2 多科知识辞书
        4.3.3 百科知识辞书
        4.3.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4 汉语知识辞书的新世纪
        4.4.1 单科知识辞书
        4.4.2 多科知识辞书
        4.4.3 百科知识辞书
        4.4.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第5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
    5.1 辞书内部世界
        5.1.1 辞书研究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1.2 知识辞书类型理论影响辞书的策划与编纂出版
        5.1.3 知识辞书编纂理念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2 语言世界
        5.2.1 汉语汉字类型特征影响汉语知识辞书类型和结构
        5.2.2 语文文字发展的影响
        5.2.3 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
    5.3 辞书外部世界
        5.3.1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5.3.2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3 国家辞书出版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4 政治因素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5 政治家对辞书出版的影响
        5.3.6 出版社的意志
        5.3.7 读者需求影响
        5.3.8 辞书编纂出版人才影响辞书出版
        5.3.9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辞书出版发展
第6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
    6.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意识增强
        6.1.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理念不断提高
        6.1.2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6.2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渐趋繁荣
        6.2.1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数量增多
        6.2.2 汉语知识辞书品种类型增多
        6.2.3 汉语知识辞书体例结构由粗略到详细
        6.2.4 汉语知识辞书分众化趋势明显
第7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
    7.1 学术界有所作为
        7.1.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问题
        7.1.2 正确处理理论借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7.1.3 加强汉语知识辞书理论创新
        7.1.4 加强辞书评论工作
    7.2 出版社有所作为
        7.2.1 加强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
        7.2.2 重视辞书用户调查
    7.3 教育机构有所作为
        7.3.1 加强辞书用户教育
        7.3.2 加快培养辞书学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金元医家药性理论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1.1 药性和药性理论的概念
        1.1.1 药性
        1.1.2 药性理论
    1.2 金元医家药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对金元医家药性理论较有影响的医药着作
    2.1 《内经》
        2.1.1 五味
        2.1.2 毒
    2.2 《神农本草经》
        2.2.1 五味
        2.2.2 四气
        2.2.3 毒
        2.2.4 七情
        2.2.5 君臣佐使
    2.3 《伤寒杂病论》
    2.4 《吴氏本草经》
    2.5 《名医别录》
    2.6 《本草经集注》
    2.7 《新修本草》
    2.8 《药性论》
    2.9 《日华子本草》
    2.10 《绍兴本草》
    2.11 《本草衍义》
        2.11.1 五味
        2.11.2 四性与四气
        2.11.3 十剂
        2.11.4 性味药理
    2.12 《圣济经》
        2.12.1 五味
        2.12.2 性味药理
        2.12.3 法象药理
    2.13 小结
        2.13.1 金元以前药性理论的主要特点
        2.13.2 药性理论产生的意义
3 金元医家对药性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1 发挥药性理论的金元医家
        3.1.1 成无己
        3.1.2 刘完素
        3.1.3 张元素
        3.1.4 张子和
        3.1.5 李杲
        3.1.6 王好古
        3.1.7 罗天益
        3.1.8 李鹏飞
        3.1.9 朱丹溪
        3.1.11 忽思慧
        3.1.10 吴瑞
        3.1.12 尚从善
        3.1.13 徐彦纯
    3.2 金元医家药性理论的特色
        3.2.1 五味理论的发挥
        3.2.2 四气含义的嬗变
        3.2.3 重视七情中的相反配伍
        3.2.4 气味厚薄阴阳融入本草
        3.2.5 性味药理和法象药理的发展
        3.2.6 创建归经引经理论
        3.2.7 提出升降浮沉理论
        3.2.8 药性理论体系的建立
    3.3 金元医家药性理论的形成背景
        3.3.1 宋代重视本草方书的编纂
        3.3.2 宋代药性理论的发展
        3.3.3 宋金元医药书籍的普及
        3.3.4 宋金元医学教育的兴盛
        3.3.5 宋金元时期儒医的出现
        3.3.6 宋金元时期医药分科的发展
        3.3.7 金元时期《内经》研究的深化
        3.3.8 金元时期脏腑辨证体系的形成
4 金元医家药性理论对明清本草学的影响
    4.1 继承金元药性理论的明清本草着作
    4.2 明清归经、引经理论的发展
    4.3 明清本草研究内容的转变
    4.4 明清本草新旧两种研究流派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近代报刊、西医报刊、西医传播和报刊传播西医的研究
        (二) 相关近代医学史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努力的方向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传教士开创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之先河(1807-1911年)
    一、动机与路径:西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一) 藉医传教: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艰难博弈
        (二) 传播路径:从医疗空间到舆论空间的多维渗透
    二、传教士:报刊传播西医之发端
        (一) 报刊:一种面向中国人的新型传播媒介
        (二) 西医传播:从综合报刊到专业报刊的嬗变
    三、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国人自办启蒙报刊传播西医之早期动员(1886-1911年)
    一、尹端模:第一份自办医刊的创办者
    二、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以《医学卫生杂志》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为中心
        (一) 从革命报人到着述医: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
        (二) "着述医"陈垣的医学着述及其历史影响
    三、赴日留学:德日西医体系的传入
        (一) 留学日本:国人留学习医的"终南捷径"
        (二) 日本: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外努力
        (三) 上海: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内探索
    四、自办西医启蒙报刊的示范意义
第三章 以城市为中心西医传播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912-1949年)
    一、民国时期西医报刊历史传承的特点
        (一) 时空分布
        (二) 阶段性顿挫和持续性发展
        (三) 地域性分异和网络化扩散
    二、上海: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确立及其动因
        (一) 经济繁荣的拉动
        (二) 西学东渐的推动
        (三) 西医群体的努力
        (四) 租界卫生的示范
        (五) 政府决策的导引
    三、抗战时期传播中心的西移及其影响
        (一) 抗战时期传播中心西移的原因
        (二) 传播中心西移的重要意义
        (三) 传播中心西移后西医传播内容的拓展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的勃兴(1931-1949年)
    一、土地革命时期卫生报刊的萌芽及其防疫宣传
        (一) 卫生专业报刊的萌芽
        (二) 综合性报刊的防疫动员
    二、抗日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发展及其卫生宣教
        (一) 新四军二、三师的《医务生活》与《先锋医务》
        (二) 山东军区的《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和《胶东医刊》
        (三) 陕甘宁边区的《国防卫生》及其它综合性报刊
    三、解放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拓展
        (一) 《山东卫生》
        (二) 《健康报》(复刊)
        (三) 《野战卫生》与《中南卫生》
    四、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的历史经验
        (一) 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二)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跟进
        (三)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党报专刊
        (四)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五) 科学实用,务求实效
第五章 多主体传播格局下中国近代医学的走向(1912-1949)
    一、多元主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 医校报刊蓬勃发展
        (二) 社团报刊脱颖而出
        (三) 专科报刊异军突起
        (四) 卫生副刊异彩纷呈
    二、教育传播的国家化与西医群体的成长——以校办报刊为中心
        (一) 教育体制的转换及其对西医教育的影响
        (二) 医校报刊的繁荣
        (三) 医校报刊成为西医群体成长的舞台
    三、现代医学体制的移植与再造——以专业社团的学术期刊为中心
        (一) 中华医学会与西医体制的构建
        (二) 中华护士会与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三) 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的奠基
        (四) 中华民国药学会与中国药学的肇兴
    四、传统卫生模式的颠覆与超越——以民间社团的普通报刊为中心
        (一) 政府施为与社会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之滥觞
        (二) 让公众理解传染病:以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为例
        (三) 妇女与儿童的发现:以节育运动和慈幼运动为例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5)清泻浊毒法对实验性高尿酸血症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配制方法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建模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及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降尿酸药物对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验证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
        5.1 两组小鼠血尿酸、肌酐和尿素氮的结果
        5.2 降尿酸药物对小鼠血尿酸浓度的影响
    讨论
        1 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
        1.1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分类
        1.2 高尿酸血症的成因
        1.3 酶缺陷在发病中的地位
        2 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建立高尿酸血症症模型的基本原理
        2.2 建立高尿酸血症动物的选择
        2.3 造模方法的选择
        3 氧嗪酸腹腔注射制作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可行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清泻浊毒法对小鼠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灌胃用试剂及配制方法
        1.4 主要实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及给药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清泻浊毒方对小鼠血清尿酸值影响(见表4)
        4.2 清泻浊毒方对小鼠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1.1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时机
        1.2 高尿酸血症药物治疗目的
        1.3 高尿酸血症的非药物治疗
        1.4 降尿酸药物的应用
        2 中医对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2.1 中医对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名认识
        2.2 中医对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3 清泻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3.1 清泻浊毒法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理论依据
        3.2 清泻浊毒方的方义分析
        4 清泻浊毒法对小鼠高尿酸血症作用及机制
        4.1 清泻浊毒法对小鼠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4.2 清泻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和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清泻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量及尿尿酸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灌胃用试剂及配制方法
        1.4 主要实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及给药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清解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大鼠24小时尿量的影响
        4.2 清解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尿酸浓度的影响
        4.3 清解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大鼠24小时尿尿酸总量的影响
    讨论
        1 利湿化浊法在动物实验性高尿酸血症中的应用
        1.1 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主
        1.2 健脾除湿法
        1.3 活血利湿法
        1.4 单味药或提取物对实验性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2 清泻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尿酸及24小时尿量影响
        2.1 促尿酸排泄药作为阳性对照药的意义
        2.2 清泻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大鼠24小时尿量的影响机制
        2.3 清泻浊毒法对高尿酸血症大鼠24小时尿酸浓度及尿尿酸总量的影响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清泻浊毒方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造模试剂及配制方法
        1.4 主要实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及给药方法
        2.3 清泻浊毒法对急性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关节步态变化
        2.4 清泻浊毒法对急性大鼠痛风性关节炎体重及关节肿胀度的影响
        2.5 清泻浊毒法对急性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组织TNF-A、IL-1B、MMP-3的影响
        2.6 清泻浊毒法对急性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组织病理改变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清泻浊毒法对急性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关节步态的影响
        4.2 清泻浊毒法对急性大鼠痛风性关节炎体重及关节肿胀度的影响
        4.3 清泻浊毒法对急性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组织TNF-A、IL-1B、MMP-3的影响
        4.4 清泻浊毒法对急性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组织病理改变(见以下病理图片)
    讨论
        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1.1 尿酸钠微晶体的形成
        1.2 白细胞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2.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诱发因素
        2.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3 现代医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及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4 中医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4.1 中医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名认识
        4.2 中医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4.3 现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
        5 清泻浊毒法对实验性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分析
        5.1 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评价
        5.2 清泻浊毒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方义分析
        5.3 清泻浊毒方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关节局部的影响及意义
        5.4 清泻浊毒方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体重的影响和意义
        5.5 清泻浊毒法对急性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组织TNF-A、IL-1B、MMP-3的影响及意义
        5.6 清泻浊毒法对急性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组织的病理影响和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问题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着作
课研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6)Th1/Th2漂移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及抵当汤干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技术路线图
    临床研究一 Th1/Th2漂移在DVT病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观察指标
        (三) 检测方法
        (四) 统计方法
        三、临床资料分析
        (一) 性别
        (二) 年龄
        (三) 发病部位
        (四) 临床分型
        (五) 诱发因素
        四、DVT不同病程的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一) 血清TNF-α的检测结果
        (二) 血清IFN-γ的检测结果
        (三) 血清IL-4的检测结果
        (四) 血清IL-10的检测结果
        (五) 各组DVT患者IL-10/TNF-α比较
        (六) 各组DVT患者IFN-γ/IL-4比较
    临床研究之二 Th1/Th2漂移与DVT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西医诊断标准、病例选择标准
        (三)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统计方法
        三、临床资料分析
        (一) 性别
        (二) 年龄
        (三) 发病部位
        (四) 临床分型
        (五) 诱发因素
        四、DVT不同中医证型的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一) 血清TNF-α的检测结果
        (二) 血清IFN-γ的检测结果
        (三) 血清IL-4的检测结果
        (四) 血清IL-10的检测结果
        (五) 血清IL-10/TNF-α、IFN-γ/IL-4的比较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抵当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Th1/Th2漂移干预机制的研究
    实验技术路线图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主要试剂
        (三) 实验主要仪器
        (四) 实验主要器械和材料
        (五) 实验药物
        二、实验方法
        (一) 实验分组
        (二) 用药剂量及给药方式
        (三) 造模方法
        (四) 取材方法
        (五) 检测指标
        (六) Th1/Th2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七) 光镜切片的制备方法
        (八) 光镜下观察指标的结果判定方法
        (九) 统计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 DVT大鼠模型成功建立
        (二) 各中药治疗组对血清TNF-α、IFN-γ、IL-4、IL-10水平的影响
        (三)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内皮病理改变的影响
        (四)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壁中炎性细胞的影响
        (五)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壁中TNF-α、IL-10表达的影响
        (六)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壁中IFN-γmRNA、IL-4mRNA表达的影响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一) DVT病因的传统认识
        (二) DVT病因理论的新发展
    二、Th1/Th2漂移与DVT
        (一) Th1/Th2功能与分化
        (二) Th1/Th2漂移与DVT
        (三) Th1/Th2漂移与中医药研究
    三、Th1/Th2漂移在DVT病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探讨
    四、Th1/Th2漂移在DVT分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探讨
        (一)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二) Th1/Th2漂移在DVT分型中的变化及意义探讨
    五、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一) 古代医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现代医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深静脉血栓形成"瘀热互结"病机理论探析
    六、抵当汤证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机辨析
        (一) 抵当汤证考析
        (二) 抵当汤证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机辨析
    七、抵当汤的组方分析
        (一) 抵当汤组成
        (二) 方剂详解
        (三) 现代药理研究
    八、中药对深静脉血栓形成Th1/Th2漂移的干预机制研究探讨
        (一) 中药减少DVT大鼠血清Th1细胞因子生成和释放
        (二) 中药增强DVT大鼠血清Th2细胞因子生成和释放
        (三) 中药改善静脉壁炎性细胞的浸润
        (四) 中药抑制静脉壁中TNF-α的表达
        (五) 中药抑制静脉壁中IFN-γmRNA的表达
        (六) 中药调节静脉壁中IL-10的表达
        (七) 中药调节静脉壁中IL-4mRNA的表达
        (八) 中药调控DVT大鼠Th1/Th2的漂移
    九、本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7)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建立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和分组
        2 实验仪器和耗材
        3 手术过程
        3.1 手术前准备
        3.2 手术步骤
        4 术后观察
        4.1 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镜观察
        4.2 眼压测定
        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 玻切术后眼压的改变
        2 玻切术后晶状体透明度的改变
    讨论
        1 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
        1.1 BSS组模型的建立
        1.2 C3F8组模型建立
        1.3 硅油组模型的建立
        2 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前房氧浓度和炎性因子的改变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房水中氧浓度的检测
        3.2 房水中炎性因子IL-2和TNF-α的检测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玻切术后房水中氧浓度的改变
        2 玻切术后房水中炎性因子的改变
    讨论
        1 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房水中氧浓度改变的相关性
        2 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房水中炎性因子改变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玻璃体切割术后兔晶状体纤维细胞凋亡及caspase-8的表达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动物模型建立与分组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建立
        3 实验方法
        3.1 病理学观察晶状体纤维细胞形态
        3.2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晶状体纤维细胞凋亡
        3.3 晶状体纤维细胞Caspase-8检测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 晶状体纤维细胞形态学观察
        2 晶状体纤维细胞凋亡的检测
        3 Caspase-8活性的检测
    讨论
        1 晶状体纤维细胞的结构
        2 TUNEL法检测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纤维细胞凋亡的变化及意义
        3 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纤维细胞Caspase-8的表达及意义
        4 晶状体纤维细胞细胞凋亡与并发性白内障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DLAD基因在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上的表达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材料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用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组织材料的制备
        2.2 半定量RT-PCR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A组DLAD mRNA的表达情况
        2 B组DLAD mRNA的表达情况
        3 C组DLAD mRNA的表达情况
        4 术后1d、3d、7d、1m、3m,同一时间点三组DLAD mRNA表达的比较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和分组
        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 标本采集
        4 基因芯片检测
        4.1 晶状体组织总RNA样品制备步骤
        4.2 准备标记反应
        4.3 标记/扩增的RNA的纯化和标记cDNA的质量控制
        4.4 杂交
        4.5 芯片洗涤
        4.6 结果扫描
        4.7 数据提取
        5 应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对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分析
        5.1 组织RNA的抽提和质量检测同基因芯片检测中4.1步骤
        5.2 使用样品的RNA进行cDNA合成
        5.3 合成的cDNA用于实时定量PCR
        5.4 结果与计算
    结果
        1 四组晶状体RNA的提取结果
        2 每组芯片杂交结果示意图
        3 芯片杂交信号强度的散点图
        4 差异表达基因及功能
        4.1 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3天差异表达的基因
        4.2 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1月差异表达的基因
        4.3 术后3月差异表达的基因
        5 共差异表达基因及功能
        6 聚类分析结果
        7 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7.1 内标AGPDH基因的溶解曲线、扩增曲线、标准曲线、及数据结果
        7.2 BFSP2基因的溶解曲线、扩增曲线、标准曲线、及数据结果
        7.3 CAPNS1基因的溶解曲线、扩增曲线、标准曲线、及数据结果
        7.4 待测基因以内参校正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中英文对照表
科研课题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8)应用中药紫河车膜治疗硬脑膜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一、冻干紫河车膜修补硬脑膜实验用材
        (一) 实验药品
        (二) 实验设备
        (三) 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 冻干紫河车膜制备
        (二) 术前血常规检查
        (三) 动物手术过程
        (四) 术后处理
        (五) 标本采集和处理
        (六) 主要观察指标
        (七) 统计学处理
    三、实验结果
        (一) 术后一般观察
        (二) 大体标本观察
        (三) 镜下组织学观察
        (四) 动物术前及处死前白细胞计数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病例分组
    二、研究方法
        (一) 手术方法
        (二) 手术后处理
        (三) 术后并发症判断标准
    三、治疗结果
        (一) 影像学检查结果
        (二) 术后并发症统计结果
讨论
    一、硬脑膜修补材料的研究
    二、紫河车的研究
        (一) 祖国中医学对紫河车的认识和研究
        (二) 现代医学对紫河车的认识和研究
    三、从中医角度探讨中药紫河车膜治疗硬脑膜缺损的机制
        (一) 中药紫河车膜能防止人体津液中"液"的流失
        (二) 中药紫河车膜敷于缺损的硬脑膜上具有保护"元神之府"的作用
        (三) 中药紫河车膜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利于创伤的恢复愈合
        (四) 中药紫河车膜补肾阳益精血,对于由精化生的脑髓具有补益作用
    四、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冻干紫河车膜修补硬脑膜缺损的机制
        (一) 成纤维细胞在硬脑膜缺损愈合中的作用
        (二) 冻干紫河车膜的组织学结构和含有的活性物质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三) 冻干紫河车膜的抗炎作用
        (四) 冻干紫河车膜的低抗原性
    五、冻干紫河车膜修补硬脑膜缺损临床疗效分析
    六、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力学基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的选择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10)《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① 课题背景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1.2.1 打分入围法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1.3 主要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2.1.1 建筑设计类
        (01) 《安徽建筑》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06) 《福建建筑》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09) 《高等建筑教育》
        (10) 《广东建筑装饰》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12) 《广西土木建筑》
        (13) 《广州建筑》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8) 《华中建筑》
        (19) 《建材.建筑.装修》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1) 《江苏建筑》
        (22) 《建筑》
        (23) 《建筑创作》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25) 《建筑科学》
        (26) 《建筑师》
        (27) 《建筑学报》
        (28) 《建筑知识》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30) 《南方建筑》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3) 《清华大学学报》
        (34) 《四川建筑》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36) 《时代建筑》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8) 《上海建设科技》
        (39) 《世界建筑》
        (40) 《世界建筑导报》
        (41) 《设计新潮/建筑》
        (42) 《山西建筑》
        (43) 《天津大学学报》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46) 《新建筑》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8) 《云南建筑》
        (49) 《中国建设信息》
        (50) 《浙江建筑》
        (51) 《中外建筑》
        (52) 《住宅科技》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02) 《古建园林技术》
        (03) 《广东园林》
        (04) 《蓝天园林》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6) 《园林》
        (07) 《园艺学报》
        (08) 《中国园林》
        2.1.3 规划设计类
        (01) 《北京规划建设》
        (02) 《城市》
        (03) 《城市开发》
        (04) 《城市发展研究》
        (05) 《城市规划》
        (06) 《城市规划汇刊》
        (07) 《城市问题》
        (08) 《规划师》
        (09) 《国外城市规划》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3) 《现代城市研究》
        (14) 《小城镇建设》
        2.1.4 室内设计类
        (01) 《缤纷》
        (02) 《城市住宅》
        (03) 《国际家居》
        (04) 《家具》
        (05) 《家具与环境》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07) 《家居主张》
        (08) 《家饰》
        (09) 《美家》
        (10) 《瑞丽-家居》
        (11) 《现代装饰》
        (12) 《上海家居》
        (13) 《世界家苑》
        (14) 《室内设计》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16) 《时尚家居》
        (17) 《新材料.新装饰》
        (18) 《新居室》
        (19) 《中国厨卫》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1) 《装饰》
        (22) 《装饰装修天地》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3.1 入围期刊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4 研究结论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5 参考文献
6 后记
7 附录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四、临床骨科杂志 第7卷目次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D]. 刘洋. 山西大学, 2017(02)
  • [2]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D]. 孙丹丹. 鲁东大学, 2015(07)
  • [3]金元医家药性理论文献研究[D]. 杜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2)
  • [4]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D]. 潘荣华. 安徽大学, 2010(10)
  • [5]清泻浊毒法对实验性高尿酸血症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王占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12)
  • [6]Th1/Th2漂移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及抵当汤干预机制的研究[D]. 张玉冬.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7]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冬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8]应用中药紫河车膜治疗硬脑膜缺损[D]. 张念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 [9]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夏群.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10]《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标签:;  ;  

临床骨科杂志第 7 卷目录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